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夷陵之战后,东吴有能力吞并蜀国吗?

  回答是,没有。
  蜀汉之地,易守难攻,况且东吴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兵源与经济作战略支撑。如果,东吴趁蜀国出现大规模的、严重的内乱,大厦将颠之际,再有反叛势力作内应,东吴出奇兵(或许)有可能彻底战胜蜀汉,呑并蜀国。但是,蜀国灭亡之际,也是曹魏一统天下之时!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东吴始终是一个配角而已。蜀、魏两家搏弈,是三国时代争霸天下的主流战场。这也是,为什么东吴在夷陵之战大获全胜后,还主动向蜀汉政权求和的根本原因。东吴在三国争霸战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自己有几斤几两,东吴政权心中有数,他得审时度势,慎重用兵。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代理国事的诸葛亮重新调整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待国家实力恢复起来后,数次北伐主要针对的还是曹魏。
  从当时的三国大局来看,位居江东的地方军阀东吴政权,无论在国家军事实力上,还是国家政治基础上都不具备呑并蜀国的能力。东吴凭借天然防御地势,能苟延残喘,活了几十年,已属不易了。
  往事越千年。到如今,国家依然将大西南作为中国的战略纵深与回旋之地,这都是有历史依据的。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围观、点评。
  夷陵之战后,蜀汉精锐尽丧。东吴有一些人有吞并蜀汉的打算,从而把三国变南北朝。吞并蜀汉,孙权一直有那个心思。早在公元219年十一月东吴拿下荆州后就打算吞并蜀汉。十二月孙权把关羽的人头送到曹操那里去,还劝曹操称帝。曹操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接着派人进贡。孙权还任命周泰为汉中太守,刘璋为益州牧。从法理上否定刘备这个益州牧,也有以刘璋引诱其旧部的意图。当时孙权率军坐镇公安,陆逊率军驻夷陵守峡口以防备蜀汉,吕蒙驻守江陵。三国志: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权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孙权想法虽然有了,但暂时无力图蜀。首先来说荆州统治尚未稳。荆州豪强士族大多跟蜀汉荆州籍官员有关系,主要是同宗、姻亲、世交。荆州豪强并没有完全归附东吴,他们还怀着故主之恩。三国志:时荆州士人新还,仕进或未得所。陆逊建议对荆州人施恩。孙权虽然接受建议,但所任用的荆州人也只有潘濬而已,其余都不是什么要职。潘濬跟蒋琬是表兄弟关系,后来也曾有人密告潘濬要投蜀汉。
  公元220荆州豪强习珍、习宏联合武陵郡从事樊伷举事。樊伷诱导诸夷,准备占据武陵郡归属刘备。当时有人向孙权建议派人率万人征讨,可见规模不下万人。潘濬认为给他五千人就够了。孙权反问你为啥轻视?潘濬讲樊伷这人并无才能。习珍、习宏则在零陵郡举七县之众起事。零陵郡有十三个县,举事的占了一半。潘濬征讨樊伷后接着征讨零陵郡。习珍、习宏兵败,上山据守。潘濬亲到山下劝降,习珍对其讲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潘濬围攻一个多月,习珍在箭、粮皆尽的情况下自杀。临死前对手下讲: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这个汉当然不是指汉献帝,而是汉中王刘备。这一年荆州发生大疫,孙权免除荆州一年税赋。公元221年刘备东征时,武陵、桂阳、长沙三郡皆有豪强起事。
  公元220年吕蒙的突然去世也是打乱计划的重要原因。东吴其他诸将皆不堪统帅之任的。陆逊倒是可以,但不被信任。偷袭荆州之前吕蒙是让陆逊接任,拿下荆州也是立了大功。但公元220年吕蒙病重时,孙权询问吕蒙谁能接任。吕蒙知道其意于是推荐朱然。而陆逊则跟李异、刘阿等在巫、秭归布防。曹操也是公元220年正月去世,刘备曾派使者带着礼物前去吊丧。刘备也许是想联魏灭吴,又或者是试探曹丕的态度。曹丕非常讨厌刘备因丧求好,给荆州刺史下令斩杀使者。这一年曹丕不知因什么原因召回驻守襄阳的曹仁,孙权派陈邵占据襄阳。不久后曹丕派曹仁、徐晃夺回。孙权也未派大军支援陈邵,也许是不想跟曹丕闹翻。七月孙权遣使向曹丕进贡,即承认曹丕的地位。
  蜀汉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非常高兴。并派遣夏侯尚、徐晃助孟达攻打刘封,占据汉中东部四县。别看是四个县,人口是蜀汉剩下汉中西部的三倍。后来魏国在此成立三个郡。魏蜀交战,孙权当然也是高兴的。这年交州又发生两次叛乱。交州郁林夷贼攻围郡县,吕岱率军平。荆州桂阳郡湞阳贼王金在交州南海郡起事,吕岱率军平叛,斩杀俘虏万馀人。
  公元221年4月刘备称帝,7月伐吴。孙权在此之前已经在长江沿线布防。陆逊、李异、刘阿、等驻守巫、秭归,诸葛瑾和诸葛融守武陵郡公安、朱然坐镇南郡江陵、步骘从交州率军万人进驻长沙郡。八月孙权向曹丕称臣,并希望曹丕派兵讨刘备。曹丕接受王郎的意见,等到两家打的难舍难分时再行动。公元222年正月刘备先头部队已经推进到夷陵,当月刘备回到秭归。
  二月刘备从秭归率主力推进。孙权立马调孙桓、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络统等率军在猇亭布防,陆逊为统帅。闰六月—八月吴军在猇亭、马鞍山、秭归大败蜀汉军。徐盛、潘璋、宋谦等人纷纷上表孙权请求攻入白帝城擒拿刘备。这个机会比当初夺荆州时还要好,必竟蜀汉精锐尽丧猇亭,这时蜀汉是最虚弱的时候。孙权询问陆逊意见,也说明孙权有趁机夺蜀的打算。陆逊、朱然、骆统等人认为曹丕正在集结人马,名义上是来帮我们打刘备,实际上是包藏祸心。曹丕伐吴不知不觉帮了刘备一个大忙。
