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一场血流成河的分家

  第一部分
  今天我们要跟大伙儿聊的是一个历史名词,叫"印巴分治",指的是1947年8月14号和8月15号这两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分头独立,建立自己的国家。
  那按说这是第三世界人民掌握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独立了,好事吧?英国人作为一个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他们夹着尾巴逃走了,好事吧?本来应该是欢天喜地。
  但是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就在这段时间前后,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按照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大概是50万人死于非命,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成为难民。
  一般来说,我们都有这么个印象,一次大屠杀都会冤有头债有主,总得有人对它负责吧?南京大屠杀死了30万人,日本军国主义负责;二战的时候,犹太人被屠杀,纳粹党和希特勒对它负责。
  可是历史上就真的有这样的咄咄怪事,你何曾听说过有人、有哪个政党,对这50万冤魂负过责任呢?在印巴分治期间发生的这场大屠杀,有谁被钉上过历史的耻辱柱,有谁被押上过战犯的审判台呢?没有,好奇怪吧?对。
  可是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此一件,事实上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还看见过这样的惨剧。到90年代的时候,我们罗辑思维绝大多数观众都已经出生了,几乎就是近在眼前。
  比如说1994年,在非洲的卢旺达,两个世代为邻居的民族,一个叫胡图族,一个叫图西族,互相之间在两个月期间砍杀,死了100万人。你能想象那种血流成河的样子吗?
  就在1998年,这个时间就更近,印尼的一些当地的土著砍杀华人,两三天的功夫杀了1000多人,而且这个数字也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一个严重缩水的数字,5000家华人商店被洗劫掉。
  你不觉得这样的事件发生很奇怪吗?为什么没人对它负责啊?因为它不是有组织的呀,它就是民间自然发生的。
  你想象那个场景,昨天还是把酒言欢的邻居,昨天还是到你商店里来打酱油的老主顾,今天就端着枪、提着刀、带着人,冲到你家里,不由分说就杀。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它可不是发生在一个局部的事情,因为如果发生在局部,不会死这么多人。它一定是整个城市,乃至是整个地区都陷入了这样的疯狂,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所以今天我们在讲印巴分治的时候,可不是在讲什么国际政治史上的一个小八卦,一个政治事件。我们想探求的是,那些普通人、那些平民,那些世代本来是友好相处的邻居和朋友们,为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凶残到这个地步呢?这是我们今天节目想探寻的一个答案。
  那要说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回到1947年的8月,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印度的政治格局到底是什么样子。因为当时的印度还不是一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包括我们今天的什么孟加拉,这都是一块,都叫印度,都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它怎么就走到那个地步呢?这就得说到印度这个地方。
  印度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宗教品种最丰富的一个地区,什么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祆教,还有基督教和佛教,你在这个地方都能找到。
  而且他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叫后来者居上。这个"上"字呢,既指的是地图上的上下,就是南和北;也指的是政治权利上的上下,后来者权利就大。那为啥呢?这跟印度的地理结构相关。
  你看印度整个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大的倒三角形,深深地插入在印度洋的中心。它的左边、右边全是大海,北边是一道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它和亚洲的本部隔开,整个这个地方和外界的通道就剩下今天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那些山口。
  所以进入到南亚次大陆的那些新来的部落、宗教势力,往往都是从北向南发展,而且是武力征服的结果。你看我们今天讲的两大宗教之间的冲突,印度教就处于南部,北方就是伊斯兰教的天下。
  伊斯兰教传教到印度当然很早了,但是最终立定脚跟是1526年,以莫卧儿帝国建成为标志。莫卧儿帝国是印度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帝国,虽然它也从来没有统一过整个南亚次大陆,但是已经是最强大的了。
  它的上层就是伊斯兰教徒,它新来的嘛,而且武力强横。但是这种强横它也不能赢家通吃,它形成了一种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微妙的平衡。
  这个平衡是怎么形成的?首先你人少,虽然你是统治阶级。因为你要传教,对于南亚次大陆的人民来说,人人都有宗教,我凭什么信你的呢?所以传教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
  即使到了今天,整个南亚次大陆上,印度教徒的数量也是伊斯兰教徒数量的大概三倍,所以它人数首先少。
  第二呢,就是它原先的那些教徒的文化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这为啥呢?我们在学世界历史的时候都知道,印度教徒有一个种姓制度,越到上层,就越是那些什么刹帝利、婆罗门;越到下层就越是那些吠舍、首陀罗,甚至是不可接触的贱民。
  大家想一想,伊斯兰教有一个教义,就是只要入了教,大家都是穆斯林。穆斯林的意思就是兄弟,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这种教义对于印度教的那些下层的种姓就非常有吸引力,往往是经济上、文化上比较差的人,加入了伊斯兰教。
  所以你看,一方面是掌权的,但是人少,而且经济实力比较差。一方面呢,虽然人多,但是不掌权,虽然也比较富有,也比较有文化。所以在历史上,这两族之间形成了一种大致的平衡。
  那你说两种宗教之间有没有矛盾和冲突呢?当然有嘛,只不过那个时候的人都从属于小共同体,什么村庄、宗族,他没有我们今天大民族、大国家的概念。所以即使有冲突、仇杀,甚至是死人,他也不是那种大屠杀,他的水平比较低。
  在日常场景下,双方仅仅是互相排斥、互相瞧不起,给你找点恶心,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比如说后来巴基斯坦建国的国父真纳,这个人后面我们会反复提到他。
  他就讲过一句话,说印度教徒表面上跟我们好着呢,社交场合还能握个手。可是等我们穆斯林一转脸,他就跑去洗手,你说这是不是气死人呢?
