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美国麦卡锡主义时代紫色恐慌的历史解读

  19501954 年,美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股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逆流。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一系列指控、调查和迫害政府中的共产党人,造成美国社会与政坛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史学家称之为红色恐慌( Red Scare) ,那段特别的历史时期被冠以麦卡锡主义时代。在麦卡锡主义时代,麦卡锡及其参议院调查委员会工作人员,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旗号,超越法律之上,对他们怀疑的一切人,任意调查,恶意中伤、抹黑,给国家和受害人造成悲剧。
  在这些被怀疑、调查和迫害的受害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同性恋者或疑似同性恋者。在冷战初期,美国国内保守派指控,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是同性恋者的天堂,联邦机构内存在同性恋政治阴谋小集团,它同共产主义一样威胁着美国。因此,在联邦联邦政府以及内部安全机构支持下,保守派疯狂整肃联邦政府和军队中的同性恋者,并波及美国社会,从而造成了与红色恐慌一样臭名昭著的紫色恐慌( LavenderScare) 。由于同性恋荒唐地被列为美国国家安全风险之一,在联邦政府部门工作和军队服役的同性恋者因此大量遭到调查、解雇甚至逮捕。
  紫色恐慌蔓延到美国社会,加剧了美国社会歧视甚至仇视同性恋者的倾向,在美国社会所造成的长期伤害并不逊于红色恐慌所造成的伤害。在国内外学界,红色恐慌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和红色恐慌研究相比,美国学界对紫色恐慌研究不多,中国学界鲜有人提及,正如美国前参议员阿兰辛普森( Alan Simpson) 所言:麦卡锡主义时代所谓的红色恐慌已是历史学家关注的重点。然而,对那个时代同性恋所遭受的政治迫害关注却非常少
  一、冷战、红色恐慌与紫色恐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苏之间陷入全面冷战。从1948 年起,美国的冷战政策接二连三遭受重创。从1948 年的欧洲捷克二月事件、柏林危机到1949 年的苏联核爆炸成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起美国统治集团的高度焦虑与恐慌,导致美国内政外交出现重大调整。美国统治集团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非常担心红色共产主义势力渗透美国。为了防止共产党的渗透,必须加强联邦政府核心部门以及军队的抗渗透能力,必须确保联邦政府公务员队伍以及军人对国家的绝对忠诚。早在二战结束没多久的1947 年3 月22日,杜鲁门总统颁布《9835 号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政府公务员对国家绝对忠诚,在联邦政府内消除共产主义的影响。为了严格执行杜鲁门总统的忠诚令,美国参议院开始着手在美国国务院等核心部门清查那些不忠诚的员工。
  随着冷战政策的接连失败,共和党政客把矛头指向执政的民主党,把美国的一系列失败归咎于民主党政府对共产主义过于软弱以及政府里有共产党人。1950 年2 月9 日,默默无名的参议员麦卡锡在弗吉尼亚惠灵市突然抛出所谓的205 人共产党人名单,他大放厥词,指责共产党人混入了美国国务院,并危言耸听地说名单上的人至今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由于美国国务院是冷战最前线,名单一出,全国顿时大哗。然而,这所谓的205 人共产党人名单本来就子虚乌有,就连麦卡锡本人也无法确定,他一再修订、变更这份名单上的共产党人数目。为了坐实自己的指控以及利用这份名单打击民主党,麦卡锡等政客绞尽脑汁,于是,他们盯上了美国外交队伍里一群特定的弱势群体同性恋者。为什么要让这些人做替罪羊呢? 原因如下: 首先,同性恋者本身就不符合美国文官委员会( U.S CivilService Commission) 的用人标准。联邦政府一直要求联邦雇员具有优秀的品德,从历史传统来说,同性恋者一直被排斥在外。美国联邦政府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指导各联邦机构拒绝一些特殊申请者进入联邦政府工作。早在1941 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就发布规则,把那些有犯罪行为以及做过伤风败俗的、不可靠的、道德败坏的和非常可耻行为( criminal,infamous,dishonest,immoral,or notoriously disgraceful conduct) 员工开除出联邦雇员队伍。其次,和抓捕美国共产党员相比,同性恋者更容易抓捕。迅速查出共产党人和对国家不忠之人,这个任务几乎无法完成,因为某人对国家是否具有不忠的倾向,从外表上无法判断,无法根据外在的体貌特征而把某人从政府部门赶走,不像征兵,可以根据一些体貌特征,如平足、钩虫病或梅毒等,拒绝某些人进入军队。美国国务院面临着如何把公务员队伍中风险人物驱逐出去的压力。由于当时雇员都是清一色白人,使得这项任务更加困难。