  早在刘备东征时,吴人吴范就预言将来一定会跟刘备重新联盟。吴范会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魏国虽然跟我们和好,但实际上是想吞吴。难道刘备就没有?那是因为魏国必竟是最强。但吴范并没有预言夷陵之战是谁胜利。吴范是吴人当然是想东吴胜利。在我看来蜀汉东吴无论谁胜利都会议和。三国志:刘备盛兵西陵,范曰:后当和亲。陆逊孙子陆机认为刘备东征目的是为了恢复公元215年两家分荆州的状态。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我认为这个说法也说的通。必竟凭蜀汉的实力是不足以灭吴的,刘备很有可能是以战逼和。刘备东征时孙权也是不断派人求和,但一毛不拔刘备肯定不会同意。
  公元222年九月魏国集结二十万人三路征吴。魏国大举伐吴之际,刘备给陆逊写了一封信。信中讲贼人已经到江陵,我也要再次东进。将军你看行不?陆逊回复你们才大败,伤还没好,就不要过来送死了。但孙权还是怕刘备脑子一热不顾一切再次伐吴,于是马上派人向刘备求和,这次刘备不得已同意了。孙权也上书曹丕: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孙权对派去使蜀的使者讲: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但孙权并没有回刘备书信,因为他要是称呼刘备为汉中王,则刘备不满。称呼汉帝,则自己又不甘。当时刘备还大骂孙权的使者讲吴王为何不回我信,难道是觉得我不正。使者讲殿下是汉室宗亲,不先讨贼反而先称帝,道义说不过去。我认为东吴使者当时应该是称刘备为陛下的,不然刘备当时就宰了他。只是吴人史书贬低刘备才称殿下。吴人指责刘备,可是吴人又为大汉做了什么贡献。
  东吴的实力虽然强于蜀汉,但弱于曹魏。东吴是没有能力和力量吞并蜀汉。除了北方曹魏虎视眈眈的原因外,更大的原因在于内难未弭,越、夷阻兵仗势。这也是东吴一直未能全力征战的原因之一。公元203年孙权率军攻打荆州江夏太守黄祖。当时已经打败了黄祖的水师,吴军正准备攻城。这时鄱阳郡、会稽郡数万人造人,吴军不得不反回平叛。公元208年孙权得知曹操训练水师,知道准备打荆州,于是赶紧攻江夏,破城并斩杀黄祖。但又因为越、夷,不得不返回。公元221年刘备伐吴之际,丹阳、鄱阳郡又叛乱。公元225年鄱阳郡贼彭绮率数万人造反,攻破数县。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 魏国大臣认为应该大举伐吴,也有人认为彭绮成不了气侯。公元224年蜀汉派邓芝使吴,孙权对邓芝讲: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从孙权这段话可知为防范山民作乱,孙权已经把大量在长江防守魏国的军队调回。
  夷陵之战后,蜀汉东吴只能联盟才能抗魏。如果互相攻伐,鼎足之势不能成。蜀汉跟东吴只是凭地利而挡住曹魏。短时间内曹魏是无法灭蜀汉、东吴。诸葛亮:权(孙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邓芝对孙权讲: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不联盟而是依附曹魏的话,大王你也不可能满足曹魏的要求。在曹魏南伐时,蜀汉也东征。这样江南之地就不会再属于大王。孙权听了很久都没说话,然后才承认邓芝说的对。权(孙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从此之后蜀汉东吴联盟一直维持下去,两家未有交兵。原因在于曹魏强大,两弱只能联合,如果两弱相争,那从中得益的就是魏国。中国(曹魏)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夷陵之战后,东吴当然是没能力吞并蜀国的。要是有这个能力,孙权早就下手,难道还跟刘备在那客气,主动找刘备请和。
  陆逊打赢夷陵之战后,孙权和陆逊都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为了防止曹丕趁火打劫,主动找刘备请和,然后专心去防御曹丕的进攻。曹丕的存在,是孙权不敢趁胜追击的主要原因。
  就算没有曹丕这个因素,东吴的实力虽然强于蜀国,但是吞并不了蜀国。东吴应该连白帝城都拿不下来。
  刘备大败,一路收集残兵败将回到白帝城。到白帝城后刘备就住了下来,已经没打算继续退了。这时候刘备已经稳住了阵脚,准备积极防御了。同时赵云也从江州带着两万兵马往白帝城赶。
  东吴这边参与夷陵之战的也就五万人,经过战争中的损耗,加上一路追击,战线的拉长,到白帝城能有多少人,很难说。就算给他们五万人,他们也没有快速打下白帝城的实力。
  毕竟东吴打过攻城硬战的,也只有周瑜。吕蒙说打徐州,不在话下,说徐州易攻不易守最后选择偷袭空虚的荆州。吕蒙这话八成都是吹牛的。东吴就这么几万人,想快速打下白帝城,应该是天方夜谭。刘备不是傅士仁,糜芳,不是你写一封信就开门投降的。别人毕竟是一国之君,御驾亲征的气势还是有的。
  东吴短期攻不下白帝城,等赵云援军到了,东吴就没了任何的优势。野战能力,吴军本就不是蜀军对手,否则陆逊也不会将几百里山路主动让给刘备,让刘备的部队施展不开。到了白帝城下,这几百里山路转眼就成了吴军的劣势,自己的补给难以跟上不说,如果被赵云给打败了,那逃都不好逃。搞不好就会弄丢夷陵之战刚刚取得的胜利的果实。
  战国时秦赵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就是前车之鉴。长平之战后,秦赵的实力差距要比吴蜀的实力差距大的多。秦国作为超级善攻的国家,50万大军拿不下邯郸城。东吴的五万兵力又怎么能快速拿下白帝城。邯郸扛了好久,魏楚援军才慢慢赶到。白帝城这边,赵云早就率军来支援了。秦军在邯郸一战死了30万,元气大伤,丢失了长平之战的胜利果实。孙权如果一意孤行打白帝城,可能也是同样的结果。
  当然,孙权虽然打仗不行,但他的政治眼光还是非常厉害的。游离在蜀魏之间,总是能做出非常正确的选择。孙权除了在合肥吃了大亏,好像就再没吃亏过。
  孙权为了得到荆州,向曹操称臣,后来怕刘备报复,又向曹丕称臣,稳住曹丕,专心抵抗刘备。打败刘备后,又马上放低姿态,向刘备请和,再专心来抵御曹丕。孙权真的是个大丈夫!
