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关于生命科学若干数学问题

  关于生命科学若干数学问题的研究报告--对生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生物计量学分析
  沈 律1,沈 豪2 (1.皖南医学院,芜湖 241002 ;2.南京大学,南京 210023)
  来源:科学网沈律的博客 2017-7-24 本文经作者授权癌图腾转载
  摘 要: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生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一个统一的生命过程。也可以说生物的遗传、进化与发育是一个统一的生命运动过程。现在,随着人们对人体生物基因组及其生物遗传信息的深入研究,发现人体生物基因组就是一部写了几十亿年的"生命之书"或绘了几十亿年的"生命蓝图"。而生物的遗传、进化与发育过程就是这部"生命之书"或"生命蓝图"的不断写作、不断绘制与不断修改过程,同时也是这个"生命之书"或"生命蓝图"的不断解读、不断实现与不断选择过程。本文首先对生物新陈代谢一般均衡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生物新陈代谢一般均衡定律,并以此了解生物代谢同化与异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新陈代谢指数概念。然后再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进一步论述和介绍了生物基因组的形成及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以及经典遗传学定律;其次通过对人类基因组遗传信息的矩阵分析提出:任何一种生物其基因组在自然形成过程中都在不断地存储两类生命遗传信息,一类是纵向生命遗传信息;另一类是横向生命遗传信息。此两类信息的杂交重组遵循一定的分布规律。据此,提出生物进化的遗传信息矩阵分布定律。最后,通过对人体生殖与发育过程的系统观察及细胞(基因组)增长的动力学分析,又发现人体在生殖与发育过程中出现两种类型细胞增长:一种是胚细胞(胚胎干细胎)的增长(增殖与分化);另一种是体细胞(组织干细胞)的增长(增殖与分化),这两种干细胞在增长(增殖与分化)过程中均表现出饱和现象,因此,我们认为人体生长(生殖与发育)过程遵循生命周期双S曲线规律。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生命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人体在胚胎干细胞增长(基因组复制)时期主要进行的是非特异性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的表达;而在组织干细胞增长(基因组复制)时期则主要进行的是特异性的横向生命遗传信息(个体遗传信息)的表达。这两种类型生命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构成了人体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据此,我们认为加强对人类基因组的形成及其复制与表达过程的系统研究,对我们今后更好地揭示生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胚胎干细胞;组织干细胞;纵向遗传信息;横向遗传信息;一般均衡定律;矩阵分布定律;双s曲线规律
  The Research Report on Several Key Issues of Modern Life Science-The biometrics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life and its the law of life
  SHEN Lu 1 , SHEN Hao2
  (1.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2, China ; 2.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development of modern life sciences, it has been clearly recognized thecreature is movemen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biological movement, change anddevelopment is a unified life processes. you can also say that the biologicalgenetic,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life is a unified movement. now, as peoplein-depth study of the human genome and its genetic information found in thehuman genome is a biological wrote billions of years "book of life"or painted billions of years of "life blueprint." and geneticbiology,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s this "book of life" or"life blueprint" constantly writing, constantly drawing andcontinuously changing process, but also the "book of life" or"life blueprint" constantly reading, continue to achieve and continuethe selec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first ofal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etabolism of general equilibrium,found biological metabolism law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to understand therelationship of the biological metabolism process of assimilation anddissimilation, metabolism index concept is put forward. afterward by mak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of the human genome research, further discussion andpresenta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central dogma of genetic informationtransfer biological genome and mendelian genetics;followed by the human genomegenetic quasibearing matrix analysis presented: any an organism whose genome isconstantly stored in two types of naturally formed during the life of thegenetic information, one is a longitudinal genetic information of life; anotherkind of life is a lateral genetic information. this reorganization of hybridfollow certain types of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accordingly, the proposedgenetic information matrix distribution law of biological evolution.finally,through the human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and cellgrowth observed kinetic analysis also fou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two types ofhuman cells to grow in the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ne is theembryonic stem cells of fetal growth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 theother is the growth of tissue stem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these two stem cell growth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processexhibited saturation, therefore, we believe that human reproductive anddevelopmental processes follow the laws of the life cycle of the double s curve. systematic research through re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processes of the humangenome life of genetic information found nonspecific longitudinal life geneticinform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growth (genome replication) timemainly (the germline genetic information) expression; in tissue stem cellgrowth (genome replication) period is mainly carried genetic informationspecific horizontal life (inpidual genetic information) expression. these twotypes of re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of life constitutes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human life cycle. accordingly, we believe thatstrengthening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process ofre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genome, to better reveal the nature ofour fu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life has a certain 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 The humangenome.embryonic stem cells,tissue stem cells,genetic informationvertical;horizontal genetic information,matrix distribution law,the law ofdouble s curve
  1 引 言
  生物是不断地进化发展的,并且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又总是要从旧生物中不断地产生新生物。生物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物系统的新陈代谢现象。我们知道生物系统的变化发展是离不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生物系统总是要不断地吐故纳新,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新生物总是要不断地取代旧生物,在进行新陈代谢的同时还要进行生物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从而实现自身的系统目的和维持自身的相对独立、相对稳定和相对平衡。这些构成了生物系统新陈代谢的全过程。它是生物遗传和变异、进化和分化、生长和发育的根本驱动力。
  第二,生物系统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生物系统的遗传性与变异性表现在新生物与旧生物之间相似性上,新生物在很多方面保存旧生物的一些特征。但又不是原生物的翻版。
  第三,生物系统的进化与分化现象。生物是进化发展的,生物的进化也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表现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
