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中医高手刘希彦如何用经方的思维来治疗癌症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来源丨 刘希彦,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现在癌症越来越多了,关于原因,在我之前的文章《癌症也是很脆弱的》里面已经讲过了。今天着重讲讲如何用经方的思维来治疗癌症。
  一说到治疗,大家肯定会想到很多所谓的抗癌药,比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铁树叶、山慈菇、海浮石、天南星等等。经方医学的思维不是以药治病,而是典型的辨证施治思维,整体论治思维。
  所以使用一味药,首先看的不是它治什么病,而是先把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也就是"八纲"弄清楚,再根据这些来选择哪些药适用。而不是在所谓的抗癌的药上面安上个标签,治这个癌那个癌,然后集团作战,都放上去,这样的组方治疗,治愈的概率不会高。
  阴阳是什么?落实到临证,落实到人体,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气血的多少。
  表里,是人体反应出来的是表证多还是里证多,或是中间区域半表半里的证多。这意味着人体的大局面是想往哪个层面排病,往哪个层面解决问题。
  寒热的反应好理解,寒热和阴阳不一样,寒热往往是局部现象,很少有全身都寒都热的,寒热也不一定代表气血的多少,阴阳是人体整个的气血多少,也就是能量状态,所以寒热要跟阴阳分开来看。阴证也可以有局部的热,阳证也可以有局部的寒,是可以错杂出现的。
  什么是虚实?比方说,一个人有便秘,大肠里堵住了,这就是实。腹泻,一天泻了五六次还在泻,大肠里处于空虚的状态,这就是虚。虚实在《伤寒论》里是指物理概念上的空虚与堵塞。比如说,汗多的人,可以认为是表虚;很难出汗的人,可以认为是表实。这也是空虚和堵塞的关系。诸如气滞、水湿、痰饮、淤血、宿食类人体的堵塞皆可以认为是实证。阴证、寒证可以有实;阳证、热证可以有虚,都是可以错杂出现的。
  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会发现,八纲的概念在经方里是这么定义和区分的,而非混为一谈。
  弄清楚了这几个基本概念,下面就先用经方思维来看看这几个问题是如何辨证的。这是治任何病的前提,在治癌症这样的大病上尤为重要,因为开一个方子一吃就是很长时间,如果方药和人体的能量及排病层面不对应不匹配,就像钥匙和锁不匹配一样,是很难取得疗效的。
  先说阴阳问题。在《伤寒论》里对于阴阳的判断,是指人体能量的多少,也可以说是气血的多少。《伤寒论》临证心法的第一原则就是阴阳原则,正确地判断人体的气血能量水平关系到组方用药的大方向。
  阴阳,凭寸口脉就可较为准确地做出判断。当然问证结果也可以作为参考,但凭证状去判断阴阳,差错率比较高,所以当脉证不符的时候,以脉为准。脉上断阴阳,阴阳就是脉上准,这一点在临床上可以说是极为效验的。
  阴阳既然主要指标是气血的多少,在脉上的判断很简单,就是看脉管里面血液的充实度。诸如细、弱、虚、空之类血管里血少的脉是阴证的脉;反之不是阴证。哪怕脉象迟缓,只要血管里的血充实,也不可轻易断为阴证;哪怕脉象躁数,只要血管里血虚少,要么是阴证,最多也就是阴虚阳亢,不可轻易断为阳证。所以血管里血的多少是判断阴阳的关键。我们在取脉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脉当成一个油箱看,或者当成一根水管看,看油箱里有多少油,水管里有多少水,通过你的手感去摸。
  脉上偏阳还是偏阴,是以一个居中值来评估,里面的血偏少,就是偏阴的;偏向于充实,就是偏阳的。一个健康人,应该具有居中的能量。这个居中值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是我们每人通过大量的实践,摸到足够多的样本数,在自己心中形成的一个参照标准。阴阳是我们对于人体整体能量的判断,是处方用药的方向,大方向上要判断准确。
  取脉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左右手的寸关尺六部脉的状态常常不一样。这个时候有一个方法,就是取六部脉的平均值,作为这个脉的阴阳的判断数据。这里要注意,在六部脉取平均值的时候,双手尺脉和左手脉应有更高的权重。脉的上下偏差大,应更多地参考尺脉;左右手偏差大,可更多的结合左手情况来看。原理很简单,尺脉和左手脉可视为是能量的来源,尤其是尺脉更具参考价值。判断津血之多少,更重要的是沉取,以沉取的状态为准。有的脉,你浮取的时候感觉很弱,沉取下去会发现它是有力的;有的脉浮取有力,但重按之下就空掉了。在取脉时必须要做到浮中沉三步取完,否则很容易误判。我在临证时若对一个脉的真实情况难以判断,常采用单指沉取尺脉的方法,来探知这个脉的真实充实度。