  那穆斯林怎么报复呢?你印度教徒不是奉牛为神吗?那好,我们吃牛肉啊,你不能拦着我吃饭吧?当着你面,杀一头牛给你们看一看,气死你。
  那印度教徒怎么反报复呢?你们穆斯林不是每天要祷告吗?需要安静地和真主交流啊,对不起,我跑到清真寺门口吹拉弹唱,拉个胡琴、吹个笛子,制造噪音,恶心你。
  所以你看,当时的冲突还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那通过什么机制演化成后来的势不两立,甚至要拔刀相见呢?这笔账就要记在英国人的头上了。
  当然并不是说英国人故意让他们仇杀,是英国人作为殖民者,从1600年来到印度之后,通过几百年给印度这片原来安静的土地上,带来了很多新东西。
  比如说大炮巨舰,因为他要征服,需要武力。比如说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因为人们来就是要挣钱的嘛。还有就是现代化的政治,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现代化的精英阶层。
  你可以想象一下,英国人来了之后,他有很高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所以对当地的那些世家大族来说,这是很有魅力的,所以大家都纷纷把自己的年轻子弟送到英国留学。像甘地、尼赫鲁,前面提到的真纳,这些人都是当年留学过英国的。
  等他们回到印度之后,满脑子都是现代化的政治思想,尤其从英国人手里又学会了现代化的政治博弈手段和权术斗争技巧。而这帮人呢?英国人又特别欢迎。
  你可想而知,英国人人数少嘛,当它要统治如汪洋大海一般的印度人口的时候,他当然希望上层精英能够参与一回,帮忙一把了。尤其是这些留学过英国的人,那当然更欢迎了。
  所以在1885年,就成立了国大党。国大党今天在印度政坛当中,已经不是一家独大,一家通吃了。可是在1885年的时候,那可是所有上层精英,尤其是留学过英国这些精英的大本营。
  问题就来了,现代化的政治一旦玩不好,就会产生一个后果,就是族群分裂。为啥?因为政治有一个总问题,就是到底谁当权,谁是老大,到底谁听谁的。这个玩意儿虽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利禄之徒,但是这个总问题只要它在,它就会影响精英的那些细枝末节的行为,在每个决策关头的时候,都会让他的行为要发生一点点偏转。
  所以你看,1921年的时候,国大党就分裂了,谁呢?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真纳。作为一个穆斯林的首领,他脱离了国大党。虽然他跟国大党之间的矛盾,好像是动员群众的方式上,真纳主要讲,我们要按宪政,搞议会的博弈;而甘地呢,这帮讲我们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去动员民众,双方是政治路线不一样。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精英之间的权力斗争的产物,至少不能排除这个因素。
  所以你看,真纳一旦出了国大党之后,马上就成为穆斯林的首领,穆斯林联盟马上把他选为主席,很快又给了他终身主席的称号,最后甚至给了他伟大领袖终身主席真纳这样的称号。
  所以你看,两个对立,按照原来的民间宗教对立,就分成清晰的两派。而这两派之间的矛盾是怎么加深的呢?我们稍微推演一下就能明白。
  国大党一直认为,我就代表整个印度,我们是一个民族,不要搞什么宗教纷争。他们表面上这样讲,但是这个讲法是很难落地的,为啥?因为他要动员民众,很多民众又没有什么文化,你要动员他,就难免用到宗教手段。
  可是印度教是最大的宗教,所以你能脱离宗教,不谈宗教吗?不可能。你一旦讲到印度教的教义,穆斯林看着就不爽,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政治派别,所以就诞生了穆斯林联盟。
  而穆斯林联盟它想代表整个印度,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人数比较少。所以它就有一个冲动,就是我们能不能够干脆分成两个国家呢?
  这样的一个逻辑,它的线索一旦启动之后,实际上是不可逆的。所以从国大党成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我们就可以看到,双方越行越远,矛盾越来越深化的一个过程。
  1931年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一个名词,就是今天的这个国名,叫巴基斯坦。很多国名原来都是地名,对吧?但是巴基斯坦这个国名可不是,它是一个生造出来的词汇。
  是1931年,有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一个印度留学生,叫乔杜里,他也是一个穆斯林,他提出来,说我们能不能够把那些穆斯林人口占优势的那些地区,干脆把它拼成一个新的国家。用各个省、各个邦的第一个字母,从中给它拼出一个新的单词来。
  你比如说巴基斯坦Pakistan,第一个字P,就是旁遮普邦;第二个字母A,就是所谓北部的边境省;第三个字母K,就是今天的克什米尔,等等。巴基斯坦整个这个词就是这么拼出来的,它是一个人造的国家,它是一个原有的地名。
  你看,这个矛盾就开始渐渐地演化成一个国家要不要分裂的问题了。当然了,并不是说那些精英要处心积虑地分割这个国家,因为谁都懂,即使是一桩普通的婚姻,到了实在过不下去的地步,双方要签字离婚的时候,也是撕心裂肺的痛啊,更何况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呢?
  但问题在于,政治这个东西它像一个磁场,权力斗争这个东西它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个时候你再看双方政治精英的那个心态,就很有意思。
  比如说真纳,年轻的时候一直在讲,我们印度之所以受英国人欺负,就是因为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不团结,所以大家要团结、团结、再团结,把英国人赶跑。
  可是当他成为穆斯林联盟的首领之后,这个心态难免就会变,你可想而知,如果印度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他最多是一个最大反对党的首领,对吧?到中国来访问,咱们派一个统战部部长接见一下,也就可以了。
  可是如果他成为巴基斯坦的建国的领袖,那是什么劲头啊?到中国来,怎么也得享受一次21响礼炮吧,他的那些兄弟们多少都得混个省长、部长的当一当吧?
  如果他们留在印度,那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啊,人生就不能登顶。一个有尊严、有追求的人,谁能受得了这样的诱惑呢?
  再看国大党这一边,虽然他们嘴上说得好听,不要分裂,巴基斯坦不要走。但是因为你是多数派,你当然不希望分裂了。可是一旦权力的试金石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不能够承受检验呢?
  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发生过一件事情,甘地。甘地大家知道,他是比较超脱的,而且他坚决地反对印度分裂,他无法忍受。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说印度分裂,除非我死。
  所以他有一次就劝说这个尼赫鲁,尼赫鲁跟他什么关系?尼赫鲁认甘地为他的老师,他们之间的关系简直就是亲如父子。后来我们知道,印度的那个最大的政治家族甘地家族,不是甘地的后人,是尼赫鲁的后人。
  但即使是这样的关系,甘地又何尝能让尼赫鲁在权力面前退让半分呢?
  有一次,甘地就跟尼赫鲁商量,说这样,人家真纳不就是要权力吗?咱们保持印度统一,咱们把建国之后,独立之后那个总理大位让给真纳算了,咱们国大党退后一步。
  尼赫鲁当时就不干了,说这可不行,我这奋斗半辈子,就为了当这个总理。
  所以你看,双方表面上争的是什么宗教、民族大义。但是翻开底牌一看,其实就是权力纷争。在这样的纷争面前,以甘地那样的德高望重,都不能让双方退步半分。
  所以话说到这儿,你就应该明白了,印巴分治,这个国家的分裂,它是双方精英一旦按照现代政治逻辑走下去的,几乎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当然你可能会问,那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可能转机呢?因为以前很多次节目我们都讲过,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最后发生了伟大的妥协,为什么这个妥协在印度没有发生呢?
  确实,历史给过印度好几次不分裂的机会。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1946年。那个时候大家知道,1945年二战结束,二战结束之后英国人就怂了,因为已经国家打成那个样子,再也没有能力让印度留在大英帝国内部了。所以英国人当时已经基本倾向于考虑让印度自治,或者干脆就独立。
  但是最后一票事情得干得漂亮嘛,所以印度在1946年,就迎来了英国派来的一个叫内阁使团,其实就是跟当时印度的各派精英,我们来商量一个善后方案,一个建国的方案。
  这个方案很快就拿出来了,其实就跟今天中国的一国两制很像。就是各派,你们各地谁占多数,你们自治嘛,你们选出各地的占优势的那个宗教也好、民族也好,那个自治政府,只要把军事和外交交到中央。
  所以当时内阁使团拿出了一个方案,就特别像一个邦联或者联邦制的一个国家的方案。
  其实双方的政治精英都知道,这几乎是一个最佳方案了,谁都不能在这个方案之外得到更多的东西。要想避免国家撕裂,这已经是最好的一个折中方案。
  但是问题是,这次历史机会被错过了。责任在谁呢?公正地讲,应该在国大党这一边。
  当时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7月6号,英国的内阁使团好不容易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让双方接受了自己提出来的方案,真纳这头也同意了,国大党也通过决议同意了。
  但是就在第二天,7月7号,尼赫鲁突然翻脸,说我们不同意这个方案,从来没有什么最终解决方案,我们还要继续讨价还价,而且这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说的。
  历史学家后来讲,这就是尼赫鲁一生当中犯下的最严重的一次政治错误。因为他觉得,既然谈判嘛,讨价还价嘛,你这么容易就接受了,那我干脆强马吃车,我再提点条件,没准儿你也能接受呢?