  麦卡锡既然不能嫁祸于少数族裔弱势群体,只能嫁祸于白人同性恋者。最后,在当时美国社会,同性恋者普遍不受欢迎,就连当时最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 the AmericanCivil Liberties Union) 都支持联邦政府把同性恋者赶出联邦雇员队伍。在麦卡锡看来,同性恋者等同于共产党人,他们同共产党人一样构成美国安全风险。麦卡锡最后罗列了81 宗忠诚风险案例。他对每个案例进行评估、甄别与考察,其中第14 号和62 号涉案当事人具有同性恋倾向。第14 号案例涉及到一位男翻译,他和其他同性恋者交往很深,他们不仅是同性恋者,而且还是共产主义积极分子,属于美国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Yong Communist League) 的成员;而第62 号案例涉及一群同性恋联邦政府雇员。麦卡锡等人坚信: 同性恋和共产主义紧密关联或者同性恋群体中很多人就是共产党人,因此,冷战伊始,红色恐慌的边缘就被镀上一层薰衣草( 紫) 色。
  在以麦卡锡为首的共和党人的猛烈攻势面前,以杜鲁门为首的民主党政府为了避免留下对共产党过软的把柄,也努力表现他们的反共狂热,于是也把矛头指向同性恋者。麦卡锡和杜鲁门政府似乎达成了以下默契: 反同性恋就是反共产主义的一部分。1950 年2 月28 日,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 Dean Acheson) 接受国会质询时这样界定国家安全风险: 任何人从事间谍、泄漏保密信息、参加共产党或纳粹组织都可以被视为安全风险; 同性恋当然也包括在安全风险范围之内。副国务卿约翰普里福伊( John Peurifoy) 甚至在国会承认: 他手中掌握了91 人的可疑名单,其中大部分人是同性恋,并已遭到解雇。[5]17副国务卿的坦白似乎坐实了麦卡锡的指控,即同性恋和共产主义关系密切,它们都是美国安全风险。三天后的1950 年3 月31 日,共和党参议员亚瑟 米勒( Arthur L.Miller) 在参议院一般辩论中突然掺入一个修正案,禁止同性恋者在联邦政府部门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国务院。米勒认为,同性恋就像骨架上挂着散发恶臭的皮肤一样,令人恶心,它严重威胁了美国国家利益。他估计在首都华盛顿生活了大约50006000 名同性恋者,其中75%在联邦政府工作。他甚至认为,美国国务院91 名同性恋者恰恰证明了民主党杜鲁门政府堕落腐败,有理由担心性变态者已充斥了整个联邦政府。[6]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盖伊加布里埃尔森( Guy Gabrielson) 甚至向全美各地数万名共和党党工发出内部通告,警告他们要提防这些性变态的人最近几年他们已经渗透到我们政府内部,他们实际上和共产党人一样具有危险性在以麦卡锡为首的共和党保守势力的攻击下,美国联邦政府和军事单位不仅笼罩在红色恐慌中,而且也笼罩在紫色恐慌中,很多员工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
  艾森豪威尔他上台后,变本加厉地执行紫色恐慌政策。1953 年4 月27 日,艾森豪威尔总统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颁布《10450 号行政命令》,取代了杜鲁门总统的《9835 号行政命令》。和《9835 号行政命令》相比,《10450 号行政命令》有以下两点不同: 一是强调调查所有联邦雇员的思想品德。该行政命令第八部分第三条规定,为了国家安全利益,可以对联邦机构内存在的任何犯罪行为,伤风败俗、不诚实及不道德或者彰明昭著的可耻行为,习惯性酗酒、沉湎吸毒、性变态人员进行调查。二是《__________9835 号行政命令》重点适用于美国国务院和军事部门,而《10450 号行政命令》则拓展到联邦政府所有雇员,尤其是军事部门。随着冷战的升级,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行政命令扩大了反共产主义运动,同时也助推了反同性恋运动。
  由于麦卡锡在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自1953 年1 月20 日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麦卡锡被委以重任。但是,麦卡锡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攻击完民主党的杜鲁门政府后,又开始攻击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很多政府高官都成为他诽谤中伤的对象,后来发展到大肆在军队中搞忠诚调查。然而,美国统治集团不能再容忍麦卡锡胡作非为,最终把麦卡锡赶下了政坛。
