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帝王或者将相有时会一掷千金给自己取得战功的将军们,比如赏千户侯或者赏金千两之类的,那么,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封建时代,真的可能会随意把那么多黄金赏赐给自己的属下吗?
  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夏商时期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金器了。但是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是很低的,我们想要大批量的把金子从矿石中提取出来并不容易。而在春秋时期,青铜其实也是贵重的金属,这些都是制造货币所用的。
  古代如果动则赏黄金万两,咱们可以换算下,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封建时代,每年收入有多少,有多少黄金千两够皇帝赏赐的,毕竟黄金是有限的。有时候为了减少铸造货币所需消耗的贵重金属量,有的朝代连官员都不发银子用物质代替,比如粮食什么的。
  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说的就是真正的金子,那时候的金子多做成马蹄形或饼形,每一块就是"一斤"。
  先秦时期的郢爰(yǐng yuán)
  在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献中所说的金就是铜制货币的单位,在先秦两汉贵金属是极少见的奢侈品,多用于工艺品,比如曾侯乙幕中出土的金钗,而世面上流通的货币却多是青铜材质。
  东汉以后社会就不大用金子了,我们可以先看下东汉以后的记录,如果赏赐的是金子,一般都会很明确的告诉"赏金千两",一定是有单位的,但是"十万钱"里的"钱",就是我们所说的铜钱了。所以我们再看"米贵,一斛万钱","首饰值七十万钱"。一钱,等于一文,就是一枚铜钱的意思。 一千文(钱)是一贯,或者说是一吊。元代之后,银子流行,相互之间可以兑换。一吊钱约等于一两银子,因此说,"郎吏冯球,家最富,为妻买一玉钗,奇巧,直七十万钱",这玉钗的价格七十万,乍一看令人吃惊,但其实也就700两银子。
  李自成想抓崇祯,悬赏封万户侯,首告者赏金千两,这后头就带着计量单位,如果不带计量单位,那就是银子,这个一会儿会说到。李自成的悬赏很明确是金子,不是银子,更不是铜钱,他再抠门,为了抓皇帝,也不至于赏给人家一千两的铜片子。
  明清时期,如果单说"金"就是银子,这主要出现在文人的笔记中,说什么东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两银子。如《清稗类钞》里,记录达官贵人舍得花钱,买鼻烟壶当时尚,"屑叶为末,杂以花露,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遗以为重礼。"这里的数十金,是说数十两白银,而不是数十两黄金。更不可能是铜板了,几十个铜板买的,贵人们也不好意思馈赠当成重礼。
  终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春秋的金,大约是在说铜。战国、秦、汉的金,通常就是说的金子。汉以后的金,后面加计量单位"两"的,一定是黄金,但说"赏金三十万钱"这种,赏的就是孔方铜钱。明清时期,不加单位的金,如"值数十金",这里的一金就是指一两白银。
  至于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赏赐黄金千两什么的,我们不能绝对的说历史上没有,但是我们肯定的是影视剧中随便的黄金千两万两的是为了烘托气氛,
  重量单位古今是不一样的。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这是十两黄金。
  这是五十两。
  足赤也并非今天的99金,能到9成就不得了了,古代的冶金技术有限。
  虽有差异,但这些不足金的黄金都是文物,其价格要远超纯金的价格,从地下挖出来的都是国家的财产,个人不得将其私自非法交易损坏,否则必将触犯刑法。上交后会有奖励以及一面锦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山东省泰安市满庄西五公里处萧家林就曾经在翻修老宅时,在墙下挖到一个瓷缸,里头都是金锭。
  关于古代皇帝"赏金"千两",是否真的就赏赐100斤黄金这个问题
  有两个方面需要确定一下
  一是,"赏金"的"金",是什么?
  二是,"千两"这个数字是多少?
