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民国时期,鲁迅每月有300块大洋左右的工资,换成人民币大概值多少钱?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鲁迅先生好穷啊,都吃不上顿好的。
  还有看见许多鲁迅先生的画像,大都是身着朴素,头发乱蓬蓬,很长也不剃。我又是觉得,鲁迅先生肯定不富裕,连身新衣服都舍不得置办。
  再还有读到《故乡》里面,那个刺猹的少年闰土,有着这样的"少年发小",想来鲁迅先生的家境也很是一般……
  总之,鲁迅很穷!
  然而,后来我才知道,鲁迅先生很有钱。他吃的不是草,而是东来顺的涮羊肉火锅;鲁迅先生很富裕,在北京住的是三进四合院,在上海住的是三层大楼房;闰土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发小,更是他们家的短工……
  鲁迅先生富裕的生活条件,来自于他丰厚的收入。在那个生存环境堪称残酷的旧社会,鲁迅先生手中的那支笔,不光渡人,也在渡己。
  鲁迅先生很少缺钱,且不说在那些大学任教的讲课津贴,还有自己平时翻译写作的版税和稿酬,仅仅是在教育部坐办公室的那点固定收入,就足以让鲁迅先生无需为柴米油盐而发愁。
  1912年,鲁迅应政府征召,来到教育部当部员,一待就是14年。不得不说,民国时期虽然百姓生活不咋样,但这公职人员的收入可不低。鲁迅先生初到教育部时,工资不算高,每月津贴不过60银圆,但那更多的是因为新人试用。
  等到半年后转正,鲁迅先生的工资就涨到了220银圆。后来随着工龄职位的升迁,鲁迅先生的工资也随之上涨。比如1914年8月,鲁迅先生工资涨到了每月280银圆;1916年3月,又增加了20块,为300每月银圆。而到了1924年1月后,鲁迅先生的工资更是涨到了360银圆每月。
  当然了,那时候北洋政府的财政有问题,包括教育部和各大学府在内的诸多教育机构,都经常会有拖欠薪金的情况出现。
  在此期间,鲁迅先生还有很多副业。比如给杂志写作供稿、当翻译,那可是一大笔的版税和稿酬。再比如去北大、女子师范学校等学府兼课讲学,一年下来也能有不少的收入。
  雷锋把好事写进日记里,鲁迅把账本写进日记里。《鲁迅日记》中有记录,1923年,鲁迅先生的讲课费收入是129块大洋;1924年的讲课费收入是8085大洋;1925年讲课费收入则是7283大洋。
  著名文化学者陈明远先生曾做过统计,鲁迅先生从1912年春,上北平教育部任职,至1926年夏离开北平,去厦门大学任教。大约14年的时间里,鲁迅先生本职加兼职的各种收入加起来,大约是4万大洋,平均每月的收入在250块左右。
  在那个每月十块银圆便能养活一家人的年代,鲁迅先生这个收入无疑算得上是很高了。相比于一般的工薪阶层,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曾来到曹家渡工人聚居区,做过有关社会人群生活情况的调查。其调查报告写到,在当时的上海,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不过10块大洋。
  "常见男工谋10 元,女子做丝厂每月所入亦如此"。
  要知道,当时的上海已经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城市,工人收入水平亦算得上最高。其收入却和鲁迅先生相差十几倍。怪不得当初胡适在刚入职北大的时候,看到手中那沉甸甸的280块大洋,直呼太多了。
  "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
  事实上,鲁迅先生的收入,即便是放到当下,那也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要知道,那可是几百块银圆,正儿八经的大洋,而不是几百块人民币那么简单。在当下,几百块人民币也就能吃顿火锅。而那时候还鲁迅先生带着家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也才花一块大洋。
  曾有学者考证,在北洋时期,平时一块银圆就能买到40斤左右的大米。如果放到现在的话,40斤大米少说也得100块人民币。按照鲁迅先生一个月250块大洋的平均收入来看,那就是2.5万的月收入。
  当然了,这样算其实并不靠谱。毕竟那时候还没有袁隆平,生产力水平远不如当下。水稻的产量体不上去,大米的成本自然也就高了。对于当时的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很可能买米就能占据这个月一半的生活开支。所以,那时候的大米远比现在来得贵,参考的价值不大。
