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马铃薯人口爆炸的源头,西方崛起的原因

  来源:全球宏观对冲(ID:Global-M-S)
  公元1500年人口大约5亿,从公元500年到1650年,世界总人口从约1.9亿左右增加到5亿4千万,在1150年的时间内增加了约3.5亿人口,翻了一番。马铃薯出现后,现在全球人口70亿。
  自有人类以来,人口的发展经历了约300万年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口的总数很少,而且增长缓慢。据估计,公元前100万年时世界人口只有1—2万,平均每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为1.3个人。那时,人类十分重视人口的增长,对生殖带有崇拜的感情。虽然如此,在恶劣环境的冲击下,人的平均寿命仍然很短,而且在长达百万年的时间内,人口才增长到几百万。
  在人类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生产水平逐渐提高,剩余产品开始出现,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相继进入到奴隶社会。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加快,总人口发展到几千万,平均每万平方公里已有上千人。到了奴隶社会的晚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即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500年间,世界总人口数由2500万发展到2亿左右。
  在封建社会里,农业生产是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只要土地资源能充分保证,劳动力就成为增加收入的必要条件,因此增加人口成为发展经济的需要。但是,不管是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仍很低下,加上奴隶主和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压榨,以及自然灾害、战争、瘟疫的影响,人口的死亡率仍然很高。
  马铃薯有两个起源中心:
  一个以秘鲁和玻利维亚交接处的Titicaca湖(the Lake Titicaca)盆地为中心地区,从秘鲁经玻利维亚到阿根廷西北部的安第斯山(Andes)高地,包括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区及乌拉圭等地,栽培种主要分布在这个地区,二倍体原始栽培种窄刀薯(S.stenotomum)在这里的分布密度最大,这里的野生种只有二倍体。
  另一个起源中心是中美洲及墨西哥中部,分布着不同倍性的野生种,但数量较少,至今没有发现原始栽培种分布。
  马铃薯在世界的传播
  马铃薯是南美洲的古老栽培作物,据考古学考证,在原产地马铃薯的人工驯化栽培立刻上溯到8000-10000年前,但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历史迄今只有400多年,现已分布到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马铃薯从原产地传入欧洲的具体时间至今难以确定或许永远都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马铃薯从原产地向外传播是在16世纪后叶,并首先被传到欧洲。
  秘鲁的征服者FranciscoPizarro可能是在1533年第一个见到马铃薯的欧洲人,但没有历史记载。秘鲁的侵略者从十六世纪之初把它输入西班牙,称为papas,由西班牙而传入意大利,在意大利推广时称为tarutoufli。马铃薯在英国在1619年已经按一斤一先令出卖。还有许多其余的食用植物和观赏植物也在这时输入:荞麦,龙须菜和白菜花(后者的种子长期以来都是到伊斯坦布尔和塞浦路斯去找),山慈菇,在十七世纪中叶流动的小生意利用它来进行投机。最早有历史记载的是在1536年,由Jiménez de Quesada带领的一帮西班牙探险队进入现在是哥伦比亚的高海拔地区时发现马铃薯,最早把印第安人驯化的马铃薯介绍给欧洲的是Francisco López de Gómara 在1552年出版的有关印第安历史的书和1538年到达秘鲁的西班牙人(Pedro Cieza de León)在1553年出版的书中有关马铃薯的描述,1578年有人第一次提到了智利的马铃薯。
