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明初,那段中国历史上从未遭遇过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一个这样的人。 他曾两度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三度担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他曾在民国被时人称之为"民国最伟大的人";他曾是民国时期出了名的"民国老好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现如今,却只能静静地躺在历史的角落里,鲜为人知。 这个人是谁呢?他的名字叫做:黎元洪。 早年投身行伍,办事谨慎稳妥,颇受李鸿章的青睐 清同治三年(1864年)10月19日,黎元洪生于湖北汉阳府黄陂县木兰乡东厂贩沙岗岭。出生时,黎元洪幼年的时候就"头角峥嵘",颇具厚德载福之像。加上这一天又是民间传说的观音出家之日,故而打小黎元洪就被家人寄予厚望。 但因为家穷,黎元洪并没有走上当时人人推崇的科举之路,而是早早地就投身行伍。十四岁时,便随军驻守天津北塘。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年少的黎元洪颇为懂事,在驻防天津不久,就把全家都迁居到了天津。 待黎元洪稍长,平素胸怀大志、富有革命理想。贫寒的家境并没有能够阻挡住他追求理想的脚步,他努力地抓住了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努力地提升着自己。 努力的人运气总是不会差的。1883年,黎元洪考入了晚清名臣李鸿章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人才培养学校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开始了为期五年的海军知识学习,这也是黎元洪接受正规的海军教育的开始。黎元洪的这段学习经历对他将来的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黎元洪年年成绩优异,很快就进入了李鸿章的视线。1888年,黎元洪以优异成绩从天津水师学堂毕业,李鸿章赏给他六品顶戴,并给予其把总的职位。 黎元洪业务能力很强,毕业后不久后又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调赴广东广甲舰,充当三管轮,负责巡视琼崖、虎门、汕头,管理机器开关、拆洗及保养事务,兼管储料生火诸事。他勤于职司,大多数时间都在南方沿海进行巡视。 1891年,黎元洪经北洋大臣李鸿章保奏、清廷批准先后从把总晋升为千总。又自广甲三管轮拔充为二管轮。由六品顶戴赏换五品顶戴。 如果不是甲午战争爆发,黎元洪这一辈子可能就只能从事管轮工作了,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被迫卷入甲午战争,再遇贵人清末名臣张之洞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黎元洪被临时拉了壮丁,他所在的广甲舰被抽调编入了由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来参战。广甲舰是铁肋木壳船体,平时为教练及安放鱼雷之用,较之日本的钢甲兵舰的威力相差甚远,对于猛烈的海战自然很难抵挡。 在9月17日的黄海战役中,广甲舰触礁搁浅,全舰官兵为躲避日军的追捕,纷纷跳海逃亡,黎元洪也跳海得以逃生。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一战尽墨。黎元洪虽然侥幸跳海逃生,但事后仍然受到了波及,这一段时日应该说是黎元洪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日子了。 但被上帝青睐的人总是带着主角光环的。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制度已是当务之急。为防患于未然,他们更是大举修筑军事战备和招揽海军人才。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编练自强军,设延才馆,发布檄文聘请水师学生。 1895年,黎元洪到南京投奔效劳。张之洞接见黎元洪时,询问其海军经历及建造防御工事的观点后甚是欢喜,一见如故,遂委以重任。 在任上,黎元洪亲临险要的工地,勤奋监工,风餐露宿,展现出了极为出色的办事能力,屡屡受到张之洞的嘉奖。武昌起义后,被迫成为革命军领袖走入政坛 1896年,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黎元洪应张之洞之邀请一同回到了湖北家乡,在湖北枪炮厂负责监制快炮。在湖北家乡这段时间,黎元洪再次展现出了出色的新兵训练能力。颇得张之洞赏识和倚重,被提拔为各营教练官,又兼训新兵,成为编练湖北新军的高级将官。武昌起义爆发前,黎元洪已经成了武昌新兵实际上的一把手。 武昌起义前,黎元洪已经成为了武昌新兵中的实权人物,并且有着一定的革命理想,这在他处理部分革命党人事件上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见端倪。当然,黎元洪也因此博得了部分革命党人的好感。 武昌起义,根据当时革命党人的计划,一旦成功夺取武昌,就会对全国各省进行串联,组建革命联盟。要组建革命联盟,自然需要找一位在全国范围内都知名的、德高望重的人物做自己的领导人。可当时在武昌参与起义的革命党人内部人士,缺乏这样一位符合条件的人,大家选来选去,无奈之下都认为只有黎元洪才勉强符合这个条件。 黎元洪曾经深受李鸿章和张之洞的信任,多次出使日本学习军事,在训练新兵方面颇有建树,除了编辑了多本练兵教材外,还曾经多次在清军全国演武练兵场上夺魁,在军队方面颇有声望。 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三任中华民国副总统,走上人生巅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顺利控制武昌的革命军急需寻求一名在全国范围内都知名度较高的领导人以壮大威势。在几经考虑后,黎元洪进入了革命军的视野,成为了目标人选,被迫成为革命党新任"湖北都督"。 自此,随着革命军势力不断壮大,黎元洪一路飞黄腾达,后来竟然做了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还担任了三任中华民国副总统,被当时的人称之为"民国第一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