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割据敦煌的归义军是如何灭亡的?

  归义军最后是被西夏吞并的。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51年),河西大族出身的张议潮领导沙州汉人起义,驱逐吐蕃势力后,消息传回了唐都长安,中原人心为之一振。失去了六十年的河西走廊终于回归唐土。
  宣宗皇帝听说后,也是十分振奋,便下旨设置归义军,治所就设在沙州,首任归义军节度使由张仪潮出任——这就是归义军的来由。
  关于归义军,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张议潮鼎盛时期,其地盘基本涵盖了河陇地区(现在的甘肃省),将整个河西走廊完全打通。所以实际上,张仪潮应该担任河西节度使,在凉州坐镇才合适。并且张议潮也一直对内自称为河西节度使,河陇百姓们也是这么称呼他的。但由于唐朝不信任归义军,对张仪潮这支从吐蕃人手里独立出来的新势力也心存芥蒂,便拒绝授予其为河西节度使,才给了他归义军节度使的称号 。
  这就好比说,以张仪潮的地盘和功绩应该封他当甘肃省长,让他到兰州办公才对,但朝廷担心整个河陇地区都归了张仪潮,就只是封了他一个敦煌市长,让他在敦煌办公。当然这也是正常现象,当时藩镇割据,朝廷不信任所有藩镇,不单是针对张仪潮一个人。
  面对唐廷的怀疑,张议潮非常深明大义,他一面向朝廷进贡珍宝,一面派出大哥张议潭入长安,作为人质,表明自己的心意。同时他还把自己刚刚打下来河西重镇武威主动送给了朝廷。(武威就是当年的河西节度使驻地凉州,张仪潮送给唐朝才一年,唐军就又弄丢了,从此再也没收复)
  后来大哥张议潭病死,张议潮便亲自前往长安做人质。而归义军的实际统治权,张仪潮则更深明大义的交给了大哥张仪潭的儿子张淮深接任。(张仪潮最后病死于长安)
  张淮深执掌归义军时期,吐蕃人一直对失去河西陇而耿耿于怀,同时西域的吐火罗人在西域待不下去,往河西走廊迁徙,于是这两股势力便凑在了一起,蚕食归义军领地,令张淮深非常头疼。
  后来甘州回鹘脱离归义军,这让张淮深更是头疼不已。
  虽然张淮深不断地率军向甘州发起反攻,并杀死了甘州回鹘可汗,但是却不能将他们连根拔起。而唐廷此时历经黄巢起义,全国藩镇全独立了,唐廷对势力强大的归义军非常害怕。于是唐朝就想了个馊主意,让甘州回鹘牵制归义军,让他们都没精力打自己的主意。唐朝对甘州回鹘的默认,这无疑是给了归义军一记巨大打击。让归义军失去了利用大唐这个"金子招牌"讨伐回鹘人的便利。
  如果说归义军的压力只限于外部,那就罢了。当时归义军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
  由于张仪潮有儿子,所以张淮深就要面临要不要把节度使位置还给自己的堂弟张淮鼎 的选择。张淮深没处理好这个问题,后来他就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关于张淮深之死,历史上有不同说法,根据宋朝人编写的《新唐书》记载,认为是张议潮女婿索勋杀的;但当代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唐廷赐死的,或是李茂贞发兵杀死的。由于存在不同说法,这里就不深究了。
  张淮深死后,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接任节度使之位。他在位置上只待了两年即病死,临死前托孤索勋,让他扶立自己的儿子张承奉接位。但索勋辜负了张淮鼎,他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引起了张议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张氏(索勋的小姨子)的不满。
  于是在公元894年,张氏派三个儿子杀死了索勋,拥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即为第五任归义军节度使。
  张承奉接任后,先是推翻了欲把自己当作傀儡的姑妈和姑父,紧接着东征西讨,欲恢复爷爷张仪潮时期的荣耀。但是张承奉的扩张非常失败,他当时一面向西域打,进攻西州回鹘,一面又向东面扩张,打甘州回鹘,结果他两头都没打下来,反被两面夹击,被揍得很惨。
  公元904年,朱温杀唐昭宗,并策划了"白马驿大屠杀"。这件事让很多节度使都非常不满。归义军是唐朝册封的藩镇,张承奉和其他地方的节度使一样,也非常不满朱温的大权独揽。因而在唐朝灭亡的前一年,归义军就独立了。
  公元906年,张承奉自立为王,自称"白衣天子",把归义军改为"西汉金山国 "。
  PS:"西汉"的意思是"西部汉人","金山"的意思是敦煌西南的金鞍山。"西汉金山"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西部的汉人在敦煌建立的国家。
  张承奉的这个举动,可能是想利用自己称王的号召力,凝聚内部民心,以便同甘州、西州两回鹘相抗衡。但是自立为王,显然不是一步好棋,因为唐朝当时还未灭,甘州回鹘可以借"背叛朝廷"为理由,攻击归义军。而且张承奉自立为王,不向朱温称臣,也得罪了朱温。
  公元911年,在后梁朱温的支持下,甘州回鹘猛攻归义军。张承奉不敌,被迫与甘州可汗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当时甘州回鹘的可汗狄银逼迫金山国的宰相和高僧向他下跪,还侮辱性地要求张承奉出城亲自下跪,让他认可汗为父。最后张承奉只好狡辩称,可汗应该先跪拜他的父亲,才能接受他儿子的跪拜。由于当时可汗的父亲不在场,所以此事暂时作罢。
  这起事件后,归义军元气大伤,沙州军民人口伤亡惨重,郊外的农田和果园被焚毁,灌溉系统也被破坏严重。不过张承奉还是不死心,他虽然被迫废了西汉金山国,但仍然以敦煌王自居。
  后来张承奉病死,由于他没儿子,而且张氏也确实没资格继续坐节度使的位置了,所以张承奉死后,沙州大族就公推曹议金为节度使,接过了张氏的权柄。
  曹议金接任后,他意识到作为领土狭小、缺乏战略纵深的绿洲邦国,以强硬的方式打击四周外族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划算的。并且将原本的藩镇强行升级为王国,这不仅在政治上把自己树立成了靶子,同时对领土控制权的渴求又缺乏应有的实力基础。可谓是没实力还要强行装叉的典范。
  所以,曹议金接任后,他第一时间就废除了敦煌国号,改回了归义军,并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
  此后,不管中原谁当家,曹氏控制的归义军政权都派使者去称臣纳贡,主动请封。
  当然了,只巴结中原王朝还是不够的,毕竟归义军的头号大敌是甘州回鹘。当年甘州回鹘可汗放了狠话,只要归义军赶走出敦煌地界,就血洗敦煌城。所以曹议金时期,他积极和周围民族改善关系,比如他就曾把几个女儿嫁给了甘州回鹘的可汗和于阗王,给各国领导人当老丈人。
  曹议金死后,儿子曹元德接任,此后又传了六代,分别是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曹宗寿、曹贤顺。
  其中曹元德、元深、元忠是三兄弟,都是曹议金的儿子,元忠死后,大哥曹元德的儿子曹延恭即位。曹延恭死后,其小叔曹元忠的儿子曹延禄即位。
  曹延禄时期,归义军再次和甘州回鹘发生大规模战争,这引发了民众极度不满。因为归义军和甘州回鹘已经快一百年没打仗了,所以归义军内部就发生了兵变,曹延禄被曹延恭之子曹宗寿杀死,曹宗寿在同时获取了北宋和辽国的承认后,出任归义军节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曹宗寿时期,西夏已经在西北崛起,但因为有甘州回鹘在东面挡着,而且当时党项人也确实打不过甘州回鹘,所以归义军当时还没有受到西夏的挤压。
  不过甘州回鹘人的游牧气息很重,始终无法建立有序的统治秩序,内部四分五裂。而西夏人的势力不断壮大,最后以小吞大,反倒把甘州回鹘灭了。
  甘州回鹘完犊子后,归义军知道党项人下一个就要对付自己了。当时的节度使曹贤顺到处求援,北宋、辽国、西州回鹘,周围能求援的全部求了一个遍,但这些大国都没有向他伸出援手。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党项军队大兵压境,归义军无力抵抗,只得投降,这个存在了170多年的政权,终为西夏所灭。
