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中国当代文论的失根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 内容 提要】
  中国 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即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医治中国当代文论由"失根"而导致"失语症"的药方,就是重建有民族特色的,适应于当代文学创作实际的文艺 理论 体系。而建设这种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古代文论。本文着重探讨了古代文论的 现代 转换的三个途径。
  【关键词】 失根 当代文论 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论建设基本上走的是"西化" 路线。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更是进入了一个众语喧哗的 时代 。许多西方理论从精神 分析 学、原型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被一波又一波地引进到中国,偌大的中国成了西方理论的"实验场"。而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话语或观点来解释中外文学现象。仔细审视之,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众语喧哗的时代,我们听到多是形形色色西方文论的叫卖声,却唯独缺少我们民族自己的声音。正如一些学者指出:"近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踪外国人的理论与批评,忙于 学习 ,把握外国人的新说"①,"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助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的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中。"②
  "失语"成为中国当代文论的显著特征,而"失语症"也成为当代文论的一种症候。究其病因,我们认为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就是它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它的理论框架、话语系统、思维模式等都从西方移植而来,缺少自己民族的个性。而没有民族个性的文论是不能处于与西方文论平等对话的地位的,只能生活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阴影之下。故有学者指出我们唯有"重新镀亮自己的理论个性,以理论的民族性来赢得理论价值的世界性"③,只有鲜明民族性的理论,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文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医治中国当代文论由"失根"而导致"失语病"的药方,就是重新建立有民族特色的,适应于当代文学创作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而建设这种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古代文论。但是由于古今语境、文学样式、文学功能等的变化,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及原理等套用于当代文论的建设上。我们必须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意识来阐释古代文论,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以中国古代文论为基础实现现代转换,重建我们自己的文论话语,正是根据这个‘失语症的论断开出的药方’"④。
  那么如何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从而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当代文论呢?我们认为可以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继承古代文论的人文主义和审美主义传统,建构"有根"的当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的 发展 源远流长,具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其中儒家文论的人文主义传统和道家文论的审美主义传统对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相当深远的 影响 ,也是建设当代文论的重要精神资源。
  新时期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是市场 经济 的浪潮也严重搅乱了人们内心的平静,人们注重金钱名利的追逐,却淡漠道德价值的失落。而这种不良风气同样影响到了文学界。如我们近期的文学创作以"贫血的青春美文"为 时尚 ,以"美女作家"、"身体写作"为卖点等。有人曾描绘世纪末中国文学及文学批评是"诗人死了"、"长篇小说在喧哗与骚动中堕落"、"报告文学等于广告文学"、"沉默与聒噪的文学批评"等等,其产生的原因则是一些文人在商品大潮前迷失了自己,"他们由产生失落、困惑、焦虑、浮躁、愤怒直到放弃理想、责任、操守、良知、道德,以极其庸俗的精神和相当卑劣的姿态出现在崭新的 历史 舞台上"⑤。显然,文学界这种"精神的溃败"和"道德危机"现象是不利于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整个 社会 的和谐发展的。因而我们应以关注当今人们的精神困惑为立足点,从解决当代文学创作所存 问题 的角度来建构当代文论。如果从这个立足点和角度出发,那我们就应该把张扬人文精神作为建构当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说儒家的人文主义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如儒家主张以道德为本位的诗学观,强调文艺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主张真善美统一等都极富现代意义。正如蒋述卓先生所指出的:"在注重人的精神道德取向,面向社会现实,提升人类灵魂等方面,古代文论是相当有成就的。孔子、孟子、庄子、陈子昂、韩愈、白居易、李贽等人的文学思想,都是出于对社会、人类精神状况的忧虑与关怀提出来的,其针对性、批评性与建设性的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⑥
  在继承儒家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方面, 现代 新儒家为我们做出许多有价值的尝试和贡献。他们植根于儒家的精神传统,将 中国 古代文论的某些有效范畴,用现代意识和话语加以阐述,并致力于新儒家文化诗学的建构。"新儒家的诗学 理论 ,不是浮游无根的仿制品,而是遍润中华文化的灵根和神髓的话语场。"⑦现代新儒家对古代传统的阐述与转换,无疑对于我们建构当代文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的审美主义传统是源于中国古人与天地和谐共处的心态,依据佛老 哲学 而建立起来的。它体现为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追求言外之意、 自然 天成的审美理想等。如果我们能将这些优良传统加以继承,融入到当代文论中去,不仅纠正当代文学创作"矫情为文"、"废话诗"的不良倾向,而且能使当代文论更具民族特色。
  二、转换古代文论的有效范畴,吸取传统文学批评手法的特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能否成功,关键在于 应用 ,即我们能否将经过转换后的古文论应用到对当代文学的批评实践中去。我们认为这项工作是可行的。因为"中国古典文论的文本不是封闭的,并且从来没有过片刻的封闭,它一直呈现为开放状态,并且它永远向未来敞开,永远无尽地接纳无尽的阐述者对它无尽的读解,并且释放出无尽的意义。"⑧当我们以当代人的意识去对古代文论进行阐述时,实际上我们就已经赋予了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前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例如王国维将"意境"理论成功转换,他的"境界"说就是从古代文论中提炼出来的,还有鲁迅的"白描说"、朱光潜的"诗境论"说等等。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概念与范畴根本不须刻意转换,就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当代文论,成为当代文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如气势、感悟、主旨、意象等等⑨,这都证实了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论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传统的批评手法也对当代文论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人看来,文学作品是文质、情理、形神统一的生命形式。故古代的批评手法注重评点者自我整体感悟,注重直觉性与即兴性,主张留给读者更多的审美感受与空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批评家李健吾先生的文学批评就具有传统批评手法的特点。他的批评文字大多源于直觉的美感,来源于印象、感悟的自我体现,他的批评是一种鲜活新颖的文体,大多读过李健吾文章的人都能心动一时,久久难忘。当代也有许多人尝试这种传统手法,如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王蒙评点《红楼梦》、肖云儒评点贾平凹的《高老庄》等。这说明传统的批评手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我们能将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批评手法融入当代文学批评中,无疑会给当代文论增色不少。
  三、深入 研究 中西文化的异同,通过中西对话与融合,建构具有开放性的当代中国文论