  第四,生物系统的生殖与发育现象。生物的生殖过程与生物的发育过程是密不可分的。生物的生殖过程是从受精过程开始的,首先形成受孵,然后通过一个孕育过程,再通过生育的分娩的方式产生新的生命,最后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这是高级一点生物所表现的生命现象,低级生物像细菌由于其基因组既不没有纵向生物遗传基因信息,也没有横向生物遗传基因信息,所以它没有高级生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以上是生物系统具有的一些重要生命现象。对这些生命现象的深入研究将有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物系统和改造生物系统,最终使生物系统的进化与我们人类社会系统的发展相协调。我们认为,现代生命科学经过半个世纪时间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那就是它在向生命本质分子(例如: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方向不断探究的同时,在宏观方面缺乏对分子(例如:基因组)运动规律性总结。而我们的这篇论文就是从生命科学四大方面:"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分化、生长发育"入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并在宏观方面在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命科学一般性规律,它们是:"1、生物新陈代谢一般均衡定律、2、生物(种系和个体)多基因自由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3、生物遗传基因矩阵分布定律、4、生命周期双S曲线规律"。而且这些规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的工作是有一定科学道理和事实依据的。下面我们将对它们分别展开讨论。
  2 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定律
  2.1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现象
  机体与机体内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同化现象,另一方面表现出异化现象。同化现象表现为合成物质、吸收能量和信息的过程,而异化现象则表现为分解物质、释放能量和信息的过程。这两种现象促成了生物生命代谢的全部过程。
  (本图取自百度网图片)
  图1 生物新陈代谢基本过程示意图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是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必然存在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从微观上讲,一方面简单分子吸收能量合成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核酸完成同化作用,另一方面,则又分解释放能量转化为简单分子,完成异化作用。这个过程在某个特定时期必然达到均衡状态;这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是一个从平衡状态走向非均衡状态然后又走向均衡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宏观上看,随着胎儿的形成与人体老化的形成,都在向均衡化方向发展。这是一种从非常规均衡走向另一种是常规均衡过程,反映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上的规律就是一般均衡规律。人体就是这样通过非常规均衡到常规均衡再到非常规均衡以至不断进步发展。人体新陈代谢度往往与其同化和异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同化作用越大,其代谢指数越大,异化作用越大其代谢指数越小。也就是同化率越大,其代谢度越大;异化率越大,其代谢度越小。因此,在数学坐标系里,同化率曲线和异化率曲线之间必然存在一个交叉点,并在一定的状态下形成一种均衡。这个均衡点即为的生物新陈代谢均衡点,这个均衡状态即为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状态。反映在生物新陈代谢上的规律就可以称之为生物新陈代谢一般均衡规律。据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均衡点确定生物新陈代谢度。生物新陈代谢一般均衡现象是生物一般生命现象。生物一般均衡现象都可以看成是一种非常规均衡走向常规均衡再走向非常规均衡,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对生物新陈代谢度的研究是一个创新性工作。过去人们对生物新陈代谢的评价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为此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定量的角度评价新陈代谢还只是刚刚开始的事情。现在人们对生物新陈代谢评价主要是从新陈代谢的定性描述上进行。对新陈代谢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定性之上,在定量方面也可以大做文章。并寻找更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生物新陈代谢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我们根据生物新陈代谢的同化率和异化率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成的均衡状态,提出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理论。生物系统的目的性就是一方面保持自身系统的相对独立与稳定,另一方面保持与外界动态平衡。这两个方面就是建立一般均衡理论的核心内容。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进化、发育等等生命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这种相对平衡。这种相对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异常,甚至是疾病。但生命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也会出现自我修复和自我修正的过程。不能修复,那就要靠医学治疗来解决了。
  该理论不仅把生物新陈代谢的同化率纳入生物新陈谢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而且还把生物新陈代谢的异化率纳入生物新陈谢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均衡关系。从生物计量学角度研究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现象尽管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难的科研工作,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能全面的把握生物新陈代谢全过程。因此,我们认为从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现象入手,揭示生物新陈代谢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将成为未来生物新陈代谢问题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只有沿着这个方向认识下去,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把生物新陈代谢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这对正确评价和确定生物新陈代谢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2.2 评价生物新陈代谢的两大重要指标体系
  2.2.1生物新陈代谢同化及其同化率定理
  我们知道,生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并就此对生物新陈代谢同化进行评估。如果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同化率大,就说明其新陈代谢度小,反之则大。所谓生物新陈代谢同化率就是指生物新陈代谢同化速率即变化率。生物新陈代谢同化的新陈代谢程度(P)。因此,生物新陈代谢同化率的确定对评价生物新陈代谢度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计量学指标。生物新陈代谢度(P)与生物新陈代谢同化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生物新陈代谢同化率越大,其新陈代谢度越大,生物新陈代谢同化率越小,其新陈代谢度越小;新陈代谢度与生物新陈代谢同化表现出正相关关系曲线。新陈代谢度与生物新陈代谢同化之间表现出来的这种普遍规律现象我们称之为生物新陈代谢同化率定理。生物代谢同化率(A)是指单位时间(t)内生物新陈代谢合成和吸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量(Q)。
  生物同化率(A)(Biological assimilation rate)=新陈代谢合成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量(Q)/单位时间(t)
  图2 生物新陈代谢度与同化率的关系示意图
  以纵轴OP表示生物新陈代谢度,横轴OQ表示代谢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数,新陈代谢同化率曲线AA就是按照不同新陈代谢度下相对应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数而描绘出来的曲线。曲线上的各点都表示在不同新陈代谢度下的新陈代谢同化变化率。例如新陈代谢同化率曲线上的E点就是表示,当生物新陈代谢度为Pe时,物质、能量和信息数为Qe。
  2.2.2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及其异化率定理
  我们知道,为了了解生物新陈代谢度还可以从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上考虑。通过对生物新陈代谢异化分析,就可以了解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如果生物新陈代谢异化速度越大,就说明其异化率大,如果生物新陈代谢异化少,就说明异化率小。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的确定,就是通过对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的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程度。所谓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是指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某个时期异化变化速率。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在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生物的新陈代谢程度,也反映了生物新陈代谢度的大小。因此,其无疑也是确定生物新陈代谢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计量学指标。新陈代谢度与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为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越大,其生物新陈代谢度越小,其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越低,其新陈代谢度越大。生物新陈代谢度与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之间表现出负相关性,如下曲线。生物新陈代谢度与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之间表现出来的这种普遍规律现象我们称之为生物新陈代谢异化率定理。
  生物异化率(D)(Biologicaldissimilation rate)=新陈代谢分解和释放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量(Q)/单位时间(t)
  图3 生物新陈代谢度与异化率的关系示意图
  纵轴OP表示生物新陈代谢度,横轴OQ表示物质、能量和信息数。异化率曲线DD就是根据在每一新陈代谢度下相应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数而描绘出来的曲线。曲线上的各点表示在这一新陈代谢度上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量。例如,异化率曲线上的E点就是表示,当新陈代谢度为Pe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量为Qe。
  2.3 生物新陈代谢均衡的形成
  2.3.1生物新陈代谢均衡概念
