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俗话说,细节决定命运,霍去病就是这么一个细心的人。
  有人说过,霍去病其实是运气好,年少够莽,把舅舅卫青已经打残的匈奴再一顿恐吓,让匈奴不战自溃,最后一路追到狼居胥山。那么有没有事实可以反驳这种对霍去病的误解?
  霍去病未及弱冠出战北伐,年少本就得汉武帝宠爱,在展现出强大的战争天赋后,汉武帝这个外甥多有赏赐,在《史记》中,就有这么一处记载: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对于领兵打仗成绩非凡的霍去病,汉武帝派人赏赐了数十车酒肉给他,量如此大的赏赐,按照常理来讲,霍去病自己肯定是吃到昏迷都吃不完的,而他又是领兵的将军,把这些酒肉分给手下的将兵们显然更好。
  毕竟搞搞团建,这是自古以来每一个成功团队的必要觉悟和方式。
  可是霍去病却不,他没有把这些军士最喜欢的酒肉分下去,而是宁愿让这些酒肉自己腐烂掉,都没有说用来搞团建,趁机拉拢拉拢人心。有人一看,肯定会说,这霍去病太不会做人了吧,情商这么低,也太骄傲了吧,这不就赤裸裸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吗?
  非也,霍去病其实这样做不仅不能说他是一个情商低的人,反而能发现这个二十岁的年轻的人"政治思维"的敏锐。
  先说霍去病的出身,其实霍去病的出身和舅舅卫青几乎一样,卫青虽然是卫子夫他们的兄弟,但是卫青却是卫子夫母亲和别人生下来的,不算至亲。而霍去病也是一样,卫子夫的亲姐妹又和霍仲孺生下了霍去病,算是私通,霍去病无名无份,但幸好的是,他比卫青幸运,年幼的时候就已经被汉武帝带在身边,算是汉武帝的半个儿子。
  自古以来,雄主都是多疑,汉武帝后期搞出个巫蛊之祸,自己的亲儿子亲太子都能头脑发热一顿乱搞,霍去病自然也能发现这个姨丈的个性,首先汉武帝是一个皇帝,其次汉武帝也有着雄主的骄傲,这种骄傲就意味着臣子不能太过出格,要搞清楚尊卑。霍去病自幼跟着汉武帝学习读书,日月熏陶,又因为卑微的出身让他有自知之明,霍去病算是各方面都节制调和得非常好的一个少年天才。
  卫青立功,打败匈奴,而且不是一次两次,这挽救了西汉和匈奴对峙一直以来的压抑感,汉武帝没想到,朝中大臣也没想到,当年这个平阳府的马奴,竟然是个天才,有着秦代蒙恬的神威。于是当时外戚卫家如日中天,汉武帝丝毫不避讳,还让霍去病上场发挥,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安排跟着舅舅,北伐匈奴。
  谁知道一个天才的出现就是这么突然,霍去病首战大捷,展示出非凡的能力,汉武帝很开心。
  于是有了不久之后的赏赐之事,从这个大背景再来看霍去病宁愿十几车酒肉烂掉了,都不愿意给军士们吃有什么深意?
  其实还是那个问题,避免皇帝不开心。
  雄主都有一个特点,不希望功臣们做得太出格,只希望他们卖命,但是不希望他们有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威望,说通俗点,就是皇权对功臣的剥削,春秋战国以来,鸟尽弓藏的事情不知几何,讲远一点的,范蠡与勾践不告而别,讲近一点的,信陵君魏无忌被兄弟猜忌,无奈淡出。
  再近一点,汉初功臣明哲保身,功臣退休的人绝不在少数,汉武帝就是这些故事里的那种君主。
  霍去病如果把酒肉赏赐给了士兵,会造成什么问题?
  会形成私恩,也叫做私威,汉武帝看似恩宠霍去病,但实际上,又怎么知道这不是一种试探?霍去病把自己手下的部队锤炼得适合自己,冲锋陷阵,连自己人都自愧不如,感叹一个冲锋就得败下阵来,汉武帝对此理论上应该是开心大过于担忧,还是担忧大过于开心?
  如果霍去病没有那么强,那还好说,但问题是,非常强。我们知道的,后世五代十国,就是因为将军拥兵自重,撒播私恩,士兵们压根就对皇帝一点概念都没有,如此一来,藩镇就毁了大唐。虽然汉代没有藩镇问题,可是道理和人心都是相通的,汉景帝有过七王之乱,周亚夫横空出世,但结果却是如何?
  所以霍去病会不懂这些吗?
  他很懂,于是选择对于自己这种情况而言最好的方法,宁愿让这些军士在背后说自己坏话,都要保证自己和姨丈之间的和谐关系。霍去病不分酒肉,士兵们饥肠辘辘,肯定是对霍去病有怨言的,可是霍去病和军士的"不和谐",就是保证和皇帝和谐的根本。
  但其实按照当时的场景来讲,霍去病宁愿酒肉腐烂,都不分给下面的人,这种行为到底会不会引起军士们的怨恨呢?
  不开心是肯定的,但是怨恨说不上,归根结底,还是礼法环境够好,尊卑有度,古代的阶级压榨剥削,向来都被认为是正常合理的。
  自周代以来,社会不同阶级注定了吃的东西就不一样,古代天子的正餐被称为"太牢",太牢也不是什么神兽,而是三牲(牛羊猪)的代称,牛羊猪都吃,这是天子才可以的,而诸侯王就只能吃牛,卿大夫也递减,只能吃羊,大夫只能吃猪,士只能吃这些肉剩下的边边料,普通人呢?
  普通人记载得很明确,只能吃素。
  那么汉武帝时代,这套社会风气依旧没变,卫青当年被人说有王侯将相的气质,卫青就回答了一句,小小马奴怎么敢奢望。由此可见,当时社会里的普通人自我的观念还是很卑微的,加上礼法制约,霍去病不把这些食物分给这些军士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这些军士也算是平民百姓。
  所以,这个典故导致霍去病被黑了上千年不会做人的谜题,本质其实是霍去病会做人,但事实的背后缠缠绕绕才会让人对他有误解。不过也是因为复杂,才体现了霍去病的智慧,说明了霍去病不只是懂打仗,更说明了霍去病的胜利不是偶然。
  而历史上对霍去病"弃酒肉"的事情,其实还有另一段解说。
  很多人认为,是司马迁表达的意思容易让人误会,其实当时霍去病的战术就是要快速穿插,这其实就是冷兵器时代的闪电战,霍去病被认为是公元前时代军事打击的颠覆者,丝毫不按套路出牌,但是效果极大,往往打得匈奴不知道南北。
  因此,所谓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数十车酒肉,如果霍去病压根没考虑自己吃到晕厥,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带上战场,而所谓丢掉了这些腐烂的酒肉,其实可能意味着在出发的时候,就把酒肉扔在一旁了,以加快军队的进军效率,而酒肉在一旁无人问津才导致腐烂。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更符合常规的现实,因此历史上对霍去病及其军队的记载,都是带着干粮深入沙漠敌营,特别是封狼居胥山一战中,就连带着干粮的汉军都几乎扛不住了,如果真的带了几十车酒肉,这不是开玩笑的吗?
