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1641年,大明集结13万大军,下定决心要与大清在辽西走廊决战。
  可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洪承畴的13万大军迅速灰飞烟灭了。
  洪承畴善于用兵,他所率部队更是精兵强将,为何在此战中表现如此糟糕呢?决战临近:决战未开,大明已失战略主动
  自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连续吃亏后,皇太极认识到实力差距,难以骤胜,遂暂停直接对明军精锐进行大举进攻,转取"伐大木"策划:攻击蒙古、朝鲜,切断大明左膀右臂,后又迂回入关,深入大明腹地,削弱大明战争潜力。
  到1641年时,后金已征服了朝鲜、蒙古,又向北控制了黑龙江流域,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使其人口、版图、兵员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在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和大清迂回入关的双重打击下,大明这根"大木"的根基进一步动摇了。
  形势变化,皇太极君臣遂决心:实施决战!
  事实证明:皇太极发起决战的时机,对胜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明虽然仍然远大于满清,但此时,大明拼尽全力,也只能组织起10余万大军,其兵力与清军相当,而且,由于饷粮紧张,大明耗不起,只有尽快决战,其无论战略上没有太多选择空间。
  此战,从一开始,皇太极就战局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围困锦州:皇太极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大明没有主动权,但皇太极如果操作不当,也未必能把握主动权。
  当时,皇太极身边群臣主要有三种主张:1、绕过山海关,直接干京城!2、绕过宁远、锦州,"直抵关门",直取山海关;3、逼近宁远、锦州,迫使他们没办法种地,自然不能坚持。
  皇太极如果采取任何一条,恐怕就拿不住主动权了。
  攻宁远孤城都攻不下,皇太极去直接打北京或者山海关,无疑自找没趣;而大明虽然弱了,但也不是什么小邦,你想小打小闹把人家挤出去那也是做梦。
  皇太极选定了:锦州。,
  锦州在辽西走廊东北部,锦州往西南,松山、杏山、塔山,每城间隔20里,再西南40里,才是另一重镇宁远。
  明军救援锦州,以宁远为基地,距锦州百里,路途遥远,补给线较长,利于清军骚扰、截击。
  皇太极在距离锦州90里的义州驻兵,以为后勤基地。
  随后,皇太极发兵攻打锦州。
  如此,清军"先处战地",无论是打,是拖,都有底气,已把握了主动。无奈的明军将帅
  锦州被围,蓟辽总督洪承畴该应战了!
  洪承畴不是草包。
  他认识到:明军兵力并无绝对优势。而且,明军不善野战。
  所以,他认为,明军应该"且战且守",大军带着粮食、物资,从宁远到塔山,再到杏山、松山,步步为营,稳步推进。
  被困锦州的祖大寿也颇有大局观,他派人来告:锦州城池坚固,我们扛得住,您可以稳扎稳打,不必浪战!
  无论是援军还是守城军,都清醒认识到应取稳扎稳打之策,大明不是没有将帅之才。
  可是···朝廷不干了!
  李自成、张献忠闹得欢,这个情况下,集结十余万大军战辽西,朝廷已经够有魄力了!再拖?没钱啦!
  洪承畴只能急进。失败的中央突破
  对于急进之法,陈新甲提出的方法是:分兵四路,夹击围城敌军,迅速解围。
  洪承畴吸收萨尔浒之战的教训,决心集中兵力,并敌一向,中央突破。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将辎重部署于宁远、杏山、笔架山等处,自率吴三桂等步、骑十万人,分为两个梯队(洪自率7万居前),进至松山。
  多尔衮指挥部队奋力迎战,不能取胜。
  此时,锦州守军在祖大寿指挥下发起反击,收复了外城。
  形势朝着有利于明军的方向发展。
  此时,有人建议:趁皇太极援军未至,出奇兵,迅速击破当面之敌,洪承畴未采纳。
  如此,在皇太极抵达前,明军虽占据优势,却始终不能破围,改变战局。
  当皇太极抵达后,战局再次逆转。形势瞬间逆转
  皇太极得知明军大军前来,立刻"传集各路兵马,星集京师",并将十五岁以上的满、蒙壮丁全部从军,奔赴锦州。
  主力对主力的决战,就此开始!
