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直奉第二次大战大胜后,张作霖为何不给最大的功臣郭松龄升官?

  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郭松龄立下汗马功劳。可是战后,张作霖并没有奖赏郭松龄,这也造成了郭松龄后来的"反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郭松龄剧照)
  郭松龄是正规军校出身,不论治军还是打仗,都有很强的能力。不过,由于他籍籍无名,出身绿林的张作霖认为他书生气重,起先对他并不感冒。
  好在,郭松龄在东北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时,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得到了张学良的钦佩,两人在校期间便亦师亦友,很谈得来。
  张学良毕业后,担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郭松龄也在他的极力举荐下,被张作霖委任为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
  走马上任后,郭松龄对军纪散漫的卫队旅进行了军事整治。经过一年的时间,卫队旅军纪作风焕然一新,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让张作霖对郭松龄有了初步的认识。
  随后,郭松龄奉张作霖的命令,协同张学良到吉林剿匪。他身先士卒,又很有谋略,在他的指挥下,很快就肃清了吉林一带的土匪。自此后,他便开始得到张作霖器重。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时,直军火力强大,奉军溃败而逃。唯有郭松龄指挥的三八旅,不仅撤退有序完整,还以少胜多。凭着顽强的战斗力,将直系军阀的兵力拦在了山海关内,最终让他们攻取奉天的计划泡汤,同时还护卫张作霖全身而退。
  战争失败后,郭松龄帮助张作霖训练新军,针对奉军的弊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三八旅,经过他的训练,很快成为奉军中的威武之师。
  他因治军有方,获得了"大公无私、量才使用、信赏必罚、甘苦与共"这样的美誉。
  (张作霖剧照)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再次打响。
  郭松龄被张作霖任命为第三军的副军长,和张学良互相配合,与第一军将领姜登选和韩麟春成为奉军主力。
  在这次征战中,郭松龄依然没有辜负张作霖父子的厚望,浴血奋战,屡获战功。特别是山海关大捷,让他更是名声大振。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志在夺取天下的张作霖,对参与战争的部下,自然要论功行赏。
  本来,张作霖打算让姜登选接管江苏,郭松龄接管安徽,张宗昌接管山东。
  谁知道杨宇霆横刀夺爱,非要做江苏督办。
  杨宇霆可是奉军中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张作霖的智多星,还为扩大奉军实力作出了许多贡献,比如建立海军、修建铁路、搞土地改革,鼓励农民垦荒,发展东北经济等等。最重要的是,他督办东北军工厂,制造了大量枪支弹药,为奉军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保障。
  所以,当杨宇霆向张作霖提出要做江苏督军后,张作霖经过权衡答应了他。
  这样,杨宇霆接管了江苏,姜登选改为接管安徽。
  可这样一来,立有大功的郭松龄,则啥好处也没得到。
  (杨宇霆剧照)
  那么,张作霖为什么什么也不给郭松龄呢?是因为分封的不够吗?显然不是。张作霖不奖赏郭松龄,其实另有原因。其一,目无军纪。
  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和郭松龄分别担任第三军的军长和副军长,他们负责从正面进攻山海关。
  当时,姜登选和韩麟春负责的第一军则从山海关侧面进攻。
  谁知直系军阀在山海关的正面增派了巨大的兵力,所以激战了很久,第三军都无法突破。
  此时,九门口和石门寨一带眼看就要攻下来,张学良为了早日攻下这两个地方,把几个将领召集起来开会。会上他说,想让郭松龄从第三军中抽出五个团,增援第一军。
  尽管姜登选和韩麟春都认为此举有抢功之嫌,可这个决策也是取胜的良策,所以他们只得同意。
  会议结束后,韩麟春对郭松龄说,这个计策不错,你又可以露脸又能立功。
  郭松龄一向骄傲自负,根本瞧不上韩麟春等人。听他这样一说,脸色一沉,表示他绝不会沾别人的光,还是按原计划进攻。
  说完,他未经张学良同意,便冲动地把精锐部队撤走了。
  姜登选见此,连忙说,这样不服从上级指令,完全打乱了原定计划,实在太胆大妄为了。于是到张学良那里告了郭松龄一状。
  最后,还是张学良将郭松龄给追了回来,才没有节外生枝。
  (张学良剧照)
  张作霖得知此事后,对郭松龄这种目无军纪的行为非常不满。所以,他觉得有必要打压一下郭松龄。这样,等张学良接班后,才有可能驾驭得了他。其二,政见不同。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郭松龄见张作霖雄心勃勃,准备继续攻打其他各省。他非常不赞同张作霖这种军阀行为,因此一再请求张作霖"退回关内,保境安民"。
  这和张作霖的想法相背,自然让张作霖不高兴。再加上郭松龄和其他将领关系处得不是很融洽,因此有人趁机对他大加构陷,张作霖愈发认为他不忠。
  正是出于这种种考虑,张作霖最终没有封赏郭松龄。
  然而,让张作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竟让郭松龄大为不满,最终对他倒戈相向,从而造成奉军内部一次最大的分裂。
  (参考史料:《张作霖传将军》《张作霖传奇》)
  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获得了大胜,也让张作霖距离中国一哥的位置近了一步。在这次战役中,郭松龄功不可没,但是张作霖为啥没有给郭松龄升官呢?