  这样的话,基本上一个脉的阴阳就能判断了。注意,取脉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断阴阳,病位和寒热虚实不能单凭脉断,病位和寒热虚实是证上准,凭脉常常反而不容易辨准。但是脉上也有一些信息量,可以作为问证的参考。关于平衡阴阳能量的经方用药在下面的表格里。
  脉象
  常用药物
  阴脉
  附子、干姜
  阳脉
  生石膏、大黄、芒硝
  《伤寒论》临证心法的第二原则是病位原则。
  是关于病从什么途径来排解的问题。病在表从表解,病在里从里解就是指这个。六经是人体排除病邪的六个渠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三个层面各有一组阴阳,统称六经。
  所谓"表",指的是肌肉、骨骼、皮肤这个区域。所谓"里",指的是胃肠消化道这个区域。所谓"半表半里",就是除去"表"和"里"这两个区域之外广大的中间区域。
  三阳病证及其对应方剂1、太阳病
  太阳病,指人体从表排病的反应,分为伤寒,中风,温病三种证型。这三种类型实质上是根据气血能量状态的不同来区分的。
  中风,汗出而表邪未解,能量有损耗,所以用桂枝汤,在建中的基础上引能量向表驱邪。
  伤寒,能量未经损耗,主要是表不通,故用麻黄汤,疏通开表,发汗排邪。
  温病,能量有富余,故用麻杏石甘汤,助热从表宣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需要合方的情况。比如有不汗出,津液还有点虚,兼有伤寒和中风的特征,既需要发汗又需要补津液,这个时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如果证上同时具备了伤寒的表不解、中风的津液虚,加上温病的轻微热证,三个证型都有一点,偏向性不明确,那么模糊就当模糊治,既然都有,就都兼顾,解表用麻黄桂枝,津液虚用姜草枣,祛热用生石膏,这个方子组出来就是大青龙汤。
  证型
  方剂
  典型病证
  伤寒
  麻黄汤
  无汗而喘,脉浮紧
  中风
  桂枝汤
  汗出,恶风,脉浮缓
  温病
  麻杏石甘汤
  不恶寒,汗出而喘
  中风伤寒合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
  恶寒,汗至皮下不得出,身痒
  中风伤寒温病合方
  大青龙汤
  恶寒,恶风,不汗出而烦躁
  2、阳明病
  阳明病涉及的主方主要有承气汤和白虎汤两类。如果热结在中下部胃肠道系统,可依热和实结的程度选择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如果热在中上部,且有热无实,可选择白虎汤。
  主方
  证状
  大承气汤
  大便硬结,腹满腹痛,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拉水急迫、臭
  小承气汤
  硬结初起,或攻下后复结,腹满不通,潮热多汗,谵语
  调胃承气汤
  阳明里实,程度不重,轻微脾胃虚且肠胃热,心烦,不恶寒但热,或有腹胀满,或便秘,或热利
  白虎汤
  表里俱热且津液虚,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3、少阳病
  少阳病的本质,是中焦脾胃功能虚弱,而造成的上下表里不交通。少阳病的主方是小柴胡汤。如果少阳证和表证、里证同时存在且程度相当,而我们治病又不能往三个层面同时调能量,那么我们采取三阳并病治从少阳的原则,还是取小柴胡汤;如果半表半里明显,而表或里有一个层面同样明显,可以采用少阳与另外一个层面的合方,少阳与阳明的合方是大柴胡汤,少阳与太阳的合方是柴胡桂枝汤。
  主方
  证状
  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满胁痛,口苦,咽干、目眩
  柴胡桂枝汤
  发热,恶寒,汗出、身烦疼,心烦,呕吐,胸满胁痛
  大柴胡汤
  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腹胀痛,大便硬
  (二)三阴病证及其对应方剂
  三阴病一言以蔽之就是:脾胃弱,津血虚少,人体对疾病呈现出消极衰退的反应。阴证的判断以脉为准,前面脉上断阴阳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阴证,同时病位在表,称为少阴病,正治方是麻黄附子甘草汤。
  阴证,同时病位在里,为太阴病,主方四逆汤。
  阴证,阴阳呈离绝之态,上热下寒,正治方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乌梅丸方亦可参考。
  《伤寒论》临证的第三个原则是驱邪原则。我们常说的湿、饮、淤血、痰、宿食之类的瘀堵就是邪。瘀堵不袪,往往病也不除。
  常见的瘀堵有水饮、食瘀、瘀血、痈脓、气滞等,临证上可根据瘀堵类型和病位选取合适的方剂及药物。
  瘀堵类型
  主要证状
  相应方剂及药物
  水饮