  生物新陈代谢均衡是一种生物新陈代谢同化率与异化率之间相一致时的生物新陈代谢度。用图形来表示就是这同化率曲线与异化率曲线相交之点的生物新陈代谢度(图3)。在图中,纵轴OP表示生物新陈代谢度,横轴OQ表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量。曲线DD代表论文异化率曲线,曲线SS代表同化率曲线。同化率曲线与异化率曲线的相交点E就是均衡点。E点所确定的生物新陈代谢度Pe就是该生物的均衡新陈代谢度。而E点所确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数量Qe就是该生物达到均衡状态的均衡物质、能量和信息数。因此,E这个均衡点既确定了均衡生物新陈代谢度,也确定了均衡物质、能量和信息数。
  图4 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曲线
  2.3.2 科技创新度均衡的形成
  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是生物新陈代谢同化率曲线和异化率曲线的相互作用及生物新陈代谢本身的波动而形成的。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新陈代谢度过高的情形。如果新陈代谢度过高,其同化率就会减少,而其异化率则会增加。物质、能量和信息异化数量就会多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同化数量。出现同化率大于异化率。这样新陈代谢就会越来越增强。随着后继者的不断同化,后继者的同类研究将会增加,随之同化率就会不断上升,这样就必然导致新陈代谢度下降,最后降至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另一方面,新陈代谢度过低的情形。当新陈代谢度过低时,其新陈代谢同化率就会增加,而其异化率则会减少。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同化数量就会少于异化数量,出现异化率大于同化率。这样该新陈代谢就会出现新的平衡。从而促进其新陈代谢度不断上升,最后升至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从以上两种情况的分析,无论是新陈代谢度过高的情况,还是新陈代谢度过低落情况,都有动力导致新陈代谢度趋向新的均衡。因此,新陈代谢度的一般均衡过程的形成是具有其内在必然规律的,这种内在必然规律我们称之为新陈代谢一般均衡定律。
  Pd(Q)=Pa(Q)
  图3所示,纵轴OP表示新陈代谢度的大小,横轴OQ表示异化物质、能量和信息数的多少。DD"和AA"分别是异化率曲线和同化率曲线。
  图5 生物新陈代谢均衡的动态变化示意图
  第一种情形是:当新陈代谢度为P1时,物质的吸收同化数为Q1,而物质的异化数为Q2,形成同化率大于异化率。即OQ1>OQ2。因此,从均衡理论上讲,这必然导致新陈代谢度下降的压力增大。(如由P1下降到Pe)促使同化率数量和异化率数量趋向均衡以及其新陈代谢度趋向均衡点E。形成均衡新陈代谢度Pe和均衡物质、能量和信息数量Qe。
  第二种情形是:当新陈代谢度为P2时,物质的异化数为Q3,而物质的同化数为Q4,形成异化率大于同化率。即OQ3>OQ4。因此,从均衡理论上讲,这必然导致新陈代谢度上升的压力增大。(如由P2上升到Pe)促使同化率数量和异化率数量趋向均衡以及其新陈代谢度趋向均衡点E;形成均衡新陈代谢度Pe和均衡物质、能量和信息数量Qe。
  根据以上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曲线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从一般均衡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E点以上部位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由于其异化率小、同化率大,因此,其新陈代谢就强,生物价值就大。而在E点的以下部位,由于其异化率大、同化率小,因此,其新陈代谢性就弱,生物价值就小。
  第二、当某物质、能量和信息异化率为零时,其同化率即反映出其新陈代谢程度;当某物质、能量和信息同化率为零时,其某物质、能量和信息异化率即反映出其新陈代谢程度。
  第三、当某物质、能量和信息异化率和同化率都为零时,表明此新陈代谢度为零。
  第四、衡量生物新陈代谢度的大小既取决于其异化率大小,也取决于其同化率大小。异化率和同化率可以看成是生物新陈代谢非常重要的两种基本力量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新陈代谢的大小。因此,新陈代谢度不仅自动调节着生物的方向,同时也促进着生物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
  总之,在我们看来,新陈代谢均衡的形成具有其本身的内在动力机制。这种内在动力机制是生物新陈代谢本身发展规律的反映。生物新陈代谢均衡现象的发生与发展无时不受新陈代谢发展规律的控制和调节。根据异化率曲线和同化率曲线相互作用关系,我们发现,生物新陈代谢程度与其生物异化率和生物同化率具有确定性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在异化率越大,其新陈代谢度越小,同化率越小,新陈代谢度越大;反之同样。异化率和同化率曲线之间也同样存在确定性的交叉联系现象,并在彼此之间的交叉点上形成一种均衡,我们把这种均衡称之为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而将这一均衡理论称之为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理论。
  2.3.3 生物新陈代谢均衡对生物自身代谢资源配置的调节
  生物新陈代谢均衡的形成过程表明,生物新陈代谢均衡是生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正常的发展状态。而脱离均衡点的生物新陈代谢必然导致生物新陈代谢过强或过弱、过热或过冷的失衡状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度的形成,促进生物新陈代谢不断地由失衡状态转向均衡状态。形成生物新陈代谢的均衡协调进步的机制。这就是生物发展过程中的生物新陈代谢均衡机制。通过这种均衡生物新陈代谢状态的形成过程,生物竞争的机制对生物代谢资源的配置发挥着积极有效的调节作用。
  首先,生物新陈代谢均衡的形成是异化率与同化率波动的结果,同时也是生物新陈代谢给予两者双方的控制信号,是用来调节异化率与同化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杠杆。当生物新陈代谢处于失衡状态时,表明生物体系出现了生物新陈代谢过强或过弱的状况,这样就会对生物同化者或异化者的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们对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调控信号做出相应的反应。并调整各自的行为,进而促使异化数和同化数以及生物新陈代谢度向均衡状态转变。
  其次,生物新陈代谢过强或过弱,过热或过冷都意味着生物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存在着异化率和同化率过度现象。造成生物代谢资源的浪费或利用不足。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均衡的形成过程,生物新陈代谢机制对于代谢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的状态可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使生物的发展趋势向生物新陈代谢的均衡状态转化,实现生物代谢资源的合理配置。
  同化率和异化率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两大基本力量,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生物新陈代谢均衡的形成。而生物新陈代谢均衡则是生物新陈代谢的基本调节信号和杠杆,调节着同化率和异化率的平衡,促进着生物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实现。同化率和异化率以及生物新陈代谢度的变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机制——生物新陈代谢调节机制,这一机制贯穿于整个生物进化发展的始终。这一机制就好象一个无形之手,控制和调节着生物新陈代谢的整个过程。但这个无形之手也不是万能的,医学与防疫有形之手也将对其进行适当补充和调节。就象经济市场规律一样,供给与需求曲线均衡不是万能的,这个无形之手调控着市场,但也要受到政府之有形之手的干预和控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生物新陈代谢度与其异化率和同化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异化率越大,生物新陈代谢度越小,异化率越小,生物新陈代谢度越大;同化率越大,生物新陈代谢度越大,同化率越小,其生物新陈代谢度越小。因此,异化率曲线和同化率曲线之间在坐标系里必然存在一个交叉点,并形成一定的均衡状态。这个均衡点即为生物新陈代谢的均衡点,这个均衡状态即为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状态。据此,从生物计量学上,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均衡点和均衡状态评价生物新陈代谢的程度。生物新陈代谢均衡的形成对我们更好地揭示生物新陈代谢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新陈代谢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但大部分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定性方面进行描述,而进行定量分析则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生物计量学、生物数学的兴起而出现。
  2.4 生物新陈代谢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1生物新陈代谢度定律
  根据生物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规律,生物新陈代谢度与其异化率和同化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异化越大,其生物新陈代谢度越小;异化率越小,其生物新陈代谢度越大。同化率越大,其生物新陈代谢度越大;同化率越小,其生物新陈代谢度越小。根据这个规律,我们提出:生物新陈代谢度定律(The law of biological metabolism)。就是:"生物新陈代谢度(P)与同化率(A)成正比;与异化率(D)成反比"。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
  新陈代谢度计算:譬如一名65公斤,身高4250px 的成年男性, 体温36.8度 , 当日摄入饮食中的能量折合2200 kCal , 自身通过运动和呼吸消耗了 1800kCal , 排出的汗液,尿液和粪便中含有280kCal 的残余热量。当日体重增加25g。
  同化率>异化率,体重增加:25g
  这个定律是"生物新陈代谢一般均衡规律"的数学化表达,它对我们充分认识生物新陈代谢创新一般均衡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根据这个定律,我们还可以分析生物新陈代谢度的大小,建立生物新陈代谢指数(Metabolic index,MI)生物评价指标体系。
  2.4.2 生物新陈代谢指数
  2.4.2.2 生物新陈代谢指数及其计算公式
  生物新陈代谢指数(Metabolicindex,MI),又叫代谢指数。什么是生物新陈代谢指数(Metabolicindex,MI)?所谓生物新陈代谢指数,简单说就是指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新陈代谢度的大小与同化率成正比;与异化率成反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值,这个比值再乘一个100%所形成的一个数值就是生物新陈代谢指数。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 Metabolic index(MI)表示新陈代谢指数:
  说明:即首先确定时间,然后将这个基点时间所有的同化代谢物质、能量和信息数相加,形成这个基点时间数总和。例如:一年有12个月,即将每月生物体合成代谢吸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数量"(Si)相加求和,然后取平均值。
  说明:即首先确定时间,然后将这个基点时间所有的异化代谢物质、能量和信息数相加,形成这个基点时间数总和。例如:一年有12个月,即将每月生物体分解代谢释放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数量"(Dj)相加求和,然后取平均值。
  在生物体内1克葡萄糖彻底氧化可产生约18kj/g的能量;1克脂肪彻底氧化可产生38kj/g的能量;1克蛋白质彻底氧化可产生19kj/g的能量。由此,可以得出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的数据。
  新陈代谢指数(MI)对新陈代谢度是相对准确的数值。这个指数就是将同化率指标体系与异化率指标体系进行均衡处理,形成一个均衡指标体系。但这个指数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形成波动。正是这种波动性,表明其动态性,持续性,发展性。