  相比之下,如果是参照一个家庭整体的生活开支情况,参考价值无疑要大一些。之前所提到的圣约翰大学的社会调查,在调查报告中有提到: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
  意思说的很明白,就是说在当时的上海,15块大洋,就可以满足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需求。如果咱们以此来作为对比,试想一下,在当前的上海,一个五口之家的正常生活开支是多少?少说也得八九千块吧。
  如此算下来的话,鲁迅先生平均一个月的收入,就能在上海养活16个五口之家。如果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差不多就是15万左右。时下能够有着15万月收入的人,想来应该不会太多。
  事实上,即便是不按购买力换算,直接把那些大洋折成等量的黄金白银,用硬通货的形势保存到今天,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按照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所颁布的《国币条例》,我们可以得知,铸造一枚大洋,需花费纯银六钱四分八厘。
  "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国币条例》
  如此换算下来,铸造一块大洋大约需要24克纯银。按照当前5元每克的银价来计算,一块大洋能值12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鲁迅先生每个月能拿到价值3万元的银子。
  如果换算成黄金的话,这个收入还得往上涨。近代以来,白银的流通量越来越大,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也就不值钱了。当时的金银兑换比例最高不过是一比四十,这还是在因为战乱的缘故。
  在光景比较好的那几年,金银兑换比例不过才一比十五。而当下可就厉害了,黄金价格已经攀升至400块,相比于5元一克的白银,价值相差得有80倍。
  按照这个比例来看,鲁迅先生每个月的收入至少还能再翻上一番。
  当然了,换成黄金也好,白银也罢,其实都比不上大洋本身有价值。毕竟那些东西如果能放到今天,那可都是古董了。要知道,在当前的市场上,一枚民国三年的正版袁大头,通常都能卖个两三千块。要是运气好,遇到个年份好一些的,一枚大洋就能拍出天价了。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在当时是属于高收入人群,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无需为生活而发愁。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保证,鲁迅先生才能专注于文学创作。不然如果饭都吃不饱,哪儿还有力气握笔?
  清朝结束后没多久,鲁迅就被蔡元培请去教育部任职,而这一做就是十四年。
  名义上,从1912年五月开始,他每个月津贴有六十块银元,两个月后变成一百二十五块银元之多,到十月份的时候,已经到了二百二十块银元。
  1916年的时候,鲁迅每个月的工资已经达到了每个月三百块银元,而1924年按照当时的相关记载,鲁迅因为"年功加俸",月工资已经达到了三百六十块银元。
  看起来这都是非常惊人的,只不过还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那时候鲁迅经常被拖欠工资,他每个月到手的收入最多只有三分之二,大概就是两百多块银元。
  五四运动之后,鲁迅不仅在教育部担任职务,而且还在当时北京八所学校上课,这样的状况前后持续了六年的时间,直到1926年的时候才算是结束。
  鲁迅在北大国文系讲课的时候,每周一个小时,收入六十块大洋,他去西安上课的时候,一个暑假两个月的时间,给他的报酬达到了惊人的四百块大洋。
  离开北京之后,鲁迅被林语堂推荐去了厦门大学担任教授,每个月的收入是四百元国币,之后在广州中山大学,每个月的收入达到了五百元国币,比起之前有明显增加。
  千万不要小看了鲁迅当时的收入水平,不仅高,而且高得离谱,因为那时候上海的普通人家庭的话,每个月生活费也就三四块银元,就能过得相当不错了。
  除了在教育部上班,还有在学校里上课之外,鲁迅当时还做大学院的特约撰述员,月薪达到了每个月三百元大洋,前前后后鲁迅赚了一万四千七百块大洋。
