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郁证发微

  郁证发微———郁证便秘论(上)
  蒋 健
  现代医学将慢性便秘定义为存在至少 3 至 6 个月的以下 2 个或 2 个以上症状: 排便频率减少,排便费力,粪便变形,粪便干结,排便不尽感或直肠肛门阻塞感,需手法辅助排便,未使用泻药情况下罕有稀便 [1] 。
  中医将便秘定义为大便秘结不通的病证,可表现为排便间隔延长,或虽不延长但排便困难。 长期以来,中医按虚(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 热秘、气秘、冷秘) 为纲辨治便秘。 其实,便秘无论虚实,都存在因七情失和所引起的郁证性便秘,对此需要从郁论治或配合从郁论治,方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1 郁证性便秘的病因病机"魄门亦为五脏使"( 《素问· 五藏别论》) ,大便正常与否关乎于五脏功能的协调。 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 便坚根原》载: "盖肾司二便,而传送之职,则在庚金; 疏泄之权,则在乙木。 阴盛土湿,乙木郁陷,传送之窍既塞,疏泄之令不行。 大肠以燥金之腑,闭涩不开,是以糟粕零下而不黏联,道路梗阻而不滑利; 积日 延久,约而为丸。"可见乙木郁陷疏泄失权,可影响大肠传送。 而肝之疏泄功能可因情志而伤,于是郁证性便秘成立。
  1. 1 肝肠相通,肝郁肠滞 金元李东垣认为,如同胸胁苦满、口苦、寒热往来一样,大便困难也是肝木枢机不利的表现之一。 《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载: "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历史上有四位医家认为肝与大肠相通,大便秘泄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
  其一是明代李梴,其在《医学入门》中指出: "肝与大肠相通( 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 主)……因怒伤肝,乘肺传大肠者,肠鸣气走有声,二便或闭或溏,六君子汤加苏子、大腹皮、木香、草果、厚朴、枳实。 便闭者,三和散、四磨汤。"
  其二是清代程杏轩,其在《医述》 中 遵李梴注解:"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 大肠病宜平肝。"
  其三是清代唐容川,其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直指肝失疏泄则大便困难: "肝主疏泄大便,肝气既逆,则不疏泄,故大便难。"其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脏腑通治》中再次强调: "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 肝内膈膜,下走血室,前连膀胱,后连大肠。 厥阴肝脉,又外绕行肛门。 大肠传导,全赖肝疏泄之力。 以理论,则为金木交合。 以形论,则为血能润肠,肠能导滞之。 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肠,以行其郁结也。 大肠病如痢症、肠风、秘结、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润肠,以助其疏泄也。" 此理论亦受到民国医家涂蔚生的推崇( 《推拿抉微· 认症法· 脏腑通治》) 。
  其四是清代吴谦,其在《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中指出大便困难如同胁痛一样均是肝失条达之果: "肝自郁则失其条达之性,必本经自病,故便难两胠痛也。"现代陈英杰提出"肝寄腑于大肠"之论,以试图解释"肝与大肠相通"的病机。 其大意是与肝相表里的胆难以为肝降泄浊气,故借道大肠而行降浊功能; 肝气疏泄正常则利于大肠降泄浊气、排出糟粕,反之大肠开合有度则利于肝气疏泄[2]。肝与大肠相通,肝失疏泄条达之令则大便困难,故便秘易 受 情 志 因 素 的 影响。 这是有 目 共 睹 的 临 床事实。