  金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典籍中经常出现的"金"并不是现在意义上我们所说的黄金。尤其是中国早起的奴隶社会时期,冶炼技术不发达,物资贫困,先秦文章中出现的"金"往往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金,而是黄铜。
  《初学记》载:"黄帝采首阳山之铜,始铸为刀。"
  《史记.平淮书》载:"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
  《汉书·食货志》载"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
  我国早期的货币多种多样,龟贝作为货币出现的最早,随着铜与铁等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金钱、刀布相机成为货币。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金钱,一般指的就是铜,刀币,则大多有铁制造。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秦国举行变法,为了取信民众,所以辕门立柱,许诺能够将"三丈之木"移动到北门的人,就赏赐给"十金",此处的金,实则是铜,并不是黄金。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其中货币,便涉及到"赏金千两"中的金。
  度量衡,则与"赏金千两"中的"千两"有关。
  "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书.志·食货志下》
  秦始皇规定,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黄金和铜钱两种。而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指的是黄金的意思,还指"钱"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的典籍中,皇帝赏赐大臣的时候,除了"赏金千两"之外,还往往会有"赏金十万钱"。秦汉之后,"赏金千两"指的就是赏赐黄金1千两,而赏金十万钱,指的则是赏赐铜钱十万。
  那么"千两",又是多少呢?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做事能量水平不行,与某某相比是"半斤八两",评价一个比较小心眼,对钱比较看重的人,往往说他"锱铢必较"。
  在中国古代,铢,两,斤都是重量单位。
  "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可殊异也。"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
  二十四铢是一两,十六两是一斤。
  二十四铢是一两,象征二十四节气。十六两是一斤,象征"四时乘四方之象"。
  所以,古代赏金千两,并不是赏赐黄金100斤,根据十六两为一斤,则是62.5斤。
  因此,先秦以前,"赏金千两"赏赐的是铜,而由于当时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因此具体的重量也很难确定。秦汉之后,统一度量,"赏金千两"则是赏赐黄金62.5斤,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黄金100斤。
  在说古代皇帝"赏金千两"是不是真的给之前,先说一个数据。
  我国目前的黄金储备大致在1948吨左右,这里暂且将其当成正数2000吨,2000吨也就等同于两百万千克,等于四千万两。
  那么有了这组数据,我们再往下说。
  首先我国现代的黄金开采力度以及储备毋庸置疑是历来最高。那么要是按照"赏金千两"的标准来算的话,一个比我国现代财政弱的朝代(理论上每一个封建朝代都会比现代弱),要是皇帝每次封尚都按"赏金千两"的规格来进行,那么,数百年的王朝岁月中,皇帝把全国的黄金都搭上去,这样的赏赐都不会超过一万次。
  那么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些皇帝还不如当个昏君出去吃喝玩乐,因为赏赐起来反而更伤钱财。可事实却是,每一个古代王朝都是长治久安,并没有真的给这个"赏赐千两、万两"弄穷,那么这就意味着,古代皇帝们的赏赐黄金,是有水分的。
  其实也不能说古代皇帝开空头支票,或者说根本没给那么多,就是说说场面话而已。
  因为第一,古代的"一两"和现在的50克是不一样的,在衡量重量的标准上,古今差别也很大。例如在唐代,如果皇帝真的给够一千两足金,那么也只是80斤黄金左右,因为唐代的一两仅约40克,并没有50克。
  第二,古代的"赏金"其实不仅仅是指"金"这一种"金属",有可能这些金子本身的纯度就不够,还有些情况差一点的,此金非彼金,更有可能是青铜。例如当年站在秦始皇阿房宫前的"十二大金人",就全部都是用铜来打造的。
  目前对于古代黄金储备最早有所记载的朝代是汉代,汉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开始一改秦代高度依赖青铜作为货币的常态,黄金被大量开掘,作为高级的通货、首饰品材料,以及皇宫的装饰材料。
  例如汉武帝时期,朝中"酎金"风潮十分流行,酎金作为当时皇帝最主要的黄金来源手段,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时期的黄金储备量就在200吨左右。
  而这200吨说的全是是真黄金。
  不过有着200吨黄金,也不意味着皇帝就真的舍得贴天下储备上千年的黄金随意赏赐。首先,汉代皇帝"赏金"也有两个大前提:
  一:"千金、万金"不意味着基本单位是两,有可能是等同价值的货币。
  二:汉代的"斤"仅等于如今的250克左右,整整缩水了一半。
  在卫青与霍去病击败匈奴后,汉武帝大肆封赏他俩以及他们的部众,据《汉书》记载:
  "大将军、票骑大出击胡,赏赐五十万金。"
  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是当时的主要将领,光是他们,就能获得"五十万金",若是以两来算,就200吨左右的黄金,即便是按汉朝的"斤制"来算,估计也禁不住几次封赏就能把皇帝搞得穷穷的。
  其实这里的"五十万金",说的只是相等价值的"货币"或者珠宝,再翻译翻译汉武帝的意思,那其实就是:
  "赏赐价值五十万钱的珠宝或者财富"
  那么在汉代,一万钱到底等于多少黄金呢?