  而且作为文豪,鲁迅还写作、翻译,担任报社的编辑等等,版税与稿酬也是鲁迅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金额是非常高的。
  鲁迅先生1912年到1926年在北京期间,收入达到啊4.1万银元以上,平均每个月达到了二百四十五元,而广州与厦门,平均每个月收入超过四百国币。
  后来鲁迅先生前往上海,从1927年到1936年这几年之间,鲁迅各方面的收入按照他的日记内容记载,达到了七万法币以上,平均每个月有六百七十四元。
  1912年的时候,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如今的四十块钱,鲁迅在北京的时候,十四年的收入超过了一百六十万,平均每个月超过九万元。
  以当时北京的实际情况来说,鲁迅先生半年的工资,就能在主城区购买一套相当宽敞而且设施非常好的四合院,那时候拉车的车夫一个月也才能挣两个大洋而已。
  鲁迅先生离开北京之前,北京一桌十人的鱼翅宴是十个银元,去全聚德大吃一顿还包接送的话也才一个银元,鲁迅先生每个月三百多块银元是什么概念,可想而知。
  近代时期,一块大洋到底值多少钱呢?学者李开周考证,1914年在上海的话,一块大洋就可以购买二十多公斤的大米,当时在北京,六个人在东来顺吃到撑,也才一块大洋。
  当时,一位正教授的月薪都在三四百大洋,而普通教授的月薪在一百八到二百八十块大洋,胡适刚工作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是二百八十块大洋。
  在1918年的时候,如果在当时的北京租一件大宅,每个月不会超过二十块大洋,西直门大街一整套四合院,也只有五千多块大洋,一般教授一年多的工资就够了。
  整体来说,鲁迅先生的收入在当时也是高收入,只不过那时教授等人工资高得离谱,大多数寻常人的收入非常的低,鲁迅先生每个月的收入购买力折算后相当于现在至少肆万元。
  1个大洋10个银毫,一个银毫40个铜板,一个烧饼2个铜板,我外公说的,自己根据你家楼下烧饼铺价格换算,西安一个烧饼1元
  民国时期,鲁迅先生每月350块大洋,至少相要当于现在35万左右。
  毛泽东民在国时期,经杨昌济先生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当助理馆员,每月工资才8块大洋。电视剧《我这一辈子》里,顺子当警察,每月才3块大洋,还要养活全家4口人。旧社会,学手艺三年学徒期滿后,留在店铺继续干,包吃住,工钱每月也就一兩个大洋。说明,在民国时期,人们收入很低,一般社会低层人,每月也就三五块大洋收入。当时的钱,也很值钱,生活物价水平低,两三块钱都要养活一家人,那时的一块大洋,应该相当于现在1000元以上。
  鲁迅先生,到北大任教不久,便在花费500块大洋,在北京买了一栋四合院。如果换算成今天,这栋四合院至少值亿元以上。那么,当时鲁迅先生月收入350块大洋,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至少折合人民币7500万左右。
  400000人民币左右。现一块大洋约1200元。
  非常值钱。
  以购买力计算,1910~1930年代北京城里一个五口的中等人家,住四合院,出入马车,两个仆人,全家七口,每月消费开支是15两白银或18~20银元。
  折算成今天,等于在北京二环内拥有最少三套房(不计算房价及按揭),请两位保姆,最少两台汽车,两个孩子读书。这样的消费水平大约是 每月2万元开支。
  所以,一银元对应今天北京(当然不是对应成都西安 )最少1000元。所以350银元月薪等于今天35万以上。
  民国时期,比较注重文化教育,所以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教师、编辑、医生们的月工资一般可以达到100-200元的水平,比月工资10-20元的工人、店员明显高出数倍。比如在北大任教的陈独秀是月收入是300元,鲁迅是350元,所以也造就了一批国学大师。
  鲁迅的350元大洋应该是他的工资加上稿酬。民国时期的报馆也是非常活跃的产业,也属于知识传播范畴,所以稿酬也比较高,如1918年胡适对商务印书馆所投《东方》一稿就被允以千字6元,而"梁启超在《东方杂志》发表的文章,稿酬竟达千字20元"
  鲁迅在民国时是知名的文化人及学者,所以月收入350元大洋的工资,也正好符合鲁迅作为文人的身份。
  那么,鲁迅月收入350元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呢?