  归义军的灭亡很大责任在于当时的宋朝不作为,对这样一个絲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掉以轻心,不进行大力支持和策应。
  唐玄宗时期,由于安史之乱,唐王朝将安西都护和北亭都护以及整个河西的兵力调屯川陕,导致这些地方精锐部队被抽光,给土蕃军队造成可乘之机,佔领了敦煌(古称沙洲)。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仪潮在沙洲率众起义,起名归义军,驱逐了土蕃人,在沙洲建立了以汉人为主的政权,并取得唐王朝的承认,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唐王朝任命张仪潮为归义军节度使,自此,瓜州和沙洲一直在张、曹家两大世家的统治之下,历经180年。
  归义军虽有过雄踞十一州,拥兵十几万的强大势力,但经过战争和多次内斗之后,归义军已日薄西山,而沙洲的重要地理位置又使日趋强大的西夏馋涎欲滴,势在必得,当时的宋王朝并未对该地区多加关心,加强控制并派兵支援,很快归义军被西夏灭掉,敦煌落入西夏之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归义军的历史非常复杂,萨沙也是略懂。
  归义军是以敦煌为中心的一个政权,维持了长达100多年,从唐末到宋朝初年,最终被西夏消灭。
  这个政权的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唐代长期控制河西走廊,安史之乱后又被吐蕃王国长期控制。这里民族成分复杂,属于多民族杂居地区,汉人也不少。
  后吐蕃王国也迅速衰败,对于河西走廊控制力下降,回鹘人又开始涉足这里。回鹘同吐蕃长期厮杀,两败俱伤。
  大概在848年,敦煌本地豪族领袖,汉人张议潮起兵反对吐蕃,建立了归义军。
  当时吐蕃在河西走廊的实力所剩无几,被归义军打败。由此,张议潮成为归义军第一代领袖,他向唐朝表示臣服,得到任命,成为藩属国。
  张议潮的能力出色,加上本地汉人众多,他逐步控制了河西走廊十一个州,不断和吐蕃、回鹘交战。
  没多久,回鹘汗国在黠戛斯人攻击下崩溃,河西走廊基本完全被归义军控制。汗国灭亡以后,大量回鹘人逃到河西走廊,被归义军收编,人口猛增到百万以上。
  归义军在这里建立了多民族政权,随后连续击败回鹘人的攻击,但地盘有所缩小。
  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
  由于小国寡民,加上民族很多,归义军主要向强者称臣,包括辽国和宋国。
  辽国和宋国都认为,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要隘,与其交给回鹘人和吐蕃人成天混战,还不如交给汉人归义军掌控,至少可以保证到西域的通商道路。
  而远征归义军呢?路途遥远,非常困难。况且就算占领河西走廊,还要使用大军驻守,性价比极低。所以,这个政权维持到1035年,最终被西夏李元昊消灭。
  有意思的是,西夏没多久又失去对河西走廊的控制,看来这里确实不容易搞定。
  直到1070年前后,西夏才实际掌握了这里。
  归义军的有趣之处,在于汉胡杂居,汉人回鹘化,回鹘人汉化,创造了很有意思的多民族文化。
  大唐曾出现两支归义军
  唐朝曾出现过两支归义军。一支是在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六月,唐朝为表彰嗢没斯率回鹘2600名士兵的归化之举,特意组成的军队。这支由回鹘人组成的军队,在其后的战争中又不断吸收党项、契、退浑、沙 陀等部族力量,成为唐代一支由多民族组成的军队,历史上将这支只存在了240天的军队,称为"回鹘归义军"。
  在"回鹘归义军"灭亡的七年之后,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一支由汉人组成的,在吐蕃占领时期,从敦煌起义并明确提出回归唐朝而建立的军队开始出现,也就是后来敦煌的张氏、曹氏政权。而学界所称的唐代"归义军",一般所指的正是这支军队。
  《敦煌遗书》的出土,让世人终可以完整了解归义军
  史藉中能找到的关于归义军的记载并不多,只见于《旧唐书》、《新唐书》等,且着墨不多只有些零散的记载。而真正让世人可以完整了解归义军全貌的,是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大批古藉文献,这批古藉文献统称《敦煌遗书》。
  公元1900年,时值清光绪二十六年,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第16窟时,发现了在墙壁的后面竟然还秘密建有一个密室。当他打开密室后,发现里面全是各种经卷文献等文物,总计约5万余件。这批经卷文献古藉中,就包含有张、曹氏归义军政权时代的各种遗书。
  不幸的是,到了1905年俄国人奥布鲁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等,先后从敦煌莫高窟盗买走了大量的经卷。1907年,英国人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挖掘完楼兰古国遗址后,又跑去敦煌找到了王道士,并以14块马蹄银的代价,连蒙带骗掠走了24箱遗书及5大箱其它文物。
  1908年,法国伯希和又骗取了6000余件写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画与丝织品。1914年俄国人鄂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人又盗走了一批。
  归义军历经唐、宋两代
  据"敦煌遗书"中的《张氏修功德记》记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张议潮趁唐朝凤翔节度使崔珙大败吐蕃,收复宁夏固原、石门等六关之机,在沙洲起义时,明确提出"归国"口号。
  到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经连番血战后,一举收复瓜洲。此时的河西其他州县仍在吐蕃统治之下。为及时向唐王朝告捷,张议潮派遣十队使者,携带同样的奏文,分十路赶赴长安。最终,只有走东北的一路,历尽千辛万苦后,并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下,于大中四年抵京。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又相继收复瓜州、伊州、西州、 甘州、肃州等地区。至此,除凉州以外,被吐蕃侵占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大片地区重归唐朝。十一月,唐宣宗下诏,于沙州建立归义军,张议潮任归义军节度使。
  归义军于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建立,至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结束,前后历经一百八十五年。不仅目睹了唐王朝的衰退灭亡,还见证了宋朝的建立。
  归义军灭亡
  一、收复凉州立下赫赫战功,仍遭唐朝猜忌,张议潮兄弟二人双双死于长安
  归义军建立后的十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率部征讨吐蕃,一举收复凉州,整个河陇地区重归唐朝的版图。立下赫赫战功的张议潮,本以为朝廷会授予他河西节度使,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唐朝自始至终对归义军充满戒心。
  张议潮不仅没等来朝廷的封赏,两年后将河陇地区分割为秦州、凉州、瓜沙三节度,更把张议潮的辖区划分为凉州和瓜州两块,等于变相剥夺其部分的兵权,而归义军的管辖区域被压缩至瓜沙地区。同时,更调遣两千五百名太平军镇守凉州,用以监视归义军。