  但是他万没想到,真纳彻底被惹火了。你这不是耍我吗?昨天说好的事,你今天就不认,那我们双方还有谈判的诚意吗?这样吧,我们彻底回到原来建国的思路上来讲,不跟你玩了,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不玩了,分行李,散伙。而且直接宣布,8月16号,是直接行动日。
  直接行动日,你听这个词,好像没有血腥气。但实际上是啥意思呢?就是我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就干脆拿起枪、拿起刀,我们把它抢过来。既然你们不愿意分,我们就打给你看,杀给你看。
  所以8月16号,所谓的直接行动日,就演化成了一场大屠杀。这是最开始的屠杀,三天之内杀了五千个印度教徒,让十万人无家可归。
  那紧接着发生什么呢?当然是印度教徒报复了,然后杀了七千个穆斯林,这是印巴分治过程当中的第一场大屠杀。
  这个屠杀一旦蔓延开来,大家发现,谁都控制不了了,所有人都傻眼了。英国人回家扒拉扒拉算盘知道,如果想在印度维持秩序,让大家平静下来,他需要投入的兵力和二战那个兵力是差不多的。
  而英国人现在哪有力气还打呢?二战刚刚结束嘛。所以英国人说算了算了,收拾行李,你们不走,我走。所以印度当时的英国总督叫韦维尔,韦维尔就制订了一个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只有一项内容,撤侨,不玩了。
  而且给这个行动计划起了一个名字,叫疯人院行动。就是,天哪,这简直就是个精神病院,我们现在没有精力分辨你们谁对谁错。疯子们,你们打吧,我们跑了。
  这个情景就有点像美国的那种僵尸大片,整个大楼里面到处都是要吃人的僵尸,我们只有一个任务,不是跟他们作战,而是赶紧跑掉。
  所以这是第一次机会,就这么可惜地丧失掉了。那第二次机会呢?是英国人派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叫蒙巴顿。
  蒙巴顿这个人在历史上争议很大,就像高晓松先生在晓说里面曾经评价过他是一个妄人。那他是不是个妄人呢?我跟本期节目的策划人李子旸先生也商量过这件事情,也读了大量的资料,发现还真的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因为他同时代的人确实有人留下记录,说他不靠谱;但也有人说他很靠谱,甚至有人评价他是那个时代很伟大的一个协调家,特别会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所以你看,这是两极的评价。
  那谁让我们不跟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呢?我们无法亲身地感受他到底是个什么人。但是如果从常识上判断,我倾向于相信,他不是一个妄人。为啥?我的道理是两个。
  第一呢,英国的这套政治制度,你一旦有过研究,你会发现,它在当时的世界上确实是最先进的。不能说它产生的人一定就很伟大,但是它确实很难产生一个妄人,让他平步青云,到那么高的位置。
  蒙巴顿在当印度总督之前,那可是东南亚盟军的总司令,二战期间的。如果是一个啥都不行,就是纨绔子弟,就是一个混账,这个英国的政治制度下,会把这样重要的职位交给他?这好像很难令人置信。
  那第二个理由呢?有人就会说,那蒙巴顿是王室啊,他是乔治六世的表弟,对吧?可是你要知道,英国政治制度到二战期间的时候,王室没有啥权力了。所以你顶着个王室的光环,在军队里面,你想升迁,其实是比平民还要难的。
  因为你是王室嘛,大家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儿,所以他的上级的指挥官在升迁他的时候,要反复评估。如果你没有战功,没有一定的能力的话,是很难让你做到那个位置。
  至于蒙巴顿个人的一些花边,一些年轻的时候私生活的不检点,甚至是二战期间那个节节败退,打仗不太顺利等等这些事,那都有复杂的背景原因。
  所以,我倾向于建议大家先不要用有色眼镜来看待蒙巴顿这个人,说他就是个妄人。因为在英国当时的上层政治家当中是有共识的,就是此时派蒙巴顿去干这个活,是最适当的人选,只有他能够收拾这个烂摊子,让大英帝国体面地从印度撤出。
  如果蒙巴顿是一个公认的妄人,在当时,那他怎么会承担如此重要的使命呢?
  当然,历史横加在蒙巴顿这个人身上的不公平的评价,可远不止这一点。我年轻的时候读世界历史的时候,很多篇章都告诉我,说印巴分治是英国人的一个阴谋,是它的一个伎俩。
  它虽然不当宗主国了,印度也不是它的殖民地了,但是英国人想当老娘舅,把这一家子分成兄弟两个,让他们之间互掐,英国人好从中牟利,因为它是一个仲裁者的角色。
  这么说其实有理论上的道理,因为英国人向来有这种叫平衡外交的传统,它在欧洲就经常这么干。但是具体到1947年印巴分治的场景,还真就不能这么说,这么说冤枉英国人了,也冤枉蒙巴顿了。
  蒙巴顿来到印度,他清晰的使命就是保持印度的统一,而且要让印度作为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国家,留在大英帝国最后的那个叫什么英联邦的内部。
  英联邦是啥?是大英帝国最后的遮羞布了,看在几百年交情的份上,给我一点面子。所以蒙巴顿千辛万苦,在印度就是要达成一个目标,让它不分裂。
  那蒙巴顿为什么要干这件事情呢?为什么英国上上下下对他寄予这样的期待呢?因为他有这个能力,他是以协调能力见长的。
  比如说在英国当时的政治家当中,谁最反对印度独立?丘吉尔,丘吉尔可是大英帝国的铁杆粉丝,他称英国人从印度撤出,这叫可耻的逃跑。
  但是蒙巴顿找上门去,跟丘吉尔一席谈话之后,丘吉尔就被说服了,所以你看蒙巴顿这个人说服能力是很强的。
  所以当1947年的3月,蒙巴顿登陆印度,这实际上是印度免于分裂的第二次机会。那蒙巴顿有没有可能成功呢?