  总之,我们认为,同化率和异化他率是新陈代谢过程中两大基本力量,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新陈代谢均衡的形成。而新陈代谢均衡则是新陈代谢的基本调节信号和杠杆,调节着同化率和异化率的平衡,促进着生物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实现。同化率和异化率以及新陈代谢度的变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促使新陈代谢过程从均衡走向非均衡再走向新的均衡。从而构成了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调控机制,即新陈代谢均衡调控机制,这一调控机制则贯穿于整个生物进化发展的始终。这一调控机制的揭示对生物研究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陈代谢的评价以及生物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调节机制好似"无形之手",不断地控制和调节着新陈代谢的进行,但这个无形之手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将受到来自医学和防疫"有形之手"的干预和调节。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新陈代谢度与其异化率和同化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异化率越大,其新陈代谢度越小,异化性越小,其新陈代谢度越大;同化率越大,其新陈代谢度越大,同化率越小,其新陈代谢度越小。因此,异化率曲线和同化率曲线之间在数学坐标系里必然存在一个交叉点,并形成一定的均衡状态。这个交叉点即为新陈代谢的均衡点,这个均衡状态即为新陈代谢的一般均衡状态。据此,从生物计量学上,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均衡点和均衡状态评价新陈代谢的程度。新陈代谢度评价问题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问题。
  3 生物基因组的形成及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3.1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从1953年华森与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在《NATUER》发表时起,生命科学就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从那时起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把人类对生命的本质认识推进到分子水平,也使人们从分子水平认识并揭示生命的发展规律问题成为可能。现在我们知道现代生命科学就是通过以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的本质及其生命的发育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终能够达到认识生命,改造生命,最终驾驭生命的过程。并用这些知识为人类实现治疗诊断疾病(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和保护环境等目的。
  图6 1953年华森和克里克在《NATURE》杂志发表DNA结构论文
  说明: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人们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的本质及其进化发育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解决一系列生命科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2 生物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2-3万个基因。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表现出差异性。
  图7 生物基因组结构示意图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华森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人类基因组阐明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30亿美元的计的目标是,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
  (本图取自新华网图片)
  图8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调人柯林斯
  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 Ph.D.),医学博士、遗传学家。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医学院院长,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柯林斯博士成为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中心的第二任负责人,成为詹姆斯沃森的继任者,并担任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调人。
  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图,并标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虽然很慢,但非常精确。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因为随着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些,治疗方案就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会提高,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基础将由此奠定。利用基因,人们可以改良果蔬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多的转基因植物和动物、食品将问世,人类可能在新世纪里培育出超级物作。通过控制人体的生化特性,人类将能够恢复或修复人体细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变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出人类基因组DNA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的人类基因,找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项计划已于2001年完成基因组草图绘制任务。
  3.3 生物基因组的形成过程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生物的遗传、进化、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的相关统一性。现在,随着人们对人体生物基因组及其生物遗传信息的深入研究,发现人体生物基因组就是一部写了几十亿年的"生命之书"或绘了几十亿年的"生命蓝图"。而生物进化与生物发育过程就是这部"生命之书"或"生命蓝图"的不断写作、不断绘制与不断修改过程,同时也是这个"生命之书"或"生命蓝图"的不断解读、不断实现与不断选择过程。现代生物科学发现,一个受精卵之所以能够按照严格的顺序发育成生物个体,其根据就是受精卵中有一个完整的基因组图谱即细胞核中的全部遗传基因(全部生命遗传信息),发育的程序都已编码于基因组中。发育程序可和一个建筑物的蓝图相比拟。发育的过程是通过遗传基因信息有秩序表达而使蓝图逐步实现的过程。那种认为精子或卵子中有一个完整的小生物,把发育过程看成是简单的长大或展现,而否定进化发展的先成论显然是错误的。但是细胞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先成的因素,即发育蓝图,这点也是确定无疑的。然而,人体系统的发育则又是严格按照这个蓝图来实现的,是一个渐成的过程,这点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这就是现代生物学理论对传统"先成论"和"渐成论"的一种新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则将上述两种理论进行了有效的统一,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统一。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认为,人体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可以看成是人体生物遗传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建立一个新的人体生物基因组图谱(受精卵),绘制好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周期蓝图。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生物基因组的复制和表达,最后,完成人体生长发育全过程。
  人类基因组图谱在自然情况下是如何绘制的?其中又包含那些生命遗传信息?我们认为,人体的生命遗传信息全部存储于基因组DNA结构序列之中,人类生物基因组图谱在作者看来是这样形成的。从纵向看,人类生物基因组是从生物界一步步进化而来,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但从横向看,人类生物基因组则是亲代遗传基因即亲代配子染色体杂交的产物。这一纵一横绘成了我们今天人类基因组图谱。所以,我们认为,人体生命遗传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遗传:一方面,人类生命遗传信息来自于生物界的长期进化,是从整个生物界继承而来;另一方面,人类生命遗传信息又来自于亲代染色体的杂交,是从亲代父系和母系身上继承而来。因此,我们人体基因组图谱中应该包含两方面的生命遗传信息,即一方面是纵向的种系进化信息即纵向生命遗传信息(一般共同信息,即种系遗传信息);另一方面是横向的父母遗传信息即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特殊差异信息,即个体遗传信息)。不管是纵向生命遗传信息,还是横向的生命遗传信息,在遗传基因的结构序列上和存储数量上均发生了一定质与量的变异。这点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正是因为变异现象的出现使得人类生物体可以不断地去适应更为复杂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使人类与动物界之间,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产生生物性状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形成。所以,生物进化最本质的方面是生物基因组的进化,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区别在于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差异。因此,可以说生物基因组的进化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所在,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基因组的进化直接相关。
  总之,我们认为,对生物基因组纵向生命遗传信息(一般共同信息,即种系遗传信息)和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特殊差异信息,即个体遗传信息)的认识及其基本概念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更准确地对各种生物遣传、进化和生物发育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不同的生物因为其基因组结构序列不同,其所包含的纵向生命遗传信息和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的质与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其生物进化或生物发育的层次和位置也就不一样。低等生物与高等生物相比较,之所以表现出生物进化和生物发育的差异性以及表现出生物个体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性,其原因就在于此。生物进化与生物发育过程既是生物基因组内纵向生命遗传信息与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的存储与重组过程,又是这两方面生命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过程。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于其生物基因组所包含的上述两类信息的质与量的不一样而分布于不同的进化与发育层次之中并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这就是我们对生物基因组内纵向生命遗传信息和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的存储与重组、复制与表达过程所具有的生物进化和生物发生学意义的理解。
  3.4 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细胞核DNA是存储生命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DNA通过复制与转录的方式把遗传信息传递给RNA,RNA再通过一定的翻译程序把生命遗传信息传给蛋白质,这就是生物遗传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现代生命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人类生物基因组所包含的各类生命信息都在通过中心法则进行传递。