  后来,郭松龄反奉,就是对张作霖不封官而耿耿于怀,最后下定决心,起兵反奉。
  这次奉系内部争斗,损失巨大,伤了东北军的元气。
  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都干了些什么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不甘心失败的张作霖积极整军经武,并总结失败教训,重用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郭松龄等新派军人,整肃军纪,训练新军。幸运通道(零三零九九七点抗)张作霖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张学良任参谋长,实际由郭松龄代理。张作霖将奉、吉、黑三省军队统一以"东北军"的番号,取消师制,改为旅制。张学良的第三旅改为第二旅,郭松龄的第八旅改为第六旅,仍合署办公。郭松龄凭借张学良的支持,对二、六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二、六旅成为东北军的精锐。
  1924年10月中旬,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得异常激烈。郭松龄率第3军从正面的平地仰攻山海关,韩麟春、姜登选率第1军从侧面在山海关西南方的山地向长城各个隘口进攻。第1军先传捷报,攻入了九门口和石门寨。在军事会议上,张学良提议暗中从山海关正面战场调出5团精锐,由郭松龄亲自指挥,增援石门寨侧背战场。姜、韩不愿郭松龄来"抢功",无奈这一决策既是正确的,又是张学良提出的,只好表示赞同。
  会议结束时,韩麟春对郭松龄说:"这计谋好啊,你也好露露脸,也可以立功嘛。"郭松龄脾气倔强,自尊心又极强,听了韩麟春这句风凉话,脸色陡然大变,忿忿地说:"我郭某从来不沾别人的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说完掉头就走,冲动之下,他将带来的5个团也撤走了。
  张学良得知郭擅离职守后,连夜策马加鞭追赶郭松龄。在九门口的一个小旅店,张学良追上了郭松龄。张学良来不及喘口气,便对郭松龄说:"茂宸,咱俩到后院,我跟你说几句话。"到了后院,张让郭坐在一个板凳上,说:"茂宸,你要干什么?从前,我是你的学生,可今天不同啊,我现在是你的长官,没有我的命令,你擅自率领部队撤离石门寨,破坏了整个军事部署,这怎么行?现在,我身上什么也没带,你要抗命,就开枪把我打死!不然,就得服从我的命令!"
  郭松龄看着张学良,眼中慢慢流出了眼泪:"我违犯了军法,现在只求一死!"
  张学良提高了声音:"你真愿意死?你要给我争脸面?这很简单!那你上前线去死,何必让我处死你!你率部跟敌人去拼,战死不是比处死你好嘛!"张学良说着,自己也泪流满面,拉着郭松龄的手,说不下去了。就这样,在战局紧要关头,张学良重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总算把固执的郭松龄追了回来。
  郭松龄在愤激之下,置生死于不顾,督率所部,勇猛攻击 一口气打到了秦皇岛。
  张作霖为啥不给郭松龄当官
  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江苏,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结果杨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空。郭松龄在此次直奉战争中功高而未获赏,心中极为不满 。
  张作霖是一个很精明的人,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的功劳 又那么大,他为啥不给郭松龄当官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直奉战争中,郭松龄违背张学良的命令,竟然把部队私自带走,这对于军人来说是最大的失职。虽然,通过张学良的工作,郭松龄已经取得了胜利,但是此事已经在颇于研究人际关系的张作霖所不齿,所以张一定要教训下郭松龄,打击其嚣张气焰,让其知道军人就是以服从为天职。
  2、直奉战争结束后,郭松龄建议张作霖雄踞东北,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虎视中原。作为部下,一直让公众感觉才气很高的郭松龄给张作霖提这样的建议,张作霖听着非常不顺耳。对于这样的部下,张作霖绝对不能让其远离自己的身边,所以不给其升官。
  3、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内部逐渐形成了"老派"、"新派"。老派是奉军中的实力派,绝大多数都是和张作霖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成员有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这些人在奉军中都担任军政要职。新派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都是军校出身的人,"士官"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脑,成员有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阴槐、王树常、于国翰、邢士廉等人,这些人对杨宇霆甚为依赖,视杨为"智囊"、"精神领袖"。"陆大"派大多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以郭松龄为首。
  郭松龄作为张学良的老师,从学堂到带兵,两人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而郭松龄和杨宇霆、姜登远关系十分不睦,这样把杨、姜调走,郭松龄带队伍可能会减少很多麻烦。
  4、最主要的是,杨宇霆主动要官。少帅张学良器重郭松龄,老帅器重杨宇霆,当杨提出要到地方练习的时候,老帅肯定是首选杨宇霆。
  郭松龄反水诱因
  1925年10月初,郭松龄作为奉军的代表去日本观操。日本参谋本部一位重要职员去拜访他,问他到日本是否还有代表张作霖与日本签订密约的任务。郭松龄才知道张作霖拟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商由日方供给奉军军火,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此事激起郭松龄的强烈义愤,郭便将此事告诉了当时同在日本观操的国民军代表韩复榘。郭对韩表示:"国家殆危到今日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个人权力,出卖国家。他的这种干法,我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张作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并请韩向冯玉祥转达自己的合作意向。
  1925年10月24日,郭松龄应张作霖的电召回到奉天,随后被派到天津去部署进攻国民军。郭到天津后,代表张学良组织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他紧紧抓住这一时机,安置亲信,与冯玉祥频繁联系,为武装反奉作准备。
  1925年 11月13日,张学良在天津召集郭松龄、李景林等将领开会,传达向国民军进攻的密令。郭在会上公然抗命,痛切陈述不可再战。此时,张作霖也察觉出郭有异心,遂发急电令郭调所部集中在滦州,回奉听候命令。郭于是立即派人携带一份密约去包头与冯玉祥接洽,双方议定由冯玉祥据西北,直隶、热河归李景林,郭管辖东三省,冯、李共同支持郭军反奉。
  1925年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这场战争以郭松龄失败告终,但是伤害了奉军的元气。
  官还是给升了的,张学良是京榆驻军司令,郭松龄作为张学良副手,也升任副司令,这没毛病。借此说张作霖一碗水没端平,给后来郭松龄反奉找借口不合适。每个人在团队里的角色要有清醒认知,说起来大家都是奉军五虎,但张宗昌、杨宇霆他们是独立带兵的诸侯,郭松龄一直是张学良的副手,是张学良这一系的人,分地盘张学良分到的是北京直隶,没道理再给郭松龄单独分一块地盘。
  正职张学良的能力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他就是少帅少东家。郭松龄是军校教官,因为被张学良看中,才获得带兵机会,张作霖也知道老兄弟带的部队有问题,才建军校,准备把部队朝正规化靠拢,这一部分任务,是交由儿子张学良负责的,也就是新组建交给郭松龄的八旅,和自己带的三旅。正因为知道练兵非自己所长,又信任郭松龄,才把新建部队都交由郭松龄编练,郭松龄也确实把部队练的比奉军老部队要强,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被吴佩孚打的很惨,也就是张学良、郭松龄带的这支新部队能虽败不乱有所抵挡,致使玉帅吴佩孚突破山海关后也没能有什么拓展,算是帮奉军保住了底线。第二次直奉大战,也是以这支部队为班底组建的第三军的一点突破,加上冯玉祥在背后给吴佩孚捅刀子,形成全面开花,直系北方部队完全崩溃,奉系不但夺得京畿重地,还一直把势力扩大到长三角地区。这里面作为日常主管负责第三军部队的郭松龄功劳大不大?