  这么说吧。在民国时期,在上海生活的一个5口人的工人之家,每月开支在35元左右,这些开支包括5个人的伙食、服装、房租、燃料、外出费用及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那么对比一下现在上海一家5口每月的支出,这个比率就基本出来了,而且差距不会太大。
  目前在上海生活的一家五口人,夫妻、父母还有一个孩子,有人做过测算,也晒过支出,中等偏上的家庭月开支都在35000元左右,含教育、伙食、服装,车辆使用,外出、租金和一些杂费。还算起来就等于民国时的一千倍。那么就等于说,鲁迅当时每月的350大洋就相当于现在的35万元人民币,也就是一年的收入在400万左右,这个收入,即便是现在,也基本符合鲁迅的身份。这只是他的工资收入,如果加上他的稿酬和演讲费用,按现在的标准,鲁迅一年的总收入也要在800万元左右,所以他在当时的北京可以买得起四合院,雇得起佣人,属于富人阶层。
  鲁迅先生亲自记录的这份家用菜谱,可以帮我们推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小时候,总觉得鲁迅先生须发直立、横眉怒目、严肃、呆板、无趣……觉得他是革命家,自然是缺吃少喝,日子过得紧巴。
  后来才知道,当年先生生活也曾多姿多彩,浸透人间烟火味儿。
  他有幽默感,有时尚观念,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还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呢。
  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最爱给人起绰号。见班上有个女生爱哭,眼泪两条,鼻涕两条,跟麻将牌四条差不多,就送她外号"四条"。
  他去日本留学时,把长辫子剪了,自己设计发型和须型:铁刷一般整齐的平头,隶书"一"字的胡子,后来成为他的招牌形象。
  先生还是艺术设计高手,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至今北大校徽还在沿用当年的图案。
  先生在北京生活14年,唯有美食不可辜负,他吃遍京城65家有名餐馆,将自己生生培养成一个大厨。
  他将每天的菜谱认真记录下来。菜谱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食材还挺丰富。
  在当年一般底层人都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先生的生活水准真心不低。那段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似乎真不差钱。
  那么问题来了,先生的收入从何而来?
  先生其实是个"兼职"高手,他的收入有四个来源。
  一是在当时教育部做公务员。
  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教育部任职长达14年,做"教育部佥事",有研究者称"佥事"是司长助手,相当于副司长或司长助理。
  那"佥事"职位月薪是多少呢?
  他在1912年8月30日记载:"下午收本月俸百二十五元,半俸也。"半俸为125元,即月薪250元。
  随后他的工资缓慢增长,1916年3月涨到300元,1925年8月,先生月薪达360元。
  有人曾根据先生记录统计过,先生所领薪资累计约有3.3万元。
  二是在北大等学校兼职。
  先生在1920年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用担任中文系讲师,开始了长达六年的任教时光。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每个月总收入有400多块大洋。
  除北大之外,他还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共8所学校讲课,自然都有收入。
  三是写作有稿酬。
  有文章称先生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5 15元,此项收入每月至少500元。
  传说有家小气的出版社为了减他的稿费,竟然想出了标点符号不算字数的"损招",但先生略施小计就让他们哭笑不得,改变想法——他给那个出版社写了篇不带标点的文章。
  马未都曾聊到先生的稿酬,他认为是非常高的,有时一个月的稿酬足够普通人奋斗一辈子。
  四是被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
  在北京的其中四年多,先生受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月薪300圆,共计14700圆,这在当时也算一笔巨款。
  有人曾计算过,鲁迅先生在23年中大约收入119873元。
  换句话说,先生靠兼职教书和写作,挣了一生收入的大半。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兼职"高手!
  很多人很好奇,先生当年的收入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我在鲁迅日记中的菜谱中发现一小行文字,"十一月十四——二十三,共十天,6.2元"。
  那么先生一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约为19元。
  先生家庭的生活水准,至少可以算做中产家庭。现今北京中产家庭在吃这一项开支至少不低于6000元。
  就按6000元来换算,当时的1元相当于2021年的约316元。
  那么先生每月300大洋约合现在的94736元,月薪近10万元。
  如此折算,他一生总收入约为3800万元。
  算法都只是数字游戏而已,但足以让我们了解,先生在北京那段岁月,在给世人以精神享受同时,自身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错。
  我突然有一种想法,鲁迅先生如果跟当代最著名的作家比收入,比得过吗?
  在网络小说作家收入2020排行榜上,唐家三少以版税1.1亿位居榜首。
  在某一网络平台,有45位作者2020年收入超过1千万!