  第二部分
  1947年的3月,蒙巴顿和他的夫人来到了印度,作为大英帝国最后一任驻印度的总督。这个时候,大英帝国的实力真的是不行了,二战期间和希特勒拼的是民穷财尽。
  在这儿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也是见于这本书的记载,《自由与荣耀》,就是讲印巴分治的。
  说这蒙巴顿夫人刚下榻到印度总督府,要知道那个地方是世界上最像皇宫的地方,光伺候英国派来的总督,有五千个仆人,那气派。
  他们俩刚把行李放下,仆人们就上来问,说有什么要伺候你们的?蒙巴顿夫人说,我养了条狗,能不能给它拿点吃的来?仆人说没问题啊,一会儿端来了一盘鸡胸肉。
  这个蒙巴顿一看这盘鸡胸肉,眼珠子都亮了,什么?让狗吃肉,我们英国人连肉都吃不上,居然你们让狗吃肉。这样,你们先退下,这狗我自己来喂。
  这仆人刚转身,蒙巴顿夫人一个箭步就进了卫生间,把这盘鸡胸肉给眯了。这见于历史的记载,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至少说明,英国当时的国力真的是衰败,它不得不放弃大英帝国国王皇冠上的这颗明珠——印度。
  蒙巴顿来,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任务。当然当他一旦下到民间去巡查的时候,他发现这个地方那种民众之间、两个教派之间矛盾激化的程度,其实已经远远超越他的想象。
  他甚至发现,自己在巡查过程当中,自己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因为大量的人一听说蒙巴顿,英国派来的印度总督来了,马上跑上前去,几万、十几万民众哄上前,要求诉苦,控诉对方的罪行,要求英国人给自己做主,要求印巴分治划界,自己多得一些利益等等。
  你想,十几万人一旦围在一起,稍微有一点点情绪不对头,马上就能点炸。所以蒙巴顿幸好,他后来自己说,幸好我穿了一身军服,因为军服是绿色的,对于穆斯林来讲,绿色正是穆斯林的标志色,所以大家觉得不错,你是挺我们的,所以才没有伤害他的人身。
  蒙巴顿这个时候巡查一番之后,已经明白了,在民间想要平息这种情绪,已然是做不到了,只能在印度的上层那些精英当中去想办法。其中最难说服的,就是这个真纳。
  但是蒙巴顿不怕呀,说我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说服。所以在1947年的4月的上半个月,他见了真纳六次,那真是巧舌如簧,把所有的利弊分析,就一桩一件地摆在真纳的面前。
  今天我们就讲几件,就是为什么印巴真的不能分治。举个例子讲,旁遮普这个地方,现在已经被一分为二了,留在印度的叫旁遮普邦,留在巴基斯坦的叫旁遮普省。可它原来是一体的,英国人在这儿已经经营了几百年,修筑了密如蛛网的运河体系,这个地方是印度的粮仓。
  你可想而知,那种发达的农耕社会,老百姓的田地也是犬牙交错在一起,当地那种非常丰富的,像毛细血管一样的经济协作系统,现在你一旦要用一道国境线给它割开,那会发生什么呢?
  原来双方村头递个钱就可以交易,现在变成了要交关税,所以对民生、对经济的那种打击,到底能到什么程度?其实没有人心里有数。
  再比如说东部的孟加拉,现在我们看到的孟加拉国,只是东孟加拉,它和西部的像印度现在的那个加尔各答,原来都是孟加拉,它是一个经济协作体。原来它们的分工是东孟加拉种黄麻,而西孟加拉,就是加尔各答附近的那些加工厂,负责把它加工成工业品,把它变成麻袋等等。
  那现在如果你要用国境线给它割开,那会发生什么呢?所以英国的最后一任孟加拉省的省长就讲过一句话,说如果印巴一定要分治,那结果就是东孟加拉会变成世界上最悲惨的农村的贫民窟。
  这些结果,这些精英们,你们怎么考虑呢?
  还有一点,因为巴基斯坦我们前面讲过,它是一个人为制造的国家,它很多东西没有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今天我们看到的孟加拉国这个地方,其实在印巴分治方案当中,是属于巴基斯坦的。
  你今天翻开地图一看,它中间是隔着的,不相连,一个国家出现了一大块那么大人口存量的一块飞地,中间隔着一个敌对的印度,这样的国家怎么能维持呢?
  所以蒙巴顿就跟真纳讲,说你信不信,只要印巴分治,孟加拉归了巴基斯坦,虽然按照宗教信仰的归属,因为它穆斯林占多数,应该这么划分。但是你信不信,25年之内,它一定会分裂出去。
  蒙巴顿这个人不知道怎么回事,说的就那么准。你看,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划给了巴基斯坦。24年后,在1971年,东孟加拉独立了,现在就是孟加拉国。
  所以所有这些问题,当蒙巴顿摊到真纳面前的时候,真纳也看得见。但是老僧入定一般,任你千言万语,我只有一定之规,我只要我的巴基斯坦,我要我的总统大位,我要我的21响礼炮,你说啥都白给。
  所以擅长说服人的蒙巴顿,面对这样的铁石心肠,他也没有办法了,只好认了。但是我们得说,蒙巴顿这个时候手里其实还有一次避免印巴分裂的机会,只不过他不知道,而且全世界也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谁知道?真纳自己知道,他自己的生命已经接近于尽头。
  刚才我们讲的事是发生在1947年,其实就在头一年,1946年的5月份,真纳有一次在家里肺病大爆发。他的家人一看就很紧张,马上把他送到了火车,要到孟买去救治。而他的病情根本就等不到孟买,在中途就不得不下车,找了一个大夫给他看。
  大夫给他拍了一个X光片,一看,这是肺结核晚期,根本就没治了,你老人家的生命最多还有两到三年。
  你看,这个时候就看得出一个政治人物在生命关键时刻的选择。如果是一听这消息,那还干什么穆斯林联盟,还搞什么巴基斯坦建国,赶紧该吃吃、该喝喝,该度假度假。
  但是人家真纳是政治家,政治家想的是,我一定要利用好这两到三年,和生命一起赛跑,争取在我死之前,让巴基斯坦建国,我好当这个国家的开国领袖。你看,这个就是人生境界不一样。
  所以后来为什么真纳显得那么固执,完全不听蒙巴顿的劝,我想跟这个因素也有关。
  但是你想想,如果蒙巴顿这个时候知道你已经快要死了,那就拖就是了,拖到你死为止呗,然后谈判不就好谈了吗?因为在穆斯林联盟那边,唯一有号召力,能够把这么多散碎的力量能够整合起来的人,只有一个真纳。
  如果真纳死,都别说他死,只要是他死的这个消息,快要死的这个消息传出去了,那穆斯林联盟很可能就分崩离析的,在谈判桌上就好谈了呀。
  但是真纳和那个医生达成了一个攻守同盟,你一定保守秘密。所以那一张X光片就永远地锁在了那个医生的保险柜里,而蒙巴顿这个时候觉得已经山穷水尽,我再也没有办法了。
  所以蒙巴顿这个时候只好转念去想另外一条路,既然统一不成,那就怎么分呢?这就出现了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
  只不过蒙巴顿这个时候还面对一个大难关,那就是甘地。因为甘地原来讲过,如果印巴要分治,印度要分裂,除非我死。
  要知道,以甘地那样在印度民众当中的号召力,他只要反对,那什么蒙巴顿方案,你写多少字也是废纸一张。所以蒙巴顿最后必须说服甘地,接受印巴分治。