  皇太极抵达前线,立刻观察形势,他发现了明军的问题:"大队集前,后队颇弱"。明军精锐十分靠前,后方薄弱。
  皇太极做出部署:主力部署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松山与后方联系。
  洪承畴又不是木头,当然不会就范,立刻组织对清军的猛攻。
  明军,仓促反击;清军,立足未稳。
  野战对野战,明军没有优势,激战一日,胜负难分。
  皇太极一面阻止抵抗,一面袭破了明军屯粮的笔架山。
  此时,战场上,双方未分胜负;但是,形势上,只携带数日粮食的明军已经陷入了清军包围。崩溃
  洪承畴担心步、骑兵被敌人分割,虽将乳峰山步兵退回松山,十万大军收拢,拼死一战。
  次日,再战一日,仍未分胜负。
  攻势受阻,粮草被断,明军气势大挫。
  洪承畴与众将商议后,决心突围,回到宁远就食,再图后举。
  撤退,是最复杂、危险的动作,必须妥善部署,统一行动,否则,满盘崩溃。
  明军崩溃了。
  原计划次日一起突围,但是,当晚,王朴擅自先逃,吴三桂等总兵见状,也争先撤退···
  明军撤退混乱,步骑兵互相践踏,损失惨重。
  皇太极已预料明军当夜可能撤退,已周密部署,封锁通道,坚决堵击。
  见明军分散突围,皇太极做出调整:各部见明军逃遁,明军逃遁多少人,我们就以多少人去追,争取多歼灭敌人!
  如此,明军的突围,变成了一场大溃败!
  皇太极预料明军退到杏山后,仍会后撤,遂派军再迂回设伏。
  ···又一场大崩溃!
  一番奔逃,明军被歼者达53000余人!
  其实,突围当晚,明军曹变蛟曾攻入皇太极大营。
  当时,清军主力已排除追击明军,力量单薄,因此,一时"军中大惊"。
  只是···曹变蛟后援不继,只得退出。
  可见:明军如果保持统一、有效指挥,未必没有机会成功突围,甚至可能有意外收获。
  只是···军心已散,一败涂地。全歼
  大量歼灭明军后,清军开始收尾。
  清军挖壕筑墙,把仍在松山的洪承畴所部也围了起来,如围锦州一样。
  大明令洪承畴死守待援。
  只是···此时的大明,哪里还有什么援军可以派来的?
  次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沦陷,洪承畴被俘。
  三月十日,坚守了近两年的祖大寿出降,锦州沦陷。
  随后,清军在红衣大炮的帮助下,轻松攻取了杏山、塔山,基本控制了辽西走廊。
  松锦决战结束。
  此次决战,大明王朝仅存的战略力量被歼。
  不久,当李自成从西安出发时,精兵强将悉数折于松山的明军无法抵抗。
  大明亡了。
  松锦决战,是皇太极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无论是围城打援,还是迂回断敌,或是分兵追击,他都牢牢把握了战场节奏。
  大明救不了锦州,不算意外。
  但是,大明重兵集团,短短时间灰飞烟灭,则是人祸了。
  首先是国力受损。
  由于国力受损,大明此战兵力并无优势,而且,无法采取其最擅长的步步为营之法推进。
  以不占优势的兵力,用不擅长的方式展开决战,明军未战即已处被动。
  其次是主帅人选不当。
  洪承畴确实是一位不错的统帅。无论是前期镇压农民军,还是投清后,他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军事、政治才能。
  但是,此战前,洪承畴多与农民军交战,与八旗交战经验不足。
  此战中,明军在已经决定急战解围的情况下,依然高度集中,以防清军分割、迂回。
  这种战法,对付农民军效果不错。
  但是,面对作战经验丰富、机动力极强的清军,则"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被兵力相当的清军切断后路。
  其实,当时的辽东明军,在袁崇焕等人的经营下,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野战部队,完全可以更加主动。
  只是···谁让袁崇焕们已经被崇祯爷自己解决了呢?
  洪承畴对辽东军不太熟悉,辽东军将对洪承畴也不太信任,最后,突围时,众将不听号令,各自突围,引发了总崩溃!
