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传统饮食健康思考阅读
创业阅读
新闻投稿
阅读说说
笑话童话
思考爱好
社交魅力
健康生活
男女两性
饮食安好
周易运势
传统初中
八卦奇闻
时事新闻
企业仲裁

陈道贵:杜甫《不见》诗“匡山”何指之争平议

10月26日 星宿房投稿 造句
  杜甫《不见》诗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原注谓:“近无李白消息。”一般认为此诗是杜甫在蜀中怀念因入永王幕而获罪流放的李白而作。此诗诗意明了。惟“匡山”何指,古今争议颇多。综合各家之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绵州彰明的大匡山。如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杨慎《升庵集》(卷三)、王嗣奭《杜臆》(卷三)、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杨伦《杜诗镜诠》(卷八)等。当代多数学者都持大匡山说,如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张忠纲先生(《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林继中先生(《杜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等。二是认为“匡山”指匡庐,即庐山。如王观国《学林》(卷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二)、黄生《杜诗说》(卷六)、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史炳《杜诗琐证》(卷上)、郭曾炘《读杜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等。
  持大匡山说者中,萧涤非先生的意见颇具代表性。萧先生赞成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四引杜田《杜诗补遗》和《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所持匡山乃彰明大匡山之说,还引用晚唐郑谷《蜀中》诗“云藏李白读书山”(杨慎《升庵集》卷三亦引此诗,以为“读书山”即大匡山),认为黄鹤、钱谦益诸人皆以匡山为指九江匡庐(庐山)是不对的,并详述其理由。其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李白是蜀人,非九江人,如指匡庐,“归来”二字讲不通;二,杜甫此时在成都,极欲与李白相见。如指匡庐,不合此情;三,庐山虽在六朝时已有匡山之称,但唐人一般皆称庐山;四,李白一生浪游各地,为何独独希望他回到庐山去呢?(《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萧先生持大匡山说,综合前人观点做了周详的论述,故信者颇众。而庐山说在当今学界可谓几无反响。笔者亦尝赞同萧先生之说,认为庐山说是错误的。后拜读莫砺锋先生《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而受启发,开始思考庐山说是否有合理的地方。莫先生对《不见》诗“匡山”何指问题,较倾向于大匡山说,但仍审慎地说:“‘匡山’究指何处,尚需存疑。”(《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笔者近因研究徽州杜诗学史课题,反复研读黄生《杜诗说》。其间再三揣摩黄生解说《不见》诗文字,遂再注目于大匡山说和庐山说之争。笔者以为大匡山说固有其立论的根据,而庐山说未必没有存在的空间。
  大匡山说最关键的依据是杜田《杜诗补遗》和杨天惠《彰明逸事》的说法。但这两个依据本身有一些疑点。洪迈就曾批评杜田之说,认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杜田说以驳匡山指庐山说是不可靠的:
  杜田《杜诗补遗》云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康山,白读书于大康山,有读书堂尚存。其宅在清廉乡,后废为僧房,称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吴君以是证杜句,知匡山在蜀,非庐山也。予按当涂所刊《太白集》,其首载《新墓碑》,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撰,凡千五百余字,但云:“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自碎叶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初无《补遗》所纪七十余言。岂非好事者伪为此书,如《开元遗事》之类,以附会杜诗邪?”(《容斋续笔》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杜田《杜诗补遗》依范传正《李白新墓碑》立说,而范碑却无所谓大、小匡山之类记述。故洪迈以为其有附会之嫌。
  《唐诗纪事》卷十八所载杨天惠《彰明逸事》文字,原非信史。杨氏自云补令于彰明,“窃从学士大夫求问逸事”。因此,钱谦益谓《彰明逸事》所载“乃委巷传闻之语”(《钱注杜诗》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是有一定道理的。王仲镛先生也认为杨氏所记“多载民间传说,未必尽实”(《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莫砺锋先生则觉得“杨天惠、杜田皆为宋人,由他们首纪李白隐于大匡山之事,确实有些可疑”(上揭《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依据这样的文献所得之结论,自然不能说是十分可信的。
  萧先生所引郑谷《蜀中》诗“云藏李白读书山”之句,也不能作为大匡山说的直接证据,至多属于推测。由郑谷诗我们无法确认其所谓“读书山”指的就是大匡山。其实,有关绵州大匡山的传闻,自身往往露出不可信的痕迹。如上面提到的《彰明逸事》就在“大匡山”前加上“戴天”二字而成所谓“戴天大匡山”。杨慎又把岷山之阳说成是大匡山(《升庵集》卷三)。我们在李白自己的诗文中只见到戴天山(《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岷山(《上安州裴长史书》谓“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而不见“大匡山”的影子。如果推测的话,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郑谷诗中的“读书山”可能是指戴天山或岷山。此外,《方舆胜览》卷五十三载眉州象耳山有“李白读书台”(《宋本方舆胜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那么我们不是同样可以说郑谷诗之“读书山”有可能指象耳山吗?