  心里拔凉拔凉的张议潮,只好派自己的兄长沙洲刺史张议谭,到长安朝贡并作为人质,以打消朝廷的猜忌,张议谭最后死在长安。兄长一死,朝廷急招已是69岁高龄的张议潮进京,以禁军将领的身份留在长安直至去世。
  二、五代十国时期,归义军自立西汉金山国
  张议潮去世后,其后人仍是节度使。到了公元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建立后梁,开启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开始陷入混战阶段。唐朝这棵大树轰然倒下,本想背靠大树的归义军一下子失去了依靠。
  此时的归义军内部已是人心惶惶,偏安一隅无人过问四周强敌虎视忱忱,除了自救别无他法,立国成了唯一选项。公元909年,归义军自立为"西汉金山国"。第一任国君是张议潮的后代张承奉,在上任之初曾试图从东西两面开疆扩土,可对于兵微将寡的归义军来说,这简直难于登天。
  三、曹氏掌权后,外部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归义军再以敦煌国的身份向契丹人进贡
  归义军立国后外部环境更为严峻,本来背靠唐朝的东面,现如今被甘州回鹘隔断;西面与北面是两大强敌契丹与吐蕃;南面有高昌回鹘,更远的还有个喀喇汗国。公元910年秋,丞相罗通达率军突袭天山以南的伊州回鹘。
  其后,归义军兵分两路对甘州、西州回鹘同时开战。两路大军在战事中不仅捞不到任何好处,还折损了不少兵力。到战争后期,兵员严重不足。上至皇帝张承奉,下至地方一般官员,皆全数披挂上阵。一年后,甘州可汗王子狄银大军压境,毫无还手之力的归义军被迫接受城下之可盟。
  外战不行内患又起,汉人在战争中损失过大,使归义军内的粟特人渐渐掌握实权。公元914年,张承奉撇下年幼的儿子驾鹤西去,大权落到了粟特人后裔曹氏的手中。
  曹氏上台后,为了体现仍为汉民政权,将自己归为曹操、曹植后裔,并主动与于阗、回鹘联姻以减轻战争的风险。同时,认为再以金山国自居并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当时执政的曹议金决定恢复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取消金山国自降为节度使。
  公元923年,归义军使团抵达开封,后唐册封曹议金为归义军节度使。经过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归义军终于暂时得到喘息。可此时的中亚地区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伊斯兰化进程。首当其冲的,是与曹氏联姻的于阗国。
  公元935年,曹议金去世,中原此时亦已是后晋代唐。契丹日渐强大,甘州的回鹘也开始视归义军为敌,阻断其与后晋的所有道路,形势再次急转直下。公元939年,曹议金的继承人曹元德只好以敦煌国的身份向契丹出使进贡,以求自保。
  四、归义军臣服宋朝,却从未得到宋朝的半点帮助 。西夏崛起后,归义军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此时的归义军已由曹元德变成了曹元忠,在与宋朝取得联系后,归义军遣使北宋。而另一边,喀喇汗国与于阗发生圣战,最终于阗被灭国。归义军除失去一个同盟国外,身旁的定难军起兵反宋,危机再次笼罩归义军。
  公元1001年, 宋真宗册封曹元忠之子曹延禄封为谯郡王,让归义军牵制定难军。却只是精神上给予支持,一直不肯给予任何的帮助。对于宋朝的态度,归义军内部也开始发生变化。
  既然宋朝靠不住,归义军只好加强与契丹的关系。公元1028年,西夏李元昊大败甘州回鹘可汗,大量的回鹘人逃亡到瓜州、沙洲,导致胡汉人口失衡。 最后,这些回鹘人发动军事政变, 杀死最后一任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 其弟曹贤惠见大势已去,匆忙中带领残部1000余人投降李元昊。至此,归义军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归义军是唐朝末期,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崛起的一支地方武装,历经唐朝、五代十国和宋朝,存在时间长达185年。
  归义军极盛时期统治区域数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左右。
  那么,盛极一时的归义军是如何消亡的?归义军是如何诞生的?
  归义军的创始人是唐朝名将节度使张议潮,他对大唐是忠心耿耿的。
  张议潮公元799年,出生在沙州(注即敦煌),当时该地区已经沦陷,处于吐蕃政权统治之下,这些地区是安史之乱发生后丢失的大唐领土。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创立归义军揭竿而起发动了反抗吐蕃的起义,一举收复被其占领的沙州,并相继攻占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等十一州吐蕃统治区。
  张议潮起义成功之后,并没有割据的想法,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兄长张议潭到长安去面见唐朝皇帝,表示自己是大唐子民,愿意服从中央领导。
  唐宣宗见张议潮收复了因为先皇无能而丢失半个多世纪的大唐领土,高兴得不得了,就顺水推舟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归义军是如何衰落的
  归义军的衰落原因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主要有两个:
  唐朝皇帝遏制
  客观地说,唐宣宗对归义军是大力支持的,对他们收复失地的行为也表示肯定,反正那些土地已经丢失,自己也没有能力收复。
  吐蕃统治非常残暴,对待汉人发手段非常野蛮,将"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
  张议潮将人们从水深火热解救出来,是民族英雄,应该享受到特殊待遇。
  可是宣宗之后的唐懿宗是个小肚鸡肠的皇帝,随着归义军越战越勇收复失地越来越多,他就担心起来,害怕归义军越来越强,尾大不掉。
  于是唐懿宗对对归义军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大力支持到处处防范,处心积虑进行遏制、削弱。
  在归义军在没有政府军的帮助下,在公元861攻取凉州,向皇帝报喜的时候;却被迎头浇了一盆凉水。
  皇上对归义军使者说:好了你们没事了,可以撤出了,让政府军接管就是。
  也是就说,归义军种树,唐懿宗摘桃子,让山东天平军去镇守凉州,设立凉州节度使。
  唐懿宗还下旨扩大凉州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的管辖范围,把归义军的辖区并入这两个州里。
  这样一来,归义军的地盘大大缩水,从十一州缩小为五个州,其余六州被凉州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瓜分了。
  即使这样,唐懿宗还不甘心,他在公元867年下旨把69岁的张议潮召入朝廷,名义上论功行赏,实际上就是做人质,直到死去都没有放行。归义军内讧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唐朝皇帝的遏制固然削弱了归义军实力,但是内部的权力斗争才是归义军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
  张议潮去做人质后,其侄子张淮深接班,继续领导归义军。
  对于这个结果,张议潮的女婿索勋非常不满,于890年发动政变,杀是了归义军的二任领导张淮深,拉开了权斗序幕。
  索勋发动政变成功后,开始不敢当头,因为自己是个外人,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他就让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当傀儡,自己掌控实权。
  景福元年(892年),张淮鼎死,索勋觉得时机成熟,就走到前台,担任了归义军节度使。