  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与融合也是建构当代文论的一个重要途经。"在信息、 交通 空前 发展 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 影响 下发展成熟的"⑩,所以我们的当代文论,就应该是一种开放性、包容性的体系。我们应该既不排斥西方文论,也不忽视中国古代传统;我们要以当代中国人的眼光、当代意识来阐述它们;以指导当代文学创作为出发点来整合它们,使之形成具有新形态的思想和话语。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禅宗就是中国古人用自己的传统与印度佛教对话而形成的。而现当代一些学术大师们,如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等,都在整合中西文化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说明这种整合是确实可行的。这可行性就在于一些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是有相通之处的,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与庄子的道家美学思想等之间的暗合等。而在这种整合中产生的新的思想与话语既是古代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华民族的,又是国际性的。而在这种整合中建立起来的开放性文论既有助于它走向世界,也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责任编辑:吕晓东)
  ① 钱中文:《在夕阳的辉煌与新世纪的曙光之中》,《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辑,第3页。 ③ 欧阳友权:《面向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中南 工业 大学学报,2001
  (4)。 ⑤ 陈耀明:《中国文学,世纪末的忧虑》,《新世纪》,1996
  (2)。
  ⑥ 蒋述卓:《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
  (5)。
  ⑦ 侯敏:《有根的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⑧ 杨乃乔:《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文学理论学刊》,2001
  (1)。
  ⑨ 参见童庆炳:《再论中华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
  ⑩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6页。

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多精品源自课件爱国主义是一个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词语,也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爱国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来源的目的,不受外在的束缚,因而是自由的,它通过艺术中的感性宗教中的表象和哲学中的概念来表达和显现自身,这种分析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分析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分析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分析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一儒家儒学与儒教儒家是一个学派,存在于儒家义理价值未上升为王官学(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时代,即存在于儒家义理价值未对胡锦涛多党合作思想论析对胡锦涛多党合作思想论析对胡锦涛多党合作思想论析对胡锦涛多党合作思想论析实地把我国多党合作事业推向前进。1(一)关于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新论述2005年2月4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党分析当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分析当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分析当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分析当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是社会的分析新闻传播失范与制度分析新闻传播失范与制度分析新闻传播失范与制度分析新闻传播失范与制度作为大众传播之一的新闻传播,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书刊等现代传播媒介,向社会不特定大众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以现代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学科论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因其本身的职业特点,教学语言包括声音语言肢体语言和动作语言解析弗洛里迪建构的宏观信息伦理学如果说,信息哲学(2010)的出版汇集了卢西亚诺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用将近二十年时间极力倡导的信息哲学的研究成果,牛津大学出版社继之于2013年出版的信息伦理学中国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一自身价值的探究相对于庞大的历代美术遗存,祆教美术遗存只是冰山一角。从数量上可以说,它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然而假如我们从其在当代的影响来看,我试析偶遇还是必然?当代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美学当议关键词当代设计传统美学设计思潮论文摘要当代设计呈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潮共生共存,但蕴涵其中的一些共同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谋而合,这种文化和美学上的共鸣是出于巧合还是一种东西方民族定性书研究二题定性书是程明道回答张横渠问如何定性的一封回信,为明道哲学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I章太炎先生称,明道之学,大端当以定性书为主。II缪天绶亦认为,定性书与识仁篇两篇为明道哲学之精髓,明
浅谈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探究高中德育管理作为综合性工作应以培育合格人才为准则。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要将德育工作渗透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将德育工作做细做小做实,将学生素质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调高德育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激发中职德育课教育论文论文摘要德育课作为中职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德育课自身理论性较强,又比较抽象,再加上很多学生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上职校关健是要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性教育论文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素来被认为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德育与法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途径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美术教育中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高校学生德育档案管理体系的建构一高校德育档案及其管理概述strong1。高校德育档案的概念。高校德育档案,即针对学生在学校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各方面的内容,高校对其个人未来发展中可能具有美术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摘要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为主要切入点,从美术欣赏美术绘画美术活动三个环节重点探讨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旨在为中学美术一线教育者提供一高职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模式探讨的论文1两者契合的形式和途径探索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形式和途径,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使二者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实现共赢。1。1契合的部门及人员在实践中把德育教育构建中职德育课有效课堂之教学探究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又是完成德育课教学任务最主要的场所。2008年12月10日,新修订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进浅谈德育在初中化学课中的渗透化学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如出一辙,互为表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化学发展认识史是科学中职化学中的德育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平常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中职教化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科学探究引入课程,浅析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处在青春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高中生更是难以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