  在1947年的6月3号晚上的7点钟,蒙巴顿和甘地谈了一个小时。在这个过程当中,蒙巴顿当然是口若悬河在那儿说了,甘地是一言不发,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一直不说话,不表态。
  一直到时间到了,甘地说,我马上要参加一个公开的祷告,我得走了,然后起身就走了。蒙巴顿看着他的背影,也不知道有没有说服他。
  然后甘地就到了那个公开祷告的现场,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甘地要表态,大家都等着。如果甘地反对印巴分治,那很多印度教徒就会抄起刀来干,捍卫国家的统一,而穆斯林那边的怒火也会被点燃。
  所以甘地在祷告完了之后就说了一句话,说我建议大家反省一下自己,到自己的内心里去找一切事情的解释。然后就走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甘地已经无奈地默认了印巴分治的现实。所以蒙巴顿方案最后一个难关也过了。
  然后蒙巴顿一旦打听到,前方传来这个消息,甘地已经默认了,那好,赶紧召开记者招待会,说好,现在我们开始谈印巴分治,这个国家的分裂。
  刚宣布这个消息,有一个记者就问,说那啥时候分裂呢?按照英国政府当时的说法,应该到了1948年,就是第二年再去谈。
  但是要知道,这个时候蒙巴顿面临的是什么?所有人都希望他滚蛋,国大党希望你赶紧走,我们印度建国。巴基斯坦希望,我们赶紧建国,所有的英国的侨民也希望赶紧撤出这个疯人院,所有的矛盾都纠结在蒙巴顿一个人身上,蒙巴顿也很难。
  好不容易到了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一个记者问他,你们什么时候走啊?谁还能等得到1948年的6月份,英国政府原来定的那个日子。
  所以蒙巴顿在那儿掐指一算,说这样吧,8月15号,这个日子,就是在这个现场临时定下来的。8月15号什么日子?是日本人投降的日子,正好是解放日,那好,就作为印巴分治的那个纪念日,就那一天,分吧。
  其实这个时候,所有人是松了一口气的,你看,大家都知道了该得到的东西,下面不就是分家吗?这个时候,其实没有人想得到,紧接着是一场大屠杀。
  第三部分
  双方闹着要分家,谁都不愿意在一块儿过了,那好,分。英国人来到这片地方已经350年了,他们最觉得骄傲的东西,就是我们把印度从一个地理名词,变成了一个政治实体。
  他们来之前,这个地方从来没有一个大帝国,把南亚次大陆统一过,但是英国人做到了。现在英国人要亲手把这份成就给它毁掉,把这个国家一撕两半。
  分家这个事情,虽然从原则上很好谈,那些精英们,尼赫鲁、真纳,他只要在谈判桌上定一下抽象的原则就可以。
  但是一旦牵扯到要真分,那很多具体的细节其实就很难处理,就像民间两兄弟分家,银行存折上的钱很简单,一除二就完了。但是原来大家共用的一些设施呢?那些锅碗瓢盆怎么分呢?它就是个问题。
  你在一块过了这么多年,现在要活生生地把它撕为两半,它不可能不流血。
  比如说印度这个名字,你说该归谁?当然后来归了印度了,但是你占了便宜了知道不知道?因为你继承了原来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这玩意儿也很重要的。
  就像前苏联解体,俄罗斯就继承了前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至少继承了联合国常委会里面的那个席位吧,对吧?那其他的,像乌克兰这些地方,它就觉得很吃亏,所以这就是个问题。
  比如说当时的公用图书馆里面的书,就居然出现了这样的分法,一本字典没法分,怎么办?从A-K归印度,K以后的字母归巴基斯坦,一本字典一撕两半。那你说这不是叫打翻狗食盆,大家吃不成吗?这不是破坏性的吗?
  对呀,有时候分财产分急了,双方互不让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过去农村里面兄弟分家,一张桌子剖两半的事,是发生过的。虽然这个字典没法用了,但是我没有吃亏,我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权益,这很重要啊。这种情绪就会进来。
  比如说,当时整个印度只有一家制币厂,就是印那个纸钞的工厂。那印度说我不给你用,巴基斯坦你要想公用这个制币厂不可能。那巴基斯坦怎么办呢?只好继续用印度的卢比,然后财政部在上面盖一个章,叫巴基斯坦币,就这么凑合了很长一段时间。
  还有,比如说军队怎么分?要知道,英国人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就是在军队内搞各种族、各宗教教徒之间的融合,搞得非常好。印度教徒、锡克教徒、穆斯林,在里面很和谐。
  但是这个时候面临分家,蒙巴顿就说,说这玩意儿我们可不可以迟一点分,先让英国军官来管着这支军队,等你们双方都独立了,我们再把军队和平地分家。谁都知道,这玩意儿是一个火药桶,分不好会炸的。
  但是双方谁都不同意,真纳就讲,8月15号巴基斯坦建国,无论如何在这一天,所有巴基斯坦的军队要开进自己的国境线。
  那好了,怎么办?就分呗,最后就生分了。对于印度教徒来说,这还好办,那就归印度呗;对于很多穆斯林来说,就很纠结。因为如果按照宗教信仰,他应该到巴基斯坦军队,可是他的家庭又往往在印度,如果他到了巴基斯坦,这两国一旦成为敌国的话,这就意味着终身没有办法和家乡的父老乡亲见面。
  事实上这件事情后来也发生了,在1971年,这已经是24年后的事情。前面我们讲过,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当时也是爆发了战争,巴基斯坦军队和印度军队在东孟加拉就打了那么一仗。
  那打完之后呢,很多巴基斯坦军队就当了印度军队的俘虏,双方一看,这不是老熟人吗?20多年前都是战友啊,所以双方迅速地就组织了一场板球赛,搞得还很欢乐,非常的联欢。搞得双方的那些政客都很头疼,说明显是剑拔弩张,你们还在前方搞联欢,这成何体统?你看,这种事情就会发生。
  当然了,所有这些问题都简单,最最难受的一个问题,是领土怎么分呢?表面上的原则定下来,当然是民族自觉,哪一种宗教教徒人口多,这个地方就归哪个国家。
  但问题是,像旁遮普、像孟加拉、加尔各答这些地方,它相互之间分得没有那么清楚,所以这道国境线怎么划。这道国境线你要指望尼赫鲁和真纳在谈判桌上谈清楚,那八百辈子也谈不完,不可能。
  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你要是搁中国人,基本上就抽签决定了,交给玉皇大帝决定。当时他们也没办法,总不能让上帝来划吧?所以双方想来想去,就想出一个办法。
  就是我们能不能请一个英国人来干这事,划分双方边界。但是有一个要求,就是这个英国人从来没到过印度,在印度一个人都不认识,对印度的所有情况,历史的、地理的,完全陌生。
  后来还真就找到这么一个人,是英国的一个很著名的大律师,叫拉德克里夫。这个人确实对印度很陌生,那他也知道,这个活是不能干的。
  但是这就得说到,英国当时的精英有一个清晰的意识,就是我们对印度是有责任的。所以拉德克里夫说,既然你们都说我合适,那我就来呗。因为双方都觉得,既然你对印度那么不了解,又没有熟人,你至少不会偏袒。