  索勋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张议潮女儿张氏的不满,在乾宁元年(公元894年),让自己的三个儿子策反归义军将领,再次发动兵变,推翻了索勋统治。
  但是李氏也是外姓人,没有得到归义军将领的拥护。
  乾宁三年(896年),深受张氏两代大恩的瓜州、沙州豪族们在三年后再次发动政变,推翻李氏诸子的统治,拥立张议潮的孙子、张淮鼎的幼子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
  这时候唐朝已经衰败,大权被朱温篡夺,傀儡皇帝唐昭宗被其所杀,扶植起最后一任皇帝唐哀帝,公元907年大唐灭亡。
  也就是说,大唐死到临头,当时就剩一口气了。
  张承奉也不再忌惮,在唐朝灭亡前一年,即公元906年,另立门户建立西汉金山国,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
  但是此刻归义军内部矛盾重重,大家争权夺利斗得你死我活,不再是铁板一块。
  没有了凝聚力的军队就是一盘散沙,战斗力大大降低,原来的老虎就成为病猫。
  趁你病要你命,这时候回鹘(西北少数民族部落也叫回纥)向归义军发起交战,后者屡战屡败,到开平五年(911),甘州的回鹘攻到了沙州,张承奉只得卑躬屈膝,改称敦煌国天王,成了甘州回鹘可汗的儿皇帝。
  公元914年,金山国灭亡。归义军第二次辉煌
  张承奉之后,归义军被曹议金所据。
  从此之后,归义军慢慢恢复元气。
  同光四年(926)秋,曹议金率领数万归义军精锐大败甘州回鹘,一雪前耻。
  风水轮流转,第二年正月,回鹘可汗率文臣武将出城向归义军缴械投降,改称归义军为父,回鹘可汗为子。
  至此,归义军重新成为河西霸主。重蹈覆辙
  可是不久之后,归义军老毛病又犯了,又陷入无休止的内斗。
  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被迫自杀,曹延禄的族子曹宗寿夺取归义军政权。
  这时候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大宋时代,归义军就向宋廷称臣,曹宗寿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
  内乱使曹氏归义军政权迅速走向衰落,风光不再。
  此消彼长,与此同时沙州地区的回鹘势力却慢慢恢复元气。
  这时候的归义军政权已奄奄一息、不堪一击,任何外来的攻击和内部的骚乱都足以使其倾覆。
  景佑三年(1036)西夏皇帝李元昊打败,首领曹贤顺向西夏投降,存在了近两个世纪的归义军消失了。
  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张议潮的后裔张承奉去世,历经67年的沙州张氏政权终结。
  曹议金随即接管了沙州(敦煌)的统治权,他废除张承奉创建的"西汉敦煌国",重新恢复了归义军的称号,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史称"曹氏归义军"。
  随后几年,曹议金凭借与甘州回鹘、于阗国间连续通婚,稳定住了张承奉时期紧张的局面。
  沙州政权严重依赖东西方的贸易
  一、沙州政权的经济基础
  在政治上,甘州回鹘和西州回鹘(高昌回鹘)对沙洲的包围态势,迫使曹氏归义军不得不与回鹘保持一致。
  在经济上,沙州却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中原与西域贸易的中转站,并以此大获其利。
  在汉地史籍中,西域与中原的贸易中最主要的玉和马匹,其次为绵、毛等织品。
  河西地区本为良马产地,所以敦煌文献中记载的马匹交易极少,而玉石、毡、褐、硒砂的交易量却非常多。
  在这些交易品中,西域玉石主产自于阗国(新疆和田地区),毛毡等织物也非沙州特产。
  而向西贸易的大宗货品——绢、布帛,同样不产于沙州本地。
  因此,沙州更像是一个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而非货物产地。
  要知道,沙州曹氏本身就很有可能为昭武九姓中的粟特人后裔(其自称为毫州曹氏汉人)。沙州的粟特人,在曹氏执政时期也确实采取了毫无保留的支持态度。
  因此,商业贸易的利润,成了支撑曹氏沙州政权的坚实基础。
  敦煌和丝绸之路
  公元935年(后唐清泰二年),曹议金去世后,其子曹元德即位。
  公元939年,曹元德卒,弟曹元深即位。
  公元942年(后晋天福七年),借后晋册封于阗王李圣天的使者回京,曹元深与甘州和好,并遣使与中原王朝沟通。
  公元944年(南唐保大二年),曹元深卒,弟曹元忠即位。
  从年号上就可以看出,不过短短数年间,中原已经连续更换了三个朝代了,朝代延续短促而更迭频繁,这也正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
  在曹元忠统治期间,借助河西贸易的昌盛,归义军的文化及其繁荣,政局平和安稳。
  970年(宋太祖,开宝三年),喀喇汗王朝(伊斯兰教)向于阗(佛教)发起了圣战,于阗不支,向归义军求援。
  在归义军的援助下,于阗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但并未扭转与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的劣势。
  974年,曹元忠卒,其侄曹延恭即位。公元976年,曹延恭卒,弟曹延禄即位。
  曹延禄即位后,娶于阗公主为妻,双方再次通过姻亲,加强了同盟关系。
  二、黑汗王朝的东侵
  公元1002年(宋真宗,咸平五年),曹延禄被杀,族子曹宗寿即位。这一年是敦煌藏经洞文献中,最晚的纪年年代,之后归义军的历史,因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而显得模糊不清。
  大概在公元1000年左右,喀喇汗王朝发动的圣战,以于阗国彻底灭亡而告终。
  末代于阗王尉迟僧伽罗摩不知所终,新疆和田地区被纳入了,伊斯兰教势力的版图。
  一度号称"西方佛国"的于阗,其国内佛教的寺院和影响遭到了彻底根除。居于东方的佛教势力,在130年后耶律大石西征后,才重新回归。
  伊斯兰势力的强势东侵,让同样秉持佛教思想的沙州政权行破了胆。
  沙州的僧人们为保存经卷文献,匆忙中将其封存在藏经洞中,而后四散逃命,这一封便是900年。
  直到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才被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时无意中发现。
  敦煌藏经洞老照片
  于阗国灭亡后,喀喇汗王朝与北宋成了稳定的贸易伙伴,但两国间的货物运输,却不再经过河西走廊运输,而是走吐谷浑故地的丝绸之路青海道。
  失去了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使沙州归义军的实力渐渐衰落。
  不久,喀喇汗王朝与自己的同族兄弟——高昌回鹘也爆发了战争,喀喇汗军队数次进攻高昌。
  高昌回鹘也不含糊,作为大辽国的盟友,来自蒙古高原的3万帐(一说30万帐)"异教游牧部落"(主要是契丹人和尚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大肆进攻喀喇汗王朝的边境。
  喀喇汗王朝的可汗阿赫马德.托干汗与这些游牧部落展开了长时间的交锋,阿力麻里、叶密立等草原地带成了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
  在这场决定西域归属的战争中,曹氏归义甚至连跑龙套的资格都没有。
  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以贸易立国的曹氏政权,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西域的地形被大片沙漠占据,能够通行的道路都仰赖沙漠中的点点绿洲。
  但这些绿洲连成的交通线,既是商道也是军事通道。
  和平时期,商队上缴的税收便是安全的保证书,但现在大漠上战火频仍,两边的军队都把商队当成了肥羊,哪有人再管安全的问题?