  如果不考虑场外因素,只有蜀汉和东吴两个竞争对手,那么蜀汉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就已经面临亡国危机了。首要的一点是,除了刘备驻防的永安和魏延防守的汉中,蜀汉国内皆反,成都政权能够控制的地区只有成都平原一带,几乎一半的蜀汉国土都不再服从刘备的号令。这就叫做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也是刘备自己作出来的。刘备在占据蜀汉之后可没有做过多少仁德之事,刚进城就纵兵抢掠。后来又发行值百钱,直接从老百姓手里抢钱。没怎么安生两年,就在汉中跟曹操打起了国战。再然后,就是举倾国之兵东征孙权。
  这样算下来,蜀汉老百姓在汉末的安稳的环境中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家底,就让刘备在这些年可劲地霍霍完了。蜀汉的世家大族很不满刘备的这种巧取豪夺的做法,刘备集团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刘备建立的政权就像是一个外来殖民政权,没有什么政权合法性。一旦遇到了大挫折,刘备政权赖以维持的军事能力受到削弱,蜀汉全国就反了。
  所以,刘备这时候风雨飘摇,就差再踹上一脚,蜀汉这座房子也就塌了。东吴的几个将领,比如潘璋、徐盛,他们也力劝孙权和陆逊西征,乘胜追击,只要破了永安城,蜀汉就没有机动兵力用来阻挡东吴大军了。
  东吴有没有攻取坚城的经验呢?周瑜带着一万多人打下南郡就是一个例子。当时曹操新败,刘备求存于东吴,周瑜能够心无旁骛地专心打南郡,最终也是打下来了。所以,东吴是有足够的能力攻破永安城的。
  当时的情形确实是这样,刘备躲在永安城里,加上赵云带来的援兵,也不过约莫2万。刘备虚张声势,还写信给陆逊。
  刘备与陆逊之间的书信往来,见于西晋人张勃所著《吴录》,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引用了这段话:"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曹丕三路大军)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你看能成功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刘备给陆逊写的信,其实就是恐吓一下,一个是要吓得陆逊不敢穷追猛打,另一个又未尝没有乘人之危索取好处的意思。刘备的话虽是威胁,但也还保持了足够的礼貌,尊敬地称陆逊为"将军"。但是陆逊的回答就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专门打脸揭短了:你那点儿残兵败将,巴巴地前来送死,我会照单全收的。
  刘备好歹也是一国之君,被陆逊这么一阵挤兑,脸面上也不好看,可是实力摆在那里,由不得刘备不服气。其实,刘备还是有一战之力,只要他愿意臣服曹魏,与囤兵南阳的曹丕夹击荆州,东吴军如何抵挡?
  摆在刘备面前,虽然有着这么一条取胜之路,可是刘备怎么可能臣服曹魏呢?哪怕是联合曹魏灭了吴国都不可能。因为以夷陵大败之后的蜀汉,如何应付打赢了东吴之后的魏国呢?
  同样,日子不好过的还有孙权。吴军跟北卡来的魏军作战,没讨到便宜。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冬十一月,大风,范(吕范)等兵溺死者数千,余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
  对曹军作战不利,东吴后院又经常起火,孙权无奈之下只能两面求和:"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
  夷陵一战,吴蜀两国都伤了元气,但曹魏名将曹仁、曹真、曹休、张辽、张郃、徐晃、臧霸,却个个活蹦乱跳,孙权哪里会不怕呢?