  所以拉德克里夫就来到了印度,蒙巴顿见了面之后,就给了他一个抽象的原则,说你划是划,你要综合地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这句话好说,上牙一磕下牙,但是怎么执行呢?到底有哪些因素呢?不知道,蒙巴顿也不知道。
  所以拉德克里夫就提出一个要求,说能不能推迟一下这个时间呢?蒙巴顿一听就摇手,说不可能。然后拉德克里夫又给真纳和尼赫鲁打电话,说能不能推迟呢?那是绝对不干,一定要8月14号之前,你们滚蛋,我们分家。
  那好吧,这份工作就只能在案头作业了。于是在印度那个炎热的夏季,从6月份到8月份,不足两个月的时间,拉德克里夫一个完全不知道印度情况的人,关在印度总督府的一个小房间里面,用铅笔在地图上划界。
  而且他几乎没有任何参考资料,首先他根本不敢出门。因为只要他出门,马上就会被人包围,很多人就会上来做说客,要求他划界的时候考虑自己这方面的利益,所以干脆就闭门不出。
  当时还给他配了两个生活秘书,就是照顾他的起居。这两个人拉德克里夫不敢跟他们说话,因为他们是当地人,虽然也许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万一只言片语受到什么影响,将来也是说不清楚。
  所以大律师拉德克里夫只能用一只铅笔,一张并不太准确的地图上,艰难地作业。而且你要知道,他可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他案头虽然有一些资料,但是他清楚地很,这些资料根本就对不上,因为双方给他提供资料的时候,都在夸大自己的人口统计数据,所以几乎没有任何依据,就是这样闭着眼睛往前走。
  他那只铅笔在地图上每天要前进30英里,这30英里他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哪儿是山峦,哪儿是河流,哪儿是村庄。
  因为他非常清楚,他的笔只要稍微歪一点,就有可能把一个原来印度教徒占多数的村庄划到巴基斯坦那边去了;也有可能把一家人的田地划成了两半,这种情况随着他铅笔的每一次向前推进,都会随时发生。
  而且拉德克里夫心里非常清楚,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他的铅笔下就会有血光之灾。那个发生大屠杀,发生种族冲突、宗教冲突,是他的责任。
  所以拉德克里夫讲,说我这个工作结束之日,就是这两边厮杀、屠杀之时。
  但是不管怎么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拉德克里夫还是把这个工作完成了,时间就到了1947年的8月14号,英国人得离开了。
  蒙巴顿这个时候准备了两份文件袋,把拉德克里夫划的那条线装在了两份文件袋里,一份给到尼赫鲁,一份给到真纳。
  这两个人赶紧拿着文件就跑到旁边的小黑屋里,跟自己的幕僚开始研究。过一会儿,两个人都怒气冲冲地回来了,声称对方占了便宜,自己吃亏了。
  当然这也客观地说明,拉德克里夫划这条线,划的是不偏不倚的,否则怎么会双方都不满意呢?因为这件事情也不可能双方都满意。
  但是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到了,没有机会悔改了,只能认赌服输,双方只好接受。
  紧接着,一队英军士兵就把拉德克里夫送上了飞机,他飞回英国去了。临走的时候,真叫是掩面而去,因为"回看血泪相和流",他的铅笔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家破,多少人人亡。
  最后那能做的是什么呢?无非是把这份工作本来应该得到的两千英镑的酬金给退回去了,这笔钱我不要了。印度这个伤心之地,我可能也永远不来了。
  那紧接着就是印度准备国庆大典,欢庆的游行,巴基斯坦第二天也准备建国的仪式。
  那英国人当然是黯然神伤地要离去了,1997年我们在香港也看到过这样一幕,英国人下了自己的旗子,卷巴卷巴准备走人。
  在勒克瑙这个地方有一个钟楼,这个钟楼几乎是英国统治印度的一个圣殿。因为在1857年土兵起义的时候,有一队英军士兵在这儿被包围好几十天,最后还活着出来了,所以这个地方是他们心目中的圣殿。
  这个地方有一个旗杆,当时的那些官兵就默默地把旗子给下下来,然后大家一起把整个旗杆,连它的基座全部给拔出来,然后用水泥把它给倒上。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在印度待了三百多年,从此这杆旗杆竖立过的地方,再也不能竖其他的旗杆。
  英国人是走的黯然神伤,不过问题来了,蒙巴顿一直在提醒双方,说如果我们一走,你们搞得不好,这个地方会发生大流血、大冲突、大屠杀。双方都不信,尼赫鲁和真纳都说,你们赶紧走,你们走了,我们这儿就好了。
  真纳打过一个比方,说兄弟分家,难免有一些冲突和纠纷。但是不要紧,只要分定了之后,大家还是亲兄弟。所以真纳在印度的孟买有一所大房子,很值钱,他就没有卖,他还打算将来还回来养养兵、度度假,还能够再见到一眼这个大房子。
  但事实上,他再也没有见过它。为什么?因为双方的那个大冲突、大屠杀,真的就开始了。
  其实早在拉德克里夫在小密室里去划分地图的时候,在7月份,大屠杀已经开始了。很多在巴基斯坦那些穆斯林就组织起来,在一些小巷里面,去阻击那些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一帮流氓一拥而上,把人杀掉,然后一哄而散,这种情况已经发生。
  等到拉德克里夫线发到了每一个地方行政官员的手里,很多印度老百姓突然发现,我怎么在对方的领土之内?我的宗教信仰跟他们不一致。
  而这个时候普遍的大屠杀,已经把大家吓呆了,所以大量的人开始打起行李,开始纷纷地逃难。因为拉德克里夫这道线,把五百万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划在了巴基斯坦境内;同时也在旁遮普邦,把五百万穆斯林划在了印度境内,这些人就开始逃亡。
  那逃亡的过程当中,当然也有善意的过程。比如说也能看到这样的瞬间,两队人在路上默默地走着,当大家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大家都顺便把自己原来在家乡的地址告诉对方,说你可以到那儿去住,那儿我还有一所破房子,你可以暂时安身。这样的情景也有。
  但是主流的是什么?主流的就是杀。就在8月14号的晚上,在印度人民欢庆自己独立的那个日子里,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有一所锡克教的神庙,就被一帮暴徒,一把火给它点燃了。里面的人没有出来,里面的人在里面呼号,在那儿呼救,但是外面一帮暴徒拍着手在那儿高兴。
  这样的大屠杀持续了很长时间,我们就不去描述了,因为看那个干巴巴的数字是没有意思的,保守估计死了50万人。
  给大家讲几个瞬间。有一列火车是从巴基斯坦开到印度,上面全是难民。可是当它到达印度境内的一个火车站的时候,这个站的站长叫辛格,他站在站台上就觉得这个事不对,火车进站的时候,怎么静悄悄的呢?
