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论语中孝的现代阐释与传承发展

  摘要:黑格尔认为,家庭以"爱"为其规定,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家庭伦理实体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真理内容,并明确规定了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从黑格尔的家庭伦理实体视角观照孔子《论语》中的"孝",其作为"仁"的具体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同样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孝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在现实中的践履以真诚的情感为普遍内容,实践方式则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例如,浙江临海市在传统孝道文化框架内设立了民间非营利组织――孝心基金会,建立"居家养老+新乡绅治理"的农村养老"乡治模式";南京市创建"家属照料型"居家养老新模式,等等。
  关键词:黑格尔;伦理实体;孝;爱
  一、黑格尔的家庭伦理实体
  二、《论语》中"孝"的现代阐释
  家庭伦理实体以爱为其规定,爱是一种普遍性的要求。孔子的"孝"也是与爱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也具有普遍性的一面。同时,在家庭伦理实体中具有普遍性的孝爱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又因个体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有其多样化的实践方式。难能可贵的是,孔子的"孝"思想已经蕴含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现代意义。
  (一)"爱"与"敬"的普遍性
  (二)"孝"的实践方式的多样性
  "孝"道的普遍性需要爱、需要敬,需要顺从与遵守,但这种普遍性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体现出来,与"仁"的普遍性一样,是具体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与西方抽象的普遍性不同,如牟宗三先生所言:"没有经过超越分解的方式去抽象地反显它,而只在具体清澈精诚恻怛的真实生命中去表现它,因而仁之为普遍的法则不是抽象地悬起来的普遍法则,而是混融于精诚恻怛之真实生命中而为具体的普遍,随着具体生活之曲曲折折而如水银泻地,或如圆珠走盘,遍润一切而不遗的这种具体的普遍。"[8]另一位新儒家刘述先也有类似的评价:"《论语》全书充斥了孔门师弟对于德性体会的相机指点,所着重的是具体的情景,而非抽象的概念性思考。"[9]为行仁之本的孝,其普遍性是具体中的普遍性,不同于黑格尔演绎的抽象的普遍性,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感受性与贴己性,但它同样渗透着思维的认知活动,具有客观性与合理性。也就是说,家庭以爱为其根本,敬爱父母、孝顺父母是普遍性的要求,但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孝"的理念,真实地履行孝的义务,这需要考虑特殊性,考虑个体所处的具体情境以及个体的能力,孝的践行具有多样性。
  首先,普遍的"无违"、顺从有特殊性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盲从。虽然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但特殊情况下如果父母有做得不合理的地方,为人子者应该讲究方法,以婉转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如果还是劝谏不成,在不违背敬爱的普遍原则下,仍然尊敬父母而不逆,虽然忧伤,却不埋怨:"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以黑格尔的观点看,即便如此,仍然有必须坚守的原则,即不违逆父母而做的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他人生命之上。如,对亲亲相隐的看法。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孔子认为儿子替父亲隐瞒才是正直的,这固然体现了一种自然之爱、人情之理,也彰显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主义的亲情主义被看作是最高的价值,是封建宗法等级社会的稳固剂。因此,当父子家人如有犯罪,道德和法律都鼓励或默许他们之间的相互隐瞒和庇护甚至可以代父受刑。但这种私情大于公法的情况,显然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允许合情不合法的亲亲相隐,可以保障一家人的亲情,但却损害了另一家的亲情,甚至整个社会众多家庭的亲情,从而有碍于现代法治的建设,实现不了人的独立、平等、自由等权利。如果孔子的"直"也是"正直"的话,"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忠实履行义务的‘正直’,还并不是真正的美德。如果不能做到将普遍义务要求特殊化履行,不能在更高价值精神引领下履行义务,这种对于义务的履行还只是为义务而义务,这种美德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美德。"[5]376
  其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对父母尽孝须在身边照顾,这是 "孝" 的普遍性的伦理道德原则,但并不是所有不在身边照料的子女都不是孝子、孝女,只要有正当合理的理由,如为了学业等还是可以外出奋斗的,特别是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要学有所得,有出息、有功业,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能光宗耀祖,远游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为民请命,即是明证。
  最后,孔子要求子女在父亲去世后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正如前面所言,是为了强调生存经验的重要性以及体现父亲的家长意志,但也只是要求三年不改而已,话中暗含有三年之后如果子女成熟了,有了更多的经验和阅历,如果父道出现了不合理的地方,也是可以对父道进行扬弃的。