  以上种种疑问和不确定因素,说明大匡山说并不是确凿无疑的,因此庐山说自然不应轻易否定。如果庐山说不可轻废,那么萧先生的四个问题如何解答呢?我们先看黄生是怎么说的:
  钱笺云:白初卧庐山,为永璘所迫致,公怜其因此得罪,故七八云云。予初疑匡庐本白客游之地,安得期其归老于此?继因钱语思之,盖白本读书学道不屑世务之士,其误落尘网,实从匡山发足,故望其仍归于此,以遂初志。只“读书”二字,白之非罪放逐,已在言外,其用意之深,诚非浅学所易识。余初阅虞山笺注而是其说,后觉其不然而抹之。兹更重阅,则仍主是说,而推广其意如此。注杜之难,于此益信。(《杜诗说》卷六,黄山书社1994年版)
  黄生详细地叙述了他对《不见》诗“匡山”问题反复斟酌的过程。黄生曾赞成钱注庐山说,后又怀疑钱说。其致疑之因,或出于李白不是九江人,如萧先生所言“归来”二字讲不通。但黄生最终仍主钱说,并伸发钱注未揭之意。黄生对“匡山”问题的反复斟酌,启发我们庐山说不应轻易否定。有鉴于此,经反复思考,笔者觉得萧先生的疑问是能够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的。
  一,李白虽非九江人,“归来”庐山说仍可通。持大匡山说者,多认为“归来”即归故乡,且“归”当和发语者所在地相关。其实不然。“归来”固可指归故乡,亦有他解。其例极多。如李白《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下引李白诗文均出此书)有“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句。《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有句云:“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堪卧君早归。”这两首诗中“归来”或“归”均不指归故乡。就发语者所在地而言,则亦有身在此而意指彼的。如李白身在夜郎时写了这样的诗句:“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李白此时身在夜郎,却不妨说“来”庐山。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云:“武功少也孤,徒步客徐兖。读书东岳中,十载考坟典。时下莱芜郭,忍饥浮云巘。洒落辞幽人,归来潜京辇”(《杜诗详注》卷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八哀诗》作时有异说。黄鹤认为《八哀诗》非一时之作,“盖自宝应、广德至大历初有此作”;仇兆鳌则以为乃一时追念之作,其时“当是大历元年之秋”(见《杜诗详注》卷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陈贻?{先生赞同仇说(见其《杜甫评传》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此二说具体时间虽有不同,但都属入蜀以后。因此,所谓“归来”系就苏源明归何处而言,与杜甫当时身处何地无关。因此,我们不能说杜甫身在蜀中,其《不见》诗中之“归来”一?定指归蜀中。至于萧先生第二个疑问,即杜甫此时身在成都,如果希望李白归庐山于情不合问题,我们将在下文加以阐述。
  二,萧先生谓唐人多称庐山,其说不误。但唐人以匡山称庐山者亦不少见。如:李白《送二季之江东》有“匡山种杏田”句,王琦注谓:“匡山,即庐山也。”并引《神仙传》释此句所据之典:“董奉还豫章庐山下居,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余万株,郁郁成林。”此句“匡山”显然指的是庐山。韩愈《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偶到匡山曾住处,几行衰泪落烟霞。”(《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白居易《题浔阳楼》:“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白居易集》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韩诗诗题有“西林寺”、白诗诗题有“浔阳楼”,所以这两首诗中的“匡山”无疑指庐山。由此萧先生唐人不以匡山称庐山之疑可解。
  三,李白一生浪游各地,所到之处时发归隐之慨。如《江上望皖公山》有句云:“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而杜甫此诗为何独独望其归隐庐山,却是有根据的。李白对庐山情有独钟,有多首诗歌赞美庐山,尝发归隐庐山之情。其《望庐山五老峰》诗即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误落尘网”(即应李璘之征)时李白正隐居庐山,即黄生所说的是“从匡山发足”的。而李白自己也多次提及于此。应征前《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云:“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永王失败后,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说:“属逆胡暴乱,避地庐山,遇永王东巡胁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则直云:“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由此三例,可清晰勾勒出这样的脉络:李白于安史乱中隐居于庐山,因永王之征而出山(至于是否如其所言是完全处于被动则是另一问题)。失败获罪后仍发欲归隐庐山之愿。循此思路以解杜甫《不见》诗,“匡山”指庐山就顺理成章了。杜甫希望李白能平安归来,遂其隐居庐山之愿;或许还蕴涵着杜甫对李白无辜获罪(即受永王胁迫而入其幕)的理解与同情。这似乎可以解萧先生的第二个疑问。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见》诗“匡山”何指问题不能做简单处理,大匡山说和庐山说各有其立论的依据。在没有发现确凿证据以前,较为稳妥的办法是两说并存。