  在维尔摩林(Vilmorin)和爱塞(Heuze)《关于马铃薯的起源》的报告里有着关于它在法国历史的有趣的详细记载:经过加格士巴·包昂(Gaspard Bauhins)宣传之后,马铃薯从1592年迅速进入法郎雪-康梯(Franche-Comté),进入瓦格士(Vosges)和进入布尔吉(Bourgogne)。贝萨松(Besançon)的议会禁止栽种,"因为这是有害的食物,吃了就会引起麻疯病。"1761年农学家杜阿每尔(Duhamel)极力劝人栽种马铃薯。杜尔阁得到医学系的证明,认为马铃薯是滋养而卫生的食物,因此人们才在利墨松(Limousin)和安如(Anjou)栽种。
  马铃薯最早被引进欧洲栽培有两条路线:
  一是大约在1551年西班牙人(Valdevii)把马铃薯块茎带到了西班牙介绍给国王,但直至1570年马铃薯才被引进并在南部种植,西班牙人种植的马铃薯后来传播到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二是1588年~1593年,马铃薯被引种到英格兰,经考证,最可靠的年份是1590年,并遍植英伦三岛,英国人引进的马铃薯后来传播到威尔士以及北欧诸国,又引种至大不列颠王国所属的殖民地以及北美洲。
  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
  1583年意大利引进马铃薯,罗马教廷的红衣主教同年又将马铃薯从意大利引到比利时。1588年传入奥地利,经繁殖后1589年相继引入德国法兰克福植物园,瑞士人又从奥地利引入块茎并在1600年前后输入法国,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8世纪末在法国才有较大的栽培面积。马铃薯从苏格兰传到挪威、然后引种到瑞典和丹麦,18世纪中期马铃薯从德国传入丹麦南部。
  马铃薯传入俄国的时间是在17世纪的后期,1765年因俄罗斯遭受饥荒,粮食匮乏,枢密院发布公告在全国扩大种植面积,有计划地从普鲁士、爱尔兰采购种薯,到19世纪中叶自己培育的品种已占全国栽培面积的一半。1925年在布卡索夫教授地率领下组成考察队,先后4次去南美洲采集马铃薯野生和栽培的种质资源,建立了种质资源库以及比较完整的马铃薯育种体系。
  来自中泰证券
  来自中泰证券
  马铃薯引发西方人口大爆炸推动工业革命产生
  当时欧洲人普遍怀疑那个没有教化的美洲,所产出的马铃薯,是否能够食用,以及食用之后,是否有营养,甚至很多欧洲人固执地认为,吃了马铃薯,会像它的根茎一样,长出淋巴结核,脖子肿大。而且当时认为斑疹伤寒以及麻风等都有可能是马铃薯引起的。
  德国人口也增长了3倍以上。欧洲问题比日本更复杂,英、法、德、俄旗鼓相当,只要一个国家人口增加,其他国家都心惊胆战。当时人们对于"马尔萨斯陷阱"学说深信不疑,认为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原有土地养不活这些人口,只能向外扩张。
  法国人口迎来爆发增长之后,拿破仑就领着这些法国人民,到欧洲各地找吃的。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德国人口从2500万猛增到4000万,这次德国人开始重复法国人的老路。又过了100年,苏联军队规模超过3400万,几乎超过整个欧洲的军队规模总和。
  1700年爱尔兰人口只有200万人,到了1800年人口暴涨至520万人,到了1811年达到600万人,1821年680万人,1841年达到820万人。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爱尔兰人人口几乎翻了一番,这些主要归功于高产的马铃薯。爱尔兰的贫穷以及对马铃薯的依赖,与英国数百年来的征服与掠夺分不开的。不列颠群岛独特环境也非常适于马铃薯的生长,在墨西哥暖流的影响下,爱尔兰温暖湿润,同时爱尔兰山川众多,并不适合小麦、谷物的生长,因此马铃薯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但是后来的土豆霉菌导致了爱尔兰大饥荒。
  爱尔兰大饥荒所造成的影响
  1845-1849年大饥荒,给各类疾病的传播与蔓延创造了条件,大批的饥民逃往城市,而城市公共设施的缺乏导致产生了"饥荒热",主要是疹伤寒和黄热病,受感染人群达到150多万,有超过25万人死于"饥荒热"。
  根据英国官方统计在1841年,爱尔兰人口是817万,到了1851年,人口为615万,减少200万人口。除了大量流亡到美洲以外,至少有100万人在这场大饥荒中死亡。
  这些爱尔兰人除了流亡到美国,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间接促使了英国的人口的对外流动,在1846-1851年,至少超过120万英国人流亡到美国,之后有超过200多万英国人迁移到世界各地,到了1911年,爱尔兰外迁人口超过350万人。