  人类的全部生命遗传信息都存储在基因组中人类基因组是整个生命遗传信息的载体。现代生命科学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的生命遗传信息支配着人体发育的全部过程。生物基因组一旦形成其所存储的生物遗传信息就要进行传递。
  生物的遗传、进化和发育过程都受生物基因组遗传信息的调控。生物基因组生物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的,生物信息的传递过程是遵循一定的基本法则的。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克里克就提出:"生物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图9 人体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
  4 现代生物遗传学四大定律
  各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之间不论在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的特点上都很相似,这种现象就叫遗传。但是,亲代和子代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不会完全相同,总会有所差异,这种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重要特征。遗传与变异导致生物发育与分化或进化。发育与分化或进化也是生物生命重要特征。
  4.1 生物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
  图10 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
  孟德尔(Gregor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帝国西里西亚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现在是捷克的布尔诺 )的修道院担任神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别为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孟德尔认为,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的,每种生物有许多性状,因此,每种生物有许多遗传因子(基因)。生物的一对性状是由两个遗传因子(基因)---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决定的。决定一对性状的两个遗传因子(基因)可以独立存在,相互分离。后来人们把孟德尔发现的这个遗传定律称之谓分离定律。又叫遗传学第一定律:即一对遗传因子(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保持相对独立性,当配子形成时,可以各自分开。通过图示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假如高植株豌豆的高杆性状的决定因子用D表示,相对的,矮杆性状的决定因子用d表示,产生的子一代和子二代因子分离情况。
  图11 生物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
  4.2 生物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在分析了一对相对性状传递规律的基础上,再利用具有两对性状差异性状放在一起,发现了新的遗传定律,即后来人们称之谓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在杂交试验中,亲本之一是子叶黄色、饱满;之二是子叶绿色、皱瘪。得到的子一代全部是子叶黄色、饱满。子一代自花授粉,得到子二代,共计556粒。其中有黄满、绿皱,还有黄皱、绿满,后两种性状是亲代所没有的。为什么会出现后两种性状呢?这是因为黄和绿、满和皱各是一对相对性状,在形成配子时,它们可以相互分离,与不同对的相对性又可以相互结合。
  根据性状的分离规律,在子二代里,应有3/4黄的和1/4绿的,而在3/4黄的里应有3/4满的和1/4皱的,在1/4绿的里应有3/4满的和1/4皱的.这样即有:
  黄满 3/4 × 3/4=9/16
  黄皱 3/4 × 1/4=3/16
  绿满 1/4 × 3/4=3/16
  绿皱 1/4 × 1/4=1/16
  孟德尔杂交试验中,子二代556粒,黄皱和绿满都是101粒,绿皱是32粒,正好接近9:3:3:1这个比数。
  上述杂交结果如何解释呢?子叶的黄和绿、满和皱分别是一对相对性状,设亲本黄满的遗传型是YYRR、绿皱的遗传型是yyrr。它们的配子分别是YR、yr,得到的子一代其遗传型是YyRr。子一代自交时,形成雌、雄配子YyRr在形成配子时有四种可能的组合:YR、Yr、yR、yr,各种条件不变,产生的配子数应该是1:1:1:1。4种雄配子和4种雌配子结合,可有16种组合。因此在子二代中有9种遗传型,4种表现型(如图3所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可表达为:两对基因在形成配子时,是彼此分离,自由组合的。
  图12 生物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定律
  4.3 生物遗传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
  图13 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T.H.Morgan) 是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1866年9月25日出生在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在肯塔基大学接受教育。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胚胎学,并于1890年获得博士学位。1945年 12月4日,因动脉破裂,摩尔根在帕萨迪纳逝世,享年78岁。于1933年由于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T.H.Morgan)提出了连锁交换定律,后被人们称之谓遗传学第三定律。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的定义为: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或互换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over)
  图14 生物遗传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连锁和互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两对等位基因相距越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大,即交换率越高;反之,相距越近,交换率越低。因此,交换率可用来反映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以基因重组率为1%时两个基因间的距离记作1厘摩(centimorgan,cM)。
  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交换值(%)=(重新组合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4.4 生物(种系与个体)遗传因子自由分离与组合规律
  图15 沈律(shenlu,1962-)
  沈律(1962-)男、安徽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皖南医学院科学技术学研究所所长,曾任皖南医学院恩普科技咨询公司经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协《发现》杂志社理事;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生物计量学(生物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其主要学术贡献:第一,发现"生物新陈代谢一般均衡定律",这是指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之间普遍存在着一般均衡关系,它是生物系统遗传与变异、进化与分化、生长与发育的根本驱动力;第二,发现"生物遗传第四大定律",即"生物(种系与个体)基因遗传自由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它揭示了生物(种系与个体)之间在多基因情况下的遗传与变异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第三,发现"生物遗传第五大定律",即"生物遗传基因矩阵分布定律",这是指生物基因组中存在纵向生物遗传基因和横向生物遗传基因,这两组基因杂交形成一个矩阵分布序列,这个矩阵分布序列决定了生物进化和发育(分化)的程度,决定了生物进化与发育(分化)基本规律过程。第四,发现"生命周期双S曲线规律",这个规律与生物遗传基因矩阵分布规律之间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机制。这种联系机制是由生物遗传基因矩阵分布定律所决定的。我们认为这四大定律(规律)发现都具有它们的内在联系性和统一性,同时这四大规律发现涉及生命科学四大领域:"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分化、生殖发育",是全面对四大生命科学领域前人工作的重大突破与发展。因此,它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科学意义和科学价值。这四大基本定律(规律)的发现,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几乎不花什么科研经济成本下完成的,但都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大突破与发展。现在有的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动辄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它们也只是重复别人的做过的事情。而我们则几乎不花什么经费也取得如此重大成绩。对比之下,这些工作足以让其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世界科技发展史表明,有很多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在思想理论上创新。因此,它的科学意义和价值上如同19世纪物理学牛顿力学三大定律;20世纪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发现一样;将在21世纪生命科学成为带头学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许这样说人们肯定认为有些夸张和不切实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实会做出合理评判的。除了上述工作业绩之外,他在科学计量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等等方面也取得一些杰出的科研成绩。
  尽管前面三大遗传定律已经被人们所熟悉,但我还要在这里提出第四大生物遗传定律,那就是生物(种系与个体)遗传因子自由分离与组合规律。因为它揭示了生物的种系与个体遗传规律。生物的种系与个体遗传因子的自由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具体地阐述了生物体系可以通过不同生物遗传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转换、相互重组、相互连锁,等等方式产生丰富的遗传性与变异性。而这一切正是导致生物系统遗传与变异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它也是生物进化与发育(分化)的根本动因。因此,这个定律与前面三大遗传定律具有同等的生物学价值和意义
  生物遗传因子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二种类型,即:X(种系生物遗传因子,又叫一般生物遗传因子、纵向生物遗传因子)、Y(个体生物遗传因子,又叫特殊生物遗传因子、横向生物遗传因子),但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的结构层次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增加,这样其生物遗传因子的数量也将形成一个集合序列
  随着生物不断增加,使得生物遗传因子在生物体系的内部不断地自由分离与组合,不断地连锁与交换。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生物个体的形成。
  按照生物遗传因子的自由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2对生物遗传因子
  的可能组合方式为4,其组合数为16。3对生物遗传因子
  的可能组合方式为8,其组合数为64;4对生物遗传因子
  的可能组合方式为16,其组合数为256;n对生物遗传因子
  的可能组合方式为2n,其组合数为2n*2n。由于自然界生物遗传因子的数目是很多很多的,而且又大都为杂合型,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其生物遗传因子的重组就会产生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新生物系统。