  而后来一些艺术作品展现给我们一个爱殴打士兵,骄傲目中无人的霍去病,那才是真的抹黑了,可惜霍去病23岁早逝,这一切的天才争议,都跟着他戛然而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霍去病的确宁愿把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放臭、扔掉,也不愿分给营中士兵,不过,他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并非不体恤下属,而是因为霍去病实在是过于早慧了。
  霍去病,西汉名将、骠骑将军、冠军侯、大司马,如此多闪耀的光环加身,他临到死也不过是个24岁的年轻人,霍去病的坦荡的仕途和他身份显赫的母系一族脱不了关系。
  霍去病的小姨是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除此以外,他还有两个将军舅舅,长平侯卫青和中郎将卫广,这样高端的身份配置,寻常人能占有一个足够沾光,而霍去病一下子就有了三个。有了这样的小姨和舅舅,霍去病在幼年时期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
  但偏偏霍去病还真不是一个仰仗自己皇亲国戚身份就胡作非为的纨绔子弟,他不仅知书达理,在舅舅的影响下,尤其擅长骑射,马背上的武艺更是一流。
  也因此,少年时期的霍去病不仅受到了母亲卫氏一族的宠爱与呵护,还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他就是霍去病的姨夫——汉武帝刘彻。
  刘彻比霍去病要年长16岁,在霍去病出生的前一年,十五岁的刘彻登基称帝,他削弱诸侯势力,推行推恩令,设立监察刺史,加强中央集权,一顿操作猛如虎。等霍去病长大时,刘彻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性了。
  但是,虽然事业搞得风生水起,汉武帝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公主生了几个,皇子却一个都没有。人总是缺什么就喜欢什么,年近中年的汉武帝对卫家姐姐的儿子霍去病非常疼爱,直接把霍去病接到自己身边生活,还封他为侍中。
  侍中这个官职也是很神奇,在汉武帝之前,侍中就是正规官职外的加官,属于散职,根本不在论资排辈的序列里。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侍中这个官职一下子变得显赫起来,出入宫廷、参列朝会、掌管御用器物,皇帝在哪,侍中就可以跟在哪里,不是亲信之人连当侍中的机会都没有。
  霍去病作为权贵子弟成了汉武帝的侍中,此时,他尚未成年,汉武帝将他带在身边是有意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有这样英明威武的姨夫可以跟着历练,霍去病的才干进一步的展露出来,汉武帝对他的疼爱也是一日甚于一日了。
  汉武帝元朔六年,卫青奉命前往漠南抗击匈奴,外甥霍去病也被他带了过去,临行前,为了师出有名,汉武帝还专门给霍去病封了个票姚校尉的官职。
  这是霍去病第一次踏上真正的战场,天之骄子霍去病一出手就能让无数老将汗颜,他带领八百骑兵直奔匈奴老巢,杀敌约两千名,单于的叔叔被俘,祖父辈的籍若侯产被杀,霍去病的军功在卫青帐下名列第一,汉武帝欣慰不已,直接给霍去病封了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食邑一千六百户。
  此时的霍去病多大呢,17岁,古代的千户侯有很多,但是17岁就能以军功受封千户侯,除了霍去病,恐怕也没有几个。
  两年后,霍去病再次出征,这次他不用跟在舅舅卫青的身后,而是作为骠骑将军,独自率军。霍去病率领骠骑在皋兰山下斩杀匈奴九千人左右,而后又继续深入,歼灭匈奴三万余人,匈奴部落的王子、将军、当户、都尉被俘虏近百人,这次出征,霍去病为西汉打通了河西走廊。
  "匈奴克星"霍去病成了西北百姓的守护神,之后的好多年,匈奴根本就不敢来陇西、上郡等地骚扰,百姓的负担轻了一截。汉武帝一开心,又给霍去病增加七千户的食邑,霍去病眼看着就要向"万户侯"的目标策马而去了。
  再回到问题中,汉武帝赏赐酒肉这件事,在《史记》中是有前因后果的,司马迁是这样叙述的,霍去病年少时就出入宫闱担任侍中,身份尊贵,所以很难体谅下层士兵的处境。
  他带兵出征,汉武帝派人送给他几十车酒肉粮蔬,等他回来的时候,辎重车上还有很多丢弃的粱肉,而一些士兵,还在忍饥挨饿。他们在塞外打仗,因为吃不饱,底层士兵饿的站不起来,霍去病还有心情去踢蹴鞠。
  从司马迁的角度看,霍去病从小锦衣玉食惯了,说什么骠骑将军,本来也才是个19岁的毛头小伙,和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不能比,根本不知道体恤下级。
  不过,细细想来,却有不通之处。
  霍去病出征匈奴一直担任首领,他的麾下少时几百人,多则数千人,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能将百千人指挥的游刃有余,让他们任其差遣,要说霍去病不知道体恤手下,那他在军营中凭什么立住脚跟,就凭卫青外甥的身份吗?不大可能。
  所以,霍去病不愿分享酒肉不太可能是因为他年少得志,不懂照顾手下。那么,最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知道,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是给霍去病本人的,他自己吃了没事,分一些给心腹手下吃也没事,但是如果他将十几车的酒肉张罗着分给全军吃,汉武帝会怎么想?
  犒劳三军是皇帝的职责,不是将军的职责,皇帝可以遣使臣慰劳将士,但是,如果将军把皇帝的赏赐分给了士兵,会不会落了收买人心的嫌疑。
  霍去病从小就长在权贵家庭,侍奉在汉武帝身边,耳濡目染,帝王心术别人不知道,聪慧的霍去病不可能不清楚。如果不分酒肉,顶多落一个纨绔子弟、不知体恤的骂名,只要是打了胜仗,没人会拿这件事苛责他。
  但是,心一软分了酒肉,传到汉武帝耳中,会不会被认为是笼络人心、培植势力?这个罪名,谁能担得起。
  所以,聪明如霍去病者,宁愿对外去扮演个骄矜的贵族子弟,也不能引得皇帝丝毫的怀疑,这才是他生存哲学所在。
  曾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少年将领,曾经完成"封狼居胥"壮举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绝不是一个只有武夫之勇的人,情深不寿,过慧易夭,可惜这样的少年天才实在是死的太早,要不然,搅动大汉风云的,说不定就是这个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
  士兵们在茫茫大漠中忍饥挨饿,主将却把几十大车鲜美无比的酒肉统统倒掉,任凭手下军士祈求、或者咒骂也绝不分给他们。任谁看来这位主将绝对是个"低能儿",他这样做的后果肯定会让军心动摇,以后还怎么带兵打仗呢?
  可是我如果说这位主将不是别人,正是封狼居胥、勇冠三军,仅仅24岁就官拜大司马(最高级别武将)的霍去病,你还认为他没有能力吗?
  事情发生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当时西汉已经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匈奴的浑邪王也已经归附,但是汉武帝对此并不满足,匈奴未灭、他依旧寝食难安,于是便派霍去病率5万精兵深入北方茫茫大漠,主动寻找匈奴主力。
  在这个过程中,霍去病取得了卓著的战功,共计歼敌7万余人,俘虏了包括屯头王、韩王在内的80多名高级官员。著名典故"封狼居胥"指的就是这场大战:"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在军队获胜凯旋的途中,汉武帝为了犒赏他,派人送去了几十大车酒肉佳肴。使臣宣读了皇上的盛赞旨意、霍去病领旨谢恩之后,他的一番举动却引得军中怨声连连。原来霍去病在得到犒赏之后,只顾自己享用丝毫没有分享给手下,几天之后肉发臭了竟直接扔掉。
  "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对于霍去病这种自私的做法,立刻遭来将士们的强烈反感,只不过因为身份地位的差距,他们敢怒不敢言。后来还是卫青提起这件事,告诫他带兵打仗不能只顾自己享乐、把士兵的疾苦抛之脑后。对于这位长辈兼引路人,霍去病向来敬佩、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只不过这次面对他的劝说,也只是苦笑一声,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
  满满几十大车的酒肉,霍去病一个人是吃不完的,为什么任凭放臭都不愿分给士兵呢?面对卫青善意的劝说,他为什么只是苦笑呢?这件小事的背后是否另有隐情?分了这些肉,恐怕自己命不久矣。
  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汉武帝只是派人把肉送到了霍去病的军营,并且对他猛夸一番,全然没有提到"犒劳将士"或者"分食"的字眼。难不成这是汉武帝的疏忽?或者说这样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开金口?
  这就涉及到帝王权术的范畴了。
  汉武帝的旨意中明明白白写清楚了,这些酒肉是犒劳你霍去病的,至于是全部吃完还是放在那臭掉,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但也仅局限于你自己一个人。
  按理说,霍去病完全可以和将士们分享这些酒肉,但是这样以来皇帝的"天恩浩荡"就变成了霍去病的"私恩"。在古代,皇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将领和士兵关系过于密切,而霍去病现在明显有功高盖主的趋势,如果再和手下士兵走得太近,恐怕就会大祸临头了。
  所以这明面上是犒赏,背地里却是试探。汉武帝在试探霍去病的忠心,看他是选择完全遵从自己的旨意,还是敢公然抗旨,分食酒肉拉拢人心。
  很显然,霍去病领悟到了这一点,他的做法也是明哲保身。
  霍去病是在巧妙地维护皇帝权威。
  假设那一车有一百斤肉,我们取个比较大的数值,皇帝赏赐了900斤肉,五万大军平均下来每人只能分到1钱多一点,也就是芝麻绿豆大小。
  从这个层面来讲霍去病也是不敢分的,如果分完之后发现还有一批人半点荤腥都没摸到,心里肯定会不平衡。再者说了,就算能够分毫不差地每人平分,拿点肉连塞牙缝都不够,肯定会有人借此讽刺朝廷小气。
  在汉武帝看来,几十车肉已经足够多了,普通人一顿才能吃多少。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军队的人数太多了。
  所以,皇帝犯得错误,被霍去病一个人扛了下来,不分肉就没有人会指责皇帝的不是,矛头就全都指向了他的身上。看到其他答主说霍去病是怕影响行军速度,我认为根本是无稽之谈。
  霍去病得到赏赐之后,先是自己独享,等到肉发臭变质才全部扔掉,这应该经历了2-3天的时间。可是把这些肉做熟,全军将士吃完只不过需要一个时辰。霍去病虽然深入漠北,但在后方也是有大本营的,把肉放在那里加盐腌制,当成储备军粮不好吗?