  等车停下来之后,他上车一看,整个人都傻掉了,这么多节车箱,那么多难民,居然除了火车司机,没有一个活口,全部被杀掉。而且在最后一节车箱的车箱壁上,还写着一句话,这是我们穆斯林送给尼赫鲁的礼物。
  你以为这只是穆斯林在杀人吗?不,杀红了眼之后,双方都是野兽。
  还有一列火车,是从印度开往巴基斯坦的,其中有一个人就发现,有一个锡克教的教徒中途上车,给那个印度教的司机,给他塞了一笔钱。所以这个人就很警觉,去找到了这个车上唯一的一个英国人,而且是一个军人,他是个中尉。
  这个中尉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一定是让这个司机到某个站,或者中途某个地方把车停下来,然后一帮锡克教、印度教的暴徒上去,把穆斯林全部杀光。
  所以这个中尉就拿出枪来,顶着这个印度教徒,就是这个火车司机的太阳穴,说你不准停车,你停车我就毙了你。但是到了一个车站的时候,这个印度教徒的司机还是踩下了刹车。
  那这个英国中尉还是眼疾手快,迅速用枪托一把把这个印度教徒司机给击昏,然后让人把他捆起来,然后自己,他也不会驾驶火车,但是看也看会了,很简单嘛,就是踩着那个加速踏板,轰隆轰隆地通过了这个火车站。
  站台上那些本来已经埋伏好的锡克教的暴徒,已经拿着刀、拿着枪准备上车砍人的那些人,是眼瞅着火车是呼啸而过。
  等这列火车到了巴基斯坦境内的时候,这个英国中尉下车的时候,车上七千名穆斯林,给他献上了一个花环。这个花环是用大家从仅剩不多的行囊里掏出来的钞票编成的花环,戴在了他的头上。
  而当英国人撤离的时候,他们在各地都听到这样的呼声,在难民的人群中,说英国人能不能不走啊?因为你们几百年虽然在奴役这个国家,把它当殖民地,但是至少还有活命的机会,他不会被这样像狗一样地杀掉。
  这样的大屠杀当时是到处都发生,那你说为啥?表面上看是因为宗教的因素,导致双方势不两立。但是实际上,在这片土地上,双方已经和平相处了那么多年,凭什么在这个历史关头会发生血流成河的大屠杀呢?
  你只要稍微推理一下,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宗教因素,它有的时候就是个借口,就是个诱因。真正导致大屠杀的是另外一根逻辑链条,我们不妨帮大家推演一下这个逻辑链条,这里面有三个魔鬼。
  本来大家和平相处,你念你的经,我信我的神。虽然宗教信仰不一样,但是各过各的嘛,有什么问题呢?顶多是互相排斥。
  但是这个时候第一个魔鬼就会出现,叫政治动员。那些高层的政治家,像尼赫鲁、真纳这些人,他是不会动员仇杀的,他们反复地讲要宽容,一定要善待对方,因为他们希望政治的运作是理性的。
  可是要知道,政治是一架机器,这个机器一旦启动,它会拥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灵魂。这个机器里面,各个层级的人,他多少带有一点点权力的欲望,这个权力的欲望主要要靠发动群众。一旦要到发动群众,请问什么东西好使啊?当然就是分别心了。
  所谓的分别心,就是告诉民众,我们跟他们可不是一伙的,我们可是两回事,历史上他们怎么欺负过我们,最好我们分家另过,我们成立自己的国家。这很正常吧?
  可是分别心只要往前走那么一点点,这就叫仇恨的种子。这个东西在漫长的政治动员的过程当中,它会渐渐地升温,渐渐地酝酿、发酵,成为一个大的火药桶。
  这个时候还不会爆炸,但是你等着那个零星的火星,一旦出现,往往就会点燃。
  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某一派的一个人的儿子强奸了另外一派人的女儿,这本来就是个治安事件,该杀杀该判判,对吧?但是双方的政治动员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这么看问题了,大家认为,这是穆斯林强奸了我们的女儿,这是印度教徒强奸了我们的女儿,所以这变成了一个族群对立。
  刚开始互相静坐、叫骂、推搡,就难免发生械斗。一旦械斗,就有可能死人;一旦死人,整个火星就会把整个火药桶炸开。
  当然,这只是零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第二个魔鬼,那就是一些流氓地痞。这些人会在火药桶炸开的那个瞬间,爆发出自己的理想。
  本来他可能欠了对方的债,为了赖债,这个时候他获得了一个非常光明正大的理由。原来是想赖债,现在这个行为叫爱国,我们去打呀、杀呀,把他们家房子抢过来呀,财产夺过来呀,这是多么光明正大呀,我捍卫自己的民族情怀,这是有情怀的事情啊。
  所以当他们冲上去的时候,这些人是下手最狠的。一旦下手最狠,杀了对方的人之后,第三个魔鬼就会出现。什么?叫复仇。
  对方又不是草人,你杀我们的人,有的时候无缘无故杀了一些人,好,我们也团结,我们也动员,我们也形成一个族群的力量,反过来杀你们。
  就像刚才我们讲的那两列火车的故事,当那些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听说,整整一列火车的印度教徒被杀得精光,一个活口没留的时候,他们能把刀尖指向谁呀?
  他们会去找那个具体杀害他们的那个穆斯林吗?不会,全世界所有的穆斯林都是我们的敌人,杀几个穆斯林,扳回本来,所以就会出现第二辆列车上的那个故事。
  所以你说,这里面谁一定是坏人吗?没有。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更为残酷的逻辑,就是往往刀尖还要指向自己人。大家可能知道,甘地是怎么死的?甘地就是印巴分治导致的这个火药桶爆炸的结果,他甘地导致了他的死亡。
  那杀甘地的是什么人呢?自己人,不是对方的穆斯林,是自己的印度教徒,杀他的那个人还是印度教徒当中种姓非常高的一个婆罗门。那这个人为什么要杀甘地呢?就是因为他觉得甘地是个叛徒。
  当爱国情绪,这种非理性情绪一旦被点燃之后,就会出现一个结果,大家会认为,那些叛徒是最可恨的。你看,在早期的工人运动当中,工人去打杀资本家的其实比较少,大家最恨的是什么人?是工人阶级的叛徒,所谓的工贼。自己人叛到对方,这个最可恨。
  那甘地为什么会死呢?是因为他为穆斯林说话,甘地一直想弥合。当时印巴分治的时候,有一笔钱应该分给巴基斯坦的国库,5.5亿美金,很大一笔钱。
  但是因为双方一分裂之后,马上因为什么克什米尔问题,军队就开始互干。这时候印度就说,这钱我不能给你,给你你就买军火,那不等于资敌吗?所以等所有的冲突平息之后,我再把钱给你。
  这个时候巴基斯坦就不干,这时候甘地就出来了,甘地用的又是自己的老招,绝食。说你们不停止仇杀,你们不停止抢穆斯林的财产,你们不把这5.5亿美金划给人家巴基斯坦,我就绝食不吃饭。
  所以最后印度政府也没办法,说行行行,我答应你,把5.5亿美金就还回去了。甘地就停止了绝食,他又获得了伟大的胜利。
  可是这是他一生当中最后一次,用绝食这种办法来获得胜利了。为什么?因为对于那些印度教的极端分子看来,甘地是个叛徒。就是因为你同意印巴分治,就是因为你保护那些穆斯林,背叛了我们的民族和信仰,所以我们要干掉你。于是甘地就在一声枪响下,倒在了血泊之中。
  所以你看,整个这个逻辑多么的无厘头,本来是和睦的邻居,仅仅因为宗教信仰不同,就因为这个逻辑链条的启动,最后变成了大仇杀,甚至杀到了自己人的头上。
  好了,今天这个悲惨的故事已经说得实在是够长了。那我们想说什么呢?其实无非想说两点。
  第一,当有人用理想主义来煽动民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一点点警惕,因为他永远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怎么样一下马上就好了。在1947年的时候,有一些政治精英就会告诉印度人民和巴基斯坦人民,说只要独立,英国人走了,这个世界就好了。
  这个世界会那么简单地好吗?理想是一个好东西,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那么多技术性的因素,没有那种理性的力量一丝一毫地去解决的时候,理想主义这个东西它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
  第二,就是那些政治精英,我们指的不是普通的精英,是带有一些政治理想的精英,他们为了获取一些权利,他们的行为就会在一丝一毫的那个细节上发生偏转。这种偏转一旦发生,他们往往就不是真的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他们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这个话说的有点不客气,但是往往真相就是这样。他们会不惜一切地去动员民众,洒下一把火种,虽然他不愿意看到大屠杀,但是事实上,你虽不杀伯仁,伯仁由你而死。