  1911年人口普查,整个爱尔兰人口不超过440万,远低于1841年的817万,截止到今天爱尔兰人口481万。2010年,美国在人口普查中发现,3亿美国人中,爱尔兰裔的超过5500万,人口数量仅次于德裔美国人,我们熟悉的肯尼迪、尼克松、里根以及克林顿等都是爱尔兰裔。
  顺便说一下美国人口
  美国人口里面欧洲人的后裔确实是最多的,美国人口3.24亿(截至2017年1月)。美国人口中,白人为2.359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4%。欧裔美国人占62.1%;拉丁裔占17.4%,非洲裔美国人占13.2%,亚裔占5.4%,混血占2.5%,美国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州原住民占1.2%,夏威夷原住民或其他太平洋岛民占0.2%(少部分人在其他族群内被重复统计)。
  不过欧洲里面血统以:德国裔最多,占15.2%;
  其次是爱尔兰裔,占10.8%;
  非洲裔美国人名列第三,占8.8%。
  英国裔8.7%;
  墨西哥裔6.5%;
  意大利裔5.8%;
  波兰裔3.2%;
  法国裔3%;
  美国印地安裔2.8%;
  苏格兰裔1.7%。
  马铃薯在其他洲的传播:
  北美洲大陆是在1762年首次通过百慕大从英格兰引进马铃薯在弗吉尼亚种植,1718年爱尔兰向北美洲移民又将马铃薯带到美国,至今在美国的一些州还将其称之为爱尔兰薯。马铃薯是从海路传入亚洲和大洋州的,据说其传播路线有三:一路是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由荷兰人把马铃薯传入新加坡、日本和中国的台湾;第二路是17世纪中期西班牙人将马铃薯传到印度和爪哇等地;第三路是1679年法国探险者把马铃薯带到新西兰;此外还有英国传教士于18世纪把马铃薯引种至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马铃薯在我国的传播
  从中可以得到两个明确的结论:
  一、凡是中国人口全球占比不小于20%时都是当时全球的决定性大国力量;
  二、凡是中国实力衰落都内乱导致的战争引发人口锐减,其中以三国时期尤为显著(中国早在诸子百家就统计可能有3000万人口,而直到魏蜀吴境内末年仅仅剩下700多万人口)。工业进步也是为了农业工具。战争也是为了抢钱粮和奴隶。
  中国人口大概可以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春秋战国之前在1000万人口以内达到1000万人口后在1000万人口中枢震荡这个从记载历史看可能长达3000年;
  第二阶段从秋诸子百家开始宋初结束:中国进入了大概1000年的3000万人口中枢震荡;
  第三阶段在宋以后明末进入了9000万到1亿人口中枢震荡,时间大概700年;
  第四阶段是清初至1930年人口在3-4亿人口展开中枢震荡,时间持续大概300年;
  第五阶段是中国从1930年开始进入了新一波人口大爆炸这一阶段中枢位置是14亿人口。
  根据我国科学家对资料的考证认为,马铃薯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明末万历年间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卷二《黄都杂记》中,记述北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称为土豆。此前徐渭(1521~1593)曾对马铃薯进行过描述。
  据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书目》中注释:《长安客话》所记述的为明代中叶北京城郊史迹。明代中叶为为1460~1552年,但马铃薯自南美大量引到西班牙的时间为1570年,因此马铃薯引入北京的时间应为1570年之后。
  康熙21年(1682)编撰的《畿辅通志》物产部是我国记载马铃薯最早的志书,比福建松溪县志早18年。18世纪中叶马铃薯在京津地区已有较广泛的种植。
  另外较早传入和种植马铃薯的地区是台湾和闽粤沿海各省,Bepthold Laufer(1938)在专著《美国植物的传播》中叙述中国马铃薯栽培历史时引用了1650年到过台湾的一位船长的日记中有关马铃薯种植的描写,并且提到马铃薯是被中国最早的开拓者从菲律宾带入的。
  我国东南沿海最早关于马铃薯的文字记载是福建省的《松溪县志》,出版时间为康熙39年(1700年),提到康熙18年(1679)年县府曾号召民众种植马铃薯。因此在1679~1700年间马铃薯在当地已有广泛栽培。