  而且把几百斤肉弃之荒野,直接让匈奴探子知道这里有过大量的人员活动,不是暴露位置了吗?
  所以影响行军速度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宁让肉臭掉,也不给士兵吃。霍去病做的没错。《史记》中为什么还要当糗事记载?是司马迁故意黑霍去病一把,出口恶气。
  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姐姐的私生子,舅舅是大名鼎鼎的大将军卫青,由于小姨和舅舅都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而且小伙子长得非常帅气,被喜欢小鲜肉汉武帝看中,18岁就到皇帝身边当了侍中。
  汉武帝不只是喜欢女人,"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于是司马迁对霍去病刚成年就服侍皇帝,产生各种猜测。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古代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这句话读起来很有暧昧,大致可以理解为"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霍去病,刚刚18岁,就受到汉武帝的宠幸,成为了他的侍中。"
  侍中是做什么工作的呢?《齐职仪》记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也就是说,霍去病不但管理汉武帝的车马出行,而且负责衣服穿着、各种日常用品,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壶子,是汉武帝的贴身秘书。小鲜肉和喜欢龙阳之好的汉武帝天天在一起,又递茶水,又端夜壶,难免出点岔子,因此司马迁对霍去病的升迁有看法。
  对于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霍去病来说,肯定个性十足,别说士兵,就是朝中大臣他也不鸟。飞将军李广的小儿子李敢也是个有个性的人,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父亲受到卫青排挤,不得志才自杀的。所以一次聚会上,当众痛揍了卫青,出了口怨气。
  霍去病看到李敢竟然欺负舅舅,心中愤愤不平,于是在甘泉宫狩猎时,一箭射死了李敢。汉武帝知道这事后,当然在向着宠爱的霍去病,说李敢是打猎时被鹿撞死的。有皇帝护着,霍去病杀了武将,却屁事没有。
  司马迁一直对"李广难封"耿耿于怀,知道李广的儿子死的冤,对霍去病成见更大。当他听说霍去病不给士卒吃肉的事后,就记录在《史记》中,糟蹋他的名声。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却这样记载他: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用白话说就是,霍去病出征时,汉武帝派人送来了十几车肉,等他返回时,没吃完的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士兵。
  这是司马迁用民间道德绑架霍去病,站在士兵和百姓的角度,指责霍去病不体恤下属。其实霍去病做的一点也没错,他是在严格执行封建礼制。《国语·楚语下》中规定: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也就是说,在古代,不是人人可以吃肉的,天子才能吃到牛羊猪各种肉食,诸侯可以吃到牛肉,大臣能吃到猪羊,士族只能吃鱼肉,老百姓只是吃菜。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吃肉也得按礼法,士兵都是庶民百姓,他们没有资格吃肉食,如果未经同意,违反礼法食用的话,是要杀头的。霍去病是严格的执行当时的制度,按照礼法行事,当然,他可以将吃不完的肉赏赐给士兵们开开荦,但他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形成了孤傲的性格,不会体恤下属,把士卒饥苦放在心上的。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或从士大夫的角度看,是无可厚非的。
  司马迁当然懂得礼法,但是他为什么要这么记载呢?他受宫刑后,对在皇帝身边阿谀奉承的人非常敌视,特别是从内心里看不上霍去病这样凭关系上位,肆意妄为的外戚,同时又同情像他一样受到打压的弱者,于是借记录"吃肉"这个事,黑霍去病一把,吐一吐胸中恶气。
  因为霍去病想活着把士兵们带回家。
  司马迁说霍去病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不爱惜士兵,原文是"贵不省士"。
  说霍去病"贵",很对。他的小姨夫是汉武帝刘彻,他的舅舅是大将军卫青,他的舅妈是平阳公主,他,贵不可言。
  但是说他这种做法是"贵不省士",太史公司马迁就错得离谱了。
  试想如果霍去病真的不爱惜士兵,又怎么会在战斗中如臂使指,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呢?
  霍去病第一次随卫青出征,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这一战,产生了两个结果和一个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结果是,卫青所部所获平平,只斩杀了几千匈奴士兵,但是初次出征的剽姚校尉霍去病却一战封侯。
  十八岁的少年霍去病,骑白马,执长槊,率八百铁骑,脱离大部队,风驰电掣一般阵斩匈奴两千余人,擒获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于大漠深处。
  这让临阵才把霍去病硬塞给卫青的汉武帝高兴坏了。
  剽姚霍校尉,智勇冠三军!汉武帝以一千六百户封少年霍去病为冠军侯!
  第二个结果是,卫青麾下的前将军赵信,突然遇见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仓促接敌之下,大败。
  赵信竟然领着剩下的八百余人投降了匈奴。
  伊稚斜单于如获至宝。因为赵信本是个匈奴小王,归顺汉朝后,被封为翕(xī)侯,对汉朝的情况非常清楚。
  伊稚斜单于不仅封赵信为仅次于单于的自次王,还把自己的姐姐也嫁给了赵信。赵信感激之余,向伊稚斜单于献了一计。
  这一计太歹毒了。直接导致汉朝再征伐匈奴,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他建议伊稚斜单于把匈奴撤到漠北,与汉朝军队拉开距离。
  须知,汉朝当时的主力兵种仍然是战车和骑兵,骑兵的能力,比起从小生长在马背上的匈奴人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
  汉家男儿征伐匈奴,不怕接敌,就怕找不到来去无影踪的匈奴铁骑。
  我们所熟知的"飞将军"李广,那是多么彪悍的一员战将。能在重伤被俘的情况下,夺下匈奴的马匹,用抢来的弓箭射退追兵,成功逃回大营。
  但是却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最后一战中,因为迷路,而导致单于遁逃,不得不挥刀自尽以谢罪。留下了"李广难封"也就是终身没能封侯的千古遗憾。
  可见大漠征伐之难。
  赵信向伊稚斜单于献的这个毒计,正是发挥了匈奴的优势,而抑制了汉军的短处。让汉家男儿必须携带更多的给养,长途奔袭,寻找战机。
  前面咱们说了,这次战役,导致了两个结果,一个深远的影响。
  两个结果咱们都知道了。那么由此产生的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汉朝的军队,从此由战车和骑兵为主力兵种,逐渐过渡到以骑兵作为主力兵种。
  而战车,逐步以运送辎重及防御设障为主了。
  而霍去病恰恰是把骑兵的机动性能,运用到炉火纯青的那个人。
  可以说,霍去病就是个天生的骑兵种子。
  当然,这就不得不说一说他的身世了。
  和卫青一样,出身于平阳侯府。也就是平阳公主府。他的母亲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
  卫少儿还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的时候,与平阳县的小吏员霍仲孺好上了,有了霍去病。
  这位霍仲孺是个有家室的人,之后就和卫少儿断了联系,幼时的霍去病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哪个。
  等卫子夫被过三月上巳节游玩到平阳公主府的汉武帝看上之后。
  卫氏一家从此显贵。小小的霍去病成为西汉外戚的一员,才有机会学习骑射,并且很擅长骑射。
  一心想为汉高祖,为吕后报仇的汉武帝,当然很喜欢这样的勇士,又是自家亲戚,于是就任命霍去病为侍中,霍去病从此得以成为天子近臣。
  相处的时间多了,汉武帝惊喜地发现霍去病对兵法相当感兴趣,就打算亲自教霍去病《孙子兵法》。
  没想到霍去病却根本不想学,他是这样说的:
  故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听听,这就是军事天才的傲骨!他的意思就是打仗就要随机应变,生搬硬套古兵法有啥用?!
  汉武帝一听就更高兴了,这不是正好暗合了兵法中"兵无常阵,水无常形"的说法了吗?
  看到这儿,不由人想到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制造了"巫蛊之祸"的江充,也是以相似的方略来阐述自己出使匈奴的策略,同样打动了当时的汉武帝。
  可惜,霍去病给汉武帝带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而江充给汉武帝带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噩梦。
  咱们回来看看,为什么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简单来说,就四个字:因敌而食。
  就是甩掉笨重的辎重,发挥骑兵狂飙猛进,机动灵活的长处,长途奔袭,大范围穿插,迂回,寻找战机,打歼灭战!
  没饭吃?匈奴那里有!
  咱们前面不是说伊稚斜单于听从了赵信的计策,把匈奴的王庭撤到漠北了吗。
  汉武帝也不是善茬,你撤到漠北,我正好收拾河西的浑邪,休屠所部匈奴!
  河西在哪里?就是河西走廊甘肃一带。话不多说,上图!