  所以,孙权有实力拿下蜀汉,在三国鼎立的环境下,他也没有机会从容实施了,反而他自己都有亡国的可能。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蜀军先胜后败,将多年积攒的军事实力付之一炬。当时东吴挟大胜之威,对刘备进行了穷追猛打。但是,最终东吴也没能灭亡蜀汉,止步于白帝城下。那么,在夷陵之战后,东吴有没有能力吞并蜀国呢?其实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没有。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大原因造成的。
  一、东吴没有同时应对蜀魏的能力。
  其实,东吴不能吞并蜀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实力不足。三国时期,除了曹魏一家独大,蜀汉和东吴都没有独自抵抗其他两国的实力。蜀汉之所以遭到多次惨败,主要是因为他要独自面对曹魏和东吴的联盟。本身实力不足的蜀汉,再遭到两国的夹攻,自然抵挡不住。
  在夷陵之战后,东吴也遭遇了蜀汉的状况。它虽然打败了蜀军,也有趁势灭亡蜀汉的形势,却因为实力不足无法利用。这是因为随着夷陵之战的胜利,东吴与曹魏的关系急剧恶化。曹丕要求东吴彻底臣服于自己,不再给孙权推脱的机会。
  孙权向曹丕称臣,只是为了给自己抵抗刘备创造机会,他当然不会答应曹丕的要求。这样,如果魏吴的外交关系破裂,双方会很快进入战争状态。以东吴的实力,是根本不可能抵挡住曹魏与蜀汉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东吴连自保都很困难,更不要说灭亡蜀汉了。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到白帝城。他把此地改名为永安,亲自驻守了下来。刘备在永安整顿兵马,重新组织了一支军队。孙权听说此事,感到十分害怕,赶快派使者去向刘备请和。刘备由于兵力损失太大,再加上国内局势不稳,自身有病,这才答应了孙权的求和。
  我们可以从这段历史看到,孙权对于陷入曹魏与蜀汉的夹击是何等的惧怕。如果孙权能够拥有足够的实力,一方面抵挡住曹丕的进攻,一方面灭亡蜀汉,孙权肯定会这样做的。但是由于东吴实力不足,它只能先求自保,放弃了灭亡蜀汉的机会了。二、曹丕没有给东吴吞并蜀汉的机会。
  在夷陵之战中,决定双方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刘备和陆逊的角逐,还有曹丕的态度。蜀汉和东吴势均力敌,作战很可能会进入旷日持久的相持状态。位于两者侧背的曹魏君主,曹丕的态度就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如果曹魏帮助蜀汉攻打东吴,东吴必然灭亡。如果曹魏偏向东吴,则蜀汉会腹背受敌。因此,在战前刘备和东吴都对曹丕发起了外交攻势。在曹操去世的时候,刘备就派使者前往吊唁,想要拉近双方的关系。但是他遇到了曹丕这个睚眦必报的君主。曹丕厌恶刘备的所作所为,下令如果刘备使者入境,立刻就地斩杀,断绝了刘备的外交之路。
  而孙权则利用曹丕好大喜功的性格,投其所好的对其大肆吹捧,并且主动称臣。这让曹丕感到十分有面子,能够压服手下对自己的非议。所以曹丕对孙权大肆封赏,双方的感情迅速升温。这一切,都为孙权抵抗刘备的进攻奠定了基础。
  在夷陵之战爆发后,刘晔曾经建议曹丕攻打孙权。他说曹魏攻打孙权就会灭亡东吴,那么刘备占领东吴的边境地区,曹魏占领东吴的腹心地区,曹魏占有绝对的优势。下一步曹魏再灭亡蜀汉,天下就会统一了。
  这也是孙权最害怕见到的状况,但是曹丕却以孙权主动投降,攻打他有负信义为由拒绝了刘晔的建议。除此之外,曹丕还有坐山观虎斗,等到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下手坐收渔翁之利的心理。
  但是,事实证明曹丕的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从战场形势来看,刘备与曹魏之间有东吴阻隔,无论夷陵之战谁胜谁负,曹丕唯一可以攻击的只有东吴。如果等双方分出胜负,曹魏要面对战胜者的锋芒,这对曹魏不利。对曹丕而言,最好的选择还是刘晔的建议,而曹丕的抉择也给了东吴喘息之机。
  可以说,东吴和刘备长达半年的对峙时间,是曹丕给的。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东吴君臣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孙权为了讨好曹丕,无所不用其极。即便是这样,曹丕还是要求他送儿子当人质。东吴的将领也忍受不住这种压力,多次向陆逊要求出战,都被陆逊压了下去。如果不是刘备在排兵布阵上的错误,战争的胜负也未可知。
  曹丕虽然好大喜功,在战略抉择上发生了错误,但他并不是一个笨伯。他的作战计划早已确定下来,那就是一旦夷陵之战分出胜负,曹魏的军事行动马上开始。在南方,曹丕派出了三路大军,企图趁火打劫,进攻江南。
  在夷陵之战后,孙权向曹丕报告获胜的消息,并且还想继续蒙骗曹丕,为自己下一步攻打蜀汉做准备。而曹丕也下诏劝勉孙权继续攻打蜀汉,让他"吾全独克"。当时东吴的将领徐盛、潘璋、宋谦等人也竞相上表,要继续进军灭亡蜀汉。
  但是陆逊和孙权经过计议,认为曹丕的这个举动是包藏祸心的。一旦东吴军队深入蜀地,就会被牵制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而曹丕的三路大军已经磨刀霍霍,等待时机进军江南。如果发生曹魏伐吴情况,东吴的灭亡指日可待。因此,东吴放弃了灭亡蜀汉的企图,将军队撤回。果然,不久魏吴关系破裂,双方进入了战争状态。由于东吴预有准备,击退了曹魏的进攻。
  因此,不是东吴没有灭亡蜀汉的能力和机会,而是曹丕没有给他实施军事行动的时间。曹丕给了东吴与刘备相持的时候,给了他打败刘备的机会,但是并没有给东吴趁机扩张战果,灭亡蜀汉的时间,东吴只能望洋兴叹了。
  三、东吴没能抓住吞并蜀汉的唯一机会。
  当时为了抵抗刘备,除了后方留下必要的兵力,东吴已经将大部分的精锐部队派上了前线。东吴虽然在战役中打败了蜀军,自身也蒙受了过万人的损失。这样,夷陵之战胜利后,东吴可以尾随蜀军入川的军队就剩下了不足四万人。
  当年刘备夺取益州,用五万人马打了整整一年才成功。这还是面对暗弱的刘璋,同时接受刘璋的邀请先入驻蜀汉腹地,没有进行攻城夺隘的战斗。如果东吴要依靠这区区三万多人夺取益州,虽然有成功的可能,也必将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
  而这三万多人又是东吴军队的主力,他们的身上牵系着东吴的生死存亡。尤其是曹魏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这些精锐必须要投入到抵御曹魏的战场上去。那么,东吴要夺取蜀汉,却无法派出绝对优势的军队。要派出相对规模小的军队获得灭亡蜀汉的战果,就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在战场上擒获刘备。