  图16 生物(种系与个体)多遗传基因自由分离与组合规律示意图
  生物之所以发生遗传现象与变异现象,是因为生物体系为了在外界环境中适应、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由此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各种类型的生物所组成的生物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并且这种结构与功能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生物的形成。任何一个生物体系都具有自己的特定结构与功能,都具有自己的特定生物规范。总体生物系统有总体生物的特定生物规范,个体生物有个体生物的特定生物规范。一般生物有一般生物的特定生物规范,特殊生物有特殊生物的特定生物规范。各种生物体系的生物规范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与联系。而生物体系的规范则又是由生物基因所决定的。所以生物遗传因子的自由分离与组合,连锁与交换是导致生物体系遗传现象与变异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生物体系之所以发生遗传现象,是因为生物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新生物体系是从旧生物体系中分裂出来,但在其生物规范中仍然保留了旧生物规范中的生物遗传因子,旧生物遗传因子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新生物规范的组合,这就是导致生物体系遗传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变异现象的发生,则是由于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生物遗传因子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参与组合新生物规范的生物遗传因子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回归重现,这样就自然导致生物体系的变异。生物体系的遗传现象与变异现象之所以发生,一方面取决于生物体系内部新旧生物遗传因子的自由分离与自由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生物体系外部环境的变化与选择,是生物体系内外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生物遗传因子自由分离与自由组织将导致大量的生物的产生,同时也将导致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生物群体的产生。
  4.5 生物遗传基因的矩阵分布定律
  最后,我们再介绍第五大遗传定定律,那就是生物遗传基因的矩阵分布定律。生物进化与生物发生过程既是其生物基因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是其生物基因组复制与表达过程。任何一种生物由于其基因组中所包含的纵向生命息与横向生命信息的质与量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进化位置和生物发生的状态。并分布于一定的生物进化或生物发生层次之中。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每种生物的基因组其生物遗传信息的矩阵分布特征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生物进化程度与发育程度。
  4.5.1 生物基因组遗传信息矩阵分布特征图
  通过对生物基因组所包含的纵向生命遗传信息(一般共同信息,即种系遗传信息)和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特殊差异信息,即个体遗传信息)的质与量的分析我们发现"生物基因组遗传信息矩阵分布定律",现将该定律的具体内容叙述如下。
  首先我们设定:
  A表示生物基因组内纵向生命遗传信息
  ,从低级到高级形成一组序列;
  B表示生物基因组内横向生命遗传信息
  ,从简单到复杂形成另一组序列;
  两类生命遗传信息的交叉形成以下矩阵,各种生物由于其基因组中纵向生命遗传信息(一般共同信息,即种系发育信息)和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特殊差异信息,即个体发育信息)质与量的不一样而出现不同的矩阵分布。
  图17 生物基因组遗传信息矩阵分布特征图
  说明:根椐以上矩阵分布图,我们认为,每种生物由于其基因组内所含的纵向生命遗传信息和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的不同,而导致其矩阵分布图的不一样。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一定的矩阵分布序列。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式中:S表示生物基因组总体遗传信息矩阵分布;s表示生物基因组部分遗传信息矩阵分布; Xij为对应点上生物基因组中遗传信息数的统计数字;M表示总体纵向生命遗传信息序列数,(M为正整数,M大于m);N表示总体横向生命遗传信息序列数,(N为正整数,N大于n)m表示部分纵向生命遗传信息序列数;(m为正整数,m小于M)n表示部分横向生命遗传信息序列数。(n为正整数,n小于N)
  我们认为各种生物由于其生物基因组中所包含的纵向生命遗传信息(一般共同信息,即种系遗传信息)和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特殊差异信息,即个体遗传信息)质与量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矩阵分布状态,这种分布状态表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矩阵分布趋势,我们把这种趋势分布规律称为"生物基因组遗传信息矩阵分布定律"又称"沈氏遗传定律"。我们认为"生物基因组遗传信息矩阵分布定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发现,因为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确定各种生物进化层次和生物发育状态。这对我们今后更准确地进行生物进化度和生物分化度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4.5.2 生物基因组遗传基因(信息)特征分析
  4.5.2.1 生物基因组遗传基因(信息)矩阵特征分析
  (1)通过矩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矩阵系统中含有两类遗传信息:一类是纵向遗传信息
  ;另一类是横向遗传信息
  ;这两类遗传信息之和为M+N。假设两类遗传信息进行一次杂交形成一个生物基因组,则可从矩阵中求出这个生物基因组中理论上的交叉基因数为M×N。实际基因组矩阵中可以统计出的所有杂交基因数之和为:
  (2)每个行(横向)、列(纵向)所代表的生物基因组内已杂交的遗传基因数可由下式表达:
  (3)两类遗传基因Ai与Bj间交叉出的遗传基因数即为矩阵中对应点元素的数字:Xij
  4.5.2.2 生物基因组遗传信息量的特征分析
  通过对生物基因组遗传信息的纵向生物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与横向生物遗传信息(个体遗传信息)的认识,我们根据信息科学理论原理对生物基因组信息量定量分析如下:
  生物基因组内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与横向生命遗传信息(个体遗传信息)量之和为H(A)+H(B)。而两类生命遗传信息杂交后形成基因组的遗传信息量则为H(A,B),因此,生物基因组的实际遗传信息含量应该为:H(A,B)。
  (1)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量分析,我们设定,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量为:
  其中
  代表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整体,
  是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A的概率分布,Sa表示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结构。
  采用对数作为不定性的度量,则:
  A1可能结果的不定性的量为
  可能为
  ,A3可能为
  一直到
  ,而整个生物基因组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的不定性的量则是它们的和。其公式为:
  H(A)代表生物基因组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量。
  (2)横向生命遗传信息(个体遗传信息)量分析,我们设定,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量为:
  其中
  代表横向生命遗传信息(个体遗传信息)整体,
  是横向生命遗传信息(个体遗传信息)B的概率分布,Sb表示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结构。采用对数作为不定性的度量,则:
  B1可能结果的不定性的量为
  可能为
  可能为
  一直到
  而整个生物基因组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种系遗传信息)的不定性的量则是它们的和。其公式为:
  H(B)代表生物基因组横向生命遗传信息(个体遗传信息)量。
  4.5.3 生物进化度(分化度)比值分析
  4.5.3.1 物进化度(分化度)矩阵比值分析
  (1)生物基因组纵向遗传基因矩阵比值:
  (2)生物基因组横向遗传基因矩阵比值:
  从生物进化角度上看,任何一种生物由于其基因组进化层次的不同,其基因组复制与表达的层次也就不一样,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这样在生物发育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发育阶段,出现不同的分化度。在任何一个基因组中,纵向遗传基因Ai和横向遗传基因Bj杂交所形成的生物基因组的进化度(分化度),如果以Dij表征。那么Dij即为该基因组已进化的(已分化)的基因组数(个体)与整个系统基因组总数(整体)之比:
  4.5.3.2 生物基因组遗传信息量比值分析
  (1)生物基因组纵向生命遗传信息量之比:
  (2)生物基因组横向生命遗传信息量之比:
  (3)生物基因组个体与整体生命遗传信息量之比:
  总之,我们认为,生物的进化过程从理论上讲可以看成是生物基因组的进化过程,因此,对各种生物的基因组内所含有的信息量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就可以确定某种生物的进化(分化)程度。
  4.5.4 生物进化度(分化度)矩阵分析
  由于Dij是矩阵D的一个元素。因此,生物进化度(分化度)矩阵D为:
  生物进化度(分化度)矩阵F实际上为我们提供并展示了一幅现实的生物进化或生物发育图景,如果将这一矩阵(D)进行模糊数学分析和计算机绘图处理,从理论上讲即可得到一幅生物进化或生物发育状况分布图。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对生物进化度(分化度)的定量分析,就完全可以确定某种生物或物种的进化(分化)程度以及它们所处的生物进化层次和生物发育状态,从而也即可确定每一种生物或物种在整个生物系统的进化位置。
  4.6 现代遗传学五大定律的区别与联系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应当说明的是,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不矛盾,它们是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遗传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是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向后代传递的,而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则是按照连锁和交换定律向后代传递的。生物种系和个本多基因遗传定律和生物基因矩阵分布定律与自由分离和组合定律就更不矛盾了,它是多基因生物体基因的排列与组合规律。它反映了生物遗传基因如何控制生物发育和进化过程。染色体内存在纵向生物遗传基因和横向生物遗传基因,在基因表达过程中,首先是以纵向生物遗传基因表达为主,因此在胚胎时期出现海克尔重演现象,出现一般生物特征,没有特异性;出身后,以横向生物遗传基因表达为主,出现个体特征性状。有特异性;基因组如果进化的比较低级,那么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第四大定律揭示了生物进化与生物发育的基本原因。从孟德尔遗传定律(生物遗传基因自由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到摩尔根遗传定律(生物遗传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再到沈氏遗传定律(生物遗传基因矩阵分布定律),这些规律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是用排列和组合的方式一个比一个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生物遗传基因在个体和群体的分布情况。从而揭示了生命遗传现象的本质及其进化发展规律。
  5 人体生命周期双S曲线规律