  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各国的重要通道,匈奴占着这里,汉朝就没法征服西域各国,丝绸之路就更无从谈起。
  汉武帝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霍去病。
  这年是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二十岁。
  地图上显示得很清楚,这一年,分春夏两次进攻。
  春季,霍去病率领一万铁骑从陇西出发,横扫匈奴五国,过焉支山,在皋兰山下与匈奴军主力大战一场,斩首级八千九百余级,其中有折兰,卢侯二王。又擒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
  休屠部祭天用的金人两个,也被霍去病所部缴获。
  这一场战役,霍去病带领铁骑长途奔袭六天六夜,充分展现了骑兵的机动能力。
  试想,如果是等着辎重一起慢慢行动的话,战役的突然性和灵活机动性,将荡然无存。
  必将被匈奴人牵着鼻子在广阔的草原上遛弯,并最终被拖垮。
  尝到这种战法甜头的霍去病,在当年夏季攻势中,甚至不等因迷路而没有按期赶到的公孙敖所部兵马,率领万余铁骑,孤军深入,又是长途奔袭,如图所示,绕了一个大大的弯,出其不意地从北面进袭匈奴军。
  这一仗,俘获匈奴贵族,阏氏(yān zhī,匈奴的王后),王子等五十九人,高级将领相国等六十三人。打得匈奴人元气大伤,浑邪王直接动了归顺汉朝的心思。
  同年秋天,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但是平生波澜。当匈奴众看到对面来迎接的汉军人数众多的时候,有不少人临阵反悔,纷纷叛逃,一时大乱。
  还是霍去病,当机立断,率领铁骑突入匈奴阵中,斩杀了叛逃的匈奴人八千余人。最终使得浑邪王率领四万多匈奴人归顺汉朝。
  从此,河西走廊被汉朝控制,汉武帝设河西四郡:酒泉,敦煌,张掖,武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
  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向上再也没有匈奴的滋扰,汉朝在陇西,上郡,北地郡的守卫力量,因此得以减少一半,减轻了汉朝老百姓的负担。
  可以说,霍去病居功至伟,因此也获得了八千九百户的封赏。
  霍去病的最后一战,发生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同样精彩纷呈。
  肃清了河西走廊之敌的汉武帝,把目光对准了撤到漠北的匈奴王庭,也就是伊稚斜单于的本部。
  这次战役准备的更充分,由卫青和霍去病统领十万铁骑,再加步兵及辎重队伍数十万人。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寻机歼敌。
  很明显,霍去病所部,又是一次长途奔袭,这次的路程,足有两千余里,大败匈奴左贤王,斩敌七万余级!
  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古礼,祭天为封,祭地为禅。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
  两千余里的长途奔袭,如果是被沉重的辎重所累,肯定达不到这样辉煌的战果。
  综上所述,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正是为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导致的结果。
  如果让士兵贪恋汉武帝赏赐的数十车酒肉,那就一定会导致骑兵们行动迟缓,既达不到长途奔袭的速度,也无法完成突袭匈奴部的突然性。
  所以,这样长途的奔袭,和连续的作战,正是发挥了骑兵的长处,对击败匈奴这样从小就生长在马背上的军队来说,才是正确的征战方式。
  当然,胜利归来的士兵们,也会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面有菜色,疲惫不堪。
  看起来是霍去病不爱惜士兵,但是,活着把他们带回来,不是最好的爱护士兵的方式吗?
  至于太史公司马迁对霍去病在军营中稍有闲暇,就以踢球(蹴鞠)为乐,也颇有微词。但是我个人看法,这正是保持士兵士气的一种方式。
  不然,大漠茫茫,行军凄苦,很容易出现士气低落的问题。以蹴鞠为乐,正好可以让士兵们动起来,忘掉思乡之苦,保持士气的高涨。
  说真的,如果霍去病真的贪图享乐,也不会在二十四岁就英年早逝。这应该是常年征战,苦心孤诣的结果。
  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这个问题还有点类似脑筋急转弯,可能是误会了霍去病的不通人情了!
  假如霍去病在京城,皇帝赏赐酒肉,他自己吃不完,肯定会及时地卖掉,几车酒肉可以换很多银子,傻瓜才会跟钱过不去,让美酒佳肴都坏掉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酒肉从京城出发,送到抗敌前线的时候,由于路程有点远,天气又不冷,估计三四天鲜肉就有臭味了!
  这样的肉自己不能吃,更加不能给士兵吃,再说了战场上可以缴获牛羊肉,打匈奴往往不缺肉吃,倒是酒这个东西是稀缺品。
  所以,咱们不能仅仅从"朱门酒肉臭"的角度来看霍去病,毕竟是古代打战,交通不便,路程有点远,再说了霍去病不是那么小气的人。
  有一次,皇帝赏赐美酒佳酿,数量不多,就是几坛子名贵的好酒,为了让士兵们品尝品尝!
  霍去病自己都没吃,把几坛子酒倒入河里,以便河边的所有战士都能喝点酒香味,这条河流过的地方,现在就叫"酒泉",酒泉这个地名就是源于霍去病与士兵分享美酒佳肴。
  这也说明,霍去病没有吃独食的嗜好啊!
  可见,酒肉坏掉肯定是另有隐情,咱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呀!
  恰恰相反,估计是霍去病非常重视士兵们的饮食卫生,知道酒肉坏掉了,即使是皇帝的赏赐也坚决不要了。
  霍去病打战很厉害,也是名不虚传啊!
  军队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也是胜利的后勤保障。霍去病的军队野外生存能力很强,在草原上获得新鲜食物就是"小菜一碟"的事情
  事实上,霍去病打战往往不需要后勤,他可以以战养战的在匈奴那里解决温饱问题。
  霍去病的军队野外生存能力很强,他们可以缴获敌人的生活物资,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面就有霍去病选择各种有特殊能力的人加入自己的军队!
  霍去病有自己专门寻找水源的专家级别的士兵,也有各种特异能力的人才,总之霍去病的队伍人才济济啊!
  他们应该有办法在辽阔的草原上获得新鲜食物,特别是新鲜的牛羊肉什么的。
  这个"酒肉臭",只能说明霍去病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朝廷的后勤跟不上他的作战步伐。
  也说明霍去病对朝廷后勤保障的依赖性非常小,没有后勤保障,他们也能够活下来。
  他的士兵已经习惯了野外生存,几天不吃肉也能够保持战斗力。可惜,问题还没有这么简单!为了弄清楚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特别查阅了史料,发现咱们一开始就忽略了历史真相!霍去病还有多余的粮食,不仅仅是酒肉,粮食不容易坏掉呀!
  据《史记》记载霍去病是"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士卒乏粮的事情多了去了!
  为了解决饿肚子,还能够保持战斗力的问题,那么手里就得有粮食,这个其实就是一种类似的"望梅止渴"的办法,霍去病则是"看梁肉来止饿"!
  大家想一想,如果手里真的没有粮食,又很饿,这个时候往往容易让士兵门都陷入绝望之中!
  手里还要有一大车粮食,士兵很饿,往往不至于绝望,因为军队还有粮食,只要自己英勇作战,能够立功,就能获得粮食。
  我觉得这才是霍去病打战胜利的一个秘诀!
  就是有底线,再饿,都不能用尽手里所有的物资,再困难都要保持军队起码的战斗力!
  可能,这就是霍去病拥有的鲜为人知的解决饥饿的办法:饿不可怕,可怕的是手里真的没有一点粮食了!
  这一切,也说明霍去病善于长途奔袭,勇于挑战给养困难!而且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绝招。
  这也是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宁愿酒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的真正原因!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关注和评论!@龚柳辉
  我是杂谈胡侃,不绕圈子,直接说答案,霍去病宁可让皇帝赏赐的肉臭掉也不分给士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霍去病擅长闪电战和迂回战,为了加快部队奔袭速度,丢掉数十车酒肉只是小事一桩,重要的是带着众军迅速建功立业;第二,人多肉少,根本不够分的;第三,当时礼法森严,每个阶级能吃什么都有严格规定,如果把肉分给士兵们,反而会害他们丢了性命。
  霍去病一出道用的的就是闪电战,到了河西之战夏季攻势时,那更是玩得炉火纯青,远程奔袭2000里,直接抄匈奴人老窝,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于快速反应部队,辎重则是能少则少,而霍骠骑的策略是以战养战。几十车拖慢行军速度的肉食,在快速掌握战机面前,鸡肋都不算。说他浪费粮食的人,是要让我冠军侯在祁连山给你表演飙马车?
  再者,按照当时车辇所装的肉食,一辆车估计不到100斤,就算汉武帝赏赐了50两,五千斤肉怎么够数万人吃,说不定有的士兵还分不到,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还不如不干,把肉丢了都行,就算皇帝将来怪罪下来,大可回一句:"陛下,微臣已经帮你把河西地区收回来了。"你看看汉武帝会不会怪罪他丢了几十车的酒肉?