  渴不欲饮,饮不解渴,消渴,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心下悸,脐下悸  方剂: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猪苓汤,苓桂枣甘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越婢汤,真武汤,茵陈蒿汤,枙子柏皮汤等;
  药物: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
  食瘀
  便秘,大便硬,腹胀满,腹痛,潮热,谵语  方剂:承气汤类方剂;
  药物: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
  淤血
  其人喜忘,羸瘦,其人如狂,消谷善饥,肌肤甲错,面色黄黯,少腹里急  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黄蛰虫丸,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
  药物:虚寒型淤血可以选择当归,川芎;顽固型淤血可以选择水蛭,虻虫;阴虚阳亢型淤血可以选择阿胶,生地;热性淤血在非热性的去淤血药里可酌情加大黄芒硝;常规淤血可以用桃仁,丹皮,三七粉,皆寒热不禁。
  痈脓
  肺痈证:胸满隐痛,咳吐浊脓,胸中甲错,振寒脉数,口燥不渴,喘不得卧  方剂:《千金》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药物:芦根,薏米,桃仁,冬瓜子,桔梗,葶苈子等
  肠痈证: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腹无积聚,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  方剂: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
  药物:桃仁,丹皮,冬瓜子,败酱草、大黄、芒硝等
  气滞
  胸闷,气窜,打嗝,不放屁,爱生闷气  方剂:四逆散等;
  药物:柴胡,枳实,枳壳,厚朴,陈皮,香附,木香等
  在实际临证应用时,人体的证千变万化,需要细心辨明人体在当下最大的矛盾,也就是大局。不是什么都要作为重点。
  阴阳的失衡是重点,那就重用能量药;
  表里排病的问题是重点那就着重打开表里通道;
  淤堵是重点那就重用去淤堵的药。
  以上也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基本框架。根据这些理念来组出的经方,疗效是最可靠的。
  有观点认为,《伤寒论》的方法是用来治外感病的,这种观点不值一驳,《伤寒论》不分内病外病,急性病慢性病,常规病绝症,都能治,效果都非常好,尤以速效和治大病见长,而非如今说的中医见效慢,不能治大病。你们去印证一下,或者看一下古今经方家的医案就知道了。经方的核心思想是治人体的排病模式和渠道,难道人体的的排病模式和渠道只能解决感冒,不能解决大病?理论上也是说不通的。
  只要熟练使用这些原则和药物,在癌症的治疗上就能取得概率很高的疗效。其它的所谓治疗癌症的常用药,亦须用以上的原则弄清白其阴阳寒热属性和进入的层面,而非按着病名去堆砌。因为事实上没有哪个药是专治哪个癌症的。很多专用经方的大夫,只是用好用准确了这些方药,就能取得很确切的疗效。
  治疗任何疾病,当人体显现出阴阳表里的排病层面失衡的时候,从这些下手,是治好病的首要前提,因为是整体决定局部,大局弄不好,细节再好终将被大局所制约。不整体辨识人体,只是以药治病,就是拿药去碰运气。可是,如果阴阳表里的信息人体显现不清晰,或者说阴阳表里的失衡不严重,不是大局的时候,临证上又该如何来操作呢?
  癌症病人常常出现这两种情况:
  第一,脉象的阴阳偏差不大。并不是气血亏虚就会得癌症,很多癌症病人单从气血的充实度而言,甚至比常人还要好。
  第二,癌症病人的证状往往很少。有时候一个小病的病人来调理,给你说出一堆的不舒服,一个癌症病人来了,却问不出哪里有不舒服。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身体一直挺好的,连感冒都很少得,怎么会得癌症?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人体排病反应过于消极,一直没病,一得就得大病。所以,我们平时有些小病挺好的,民间有句话叫"老药罐子死不了"。平时什么病都没有,生活习惯又不好的就要注意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不良情绪是癌症公认最重要的致病因,除了管理好情绪之外,还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二便通畅和排汗正常,以及加强运动。