  (三)"孝"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在伦理实体中的个体相对于伦理实体,是偶存对实体的关系,这种偶存性"不仅仅指个体生命本身的有限性与偶然性,亦不仅仅指具体个体活动对于伦理共同体影响的局限性与偶然性,更重要的是指个人存在及其意义都必须从伦理共同体中获得根据。"[5]366即伦理共同体具有历史性、客观性,对个体而言具有先在性,表现在他的出生、成长、劳动等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伦理共同体。个人在家庭伦理共同体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同样,家庭伦理共同体也明确规定个体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如积累家庭财产、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就是要求权利和义务统一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朱贻庭先生也认为,"孝"本质上是对父子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反映[1]8。孔子认为,父母去世,子女应该守丧三年以尽孝道,因为父母呕心沥血哺育三年自己才能脱离父母之怀,这是以时间作为对父母的一种报恩的衡量标准。事实上,孔子的这种对孝的主张也蕴含着孝是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思想。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三年。"(《论语・宪问》)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宰我认为三年丁忧太久,对礼会生疏、对音乐会忘记,认为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抨击宰我的想法,认为宰我不仁,因为子女从父母获得的,父母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尽管不是对等的对待,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平等的对待。从孔子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内在情感的重视,以心理情感作为孝的最终依据。朱贻庭先生也认为,"三年守丧"这传统礼制,"以子有父母三年之怀爱为根据的,因而是子爱亲之心(仁)的自然且自觉的要求,既合情又合理。""‘仁’是‘礼’的心理基础,没有‘仁’这一发自内心的道德意识,就不能遵守礼制。"[1]43也就是说,礼这种形式承载着爱亲这一情感的内容,这是他要求守丧三年的原因所在,尽管"三年"大概是沿袭远古氏族传统"礼制",没有理性的依据、解释[7]305。但在另一方面,孔子的这段关于孝的言论也给后人进行改造打开了大门,即认为如果心安了也可以缩短守丧时间。事实证明,只要对父母有真诚的爱,"孝"的实践方式是可以多样的,而且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增添更多丰富的内容。
  三、"孝" 的现代价值与传承发展
  孝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和万事兴"。尤其在古代的宗法社会,忠君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孝顺,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是看其是否孝顺。"孝慈,则忠"(《论语・为政》),李泽厚认为这"是基于小农业血缘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结构之上的生活规范,发展而为此儒家之伦理政治,其中所含之‘温情脉脉’,今日只个体完善的宗教性私德的意义,而非以契约性和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德所必需了。但前者对后者又仍可起某种‘范导’作用。"[7]49"孝"对社会公德能起范导作用主要是因为其中的爱,能真心实意地爱父母,就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地爱他人的父母、尊重别人,没有爱的外在约束是难以使人形成社会公德的。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自律,自律来自于对人类的爱,对他人的爱,甚至对动物、植物的爱。故孝爱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社会、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爱为规定的特质仍然是我们生命个体的出发点和归宿地,是我们休息的港湾和精神的加油站,是我们调节身心和谐的一个处所,只要存在着家庭,孝爱就是家庭伦理共同体明确规定的必然之则。我们要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首要的就是家庭和谐,而传统优秀文化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己及人的同心圆式的伦理道德模式由于符合人性,可以给当代人以借鉴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去倡导,也符合人性发展的思路。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在个体日益追求民主化、主体化、独立化而又面临物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的当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需要从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家庭的和谐、稳定,使老有所养、所医、所乐。如,对于个体来说,"孝"的践履方式需要多样化和具体化。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家庭成员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家、一村、一县、一省、一国之内;另一方面,在现代民主社会,每个人都有理性、自由,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价值观,因而对于父母的孝也就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首先,父母是自由能动的主体,尽孝要考虑父母的不同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父母最需要物质的帮助时,首要的就是提供经济上的支持,给钱是最好的方式;父母在又必须远游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时,事业发展顺利、生活如意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尽孝;可以出资给父母旅游,或让他们参加公共活动;可以给他们购置软硬件设施都完备舒适的的房子,房子可以是买与自己所住的同一个小区,不同住一屋檐下,既可以方便照料,又可以享受小家庭的自由与乐趣;可以保持传统的尽孝方式,和父母住在一起,亲自服侍他们,与父母享受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乐趣;如果父母生病不能在身边照料,则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请保姆、医护人员或社区人员照顾,但如果老人期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子女共度,这就需要排除各种阻碍因素回家陪伴父母,子女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尽孝,否则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情况,悔之晚矣;父母都有退休金,没有经济负担的,需要的只是子女的精神安慰,只是子女"常回家看看",那就常回家看看,帮父母捶捶背、洗洗碗、唠叨家常。
  参考文献: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9.
