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媒介与文化交互视域下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据新闻报道,一位小学生因不满被父亲教训,气愤之下,趁其父亲洗澡,拍下裸照上传至班级家长群,事后该父亲四处灭火道歉,但在道歉的同时却并不知道如何删除照片,缺少对微媒技术操作最基本的了解。囿于多种因素,小学生未能充分认知上传父亲裸照行为的后果,但是其对微媒体的使用技术却远胜于其父亲,微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与社会行为,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形式与内容。梅罗维茨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中指出:电子媒介一旦被广泛应用,它可能会创造出新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方式可能会超越所传送的具体内容。人类传播史上几次重大的媒介形态变革背后,都蕴含着超越本身工具属性的意义。媒介不仅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更决定人们怎样去认知社会。
  一、儿童社会化
  齐美尔在《社会学问题》的研究论文中首次提出社会化,并将其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针对儿童社会化的分析,班杜拉提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理论,提倡在实验室里模拟真实情景来研究儿童行为。库利强调了社会化历程中家庭的作用。在米德看来,重要性他人在儿童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对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皮亚杰则强调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主动发现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的阶段性。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当前中外学者针对儿童社会化研究多与传播学、文化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综合。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主要包含社会规范、社会行为、社会目标、成员资格、社会技能、社会角色;文化传承、文化价值等,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丰富。
  二、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媒介化,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佩恩基金就电影与儿童问题进行研究,首次从儿童的角度,论述了媒介对儿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等。施拉姆、杰克?莱尔、帕克等从生理效果、情感效果、认知效果和行为效果四个方面就电视与儿童的互动进行研究。美国80年代初进行的媒介与行为的研究,在以往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讨,以儿童和青少年为重要对象,涉及暴力与攻击行为、社会信念与社会行为、电视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日本学者提出在儿童喜欢的电视节目中,成人化节目与内容偏多。国内学者卜卫、胡宝珍等针对电视媒介对儿童的需求与消极效应进行分析,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较多涉及儿童学习、阅读、消费;社会道德与认同、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性别社会化、社会交往与参与等多个领域。随着以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微媒体进入家庭,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目前相对较少。
  三、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继英尼斯与麦克卢汉之后,基于戈夫曼的场景理论,约书亚梅罗维茨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中,着重分析媒体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技术(电子媒介)通过对场景的解构与重塑,打破不同群体信息系统的原有的分离状态,混淆公域和私域的界线,引发场景对自然场所的分离,从而导致社会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微媒体时代,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变化,导致家庭内部社会化进程发生改变,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进程产生影响,本文侧重三个角度就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1.社会行为的失范与重构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基础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执行者,通过家庭与儿童的互动,儿童完成社会行为的学习。印刷时代,父母通过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逐步完成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梅罗维茨指出:权威地位获取的两个因素,一是对后台行为的隐藏,二是对信息资源的垄断。戈夫曼认为:社会环境就是一个类似歌剧的舞台,对社会行为角色的扮演需要有前台与后台,在前台,个体更多扮演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概念的社会角色,而在后台则表现的是更为自然、隐私性的个人行为(一种放松状态)。这种角色的区分与扮演使个体在社会场景中完成角色转换与符合社会行为的转变。父母在子女面前的台前状态是被整理修饰好的,符合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永远倾向于社会理想性特质,并且与父母对子女进行的社会行为教养相吻合,父母的后台行为被隐蔽。在家庭内部,父母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以及对信息传播系统的掌握,是形成家庭权威地位的基础与关键。印刷时代,在子女看来,父母是一切信息的唯一来源,所有疑惑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解答,父母对一切信息是全知状态。父母权威地位依赖于对子女信息来源的排他性接触以及对父母信息资源优势地位的塑造。
  随着微媒体进入家庭,子女通过微媒体,能够获得几乎任何关于社会、家庭的后台信息,父母社会行为的规范形象被消解,后台行为公之于众,另一方面,微媒体使家庭内部原有信息垄断被打破,所有家庭成员在同样的场景下以同等信息资源争取争夺场内的权威地位,子女会因自身对媒体新技术更好地掌握和对信息更多的了解而怀疑父母的全知的权威地位。传统家庭环境下,权威的角色往往是由父母扮演,微媒体的介入,削弱父母权威角色,降低父母家庭地位。由于父母行为失范与权威地位的降低,使得父母需重构其社会行为范式与权威地位。失范与重构的这一过程,将长期影响家庭对儿童社会行为的教育。
  2.身份认知与角色行为的不协调