  二紫色恐慌产生历史原因与背景麦卡锡主义既是一场闹剧,又是一场悲剧。麦卡锡为了反共的政治需要,为了达到肃清共产党人的预期目标,利用当时人们存在的恐同症( homophobia)心理,把同性恋和共产党联系起来,把同性恋者视为共产党人,大肆迫害同性恋者,因此同性恋者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最大的替罪羊。
  自人类诞生那天起同性恋就已存在,同性恋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人类漫长历史过程中,特别中世纪以来,同性恋者一直被主流文明排斥,长期遭受迫害,美国当然也不例外。随着19 世纪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为独立自主的个人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情感和亲密关系也更多地进入个人选择的范围,同性恋者在一种新的象征秩序中获得结识和认同的身份感。美国开始形成同性恋亚文化的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同性恋亚文化逐渐发展,以纽约市、洛杉矶市和旧金山市为中心形成了密集的同性恋社区。然而,同性恋亚文化形成不意味着当时美国社会已经容忍、接纳同性恋者,美国社会依旧普遍存在着恐同症。
  囿于当时科技水平和传统的道德伦理,同性恋者往往被视为性变态,他们被烙上异类的标签,和大脑有病、有犯罪的疯狂、道德败坏那些人一样,被列为不受欢迎的病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各州对同性恋管制非常严格,很多州有一套完整的刑事法律管制同性恋行为,这些州法禁止鸡奸、公开淫乱以及其他伤风败俗的行为,这些州法无疑都适用于同性恋,直到1946 年,美国每个州都有这样的法律。直到2003 年,美国才真正废除同性性行为禁令,实现同性恋去罪化。
  然而,这些法律并没有遏制住同性恋亚文化的发展,相反,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时期,由于美国内外时局的变化,美国同性恋亚文化却蓬勃发展。首先,一战之后,美国文官制度日趋完善,联邦政府机构体系迅速扩张,特别是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机构增加很多。
  1930 年1950 年,首都华盛顿人口增加2 倍,联邦政府机构增加4 倍,导致联邦政府机构选聘文官时相对宽松自由。在这一背景下,有一些同性恋者进入国务院、国防部等联邦政府部门工作,在联邦政府内部同性恋亚文化因此也蓬勃发展。
  有学者认为,正是联邦政府官僚化,机构变得臃肿,联邦机构成为反常的人的天堂在这股可怕的潮流之下,同性恋者很自然地混入了联邦雇员队伍中。其次,由于第二世界大战美国人力资源相对紧张,导致对联邦政府机构的同性恋者监管并不严格。甚至在二战期间,因为具有同性恋倾向而被拒绝入伍的人也不多。尽管当时已经建立相关制度防范同性恋者进入军事部门,但是这些制度漏洞百出,再加上当时作战部队人员紧缺,事实上美国近1800 万人体检中只有人因为具有同性恋倾向而被拒绝入伍。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全社会动员起来,颠覆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方式,大量男女处于非家庭状态,促发了人们放弃传统的神圣的性别意识和角色,加快了战后都市同性恋亚文化的形成。在二战这段特殊的时期,美国同性恋者数量进一步增加,同性恋亚文化进一步发展;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时氛围使得同性恋这类国内社会问题可以忽略不计,乃至美国社会并不认为国务院存在同性恋问题。当时的美国大众甚至认为,国务院由一群出身富有、毕业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组成,形象健康,只是偶尔可能觉得他们中有部分人粉脂气很足。1944 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舆论研究室曾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舆论对国务院工作人员持肯定态度,大约77%的被采访者赞同美国的外交服务部门工作很出色。所有这些和同性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性取向、性行为或者道德问题之类,并不是当时人们所投诉和关注的对象。