  马铃薯在我国的广泛传播:19世纪(1848年),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第一次载有马铃薯的素描图,并记载了不同花色、不同叶形的马铃薯,说明在19世纪前期,我国的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已有大面积种植,并有相当的产量,当时生产上所用的品种也并不单一,并已有压茎栽培和多种食用方法。
  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40年代,随着口岸开放,各国殖民者,传教士、商人、冒险家以及旅游者蜂拥而至,马铃薯的传入和引进途径不断扩大,品种也随之增加。
  食物革命:明清人口大爆炸的真相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0岁的老秀才陈振龙决定,要干一件大事。与西方人从中国偷盗蚕种和茶树不同,陈振龙准备要干的这件大事,是从菲律宾将一种西班牙人从南美洲带来的神奇植物,偷运进入中国。这种植物,后来被叫做番薯。
  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年轻时曾经考取过秀才,但随着明末人口的剧增和科举的艰难,在考取举人不第后,陈振龙跟随着东南各省浓厚的经商风气下了南洋(东南亚)经商,"往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
  当时,征服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常患粮米不足",于是便在菲律宾引入了一种从南美洲移植而来的植物,这种植物亩产高峰可达4000多斤,低的也有2000多斤,相比于明朝时国内亩产仅有两三百斤的小麦和水稻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超级农作物。
  尽管只是个改行经商的秀才,可陈振龙心中,依旧涌动着强烈的传统知识分子情怀,遥想到故乡生齿日繁,依旧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父老乡亲,陈振龙决定无论千辛万苦,也要将这种超级植物带回中国。
  然而,西班牙人很精,"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且在海关层层盘查,在历经多次偷运失败后,1593年,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混过关卡后,最终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从菲律宾回到福州。
  在历史的庞大叙事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这一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大军,与援朝作战的明朝大将李如松所率领的明军在平壤展开激战,最终明军将士拼死击败日军,但正史没有记载的是,这一年,卑微的福建秀才陈振龙,拼死从菲律宾为中国带来了番薯这件神奇宝贝,并将在此后几百年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拯救亿万国人性命,同样贡献不朽的力量。
  开辟者的功劳,常常被历史轻描淡写,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后世的丰功伟绩。
  陈振龙生活的明朝末年,中国当时的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亿人,以陈振龙生活的福建为例,在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后,早已无力承载人口的过多繁衍,当时,福建"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
  以福建惠安县为例,由于人口剧增、地产不足,仅仅隆庆五年(1561年),这个区区一万多户人口的蕞尔小县,每年就"须输入米粮约七万石(约合当代1300万斤)",才能养活全县人口。
  为了拯救父老乡亲,陈振龙认定,番薯这种耐旱易活,生熟可食,"六益八利,功同五谷"的超级农作物,一定可以拯救苍生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将薯种偷运回到福州后,陈振龙和儿子陈经纶马上草拟了一份禀贴,送呈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陈述引种番薯的利害所在。