  出现阴阳偏差不大,排病的渠道反应也不明显的情况,临证相对困难,不好找到下手点。其实,这样的病人也是有明显的证的,我们需要拓宽思路,不要只局限在问证上,有些气滞血瘀肠痈的病人,问很难问出来,但望诊会很明显。比如面色黄黯干枯(淤血)或有黑气(病重),面上横肉堆积或神气灰败而外散(肠痈),目光滞而无神,两肩内扣,眉间常锁爱叹气(气滞),脊柱难以挺直,脚下重滞(全身性瘀滞,能量受限)。单就有大病而又不呈现明显的证这个特点来说,就是一种全身性的淤堵反应,再结合气色和面相以及生活习惯的询问,是很容易判断是何种淤堵的。
  假设在古代,没有现代的诊疗仪器,如何能知道患者有癌症这样严重的疾病呢?最准确的是脉象,涩脉是癌症的典型脉,其形态是有如"轻刀刮竹"的那种涩滞感。涩滞感柔和的病轻,有尖锐粗糙感的病重。这种脉象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辨识,有一个更容易掌握的方法就是听声音。声音下陷而空洞,缺少底气支撑的,往往身上有重病。
  从种种身体的显象可以佐证,癌症的一个主因就是因淤堵而致气机循环不畅通。相当一部分癌症甚至呈现出淤堵大全的现象,就是气滞、淤血、水饮、肠痈几乎全有。这种情况就需要看什么是最明显和主要的。当然也不排除都不明显,势均力敌的情况,这时候才可以杂投而治之。总之客观情况客观处理,按照人体的模式来,不掺杂个人主观执念为临证至要心法。
  治复杂的病要有抓大局的意识,抓大局首先要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淤堵)这几个方面综合来辨大局,哪个方面明显,就主要从哪个方面下手。力量分散,乱枪打鸟,常常导致形势难以推进而迁延不愈。这几个问题的辨证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详细讲解过。
  虽然《伤寒论》里没有癌症这个名词,但有"痞"和"脏结"的概念。身体里面有形的结滞称为"痞";什么是脏结?就是身体里面有东西结住了,同时能量又表现为阴证的状态,这个时候就称为脏结。脏结尤其符合癌症病人到了最后衰竭期的局面。癌症病人在常态下不一定是阴证,这个是需要注意的。
  《伤寒论》里治痞的方子很丰富,思路无非是辛开苦破和泻下,比如大小陷胸汤、各类泻心汤、旋覆花汤、枳术散等。虽然脏结的条文没有谈及方子,我认为有一个方子是符合脏结的病机的——"大黄附子细辛汤"。炮附子补能量,大黄和细辛泻下辛开散痞结。这个方子亦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总思路来理解。
  为什么说它是总思路,因为里面所包含的三味药物可以涵盖经方思维治疗痞结类疾病的三个大方向。
  对于治病而言,如果能量有大偏差,首先要平衡能量,能量没有大偏差再看其余的问题哪个是大局。炮附子这味药是典型的能量药。能量层面一定是用炮附子吗?当然不是,炮附子和干姜只适合阴寒证。如果病人是阳热证,生石膏、大黄、芒硝就是相应的平衡能量的药;阴虚阳亢用地黄、天花粉、麦冬、阿胶类药物来平衡能量。能量偏差不大的,大枣、炙甘草、党参、生姜就能平衡。
  大黄在这个方子里起什么作用?是否和附子矛盾?从能量来看是有矛盾的。但癌症病人常常陷入一个僵局,就是能量已经虚衰了,但淤堵却很严重,先不说证上的淤堵,癌症本身就是一个大淤堵。这个时候能量的药要有,去淤堵的药也要有。可以将能量药和大黄芒硝类去淤堵的药同用。其配比原则依据能量为先的原则来决定。比方说病人偏阴证,可以炮附子和干姜用三十克以上;大黄只用六克左右,芒硝用一到三克,只要不伤到病人的能量,随证皆可酌情使用。大黄芒硝重用是泻下的,大剂量用一般中病则止,不可久服;在不引起明显腹泻的前提下轻剂量用,也是可以作为常规的祛淤阻的药服用的。久服的参考剂量是大黄六克以下,芒硝三克以下。
  曾经治一个肝癌晚期病人,病灶区域的疼痛已经很长时间,兼黄疸腹水,医院认为时日无多,便劝其出院了。当时他走路都没有气力了,走几步就得扶墙。辨证有柴胡证,亦是淤堵大全,脉象偏阴,但未至极阴,以大柴胡汤为主方,随证加上相应去淤阻的药,再加炮附子、干姜、大黄、芒硝。这几味药的剂量就是上述的剂量。治疗一个月后,腹水消退,黄疸消退,肝区也不痛了,还能带人上山砍树了。
  我指导张学垠治疗一个肺癌晚期,同时有淋巴癌转移的病人,当时主方是千金苇茎汤加大黄。病人的证每次都大同小异,所以一直是这个方子为主,只略做加减。大黄就是轻剂量久服。连续服用几个月后,经医院检查病灶消失痊愈。
  大剂量的大黄有打通往里的排病通道的作用。大黄附子细辛汤里用大黄,是因为排病的位置在人体的中下部。治病一定要给病一个出路,不能只想着补和调,给出路才是直接有效的。不要给药安一些不究竟的名相,比如这是补气血的,那是伤气血的。不能离开辨证孤立的说药是补气血的,或是伤气血的。有气滞的人,吃了枳实厚朴气机通畅了,气血就有了,不能说枳实厚朴就是伤气的,正常人吃了才伤气,对证的病人吃了反而升正气。有里热便秘的,吃了大黄芒硝,里热泻了,胃口就有了,人也精神了;里面堵着的时候往往吃不下饭,人也萎顿不振。所以不能说大黄芒硝就是伤胃的,必须有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伤胃,在另一个前提下就是健胃的。说到底,留着病不治好最伤气血。有淤堵用辛开苦破药是伤不了气血的,用对了气血还会增长,因为循环通了,人体才会自己增长气血;循环不通,都不能自生,你又怎么能补得上去。认为补就能长气血是个很局限的思维,有淤血痰饮,越补越堵,气血越不足;如果是阴证,人体运化能力弱,补则会加重身体负担,造成淤堵。这样的情况下,用补药也是伤人的。所以吃补气补血药的不少,真正补起来的没几个。