  国力已衰,将帅无人,大明的国运,到头了。
  松锦之战直接导致后来的甲申国变,明朝灭亡,而这一战,明军唯一的机动部队基本报销,那么,这一战,明军是如何输掉的呢?
  指挥这一战的是蓟辽总督洪承畴,首先,在松锦之战爆发之初,洪承畴制定的作战指导方针并不是"以守为战",而是且战且守即"守而兼战"的方针,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当崇祯得知清兵在义州筑城屯田、图谋锦州的消息,命令辽东督抚镇臣:"密等方略,自行回奏"时,洪承畴密陈方略即明确指出:"今日筹辽非徒言守,必守而兼战,然后可以成其守;而战又非浪战,必正而出之奇,然后可以成其战。"
  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他的作战方针既不是一味死守的消极防御,也不是一味激战的冒险进攻,而是"守而兼战",一边防守,一边进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当时,兵部将他的这个方针概括为"战守双筹,内外兼顾",应该说是准确的。
  洪承畴的这个作战指导方针,是充分吸取以往明清交战的经验教训,根据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而制定的。萨尔浒之战,杨镐对后金军队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不听杜松、刘綎"敌未可轻"的劝告,轻举妄动,四路进兵,结果导致全军覆没。
  后来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的战守无资、形势险峻的情况下,采取以守为主、相机进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作战指导方针,都曾有效地遏制了清兵的攻势,只是由于朝廷的腐败,党争的阻挠破坏,才没有坚持下去。
  皇太极在征服朝鲜后,掠夺了大批人口、牲畜和金银财物,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力量,于是开始准备夺取辽西地区,以确保其辽东的统治,并为入中原打开通道。皇太极鉴于满族骑兵擅长野战、不善攻城,过去强攻宁、锦两场的失败教训,于是在义州筑城屯垦,对锦州采取围而不攻、长期围困的"持久之策",力图迫使明军"耕种自废,难以图存",撤锦州之守而回宁远,再撤宁远之守而回山海关。
  为了解锦州之围,明廷把所有能够调动的约莫14万左右的军队,由洪承畴指挥援辽。洪承畴的作战指导方针,即前文所言那样,稳扎稳打,挡住清兵咄咄逼人的攻势,逐步扭转明军的被动态势。
  清军先是连续攻破锦州城东五里台、城北晾马台等几个明军哨所,又攻克锦州城西九台与小凌河西岸等11个明军哨所,加紧对锦州的围困。七月,洪承畴为解锦州之围,率东协总兵曹变蛟、援剿总兵左光先、山海关总兵马科,与吴三桂、刘肇基合击清兵于杏山城北的黄土台,获胜后进至松山,再次击败清兵。
  此次进兵"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清兵的大部队于是退屯义州,不再出战。洪承畴乘机亲至杏山,督令明军将士将由天津海运至老西各仓的米豆抢运到塔山、杏山、松山和锦州。
  到九月初六日,运至锦州的粮饷已足可支持到次年三月,松山的粮饷可支持到次年二月,杏山、塔山的粮饷也"所积颇多"。此后,考虑严冬将临,前方战事较少,洪承畴才命马科、吴三桂、刘肇基率所统兵马入关休整,以利来年再战;同时令吴三桂、刘肇基率所统之兵往来松、杏之间,佯示进兵。
  皇太极对围攻锦州的失败大为恼火,撤换了围锦州的统帅多尔衮,将其由亲王降级至郡王,派济尔哈朗代替,济尔哈朗按照张存仁的建议,在明军炮火的射程外扎营,将锦州严密包围起来,并策反城里的两营蒙古军,夺占锦州外城。
  洪承畴见锦州危急,于四月下旬率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中协总兵白广恩、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及马科、曹变蛟、吴三桂齐集宁远,而后向松山进兵,在东西石门与清兵展开一场激战。祖大寿听到炮声,知道援军已到,也率兵出城,对清兵形成夹击之势,此战使得清兵向北退却。明军获胜后遂在松山西北立营,到了六月,济尔哈朗向明军再次发动进攻,却被明军反而夺取了乳峰山顶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的清兵营地,击毙清将梅勒章京翁阿岱等人。