  1. 2 忧愁思虑,气结气虚 《灵枢· 本神》 载: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素问· 通评虚实论》载: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后世医家对此多 有注解。 明代医家王肯堂《证治准绳· 关格》载: "忧愁则气闭塞不行,血脉断绝,故大小便不得通。" 董宿《奇效良方· 膈噎门( 附论) 》载: "大凡忧愁愤怒,盖出于思,思则伤神,气不舒,气聚结不散,为结为痞,为膈为噎,乃正气虚,使气道嗌塞,大便自 结。" 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载: "然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故隔塞否闭,气脉断绝,而上下不通也。 气固于内,则大小便道偏不通泄也。 何者? 藏府气不化,禁固而不宣散,故尔也。"
  可见历代诸家基于《内经》所论,均认为忧愁思虑可以导致脏腑气机闭塞不行而发生便秘。 结合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忧愁思虑导致肝气失于疏泄,影响大肠传导而致便秘; 又根据思伤脾、 思则气结的理论,可以理解为脾气约束不能为胃 行其津液而发生脾约便艰。
  以上均从情志因素导致气机郁滞立论。 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 大便秘结论》中的论述更为全面,其将忧愁思虑引起便秘的病机分为虚实两个方面: "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愁思虑,诸气怫郁,则气壅大肠,而大便乃结。 若元气不足,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道之令,而大便亦结矣。"结合忧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可以理解为忧愁思虑致使肺脾气虚不足,无力推送大肠传导,从而发生虚秘,与气壅大肠之实秘形成对照。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痨瘵门》也注意到了忧伤损耗肺之气液导致虚秘的病机: "劳于肺者,因过忧而耗气,则燥胜而液枯,干欬声哑,二便秘濇,皆由此而作也。" 而清代叶天士则认为肺气痹阻可致实秘,提出了"肺痹"便秘的证治,其在《临证指南医案· 肺痹》中指出: "脉小涩,失血呕逆之后,脘中痞闷,纳谷 胀,小便短赤,大便七八日 不通。 此怒劳致气分逆乱,从肺痹主治。 怒劳气逆,鲜枇杷叶、 土栝蒌皮、 黑栀皮、 郁金、杏仁、杜苏子、紫降香、钩藤。"
  概而言之,忧愁思虑、怫郁愤怒等七情内伤影响气机导致的便秘有虚实两端。 气滞实秘乃是由于肝失调达、气机郁滞或肺气痹阻导致气壅大肠,气弱虚秘乃是由于脾肺气虚无力推送大肠传导。
  1. 3 五志化火,津枯肠燥 七情五志郁久化火,耗伤阴津血液,致使肠枯便秘,犹如无水行舟。 丹波元坚《杂病广要· 痼冷积热》载: "倘使七情抑郁,五志感触,六淫外侵,以致营卫不调,气血变乱,阴阳舛错,即我之真元,变而为烁石消金之烈焰,津精血液从此而枯,枯则虚火愈甚,轻为舌破口糜,齿疼目痛,二便秘结"。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 火》认为五脏六腑皆可因五志之火灼伤津液而致肠燥便秘: "又凡动皆属火,故气郁火起于肺,大怒火起于肝,醉饱火起于脾,思虑火起于心,房劳火起于肾,此五脏所动之火也。 然而六腑皆然……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肠之火动也。"
  脏腑诸火之中,心火及肝火最易引 起便秘。 清代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证治指要一卷》载: "用心血耗,好色精亏,善怒肝旺,肝旺则脾胃先伤,纳食欠运,大便或燥结,或溏泄,饮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 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脑充血门》载: "盖大便不通,是以胃气不下降,而肝火之上升,冲气之上冲,又多 因胃气不降而增剧。"火旺劫津,导致肠燥虚秘; 另一方面,也可因思伤脾,脾胃虚弱生化不足,导致津血亏虚便秘,殊途同归。
  丹波元坚《杂病广要· 脾胃病》认为思虑伤脾既可引起便溏又可引 起血枯便秘: "思虑则伤脾。 心脾相连,心生血而脾统血,血枯脾弱,外证则大肠干燥而秘结,非若饮食不节,脾气损伤,大肠多 溏也。 当 归补血药,故用之最多。"年迈体虚、忧思郁结亦可导致津枯便秘,如清代林珮琴在《类证治裁·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中指出: "高年忧思菀结,损动肝脾,右胁气痛,攻胸引 背,不能平卧,气粗液夺,食少便难。"
  1. 4 心主神明,劳心便秘 《素问· 灵兰秘典论》最早暗示情志影响心主神明的功能可能引起便秘: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主明则下安。"