  人体作为一个生命体系,具有生命现象,人体是生物界进化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生殖与发育过程就是整个生物系统进化发展过程短暂而迅速的重演。人体作为一个生物个体,从其受精卵形成时起,就开始了它的生命历程。我们把人体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到胚胎孕育,再到生长发育,最后衰老消亡所完成的生命历程称为人体的生命周期。人体的生命周期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是人体的生殖分化阶段;第二是人体的生长发育阶段。其生殖分化阶段表现的特点是在母亲生命体系内由受精、孕育,然后一步一步地形成新的生命幼体---胎儿,即完成由"受精卵---胚胎发育---胎儿形成";其生长发育阶段表现的特点是新的生命体系---新生儿,不断地由幼稚到成熟的发育和生长,直到最后衰老消亡。即完成由"新生儿---生长发育---衰老消亡"。这两个过程的结合正好构成人体由产生到发展再到消亡的全部历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人体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发展的一次完整的"生命周期"。
  5.1 人体生殖与发育的基本过程
  人体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就是人体的生殖与发育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八个时期。即:一、生殖分化阶段,其中包括:A、受精卵形成时期,B、受精卵卵裂时期,C、三胚层形成时期,D、胎儿形成时期;二、生长发育阶段,其中包括:E、新生儿诞生时期,F、体细胞增殖时期,G、性成熟时期,H、人体衰老死亡时期。现分述如下:
  5.1.1 生殖分化阶段
  A、 受精卵形成时期:此期是胚细胞(基因组)增长的延滞期。人体两个性细胞,即配子(精子、卵子)融合为一,成为合子或称受精卵。而配子(精子与卵子)是由母细胞经减数分裂而产生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子母细胞分裂两次,但DNA只复制一次,由于少了一次DNA复制,因而两次分裂产生的4个细胞(配子)各只含有半数的染色体。例如人的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减数分裂后生成的精子和卵子各只含23对染色体中的一半,变成单倍性细胞,即配子。单倍体细胞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形成合子或称受精卵,从而完成受精卵的形成过程。
  B、 受精卵卵裂时期:此期是胚胎干细胞(基因组)指数增长期。受精卵从输卵管向宫腔移动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快速的有丝分裂过程,此称为卵裂。这一发育期开始于第一次有丝分裂,终止于胚泡的形成。受精卵的分裂基本上是一种典型的有丝分裂,其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和体细胞的相似,卵裂时期受精卵从2卵球到4卵球,再到8卵球,再到16卵球,再到32卵球……,再到桑椹期,最后到早期胚泡的形成。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此期胚胎干细胞(基因组)数量呈指数增长,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受精卵卵裂过程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其人体生物基因组的复制和表达过程呈现加速增长势头,另一方面也表明其人体DNA含量呈快速增长势头,即呈几何级数增长势头。
  图18 受精卵卵裂示意图
  C、 三胚层形成时期:此期是胚胎干细胞(基因组)减速增长期。这个时期是胚胎细胞进行结构与功能的分化时期。胚胎干细胞结构与功能分化时期也可称为胚胎干细胞的发育时期。其主要表现为胚胎干细胞的分化与形态发生。此期胚胎干细胞(基因组)的增殖开始转化为减速增长,即负指数增长或称对数增长,并且在结构与功能上出现多样化的分化过程。同时有秩序地进行形态发生,首先形成三胚层。即经过这一阶段的发育,形成了内、中、外三个胚层。外胚层形成了神经组织和表皮,中胚层形成了肌肉和结缔组织,脉管系统和其他内脏器官,内胚层形成了消化管即上皮及其衍生化结构。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决定了胚胎的中轴结构,形成了各个器官的原基,并为人体器官发生和组织分化打下了基础。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三胚层的形成时期就相当于动物进化的原肠时期。尽管各种动物进化的原肠胚时期的变化与人体胚胎时期三胚层形成的变化差别很大,但它们的基本过程和发生机制是相似的。此期胚胎干细胞数量的减速增长一方面表明其生物基因组复制与表达过程开始趋缓,另一方面也表明其DNA含量的增长出现拐点呈负指数增长或对数增长。
  D、 胎儿形成时期:此期是胚胎干细胞(基因组)增长的饱和时期。胎儿形成时期是人体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的最后一个时期,是人体生殖分化的最后时期。我们知道,人体胎儿的形成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即三胚层结构与功能的分化。人体胎儿的形成过程将重演其进化的全部过程。胎儿的形成标志着人体规范的确立。不同的生命个体在完成胚胎发育形成"胎儿"的历程中,所达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鱼的胚胎发育只能出现鱼的幼体,蝾螈的胚胎发育只能出现蝾螈的幼体,鸡的胚胎发育只能出现鸡的幼体,猪的胚胎发育只能出现猪的幼体,同样,人的胚胎发育也只能出现人的幼体(胎儿)。生物是进化发展的,不同的生命个体之所以在其胚胎发育过程中最终形成相应的幼体,主要原因是其受精卵内遗传基因(纵向生命遗传信息和横向生命遗传信息)所决定。这些基因中就包含着形成相应幼体的生命遗传信息。生物体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就是这种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过程。因此,不同进化层次,不同进化阶段的生物,其胚胎发育所表达的性状也是不一样的。但高层次生物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重演低层次生物的一些性状,由此表明其在建立规范的历程中,出现重演现象。参见德国学者E.H.海克尔生物发生律(Law of biogenesis)或生物重演律(law of recapitulation)。(例如:人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就是整个生物系统进化的短暂而迅速的重演,这是一个以纵向遗传信息表达为主的时期)
  图19 生物重演现象示意图
  此期胚胎细胞(基因组)的增长趋向于零增长状态。最后出现增长的饱和现象。胚细胞的增长出现饱和现象,一方面表明其生物基因组的复制和表达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另一方面也表明其总体DNA含量的增长处于相对饱和状态。
  图20 胎儿形成过程示意图
  4.1.2 生长发育阶段
  E、新生儿诞生时期:此期称为人体各系统组织干细胞(基因组)增长的延滞期。胎儿形成之后,通过分娩产生新生儿。新生儿的诞生标志着人体作为一个规范的生命个体的正式形成并来到人间。这个时期,胚胎干细胞发育过程可以看成已转化为组织干细胞发育。胚胎干细胞的功能与结构的分化已经结束并形成新的生命规范体系。但此时是幼稚的,是不成熟的。各个组织系统的组织干细胞还将要进行一次新的增殖。新生儿的诞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看成是新与旧的交替时期,新生儿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个体生命时代的开始。
  F、 青春发育期(组织干细胞增殖时期):此期是人体各系统组织干细胞(基因组)指数增长期。此期也可称为人体生长的青春发育时期。新生儿诞生之后变成婴儿,婴儿初生时,牙齿、生殖器官等没有长成,身体各种比例也和成人有差异,这个时期人体各系统内的组织干细胞开始进行快速增殖并导致人体从幼体向成体发展。因此,此期也可称为幼体生长期。幼体生长时期也是各系统组织干细胞(基因组)增长的加速时期,出现各系统组织干细胞(基因组)指数增长过程。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不再形成新的器官,幼体器官只是长壮,功能不断加强并快速向成体发展。我们知道,人体生长是胚胎发育的继续,新生儿时期的组织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生潜力,因此,幼体生长初期,各类组织干细胞都能进行快速增殖。这就是所谓的胚后期发育。胚后期发育是指从母体生出幼体,它们与成体相比,无论在形态构造上,生理功能上以及生活习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新生儿诞生后还要继续进行生长发育,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总体上讲,同样按加速方式发展,也就是人体总体的生长过程呈加速增长势头。但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生长则以不同的速率,按不同的起止时间进行增长,这就导致人体生长过程出现异律现象。而异律现象的出现则表明各系统组织干细胞生物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具有不同的增长速率。此期各系统组织干细胞(基因组)从总体上看呈指数增长,由此充分表明其生物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处于加速增长状态,同时也表明其DNA的总体含量的增长同样处于加速增长状态。
  图21 人体从新生儿到成年再到老年成长过程
  G、 性成熟时期:此期是人体各系统组织干细胞(基因组)减速增长期,也可以称为组织干细胞结构与功能特化时期。这个时期,各系统内组织干细胞的增长开始趋向减速增长即负指数增长或称对数增长。人体经过幼体长大为成体之后,经过发育过程,生殖系统达到功能成熟,这时人体的整个机体也完全趋于成熟,因此,称这种发育过程为性成熟过程。人体性成熟的最主要内容是生殖系统完成发育,开始有了生殖机能。人体性成熟发育过程主要由内分泌系统和与生殖有关的部分出现了功能性变化。人体除了有雌、雄性别之外,同时个体还出现次生征或称副性征。此期人体各系统组织干细胞的增殖出现负指数增长,而这一切正表明其各系统内组织干细胞生物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处于相对缓慢增长状态,同时也表明其DNA含量的增长处于负指数增长状态。
  H、 衰老死亡时期:此期是人体各系统组织干细胞(基因组)增长的饱和期。人体达到性成熟之后,在结构与功能上呈现种种衰退性改变,这种变化随年龄而增加。最终导致人体的死亡。成熟机体的结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老化,称为衰老。人体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停止生长,生长停止之后,经过一定时间就开始衰老。在这个时期,人体各系统组织干细胞(基因组)的增长从总体上讲趋向于零,即组织干细胞(基因组)增长趋向饱和状态,出现增长的饱和现象。衰老时期,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人到了中老年时期,毛发变白,皮肤变皱,牙龄脱落等等征状。不过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有新生,也有衰老;有生长也有死亡,但寿命长短是不一样的,随着组织干细胞的种类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人体内组织干细胞的衰老和死亡,虽然与整个机体的寿命密切相关,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衰老的结果就是死亡,当机体的器官变得效率很低时,整个身体变得不能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感染不易控制,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也失去了自我调控能力,最后,某一器官不再能执行其它器官赖以生存的功能,结果导致人体的死亡。此期各系统组织干细胞(基因组)的增长处于相对饱和状态,一方面表明其各系统细胞生物基因组的复制和表达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另一方面也表明其DNA的总体含量增长处于相对饱和状态。
  5.2 人体生命周期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5.2.1 传统人们对人体发育生命周期的动力学的观点
  5.2.1.1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指数模型
  早在马尔萨斯之前,数学家欧拉(Leonard Euler,1707-1783)就提出过"欧拉的几何人口增长的动态数学模型"。1748年欧拉在其出版的《无穷分析引论》第6章"指数与对数"中,所举6个例子中第4个为:假设人口数量Pn关于年份n满足方程Pn+1=(1+x)Pn(其中,n为整数,增长率x为正实数),若初始值为P0,则Pn关于n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Pn=(1+x)nP0,这即是"欧拉人口几何增长动态数学模型"。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牧师(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英国生...