  三、党项人敲响的丧钟
  公元1014年,曹宗寿卒,子曹贤顺即位。
  此时,盘踞于夏州(陕西靖边县)的党项人强势崛起,相继攻占会州(甘肃靖远)、灵州(灵武)。
  公元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野心勃勃的李元昊攻取了甘(张掖)、肃(酒泉)、凉(武威)三州。
  甘、肃、凉三州的失陷,对于归义军来说,几乎就意味丧钟响起。
  西夏截断河西走廊后,中原的史籍上再也不见沙州曹氏之名。
  此时,失去立国之本的沙州政权,除灭亡以外,再不可能有其他出路。
  四年后,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李元昊率军攻占沙州,曹氏归义军政权灭亡。
  曹氏归义军可以说因贸易而起,因战乱而败。在其122年的历史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贸易城邦特点。
  但随着河西政治力量的改变,像沙州曹氏这样的城邦国家,显然无力主宰其命运。
  当河西走廊归党项人所有后,西域诸国为躲避西夏,恢复了往日吐谷浑经营的通商道路。
  根据于阗、拂啉(拜占庭)的使节报告,这条道路自于阗南道向东通过黄头回鹘、达坦之地,经临谷城、青唐(西宁)到达秦州(甘肃天水)。
  吐谷浑故道(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恢复,使喀喇汗王朝对宋朝的入贡骤然频繁起来。
  以至于,宋朝自元丰四年起,需要开始采取措施限制使臣的人数,可见当时贸易的活跃程度。
  甘州回鹘灭亡后,其部众一部分南投唃厮啰,一部分则西奔瓜、沙地区,借助之前甘州回鹘对沙州的渗透,成为沙州回鹘势力的基础之一。
  李元昊攻陷沙州后,归义军灭亡,沙州的回鹘势力并没有甘心蛰伏,而是分散于沙州的山谷之间。
  为了复国,他们仍然积极地派出贡使同宋朝取得联系。争取宋朝的支持,共同对付西夏,其中曾有"沙州镇国王子"(不知其身世为何)致书与知秦州兵事的北宋名将曹玮,言道"我本唐甥,天子实吾舅也,自党项破甘凉,遂与汉隔,今愿率首领,为朝廷击贼",可见沙州军民仍旧不断同西夏人开展斗争,直到收复沙州。
  宋史记载"景佑四年(1037年,也就是李元昊攻陷沙州的次年)六月,沙州大使杨骨盖、副使翟延顺入贡。"
  而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康定二年、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皆有沙州使臣入贡,使臣皆为回鹘人,宋史所载皆称"沙州回鹃",而使臣称其首领为沙州北亭可汗王。
  这些史料说明,在这一时期,沙州存在一个回鹘政权。
  可以作为旁证的是,在敦煌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洞窟中,能反映西夏人在敦煌活动的最早的洞窟,为莫高窟第444窟,时间为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该洞窟所用的西夏纪年为"天赐礼盛国庆二年"。
  既然景佑四年, 李元昊 便已经尽收 甘、肃、瓜、沙 诸州,为何其后数十年间,又出现一个沙州回鹘政权呢?
  公元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不要以为年号都是两个字的)。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
  元昊称帝后,希望通过战争来扩大西夏的版图,用掠夺土地、钱财和人口来缓和国内的矛盾。他和周边诸部盟誓后,对宋朝发动进攻。
  此后数年,李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
  西夏虽然在战场上爆锤了北宋,但也严重牵制了河西的兵力部署。
  同时,西夏截断河西走廊的行为,也切断了辽国与河西吐蕃及沙州回鹘的联系,这让当时国力强大的辽国深感不安。
  辽国曾想用联姻的方式笼络西夏,将一位辽国公主嫁与李元昊。
  可惜,辽国公主和李元昊不睦。不久后,辽国公主郁郁寡欢而死。
  对此,辽国上下颇为不爽,曾派使者责问夏国。
  而急于扩张的西夏,又诱致契丹边境的党项羌部叛辽投夏,直接导致辽与西夏的关系破裂。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辽兴宗亲率十万大军攻夏,深入夏境四百里。
  两军在河曲展开激战,李元昊不愧为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续爆锤宋军后,也爆锤了辽军。
  但同时招惹宋辽两个庞然大物,就是再胖也会吃不消。
  史籍记载,当时西夏国内"然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谣以怨之"。
  而且,宋、辽俩大哥还分别与河西地区的吐蕃、回鹘等小弟密切联系,撺掇他们从背后夹击"刺儿头"西夏。
  其中,辽国曾"数遣使由回鹃路至河涅间,与嘉勒斯费约举兵取河西"。
  宋朝也先后派左侍禁鲁经、屯田员外郎刘涣与唃厮啰(青唐吐蕃政权)进行接触。
  宋史记载,公元1039年(宝元二年)四月,唃厮啰曾经向凉州发兵四万五千,欲与夏人交锋。
  在这种大环境下,位于河西西部的沙州回鹘,有能力趁西夏无暇西顾之机,夺取沙州的控制权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书目:
  《沙州政权与回鹘扩张》_杨圣敏;
  《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_冯培红;
  《张氏曹氏归义军政权的胡汉联姻》_郑炳林;
  《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_荣新江;
  《 归义军晚期的回鹘化与沙州回鹘政权》_陆庆夫;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归义军孤悬域外,最鼎盛时曾占据河西十一州,但随着张议潮自请入长安为质,很快就陷入内乱而分崩离析。经历了漫长且又残酷的内斗,归义军变得奄奄一息,治下可控制的地盘也仅剩沙、瓜二州。
  唐朝灭亡以后,曹氏取代张氏成为归义军的新主人,可也没能恢复归义军昔日的荣光,依然局限于沙、瓜二州,惨淡经营,直到被党项人所吞并。
  每当读到这段历史,总忍不住扼腕惋惜,曾经强大的归义军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曹氏取代张氏控制归义军以后,困于沙、瓜二州
  由于史料匮乏,我们无从得知曹氏如何从张氏手中夺取政权,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的权力交接似乎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而曹氏取代张氏,也应该与张承奉曾大败于甘州回鹘有着莫大的关系。
  张承奉在战败以后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认回鹘可汗为父,这让张氏在归义军内部威信尽失,成为失去权柄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议金成为归义军节度使以后,为了在东西回鹘的夹缝中生存下去,务实的选择了和亲政策,一面迎娶东方的回鹘可汗之女天公主,一面又将女儿嫁给西方的于阗可汗,以此缓和来自东西方的压力。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休养生息十余年之后,曹议金率军征讨东方的甘州回鹘,虽然攻下了张掖城,兵锋也一度直抵焉支山下,但回鹘人很快发起反扑,双方在酒泉展开决战。最终,以回鹘军大败,归义军惨胜而罢战。
  这是归义军最有可能消灭甘州回鹘的一次大战。只可惜,回鹘汗国灭亡以后,大量回鹘人迁移到河西走廊,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是以归义军虽然能够击败甘州回鹘,却并没有能力将其彻底消灭。
  甘州掌握在回鹘人手中,就像死死掐住了归义军的脖子,使他们很难与中原王朝取得联系,这也导致了曹议金到死都没能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
  这个孤悬域外的汉人政权就像怒涛中的孤舟一样,只能独自面对来自于东西方的威胁。
  与中原王朝道路断绝,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
  曹氏成为归义军的新主人以后,归义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和中原王朝取得联系。直到归义军击败甘州回鹘,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但也仅仅限于使节往来,接受册封,并无法得到来自中原王朝的实际帮助。
  中原王朝的情况其实也很糟糕,朱温篡唐以后,朝代更迭频繁,皇帝走马灯一样的换。它们自顾尚且不暇,哪里有多余的力量去援助远在敦煌这个弹丸之地的归义军呢?