  然而,冷战开始后,由于国际冷战、国内党派斗争的需要,同性恋和共产主义捆绑在一起,同性恋者被臆想为性格阴柔,易受控他人,易背叛国家,是国家的安全风险,政客们在麦卡锡主义的熏陶下开始正式地、处心积虑地在政治上迫害同性恋者。同性恋者进入麦卡锡的视野,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乃至西欧国家同性恋者中的确有部分人是共产党员,其中有的人还充当了苏联间谍。例如,1948 年,美国《时代》杂志编辑兼作家惠特克钱伯斯( WhittakerChambers) 坦承,他曾是同性恋者,加入过美国共产党,做过苏联间谍,后来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1951 年曝光的英国人盖伊伯吉斯( GuyBurgess) 和罗纳德麦克莱恩( Donald Maclean)不仅是同性恋者而且充当苏联间谍。所有这些个案都被麦卡锡等人串联起来去印证同性恋者、共产党人以及叛国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关联。另外,麦卡锡等人发现,美国一些同性恋社团组织和美国共产党也存在某种关联。例如,成立于1950 年的美国第一个同性恋组织玛特欣协会( Mattachine Society) 的三个创办人哈利海伊( Harry Hay) 、查克罗兰( Chuck Rowland)和罗伯特赫尔( Robert Hull) 都曾参加过美国共产党。二战期间,他们在美国策划发动过美国左翼运动和工会活动并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经验。这个协会采用了美国共产党类似的组织架构进行秘密活动,发展同性恋者入会。尽管哈利海伊等人创立该社团时已不是美国共产党员,该社团纯粹就是一个同性恋社团,从未进行过颠覆美国的活动,但是,麦卡锡等人全然不顾事实,依旧把该社团和美国共产党组织联系在一起。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很多政客患了严重的狂想症,总是担心共产主义的渗透,随时会对美国发动攻击。
  其次,在长期的恐同症氛围中,同性恋者不断被丑化、遭受一系列污名化。麦卡锡等人错误地认为,同性恋者性情柔弱,意志薄弱,最易受到国内颠覆者教唆,出卖国家利益。麦卡锡等人认为: 同性恋者和美国共产党人有很多相似的特质: 包括道德腐败、心理发育不全、有能力混在普通美国人中不易察觉; 更重要的是,同性恋者和共产党人都是被奴役的对象: 同性恋者被自己对另一个男人的激情所奴役,而共产党人容易受到苏联主子的奴役; 不论是同性恋者还是美国共产党人都缺乏男性自主性( masculine autonomy) ,没有男性自主性如何能确保对国家忠诚?麦卡锡等人的逻辑是:预设同性恋者由于性格缺陷变得无比懦弱,易受到敌对势力的敲诈勒索,因此出卖国家,这又加深了人们的战后恐同症,而恐同症反过来又加深了同性恋者懦弱的印象。只要把潜在的不忠诚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那么同性恋者与共产党人之间的差别就模糊了,麦卡锡用美国战后文化和政治的内在逻辑一套说辞把共产党人和同性恋性变态混为一谈。
  二战后的美国,俨然成为西方文明的火炬手。美国人要的是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不是腐朽堕落的文明。显然,美国同性恋文化严重偏离了美国建设西方高度文明的轨道,同性恋文化严重抹黑了美国作为西方文明火炬手的光辉形象。这是紫色恐慌产生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在冷战时期,打压同性恋文化显得非常必要。紫色恐慌不仅反映了谁将控制美帝国未来的一场战斗,而且也反映了美国对它的现状、对它的文明感到不安。根植于历史不断发展的观念,美国人非常害怕战后道德的沉沦。 保守的政客错误地认为,同性恋会摧毁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例如,1971 年,尼克松就曾把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的灭亡归咎于同性恋,他非常担心同性恋文化会毁掉强大的美国。他说: 大体上,同性恋、吸毒、无道德行为等等都是我们富强社会的敌人。这就是为什么共产主义和一些左翼分子要积极推动这些。他们试图毁掉我们的文明。麦卡锡主义尽管过去近20 年,美国社会风云变迁,经历一系列社会和政治运动,但是,尼克松依旧把同性恋、社会腐化堕落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另外,为了领导西方同强大的苏联对抗,美国努力要表现出强汉的模样。他们认为,在冷战中,美国人( 尤其是政治领导人) 应该是铮铮铁骨、刚毅坚强。如果美国表现出阴柔懦弱,缺少男人气概会损害美国的世界地位,威胁到美国国家道德的基础。因此,在冷战背景下,迫害同性恋者成为一项伟大的使命,关系到东西方制度竞赛、文明的发展以及美国的领导力,反同性恋和反共产主义在冷战中殊途同归。
  三、紫色恐慌的危害与历史影响
  麦卡锡主义时代的紫色恐慌对美国历史影响深远,它并没有随着麦卡锡的垮台以及红色恐慌的消失而寿终正寝,在未来的20多年里,上百万人都受到波及,它不仅极大地伤害了美国同性恋等性弱势群体,也损害了美国的民主与法制,但同时也助推了20 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同性恋权利运动的发展。