  在回国四个月后,陈振龙第一批引种的番薯成功繁殖,"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福建巡抚金学曾获知后振奋不已,马上旌表陈氏父子此行"事属义举","虽曰人事,实获天恩",随后开始在福建全省推广引种番薯。
  当时,北方小麦亩产仅为300斤左右,且每年只能种一季;在南方虽然可以种两季水稻,但全年亩产也不过就五六百斤。
  而番薯不仅可以种植两季,其中春薯亩产可达4000多斤,夏薯亩产可达2000多斤,全年产量可达6000多斤,尽管口感不如水稻和小麦精美,但对于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来说,这种从南美洲辗转引进的超级农作物,无疑是上天恩赐给中国人的超级礼物。
  这场由陈振龙偷运番薯后,即将在中国引发的食物革命和人口革命,可以说,无论如何赞誉都不为过。
  而历史并非孤立的叙述线,就在陈振龙拼死从菲律宾引种番薯进入福建前后,明朝万历年间(1572年-1620年),广东东莞人陈益、广东吴川人林怀兰,也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引种番薯,进入到了广东东莞和吴川等地。
  尽管各自独立,互相不知道自己的引种行为,但这场从全球地理大发现时代发端,从南美洲辗转传播进入广东和福建的农业革命,即将剧烈地改写往后的中国史。
  但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曲折,就在番薯引入广东和福建后不久,中华帝国开始陷入了长期战乱之中,历经明末清初历时近百年的动荡,番薯这种本来可以利泽万民的超级农作物,竟然在广东和福建困阻不前,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广泛传播。
  尽管明末清初长期动荡,但自从陈振龙引入番薯后,粗生贱养,即使"地属沙土"也能成活、且产量极高的番薯,使得以往常年"产米不敷"的福建人民,得以"足果其腹、灾不为荒",当时,番薯在福建"遍地皆种,物多价廉,三餐当饭而食,小民赖之",以致于当明末清初郑成功的船队为台风所困,下令在澎湖筹粮时,粮食官回答他,当地"唯有番薯"而已。
  得益于番薯的广泛引种,福建人口也从明朝万历年间(1572年-1620年)的173万人,增加到了1834年(清朝道光十四年)的1500多万人。
  在中国农业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农业革命:一次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朝开始大规模引种耐旱、早熟、相对高产的占城稻,而第二次则是以番薯、玉米传入中国为代表掀起的食物革命。
  与番薯一样,玉米也大概于明朝后期的16世纪,分别从中亚,印度、缅甸,以及南海海路等路线,传入中国的黄河流域、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等地,然而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玉米与番薯一样,也是被仅仅局限于个别省份的小范围种植,尚未进入全国性大种植时代。
  与此同时,在番薯、玉米之外,通过地理大发现,来自美洲的原产农作物马铃薯、木薯、花生、向日葵、辣椒、番瓜、西红柿、菜豆、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烟草等近30个物种也先后传入中国,并即将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超级农业革命。
  而促成这场农业革命的重中之重,正是先驱者们历经千辛万苦,从国外引种进来的番薯和玉米。
  进入清朝后,随着康熙皇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正式取消人头税,中国人口开始出现了狂飙突进的人口大爆炸,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当时中国人口约为1.5亿人,而不到百年后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朝人口飙涨到了3.13亿人。
  仅仅凭借小麦和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的产出,已经无法养活中国日益庞大的人口,而随着人口的繁衍和土地的日窘,无数饥民开始挺进帝国的各处荒山野岭到处开垦,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小麦和水稻难以存活的山地,新引进的番薯和玉米却可以倔强地生存下来,并且产量颇高。