  明代傅仁宇则明确指出情志伤心可致血燥津枯便难,其在《审视瑶函· 运气原证》中指出: "心者,神明之官也,忧愁思虑则伤心,神明受伤,则主不明而十二官危,故健忘怔忡。 心主血,血燥则津枯,故大便不利。"
  清代诸家均有同感,黄庭镜《目经大成》进一步阐述道:"心者,神明之官。 过于思虑忧愁,久久则成心劳,心劳而神明伤矣。 是以怔忡健忘,目 暗羞涩。 且心主血,血燥便难,血濡便润。"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上》也指出劳心便秘的现象: "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可见劳心导致的便秘既可因于心火炽盛伤津而肠枯便涩,也可因于心血亏虚而肠枯便涩。
  1. 5 气郁食滞,痰瘀内阻 肝失条达、 气机郁滞造成六郁,尤以食、 痰、 瘀最能影响肠腑通畅。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 破滞气七十九》有载: "七情相干,痰涎凝结,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去咽不下,或中艰食,或上气喘急,曰气隔、曰气滞、曰气秘、曰气中,以至五积六聚,疝癖癥瘕,心腹块痛,发则 欲绝殆,无往而不至矣。"说明气滞痰瘀可以引起便秘。
  情志怫抑也可引 起血瘀便秘。 清代陈士铎《辨证录· 大便秘结门》即指出: "人有大便闭结不通,手按之痛甚欲死,心中烦躁,坐卧不宁,似乎有火,然小便又复清长,人以为有硬屎留于肠中也,谁知有蓄血不散乎?夫蓄血之症,伤寒多有之,今其人并不感风寒之邪,何亦有蓄血之病? 不知人之气血,无刻不流通于经络之中,一有怫抑,则气即郁塞不能,血即停住不散,遂遏于皮肤而为痈,留于肠胃而成痛,搏结成块,阻住传化之机,隔断糟粕之路,大肠因而不通矣。"

鸡蛋,你吃对了吗?来源海南日报记者侯赛物质缺乏的年代,能吃到鸡蛋就说明生活条件很好。而近些年,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鸡蛋挑三拣四,很多人开始不喜吃鸡蛋,或者只吃蛋白不吃蛋黄,怕鸡为什么烧烤食物不宜多吃?烧烤食物是不宜多吃的,它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烧烤食物中含有较高的苯并芘苯并芘是一种化学物质,用化学术语来讲,它是一种多环芳烃类的化合物,是由一个装环和一个花分子吃肉会影响血糖吗?有不少网友问到,吃肉会影响血糖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肉的营养成分。肉类食物主要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还有少量的B族维生素。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不稳定,饮食运动药物等都会影响到血糖的波动蜂蜜改善了我的老便秘我之前有比较严重的便秘,经常好几天都不排便,一星期以上不排便也是经常,而且,这种情况也持续了好长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便秘得不到改善反而觉得越发严重,我开始担心长期便秘会加重体内毒一名老年医生的养生之道20211024hr我的养生之道做为一名科班出身的执业医师,因60岁以前身体素质不尽人意而感到羞愧!做为一名科班出身的执业医师,到70岁(2014年)时身体素质有超过同龄人的趋势而气温骤降!老人需要注意养生的三件大事随着冷空气的到来,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所以要做到温热饮食健康起居情绪畅达。饮食温热,适当进补常言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在我国民间许多地方均有天寒进补的习人到中年不要太节俭,这4个食物建议多吃,或能帮助延缓衰老俗话说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出现这种现象,其实这也是人们养生意识提高的表现,同时我们也看出了一个问题,人到中年之后,衰老速度会加快,每个人都想留住青春的小尾巴,想让自己的脾胃病主委钦丹萍的养生三观以清为补以通为补以调为补钦丹萍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性胰腺炎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如果一辈子不吸烟不喝酒,会不会活得更久?一项调查给出答案烟酒不沾,寿命更短?酒界泰斗秦含章享年112岁,茶界泰斗张天福享年108岁,养生大师梅墨生享年59岁!