  当然很大,可问题在于他功劳再大,他也是张学良这山头的二把手,论功行赏,张作霖已经把京畿重地的驻军权都交给儿子的山头了,老头自己也在京城参与核心决策层,周边当然就是心腹部队,张家父子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张学良手底这支部队肯定不能像外放去山东、江苏督军的部队那样成半割据半独立状态,军头本人更是如同节度使一样,握一省军政大权。因为这整幅家当,将来都是小六子的,人家起点层次更高,不在乎、不眼红这一省一地的权力。可是这就苦了这山头上老二郭松龄了,老子立那么大功,屁也没捞到,就升个副司令?!从这一点看,这人本来也是心怀异志,本来他安安心心继续张学良副手职位,到头他可就是奉军老二,多半还是专门提小六子主管负责军权的,他那么急着要地盘干吗?!很简单,他显然一直打着借张家的窝,孵自己的蛋的主意,奉军二梯队新军编练,他确实花费心血不少,功劳很大,但是正职的张学良,不插手、不干涉,给他提供一个没有制肘的舞台,难道不是他成功的基本条件?
  张学良这个人,我也觉得德不配位,但在当时这些二代里面,小六子已经是知道好歹轻重,有相当气量的一个人了。张学良本身的少帅身份,在二梯队新军建设上,虽然他没插手具体事物,可是隐性的资源倾斜,军资粮饷不愁,没人刁难没人克扣,这些难道是郭松龄可以靠个人努力能得到的?张宗昌独立带军,最后督军山东,仗打得怎么这么先别说,他的人马可是他自己一手拉扯出来的,郭松龄借张家东风,编练的部队,可是张家自己组建起来的,没郭松龄什么事,打天下时跟着打工,分果子时,想跟合伙人一样分钱?
  首先要说一下,张作霖还是给郭松龄升官了,只是没给他地盘。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杨宇霆的阻挠,二也有故意压制郭松龄,好让张学良以后更好的掌控他。 杨宇霆因为个人恩怨,故意压制郭松龄的发展
  郭松龄是张学良的心腹,早年张学良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读书时,郭松龄就是他的教官。张学良因为赏识郭松龄的才气,在踏入军界以后,就把他从讲武堂调到自己手下当副手。此后随着张学良在奉军中的地位日益增高,郭松龄也是步步高升。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战败以后,张作霖发现自己原来那帮老兄弟打仗实在差了点,于是大力提拔军校出身的军官,以提高奉军实力。郭松龄因为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表现出色,加上张学良的提携,也得到了张作霖的重用。
  但是这些军校出身的军官又分两派,一派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以杨宇霆、姜登选等人为代表,称为洋派。而另一派是国内军校毕业的土派,以郭松龄、李景林等人为代表。这两派之间矛盾不少,尤其是杨宇霆和郭松龄之间势如水火。不过杨宇霆是张作霖的心腹,所以郭松龄对他也无可奈何。
  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指挥奉系主力攻打山海关,为击败直系立下了汗马功劳。奉系获胜以后大举入关,抢夺了不少地盘,郭松龄原本有意出任江苏督军。然而杨宇霆捷足先得,在张作霖面前抢先要了这个位子。郭松龄又退而求其次,想去安徽,杨宇霆却在张作霖面前推荐了姜登选。
  就这么一来,郭松龄什么也没得到,自然是心存不满。这也为后来叛变张作霖埋下了伏笔。张作霖压制郭松龄,除了杨宇霆的进言,还有自己的考虑
  张作霖之所以压制郭松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杨宇霆的进言。确实,他对杨宇霆很信任,杨宇霆的话对他的影响也很大,但是他也绝非偏听偏信之人,之所以压制郭松龄,还有为张学良考虑的因素。
  张学良的军事上水平一般,在第一次、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虽然只是他的副手,但是实际上指挥工作全部是郭松龄负责,因此张学良在军中的功劳,实际上全部是郭松龄的。
  张作霖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担心郭松龄如果自己有了地盘,能自己筹饷自己练兵的话,那么张学良未必压制的了他。军阀时代这样的例子可不算少,所以张作霖故意不给郭松龄任何地盘,还是让他当张学良的副手。这样可以避免郭松龄独立性太强,可以让张学良以后更好的掌控他。所以张作霖虽然把郭松龄提升为奉军京榆驻军副司令,大大提升了他的职权,但是却没有给他地盘。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最终会逼反郭松龄,只能说世事难料了。
  了解张作霖,了解奉系的人都知道张作霖的拜把子以及他手下的五虎将,这里面就要说到郭松龄的资历问题了,郭松龄是在1921年才在奉军有点名声,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崭露头角,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建功立业,整体来说,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一个将领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就可能成为奉系的五虎将,要么说郭松龄不够格,要么就是奉系这个五虎上将整体都是水货。郭松龄灰暗的前半段人生
  郭松龄是辽宁沈阳人,据说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真假就不知道了,反正到了郭松龄这辈,妥妥的三代贫农,年少时候的郭松龄还需要帮工种地,直到他父亲找到一份工作,郭松龄才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
  从学历上来说,郭松龄也算是清末一代较为有军事储备的人才,1905年清政府在奉天大北关设立奉天小学堂,郭松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随后被选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郭松龄毕业之后担任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得到朱庆澜赏识,后来朱庆澜到四川驻防,也将郭松龄带在身边,武昌起义后,非四川籍将领被迫离开四川,郭松龄只得返回奉天。
  由于早先已经参加同盟会,回到奉天之后郭松龄参加了反清起义,但是遭到清政府的逮捕,据说当时是韩淑秀冒死拦截刑车,声称郭松龄是其未婚夫,并未参加革命,总而言之,郭松龄神奇的捡了一条命,还捡了一个媳妇。
  1913年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这个学历在当时中国已经是能够排的上数的,但是毕业之后郭松龄没有死心塌地的给北洋政府卖命,在北京讲武堂担任一段教官后,得知孙中山组建了护法军政府,1917年郭松龄就到广州投奔孙中山,支持护法运动,郭松龄能够有这样的思想,也跟郭松龄早年参加同盟会有关,可以说,郭松龄一直是一个拥有革命思想的新式将领。
  然而护法运动失败,郭松龄只得再次返回奉天,当时郭松龄在东北逐渐站稳脚跟,郭松龄本身是沈阳人,又有很多同学,经人介绍最后投入奉军阵营,以郭松龄的"黑历史",张作霖能够留下,还是看重郭松龄的学历。
  当然以郭松龄这样的人才,张作霖一直都是即想要,要不想重用,当时张作霖正在发展军备,十分缺乏优秀的中下级军官,1919年3月,张作霖开办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对于郭松龄这个从中国陆大毕业的"人才",就让郭松龄在东北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郭松龄作为奉系五虎上将够不够格?