  "较秦半两钱重十二铢者,四钱当秦一钱而已。"
  同样是《汉书》上的内容,汉代的"钱币"和秦代又有所不同,而通过当时的物价换算,汉代的一万钱币才等同于一斤黄金,而且要注意哦,这里的一斤,是250克左右,也就是的"半斤"。
  所以按照汉武帝的"赏赐五十万金",其实就是等于赏赐五十斤黄金,放到现代也就是二十五斤黄金左右。数量虽然不小,但是也不算多么庞大,最起码的是汉王朝肯定负担得起。除此之外,《汉书》其实还记载了当时的"金"的概念:
  "凡言黄金,真金也。不言黄,谓钱也"
  其实汉代人对于黄金的表述早就分得很清楚。只有称之为"黄金"的时候,那么这个金才是真的黄金,不然的话就只是"钱币"而已,这个"金"到底值不值钱,重点就在于这个"黄不黄"的问题上。
  而自汉代以后,凡是关于赏赐,用的都是这套逻辑,只要是没写"赏赐黄金万两",都千万不要信这是真金。而真实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过赏赐黄金万两事情,几乎不可考,即便是按照汉代的"斤制",黄金万两也意味着现代的0.25吨,要真的这样赏赐一次,都是对国库伤筋动骨的。
  那么搞明白了"赏金千钱、万钱"这里面的小九九之外,关于古代的"黄金",其实也不是代表着只要是"黄金"就是98k纯金。即便是现代的冶炼技术,金的纯度都有很低的情况,更遑论古代没有化学基础的提炼和辨别方式。
  例如司马迁就曾经记载过: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
  而虞夏更是早于周代,这意味着我国古代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对"金"这一个金属有了大致轮廓的区分。在周代,周天子也把"青铜"称之为"金",用来赏赐功臣,而那个时候的青铜也是极其重要的金属之一,在商品市场还没形成规模的时候,作用不亚于黄金。
  这套分级之法一直延续下来,即便是汉代也适用,而汉代之后时代也适用。
  第一品的金就是黄金,第二品则可能是指白银,或者以白银为主的其他混合金属。最后便是赤金,赤金其实就是铜,铜这种金属在咱们如今的电线之中随便扒拉都能扒拉出挺多来,在古代那可是属于三品金。
  所以,按照这种分法,即便是真的"赏赐黄金",而不是用货币和其他华而不实的东西来代替,那说不定皇帝给的可能是赤金,情况稍微好一点可能就是白银,如果是抠门一点,黄金可能都是一点都不会给的。
  所以话至于此,大概就能弄明白古代皇帝赏赐"千金、万金"的真相了。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是皇帝,说出的话自然是要兑现承诺,但是豪气归豪气,又不可能真的玩命来赏赐,所以在关于赏赐金钱的问题上,满满都是套路。
  而翻遍我国古代历史,赏赐金钱最多的还属于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属于帝皇俱乐部里的"败家子"。因为汉武帝时期,汉民族第一次取得对匈奴的压倒性胜利,打得匈奴号称"从此漠南无王庭"、"嫁妇无颜色",这种堪比始皇帝的功绩,汉武帝自然对卫青、霍去病还有一系列将领大肆封赏。
  虽说汉武帝搞了这么多赏赐,即便不是黄金,但这样送钱怎么都会把国库搞得空虚了。而匈奴是一个贫穷的民族,打他们并没有多少经济回报。那么西汉有没有因为汉武帝的赏赐真的搞得国库空虚呢?