这样的爱情才是真爱年轻人携手走向爱情,叫做情投意合,恋人们携手走向婚姻,叫做志同道合,老人们携手走向人生终点,才叫做百年好合。一对耄耋老人双双感染了新型冠状肺炎,87岁的老爷爷举着吊瓶来到隔壁的病房做一个温暖有爱的人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明明相知相识,但却迟迟不恋。清风抚你眉间温柔,明月为你染场白头。生命带给人的满足并不取决于它的长短,而取决于人的意志。如果说奇迹是不同寻常的,它往往是在对逆成功的秘籍就在这里在有限中求无穷,便是我们所能有的自由。明月为云所遮,我知明月犹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知潭水仍清。凡事不必操之过急,放松一步,往往可以化险为夷。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内心的不安从何而来?所谓安全感是从何而来的呢?来源之一是拥有一个不会被他人干涉的自己的世界。我们通常会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是处于不安的状态。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总觉得自己的世界在被揭秘谭松韵30岁还能出演高中生的秘密不用吃防腐剂,吃它就行你知道不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那就是在你30岁已经当妈的年纪,还有人在演高中生,且毫无违和感。没错,今天小编说的,就是去年凭借以家人之名人气翻高的谭松韵。而今天,是谭松韵的30岁生明日芒种,这4句芒种俗语句句饱含智慧,看完心中有数导读明日芒种,这4句芒种俗语句句饱含智慧,看完心中有数今天是阳历6月4号,农历的四月二十四,明天就是6月5号,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安排,明日就是芒种节气,芒种节气是农民们抢收抢种的俗语冬后冷不冷,就看六月二十八,2021年是冷冬吗?记录乡村之美导读俗语冬后冷不冷,就看六月二十八,2021年是冷冬吗?关注传统阴历年时间的人们应该会知道,今年的立秋在阴历六月二十九,即六月最后一天,但是阴历六月二十八这天是立秋节前七月半将至,农村老人说七月半7不做,这些禁忌要知晓十九届农交会活水计划导读七月半将至,农村老人说七月半7不做,这些禁忌要知晓七月半,就是在阴历七月十五这天,以七月的半个月为限,但是我们说七月半这个习俗可不单指七月十五这一天,指的是七月初七雨淋淋,阴雨连绵十月一,啥意思?下雨不好吗?十九届农交会活水计划导读七月初七雨淋淋,阴雨连绵十月一,啥意思?下雨不好吗?最近很多地方在下强降雨,7月从北方强降雨,如今到了8月份,强降雨又回到长江流域了,为此人们还说出了倒黄梅今天出伏,俗语晒伏尾,二十四个秋老虎,出伏后还热吗?十九届农交会活水计划导读末伏最后一天,俗语晒伏尾,二十四个秋老虎,出伏后还热吗?没错,今天是8月19号,就是三伏天的末伏的最后一天。可能还有的朋友不是很清楚2021年三伏天具体时间今天七月初二,农村老人说初二宜晴不宜雨,农谚俗语这样说十九届农交会记录乡村之美导读今天七月初二,农村老人说初二宜晴不宜雨,农谚俗语这样说时间真快,转眼六月份就过去了,六月过去了也说明炎热酷暑差不多要结束了,因为根据习俗来说,小暑和大暑
脚容易臭还出汗多?中医用这些泡脚止汗小妙招,去除脚臭烦恼山西省中医院内科张恒春天凉爽怡人的气候总是短暂的,最近,气温逐渐升高,最高甚至可达30左右,无不预示着夏季炎暑就要到来。夏天大家都换上了轻薄的衣服,但一些外表光鲜的男士们,甚至还包俗话说吃好葱姜蒜,病痛少一半,大蒜的3大妙用,你知道吗?由于疫情的影响,不少家庭进入了团购的大军,虽说一些果蔬可以囤积,但是一些药品可就不那么容易团购了。在这个时候,一些看似普通的食材,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小问题,就比如要想延缓衰老该怎么做,改正几个坏习惯,早纠正早受益每个人都想避免衰老,永葆年轻,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控制时间的流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正一些不良习惯来减慢衰老的脚步,拥有更健康的身体。生活中的5个坏习惯,可能加速衰老,早纠正早受益1熬心态与养生心态就是你当时对外界的反应和态度,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心态。人的智商对心态有调整作用。养生,是一个人为了长寿,刻意养成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年轻人都忙于上班工作,也没有时饭前喝汤还是饭后喝?汤炖越久越有营养?一文了解真相很多人认为喝汤是一种很健康的养生方式,也有人说喝汤没什么营养,那么,喝汤到底能不能滋补身体呢?跟着小薇一起看看答案吧。喝汤到底有没有营养?汤有营养,但营养价值不高。汤中是含有许多的为何每天坚持运动,血脂还是没降下来?哪些行为有助稳定血脂?如今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特别是一些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可能更迫切地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因为人们渐渐意识到,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可疏肝养血健脾,晚上不再半睡半醒疏肝养血健脾,晚上不再半睡半醒现在很多人面对失眠的困扰,拥有良好的睡眠对于每个人的健康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白天过度的思虑工作劳累晚上不睡觉,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很多不适,四肢乏力记忆力肝脏不好的几大表现,按摩哪些穴位调理如何确认自己是否肝不好?除了长斑冒痘肥胖,如果出现以下信号,那是肝脏代谢功能真的出问题了,说明肝在向你求救,一定不要忽视。黄帝内经也说肝开窍于目。肝脏排出毒素是否顺畅,主要看这4点鲜榨果汁也不能多喝世界读书日营养科普在很多人的眼里,鲜榨果汁是非常健康的饮品,常被打上纯天然无公害原生态有益健康等标签。世界读书日但实际上,鲜榨果汁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健康,水果榨成果汁后,为了保证人到中年,多吃肉不如多喝茶,4种健体茶,营养丰富,口感好人到中年,多吃肉不如多喝茶,4种健体茶,营养丰富,口感好40岁不仅仅是人生的分水岭,也是我们身体素质的分水岭,到了中年之后,会明显地感受到,身体状况与之前截然不同,很多人开始出现中得了乙肝会有哪些症状表现?乙肝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很大,早期会导致食欲下降四肢乏力肝区疼痛手掌表面会有充血性发红,造成肝脾肿大和黄疸等症状。发现乙肝的症状,必须尽快采取治疗,平时要做好相关预防,注意饮食的合理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