  郭松龄在东三省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期间,脾气极为暴戾,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的,作为一名高材生,在当时的成就应该不仅仅于此,如果仅仅当一个战术教官何苦要等到1919年,郭松龄在陆大毕业的时候就是了啊!
  这么多年兜兜转转,为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遇到少帅,估计这辈子都很难出人头地,少帅作为东北讲武堂第一期的学生,能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这里面少不了郭松龄的"帮忙"。
  正因为如此,两个人的欢喜好到了一定程度,少帅逢人边说: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用张作霖的东北话说,两个人穿一条裤子都嫌肥。
  张作霖当时也有意培养少帅,因此将郭松龄当作托付之人,让郭松龄担任少帅的副手,将奉系精锐交给少帅的三八旅。
  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奉系一败涂地,三八旅在山海关阻击直系的追击战绩中,算是露了脸,但是并没有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
  后来奉军"整军经武",在军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于1924年再次发动直奉大战,此时的郭松龄竟然成为奉系五个军中的一个副军长,这种升迁的速度,简直令人咋舌。
  在这次战争中,郭松龄虽然立功,但是个人表现也不突出,在战场上还违抗军令,差点带兵撤退,还是少帅前去追回,所谓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并没有表现出多少。
  郭松龄再一次带兵打仗,就是率领奉系七万精锐进行倒戈,除了倒戈前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奉系进行偷袭取得胜利外,仅仅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就完犊子了,郭松龄反奉失败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这绝对掩盖不了郭松龄在军事领导上无能的表现。不行的人,永远都是不行!
  当然,郭松龄不行还能担任五虎将,总体上来说,还是奉系五虎将太渣,五虎将除了郭松龄外,还有姜登选、韩麟春、张宗昌、李景林,姜和韩是日本陆士毕业,军事教育方面应该是比郭松龄要好一点,在奉系内部是与杨宇霆交好,凭借实力得到重视的,他们向来瞧不起郭松龄以太子洗马的方式上位。
  而张宗昌和李景林则是以草根的方式在奉系逐渐站稳脚跟的,以军事才能来说自然是不如郭松龄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郭松龄能够成为奉系五虎将,本身自己能力一般,而整个五虎将也比较水。
  我们可以看出,郭松龄尽管有一定的学历,在当时已经是炙手可热的人才,但是仕途却屡屡碰壁,最终能够在奉天出人头地,还是因为当时张学良在讲武堂学习,郭松龄在结识了张学良后,才在奉系内得到重用,但是就资历和战绩来说,称其为五虎上将,还是表明奉系人才匮乏。
  说起这块历史,对于郭松龄,官还是给升了的,张学良是京榆驻军司令,郭松龄作为张学良副手,也升任副司令,这没毛病。借此说张作霖一碗水没端平,给后来郭松龄反奉找借口不合适。每个人在团队里的角色要有清醒认知,说起来大家都是奉军五虎,但张宗昌、杨宇霆他们是独立带兵的诸侯,郭松龄一直是张学良的副手,是张学良这一系的人,分地盘张学良分到的是北京直隶,没道理再给郭松龄单独分一块地盘。
  正职张学良的能力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他就是少帅少东家。郭松龄是军校教官,因为被张学良看中,才获得带兵机会,张作霖也知道老兄弟带的部队有问题,才建军校,准备把部队朝正规化靠拢,这一部分任务,是交由儿子张学良负责的,也就是新组建交给郭松龄的八旅,和自己带的三旅。正因为知道练兵非自己所长,又信任郭松龄,才把新建部队都交由郭松龄编练,郭松龄也确实把部队练得比奉军老部队要强。
  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被吴佩孚打的很惨,也就是张学良、郭松龄带的这支新部队能虽败不乱有所抵挡,致使玉帅吴佩孚突破山海关后也没能有什么拓展,算是帮奉军保住了底线。第二次直奉大战,也是以这支部队为班底组建的第三军的一点突破,加上冯玉祥在背后给吴佩孚捅刀子,形成全面开花,直系北方部队完全崩溃,奉系不但夺得京畿重地,还一直把势力扩大到长三角地区。这里面作为日常主管负责第三军部队的郭松龄功劳大不大?
  当然很大,可问题在于他功劳再大,他也是张学良这山头的二把手,论功行赏,张作霖已经把京畿重地的驻军权都交给儿子的山头了,老头自己也在京城参与核心决策层,周边当然就是心腹部队,张家父子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张学良手底这支部队肯定不能像外放去山东、江苏督军的部队那样成半割据半独立状态,军头本人更是如同节度使一样,握一省军政大权。因为这整幅家当,将来都是小六子的,人家起点层次更高,不在乎、不眼红这一省一地的权力。
  可是这就苦了这山头上老二郭松龄了,立那么大功,屁也没捞到,就升个副司令?从这一点看,这人本来也是心怀异志,本来他安安心心继续张学良副手职位,到头他可就是奉军老二,多半还是专门提小六子主管负责军权的,他那么急着要地盘干吗?很简单,他显然一直打着借张家的窝,孵自己的蛋的主意,奉军二梯队新军编练,他确实花费心血不少,功劳很大,但是正职的张学良,不插手、不干涉,给他提供一个没有制肘的舞台,难道不是他成功的基本条件?