  因为蜀汉的建立,实际上是依靠刘备的武力建立的。在整个蜀汉政权中,派别林立,互不相让。在刘备的统帅下,整个蜀汉政权尚能正常运转。如果刘备在战役中突然发生意外,整个蜀汉将陷入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就有可能用少量的军队,利用蜀汉的混乱形势来实现吞并蜀汉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吴军在战场上可谓拼足了老命。在整个战役的反攻阶段,东吴都将目标死死盯在了刘备的身上。他们围攻马鞍山击溃蜀军主力后,就一路追杀刘备,没有时刻的放松。其中孙桓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抄小道赶在刘备的前面,挖断隘路,拦截刘备,刘备只得绕路爬山才得以逃脱。
  不过吴军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没能抓获刘备。刘备想方设法逃回了白帝城,赵云也率领援军赶到。吴军见已经无法完成任务,再加上江南方向上军情紧急,就主动撤退了。如果东吴能够抓获刘备,整个战争形势将会一变。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东吴只能徒呼奈何了。
  结语:
  东吴在夷陵之战后,有吞并蜀汉的实力和机会,但是却无法实施它的军事行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拥有同时应对曹魏和蜀汉的实力。东吴在夷陵之战中的一切行动,都要看曹魏的脸色行事。正是因为曹丕抉择的战略失误,才给了东吴战胜刘备的机会。
  但是在夷陵之战后,曹丕不可能给东吴以扩张战果,吞并蜀汉的机会。他早早准备了三路大军,准备寻找机会入侵东吴。东吴看出了这一点,才将军队主力撤回,放过了蜀汉。不过,东吴还有唯一的机会,那就是在战场上擒获刘备,利用蜀汉群龙无首混乱之机,用较少的兵力吞并蜀汉。可惜东吴未能抓住机会,让刘备逃走了。至此,东吴再也没有了吞并蜀汉的机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谢邀,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夷陵之战后,东吴有能力吞并蜀国吗?其实这个问题在当时东吴的内部就讨论过。以徐盛,潘璋为首的武将,主张乘胜追击打到永安活捉刘备。他们的理由是吴军刚刚大胜,士气大涨,而蜀军新败,吴军一鼓作气一定能打败蜀军。但以陆逊,朱然等人却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一是,刘备收拾的残军和赵云率领过来接应的军队加起来有两万人。有两万人守城,很难一下子打败。另一方面曹丕亲率大军在南阳号称是助吴伐蜀,但其真正目的想等到吴蜀两败俱伤时,乘机从中渔利。
  可以说陆逊还是很厉害的,他准确的判定了形势。一方面,陆逊手上的军队不足以拿下永安。刘备伐吴三国演义号称是70万大军。但实际上应该是六到七万。七万人就让吴国举国震恐。可见陆逊用了抵抗的军队顶多四五万。夷陵之战刘备败的再惨,在冷兵器时代只要有遭遇战就一定双方都会有死伤。所以夷陵之战东吴损失几千人是肯定有的。所以陆逊追击刘备的军队顶多四万。四万大两万,对方是守城方补给又比自己短。这样是很难打的。另一方面,曹丕屯兵南阳,如果永安久攻不下,曹丕一个偷袭,荆州不是又失去了吗?要知道当年偷袭关羽,陆逊也是有参与的。自己做过的事,也会防着别人的。就像曹操喜欢偷袭别人的粮草,也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粮草。
  所以说,吞并蜀国对吴国是不现实的。好好经营好刚弄回来的荆州才是上策。
  夷陵之战过后三国实力的排序由魏蜀吴变成了魏吴蜀。其中魏国实力是占绝对的优势。蜀国实力虽然有所下降又失去了荆州,但是防守是绰绰有余的。东吴并没有绝对的实力吞并蜀国。简单做以下几点分析:
  荆州入蜀难难于上青天——地利
  这个事情刘备已经从荆州夺取刘璋的益州的时候就已经给东吴集团做了示范。刘备进攻刘璋实力大家一目了然,很明显,刘备是占有绝对优势主动权的情况下,依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失去了副军师庞统。后不得以举国之力,几乎除了关羽以外的所有蜀汉名将都已经参与到了益州作战才取得了成功。现在换了人,东吴进攻防守方成了蜀汉很明显防守方的提升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有质的提升,东吴方面根本就没有胜算。
  东吴其实有过尝试想要趁机攻灭蜀国,但是两次都以失败告终。
  第1次
  就是在夷陵之战结束以后,陆逊率东吴的全部兵马,追击败退的蜀汉军队。陆逊误入鱼腹䍛的石兵八阵,差点交代在里面。若不是诸葛亮让自己的岳父黄承彦将他带出,恐怕东吴立马就会陷入绝境面临人才断代的情形。
  第2次
  如果第一次是三国演义当中展现的,那我们再看一下蜀汉政权投降以后,东吴对益州的东大门永安当时的首将是罗宪发出的进攻。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吴国听说蜀汉失败,派盛曼将军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称救援,内心是要袭击罗宪。罗宪说:"我国倾覆,吴国是唇齿之邦,不抚恤我们的灾难,却想求利,我宁可作投降的俘虏。"便归顺魏朝。于是整治铠甲、军队,砥砺节操道义,士人都听命。
  公元264年(咸熙元年),益州遭逢钟会之乱,钟会、姜维、邓艾 多被乱军所杀,百座城池没有归属,吴国又让步协领兵西征,罗宪将他打得大败。孙休大怒,又派陆抗协助步协。罗宪坚守六个多月,救援的军队不到,城中一大半人染上瘟疫。有人劝他向南出牂柯,或向北奔上庸,可以保全。罗宪说:"作为人主,是百姓所仰慕的,既然不能保全,到危急时抛弃他们,这是君子不做的事。我死在这里了。"正好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属荆州的重镇西陵 ,陆抗在腹地受胁之下退兵。
  以上列举的三次入蜀作战,可以说都是地利的原因。而且地利是有利于防守方的。东吴连门户都不能打开,就更不要说后面的过关斩将。
  三国鼎立一招不慎腹背受敌——天时
  三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玩平衡关系一方实力凸起的时候,另外两方都会感受到威胁。所以只要一方势力过于膨胀,另外两方自然而然就会走到一起。第三方会不自觉的出手进行遏制。三个国家其实都是双线作战。魏国主战场主要是合肥汉中;吴国的主战场主要是永安合肥;蜀国的主战场是永安和汉中。其实是说实话,蜀国虽然实力稍弱,但是和吴国的体量也相差不大。如果想要吞并蜀国,必然是举全国之力才行此时的吴国后方必然空虚。魏国只要稍微发力,吴国就有灭国的风险。这是天时,只要北边的魏国不出大的动乱吴国就灭不了蜀国。