  在古代,各个阶层能吃什么,那可是有严格规定的: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看看,皇帝猪牛羊都能吃,到了诸侯那里最高级的只能吃牛肉,公卿能吃得最高级的肉只到羊肉;士大夫最好只能吃到猪肉;有一定功名的人撑破天只准吃烤鱼;百姓能吃的就是素食了。并不是经济水平的问题,就算你有钱也不敢买,乱吃东西可是犯法的。所以皇帝赏赐给臣子的肉食,只能臣子来吃,其他人要是敢吃?卒!霍去病与平阳府的渊源
  霍去病身份地位的剧变还得从姨妈卫子夫被汉武帝刘彻所宠信说起。卫子夫是平阳公主府的一名歌女,汉武帝继位后,陈皇后多年无子,作为刘彻姐姐的平阳公主十分着急,你看看,被临幸几年还没生个皇子,要是再过些年,依然没有动静,刘家脸面可往哪搁呢。平阳公主心急如焚,着手给弟弟从民间选妃,其中就包括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和姨妈卫子夫。
  有一次刘彻到霸上扫墓,路过姐姐家,平阳公主一番盛宴款待后,只听她双手合鸣三声,事先打扮得清丽脱俗的美女们鱼贯而入,数十位美女相貌各有特色:俏丽若三春之桃者有之,眉梢眼角藏秀气者有之,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者有之。当皇帝的,什么倾国倾城的容貌没见过,眼前这些美女竟然没有一个能勾起他的兴趣,平阳公主一声叹息:"也罢,既然陛下不满意,我再去民间寻防寻访。"当即示意众美女退下,叫上歌女唱曲助兴,这一唱倒还给她来了个意外惊喜。弟弟刘彻看到歌女中有一人:远而望之,皎弱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碧波,其声甚美,脆若黄莺出谷,细如乳燕归巢。登时心头一动,扬手指定,就她了,这位佳人甚合朕心意。
  就这样,汉武帝起身更衣,在轩车中临幸了这位歌女,刘彻完事回席,意气风发,重重赏赐姐姐平阳公主。平阳公主趁热打铁:"要是陛下喜欢,就把子夫带到宫中,正好打发你将来的相思之苦。"从此,卫子夫被召入宫,奇怪的是,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刘彻碰都没碰过她。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将宫中年老体弱的宫奴遣散出宫,卫子夫趁此机会在刘彻面前哭得梨花带雨,跪求秋风客释放自己出宫归家。刘彻哪里招架得住,眼前这位楚楚可怜的美人更是动人了几分,再次临幸,事情就是这么巧,一步到位——卫子夫成功怀孕,从此帝王之宠,一天胜过一天。
  (插一句,汉武帝娶了卫青的姐姐,卫青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他们之间应该如何称呼?)
  有人受宠就有人失意,陈皇后的母亲听说卫子夫受宠怀孕,心生妒意,派人去杀卫子夫弟弟卫青来震慑卫子夫,幸好公孙敖及时相救才幸免于难。
  刘彻知道此事后,马上表明立场,重用卫青任为建章监(建章宫羽林军的统率),又任命为直接归皇帝调遣的侍中,在此后的是十年,卫子夫集汉武帝万千宠爱于一身。上最好的军事院校
  霍去病母亲是卫子夫的姐姐,公元前140年与一个叫霍仲孺的小吏私通生了他。后来他父亲因为工作关系跟其母子失去了联系。在霍去病12岁的时候,小姨卫子夫成了皇后,古语有云,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更何况霍去病骑射精熟。刘彻更加欣赏卫家这个才能出众的小子,有种想把他培养成军事栋梁的冲动,决定向他传授孙子兵法,结果霍去病却回了一句:这是写给农耕民族的兵法,我的志向是大败匈奴游牧民族,恐怕不实用。恐怕很少有人反驳过刘彻,霍去病这直来直去的性格,倒是给了他耳目一新的感觉。
  且不说他舅舅卫青对他的影响,光是皇家那帮智囊团的耳濡目染,足以让年幼的霍去病完成系统化的军事理论学习(相当于从12岁就开始读军校,请全国最好的教授教学,那军事指挥能力能弱吗?)在上林苑的日子,刘彻也没让他闲着,时常派遣他跟随羽林卫打猎骑射,小小年纪就理论实战相结合,不成高级指挥人员都难。
  当然,用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来培养你,总是要考察下你到底有几斤几两的,17岁时,霍去病被任命为票姚校尉,跟随卫青参加漠南之战,率领800骑兵追击匈奴数百里,斩杀匈奴敌军2000多人并俘虏对方相国、当户口等高级官员,斩杀单于叔父等人,汉武帝听闻,喜不自胜,当即封为冠军侯,瞧瞧,人家的17岁,才带800人就敢深入敌营,俘虏了一大批贵族还能全身而退……
  19岁时,他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浑邪王、休屠王势力发动春夏攻势。春季攻势时率领一万骑兵,6天急行军达一千多里,在皋兰山下歼敌九千人,重创匈奴。匈奴人大气都还没喘匀呢,霍去病又发动了夏季攻势,这次他与公孙敖约定率领数万人骠骑深入,结果公孙敖迷路了,你以为霍将军会就此作罢吗?不,这次他打得更猛,把匈奴的核心人物都俘虏了一大堆,王公贵族又是抓了几十人,匈奴那边朝廷运转都快要陷入瘫痪了,霍去病孤军深入的这一仗,歼敌三万余人。
  匈奴浑邪王一瞅,这强汉霍去病太厉害了,再这样跟他刚下去没有什么好果子吃,搞不好还要掉脑袋,要是降了大汉朝,说不定还能封个王爷啥的,果断带领四万多人投降,但部下有人撂挑子就不干了,你这大王没骨气,动不动就当缩头乌龟,带着一些不明真相的士兵瞎起哄。霍去病一看,这哪成啊,你们都向我摇白旗了,还敢有人捣乱,当即带上身边的彪悍武士,策马疾驰,于万人军中斩杀叛乱者。从此,河西地区正式纳入大汉势力范围。游荡在外的匈奴人民以歌悲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总之,霍去病这么几次快速奔袭,河西地区的匈奴人基本没啥生存空间了。
  荡气回肠的闪电战与大纵深战
  在我看来,霍去病夏季攻势这一仗真是打得荡气回肠,算得上是古代闪电战和大纵深战的鼻祖。说一下这一仗的战果,在无后援和其他部队配合的情况下,避敌锋芒,迅速绕道西北,短时间之内狂奔2000余里,直接跑到敌人后面捅屁股,在祁连山山麓歼敌3万余人,俘虏各类王侯指挥2500人。这军事理论就算放在现代也称得上是战略级的,完美避开敌人防御体系,对敌侧翼或者大后方实行远距离机动,进而形成合围态势,就像我用上等马对你下等马一样,不赢才怪。
  当然,并不是每个将领都具备实施迂回战略的能力的,指挥一场体量如此庞大的战役,最高统帅除了需要具备过人的胆略以外还需要高度的智慧,对任何一次战场态势变化都能见微知著,从无数条真实或虚假的情报中攫取出最精准的信息(很多时候,战场上的假情报要比真情报多),并以此为据推演敌人兵力、推进方向、战略意图、以及作战形式。完成这一切,需要一个超级大脑,而这只军队的主帅则是巨量战场态势运算的核心,有了敌人意图和战场态势的预测,接下来就要迅速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包括A计划、B计划以及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方案。总的来说,指挥大纵深战役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考验智慧与胆量的系统工程。
  进行大纵深迂回最明显的特点是依托广阔的战争空间(2000里够广阔了吧),深入到敌方(匈奴)腹地,出其不意以排山倒海之势碾压推进,就像人家还在家悠闲地吃着火锅唱着歌(不,是烤着羊肉唱着歌),你突然就打进来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
  在重兵防守的大前方早就等得百无聊赖,即将要高歌一曲解闷的时候,霍去病突然带着大军就朝从屁股背后杀过来了,你害不害怕?(心里还寻思着,他是会飞吗?按理说要绕到我背后,至少得上千里吧,就算他有这个能力,后勤粮食如何保障?)祁连山下的匈奴大军,一脸惊恐,这是天降神兵啊,真心打不过……
  另外一个关键点:
  霍去病是如何在人生地不熟的河西走廊一带自带GPS和筹措粮草的?那个公孙敖不都走丢了么?霍去病有几个绝招:第一,重点征召游牧民族的良家子弟;第二,大量接纳匈奴俘虏为己所用;第三,有功立赏;第四,取食于敌。
  看看,冠军侯的操作多么高端,长期生活于牧区的匈奴民族,重赏之下为我所用,带路,找吃的,全都给你包圆;俘虏敌人之后不搞身份歧视,只要你跟着我好好打仗,保你享受不完的功名利禄,原本在匈奴军中从入伍到战死都未必能升官,更别说得些金银财宝的奖赏了,跟着霍将军就完全不一样,有打不完的仗,立不完的军功,重点是很多时候能够快速嘉奖,妥妥的几天升一尉官,打仗哪有不嗷嗷往前冲的道理。再者,人家骠骑部队歼灭敌军后根本不贪恋战利品,带上够几天用量的口粮就行了,啥辎重后勤,不存在的,要是快速反应部队后面跟着上百辆酒水车,车轴火花都能给你拖出来。匈奴人此前也没见过这样的打法啊,骑兵个个不要命,速度还快得不可思议,这样的军队,谁顶得住。
  郁郁不得志的人在霍去病这里可以迅速找到人生价值,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在这里能够快速实现理想,可能有时候立一次功,就够一辈子吃喝不愁,就问你愿不愿意跟着霍将军干,你不愿意我可是非常愿意啊。封狼居胥,杀人诛心
  21岁时,霍去病和卫青各率五万骑兵,再次出征,这次他要深入漠北,寻找游荡在漠北地区的匈奴主力,歼灭、劝降以绝后患。
  大军向北疾驰两千多里,越离候山,渡弓闾河,歼灭匈奴左贤王部其万余人,俘虏数十位重要官员,征战多年,霍去病也懂得,匈奴人怎么打都打不完,干脆来个杀人诛心,数万骑兵浩浩荡荡杀向狼居胥山,这里可是匈奴人的腹地啊,左贤王的老窝,霍去病干脆搞了个封禅大典,这一动作就相当于在刚打下来的土地上宣称自古以来(左贤王倒是想阻止,奈何实力不允许啊),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左贤王节节败退,一直被赶到了贝加尔湖边。自此以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冠军侯的超级粉丝
  霍大冠军侯的风采震烁千古,估计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父亲都是他的超级铁粉,不然怎么会给他取一个跟霍骠骑如此相似的名字。
  要是有人敢当面跟辛弃疾说他是文化人,他都能跟你急眼了,立马提起剑上来就给你咔咔一顿削,我老辛好歹也是抗金先锋啊,啥肌肉早就练得登峰造极了,武艺可能不算是天下无敌,但还是做过一点"小事"滴。
  等等,我给你讲讲我的战绩:"23岁时率领50骑突入敌营捉拿逆贼张安国。"
  "不就是抓回个叛徒吗?有什么好嘚瑟的?"