  张学良这个人,我也觉得德不配位,但在当时这些二代里面,小六子已经是知道好歹轻重,有相当气量的一个人了。张学良本身的少帅身份,在二梯队新军建设上,虽然他没插手具体事物,可是隐性的资源倾斜,军资粮饷不愁,没人刁难没人克扣,这些难道是郭松龄可以靠个人努力能得到的?张宗昌独立带军,最后督军山东,仗打得怎么这么先别说,他的人马可是他自己一手拉扯出来的,郭松龄借张家东风,编练的部队,可是张家自己组建起来的,没郭松龄什么事,打天下时跟着打工,分果子时,想跟合伙人一样分钱?
  郭松龄是一位信奉三民主义的奉系将领。据考证,他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不过,到他们这一代,家族已经衰落,父亲一心求官,失败后做了一名私塾先生,母亲是一位纯朴善良的农妇。
  尽管家庭贫困,郭松龄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为,父亲希望郭松龄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谋个一官半职,步入仕途。
  1903年,郭松龄进入奉天省城董汉儒书院学习,希望开启仕途之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西学。
  学习了两年,日俄战争爆发,家乡成了主战场,郭松龄目睹国家贫弱的惨状,决定弃笔从戎。
  1901年,义和团之乱结束,慈禧从山西回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操练新军。
  1905年,盛京将军赵尔巽在奉天建立陆军小学堂,郭松龄找亲戚担保,考入了陆军小学堂,后来又转入陆军速成学堂,在这里,他认识了当教官的同盟会成员方声涛,接受了"三民主义"思想。
  1907年毕业以后,在盛京衙门结识了陆军统领朱庆阑,成为其部下。
  1909年,朱庆阑入四川驻防,郭松龄跟随入川。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四川当地将领鼓动军队兵变,郭松龄无法在四川立足,回奉天老家发展。在奉天老家,郭松龄参加了同盟会成员张榕领导的起义,必败后被捕,幸亏未婚妻韩淑秀以回家结婚为由向赵尔巽力争,郭松龄获救。
  郭松龄获救以后,考入了北京将校研究所和中国陆军大学,系统的学习军事知识。
  1911年,护法运动爆发,郭松龄南下广州,投靠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第二次回到了奉天。
  在奉天,经过陆军大学好友推荐,郭松龄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一职。当时,张学良正在郭松龄所教班级学习,二人从此结识,亦师亦友。
  毕业以后,张学良把郭松龄推荐给了张作霖。张作霖为了考察郭松龄,安排他和张学良二人去吉林剿匪,结果,匪患很快被肃清。张作霖对郭松龄刮目相看。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张作霖把郭松龄的八旅和张学良的三旅合并为第三军,张学良任军长,郭松龄担任副军长。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由于张作霖的部队大多数是绿林武装改编而来,虽然装备精良,但是在训练、指挥和单兵素质均不是直系的对手,被直系军队打得大败而归。只有郭松龄、张学良率领的东路军顽强的阻击住了吴佩孚的军队,粉碎了吴佩孚攻破山海关,夺取关东的企图,并护送张作霖全身而退。
  经此一战,张作霖让郭松龄帮助训练军队、整肃军纪。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响,这次张作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改为军事进攻和政治伐交相结合的策略,他联合了广州护法军大元帅孙中山和皖系的段祺瑞,以及直系猛将冯玉祥组成反直联盟,再加上几十万训练有素的奉军正面强攻,终于打败吴佩孚,奉系的势力一度扩展到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
  在这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张学良率领的三军取得山海关大捷,立有大功。
  战争结束后,张作霖打算让一军的姜登选主管江苏、郭松龄出任安徽督府、张宗昌出任山东督府。
  不料,张作霖的老班底,智多星——杨宇霆蹦出来,愿意出任江苏督府。这样一来姜登选改任安徽督府,张宗昌依然主管山东,没有了郭松龄啥事!
  立大功而无寸赏,郭松龄极为不满。那张作霖为何不给郭松龄另外安排一个职位呢?因为张作霖有意打压郭松龄。
  首先,由于郭松龄是正规科班出身,而张作霖是一土匪出身。两人的教育和经历不同,自然相互看不上眼。
  其次,郭松龄爱国,主张在关内养精兵,保边卫民,抵御外辱。而张作霖在老班底人物汤玉麟、姜登选、韩玉麟、杨宇霆的挑唆下,疯狂打内战,抢地盘。政见不合,自然有嫌隙。
  再次,杨宇霆是张作霖的老部下,跟随自己多年,创建海军,修建铁路,创建奉天兵工厂,为奉军的做大做强立有汗马功劳。他想要当江苏督府,张作霖自然不肯博了他的面子。而姜登选、张宗昌二人又都是张作霖老部下,张作霖自然要让郭松龄让位。
  而郭松龄呢,早年曾经参加过起义,后来经过张学良大力举荐,混到了副军长的位子。结果,张学良是一个甩手掌柜,郭松龄大权独揽。要知道,张学良、郭松龄的第三军是奉系中的精锐。张作霖恐怕自己死后张学良驾奴不了郭松龄,而杨宇霆等人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人家听话,好掌控。
  张学良知道郭松龄受到排挤,就安排他们夫妇二人去日本考察。结果,在1925年的秋天,郭松龄在观摩日本军队举行的秋季演习时,知道了张作霖获得日军资助军火,同意"新二十一条"——《新五路协约》的事情。
  郭松龄彻底愤怒了,你张作霖不仅打内战,还卖国啊!准备反奉。
  虽然郭松龄手里有七万精兵,但是和几十万奉军对抗,没有胜算。于是,郭松龄联合了直隶督办李景林和国民军司令冯玉祥,签订密约,联合倒奉。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率先起兵,轻松占领山海关、锦州等地,兵力直指沈阳。
  此时,日军公然干涉,冯玉祥背弃密约攻打李景林,李景林以为冯、郭二人联合灭自己,于是进攻郭松龄部。
  郭松龄部面临日军、张作霖、李景林三部围攻,终致失败。
  郭松龄夫妇兵败被俘,被杨宇霆杀害。
  奉军中,谁不知道"郭松龄即张学良、张学良即郭松龄",自己的亲儿子打了个胜战不给封赏,不也正常不过么?