  况且,在经方的思维里建立能量是第一位的,只要能量把握住了,无论用补药还是用泻药都伤不到病人。有些病人吃点大枣和党参都不舒服,那是因为辨证不准确,比如热实证不先清热泻实,淤堵证不先疏通,阴寒证不先扶阳建中,表里证不弄清先后次序,你下什么药都会错,都会引起病人不舒服。真正辨证清晰,大局明了,大枣党参是不会让病人不舒服的,就算是下附子干姜也不会把病人弄不舒服。
  细辛在大黄附子细辛汤里是做什么用的?如果论给出路,它不如麻黄桂枝大黄芒硝这么典型;如果论能量,它又只是辛散药,虽然偏辛热,但代替不了附子干姜炙甘草这样的能量剂。其实细辛可以理解为是做局部和微细层面的疏通的。比如胸中这个区域,如果用麻黄桂枝来疏通,开得太过了,一下子开到表,肺里面的势能作用并不大。细辛有细而辛烈的香味,有直上的势能,擅长走从肺到头这条线,所以《伤寒论》里治疗偏寒的咳喘就会用到细辛。
  综上所述,在大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里,炮附子主要是给能量,大黄主要是打通大的出路,细辛疏通局部。这三个方向应用于肿瘤的治疗,理法就很周全了。尤其是炮附子和大黄的同用,在治各类重症上,如果对证了,是很有优势的。
  当然,在这个框架下,能量药不限于附子,诸如姜、生石膏、地黄、炙甘草、大枣、参类均可随证选用;疏通大循环的药不限于大黄,诸如麻黄、桂枝、柴胡类均可随证选用;疏通局部淤堵的药也不限于细辛,经方里面不少,后世尤其丰富,可以涵盖一些常用的所谓抗癌药,比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菇、海浮石之类。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个经方的整体观,用药进退皆有依据,不至于乱药杂投。
  下面说说治癌症比较常用的所谓的抗癌药。
  大家熟悉的,例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铁树叶、山慈菇、海浮石、白英、蒲公英、夏枯草、牡蛎、鳖甲、穿山甲……
  我们学过《伤寒论》就知道,在经方的药物学理论里,药物是不能标靶的。西医用药物直接注射在器官和病灶上,尚且因为体液的流通性很难达到标靶的效果,如果认为中药能够直接针对脏器和病灶,更不切实际。那这些所谓的抗癌药在人体里到底起的是什么作用?如果只是散结化瘀和促进循环的作用,可以说这些药的力量很难与大黄、芒硝、附子、桂枝、麻黄、水蛭、虻虫这些常规的经方药物比。
  比如芒硝,一般药物的开破力量肯定很难跟它比,况且芒硝还能泻下,也就是打通往里的排病通路,可谓一举两得。那些所谓治癌症的常用药还有应用的必要吗?经方医学注重的是药物在人体中的势能和层面,也就是以阴阳表里上下这几个基本观念来认识药物的势能,看药物具体走到人体的哪个层面。常用的经方药物往往是药简力专,非表即里,或专治痰专治淤血之类,方向很明确。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论证这些抗癌的专药,会发现不仅很有应用的必要,而且很有再研究的必要。
  以最有代表性的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铁树叶、山慈菇、海浮石、牡蛎、海藻为例,如果单味去品尝这些药,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阴阳寒热的偏性都不太大,性味上或辛或苦或淡都有一点,且偏性都不强,不会太苦,也不会太寒。这是它们可以大剂量服用,甚至久服的前提。正因为性味驳杂含糊,针对的层面也就没那么明确,多在中间层,也就是非表非里的区域内起作用。人体的中间层主要包含各大脏器,癌症的发生也主要在这些脏器里。所以疏通中间层也就能对各大脏器起作用。
  虽然这些药物的性味比较驳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势能,这种势能用文字很难描述,须亲尝亲试才能体证:是一种具有扩张感的能量,能把人体扩张开。从这一点上看,它们的势能反应和经方里的细辛、蜀椒(花椒)很类似。不同的是,细辛和蜀椒是峻烈辛热的,偏性强,水煎十来克就很难喝下去,而这些药物要和缓得多,几十克的煎水也不觉难喝,有些甚至可以代茶饮,半枝莲和白花蛇舌草在农村夏天就是用来做凉茶以清热祛湿的。
  癌症首先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先有整体的失衡和失调才有局部病灶的产生。我们之前讨论的主要是立足整体如何治理,这个当然是前提,因为局部是受整体制约的。但是,在针对相对局部的层面和问题上,这些所谓的抗癌药便有了优势。那这些药物有哪些具体的针对性呢?