  历史进入康熙年间后,为了充实历经多年战乱后、几乎毁灭殆尽的四川人口,清廷发起了浩浩荡荡的"湖广填四川"运动,随着福建、两广和两湖等地移民的蜂拥进入四川,他们在迁徙路上也带去了容易种植的番薯,于是,此前困阻在福建和广东等地达百年之久的番薯,终于开始在南方各省广泛传播开来。
  于是,淡紫色的番薯花,开始在大清帝国南方的各个角落处处开放。
  而陈振龙及其子孙,则将番薯的传播,铭刻成了家族代代相传的使命。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来到山东胶州(今青岛)古镇口经商时,发现昔日富庶的胶州竟然天灾横行、饥馑四野,他后来回忆说:"时东省旱、涝、蝗、蝻,三年为灾。"
  看到百姓蒙难,这个家族血液中始终流淌着番薯情结的商人,决定延续自己先祖陈振龙的使命,广泛发动,在黄河流域推广种植番薯,于是,陈世元联合自己的两个朋友余瑞元和刘曦一起,自己垫资雇人前往胶州(青岛)古镇口试种番薯,历经两年试验,番薯最终种植成功,于是,胶州(青岛)等地农民"乃各骇异",随后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引种和传播。
  在胶州(青岛)古镇口推广番薯成功后,陈世元又带上了自己的三个儿子陈云、陈燮和陈树在胶州、山东全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进行广泛传播,并且亲自写了一本书《金薯种植法》向北方人民免费发放。
  在陈氏家族几代接力的义务传播下,从山东到河南再到北京通州地区,番薯种植开始如火如荼传播开来:在山东胶州,知州周于智随即以官方名义宣示番薯的"六利八大益";在山东潍坊,举人王某召集亲邻,"竞来传习,处处埋掘";山东布政使李渭,更让人以快板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番薯种植。
  在这场从陈氏家族发起,到民间普及,再到地方.政.府推广的番薯种植运动中,番薯开始从南方北伐,顺着黄河流域广泛传播,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认识到番薯巨利的乾隆皇帝终于发出圣旨,下令在全国大力推广番薯种植,"使皆知种薯之利,多为栽种"。
  至此,番薯种植终于从民间的自发传播,演变成了国家行为,而在番薯和玉米、马铃薯等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引种下,原本难以栽培农作物的帝国山区也得到了广泛开发,当时,人口大爆炸的流民经常进入山区,在山谷低处就种喜欢气候暖湿的番薯,在高处就种耐旱的玉米,更高处就种"耐地气苦寒"的马铃薯。
  在番薯、玉米和马铃薯浩浩荡荡的传播引种下,即使是以往人迹罕至的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的深山密林地区,也到处种满了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农作物。
  而在番薯、玉米和马铃薯支持下的人口大爆炸,也使得雍正皇帝决定,对西南地区实行广泛的改土归流运动。
  从唐宋时期开始发端后,形同垄断割据的土司制度,一直是妨碍中华帝国统治西南地区的重大障碍,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华帝国一直在西南地区不断推进改土归流制度,以寻求将原来土司管辖地区,变成与内地相似的流官派管制度。
  面对从康熙时期开始的人口大爆炸局面,为了将西南各地土司控制的广阔土地纳入帝国中央的管辖,以养活更多的帝国子民,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派出以云贵总督鄂尔泰为首的各地重臣,开始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大规模开展"改土归流"运动。
  历经多年强力废改,最终在雍正时期(1722-1735年),番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也开始大规模挺进改土归流地区,而回溯根源,正是得益于番薯、玉米和马铃薯促成的人口大爆炸,才反过来在雍正时期,促成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运动。
  因为以往这些土司统治地区多处山地,很难种植水稻小麦,但现在有了适宜山地种植的番薯、玉米和马铃薯,山区的土地,自然倍显珍贵了。