  战争说到底是人才的战争——人才
  说到人才魏国占据中原大部地区和北方大地。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军事政治谋臣数量都远远大于吴国蜀国双方人才总和。
  这里我们主要对比吴国和蜀国人才。吴国的人才数量其实还是可观的,毕竟占据扬州蜀江南富裕之地但是人才的质量却比较低的。拿得出手的无非就是江东的12虎臣和四大都督以及后来的陆抗丁奉。夷陵之战当中人员损失也是不小病死战死也不少老将程普,勇将甘宁,潘璋、朱然都在此阶段离世。
  再看看蜀国方面夷陵之战失败以后蜀国虽然损失五虎当中的黄忠以及之前的张飞关羽。还有大批的少年武将和谋臣,包括黄权。但是蜀国依然还有诸葛亮、赵云、魏延等顶尖级的谋臣武将,马岱、关兴、张苞也堪大用。就算到了三国后期蜀国依然姜维、罗宪、霍弋、张嶷等名将虽然进攻不足,但是守城有余。所以从人才方面来讲,吴国也并不占优势所以就根本不能攻灭蜀国。
  吴国擅长水战,蜀国擅长陆战
  吴国因为占据长江天险,所以是吴国水军是三国当中最强的,尤其在周瑜鲁肃吕蒙的调教之下守护着江东。但是水军一旦上岸就有很大的问题。尤其在骑兵这一块是东吴的短板,铠甲兵器也没有蜀国的精良。蜀国比较有名的部队有马超带过来的西凉铁骑、南中蛮族地区成立的无当飞军、虎步军。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能胜焉?
  再者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吴国进攻蜀国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粮草运输。荆州刚刚得到手,不可能有大量的存粮,需要从江东地区运粮走陆地需要翻山越岭。走水路又需要逆长江而上,都不可能及时的供给。没有充分供给的部队怎么去攻城拔寨,攻坚克难?
  以上我仅仅是从三国演义和一部分史实当中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全当梦话!
  文/淦珩   图/网络
  其实说到这点,估计很多人就要问了,蜀汉已经成了这样了,吴魏两国依然实力强大、人才济济,作为刚刚打败了蜀汉的孙权为什么不继续乘胜追击攻打蜀汉呢?万一还有可能灭了蜀汉,进而和吴魏争夺整个天下?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不能打、打不得和自身弱
  不能打:刘备战败,蜀国人才凋零,但是蜀汉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夷陵之战虽然刘备的八万大军战败了,有史书上说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刘备仅以身免"。一个"刘备仅以身免"虽然是有点夸张,但是很能说明在这个战役之中,蜀汉的大部分兵力已经没有了。等到刘备驻守白帝城的时候,很快聚集了落败的军士,成都方面也加紧派了不少军队前来支援。在古代,一只军队厉不厉害就看将领厉不厉害,但是将领中就有赵云在,而且夷陵之战前前后后打了一年,在前期,刘备的军团一直是吊打吴军的存在,自己本身已经伤亡了不少。况且白帝城的守军约有2万,吴军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而且在一年你来我往的战争中,军士已经疲惫了,蜀君处于守势,白帝城本来就易守难攻。
  况且,说到了灭了蜀国,吴国的军队真的不能打,吴军最厉害的是水军,蜀魏是步兵,加上艰难的蜀道,吴国想打进去,真的是想太多了。
  打不得:吴国此时也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
  熟知三国的我们都知道,三国当中最有实力的就是魏国,吴蜀两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有胜算。赤壁之战中,其实吴蜀两国是有机会杀了曹操的,但是孙权和刘备都知道,曹操一死,北方必然战乱,能打的再一次争夺起天下来,到时候更难收拾。而坐拥天下一半人口和版图的魏国来说,无论是吴国灭了蜀国,还是蜀国灭了吴国,剩下的一国绝对打不赢自己,所以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有了。吴国在和蜀国交战的过程中,其实心里一直是忐忑不安的, 这也是战争之初为什么孙权极力求和的原因,即使最后打胜利了,蜀国还想再战,孙权也要求和的原因。
  荆州虽然说是借了吴国的,但是之前是属于刘表的,刘表和刘备还是皇室(隔了很多代),他们统一还是刘邦的后代。但是刘表经验了多年,加上关羽这个传奇的人物在荆州也经营了多年,荆州的人士很多还是向着刘备的。假如这时候搞得太冒进,刘备遣一上层说客游历荆州武装,对攻打蜀汉的吴军来个前后夹击也不是没有可能。
  吴国还是很弱的
  号称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夷陵之战,双方加起来也就是10万出头的兵马(吴军5万左右),刘备说是举国之兵前来,号称七十万大军,也不过是8万左右(也有说法是5万)。孙权经营江东那么多年,除了一部分防守魏国以外,其实相当部分还是派出来抵御蜀汉了。而且吴军擅长的是水军,跟擅长陆军的蜀魏相比,差距甚远。孙权知道自己就算是和刘备硬碰硬也不一定能说一定战胜,毕竟蜀国的班底还是很厚的,诸葛亮他们都还活着。
  综合来说,吴军是不能打、打不得和自身弱,他还没有掌控局面
  的能力,只能在和蜀魏两国的互相对峙中获得生存
  不行的。
  夷陵一役,季汉元气大伤,入蜀的老班底折损很严重。
  先是,张南、冯习、将军傅彤、侍中马良、五溪蛮王沙摩柯皆战死,将领杜路、刘宁降吴,黄权不得已而降魏。这些人如果不死,基本都是蜀汉日后基石。
  再是,先主奔秭归,于险道焚铠,以阻东吴。
  "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由此可见,蜀汉损失之大,失败之惨。
  但是,即使这样,孙十万依然干不死蜀汉。
  第一,是当时整个外部形势根本不允许。
  曹魏坐山观虎斗。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前有刘备死堵永安。
  陆逊为防曹魏乘机袭吴,仅派所部追踪刘备至南山,而未行大举追击。不久,魏军果然发兵攻吴。
  第二,东吴战力太垃圾,蜀汉实力受损严重,但是还是有力再战的。
  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魏犯吴,刘备咽不下这口气,写信给陆逊说:"贼兵已经在江陵了,我也准备再东征,将军还能行吗?"