  来自某官方网站的文章称,中国一位最著名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收入或达两亿,将成中国作家首富。
  由此看来,按文学成就和历史影响比,鲁迅先生当年的收入其实并不算高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社会落后,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民不聊生,人们的收入水平更是十分低下,放到今天属于比较高收入阶层的教师、警察、职员等,在民国时期,他们的月工资收入不会超过20块大洋。而当时鲁迅先生的工资收入有350块大洋,在当时这个年代,绝对属于"土豪级"高收入阶层。
  要说鲁迅先生的收入,其实,远远不止题主所说的才350块大洋。要知道,当时,鲁迅不仅在高校任教授,他还是一位高产作家,他的《祝福》《阿Q》《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狂人日记》等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全国人民的喜欢。光这些文章和书籍的发表、出版,每年,又是一大笔巨款。
  民国年代的鲁迅先生,可谓是我们国家现代史上的一位大文豪,他的才学,至今都无人能超越过他。时至今日,在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上,还保留着许多鲁迅先生的范文,记忆犹新,耳熟能详。
  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还曾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教授,那个年代,在大学任教,也是高收入群体,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少说也有百八十块钱。
  那个年代,社会底层和普通工薪阶层的月工资收入才三、五块大洋,如果是一位小学小职员或"小白领"的工资收入,也才数十块大洋。而鲁迅当时的月薪为350块大洋,是当时城市中等收入人群收入的十倍之多。除此之外,鲁迅先生每个月的稿酬、著书立说的版权费等等,远远超过他的工资收入,不下数千块大洋。
  撇开鲁迅其它收入不说,光是每个月350块大洋的收入,就可以和现如今年薪百万的人同日而语,一点都不为过。
  时下,我们的社会上,一些大学教授、文人作家,通过自己的才学,著书立说,发表学术课题,专项研究成果,劳动所得,年薪少则五六十万,多则百八十万,甚至还有数百万的,一点不假。
  那个年代四个大洋就可以买一头牛,而目前的牛一头就得一万多,这样算下来一个大洋就是两千五百多,这三百五十多个大洋基本上就是华为董事长的收入了,

靖难之役时有24位王爷,却只有5人支持朱棣,真实原因让人无奈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走向成功,最终成为皇帝的,很多人觉得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应该是胜券在握,可实际上当时的朱棣整个人都处于懵圈状态,要不是被逼无奈,朱棣绝对不会轻易发动靖难之役。靖难之役记者李满黄逸梵与女儿张爱玲,相爱相杀的母女,终究千疮百孔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是张爱玲在留情里发出的一个感叹,这个感情的类别里,不仅包括爱情,还包括亲情,尤其母爱。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并不是一个贤妻良母,她生在新旧交替康熙的女儿们是谁拿了大女主的剧本?康熙,作为清朝最能生的皇帝。他除了生了35个儿子之外,还生了20个女儿。只不过康熙他的孩子尽管生的多,但夭折的也很多。比如他35个儿子当中有14个都在10岁前就夭折了。夭折率高达4贵州现千年古墓,金丝楠木棺椁,纯金的棺钉,墓主身份不简单贵州省遵义市新蒲镇决定对杨家湖进行扩建,按照正常流程,是需要考古人员进行勘察的,但由于这边从来没有发现过什么大型古墓,所以考古人员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去走了一趟,但谁知道,就是康熙帝的诸多皇子里,谁的结局最好?谢谢邀请!常言道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家是最显赫的家族,掌握了天下的命运,拥有最多的财富。但是,皇家也是最凶险的家族,为了最高利益,皇帝家族之中,经常展开血腥的争斗。生在皇族之中,有时太平天国十大名将个个都是万中挑一的人才,可惜时运不济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堪称是中国农民运动的巅峰。太平天国在历史上存在了14年,涉及中国半壁江山。虽然运动失败了,但是太平天国试图推翻清朝的志向一直激励者中国的此人是尔康原型,乾隆在位时期被封为王,传闻其为乾隆之子福康安秉性公忠,能视国事如家事,其才猷识见,又能明敏周到。这是乾隆对于福康安的评价。说起福康安,或许许多人都不熟悉,但说起还珠格格中的尔康,大家应该就熟悉很多了,而这位福康安,便是1982年冯玉祥之子想回国定居,邓公为何拒绝?