  好啦,开个玩笑,仔细一想,问题便出在这里,张作霖为何不给大功臣封赏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如果此时便让郭松龄飞的那么高了,等到小六子接管东北的时候,怕是"郭松龄即代表张学良"要成为现实了,岂不乱了套 。
  但,张作霖毕竟是军阀,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也一定不是普通人。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思维和方法。所以在当时选择提拔杨宇霆,这样子的目的也很清楚,在防止郭松龄"功高震主"的同时培养新的力量与之相互制约 。
  再说了,郭松龄与张学良两人关系太好了,虽说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当张学良的手下。但,张学良不管事啊,军队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那件不是郭松龄说了算,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郭松龄即张学良",显然这样太危险了,必要的打压不能免。
  当然,这不是说张作霖不认可郭松龄军事才能,相反还是相当欣赏郭松龄的,只是不喜欢郭松龄的性格与政治主张 。
  首先,张作霖是一个致力于扩张地盘的旧军阀,而郭松龄则是一个充满革命主义的爱国军人。也就是说,就张作霖而言,郭松龄与他本质上就不是一路人,郭松龄替自己打下北京已经够了,而自己也已经把能给郭松龄的都给了,但,你郭松龄想改造东北,只能说对不起,不可能 。最重要的是张作霖更不想让郭松龄的思想影响到张学良。
  其次,郭松龄这个人太过于孤傲,在面对军中各方关系网处理的都很不融洽。张作霖作为当权者,选择性对郭松龄不提拔,也无可厚非。更何况,僧多肉少,种种原因结合起来,如果换成像素,最终选择提拔的人,依旧会是杨宇霆。
  只是张作霖没有想到的是,最终却导致了郭松龄与老张家"背道而驰",最终反奉。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因第二次直奉大战而引发的一件事情,不过在说之前,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一时期派系的说法。所谓派系其实就是当时袁大总统下台,自己的北洋军阀被三人分割,从而自立门户的叫法。其中,段祺瑞的部队称为皖系,而吴佩孚的队伍则为直系,奉系自然就是张作霖的队伍了。而直奉大战,就是吴佩孚与张作霖的对抗。
  郭松龄与第二次直奉大战,不只见战功也能看人品
  有第二次直奉大战,那必然就有第一次直奉大战。其实这还是老吴、老张结盟引起的内部战争,1920年他们一致对皖系。皖系一落魄,直奉便对上了。在第一战中,奉系军没占到便宜,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第二次直奉大战。
  时隔四年,直奉第二次大战再度展开。这一战张学良亲自出战,他的副手便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郭松龄。当时张学良为第三军的军长,老郭则为副军长,另外,第一军正副军长分别为姜登选、韩麟春。
  老郭虽然作为奉系的著名大将,又深得张学良厚待,但与老张大帅关系一般。特别是老张大帅的爱将杨宇霆,就与老郭更为不睦。
  战争开始后,第一军很快便攻入了九门口与石门寨,小张少帅便认为由老郭带五团精锐悄悄增援石门寨,从而夺取侧背战场。眼看着自己到嘴的肥肉要被人吃走,姜登选与韩麟春当然不乐意,但碍于小张少帅的面子,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于是韩麟春便挤兑老郭了,说:"这个计策真好,你刚好可以露露脸,又能立个功。"老郭一听就急了:我可不占你们的便宜,我就从山海关正面攻进去。老郭竟真的带着队伍走了。
  姜登选此时发作了,说原本就计划好的了,他这样就是将我们的计划打乱了,这是大罪。然后他就派了韩麟春去老张大帅那里告了老郭一状,可想而知,他们的关系非常紧张。
  但当时小张少帅将老郭给追回来了,据说当时场面十分感人,大有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劲头。老郭对小张少帅非常感激,甚至流下了忏悔的泪水。
  后来便是老郭奋发图强,带着那五团精锐以及一腔激愤,置于死地而后生,一鼓作气就打到了秦皇岛。就此,第二次直奉大战以胜利大告终,老郭堪称出生入死,功不可没。
  可是,老张大帅对此事的处理相对云淡风轻,只给了老郭一个京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的官职。而姜登选却成了安徽督军,有了自己的一隅之地。
  这件事本来就让老郭窝气不已,没想到姜登选后来竟然将安徽给丢了。这不是更让人生气了吗?所以在姜登选逃回奉天途中时,老郭居然把姜登选给扣了下来,直接枪毙。
  先不说这件事老郭做的对不对,反正作为奉系的高级将领,姜登选是死是活那应该是有老张大帅定夺的。当然,老郭此时已经不受老张大帅支配了,人家有了新靠山,已经拉伙单过了。
  但对于老郭这一行为,还是深为他人诟病,说其心胸狭窄,不够大将之风。反正就此,老郭的人品就被这样定格了:不局气。
  分析郭松龄叛变内因:私心与公愤混于一体,是对是错难区分
  人品不局气就不局气吧,人们万万没想到,老郭竟然还是个叛徒!原来,后来老郭携夫人去日本进行军事考察时,得知老张大帅向日本买了不少武器,要与国民政府开战。
  当下老郭就大义凛然,直接与冯玉祥合作。其实老郭那时是深受小张少帅重视的,队伍的事都由他说了算。但老郭就利用这样的便利,直接把手下七万大军都带走了。这件事发生之后,惹得老张大帅直接骂小张少帅:混蛋!