  首先,紫色恐慌加剧了美国战后的恐同症,联邦政府内和军队里的同性恋者首当其冲遭到调查、被迫辞职甚至逮捕。从1947 年1 月到1950 年4 月,针对性变态问题,联邦政府调查了了192 名联邦员工。在接下来的7 个月中,共有382 名联邦职员接受政府审查,其中大部分人被解雇或勒令辞职。738 1947 年1 月至1950 年4 月,每个月平均有5 个同性恋者从联邦公务员队伍中被清理出去,而1950 年4 月到11 月短短7 个月中,每个月被清理的同性恋人数平均达到60 人,然后每月保持两位数的水平一直持续到1955 年。44 1950 年后,同性恋者在联邦政府求职困难重重,1947 年到1950 年,因为曾有同性恋记录或其他性变态等原因联邦政府拒绝了1700 人的工作申请。同样,美国军队也大力整肃同性恋者,在20 世纪5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有2000 名军人因为同性恋而遭受军事指控。从1950 年起,美国联邦调查局也开始针对政府雇员在全美各地进行调查,甚至可以基于同性恋等道德问题实施逮捕。1952 年,艾森豪威尔行政命令颁布后的两年内,因为档案信息显示他们性变态,超过800 名联邦员工被迫辞职或者终止工作
  其次,紫色恐慌导致反同性恋运动扩大化,造成了美国社会的波动和恐慌。事实上,在社会层面,媒体和公众更加害怕道德败坏的性变态者而非联邦政府内的共产党人。例如,麦卡锡205 人名单曝光后,引起社会极大恐慌,公众感到没有安全感,大约25000 封寄给麦卡锡的信经初步筛选后发现,实际上只有四分之一的人真正关注红色渗透,而余下的四分之三人则表达了对这些性变态者的愤慨。随着反共产主义力度的加大,紫色恐慌逐渐向其他领域蔓延。1950 年之后的几年中,麦卡锡和参议院调查小组委员会不仅在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查共产党运动,而且在兵工厂、美国之音等新闻机构、驻外机构、联邦政府印刷局等等要害部门大肆调查。联邦政府高级官员、外交官、教授、作家、工人领袖以及其他进步社团领导人遭受任意诘问与调查,与此同时,成千上万被怀疑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遭受调查、质询,他们被政府和私人企业主解聘。由于联邦政府和私有企业主分享同性恋者相关信息,这导致一个人由于同性恋或者性变态遭到联邦机构指控之后,发现自己已经上了私人企业主的黑名单。一些同性恋者被政府驱逐之后,难以找到工作,生活难以为继,有些人甚至不堪屈辱和生活压力而自杀。同样,美国的移民政策也出现重大调整,开始排斥同性恋者进入美国。1950 年,美国由参议员帕特里克 麦卡伦( Patrick McCarran) 领导的参议院移民委员会重新起草了《麦卡伦法案》,该法案重点把共产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其他颠覆分子排除在国门之外,该法案也排除所有倍受精神病折磨的人、同性恋者或性变态者进入美国。 紫色恐慌在美国下层社会发酵、蔓延,很多人被卷入无端的调查甚至被逮捕。以1955 年1957 年爱达荷州博伊西同性恋丑闻事件( Boise HomosexualityScandal) 为例,在该事件中,首府博伊西市的反同性恋运动被人为扩大化,被怀疑为同性恋的人受到有组织的打击和逮捕。在该事件中,大约1472 名男性遭到调查,16 人面临指控,其中15 人被宣判从缓刑到终身监禁不等的刑罚。在一个不到十万人的小城,这个数字耸人听闻。
  最后,紫色恐慌毒化了美国政坛生态,即政敌之间利用性污点或性丑闻相互抹黑。1952年之后,麦卡锡在党内外四处树敌,开始遭到政敌的抹黑与打击。麦卡锡的政敌为了把他赶下政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指控麦卡锡本身就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男助手罗伊科恩( Roy Cohn) 以及大卫沙因( David Schine) 之间的关系就是同性恋关系,顿时谣言四起。当时美国的政治生态是,不管是自由派政客还是保守派政客,相互利用同性恋议题抹黑、丑化对手。美国政治斗争就是这样残酷和诡异,不管麦卡锡、科恩还是沙因是否是同性恋者,政治斗争的需要促使他们的政敌把他们打入同性恋的行列,然后又让他们出柜出丑,对其抹黑、污名化。一直独身的麦卡锡战战兢兢,他赶快结婚并收养一个女孩,但终究回天乏术,麦卡锡的性道德污点使得麦卡锡作为爱国者的化身轰然倒塌,他的政治生命很快结束了,并于1957年匆匆死去,最终沦为清洗同性恋者运动的牺牲品。麦卡锡的垮掉说明了美国政治生态的险恶,麦卡锡性丑闻开了一个坏头,性隐私可以成为两党政治斗争的一张王牌,学界称之为性麦卡锡主义( Sex McCarthysism) ,即为了打垮政敌,调查政敌私生活,发现、搜罗或甚至炮制性污点,然后把性隐私放到社会舆论的聚光灯下,抹杀政敌的人格,从而达到抹黑政敌的目的。性麦卡锡主义至今依旧笼罩美国政坛。 紫色恐慌对美国同性恋权利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残酷迫害同性恋者导致了美国同性恋者的激烈反抗。20 世纪60 年代,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同性恋者也乘着这股东风,走上抗争之路,经过一系列就业歧视诉讼案件的审判和游行示威等活动,同性恋者在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相继赢得就业歧视案件的胜利。1969 年6 月27 日,纽约发生的同性恋者对抗警察的石墙暴动被认为是美国史上同性恋者首次反抗政府主导的迫害性弱势群体的实例,也是美国乃至世界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从