现在才知此举高明1982年9月15日,一代爱国将军冯玉祥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参加者络绎不绝,就连邓公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了这一大会。他看着故人子女,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在美国生活的进一步分析1954年毛主席痛批胡适红学中的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上篇文章1954年毛主席痛批胡适俞伯平的红楼梦研究是资产阶级唯心论中,笔者从侧面的角度,即我国是唯物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权,出于激浊扬清占领舆论高地教育广大群众批判错误思想的目的百人百集微党课(94)安清云传递红色精神,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光辉历史,北京市妇联陆续推出百人百集微党课系列故事,讲述在党的旗帜下自强不息砥砺奋斗的优秀女性人物故事,凝聚巾帼力量,传递巾帼声音独自掩护战友撤退,志愿军战士带伤爬回部队,激动高呼我回来了1951年,第五次战役结束以后,此前的大规模运动战结束,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始在三八线一线对峙起来。虽然双方已经开始和谈,但依然围绕着前线阵地不断进行小规模的攻防战,长时
59年毛主席审定人大常委名单问道怎么没有曾志?她工作做得很好毛主席前言作为井冈山的老同志,毛主席与曾志之间感情深厚,也对她非常信任。1964年,毛主席在陈永贵介绍曾志时说道这是曾志,井冈山的,现在井冈山没有几个人了毛主席的这种信任,曾志或许1975年,刘昌毅无视邓公扭头就走,邓小平他是攻无不克守无不固1975年,邓小平在北京接见刘昌毅,对他说你是一位战将,但有时候也会蛮干。刘昌毅一听扭头就走。对此,邓小平并不生气,后来还对人说刘昌毅是一员战将,打仗,攻无不克,守无不固。刘昌毅将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的一生顺治18年正月初九玄烨在紫禁城登基,年号康熙,自此康熙帝开启了长达61年的帝王统治。康熙帝康熙帝上台以后在南书房用一群少年勇士智擒了号称满清第一勇士的鳌拜,康熙用智慧夺回了帝国的绝一组30张80年代的老照片,满满的童年记忆,有没有戳中你的泪点?满满的七零八零儿时的记忆!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满满的童年回忆,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平板。成品玩具太贵。玩具都是自己做的。滚铁环,玻璃球,石头子,甚50年代非常漂亮的年画,打猎归来,帮助小同学等1951年中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华夏画作,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1952年华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黄新波,陈雨田合作绘制,増产节约,爱国丰产。195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自楚,赵友萍合年底了,来看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情侣合照我爸妈生于1962年。两人都生在穷苦人家,小时候挨过饿,长大后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上劳动。九十年代00年代外出务工,靠出卖苦力换来生活费。我父母性格不合,尽管经常吵嘴,但是目标坚定两弹一星元勋共23人,如今健在的仅剩3人,其中一人已101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有第4次世界大战,那么一定是石头与木棍之间的战争。石头与木棍象征的是原始的生活状态,爱因斯坦认为如果在二战之后仍有世界性的国际战争那么一定会运用到核明朝十六帝小档案一朱元璋年号洪武庙号明太祖生卒年月1328年九月1398年闰五月在位时间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任内大事建立明朝,统一中国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加强中金三角一代毒王坤沙的一生1933年,坤沙出生于缅甸的莱莫部落,他的父亲是云南汉族第七代移民,祖上受封为莱莫部落土司,之后代代在缅甸这块地方扎根下来。坤沙到了坤沙父亲这一代,很不幸英年早逝,此时的坤沙才三岁曹丕与郭氏惊鸿一瞥,百世沦陷。你却来得轻风细雨,我眉上风止,且诺你此生看尽日落重生灯再红。这讲得是曹丕与郭氏的爱情故事,读了它之后我多有感触。东汉末年,年少的曹丕与郭氏相见。郭氏的父亲郭永曾刘裕代晋自立,姓氏清洗为后世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门阀世家横行的东晋,刘裕的崛起无疑是一个另类。东晋的政治就是门阀的政治。司马氏的朝廷对于社会的统治濒临崩溃的状态。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