  "噢,我刚刚忘了说,那是一个有5万人的敌营。"
  "辛大爷,给您跪了,要是诗仙在场都要跟您拜把子。"
  醉里挑灯看剑,猛吹号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不敢说谪仙人能跟你称兄道弟,至少你慷慨激昂地吼出这几句的同时他会立刻回敬: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如果再拉上霍骠骑、岳将军,这酒局可就有意思了。骠骑狂喊: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岳飞啸叫: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都知道霍去病一员猛将,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成功跟他极强的政治思维是分不开的
  霍去病的运气很好,因为为卫子夫和卫青的关系,很小就来到汉武帝身边,十七岁就被封为票姚校尉领兵出击匈奴,两次功冠全军,因此被封为冠军侯。李广一辈子都没能封侯,霍去病不到十八岁就成为侯爵,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很多人不知道霍去病跟卫青的关系,我这里简单做个介绍。卫青的母亲是卫媪,她早年跟前夫生下三男一女,分别是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和三女卫子夫。后来卫媪到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当家僮,跟县吏郑季私通,生下卫青,卫步和卫广三个儿子。
  在卫媪的推荐下,卫少儿到平阳公主家当侍者,而卫子夫则成为平阳公主豢养的美女的歌舞教练。在此期间,卫少儿与平阳公主家的官员霍仲孺私通,生下一个儿子,就是霍去病。也就是说,霍去病是卫青同母异父姐姐的儿子,两人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
  霍去病其实是个可怜人,因为父亲霍仲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当差期满而回到了家乡平阳县,他因此离开了霍去病,所以霍去病一直没见过自己的父亲,直到他后来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他才在出征匈奴的路上见过一次霍仲孺。
  卫青两岁的时候,卫子夫在平阳公主的安排下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因此跟弟弟卫青一起被带入宫中。一年以后,卫子夫开始得宠,卫家人开始鸡犬升天,卫长君和卫青都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被封为侍中。
  卫家几个姐妹也水涨船高,大姐卫君孺得以嫁给了太仆公孙贺为妻,二姐卫少儿因为与一个小人物陈掌私通,陈掌也因此被封为朝廷官员,卫家一门还得到了汉武帝数千金赏赐,霍去病因此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
  前128年,卫子夫因为给29岁的汉武帝生下第一个儿子刘据,因此被封为皇后。那时候汉朝已经对匈奴开战,卫青在第一次战役中表现良好,被封为关内侯。霍去病作为大汉皇后卫子夫和汉武帝宠臣卫青的外甥,身价自然是水涨船高,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外戚之一。
  在卫青的精心培养下,霍去病的骑射水平练得非常不错。在一次宫廷骑射比赛中,霍去病第一次见到了汉武帝,汉武帝对他十分赏识,便将其留在身边亲自培养,还亲自给他讲解《孙子兵法》。这样的荣耀,连卫青都不曾得到过,可见汉武帝对霍去病是多么喜爱。
  等霍去病长到十七岁的时候,汉武帝就封他为票姚校尉,让他跟随卫青出征漠南。这是霍去病第一次领兵出征,手下的兵力不多,只有八百人。汉武帝的意思可能是让他借此机会历练一下,不指望他有什么功劳,但霍去病的表现却大大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卫青那时候已经功勋卓著的大将军了,是他改变了汉朝对匈奴的恐惧感,而且取得非常辉煌的胜利,为汉朝夺取了很多土地,将汉匈之间的攻防之势来了一个大反转。所以霍去病第一次出征的时机很好,因为汉朝已经逐渐取得优势,这就意味着他打胜仗的概率就变大了。
  不过霍去病的胆子也确实大,他自己带着八百人脱离了大部队,两次孤军深入广阔的漠南地区,斩获敌军二千余人,还杀掉了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叔叔,俘虏的匈奴高官更是不计其数。霍去病两次都功冠全军,因此封汉武帝封为食邑一千二百户的冠军侯。
  这个成就是了不得的,除了战绩很好之后,18岁不到就因战功封侯这件事,在汉朝历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霍去病在第一次出征漠南中就开创了一种新的打仗模式,那就是改变固有的车骑并用的用兵模式,采用全骑兵出击,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霍去病只有八百人就敢深入漠南数百公里,其实就是采取的用骑兵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战术,才能在人数众多的匈奴人中取得压倒性优势,而且自身的伤亡还极小,这绝对是一种革命性的创举,后来逐渐被汉朝军队广泛使用,也是我国骑兵战术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此战过后,霍去病刷新了汉武帝和卫青的三观。汉武帝觉得自己的眼光没错,霍去病是一个可塑之才;而卫青则多少有点不服气,一个愣头青,靠着胆子大和运气好立下战功还被封侯,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但霍去病的传奇并没有停止,他在19岁的时候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两次出击河西。霍去病一如既往地采取骑兵深入作战的策略,在春季攻势中,霍去病带领一万人六天行军一千多里路,杀敌九千余人,俘虏了的牛羊不计其数。
  在夏季攻势中,在公孙贺迷路未与霍去病汇合的情况下,霍去病依然孤军深入,杀敌三万余人,匈奴五位王爷及几十个高官被俘虏,后来他还招降了匈奴浑邪王,极大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匈奴人再也不敢骚扰汉朝边境了。
  此战过后,霍去病的食邑已经累积到万户了,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万户侯,这是多少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啊,而霍去病在十九岁的时候就办到了。
  就比如说李广,他前后数次出征匈奴,不是被俘就是迷路,要么就是运气不好没有取得战功,他最后一次出征匈奴,因为贻误战机而感到自责,最后在家里自杀而亡。李广生前常常抱怨自己没有封侯,可他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又怎么能封侯呢?
  匈奴在经历大败之后,汉朝并没有就此罢手。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发起漠北之战,让卫青和霍去病各自领兵五万出击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并将其歼灭。
  此战中,霍去病领兵出击二千余里,将匈奴左贤王所部七万余人歼灭,他在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最后一直打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附近,将匈奴完全赶到了漠北,漠南再也没有匈奴王庭了。
  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事实上,在漠北大战之前,霍去病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那就是他居然舍弃了辎重粮草,每个人只带了一点干粮,就开始往匈奴腹地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霍去病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
  首先,汉朝经历了十几年与匈奴的数次大战,国力消耗巨大,老百姓的负担也很重,霍去病不带粮草其实是为了替老百姓着想;
  再者,携带大量粮草势必会影响行军速度,这对于实施他的骑兵战术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他决定只带少量干粮,然后再从匈奴人那里想办法补充军需物资,也可以给匈奴人的生产能力造成极大打击,可谓是一箭三雕。
  更为奇怪的是,在漠北之战之后,汉武帝除了封霍去病和卫青为掌管全国军政事务的百官之首大司马之外,还赏赐给了霍去病大量的酒肉,但霍去病却将这些酒肉都扔掉,一点也没有分给士兵,这是为何呢?