  以甲状腺肿瘤为例。从层面而言,病灶是在人体的中偏上,脖子这个位置,夏枯草和蒲公英是合用的。因为这两味药的性味比较轻,轻则上行,擅长散上部的结节。在经方的观念里,药物是按其性味之轻重厚薄来区分上下表里的层次的。夏枯草又比蒲公英更质轻,也更寒,所以夏枯草治甲状腺腮腺之类的问题更好用,蒲公英治乳腺疾病更好用。
  如果是在肺和食道这个区域,有什么药可以散开这里的肿瘤?前面讲了一个细辛,细辛是热性的,于阴寒证更擅长。还有平性的海浮石和微寒的白英。这两味药常应用于治疗肺癌。海浮石单味煎来尝,会感觉在胸腔这个区域形成一种扩张力。我临床经常运用这两味药治胸区的癌症,的确效果显著。有一个晚期肺癌的病人,肺里的病灶已经开始疼痛,西医说要准备止痛药了。用承气汤做主方,加上海浮石和白英,一剂药就不痛了,后来情况迅速好转,也再没痛过。在这个医案里,最重要还是承气汤,因为脉证的大方向是实热,这是大局,在大的层面上如果病没有出路,是不可能迅速逆转的。但是,能如此迅速的打通胸腔这个区域,释放压力让病人止痛,也得力于海浮石和白英的针对性。之前病人在另外的医生那里蜈蚣蝎子的用了一大堆,方子里都是些所谓的抗癌散结的药,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糕。
  再来说说两味最常用的所谓抗癌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可谓是最有名的抗癌药,不管去哪里找癌症的经验方,大多会涉及白花蛇舌草。这个药入口的味道并不刺激,喝完以后稍等一会儿,会在全身形成一种不易察觉的扩散感,好像身体一层一层从里面透开了。从这一点上来看,它的确对身体的大部分区域都有作用。其实很多类似的草药,甚至花草茶都有同样的性味,味道喝起来也很类似,那白花蛇舌草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可以去感受一下它的气,是很硬的。为什么同样是发散的薄荷不能治癌?是因为它的气太柔太薄了。
  半枝莲和白花蛇舌草性味近似,所以这两味药经常放在一起使用。这两味药的性味都是不厚不薄的,相对居中,所以应用范围较广。半枝莲稍寒凉一点,白花蛇舌草更中正。如果运用于上焦的疾病则正常煎煮即可;如果治疗中下焦的肿瘤,可以久煎,煎一到两个小时。一般来讲,药物久煎则味厚,轻升的挥发物质会减少,则更能入下焦。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治下焦用丸散剂,治中上焦用汤剂。比如桃仁和丹皮,治肺痈入千金苇茎汤,是汤剂;治下焦淤血入桂枝茯苓丸,是丸散剂。
  铁树叶相对于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性味更厚,更入下焦。这三味药经常合用,组成了一个治肿瘤的经验方。
  鳖甲也是擅长走下焦的。当然入下焦最有力量的还是大黄和芒硝。
  还有一味经常使用到的抗癌药:山慈菇。这味药有风一样的游走性,无孔不入。把它和细辛对比,细辛是刚硬的,像针一样,直上直下;山慈菇柔和,却游走性更强,更能作用于周身上下,能够打开全身的细微通道。比细辛更细更锐利,而且还兼具游走性的药物是穿山甲,除了能治疗疔痈肿瘤之外,也常用它来通乳腺和输卵管。
  治癌症还有一味常用药是半夏。这也是经方的常用药。有专家做过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半夏,有无数极细的针簇。这些针簇小到什么程度?在正常的组织里面,会像过筛子一样的滤过去,妨害不到正常组织,一旦遇到相对致密的组织,就会黏附在上面瓦解它。半夏的过敏反应主要是麻,也就是这些针簇引起的不适感。常说半夏化痰,凝结的顽痰当然是比正常的组织更致密的。半夏不能生用,必须经过煎煮才能服用。
  牡蛎和海藻也是很常用的抗癌散结的药。它们是通用的,上下焦都可以。像这样的药可以用煎煮时间来控制上下焦的势能走向。煎的时间长一点偏走下焦,煎的时间短一点偏走上焦。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有明显的气滞、血瘀、水饮、痰痈,这些抗癌药物是不能替代厚朴、枳实、陈皮、白术、茯苓、当归、川芎、水蛭、虻虫、败酱草等等这些传统经方药物的。
  在临证上,癌症的治疗有一个难题,就是药用下去有没有好转,很难短时间内知道,不像一般的病,退没退烧,难不难受,马上就知道了。治癌症的药常常一用就是几个月,如果用得不正确,病人可能也就只有这几个月的机会,几个月后发现用错了药,很可能就来不及了。去医院频繁做检查不现实,医院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也很难查出差别来。其实判断疾病是否好转恰好是中医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来判断:
  首先是脉象。脉象如果向和缓从容转变,是病在退,哪怕弱一点都没关系;往亢躁紧硬转变是病在进。
  癌症病人的常见脉是涩脉,是一种如轻刀刮竹般的阻滞感,类似于俗话说的硌硌棱棱的感觉。这种阻滞感越尖锐迟重的病越重,越柔和的病越轻。有回一个陌生人让我摸脉,就摸到了比较尖锐的涩感,在右手的寸关之间,我判断有可能是肺癌,从脉感上来看,程度已经很严重了,但看她的气色和声音又不像有大问题的。我让她去做个体检看看。她又告诉我,她去年胸椎被车撞了一下,上面还有两颗小钢钉没取下来。脉上的反应其实是来自于这两颗钢钉,而非肺癌。钢钉是非常细小的,而且是在骨头上。在脉上就已经能如此明显的体现出来,所以取脉功夫好的医生,判断有没有癌症,以及在哪个阶段,甚至比仪器还要超前和准确。
  其次是观气色。重病患者的气色常常是黯黑灰败的,或者虚浮涣散而无神。气色的转归是很重要的判断标准,这个比较容易掌握。
  还有一个比看气色更好用的是听声音。重病患者声音是空洞而塌陷的,下部的共鸣缺少支撑。如果声音提升起来了,下面有支撑感了,这是病在退。以我的经验,这一条比前两条更简单好用,而且准确。
  有这三条互参,非但癌症,判断大部分疾病的走向和转归都是可用和够用的。
  在癌症的治疗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方子开得没问题,一开始治疗的效果也很好,到了一定时候就陷入僵持,病虽然也不再恶化,却也不明显消退,糟糕一点的甚至还在缓慢发展,只是速度减缓了。造成这种局面一般来讲有两种可能:
  首先是大局抓的不够准确,开方面面俱到,力量分散;或者大局虽然了然,但剂量过于平均,五味杂陈而左右牵制。
  其次,剂量没到。剂量到了,自然就能向前推进,毕竟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在主药上甚至可以考虑成几倍的增加剂量。
  最后要提醒的是,癌症病人一定要斩断致病因,这样治疗起来才能更便捷。病情沉重的病人,如果不做药物之外的配合,治愈的机率无疑是要降低的。这就需要医生问明致病的原因,然后告诉患者,并督促病人修正。致病因是另外一个大课题,除了常说的心态、饮食、运动、日常作息之外,还涵盖命理、风水、工作、家庭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刘希彦:古中医研究者,著有《经方求真——道释伤寒论》一书。

同样是淀粉,看着差别不大,用途差别却不小,搞懂以后不会再用错对于每个下厨之人来说,平常烹饪过程中难免要用到淀粉这种食材。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拿出压箱底的烹饪本事,给亲朋好友准备丰盛美味的菜肴。这不中秋节要到了,自然是免不了大展厨艺蒸螃蟹时,用冷水蒸还是热水蒸?牢记3点,螃蟹不腥不漏黄不掉腿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年的10月份前后,正是螃蟹黄满膏肥的好时节,眼瞅着9月份快要过完了,刷朋友圈的时候,让人垂涎欲滴的螃蟹出镜率极高。对于螃蟹爱好者来说,秋天吃螃蟹是一个与宫颈癌抗争的故事(一)初闻噩耗2016年初春,我正在武汉市XZ区中医院下乡,所谓下乡是指医务人员在晋升高级职称之前要到基层医院服务一年。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一个远房堂姐打来的。图片与文字无关这个堂一个与宫颈癌抗争的故事(三)暗藏危机中医治疗一年多来病情相对稳定,人也感觉不错,没有什么特别不舒服,堂姐还是比较满意的。由于来趟武汉不方便,基本上中药每次都是开14剂,这样每个月只来两次。有时她会带着小儿子一起来,还买螃蟹时,别只会分公母,牢记3买3不买,螃蟹个顶个满黄膏肥俗话说螃蟹上桌百味淡,中秋将至,除了吃月饼,也迎来了吃螃蟹的旺季!现在水产店能见到的多数为梭子蟹,不过用不了多久,大闸蟹就热闹上市了。对于入门级别的螃蟹爱好者来说,他们买螃蟹就一个东北够硬的5道下酒菜,南方人看了没兴趣不如大排档炒田螺不管去没去过东北,关于东北菜的传说你一定听说过。杀猪菜酱骨棒小鸡炖蘑菇不仅食材够硬,分量也大到令人咋舌。当然,对于南方人来说,东北菜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大。南方呢?不管是口味喜好还是菜怀孕之后,我不想把狗狗送走,它是我的家人狗是人最真诚的朋友!晴姐给我打电话说她怀孕了,我高兴地说好孕哦!恭喜你要当妈妈了。她却伤心地给我说她老公把她养了三年的乐乐送走了,现在已经两天了,不知道它吃的好不好?睡得好不好?瞬日常去水肿的三个小秘诀有人说慢性病是不可怕的,配合当下医疗手段,很容易就可以达到控制的效果又有人说慢性病又是可怕的,慢性病是无法治愈的,在现代医疗技术下,完全可以治愈的慢性病的种类决不超过十种。慢性病来天冷了,遇到猪蹄从不手软,28一斤,满满胶原蛋白,直接动手啃天冷了,遇到这肉我从不讲价,28一斤,满满胶原蛋白,直接动手啃!最近猪肉的价格倒是稍微降了些,天冷贴秋膘正是好时候,平时虽然很少做红烧肉或者炖骨头汤,但是若是猪肘子或者猪蹄我还是无晒晒一家三口的午餐,27元两菜一汤,清爽低脂,顿顿光盘不浪费晒晒一家三口的午餐,27元两菜一汤,清爽低脂,顿顿光盘不浪费!家有学龄童,每天一日三餐都得按时按点用心准备着,所以即使是全职主妇,忙起来的时候这日子真的比上班族还要充实。每天清晨送婆媳两人的午餐,连菜都没有,婆婆却连吃两碗,吃完还不忘要做法婆媳两人的午餐,连菜都没有,婆婆却连吃两碗,吃完还不忘要做法!婆婆最近的身体不大舒服,或许是过于小心,过于细致,自从身体不舒服之后婆婆吃什么都很小心,甚至只吃些易消化的面条,别的食