  为了在夹缝中更好的生存下去,归义军除了向中原王朝派遣使臣,请求册封,同时也向更强大的辽国称臣,以此增强自身在西域诸国之间的地位。
  这么做的成效十分有限,所以在曹议金死后,其子曹元德与曹元深开始先后寻求与最大的敌人甘州回鹘改善关系。
  甘州回鹘虽然不甘心优势地位的丧失,可限于双方实力旗鼓相当,也只能顺势选择与归义军修好。
  由此以后,归义军与中原王朝的沟通逐渐顺畅,联系愈发密切。即便无法获得中原王朝的实际帮助,归义军也开始了数十年的稳定期。
  只是这种稳定背后藏着极大的隐忧,敦煌沙、瓜二州的实力有限,情势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向东无法开拓甘凉之地,西面又有更加强大的高昌回鹘,如果无法改变现状,等着他们的,只能是油尽灯枯。
  归义军内部存在"沙、瓜之争",严重消耗了自身实力
  度过短暂的平稳期,归义军内部也渐渐出现分裂苗头。曹议金死后,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三兄弟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交接权力,以此最大限度保障归义军内部的稳定。
  但是,到了曹元忠执政后期,这种兄终弟及的方式已经失去了施行的条件。一则曹元忠打算将节度使传给儿子曹延禄,二则曹元忠的侄子曹延恭作为瓜州刺史,经营瓜州近二十年,隐隐然成为归义军难以动摇的第二号人物。
  曹元忠清楚,如果强行传位给儿子曹延禄,将势必将引起曹延恭的不满,甚至会引发刀剑相向的血战,彻底葬送归义军的大好局面。
  权衡利害之下,曹元忠还是将节度使之位传给了侄子曹延恭,由此再一次实现了归义军内部权力的平稳交接。
  曹延恭继承归义军时已经十分老迈,所以他在位的时间也不长。归义军节度使的位置绕了个圈,还是回到曹延禄手中。
  从这以后,凡就任瓜州刺史的曹氏子弟,就隐隐然具备了归义军节度使继承人的资格,与此同时,瓜州也渐渐形成一股可与沙洲叫板的反对势力。
  其中具体细节,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很难得知,但至少可以推断出,这些都与曹氏兄弟之间的权力交接有着莫大关系。
  曹延禄在位二十六年,始终维持了父兄的政策,使敦煌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稳定。在宋真宗咸平四年,他又被被册封为谯郡王,声威达到顶峰。
  然而,就在次年,曹延禄的从子曹宗寿策动兵变,将他和兄弟曹延瑞一同逼杀。
  曹宗寿曾遣使像宋朝解释过这次兵变的始末。"为叔归义军节度使延禄、瓜州防御使延瑞见害,臣先知觉,奔瓜州……不期内外合势,便围军府,延禄等知其力屈,寻自尽……"
  这些辩解中究竟有几分真假,我们也无从得知,但至少能够借此理出整个事件的大致脉络,曹延禄兄弟确实已经和身在瓜州的曹宗寿产生了矛盾。
  到这里,问题就产生了,即便曹宗寿在瓜州经营多年,颇具实力,也未必能够轻而易举的击败归义军节度使,难道还有其它原因?
  根据他给宋真宗的上书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有二:一,曹宗寿在沙州城内有内应;二,曹宗寿请了外援。
  如此里应外合之下,曹延禄骤然败亡也就不奇怪了。
  沙洲回鹘鸠占鹊巢,曹氏归义军式微
  前文提到曹宗寿请了外援,这个外援实际上就是沙洲一带放牧的回鹘人。其实,早在曹议金当政时期,就开始允许回鹘人在沙、瓜等地居住,作为回报,居住在沙、瓜的回鹘人也有义务听从归义军调遣。
  所以,曹氏统治的归义军土地上,等同于存在着一个半独立的回鹘盟友。
  直到曹延禄时期,回鹘人越来越多,对沙洲的渗透已经十分严重。随着归义军所控制的土地渐趋回鹘化,回鹘人对权力的诉求也日渐强烈。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曹宗寿发动了针对两位叔叔的兵变。
  沙州回鹘通过扶植曹宗寿上位,满足了对权力的诉求,并一步步侵蚀曹氏在归义军内部的权力,隐隐然竟有了鸠占鹊巢的架势。
  这并非夸大之词,直到三十多年后,党项人崛起,在攻取沙、瓜二州时,不见归义军有所作为,反倒是沙州回鹘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自从曹延禄被逼杀以后,归义军日渐衰落,大量回鹘人从东西方汇聚于敦煌,并逐渐成为军中主力。无论政治和军事,曹氏都不得不依靠沙洲回鹘。久而久之,这个汉人政权渐渐成了回鹘人的傀儡。
  如果没有党项人的入侵,沙州回鹘彻底取代归义军只是时间问题。
  由于归义军远在敦煌,可靠的史料并不多,关于它的历史,还有一段不同的记载。宋仁宗天圣八年,沙州回鹘发动兵变,杀死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其弟曹贤惠仅率千骑出逃,投奔党项人。
  数年后,党项人攻陷敦煌,沙州回鹘也紧随归义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所以,归义军衰亡的过程就是沙州回鹘崛起的过程。讽刺的是,历史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西夏崛起,成为压死归义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沙州回鹘酝酿着鸠占鹊巢,彻底取代归义军之时,位于宋朝西北边陲的党项人突然崛起,首领李德明为了拓展党项人的生存空间,沿着河西走廊向西积极开疆拓土,先后攻取了凉州和甘州等地。
  占据此地上百年的回鹘人和蕃人作鸟兽散。
  当甘州回鹘被灭以后,归义军就成了党项人的下一个目标。党项人的强悍善战,远非回鹘人可比,就连中原王朝的北宋,后来都在他们手下吃尽了苦头,更别提这些散落在河西走廊之间的小国。
  就算归义军能够挫败沙州回鹘的鸠占鹊巢,也无法抵挡比他们更强大的党项人。
  失去中原王朝的庇护,归义军能够在夹缝中存续上百年已经实属不易,从回鹘人到党项人,无论哪一个都是它翻不过去的高山。
  如果当初曹议金能够一战而克复甘州,进而直取凉州, 凭借着"塞上江南"之称的张掖为根基,就算党项人崛起,也可与宋朝东西夹击,甚或能够效仿府州,成为宋朝屏藩西北的重要军事力量。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割据敦煌的归义军是如何灭亡的?