  蜀汉实力折损大半,但是退守白帝城,以御东吴的能力还是有的。后期,蜀汉覆灭,吴派名将陆抗、步协率军西征,想要分一杯羹,战神罗宪就在白帝孤军守卫了六个多月,逼退了东吴最后一位名将。
  第三,无人能担此大任。
  如果反攻蜀汉,谁来带领大军?
  孙权自己吗?亲征被张辽、文聘、满宠、臧霸依次打败,被曹魏外姓将领作为刷军功的首选。他统兵那岂不是被先主吊打。
  其他人吗?江东豪族与孙家的恩怨由孙策就开始了,即使在孙权手里稳住了,但是并不代表孙权完全信任,可以放任兵权,所以有能力的豪族不可以。其次,孙权掌位以后,江东豪族的高级将领但多是守成有余,扩土不足,没能力的又难担重任。
  夷陵一战,蜀汉真是把自己积攒多年的老婆本都给赔进去了。
  都督冯习、将军傅彤、马良和蛮王沙摩柯等高级领导人先后战死,杜路、刘宁两位将领先后降吴,将军黄权投魏,这些人可都是蜀国的中流砥柱,未来发展之根本,但战败之后就全没了。
  这时候的蜀国可以说是最弱的时候,中流砥柱纷纷阵亡,士兵损失严重。但奇怪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吴竟然没有趁机进攻,按理说敌方战败之后乘胜追击才是最佳方案,是什么原因让东吴就算获胜也不敢大举进攻蜀地呢?因为之前有联姻?自然不是。
  曹魏虎视眈眈
  夷陵之战参战方只有蜀国和东吴,作为三国中势力最为庞大的曹魏则是选择坐山观虎斗,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最后谁胜利了,对他们都是只有好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虽然两边打的热火朝天,但是大家还都是有点防备的。
  在刘备战败逃到白帝城的时候,就有东吴将领请求孙权发兵征讨蜀地,显然大家都意识到此时的蜀国绝对是最弱的时候,乘胜追击最为合适不过,不过好在东吴还有陆逊这个头脑清醒的大都督,并没有拒绝乘胜追击这个请求,但只率领了部分人马。
  最终果不其然曹魏真的就派兵过来了,也幸好陆逊带走的只是小部分兵马,由此可见当时东吴是想伐蜀的,但奈何扳手腕扳不过曹魏,对于蜀地是有其心而无余力,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蜀地尚有一战之力
  就拿前面来说,东吴和蜀国都是非常有默契的留了部分兵马守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曹魏的突然袭击从而一锅端,夷陵之战蜀国确实是败了并且损失严重,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蜀地无人了,几万兵马我想还是能拿出手的,并且此时的蜀国还并不完全算得上是人才凋零。
  蜀国有诸葛亮坐镇后方,还有赵云、魏延等猛将协助,再加上蜀地特殊的地理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没个几倍兵马是很难拿下的,东吴虽说夷陵胜了,但是也有损失,如果强行伐蜀,或许会成功,但更大几率是惨败并且老家都会被曹魏偷偷拿下。
  东吴擅守不擅攻
  三国中东吴以守城闻名,比如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典型的以退为进的案例,但要说主动进攻的话,也就只有一个吕蒙的白衣渡江强占荆州能拿出手了,其他的不值一提,最著名的就是孙权亲自率兵出征合肥,最终却被张辽八百人打跑,从此沦落为笑柄。
  所以我们能看到蜀国和曹魏可以说是天天打架,只有东吴是就算守城成功也不多进一步,按照这样的理念,倒也是能理解东吴为何在大胜之后依旧不敢出兵伐蜀。
  唇亡齿寒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也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说他简单是因为人人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说他深奥是指人人都知道但很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并用上,庆幸的是孙权明白这个道理。
  在夷陵战败后东吴有实力灭蜀吗?我认为是有的,也是跟刘备一样拿出老婆本,蜀国有诸葛,东吴有陆逊,最主要的东吴这边士气高涨,但胜利之后呢?真的能得到快乐吗?这真是孙权想要的吗?当然不是。
  蜀国和东吴虽然一直都有摩擦,但这就像小两口吵架一样,床头吵架床尾和,打完之后继续联姻,曹魏来犯共同抵抗,但如果东吴真把蜀国给吞并了,没有了蜀国的帮衬,东吴也就意味着走上断头台了。
  只能说三国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了,各方势力关系比较混杂,三方相互制衡又相互争斗,真正意义上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走错一步,迎来的很有可能是万劫不复。
  觉得本篇回答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吧,创作不易,感谢~
  看历史,还得关注文青~

性格决定成败智伯的故事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三国破案,孙权掩盖的真相,江东两大血案真凶今天我们来做个侦探,研究两起杀人案。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孙坚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翊,在短短四年内先后丧命,而官方通报的凶手,总透着一股说不清的诡异劲。孙策之死吴书记载孙策被吴郡太日本一直在反思不是反思二战罪行而是反思自己为何输了我们都知道,日本在二战时期犯下了数不胜数的滔天恶行!其中就包括人体实验细菌战以及滥杀无辜这种惨无人道的作为!最终,邪恶终于败给了正义!日本的侵略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可是,在日本失败后南海惊现鲛人美人鱼的传说,古今中外皆广为流传,这是否意味着人鱼真的存在呢?然而,尽管很多人相信海底生活着美丽的人鱼,但时至今日,能够亲眼目睹者却也寥寥无几。在诸多有关美人鱼的报道中,曾经在我国1954年,我方战机误伤客机,引发美军双航母编队在南海偷袭海南岛以东30海里的南海上空,天气晴朗,能见度良好。就在3600米的高空,一架国泰航空的DC4型客机,载着12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朝香港飞去。这架客机是从新加坡起飞的,经停泰国曼谷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在清明之际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烈2022年4月5日清明节之际,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临时代办孙洪量率使馆全体馆员和驻朝机构代表向平壤中朝友谊塔敬献花篮,深切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上午9时,祭扫仪式开始,以中国驻朝鲜大斯大林年轻时确实帅气,第九图都是狠人斯大林年轻照(很帅气)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全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这张照片是斯大林年轻时期的照片,非常罕见。