  不过老郭的下场也不并不怎么样,他本以为冯玉祥会是个合作伙伴,可却不知道自己被冯玉祥给算计了一把。所以,老郭叛变没多久,便被奉系给抓住了。不但被枪毙了,两口子还被曝尸三日,这算是够惨的了。
  很多人认为,老郭之所以叛变,那都是因为当年直奉第二次大战没给他合适的封赏。要说这一点,可能还真是微乎其微的一个引子,老郭眼皮子再浅,也不至于就这么急吼吼地拉队伍单干。
  之所以要叛变,说起来还是蛮复杂的。就说老张大帅吧,他本来对于老郭就不怎么友好,他一直认为老郭动机、个性等方面都不够可靠。而且,老张大帅不止一次告诉小张少帅:用人就要各方面人才都用,而不能单靠老郭这样一种人。
  大概因为不够受老张大帅的重视吧,老郭内心还是很失落的。与此同时呢,杨宇霆作为老张大帅的亲信,那又是一丁点都瞧不上老郭,两个人可谓针尖对麦芒。可是人家杨宇霆有人撑腰,不管他们两个有什么事,老张大帅那肯定是站杨宇霆一队的。
  为此,老郭都要憋出内伤来了。可偏这么个时候,老张大帅又与日本人不清不楚,一副媚日样子,这就让老郭非常看不下去了。当时在日本他就和国民政府的代表韩复榘沟通过这件事:张作霖如果真对国民军动手,我肯定打他。
  其次,老郭当时叛变时与冯玉祥签了一份秘密协议,协议里是什么内容呢?那就是等到他将老张大帅办掉之后,西北的领土归冯玉祥所有,而直隶、热河则由李景林主持,他自己就要大东北。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端倪来,老郭要叛变,受老张大帅的不公待遇、被同僚挤兑确有其事,但想要单干握一方兵权也是事实。他自己在叛变时有一条口号是要听从小张少帅的,东三省以少帅为首。可这明显与那协议不符嘛,这就足以可以看出野心的老郭也非笼中之物。
  有人说所有打着大旗号而斗争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私心。老郭显然不是圣人,而私心在某种程度上可见一些。所以,他叛变不只是为国为民为少帅,更是为了自己。如果将此看作私心与公愤混合而生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不是就更加能让人理解一些了呢?
  参考资料:《试析冯玉祥与郭松龄反奉的失败》
  从表面看,这个问题回答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深入下去,这却是个连张作霖本人都未答好的问题。
  而如果站在当下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依旧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所以咱们有必要来答一答,摆一摆。
  首先明确一个前提,从具体战场层面,也可以说是业务层面,郭松龄的确是二次直奉大战最大的功臣,虽然在过程中他有不顾大局,个人主义的过失,但战场业务能力以及运气最终帮助了他,过失没有酿成坏结果,反而成就了好业绩。
  但很显然,这不是张作霖不给他升官的原因。
  那张作霖为何不给这位战场最大的功臣升官呢?
  当时的奉系无异于一个庞大的胜利集团,分蛋糕要考虑的因素可以说是错综复杂。
  国人论功行赏,首先讲究的是忠诚度,其次才是能力,然后还有基于各种因素以及心理的平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考虑的不周全,或者有闪失,都有可能埋下祸根。
  因为在庞大的利益集团内,一个人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方势力。
  拿当时的奉系来说吧。二次直奉大战奉系大胜,战功主要在新派年轻将领那里,老派将领已分享了奉天的蛋糕,所以这次关内分蛋糕主要是在新派将领中间。当时,有资格分关内蛋糕的都有谁呢?主要有口碑将领姜登选、首功将领郭松龄、大帅眼前红人杨宇霆以及路子野也很卖命的张宗昌,李景林因为在直隶有既成事实,所以直隶这一块蛋糕算是已经切出,可以暂且不算。
  张作霖起初打的算盘是,忠诚度高能力也很强的姜登选去江苏,郭松龄去安徽,杨宇霆留在身边,张宗昌先预支山东这块蛋糕。
  不管是从事前看,还是从事后看,这个分配方案都是很明智的,也很平衡。
  坏就坏在半路杀出个杨宇霆,他想过过封疆大吏的瘾,换是别人可能搅不了这个局,但杨宇霆却有这个能力,嫡系心腹,身边红人,大老板对这种人有时候就是情感大于理智。
  其实就因为一个容易犯大忌的字,宠。
  经杨宇霆这么一搅局,张作霖再一重新考量,郭松龄就越发让大帅心里有疙瘩了。
  其实一开始让他去安徽,张作霖主要也是从平衡角度考虑的,杨宇霆这么一要,等于给了张大帅拒绝的理由。
  从本质上,张作霖一直不喜欢郭松龄这个人,加之此人早年又有参加南方革命党的经历,属于放出去不能彻底放心的主,所以张作霖动了把蛋糕从郭松龄手里拿回来的念头。
  难道张作霖就不怕他不服吗?
  这一点张作霖其实也是有考虑的。在张大帅看来,郭松龄是迟早要分小张大蛋糕的人,所以此时分不分不至于那么要命。
  然而张作霖忽略了一个问题,跟无法和你默契的人谈默契,结果只能是苦心白搭。
  所以说,跟心胸明显窄很多,境界明显低很多的人谈默契,一定要悠着点。
  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拿掉,拿掉对方也应该能理解的考虑,郭松龄最终出局了,大蛋糕的分享者成了杨宇霆和姜登选。
  但郭松龄是个什么反应呢?