  其实没有后来的"巫蛊之祸",西汉在对于连年征战匈奴的开销中还真的是损耗极大,可是后来发生了巫蛊之祸,汉武帝将大量被杀的臣子的财富重新充公国库,这些大量被杀的人里,卫家人也不在少数。
  因此啊,这钱是好说但是却不好拿啊。
  而在之后的时代里,这般大肆封赏的局面很少再出现了。所谓"赏赐黄金万两",其实就是现代影视作品里的一种杜撰,随着后世"斤制"的完善,这万两可不止0.25吨了,在唐代,万两都能达到了0.4吨的水平,而唐代一年的黄金开采量还不足一顿,这种赏赐是完全不可行的。
  所幸随着社会商品的发达,皇帝可以送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才不用黄金代替了。当然啦,历史上也有抠门的皇帝,比如明代朱元璋,他之所以被称为最抠门皇帝,即便是分封功臣,最高的赏赐都还是大米。
  比起汉武帝是先给了再拿回来,朱元璋这简直是直接就不给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在现代拍摄的古装影视剧中,常常会有赏赐"黄金万两"这个情节,因此许多人就误以为古代皇帝经常赏赐臣下黄金万两。事实上不论是古今中外,黄金都是贵金属,只是新中国成立后禁止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的流通形式,但其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古代生产条件下,并不可能会有赏赐黄金万两的举动。在秦代以前,由于由于冶炼技术不够发达,所以各诸侯国储存的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黄铜。即便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的"黄金"储存量也不大,不会有谁慷慨到要赏赐黄金万两。
  从汉代到唐代,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黄金的开采量才越来越大,而且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区分黄金和黄铜了。据史书记载,唐代的许多大商户就有私家储存的黄金了,不过存储量稀少,最多也只有数百两的水平,一般只是用于储存。在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国家的黄金储存量才是最大的,远超其他朝代,但也没有赏金万两的案例。
  如果假设真有皇帝赏赐你黄金万两,那么会是多少钱呢?我们需要明白,古代是使用16进制,一斤是16两。也就是说,古代的一万两黄金也就是现在的625斤黄金。我们以金价280元/1克计算,所以一万两黄金的价值是八千七百五十万元人民币。不过这样算是非常不准确,因为没有考虑到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和明清时期实际的交易情况。
  结合清末的物价看,在清末的1碗面才2文钱左右。而当时1万两黄金就是10万两白银,也就是1亿文铜钱,可以买整整5000万碗小面。 按照现在1碗重庆小面/8元的价格算,也就是4亿人民币。不过即便是这样算,还是有很大误差。
  黄金在古代是极贵重的金属,绝对不能用今天的人民币的币值来衡量,我们也只是用来大概地估量一下价格,这已经脱离了实际情况。 要知道在古代,皇帝绝对不会赏赐你1万两黄金。即便是清末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也万万不敢向"黄金万两"这个台阶冲刺。
  我是寂寞的红酒,我来回答。
  我国是货币大国,但不是金银大国,历史上我国金银产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于需求,所以大量使用其他金银代币,比如铜和铁,铜钱一直是古代流通的主要货币,在明朝以前金银流通范围很小,一般由国家储备,很多王朝根本不允许金银流通。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金不仅仅指黄金也指铜和锡,秦之前铜和锡都可称为金。汉朝时期,随着黄金的增多,金逐渐成为黄金的代称。所以汉代之后的赏金千两是可信的,确实是黄金。古代一斤16两600克左右,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千两即现在的31.25市斤,所以赏金确实赏的是黄金,只是纯度没现在的高,此外赏金千两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没几个人能得到这么多的赏赐。用的都是铜钱,最多也是碎银,并不像电视里演的那么夸张。
  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皇帝赏给某某多少黄金和白银,但封建时代人们生产能力并不高,这些黄金真的是可以这样随意赏赐给人的吗?