即便用现在的眼几十年前,家乡人对烈士的崇拜和对烈属朴素的善意又见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感念祖先崇拜英雄的民族,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人们除了祭拜祖先,还会去拜谒先烈。今年清明节前,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继续联合媒体开乌克兰最终必然走向芬兰的道路作为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桥梁俄乌战争进行到今天,似乎陷入了胶着,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俄罗斯速胜的现象但是,俄乌谈判却确实在向着乌克兰今后作为一个中立缓冲带的方向前进。纵观历史,实际上有一个国家跟乌克兰的状况非常相雍正皇帝第九代孙,一生据用爱新觉罗姓氏,被迫娶了姐姐启功先生生于1912年,此时恰好是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所以,这位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启功先生,一点也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的生活,一生来面对的就是国破家亡炮火连绵的境遇。这也对康熙爱而不得的女人,心中却爱着他人康熙王朝中,围绕在康熙皇帝身边的女人,可以说有三位很重要,一个是孝庄太后,是她将康熙教育成为文韬武略的好皇帝一个是容妃,与康熙相知相爱,却成为爱新觉罗家族政治的牺牲品还有一个是本篇
抗美援朝期间,战无不胜的美军,为何打不过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战争,从来都不是武器的战争,而是人的战争,看看抗美援朝时我志愿军的表现,震惊了世界,也震撼到了当时在朝鲜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美军。只有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直接打得插天飞,清朝第一大盗的传奇故事话说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了一个大盗叫插天飞。这个大盗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伙。里面老大是安徽桐城人,姓方,名字不知,是个很神秘的存在。他们行事方式就是在京师和各省会城市里,广泛安插谭嗣同被斩,身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求情,却为儿写下名句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它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和改革政治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郭沫若用4字骂鲁迅,鲁迅加1字回怼,竟形象地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与刀枪一样,语言和文字也是有杀伤力的而与刀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这种武器伤害的是人的精神,鲁迅以笔代戈,一生奋斗。他的语言和文章无比犀利,在当时的文化圈也是以毒舌著称。在那个文坛百花为党而歌,与人民同行新华社的红色序章这样写就这是新华通讯社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新华社记者周科摄这是红中社旧址内当年红色中华报编委会的办公室。新华社资料片1931年11月7日,她伴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而降生。从诞生之二战爆发,为何罗斯福的功劳比美军还要大?4个决策令人敬佩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首位连任四届总统的当选者,但人们记住这个名字的还是他在二战中所做的正确决策,其中出台租借法案突破中立法约束拒绝丘吉尔借兵以及把进攻柏林交给苏军4大决策尤其宜妃前半生有多风光,后半生就多凄凉清朝历史上的康熙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康熙帝与他的子孙们开创的康乾盛世使得清朝经济政治与文化到达了顶峰。康熙帝后宫佳丽三千,但他也是将所有曹操真的想杀司马懿吗?一旦杀了,魏国将面临4种不可控的局面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是三国后期的主要看点。蜀相诸葛亮,仕途之路一片坦途,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便顺利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反观司马懿,却几次险死还生,其中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曹诸葛亮南阳襄阳之争到底有没有必要?解决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争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出师表躬耕于南阳这一句话作注。看看史书,裴松之给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做注了吗?历史上,有哪部史书把躬耕于南阳注释成小山沟隆中了?南绵竹之战诸葛瞻7万大军以逸待劳,为何会败于邓艾2千残兵?三国演义中曾说,邓艾偷渡阴平时以2000残兵,将诸葛瞻7万大军全部消灭于绵竹城下。这曾令子彧很是困惑。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子彧查阅资料,为你全面分析绵竹之战的胜负因素。一绵竹之战黄忠封关内侯,关羽羞恼,诸葛亮感同身受这是刘备衰败的转折点三国时期上演过无数次,权力争斗与锦囊妙计之间的对决,这段各方势力混战的时代,涌现出无数名英勇武将,同时经常进行着头脑风暴的谋士,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三位上位者身边都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