  此时跟他谈未来小张的大蛋糕那是枉然,他就记住了杨宇霆是小人,张大帅更任人唯亲——
  如此一来,来日反叛就此埋下了很快就能发芽的种子。
  客观地讲,此时的张作霖是浑然不知的,因为在他的胸襟以及境界下,他觉得郭松龄那里根本不会有问题。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张大帅犯了一个错误,他过高地估计了郭的胸襟和境界。
  此外,他也过高的估计了小张对部下的掌控能力。

抗美援朝胜利后,西方人怎么看待中国?日本人的评价最真实1950年的抗美援朝之战,发生在新中国刚刚诞生,国力薄弱,百废待举之际。百余万中国志愿军,怀揣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热忱和忠诚,远赴异国他乡,抛却生死,背水一战。经过一千余日夜的浴血奋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一经发布,各国媒体如何评价?1976年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也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开国十大元帅单论战绩,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毛主席如何评价他们在中国二十多年革命历史上,无数英雄人杰涌现,而在中国军人的最高荣誉记载册上,有十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这就是被光荣授勋的新中国十大元帅。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恒徐向日本藤原家族有多厉害?掌控日本300年,天皇必须娶这家的女子在我国历史上,宗法制度一直影响着封建王朝的政治和社会。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建国之后都会大封功臣,封爵赏地,而且这些诸侯王的子弟还能接着世袭家族爵位,因此在我国历史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世古代打仗士兵为什么不躺在地上装死?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第8606条回答。原因如下第一,装死被发现一定是死刑。作为军人来说,有几条重大的忌讳,其一就是临阵畏敌。古代作战期间,都是无数人排成阵营,冲上去和敌人血战肉搏。抗战老照片屡立奇功的八路军迫击炮部队1944年,正在演习中的八路军迫击炮部队。迫击炮是以曲射为主的火炮,轻便灵活,深受八路军的喜爱。中国最早的迫击炮,是1922年东北大帅张作霖的奉天迫击炮厂制造出的十一年式80毫米1林彪带出的四野部队有什么特点?(洪哥警影藏书封面)林彪带出的四野部队有什么特点?文章来源四野子弟20190623林彪,仍是目前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林彪曾身居高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金珍彪土匪出身,抗美援朝杀敌165,授一等功臣,后却险判死刑湘西之地自古民风彪悍,古时村庄之间的械斗就常见于县志记载。并且由于天高皇帝远又山路崎岖,密林层布,即便是封建时代的太平盛世这里的山中也往往啸聚土匪,更别说进入近代后华夏大地到处是兵东北解放战争剿匪篇(李茂庆土匪)受山那边是海等各位网友的邀请,希望我写一写汪清县天桥岭的李茂庆这股土匪的一些事情。李茂庆与王庆云,马喜山,安振有,是本地区四大土匪之一。李茂庆是盘踞在天桥岭地区的土匪,本作者已经在孙新生越南中部游记(六)17度线当我们循原路回到17线南北隔离区的联络站旧址时,刚刚停下的春雨又漫天匝地地洒将下来。1955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五国二方谈判会议上达成协议,其主要条款之一,就是在越南中部的北纬17线附图说西藏(4)清朝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的封赐(清顺治帝给四世班禅的圣旨)1651年,清顺治帝下旨四世班禅,其中提到希望他敦请五世达赖喇嘛赴京觐见。四世班禅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老师,曾为四世五世达赖喇嘛剃度和传授沙弥戒。(五世达赖
腐败与反腐败漫长循环与最终结局要反腐败,当然先得说何谓腐败。腐败到最后,牟取的是利益而其开头,都跟权力沾边无权无势的,腐不起败。借公权或私权,谋取特定利益,是为腐败。欧洲历史上,类似例子很多。当年雅典大人物地米火烧圆明园,英法获得通商权,俄国却趁机强占150万平方公里领土火烧圆明园,英法获得通商权,俄国却趁机强占150万平方公里领土!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劫并焚烧后,清政府不得不与英法两国分别签定中英北京平王东迁,王室崩塌上期我们讲了平王东迁,史记寥寥数笔,却影响沉重莫能及。本期主要从历史事件本身来分析,以及解析还原真实历史。犬戎部落公元前771年,在位十一年的周幽王终于在内外勾结里应外合的情况下战诸葛亮本能活83年,为何只活了53岁,因做错3件事被折阳寿30年在东汉末年中,出现了很多懂得通晓天地之法的术士。例如,张角就是一位精通雷术和符箓的人物。别人打仗靠的都是智慧和武力,他却靠的是道法,除了张角以外,三国中还有一位术法不输于他的人,那汉宣帝是否篡改了史书汉宣帝最有名的事情是故剑情深,为他的故剑情深他诛灭了霍光三族这个我觉得理由不充分如果仅仅是为了许皇后复仇的话杀霍光的夫人一人就可以,如果杀霍夫人不够解气杀霍光夫妇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诛古代人结婚送大雁,传着传着怎么变成了鹅?鸿雁传书,鱼书雁帛,大雁在古代人的思想里,无疑被寄托了十分真切的感情,以至于古代人的婚礼,几乎都离不开大雁。大雁原本就是古代迎亲所用的见面礼,以至于大雁种群都遭到了破坏,大雁真的是张居正和高拱既有共同志向,又互相欣赏,为何张居正要出卖高拱?嘉靖年间,内阁大臣的排序基本上是这样的首辅严嵩,次辅徐阶。后面是严世蕃高拱以及张居正等人。到了隆庆年间,内阁大臣又换了个排法首辅徐阶次辅李春芳,还有陈以勤高拱郭朴张居正等人。徐阶下盘点近代四川籍十大名将,个个都是开国元勋,四位成为了开国元帅文史作咏者编辑史作咏者盘点近代四川籍十大名将,他们用自己实际行动阐述了无川不成军的真谛。其中四位成为了开国元帅,其余也都是新中国开国元勋。他们究竟是谁?在他们身上又发生什么的传奇故白求恩辞世前给聂帅写信,请求给前妻拨款救济,称十分内疚四野战将系列73吕正操(五)作者桅杆众所周知,主席曾经专门撰文,阐述白求恩精神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1939年,白求恩曾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工作卡波雷托战役典型的意大利行为本文由翁哥原创,所有文章中图片为介绍或者说明该问题使用。理论上,我个人是不太乐意去乳法乳意的,但是按照拼音检索,我检索到了K,那么今天就来说说卡波雷托中的蠢萌意呆利。卡波雷托战役战从衰落到崛起林则徐之(驰禁之争)有多少人因它人鬼不分倾家荡产,又有多少人因他荣华富贵,人头落地。写给鸦片咱们书接前文漂亮的罂粟花先说鸦片的起源鸦片也叫大烟阿芙蓉阿片中国老百姓也有叫芙蓉膏神仙膏福寿膏等等。历史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