二甲双胍作为降糖药,可以长期吃吗?肾脏能负担起吗?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对二甲双胍应该不陌生,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的口服降血糖药,目前来说属于一线治疗药物。从药理上面来看,二甲双胍可以增强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同时可以抑制葡萄糖在胃肠道患了痛风就不能吃肉?陈主任教你一招,降低肉中的嘌呤医生,患了痛风难道从此就真的与肉无缘了吗?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疑惑,其实患了痛风并不一定要完全戒掉肉。下面陈主任就教大家一招如何降低肉里面的嘌呤。一如何降低肉中的嘌呤陈主任知道对于很多喝苏打水能降尿酸吗?王医生告诉你答案医生,我听说喝苏打水可以降尿酸是真的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这位患者一样的疑惑。下面王医生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一苏打水对于降尿酸有效果吗?单纯喝苏打水并不能达到降尿酸的作用。那为李兰娟院士早晨是养肝黄金期,常吃三种早餐,帮助肝脏变好导语肝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排毒解毒器官,又被称为人体将军器官,统领着人体各个脏器的运行!如果肝脏一旦受到损伤,就会导致肝功能下降,大量的毒素垃圾不能及时排出,堆积在体内影响身体健康路安分享早睡,别熬夜了我们非常有必要设定一个规律的固定的时间来睡觉最佳的时间是晚上十点入睡现代医学证明晚上9点到凌晨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最佳时间段也就是有效的睡眠时间段,才能让身心得到充分咖啡因是如何让我们提神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在自然界中,咖啡因含量较高的植物叶子和种子,可以防虫害,而在人体中,咖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刺激性的作用,它通过阻碍一种人体关键的睡眠诱导因子腺苷,来让我们保持清醒。人的身体需要源每日学一味中药石斛石斛别名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流苏石斛林兰杜兰千年竹。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全年均可采收,鲜用者除去根及泥沙干用者采收后,除去杂质,高血压必看!对于血压最差的食物有声脉搏与坚实的心脏相连,冠状动脉事件和中风的几率较低。你吃的东西会直接影响你的循环紧张,使其升高或降低。继续细读,寻找最理想最糟糕的食物品种,以满足固体循环系统的需要。高血压,也撞脸食物拼营养,谁会赢?来源生命时报低质油鱼常冒充银鳕鱼,香蕉芭蕉口感都不错人类有双胞胎,食物也有一些长得极为相像,比如蒜黄和韭黄巴旦木和杏仁巴沙鱼和龙利鱼等,人们购买时常常会弄错。我们就教大家认识一下,不会加热食物,致命风险高达30你知道吗?比你家马桶更脏的地方,竟然是你家的冰箱!有研究发现,家用冰箱里平均存有1140万个cm细菌,而这些细菌中很多可能是致病菌,甚至是致命菌。冰箱中的四种致命菌冰箱中最常见的就天天吃面条,对身体好不好?医生坦言吃面条时,还需注意这3点爱乐养生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南北地区差异不同,又有着不同的饮食风俗和饮食习惯,就主食来说,北方地区主食是馒头,而南方地区主食是米饭,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面条也是生活当中常见的一种主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