  归义军 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得朝廷的支持,同时异族势力入侵加之内患严重,最终导致归义军的灭亡。
  这段历史大众不一定熟知。先简要介绍一下。归义军是唐宣宗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前后存在约200年左右。最终在大宋时期,被西夏政权所吞并。一、一度强大的归义军。
  说起归义军,先从大唐盛世说起。
  从大唐当时的势力范围来说,唐朝控制了西北地区,还有向外发展的打算。然而在跟老对手吐蕃的较量上,一直来回往复,战争不断。但总得来说大唐势力更胜一筹。但由于后来的安史之乱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导致西北地区政权得不到稳固。而就在此时,吐蕃内部朝纲混乱,唐宣宗抓住时机,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首领,一度压制了吐蕃的势力。张议潮一度收复西北十一州。二、得不到支持的归义军。
  但是,唐懿宗即位之后,大唐王朝不再像唐宣宗一样支持归义军。甚至一度削弱归义军下辖各州。归义军的势力从原来的十一州缩减至五州,其余六州则划归给凉州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在地势范围上,大唐想与归义军制衡一二。
  在唐懿宗看来,西北政权总归是游牧少数民族政权,而且存在很大的割据和边患,如若任由其发展壮大,到最后跟吐蕃等异族势力无异,所以唐朝廷有意在打压归义军的势力。其实在归义军看来,他们无非想恢复唐玄宗时期的"河西节度使"建置,把驻地迁往凉州,从而控制河西地区。然而历史往往就是事与愿违。大唐如此削弱的后果,归义军迫于无奈,不得不放弃凉州,不得不放弃整个河西。三、走向灭亡的归义军。
  随着归义军势力的严重削弱,各方异族势力节节乘虚而入。北方回鹘部落就是其中一支的代表,很长一段时期内,归义军和回鹘之间展开了拉锯战。
  然而,异族势力的强大,频频骚扰,加上归义军内部的不稳定等因素,最终导致很多战事惨败。
  时间已然过度到宋朝。元气大伤的归义军始终没有缓过劲,而此时的西夏国在回鹘和甘州大战间隙,不费吹灰之力获得诸多利益,加之归义军始终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这支归义军最终被西夏李元昊所灭。
  历史上很多事件呈现出来的都是表象,未必真实。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纵观历史各个朝代的更迭,有很大的原因是一代君王为了加强自身统治,而不择手段加强中央集权。有道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如此干戈,要么就是火候欠佳,要不就是过犹不及。
  (欢迎评述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公元851年即1169年前,有一支名为归义军的地方割据武装,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之上。
  归义军从创立到灭亡共历185年,传承13任统治者。它自诞生起就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回归故土,回归大唐(宋朝)。但只可惜在这长达185年的历史岁月中,归义军一直没有等到故土接纳自己,因而只能以地方割据政权的名义,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流浪下去。
  或许屏幕前的您对于归义军并不了解,对于笔者前面所提到的也不是很清楚。但如果您愿意,那可以继续往下看,笔者接下来会通过这篇文章来为您揭示一段1169年前的悲伤故事,看完后你就知道归义军为何突然消失,是因为内部叛乱,还是外敌入侵了。
  一,归义军的前世今生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叛乱后唐朝经过短暂的迷茫,便立刻调兵前往镇压,而位于河西节度使麾下的4300名卢豆军(敦煌)也奉命前往长安一线阻挡安禄山。
  但就在唐朝抽调兵力阻拦安禄山的时候,吐蕃却趁虚而入。经过不到数年的鏖战,陇右,河西,甘州,肃州等地接连被攻陷,同时还被吐蕃断绝了这些地方与唐朝的联系。
  然而尽管吐蕃占领了这些地方,却依然无法彻底掌控,因而在经过长达六十余年的血腥统治后,吐蕃才勉强算是站稳了脚跟。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吐蕃因为灾荒连连而爆发内乱,就在吐蕃自顾不暇的时候,出生于沙州豪门的张议潮站了出来。张议潮出生于沙州失陷之后,自打他出生到成人,视线所及内看到的全部都是吐蕃对于当地的残酷统治,因而这在张议潮的内心深处便埋下了一颗种子,即收复失地,重返大唐怀抱。
  张议潮有了这个想法后,便散尽家财并秘密招募训练义军,终于在公元848年让他找到了重返大唐的机会。张议潮起兵后,仅仅一日的功夫便光复了整个瓜州,但张议潮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在让人将这件事上报大唐的同时,又亲自带兵接连光复了包括瓜州(安西),伊州,西州,河州,甘州等十一个州县。
  张议潮功成身就后,便让人带着这十一个州县的户籍和版图前往长安,而此举则正式宣告了唐朝对于西域各州的重新掌握。后来张议潮为了不被朝廷猜忌,便亲自前往长安为官(人质),同时让侄子张淮深主持归义军各项事务。随着张议潮这个核心人物的离开,归义军开始陷入连绵不断的内斗和消耗之中。
  根据史料记载,在随后的时间里,先是张淮深被张淮鼎(张议潮之子)所杀,紧接着又是索勋篡权,再往后张议潮一脉又重新夺回政权。
  可没等归义军内部安稳下来,沙州的另一个豪强曹家又趁势崛起,并取代张家成为归义军新的统治者。自此,曹家一直连绵七代归义军节度使,直到后来被迫投降为止。
  二,归义军的灭亡
  前文提到,自张议潮离开归义军前往长安为质后,归义军内部便陷入了连绵不断的争权夺利当中。而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归义军因为地处吐蕃与回鹘(hú)的双重夹击之中,所以一旦稍有内乱,便立刻会引发雪崩效果。因而,归义军的灭亡也可以说从张议潮离开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归义军的第一次衰败是在张淮深被杀以及索勋篡权时,此次内乱持续了6年之久。而这六年里归义军先后失去了其他九个州的统治权,所以就当时而言,归义军已经失去重新崛起的机会。
  在往后的百年岁月里,归义军的政权被曹氏所夺,而曹氏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归义军往昔的荣光。但可惜的是,这种恢复不过是消失前的回光返照而已。归义军传到第11任节度使曹延禄的时候,又一次发起了与回鹘族的战争,而因为当时归义军内部非常抗拒无意义的战争,所以三年后归义军又一次爆发内乱,而这一次则彻底宣告了归义军的灭亡。
  经过此次内乱后,归义军的地盘被紧紧地限制在瓜州和沙州两地,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在做任何形式的扩张。当时已经是宋太宗统治时期,因而在归义军的隔壁,一个名为党项族的新势力正在崛起。但无论是归义军还是宋朝,都没有能力阻止这股新势力的发展,因而在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归义军末代任节度使曹贤顺被迫向已经建国西夏的党项族投降。
  最后,割据敦煌的归义军军之所以突然消失,总结起来,应该是内部叛乱与外敌入侵的双重结果所导致的。如果说二者之间应该分个主次,那应该是外敌入侵为次,内部叛乱为主。
  参考资料:《后唐书》《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说起割据敦煌的归义军,不得不说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既是归义军的悲哀,更是中原王朝的悲哀。
  归义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其实,名为归义军,实际上是个独立性的割据政权,而归义军割据的地域,就在河西走廊。归义军的由来。
  归义军政权的出现,和唐朝后期的衰落以及吐蕃的强大有很大关系。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国力逐渐衰落,而青藏高原的吐蕃却在这一时期走向强盛,数次控制西域和河西走廊,甚至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
  河西走廊在汉武帝时期,由霍去病攻取,之后汉朝为了经营这里和西域,在这里设置屯田兵,河西走廊不少地方成为汉人聚集地。
  而唐朝的衰落,使唐朝无力有效掌握这一地区。后来,当地汉人在张议潮的率领下,起兵赶走了吐蕃兵,将河西走廊与中原隔绝的11州奉表归复已经没落的大唐。
  当时的唐宣宗将这一地区设置为归义军,并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归义军正式诞生。归义军一心一意想回归。
  河西走廊虽然重新由汉人掌握,但是四周的吐蕃人和回鹘人虎视眈眈,不断攻击、侵夺归义军的地盘。
  而此时的中原王朝战乱不已,无暇西顾,归义军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苦苦支撑,上演着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周边政权的不断侵夺,使收复凉州后一度拥有12州的归义军政权,逐渐丧失土地,最后只剩下一个沙州,归义军的统治者,也由最初时的张姓变成了曹姓。
  但是,归义军不管是姓张还是姓曹,不管是外侮还是内乱,不管中原是唐朝、宋朝的大一统还是五代的战乱,归义军始终心系中原王朝,主动接受中原王朝的管理,正如它的名字"归义"一样。宋朝的弃儿,终归独木难支,最终消亡。
  归义军独自在河西走廊苦苦坚守汉人最后的领地,心系中原,但中原王朝却把归义军当作弃儿一样,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任凭其自生自灭。
  时间来到宋朝,宋朝自从宋太宗赵光义两次被契丹的大辽国打败后,宋朝转攻为守,宋朝的君臣也失去了进取心,沉迷于开封城的繁华,仿佛有意识的忽视外部威胁。