  在康雍乾时期番薯、玉米的广泛种植下,中国的粮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清代以前,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一直是水稻、黍、稷、麦、菽、粟等五谷杂粮,一直到明代,中国的粮食构成还一直是延续宋元时期的以水稻和小麦为主的格局。明末的宋应星(1587-1666)就在《天工开物》中写道,明末社会的主要农作物70%仍然是水稻,然后小麦、黍、粟等占30%左右。
  到了清代,随着番薯、玉米、马铃薯等三十多种美洲农作物在全国的推广种植,番薯、玉米也得以加入到了主要粮食作物行列,并与其他杂粮一起,共同构成了全国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至此,历经从明朝后期开始的延续传播,在以水稻、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结构下,番薯、玉米、马铃薯等美洲农作物也开始进入到了中国人的餐桌之上,而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在赣南、湖北襄阳等山区,百姓甚至常年以番薯和玉米作为主食,一年到头很少吃稻米,"或终岁不米炊,习以为常"。
  最终在番薯、玉米的广泛种植和有力支援下,中国的人口,也从明朝万历年间(1572年-1620年)的约1亿人口,繁衍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亿,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又增长至4.3亿。
  而追溯中华民族繁衍强大的根源,番薯和玉米的进入与传播,实在居功至伟。
  到了乾隆晚年,在北方致力于推广番薯种植的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则在自己福州的家中,写下了记录自己家族几代传播番薯种植的《金薯传习录》一书。
  在民间,福州老百姓还为陈振龙供奉修建了一座先薯祠以示纪念"。
  因为在老百姓看来,别小看了那一根漂洋过海而来的番薯藤,那可是先驱们,为我们民族带来的伟大希望。
  END
  来源:全球宏观对冲(ID:Global-M-S)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参考文献:
  高学源:《番薯传入中国四百一十周年记》
  郑南:《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看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

米酒发酵的老面油条今天用自制米酒给大家做一款老面酒酿香酥油条,大多数油条都是用泡打粉做出来的吃时间久了对身体不好,今天教大家做的这款油条不加一点泡打粉,采用米酒发酵,有种淡淡的酒香和老面的酵香微微回香菇白菜汤很多人第一步就做错了,记住这1个关键,汤汁奶白浓郁现在天气渐渐变冷,火锅炖汤成为了广大朋友们的首选,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道香菇白菜汤的做法,很清淡而且养胃,做法特简单,做出来之后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爱喝,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详细步骤吃水饺别老蘸醋,教你秘制蘸料做法,不管啥馅水饺,蘸着都好吃首先咱们准备原材料。新鲜的小葱两颗,陈醋少许,酱油少许,香油少许,鸡精少许,味精少许,少许大葱,少许老姜,一块白芷,一块桂皮,粗辣椒面一勺。接下来是制作过程。1首先,咱们将新鲜的小冬至大如年,这5种饺子馅别错过,好吃又营养,福气滚滚来大家好,我是大磊,明天冬至,提前祝大家冬至快乐。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是全年中人们比较重视的节气之一。古时候人们认为冬至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家常饺子馅的做法合集总有一款适合你01。三鲜水饺食材猪肉250克虾仁200克木耳N朵(多放些)香菇7朵鸡蛋4个韭菜50克少放,提味用料酒1勺生抽3勺蚝油2勺盐4克葱末少许姜末少许芝麻香油1勺植物油30克面粉500克推荐12道菜,荤素齐全,很适合家宴,周末家宴照着做,好吃省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美食自媒体,我是美食领域创作者锦绣V山东专注美食,让生活更有味。今天为大家带来了几道家常美食的做法,这几道美食也是深受大家的喜欢,而且是很常见的几道美食。