  根据《史记》记载: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说汉武帝派人送给尚在塞外的霍去病大量酒肉,军中刚好也缺乏粮草,但霍去病宁愿将酒肉丢掉,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
  按照常理来说,军中缺乏粮草,霍去病就应该将酒肉分给士兵们吃,这样可以体现他对将士们的关怀,将士们也会感激于他,今后必定誓死效力,这对她是很有好处的,但他却没有这么做。
  事实上,卫氏一族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除了有过人的本事之外,还在于有着极为高明的生存智慧。
  就拿卫青来说吧,他虽然贵为军中一把手,但他一点架子也没有,跟人交往也是和蔼可亲,从来没有得罪过什么人,也没有人弹劾过他,就连汉武帝都觉得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所以放心将姐姐平阳公主嫁给她。
  卫子夫也是一样,虽然贵为皇后,但做人谨小慎微,从没有什么过错,汉武帝对她是又爱又敬重。霍去病出自于这样一个家庭,又年少成名,除了打仗厉害之外,其实也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思维。
  霍去病不将酒肉分给将士们,并不是因为他不会做人,也不是因为他小气,不舍得皇帝赏赐给他的东西。霍去病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自保,体现了他有良好的政治嗅觉和极高的情商。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这个人雄才伟略,是干大事的人,但他作为皇帝,同时也是个猜忌心极强的人。就比如说后来的巫蛊之祸,包括太子刘据在内的一大家子皇亲贵戚都被汉武帝的猜忌心害死,对于统领大军的将领,自然也很容易引起汉武帝的猜忌。
  卫青之所以可以坐稳大将军位置,就是因为他善于拿捏分寸,守规律不居功自傲,让汉武帝十分放心。霍去病完美继承了卫青的这一特质,他可以冲动地杀掉李敢,因为这在汉武帝面前不是啥大事,但他绝对不敢私自分掉汉武帝赏赐给他的酒肉,因为这件事实在太敏感了。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分点酒肉就敏感了?没错,很敏感,因为这件事跟政治是挂钩的。
  试想一下,酒肉是赏赐给霍去病的,但是霍去病不请示皇帝,就将酒肉分给将士,普通人会认为这是霍去病体恤将士;但在汉武帝眼里,霍去病这是在借花献佛,用皇帝赏赐的东西给将士施以私恩。这么做很容易让人觉得霍去病是在收买将士,将士们吃完肉喝完酒,不会感激汉武帝,而会对霍去病感恩戴德。
  事实上,因为私德而受到皇帝猜忌的人物在历史上不在少数,臣子给部下以私德跟功高震主基本上是一个等级的错误,没有几个人有好下场的。
  就拿霍去病来说,他在对匈奴作战取得了这么大战果,又这么年轻,追随他的将士自然是很多的,这已经是功高震主的前兆了。但霍去病如果再将汉武帝赏赐的酒肉私自分给将士们,下一次对匈奴作战恐怕就没他什么事了,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汉武帝的猜忌而落得一个不好的下场。
  这件事的关键点就在于,霍去病的风头太盛了,连卫青都被他压制住了,整个大汉朝还有谁的功劳比得上他。在这种情况下,霍去病就应该谨小慎微,不要居功自傲,不要招摇过市,更不要借此机会对将士施以私恩。一旦这么做了,汉武帝必定起疑心,那么以前的功劳就一笔勾销了。
  说到私恩这一块,王莽应该是汉朝时期做得最好的一个人了,他在篡位之前可没少给手下好处,还时常做慈善,救济苦难百姓,所以十分得人心,后来才有机会篡位。但霍去病跟王莽不一样,王莽时期没有一个雄主可以去压制他,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但霍去病时期可是有个猜忌心极强的汉武帝存在,所以他的做法跟王莽自然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对于霍去病而言,为了自保,他宁愿丢掉酒肉,让将士们骂自己,也不能用私恩来收买人心,从而引起汉武帝的猜忌。可能有人要说,霍去病这种做法是不是太自私了?
  首先,霍去病不分酒肉给将士,造成了自己跟将士"不和谐"的现象,而这恰恰可以加深他跟汉武帝的和谐。主和将之间和谐与否非常重要,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说霍去病虽然是为了自保,但也是为大局着想的。
  其次,霍去病即使不分酒肉给士兵,士兵不也没饿死吗?只能说将士们可能吃得少点和差点,霍去病作为一代名将,他既然制定了骑兵快速突击的战术,那么在粮草方面肯定是有自己考虑和安排的,断然不会让士兵饿死的。
  再者说,古代是一个讲究礼法的社会,也就是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将军吃肉士兵喝粥的事情,在那个年代不是啥大事。这种秩序是早在商代就建立起来的,君王可以吃牛猪羊这三种动物,诸侯王只能吃牛,卿大夫只能吃羊。以此类推,到了士兵这个等级,恐怕就只能吃素了。
  后来礼崩乐坏,汉朝时期已经没有那么太严格的区分了,但在军中按级别分餐这件事是不足为奇的。所以说,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酒肉,那就是他的私人财产,他怎么处理是他的事,即使不分给将士们,将士们也只能是稍有不快,但谈不上是怨恨。
  所以说,不分给将士酒肉这件事,其实也是因为时代不同而造成的误解,我们现代人可能认为他做得不对,但在那个年代并没什么不妥,反而分了就会有大麻烦。
  还有,霍去病虽然没有将酒肉分给将士,但他自己也没留着,他将酒肉扔掉,是在表明他要跟将士同甘共苦,这样也可以获得将士的一些理解。
  而且霍去病的骑兵部队本就不适合携带大量粮草,如果拉着几十车酒肉前进,会拖慢行军速度,那样才真的会饿死人呢。因为几十车酒肉也不怎么够吃够喝,无法满足几万人的补给要求,只有快速行军到下一个据点才能获取足够的补给。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霍去病的做法是对的,因为汉武帝得知他丢掉酒肉也没有分给将士后并没有责怪于他,还让他跟卫青平起平坐,成为汉朝官职最大的两个人之一,这就说明汉武帝并没有猜忌他。
  前117年,因为匈奴单于拒绝向汉朝称臣,所以汉武帝决定再次发动战争,但在备战的过程中,霍去病却突然病死了,享年24岁。
  年纪轻轻就去世,一颗将星就此陨落,汉武帝表现出了极大的悲伤,他停止了对匈奴作战,给霍去病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让他陪葬在茂陵,还让他的儿子霍嬗继承了冠军侯的爵位。
  也许是因为霍去病去世得早,所以他的人生履历只有辉煌没有低谷,因此是名副其实的一代战神。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著名将领,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他是一位少年英雄,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杀到匈奴胆寒。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却这样记载他:"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霍去病出征时,汉武帝派人送来了十几车肉,等他返回时,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将军怎么会这样不体恤下属,有肉还不让手下的士兵吃,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这肉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本人的,并不是赏赐给手下士兵的。
  我们从上面可以知道,这十车肉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一个人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赏赐给他手下的人。如果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肉分给手下的士兵吃,被皇帝知道了,这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种赏赐是专门赐给霍去病的,而不是他手下的人,所以他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
  第二,为了打消汉武帝的疑心,省的他猜迹自己把肉分给士兵是收买军心。
  我们知道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军中很有威望。古代皇帝怕什么,就怕自己手下的将军拥兵自重。如果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肉分给手下的士兵吃,到时候,他手下的人就会对霍去病感恩戴德,进而忘记皇帝的好,皇帝就会怀疑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收买军心,拥兵自重,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作为臣子的他深知这个道理,为了打消汉武帝的疑心,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
  第三,就算他愿意分,但只有数十车酒肉,根本就不够分,相反还会因为分配不均造成军心不稳。
  我们知道一支军队出征,肯定不是只有百人,各兵种加起来上上下下至少万人。试想一下,霍去病出征带的人马肯定也得有万人,就算他愿意分,但皇帝的赏赐只有数十车酒肉,也不够万人分啊!虽说这些可以优先分给饥饿的兵士,但其他将士们知道后肯定得有意见吧,那么你剩下的人分是不分。分吧不够,不分吧肯定会出现分配不均的问题。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兵士肯定会有想法的,进而影响军心的稳定。想象一下,仗还没开始打,军心就乱了,还怎么打胜仗,打不了胜仗,怎么给皇帝交差,怎么对的起自己的美名,所以他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第四,不排除司马迁故意这么说来诋毁霍去病的名誉。
  我们现在知道这件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记载,而不是其它地方。这是司马迁写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我们不得而知,说不定是他嫉妒霍去病年纪轻轻却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而自己就因为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就受到宫刑,真是不能所比拟。所以这不排除他心生不满,故意在自己著作的《史记》中记述这样一件事来诋毁霍去病的名誉。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霍去病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的原因无外乎一方面他认为这肉是皇帝赏赐给自己的,如他分给士兵会让汉武帝认为有收买军心的想法,并且会因为分配问题产生动摇军心的可能,另一方面司马迁本人故意在自己著作的《史记》中记述这样一件事来诋毁霍去病的名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原因很简单,霍去病麾下的士兵根本不是汉人,而是匈奴人,而且还不是汉军里的匈奴士兵,是归顺汉朝的匈奴部落里的部落骑兵;对于匈奴部落骑兵,霍去病自然没有那么多爱心。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汉朝很早就利用归顺的匈奴人帮助汉朝作战了。以霍去病第一次西征匈奴为例,霍去病带领的骑兵部队主要是以归顺汉朝匈奴降人为主的部队。