有个医生叮嘱我爷爷再也不要喝酒,结果医生自己50多就走了,我爷爷如今90多了还秋燥袭来可如此养生之道泡脚水里加点料来源台海网台海网10月24日讯据厦门日报报道秋季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所以寒露之后更应预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喝茶到底是养生?还是养癌?北大专家给出了答案茶文化在我国已具有悠久的历史,据神农食经中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也就是说自上古神农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喝茶,直到两晋北朝时期喝茶逐渐为了一种文化,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
聊一味中药,专治各种失眠,助你睡个好觉,不妨来了解下失眠,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最大的一个困扰。晚上能睡个好觉,也是失眠人群最大的愿望之一。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味药材,可以说在治疗失眠领域,它是最专业的。这味药材就是酸枣仁。酸枣仁对以下三类一个神奇的方子,既能治疗糖尿病,又能气阴双补,不来了解下吗?前些天,远志发文说,糖尿病呢,就是古时候的消渴症,而消渴症呢,大都是阴虚所致,所以,糖尿病可以用滋阴的思路来治疗。然后,有网友出来质疑远志,说消渴症不能喝糖尿病混为一谈,又说了糖尿肝胆到底怎么养?中医最全解读,让你了解肝胆病的由来和治疗现代人情志精神各方面容易出现压力,因此在临床上,肝胆性疾病,要比其他类型的疾病常见得多。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这说明,肝是护佑国君,平定诸乱的将军。中医称肝为血海,口干口苦,肝胆受伤,五脏遭殃!一个中医调理方,疏肝气,降肝火张女士今年有50多岁,但她深受口苦之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事实上,除了口苦外,她身上还有很多病,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但是最折磨她的还是这个口苦。她来就诊时说我这个口苦折磨我几十年中医常见5种火心火肝火胃火,肾火,怎么一招祛火?上火,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经常熬夜,喜欢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导致身体很多部位都上火,像心火,肝火,胃火等等。不同部位上火,症状也不尽相同,去火的方法也不同。咱们先中医对肝胆病的详细辩证,你的肝胆好不好,看是实证还是虚症?中医有五脏六腑的说法,肝脏属于五脏的序列,而与之对应的腑正是胆。肝主藏血,有储藏调节血量的作用,在五体主筋,开窍于目。胆附于肝,为六腑之一,贮藏与排泄精汁,主决断。肝与胆病辨症生理中医名方治肾虚,阴阳协调身体健肾虚这个概念,大家应该并不陌生,所谓肾虚,其实是中医的说法,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具有藏精和主水两大功能。肾精又是化生为气之物质基础,所化之气称之为元气。五脏的阴阳均赖以此发源,中药减肥,绿色安全更健康中药减肥作为当下一种绿色健康的减肥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调理脾胃的运化机制,使体内的脂肪通过体内正常的代谢途径排出体外。中医学认为肥胖的形成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种凡是上火都要吃泻火药吗?所谓上火,指出现口干咽燥口腔溃疡头面小疖等症状,一般认为是火毒上攻所致,主张用清热泻火解毒药物治疗,民间通常用金银花大黄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等药,也有人用牛黄人中黄。其实上火用泻火药中医治未病,预防更重要中医治未病属于中医养生的范畴,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人体为什么要祛湿?湿邪作为中医外感病邪之一,属人体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久而久之,如果不及时去调理,会导致体内其它脏腑功能的失调,最终就像机器一样,停止工作,对于人而言,也就是生命走向枯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