  查看史料,原来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冶金技术,在夏商时期金器就得到了使用。但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而这些大量的金子都是从矿石中提炼而来的,所以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春秋时期,青铜属于制造货币的材料,因而属于贵金属。
  可以说,战国到东汉时期的金多为真正的金子,形状有马蹄形或饼形,重量约一斤一个。比如南昌海昏候墓就出土了许多金饼等。
  先秦两汉金多为铜制货币单位,那时贵金属是奢侈品,多做工艺品用。东汉以后,金子的使用数量开始渐少。查阅东汉以后的史料,可以发现若当时赏赐的是金子都会明确说明"赏金千两",后面会有单位。若是"多少万钱",那就是指铜钱了。
  到了明清时期,在许多文人口中的"金"其实是指银子,比如说一样东西多少金,就是多少两银子的意思。
  所以,不同朝代,金的意思也不一样。比如春秋时期的金主要是指铜。而战国、秦汉时代的金,就是真正的金子。汉以后一般都会在后面带计量单位"两",一定是指黄金,说"赏金多少钱"的,指的就是铜钱。明清两朝,没有单位的金,如"值多少金"就是指多少两白银。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有点费劲,因为网上流传的很多相关知识就是错的。
  首先,一直到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将1市斤=16市两改为1市斤=10市两之前,中国的1斤,都是16两,也就是说,1000两绝不可能等于100斤,等于多少,可以自己算算。
  其次,电视剧里"赏金千两"的出现,主要是编剧和导演对于古代货币价值的不了解造成的,类似的还有动辄几万两银子的打赏,几百万两的镖银,等等。
  其实,白银哪怕在明清这两个广泛使用的朝代里,其过高的购买力也限制了底层人民的接触,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接触的是"铜钱",也称"制钱"。
  而黄金当然不会以"多少钱"为单位,这个钱指的就是铜钱。
  说到这儿,要纠正一些说法,就是黄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是法定货币,很多人都说楚爰是,但是不知道,在秦国、秦朝和汉朝,都以黄金为法定货币。
  《史记·平准书》的说法是: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 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也就是说,黄金的一金,在秦为一镒,所谓千金,其实就是千镒黄金,不过对于 "镒"这个重量单位究竟多重,至今学术界莫衷一是,为啥呢?
  因为在秦国和秦代出土的文物,有 "镒"这个重量单位铭文的,只有陕西临潼武家屯出土的秦代金饼一件,上书"益两半",问题是,该金饼重量250克,与秦1斤(16两)近似,与汉代文献所见的1镒为20两或24两的说法都不吻合。
  在出土秦简里更是不见"镒-两"这个单位体系,而明确写到(《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 十六两一斤,卅斤一钧,四钧一石。
  四万六千八十铢一石,千九百廿两一石,百廿斤一石。
  换句话说,秦的度量衡制度里,并没有镒的位置,而有它的位置的是东方六国。
  战国时代已见考古成果的,有齐、楚、卫、三晋用"镒"。
  其中:
  楚镒为16两,该国用镒—两制;
  卫镒、三晋镒为20两,卫、韩、魏用镒—釿制,赵用镒—两制;
  齐镒为24两,该国用镒—锱制。
  与以上各国均不同,秦用斤—两制。
  秦并天下之后,镒,应该有通用的度量衡概念,变成了专属的黄金货币概念,而其基本重量应该等于秦制的1斤,也就是16两。
  而到了汉初,《史记·平准书》记载: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 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到了刘邦建国,干脆把一金黄金定为1斤,不再用过去的"镒"说事儿了。
  黄金作为高级货币的度量,具体的克数,可以看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这也可以让那些说汉代黄金都是青铜的二把刀闭嘴了。
  文帝的亲儿子,梁孝王死时,"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
  不过在东汉之后,黄金逐步退出了"上币"的位置,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贵金属,一直到清代。
  先秦时期的金是专指青铜,黄金用得不多,用于货币的仅仅楚国发行的郢爰,之后直到明代才发现黄金官锭。一直以来黄金都不是作为货币的存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
  秦代以来,也有少量金币出现,例如秦代金半两,作为上币存在过:
  宋代金淳化供养钱:
  之后也有金开元,金光绪,金大头等,各地方军阀银元也铸有金样币。都不是以流通货币的身份存在,都是社会上层把玩互赠所用。
  楼主所问赏金那就得看是哪个年代了,如果是先秦时期赏金就是吉金,也就是青铜。到了西汉才会是赏黄金。