  那时起,同性恋权利运动为拥有同性恋公民所应有的权利而不停斗争,通过他们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战果: 20 世纪70 年代全面禁止联邦政府部门在就业中歧视同性恋者。1975 年,美国文官委员会最终宣布把某些不道德行为( immoral conduct) 从联邦雇员行为考核目录中删除,在评估性行为时,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采用了相同的标准。1994 年,克林顿签署《13087 号行政命令》,要求在考评雇佣时把性倾向排除在外。2009 年,奥巴马总统签署备忘录,承诺给予同性恋者应有的福利待遇,消除歧视,并代表美国政府对以著名的同性恋活动家弗兰克卡曼尼( Frank Kameny) 为代表的同性恋者进行了道歉, 1957 年,联邦政府指控卡曼尼性变态并解雇了他。
  紫色恐慌对同性恋者所造成的不公正不禁让人们想起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所遭受的苦难。这两起事件具有很多相似点,在缺乏足够的颠覆国家的证据与法律程序的条件下,臆想某些弱势群体可能颠覆国家,损害美国国家利益,联邦政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大肆迫害这些弱势群体,稳步推进侵犯人权的政策,给他们带来了严重后果,致使他们成为了时代的替罪羊。

谈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及意义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令人震惊的细节?藏在历史深处对于人类近代史而言,2015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70年前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大半个世界都被裹挟进来,给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是人类文明社会一道绕不过的伤痛。由是,世界不解析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摘要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曾经说过人生本来就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正是这种人生态度赋予了他笔下的桑提亚哥勇敢自信自尊,永不屈服的性格特征。笔者从此角度出发,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摘要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老人与海独特的文体特色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运用统计法和描写法揭示其风格要素即小说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的具体特征,进而指出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客观简洁评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式主角桑提亚哥摘要在老人与海中,硬汉式主角桑提亚哥是一个失而不败的英雄。通过对老人与海及其主角桑提亚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老人与海蕴含了对人的生命的无限关切和丰富的诠释,桑提亚哥是一个尘俗中普论小男孩在老人与海中的作用AbstractTheOldManandtheSeatellsthefrustratedexperiencethattheoldfishermanfishesinthecourse一场没有胜负的战斗海明威老人与海新析摘要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大多把小说的硬汉形象悲剧意识虚无思想和艺术特色等作为研究重点,而从生态视角对该书进行研究还不太多。如从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摘要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运用其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赋予这一题材以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小说表现出的主题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表现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小说评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写作风格和手法AbstractBeingdistinguishedfrommanygreatestAmericanwriters,Hemingwayisnotedforhiswritingsty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AbstractTheOldManandtheSea,praisedbyafamouswriterasthemostexcellentsimplearticleinthisgene春秋时期名器观的历史内涵摘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官失其守,政失其序,于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呼吁名实相符,要求正名的礼学名器观特别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左传作为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典籍,认为唯器与名,
汇丰何为碳中和在中国,人们已经愈来愈熟悉有关气候变化的术语,例如碳中和。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成为一家碳中和企业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实现碳中和,以及这将如何帮助应对和缓解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如何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在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能源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的目标,现在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生态文明应实现主客体良性互动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对可持续发展认识深化的结果,是着眼长关于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几点相关建议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城市轨道交通的探究与发展虽然轨道交通受到重视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完善的管理运营体系相关标准也不统一各种管理运营机制存在缺陷相关轨道技论城市地铁施工监测系统的问题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交通也越来越发达,而地铁的开发已经成为了许多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地铁的施工监测系统对于地铁非常重要,完整的监测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地铁内部以及周围白洋淀及入淀河流限制排污总量研究论文摘要在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选取对白洋淀保护区及入白洋淀的7条河流平原区共计14个功能区进行纳污能力计算,提出近期和远期水平年限制排污总量要求,进一步将相应的限制排污总量要求分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有效控制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产业之一,与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整个社会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中,建筑施工阶段是最主要的环节,加强施工阶段的质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中的缺陷及对策合同管理有着完整的体系,它的分工比较明确,各部门在制度下各司其职,形成了一套沟通体系,但是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合同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经济效益的降低。1水利水剖析供热收费难综合新能源论文(1)李秀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理事长李先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田金风北京热力集团销售公司经理江雪北京热力集团公司法律顾问编者按随着城镇供热采暖一步步商品化,与之相伴的供热与欠费的纠纷热电特快信息(41)最新热电机组装机容量综合新能源论文各理事会成员单位大家好!春节将近,首先请允许我们给大家拜年,予祝各位新春佳节,全家幸福工作顺利事业有成财源茂盛身体健康。我们将以本期特快信息,作为新春佳节的小礼物,奉献给各位。1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