  对于契丹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宋朝君臣再也没人敢提收复;对于西南边疆割据的大理国,宋朝也不染指,还美其名曰"宋挥玉斧";对于西夏,宋朝君臣却坐视西夏一步步壮大、脱离,几乎毫无作为。
  宋挥玉斧出处——宇文常复奏朝廷:后蜀灭亡时,太祖赵匡胤曾用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所有也",所以150年来边疆云南无边患。当时如果要在大渡河外建立城池,非中国之福也。
  当时河西走廊的部族,不管是心系中原的汉人政权归义军,还是吐蕃人唃厮啰,都对宋朝友好,但是当他们面临危机时,宋朝君臣却毫不关心。
  大宋的君臣以"十分温柔"的眼光看着西夏一步步壮大,看着回鹘人消灭已经归复自己的归义军政权,然后再看着西夏人先后消灭回鹘各部并打败吐蕃政权唃厮啰。
  壮大起来的西夏回头就对宋朝发难,宋朝这个庞然大物却应顾不暇,被迫向辽国增加岁币以让其制约西夏,自己最后还得以送西夏岁币的方式,承认西夏的存在,以换取所谓的太平,然后就在"太平"里歌舞升平,最后北宋如愿以偿的走进"太平间"。
  归义军长期坚守河西走廊,却因中原王朝的不管不顾、任由其自生自灭的态度,独木难支,最终灭亡,这是归义军的悲哀,是河西走廊汉人的悲哀,更是无远见、无抱负的宋朝君臣的悲哀。
  对于归义军的兴亡和宋朝君臣的态度,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 ,更多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宋史》,
  《庙堂之忧》,
  《旧唐书》。

陈乔年牺牲后,胞姐伤心而亡,18岁弟弟忙后事,独女1994年才找到鲁迅曾说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革命先烈就像一盏烛灯,点燃自己,只为发出照亮前路的光芒。近日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自热播以来深受喜爱,该剧展现出了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奋斗史,引赵一曼被捕后遭受酷刑,日军大野泰治回忆她的惨叫声我毕生难忘前言二十世纪初,列强的铁蹄践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中华儿女多奇志,越是在国家陷入危亡的时刻,越是会激发有志之士的爱国热情,越是会涌现出悍不畏死斗争到底的民为什么卫青死后,汉武帝诛杀了其整个家族?卫青是在元封五年(前106年)病逝的,他的死和任何人没有关系,但是他的家人就非常的悲惨了,被灭九族,而且可以说是被冤枉的。卫青死后,汉武帝到了晚年,卫家在外势的权力慢慢没落了,晚年她大着肚子救下300名战士,为何又消失不见,让司令苦寻44年1943年1月21日,正值北风冷冽的时候,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正在五指山大峪村部署抗战工作。此时一名侦查员跑进来,急匆匆地对他说了一个坏消息在村外有很多的日本士兵得知您的下落,74岁高龄的粟裕,向组织提出请求,组织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他1981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将之首的粟裕躺在医院里。由于早年征战留下的后遗症,74岁高龄的粟裕被迫住院疗养,在这个时候粟裕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烈。已经离家几十载的粟裕无法抑制住不起眼的伙夫,却让毛主席与死神擦肩而过,半年后才将该内奸查除1948年5月18日,河北阜平城南庄,这天的清晨和往常一样,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北方农村里朴实的庄稼汉们,在太阳升起来之前就已经开始下地干活了,当阳光照射在西面山坡上的时候,房舍烟囱盘点隐秘战线上的巾帼英雄,这些红色女特工,我们不能忘在固有的印象里,男人就应该出入战场,保家卫国,而女人则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照顾好家庭和孩子,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这是男耕女织思想的延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杰出女1949年10月1日,蒋介石坐在藤椅上,收听北京开国大典的转播实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望着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和下面欢腾的中国人民。他很激动。和全国上下的的庆不同,这一天注定是蒋介石难以忘怀的日子。无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突然失踪,背后的原因令人感动不已1949年9月,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由于此时北平城刚刚解放不久,北平城内仍有不少特务土匪无业游民,所以中央对安保问题极为重视,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以免开国大典受到破坏为何有4位元帅缺席开国大典?1955年,又有3位元帅缺席授衔典礼?对新中国来说,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绝对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1955年9月27日,这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开国大典结束后,毛主席毫无睡意,说了几句话后,涌出了泪花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对着全国儿女庄严地喊出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从那一刻起,属于中国历史的崭新一幕就此开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来说,那是
皇帝哀叹中年无子,太监听后立即下跪您的儿子已经6岁了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天子皇帝,中国人始终讲究的是后继有人家业得继。对于每一位皇帝来说,偌大的江山社稷来之不易守业更是十分艰难,王图霸业理咸丰帝奕詝内外受敌造就最惨皇帝,实在也是没能力救国咸丰皇帝,原名爱新觉罗奕詝,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在命运的安排下,奕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从治国理政看,明英宗和明代宗谁更适合皇帝位?明代宗更合适。明英宗在位二十二年,从始至终就没有用对过人。早年任用王振,丧尽精锐,自己被抓了居然还写信骗关,毫无大义。到了晚年发动夺门之变,杀于谦就不提了,他启用的一批人,诸如石亨道正招好度准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六字精髓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他自认写得最好的两篇军事理论著作其中的一篇。事实上,毛主席这一指导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光辉著作,是一部全局在胸,掌控未来,克敌制胜的战略性军事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管理智慧(下)文曹应旺毛泽东在延安以人民为根本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人也有物,但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毛泽东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在武器和人的因素的比较中,毛泽为何一元纸币上出现这位侗族女孩?16岁貌若天仙,后来怎么样了?1978年3月,当16岁的石奶引与自己的好友在附近镇子上的集市中四处闲逛时,突然被人拍了一下肩膀。你好,小姑娘,我能为你画一幅画吗?来人是一位相貌在50岁上下的中年男子。图片来自网二十世纪名震中外的国母宋庆龄,年轻时竟然貌似天仙美而不俗众所周知,国母宋庆龄家有三个姊妹,在二十世纪那会可是有着响当当的名声。这三姐妹在外人看来,都是拥有美貌且秀外慧中的,才学也令人钦佩。要说这三姐妹中,当数宋庆龄和宋美龄两人非常有名了陈赓大将三战三捷,挫败国军进犯晋南,歼灭胡宗南天下第一旅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大将在华中挫败国军进攻,七战七捷名扬天下。同一时期,粟裕大将也创造三战三捷佳话,打退胡宗南阎锡山两路夹击,歼灭了天下第一旅。抗战中,八路军386旅在山西清朝灭亡后,溥仪私藏多少财产?高山人2022。2。27溥仪是清代末位皇帝,就清朝灭亡后,溥仪究竟私藏了多少财产这个问题,其实至今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清朝灭亡后,溥仪那时候可还是个孩子,朝宫里是太后太妃们当为什么从未发现元朝历代皇帝的陵墓?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为自己营建规模雄伟的陵墓。他们都希望自己死后,能风风光光地葬入地下宫殿中。比如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武则天乾陵明十三陵清东陵等。但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重温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重温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节选自1957年3月18日毛泽东在山东省级机关处以上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