  社会化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儿童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完成从一个角色成为另一个角色的转换,这一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控制儿童对家庭内部共享信息的接触。梅罗维茨认为,家庭环境内,家庭成员共同拥有且不与家庭外的人分享的、统一的共享信息对每个家庭成员的身份观念、角色行为起作用,家庭是其成员社会前台行为的后台。在家庭场景内,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前台角色,家庭成员需要家庭内部后台互相练习所需要的角色行为,并通过与其他家庭成员交流不断修正其角色行为偏差。传统媒体环境下,家庭成员问的共享信息决定家庭内部身份与角色,并在家庭内部予以表达与释放。
  微媒体的介入,使得信息的交流不再依赖物理空间与血缘关系所组成的家庭,而是更倾向于具有更多信息共同点的社会成员。传统家庭信息共享功能被弱化,并趋于瓦解。基于戈夫曼的场景理论,随着微媒体对家庭的介入,微媒体成为家庭成员真正的后台,而家庭作为身份与角色的后台功能逐渐消失,对家庭成员的身份观念、角色行为起作用的共享信息被微媒体信息取代,家庭成员间信息不必共享,家庭成员身份与角色失控。然而,微媒体提供的信息内容与容量与家庭共享信息相比,并不匹配儿童社会化过程,儿童过早接触大量社会化信息,远超其正常社会化所需,而儿童自身的身心成熟程度远不足以充分处理相关信息,儿童对于微媒体信息的单向度接收不代表真正的理解与接受,微媒体信息的过早过多接触与信息认知处理的不充分形成矛盾,使得儿童在自身的身份观念认知与角色行为之间产生不协调,影响儿童正常的社会化进程。
  3.文化传承模式的改变与重塑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本质可以理解为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前者侧重人类如何继承先前社会创造的文化财产,后者则侧重个人如何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接受进而转变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它可以借非生物性手段而传播。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儿童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文化传递给儿童的过程,并提出人类文化传承的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种文化传承模式。前喻文化是由于社会、环境等生存资源的更新速率较慢,文化传承依赖与生物学相关的世代传承;并喻文化则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化,由于晚辈们无法从长辈的生存体悟中获得与所处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经验,只能与同辈一起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生存能力;到后喻文化阶段,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长辈必须向晚辈学习,未来属于年轻人。
  微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以视频、图像、声音等解码要求较低的形式进行传播,儿童和成人面对同样海量信息信息,文字的能指与所指被忽视,信息越来越多采用视频、图像、声音符号,视听时代儿童对信息的理解已与成人群体无本质差别。新兴的媒介技术能够更快地被年轻一代所接受并熟练掌握,在对微媒体技术接触上,儿童比成年人具有更强的融入感,随着微媒体的易操作性越来越强,儿童往往比长辈具有更强的掌控微媒介技术的能力,更多的信息资源,家庭内的信息传播呈现信息反哺的现象,长辈反过来要向晚辈学习。儿童主动寻求微媒体知识与技能学习,同时通过指导促使长辈逐步融入微媒体世界,随着微媒体的发展,后喻文化时代的雏形正逐渐到来。
  四、当代儿童社会化阶段缩短
  基于媒介场景理论,儿童的社会化需要儿童逐渐进入成人群体中去,这个过程需要控制儿童个体从成人群体中获取相关信息的数量、速度、内容等,使之成为一个正常发展的渐进过程。成人群体对于儿童获取的信息则需要控制内容、速度、数量等因素。首先是对儿童进行信息阶段性隔离,保证儿童在特定的阶段接触成人指定的信息,这些划分已成为当今的社会准则、规范、法律,如电影分级制度、书籍阅读要求、互联网传播内容法规等。其次,由于文化传承以及成人世界信息均由符号纪录并予以表达,儿童在对符号所蕴含的信息进行理解前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解码。儿童学习在消耗其时间与精力的同时,是对儿童认知、理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其认知符号、理解意义、思维成熟时,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与价值观念,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随着移动终端微媒体进入普通家庭,印刷时代原有代际、长幼问存在的信息系统壁垒消失,微媒体向所有成员无差别的提供信息内容,信息差别逐渐消失,不同场景融合,使得儿童社会化阶段缩短。微媒体将各种信息无差别呈送到儿童面前,突破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成人群体对儿童阶段化的信息隔离,大大压缩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五、微媒体时代儿童社会化的反思
  微媒体所携带的海量低层次编码信息虽然可以加速儿童对技术的掌握与信息的认知,使得儿童社会化进程缩短,但是只是单纯从技术上消减儿童接触社会的复杂步骤,其呈现的情境并不等同于客观现实。随着微媒体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虚拟信息环境成为常态生活场景,大众媒体创造出的符号文化逐渐与现实融合,日常生活日益呈现出虚拟化、拟象化的趋势,使得儿童社会化过程呈现非线性、跳跃发展。在微媒体技术狂欢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的思考,由于媒体的涵化效果,在传播中对自身立场、态度、价值观原味的传递,缺少对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易导致儿童对其构造的拟态环境缺乏认知与判断,易出现社会行为偏差。在媒介社会中为保证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道德学习,社会认同与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与性别社会化等深层社会观念仍需以儿童身心自然成长为基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为手段逐渐内化完成,保证儿童逐步融入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闽北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一引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人民群众集体创造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饮食服饰生产节庆民居建筑婚丧嫁娶文娱活动等方面。民俗作为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学法中的启示毕业论文摘要放眼当代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状况及发展趋势,我国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通过对国内外著名教育体系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发现当今世界最著名的3大音乐教育体系之1的奥尔夫音乐浅谈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毕业论文摘要手风琴传入中国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广泛作为伴奏乐器外,逐步以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在表演中出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1种乐器。