评论 转载

造句:陈道贵杜甫不见诗匡山何指之争平议
造句:陈道贵杜甫不见诗匡山何指之争平
蒋寅: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承《文学遗产》编辑部之嘱,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谈如此大的题目,实在很勉为其难,只能挂一漏万地谈一点浮泛的看法。首先,我要肯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术领域,其成……蒋寅:吴筠:道士诗人与道教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道士诗人的数量和名气一向不能与诗僧相提并论,所以也只有“诗僧”之名而无“诗道”之称,唐代大历贞元年间一时出现吴筠、韦渠牟、李季兰三位著名的道士诗人,颇不寻常。韦……葛景春: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一个伟大诗人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现象。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人文地理环境、诗人群体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他成长的中原人文与风土的……赵海菱:感时花溅泪桃花,当春而发,绽放于艳阳丽日之下,如云似霞,让人感受着一派蓬蓬勃勃的生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何彼秾矣,华若桃李”,人面桃花,交相辉映,甚是赏心悦目……蒋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1912年,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自序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陈道贵:杜甫《不见》诗“匡山”何指之争平议杜甫《不见》诗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原注谓:“近无李白消息。”一般认为此诗是杜甫在蜀中怀念因入……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文学史发展到明清时代,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体现为对乡里先辈作家的……全英兰:杜诗对高丽、朝鲜文坛之影响壹序言杜甫是古代韩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外国诗人。韩国有关杜诗之最早记录,见于高丽人李仁老(11521220)《破闲集》,其言云:“琢句之法,唯少陵独尽其妙,如‘日月笼中鸟……蒋寅: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随着文学史视野的拓展与文化研究的深入,被冷落多年的八股文近来重又受到关注,海内外都有一些论著发表。但八股文与诗学的关系还未见有人探讨。清代雍正年间的学者鲍鉁曾说:“自有明以八股……蒋寅:黄宗羲与浙派诗学的史学倾向一自上世纪末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出版以来,学术界对浙派诗歌的研究愈益重视,浙派在清诗史上的位置也越来越清楚。近年甚至有学者认为浙派是清初诗坛影响最大的诗派,这一方面……陶文鹏赵建梅:论诗哲杜甫闻一多先生评赞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P23)。杜甫之庄严、瑰丽、永久,在于他有仁民爱物的博大襟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挚感情,在于他在唐代诗歌史……杨义:李杜诗学:原理与方法论(之二)四把握关键命题与形成新诠释学法则以古人的感悟为悟后思维的根柢所在,选择一些含有真知灼见的共识性命题,透视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和思维方式,进行“成见透底”、而又具有超越性和创造……
解正山:论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基于内在价值理念的分析邢朝国:法律实践中俗民的“冤屈感”:一个解释框架朱振都本有:人格权的伦理分析李家军:先买权行使中的出卖通知浅析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及其立法完善鲁宁李宗辉:论我国监护制度的重构曹昌伟:侵权构成中过错与违法性关系之定位高富平:社会转型时期私法的使命专利权无效之后的处置:“治乱”的政策选择王利明:关于完善中国证券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几点思考张爱云:平衡保护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以交强险赔偿限额为视角哈斯巴根周炜:我国《合同法》的缺陷及克服路径
比赛场上的韩籍华裔精致女孩!视樊振东为偶像,是韩国队核心大将爱国作文感悟改革开放30年《年轻气盛》经典观后感1000字食在高(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全球富豪家族办公室超配中国新能源行业龙头热评聚热点网 橡皮树掉叶子(橡皮树掉叶子怎么回事)海水网箱养鱼的喂食方法奇门遁甲秘笈大全(三)大班美术教案最低899元家家户户都值得买的3把智能门锁防滑地板怎么清洁填报高考志愿六大禁忌与解决对策
©2025网站地图最近更新文明上网我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