天冬天发面慢,别傻傻的直接加酵母,教您一妙招,20分钟发满盆冬天发面慢,别傻傻地直接加酵母,教您一妙招,20分钟发满盆明天就是冬至了,最近气温也是越来越低了,像是我们平时做的馒头,包子或者是面包这些,都是需要把面团发酵了以后才能做出来喧软好家常菜谱酱肘子酱肘子酱肘子是卤菜中常见的特色传统名菜。以山东地区制作酱肘子最知名。该菜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酥烂香醇,色浓味厚。北京的天福号酱肘子远近闻名。另外,红扒肘子为山东潍坊地区历史名菜,这个豆腐都喜欢吃,麻辣鲜嫩好吃下饭,厨师长教你做麻婆豆腐做法冬至过后天气逐渐转凉,回家都想吃点热乎的,厨师长推荐一道好吃下饭菜麻婆豆腐。大家都喜欢吃,麻辣鲜嫩,好吃下饭,它是怎么做的呢?厨师长今天分享麻婆豆腐的做法,学会这道菜你也是大厨。麻洋葱的新吃法get洋葱怎么炒能好吃听起来像黑暗料理的简易菜原来一直以为洋葱是配菜,但是偶然发现,洋葱有一种很神奇的新吃法,那就是炖汤!洋葱过油煮熟后是微微甜的口感。所以最近的新get的料理是洋葱豆腐酸甜可口的锅包肉,怎么做才能软嫩开胃?两个细节不能忽视民以食为天,小猪的美食铺每天与您相聚,在这里我们品鉴天南地北的美食,一起探索更多让人欢畅的佳肴!导语锅包肉是一道东北美食,味道酸甜可口非常下饭,东北街头饭店里常常能看到这道经典名菜
陈晓卿白菜苔红菜苔无论吃龄为多久,都难免面临这些选择蘸麻酱还是浸油碟?蜜枣粽还是豆沙粽?肉汤圆还是黑洋酥汤圆?这不,陈老师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吃白菜苔,还是吃红菜苔?张爱玲曾经用白玫瑰和红玫瑰做比,形又香又麻,宵夜下酒少不了它!丨香辣跳跳鸡关注贪嘴日记头条号,然后私信回复关键词菜谱即可免费获得14G的8大菜系视频教程全集amp25道炫技家常菜实用做法食物有很多颜色,但是有一种颜色是谁都没有办法拒绝的,那就是红色。你永六样家常菜做法(一)一茄汁蘑菇茄番茄茄汁番茄酱做法1锅中热少量油,加入两大勺番茄酱,小火翻炒,加入白醋,糖,适量水,一点点酱油,勾入薄芡汁,不断翻炒2倒入炸好的蘑菇,翻炒均匀,至汤汁浓稠时加入鸡精,香同样是物种入侵,到外国的很嚣张,来中国的都被吃光(菲李漫画)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食物,哦不,动物,堪称同种不同命,明明大家都一样,只是因为去错了地方,结果却是地狱和天堂的区别。比如有些在外国很嚣张的物种,到了中国却被吃光光。而有些在中国惨兮兮陕西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出炉这就是老陕最爱的滋味!提到陕菜许多不了解陕西的外地人可能会是这个表情陕西也有菜系?答案是肯定的陕菜又称秦菜,中国地域菜之一虽没有入列中国10大菜系但作为千年古都历史名城所在地餐饮风格自成一体,具有浓郁的这个时节来南通,就要吃上这一口江鲜!南通凭借着长江三角洲洲头的位置,恩受江海福泽,入春后的江边人,不光要赏花踏青,更要大吃江鲜。能抵抗过漫长寒冬的鱼儿,身体练就的肥硕坚实,积蓄下大量营养,春季的鱼可以说最为鲜美,春天分享10道好吃下饭的家常菜,收藏好,换着样的做家常菜还是最受欢迎的,分享10道家常菜,美味的饭菜,简单实用,收藏好,家常菜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常菜种类繁多,简单营养,家常菜更美味容易做,毕竟,美味容易做的家常菜更受欢迎。去云南一定要吃这些美食,稀奇还便宜!年前约了两位朋友,成立了穷住富吃三人组,开始了云南行。在欣桐和sasa两位野生美食家带领下,我们走了一条不一样的云南路线昆明玉溪建水蒙自河口。美食路线红圈观光路线紫圈滇东南地区是云别再说陕西人只吃面和馍了,他们还嗜!辣!如!命!丨没肉可以,没辣?不行丨风物君语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不怕辣陕西人怕不辣陕西人的餐桌上,辣,被摆在和面同等重要的位置。辣,陕西的味觉底色。图CCTV不同于嗜辣南方大省的湿热,秋冬多地信了网红手撕菠萝,我的手指像被100个容嬷嬷扎了小针什么???菠萝能像菠萝蜜那样一块一块剥着吃?吃菠萝根本不用削皮?难道这些年的菠萝,周到君都吃错了?最近的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种徒手剥(撕)菠萝的方法切掉菠萝头,根据菠萝周身的小圆鳞片,怎么腌酸辣椒?怎么腌酸辣椒?前几天,农夫刚刚教媳妇怎么腌制酸辣椒,而且就是题主所说的这种方法哦,一整颗的辣椒,这样吃起来才香。方法也不复杂,这里农夫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做法。可能地域不同,腌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