因此,人们对中国手风琴作品的需求量越来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作用毕业论文摘要本文以音乐课堂教学中显露出的1些弊端为线索,以师生互动作为生长点,介绍了师生互动的实质教学功能和基本原则,介绍了师生之间语言互动情感互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多试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毕业论文摘要虽然把训练身法与陶冶神韵的方法统称为身韵,但进1步去剖析,便可了解它包涵着形神劲律4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身韵的4个方面与基训是同根同宗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身韵给基训带来好萨克斯演奏艺术中吐音形成要素及其类型毕业论文摘要萨克斯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萨克斯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技巧,要成功的演奏好萨克斯不仅要训练自己的音乐的感受力及理解能力,更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萨克斯传入我国的为戏曲现代戏注入现代基因毕业论文作者白欢龙正文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戏曲现代戏的题材优势已被削弱,因此戏曲现代戏要生存发展,必须从艺术本身挖掘它长久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如果说戏曲传统戏中的程式化表演是在共性由阿姐鼓剖析90年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内容提要本文以歌曲阿姐鼓为对象,剖析90年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探讨在深入全面的社会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文化的可能和困惑。主题词阿姐鼓流行歌曲中国文化90年代我们以这张唱片中的京剧要刻画人物吗?李玉声短信引发的讨论毕业论文作者李玉声白马坡裘迷头牌扫边香陵居士大江东去雪泥鸿爪黄3正文最近咚咚锵网站的论坛异常热闹,李玉声先生在论坛连续发出短信,表达了自己积数10年京剧演出经验和对京剧的思考而得出浅谈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毕业论文湖北黄冈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鲁昆鹏438000样刊请寄湖北省黄冈市黄冈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鲁昆鹏438000关键字2度创作创作能力创作效果1。速度每首歌曲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浅论琵琶演奏中的音乐表现毕业论文摘要琵琶演奏者的文化修养思想素质艺术实践经验以及个人的气质性格爱好等等的差别,不同的演奏者对同1事物的感受和反映就不尽相同。对于同1首乐曲,不同的演奏者就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的论文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它影响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也决定着班级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要不断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瓷的美学特征瓷器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瓷器文化发展于中国,发扬于中国,瓷器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中国著名的瓷器有唐三彩青花瓷等。如今瓷器已经从古代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到收美学的守望和现代性的解读一hr钱德湘是上世纪80年从湖南走向中国画坛的一位油画家。他的成名作木栅栏熟透的玉米揽月等,即以现代性风格的写实主义表达语言而为美术界所关注。和当时很多引人注目的油画作品比较,他的浅谈广告摄影的审美要素及平面设计应用一广告摄影的内涵及基本特征1广告摄影的历史演变及内涵广告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特殊现象,广告摄影是一种相对较独立的设计艺术,兴起于20世纪期初,不过当时广告商对广告摄影并不持蓄势待发的浅谈数码摄影对绘画语言的美学借鉴绘画与摄影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摄影术的产生给写实绘画以极大地冲击,另一方面,摄影艺术从诞生起就一直在借鉴绘画语言来实现艺术效果。本文试图从美学角度出发浅谈张世杰水画的语言特性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所谓现代人的思维究竟在哪些地方更高明?结论是,除了在不断制造出杂七杂八的供人享用的东西方面,在对整个自然万物规律的认知方面好象并没有高出什么。万物之始,大道浅谈明清瓷绘的艺术与品格明清瓷器传世者甚多,论及这些瓷器上的绘饰,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神仙士民曲艺典故等等,均能绘于瓷上。这些经历数十乃至百年仍不褪色,成为后人了解当时人们文化和生活环境的重浅论明清民窑瓷画赏析写意着百姓的人生追求中国写意画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和艺术特征。它不同于照相机拍照式的再现,而是依据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的主观审美认识,在形与神主观与客观间进行艺术的提炼和概括,通过传统笔墨符号与创作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思考摘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各个学科的教育目标。美术学科,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学生的美术能力,直接影响着个人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油画上瓷的荷兰代尔夫特蓝陶探究代尔夫特(Delft)是1246年建立于荷兰西部南荷兰省的一个城市,位于海牙和鹿特丹之间,以酿酒和制陶闻名,也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瓷器的重要口岸。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对瓷从视觉艺术心理学赏析普仁德加斯特绘画艺术莫里斯普仁德加斯特用各种不同的现代画风表现了人们在现代休闲生活温馨美妙的感受,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普仁德加斯特绘画艺术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表现现代休闲题材的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