  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个教训,对世世代代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有用。当有人告诉我们说,这个世界当怎样一下,就好了;当有人告诉我们,他们都不行,让我来。你就可以跟他们说,呸,骗子。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如果说,一个皇帝,他有弑父之嫌,他好色无比,后宫成群,甚至还痴迷佛道,嗜食金丹,那他会是一位好皇帝吗?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差点在唐朝中晚期带来了一场国家的中兴,他就是唐宪宗李纯。后世从姨太太到女明星,抗战沦落站街,解放后成为工人,一生4次婚姻如今的武汉人,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武汉的第一位女明星叶秋心,她传奇而悲惨的一生隐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上世纪30年代,叶秋心与胡蝶阮玲玉等被誉为全国八大明星,红极一时。由于抗战的爆发大唐功臣中的首富年俸二十八万贯,三千名家人有一半拿朝廷俸禄提起古代官员中的富翁,人们就会想起严嵩张居正和珅,但是他们的钱似乎都不是好道儿来的,最后也不得善终严嵩饿死荒郊,张居正的后人也被饿死不少,和珅干脆被三尺白绫了却性命,这才叫有命赚没没有最蠢,只有更蠢军事史上让你瞠目结舌的骚操作兵者,凶器也,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尉缭子告诉我们,打仗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危险事儿,一定要小心谨慎,稍不注意,可能就是身死国灭。这话说的这么严肃,一直让我觉如何评价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霍查?阿尔巴尼亚,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而霍查,统治了阿尔巴尼亚长达40年之久。在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而美国和西方国家继续敌视和孤立我国,中国在欧洲只剩下了一个朋友阿尔巴尼亚。当时汉阳造步枪跟中正式步枪有什么区别和特点?汉阳造的前世今生首先汉阳造步枪肯定是由汉阳兵工厂制造,其原型为德国的Gew88步枪,也就是1888式委员会步枪。玩过BF1的朋友肯定知道Gew98步枪,也就是98k的前身。可Gew历史上哪些冷知识你掉鸡皮疙瘩?日本是一个没有都城的国家在日本的历史传统中,他们并没有都城的概念,一般他们的天皇去到哪里,那他们就会把天皇所在的城市暂时设定为他们的都城,而要是天皇离开了这座城市,那都城的荣耀就会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座无法摧毁的大楼,德军连攻58天未能成功位于俄罗斯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之间列宁大街和苏维埃路之间的一座4层楼红砖建筑,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方的一个重要据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2古时打仗一方高挂免战牌,另外一方为何就无可奈何?不能强攻吗?免战牌是不是真的存在?眼看着你要打我了,慢着,我有免战牌,你再打我就犯规了。要是挂个免战牌就可以拒敌,等自己调养好了,吃的胖胖的浑身都是力气,再把免战牌去掉准备开战?然后一看,对方和珅和纪晓岚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和珅因为年少时父母双亡,所以家道中落,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通读四书五经,更是精通汉蒙满藏四种语言,可谓才学出众。和珅18岁的时候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而治理东都是清朝九位最高级德国为啥能崛起?跟希特勒死前下达的一条命令有关,遵守了73年众所周知,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几乎全世界都被受到牵连,20亿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到处发生战乱,人民生活可谓是苦不堪言。但为了打败法西斯联盟,各国老百姓放下手中的锄头,
吕蒙正与鸡舌汤宋朝宰相吕蒙正颇具名望,元人脱脱在宋史吕蒙正传说他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可以说他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崇尚节俭的典范。吕蒙正一生三登相位。年少酷爱学习,虽父母早亡,家境贫寒苏辙嫁女倾家荡产,宋朝的嫁妆为何如此昂贵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在与好友章惇通信时,苏轼想到弟弟苏辙的近况,不由这般写道。就在前不久,为给小女儿陪嫁,苏辙不得不破家卖田,得9400贯钱,方才凑齐了一份嫁妆。无独有偶,南宋玉太老爷子2021生机大会玉老爷子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00余年的满清王朝。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一面五色旗飘荡在民主中国的百年党史中的检察档案88全国检察机关积极投入第二次严打人民日报报道张思卿要求各级检察机关集中统一行动积极投入严打(档案类型文书档案保存地最高检档案馆)1996年4月,党中央作出在全国开展严打集中统一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继1983年马辉将军回忆录抗战期间在易县(一)回忆大龙华歼灭战马辉将军回忆录抗战期间在易县(一)回忆大龙华歼灭战马辉(1915。121998。4。19),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江西永新人。在军旅生涯中,历任红军通信员测绘员通信主任参谋连长营秦国嬴姓家族,当时竟曾亲戚遍地!嬴姓诸国都有谁?命运怎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王朝,因此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朋友也都知道,实现了统一伟业的秦始皇名叫嬴政,也就是说他的姓氏是嬴。这个姓在近代极其少见,但在春秋战康熙朝一等公才13人,这家人就占了4个,但二十年后家族走向没落赫舍里氏是康熙初年最显赫的家族,没有之一。自康熙元年索尼担任首辅以后,赫舍里家族走上快车道,到了康熙二十年时达到鼎盛,索尼的五个儿子,其中三个都是一等公爵,还有一个伯爵。这样的荣耀李鸿章的爱将叶志超打仗一直不要命,在甲午海战中怎么变成逃跑将军了呢?提起叶志超,有时候令人不得不感慨,历史上一些奸臣的形象,真是由后世这群键盘侠们随意塑造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以结果论事的人以前有,现在也不少,就叶志超当时在朝鲜所面临的态势,可以说,朱元璋为何宁肯被骂,也要将蓝玉处死?朱元璋在处理蓝玉这个问题上,是根据蓝玉的所作所为,和日后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所做出的抉择,那么朱元璋为什么非要杀他?而且刑罚是如此的惨烈呢?我想有如下诸多原因,才致使朱元璋痛下决心的唐末持续了40年的牛李党争有怎样的始末?我们都知道,唐朝皇帝最烦恼的就是地方节度使,尤其是河朔三镇。可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文宗李昂却表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这显然是一句吹牛皮的话,因为他既去不了河朔的节度使,也去不李德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许许多多的革命人物都会被屡屡提及。其中,有一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遗忘的,他本不是中国人,却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还曾经担任过我军的重要领导职务,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