  [4][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宁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
  [5]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9]郑家栋.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43.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之思考摘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数学科目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为学生营建利于学习的生活教学情境,如何让自己成为数学的主人摘要从教学科目内容上看,初中数学无疑具有更加明显的抽象性,从个人的角度看,初中数学的确是一门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科目,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我们需要成为数学的主人,而不是跟着教试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数学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摘要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课堂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为改变这种沉闷的课堂格局,让学生活跃起来,创设生浅谈类比教学法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教育论文摘要数学教学中,精妙的提问是学生创新求异思维的催化剂,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中的提问。那么怎样运用提问艺术呢?一提问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问有所思二提问要给予学生学习浅谈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为了使课堂教学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程序顺利地进行下去,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剥夺了大多数学生说的机会。即使是提问,教师数学文化教材建设的实践一数学文化的出版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数学文化课程应运而生。2000年前后,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编写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之数学文化(张楚廷著)北京大学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十分重大。其不仅让体育事业的发展体系得到了相的优化,还让学生的体育思维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学社会体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学校是进行体育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并达到很好的锻炼目的,最根本取决于自身的体育能力和体育兴趣,而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取决于高校公共体浅论现代社会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及其精神文化一体育精神文化内容1英雄主义精神英雄是时代的产物,时势造英雄。通过历史上流传至今的神话和传说,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对英雄的渴望和推崇。英雄形象往往都是高大魁梧体格壮硕一身豪气的,是力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摘要近几年来,体育社会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推动了中国体育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并不长,但是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有着至关
论京剧四大名旦的唱腔音色论京剧ldquo四大名旦rdquo的唱腔音色摘要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来京剧一直是旦角的天下。男旦中又数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位最为走红。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摘要文章通过我国目前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特点的分析,从高校声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出发,总结了作者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和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谈民族调式歌曲钢琴伴奏写作特征毕业论文摘要钢琴伴奏是音乐作品的有机构成部分,只有使伴奏与歌唱部分旋律融为1体,音乐作品内容才可能得到完美的表现。而民族调式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1种特殊调式,对此调式歌曲钢琴伴奏的浅谈金世宗时期汉化与旧俗的关系在金朝势力发展到中原后,大量女真人迁居中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女真人从姓名到习俗,从经济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出现了明显的汉化趋势,到世宗时女真人已过起了汉人的生活,如出身女真将门的瓜唐丽战争期间的丽倭关系分析唐丽战争自贞观十八年(644)起至永徽六年(668)年结束,历时25年。这段时间内,日本经历了四代天皇皇极(642645)孝德(645654)齐明(655661)天智(661671音乐与诗歌关系笔谈毕业论文1音乐对诗经楚辞文体形式的影响诗经是我国第1部诗歌总集,里面包括风雅颂3大部分。关于风雅颂如何分类,现存的先秦文献没有1个明确的记载。毛诗序说风,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论文一数学建模竞赛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意义1数学建模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合理假设,适当简化,借助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化处理的过程。数学建模竞通过汉画孔子见老子管窥汉代的信仰体系汉画像石作为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反映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文化信仰。而在有关孔子见老子这一题材的汉画像石中,一些墓葬壁画将此故事与西王母这一大神统一于一方画像石的不同层走进唐代丁匠的征发与上役管理天圣令及据此复原的唐令中包含了丰富的丁匠资料,其中在行宋令部分有10条令文附录不行唐令部分有4条令文专门言及丁匠。具体到李锦绣复原的赋役令50条令文中,含有丁匠字样的便有复原第31唐廷处理降贼官吏的政策及其转变分析学界有关安史之乱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集中于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的探讨。对于安史之乱期间唐廷处理降贼官吏的政策尚未专文论述。本文主要围绕至德至宝应年间(756762)唐廷颁和声功能及其声学原理和声功能及其声学原理摘要西欧传统和声的产生,是和主调音乐创作构思方式的形成相关联的。主调音乐中,和声可使纵向音响厚实丰满,还具有加强和推动音乐向前进行的功用。根据音乐进行的需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