  而重量则各代不同,商代、西周货币单位为朋,春秋战国到唐以前为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秦代一两为二十六克左右,唐代为五十多克一两,到了明清时期则为三十六克一两,民国也不外如是。
  所以楼主所说一千两,这种赏赐方式最少得到西汉以后,重量不一而足,以清代为例,一千两黄金就等于36000克,折合现代的三十六公斤,也就是七十二斤,七百二十两。
  不是,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因此说皇帝的"赏金千两"肯定不够一百斤,那有多少?按十六进制,约莫六十二点五斤,被打了将近六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而且皇帝"赏金前两"赏赐的还不一定就是后人惯常理解的黄金,因为古代把铜、铁等金属物质,都被统一称为"金"。
  这一点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所提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关于这事太史公司马迁也有文字存世,大意是说:"秦始皇为了防止六国遗民反叛,把兵器都收府库,铸成十二个铁人或者说是铜人,"目前尚无实物出土,但可以确知的是肯定不是黄金。
  虽然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说法,但断无秦始皇统一六国使用清一色黄金武器的说法,果真如此的话秦始皇就不是统一六国,而是统一世界了!
  因此,古代皇帝所说"赏金千两",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即可能是人家说的就不是黄金,就是是,也不可能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黄金一百斤。
  而且古代的一斤也不总是就是十六两,十六两为一斤,出自春秋战国时的商圣范蠡。当时是为了防范人们缺斤少两,故意将秤调低,这样有利于卖家不吃亏,体现的是一种范蠡超然物外的商业精神。
  如果那个人不识趣,觉得皇帝给的不够数,拿秤来秤,关键是一秤绝对是缺斤短两的书,不相信帝王已经算是欺君之罪了,再发现皇帝的小秘密,不弄死你皇帝都没法当了。

华夏文明之隋朝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李渊海瑞治安疏户部云南司主事海瑞恭谨上奏关于直言作为国家第一要事,用来端正君道明确臣职寻求万世治安的问题。国君,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宰。正因为他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宰,责任也最为重大。凡是有关百姓利幕府将军为什么不杀了天皇自己当皇帝,他有什么需要顾虑的吗?日本幕府时期在日本大概有几百年的历史,一直到近代明治维新后,天皇才掌握了权力。在这期间,幕府将军掌管着一切,天皇成为了名义上的皇帝,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白了也就是傀儡。但在这么1937年,乞丐抱着咸菜坛找清华校长,见到校长后我的任务完成了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助卢沟桥事件派军入侵东三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日军的进攻下,北平很快沦陷了。在这兵荒马乱的一天夜里,清华大学的围墙外突然出现一辆小轿车,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少女18岁嫁给43岁军长,一生无儿无女,军长成委员长,她成副主席历史上涌现出多少不畏生死的伟大革命家,他们将一生贡献给了革命事业,以至于自己的婚姻家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朱德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功勋之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朱德一生结过六次婚,但前五任中国近代3位英雄兄弟一位上将,一位省委书记,还有一位是主席引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之久,与我们特有的精神品格有着很大的关系,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典型的代表精神,面临再大的困难,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中华民族始终都不会屈服慈禧死后李莲英还活了3年,没了主子,他过得怎么样?慈禧死后,李莲英生活不太好。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道理李莲英还是知道。他很早就给自己留后路。李莲英自小进宫,后受慈禧看重步步高升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出身于河北,自小进宫,咸丰十年,英法刘邓大军最艰苦的恶仗,血战15天,歼灭国军王牌整编师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有一场战役可与孟良崮战役媲美。