  霍去病第一次西征匈奴的经过及路线,《史记》、《汉书》、《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都有较完整的记载。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此次霍去病旗开得胜,不仅他本人封侯,麾下三员大将也相继封侯。
  然而如果我们去翻《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就能发现问题了,因为这三位封侯的大将分别是:
  校尉高不识、校尉仆多、司马赵破奴。
  他们三人的功绩,根据《史记》记载是这样的:
  鹰击司马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骑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虏千四百人,以千五百户封破奴为从骠侯。
  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
  校尉仆多有功,封为煇渠侯。
  那么, 这三位霍去病军队主要将领都是什么出身呢?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里写的清清楚楚:
  宜冠侯高不识,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再出击匈奴功侯。故匈奴归义。
  煇渠侯仆多,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再出击匈奴,得王功侯。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虏五王功,益封。故匈奴归义。
  而从骠侯赵破奴,他虽然是汉人,但确实是在匈奴长大。
  史记记载:"将军赵破奴,故九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
  所谓"故匈奴归义"其实就是早期归顺汉朝的匈奴降人。高不识、仆多两人都是归顺匈奴部落的小酋长,所以他们是带着本部部落战士跟随霍去病作战,所以他们才能担任校尉,也正因为他们是匈奴人,所以霍去病的副手必须由汉人赵破奴担任,尽管赵破奴是一个在草原匈奴部落中长大的汉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霍去病之所以出塞与匈奴作战屡战屡胜的原因就是他麾下骑兵大多数都是匈奴人;而霍去病之所以不给这些匈奴骑兵吃酒肉,主要是因为这些匈奴骑兵并不是汉朝将士,而是归顺汉朝的匈奴部落的部落骑兵。

唐朝真是以胖为美吗?知道杨玉环的真实重量后,女孩都笑不出来了美人在骨不在皮,世人几乎都会尊崇骨感之美,认为女子身姿丰盈则会更加楚楚动人。而凡事必有例外,纵观历史恒流,唐朝所认可的审美理念在大众的眼中终究是个特例。唐朝,是一个极具有能力与繁荣战场上能一直活着的老兵真的只是运气吗?我有一个叔,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排长。进攻开始前几天,上级下达命令,他们开始在边境潜伏,进攻打响后,呼啦啦就扫了过去。那时候部队普遍没有实战经验,激战数天伤亡较大,他带着他的排和她17岁奔赴朝鲜战场,用嘴帮负伤战士吸尿却遭质疑,领导为其正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看过电影上甘岭的人们对这首歌都不会陌生。歌声一响起,大家就会想起笑面如花的女卫生员王兰。电影中,她细心照料伤员,在行动和精神上感动了无数剧中剧外人。开国十大元帅里,哪几人可被称为老总?只有这4位才有资格对一个人的尊称,是在生活中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多是与当事人的经历性格等各方面有关系,能够很好地表现一个人某方面的特点,正如常言只有取错的名,没有叫错的号。像我们开国元勋中,能够称呼主坐拥55万大军的傅作义,并非没有一战之力,为何接受和平改编?两个月前,电视剧版的大决战热映荧屏,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一幅幅史诗级画卷又一次呈现在观众眼前。无论是白山黑水间一桌饭菜应对两桌客人运筹帷幄的东野指战员,还是淮海战场上60万对80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能更好的解决藩王问题?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成五个方面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和珅当年所有的财产放到现在是多少?网上有个清单房子有正屋一所十三进,共七十八间东屋一所七进,共三十八间西屋一所七进,共三十三间东西侧房共五十二间徽式房一所,共六十二间花园一座,楼台四十二所钦赐花园一座,亭台六十四所1993年薛岳交不起房租,97岁被告上法庭,叹道我灭过10万日军啊1993年,台湾的某法院门口站满了围观的人群。法庭里,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薛岳笔直的站在被告席上,面对法官的质问,他沉默了许久后,发出一句叹息之言,随后获得所有人支持。一代战神为何沦落古代皇帝很早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建好了会自己去参观验收吗?去了不是不吉利吗?当然会去参观啊,著名的宅男皇帝万历皇帝就去参观过自己的陵墓。万历皇帝的陵修得很早,在他二十岁时就开始修了,总共花了八百万两银子。而万历皇帝在位时间极长,所以有大把的机会去看自己的陵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从秦朝时就确立了,而确立重农抑商国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重农十分好理解,毕竟没有人种地,国家就没有粮食吃。那为为什么要抑商呢?原因就是为了重农跟重战古代女子被斩首前,为何都要脱去上衣?主要为以下几点原因在古装剧等相关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女犯人在刑场时,大多都是衣着整齐,妆容整洁,从容面对死刑。然而在真实历史上,犯了死刑的女囚犯,大多都是蓬头垢面的,并且在斩首之前都要将上衣脱去
清朝十大贡献,八大维新图强机会1。屹立于世界东方2。奠定中华版图3。多民族统一4。人口激增5。开发三北地区6。创建满州文字7。编修文化典籍8。贡献杰出人才9。兴修皇家园林10。保护文化遗产注解1顺治入关时侯,英临汾的华门有什么来头?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门?临汾华门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旅游区中心,修建于2002年,2005年建成,景区占地150亩,华门主门高达18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门。如今,华门已经成为了临汾的象征,以前有外地人到红嫂家风代代相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70岁的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百岁红嫂张淑贞的女儿。2004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于爱梅将全部精力投入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上。10多年来,她担任沂蒙红嫂纪念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功绩有多大?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功绩有多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态度坚决地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把红军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及时让红军避免了惨遭覆灭的厄运,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55年大授衔,如果左权将军在世,能否力压粟裕,成开国大将之首?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我们也要时刻回顾历史,铭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复兴所付出的努力,也正是他们心中那牢不可破对党忠心的信仰,驱使着他们在解放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在抗日战争中,我军牺为什么古代将军有兵权就可以造反,士兵不是直接效忠天子吗?古代士兵效忠天子?乍一听,仿佛理所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我们看雍正王朝电视剧当中,就有这么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当时,年羹尧他是开国元帅之子,25岁保送清华,47岁少将,59岁中将,今年74岁引言中国的大地上,军人都会在国家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背井离乡,在各个战场上为了守卫国家的每一寸领土,战死至最后一刻。战争结束,有那么十位功勋卓越地将领获得了开顶撞蒋介石,用毛主席的水杯喝水,他是唯一同日法美都打过的将军在开国十大大将中,粟裕排第一,陈赓排第四,论战绩陈赓绝对比不上粟裕,可论名气陈赓却比粟裕要高。这是为何?主要原因在于陈赓出身名门,别人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成为主角,他则一上来就是主角。史料东北赴江西南下干部名录(部分)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抽调干部随军南下的决议,1949年1月,东北局决定抽调12815名政治可靠质量较好有经验的新老干部随军入关南下末代皇帝溥仪的伙食费有多少?一天吃掉60人一年的收入郑逸梅的朋友钱玉斋收藏着一册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的膳房买办肉斤鸡鸭清册,记录了当月溥仪的伙食费。具体是这样的。菜肉17090斤8两,花费白银2734两4钱8分猪油851斤,花许褚战平过吕布赵云典韦马超,为何输给了关羽和张飞?许褚战平过吕布,赵云,典韦,马超,为何输给了关羽?应答冷兵器时代将军出阵,不是两个勇士摔跤,看谁力大有技巧,那是要看整个战埸局势天时地利的,正面交战,还是被伏击,其出入就太大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