这是一场恶战,二纵司令陈再道说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最终,我军取得了胜利,全歼国军一个整编师。解放战争爆发一年后关羽降于禁杀庞德,就能威震华夏?看看他打到哪里就清楚了公元218年7月,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关羽成了刘备集团前将军兼武将之首。当了武将之首没多久,关羽就留下南郡太守糜芳守卫江陵,派遣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亲率荆州军主力北上攻打襄阳的吕白马之战,除了关羽,当时在场的人,还有谁能够斩颜良?还有许褚能够斩颜良,其他人都斩不了颜良。白马之战中,关羽一回合斩杀颜良,令天下震惊,此一战直接将关羽的名声推至巅峰,让大家都重新认识了他。不过在惊叹关羽强悍武力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好禽兽王朝之胡夏赫连勃勃今天谈的胡夏王朝,是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胡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匈奴铁弗部的赫连勃勃。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是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的儿子。刘卫辰以反复无常著称,割据朔方之地,
林彪初到东北连吃败仗,司机和参谋叛逃,他抓国民党一个失误翻盘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成了伪满洲国。日本人为了方便自己的部队在中国作战,将东北当成了备用物资生产基地,使得当时的东北工业生产飞速发展,大小工厂林立,特别是兵工厂尤其居毛主席牵挂的兵王张英才,9次获特等功,四百万解放军中仅此一人四百万解放军仅此一人1950年9月25日,国务院举办了一个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都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斗英雄们,这些人不论是谁,单拎出来都是战功赫赫的英雄,毛主席,周抗战时期种田的农民,生活相对要好?原来前3年和后5年有天壤之别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状况相对要好一些。由于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除恶不尽,和卓后裔张格尔作乱,新疆数十年不得安宁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努力,准噶尔汗国不复存在,天山南北再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但是,这块土地并没有就此安宁。在肃清两和卓余孽的过程中,清廷却漏掉了大和卓之子萨木萨克。乾隆得知浩罕汗国境人数世界第四,印度军人的战斗力究竟如何?4大基因决定不可逆转印度,一个拥有132万人军队数量世界第四拥有核武器军费开支占GDP2。7的国家,其战斗实力究竟如何?只需要了解他的历史,便知大概。一最大本事,是逃跑二战纳粹德国的党卫军,最初构想是1975年苏联军舰叛逃事件,副舰长很冤,他是想发动第二次十月革命1975年11月9日凌晨两点,海军少校军官弗尔索夫不顾一切地闯进了波罗的海舰队副司令柯索夫海军中将办公室,他浑身湿漉漉地,神色慌张,说话上气不接下气首长,大事不好,警戒号上发生暴乱六无总理,今天,我们以这样的形式怀念您2022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6周年的日子。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无墓无碑无骨灰。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六无总理。此前,每年的1月8日,总理的亲属总理身边党史百年天天读8月16日重要论述1940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及其对策。周恩来针对目前国内存在中日妥协可能的情况,发言指出我们同国民党谈判时可在小问题上让点步,而在大的问蒋经国给宋希濂打气,宋希濂听完撒腿就跑大家都知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跟国民党走的人,宋希濂算发展得比较好的,他虽然没有胡宗南那样走红,当黄埔系第一个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却也是蒋介石看重的人物。淮海战役爆发前,蒋介石曾正月里来是新春?春秋时期,殷历周历鲁历建正不同,因此正月岁首也不同。要搞明白左传中的月份季节,读懂下面文章就大致清楚了,阳历和阴历的区别也就明白了。正月在古代那是可以人为设置的,正月并不理所当然是战国版跨国追捕,钓鱼执法,东厂发明者,平衡术大师前言今天,我们要谈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卫国的第41位国君卫嗣君。公元前325年,卫嗣君继承卫侯的爵位。不幸的是,5年之后,由于卫国国力的衰落,卫侯自贬为卫君。此时,卫国已经不能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