  战争到了这里,实际上只要明军坚持下去,大概清军在无法实现战略意图,且国力有限的情况下,自然会退兵,明军有极大可能赢得锦州保卫战的胜利。
  然而,这个时候,暂时陷入低谷的西北农民起义军又重新活跃起来,当月,张献忠、罗汝才卷土重来,攻占湖广的谷城和房县,于七月间击败来镇压的官军,崇祯为此直接斩了主持抚局的总理军务熊文灿,派杨嗣昌接手。
  而张献忠西入四川,以走致敌,再于崇祯十四年正月率部东下,进入湖广,于二月间攻克襄阳,诛杀襄王,迫使杨嗣昌自杀而亡。然后率部转攻河南,李自成也与崇祯十三年6、7月间进入河南。
  面对这种形势,兵部尚书陈新甲坐立不安,他深知崇祯一向急于求成,又性多猜疑,臣僚有功即予旌赏,稍微有失误便严加惩处。如果辽西的战事不能尽快结束,明军无法腾出手来,集中全力镇压农民起义,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自己作为兵部尚书便难辞其咎,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五月间,当崇祯找询锦州解围之策时,他提出分兵四道进攻夹击的方案,希望能速战速决。洪承畴坚决表示反对,崇祯本来也支持洪承畴,但是,陈新甲仍坚持己见,而七月时,清兵因粮饷不足,扬言入攻三协以虚张声势。京师的明朝君臣最怕清兵从三协趁虚而入,威胁北京,于是陈新甲又以此为借口,写信威胁洪承畴,大意就是,你打仗打了一年多,耗费的钱粮有十多万而锦州之围也没有解除,这时候清军犯三协,你到底是要去堵住清军犯三协,还是继续辽西解锦州之围?反正无论选择哪种结果,你又有什么脸面对满朝文武,面对圣上?
  与此同时。陈新甲还向崇祯反复密陈速战速决与守而兼战的利弊,并推荐前绥德知县马绍愉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出关赞画军务。崇祯遂密敕洪承畴刻期进兵,兵部还拨给步骑兵13万,超过原议10万之数,洪承畴只得将军饷留在宁远、杏山与塔山西北的笔架山,自率6万大军先行,余军继后,至松山集结,这就埋下了日后惨败的祸根。
  明军主力挺近松山,此时清军统帅为多尔衮,双方连续几日作战,互有胜负,但战事焦灼,一时半会分不出胜负,于是多尔衮向沈阳要求,改变原先以半数兵力出战,半数兵力在家休整的做法,全军出战。
  皇太极急得"忧愤呕血",只得按其要求,倾国出动,使得参战总兵力在总数上超过了明军,并代病亲往松山督战。皇太极一到松山,就抓住明军缺粮而又不擅野战的致命弱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将主力推进到塔山、杏山之间,不仅夺去明军留在笔架山的粮草,还下令掘壕设障,切断明军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
  明军因为缺粮,洪承畴打算拼死一战,然而诸将主张回宁远,军心顿时涣散,洪承畴只好令曹变蛟、王廷臣两镇兵马坚守松山,其余六总兵分左右两路突围。此前吃过败仗的王朴,率先逃跑,吴三桂、唐通、马科、白广思、李辅明也率兵沿海而逃,结果遭到清兵截杀,伤亡惨重。
  松山主力也决定要突围,然而三分之二兵力决围冲阵,后又遭到清兵阻击,移屯海岸又尽没于潮水,仅剩下200余人脱险生还,眼看突围无望,洪承畴派人东走小凌河,绕道漠南蒙古,向朝廷求援兵。
  松山上的1万多守军苦苦坚持了八个月,始终不见援军到来,于是,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副将夏成德叛变降清,引清兵入城,辽东巡抚丘民仰与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被杀,洪承畴被押解沈阳后降清,四月,清兵又攻破塔山,迫降杏山,历时两年的松锦战役宣告结束。
  我曾经记得兵圣孙武早就说过的一句话: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但是不听上级话尤其是不按皇帝的意思办事,真正做起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先放下洪承畴指挥的以明军惨败而告终的松锦大战不说,我们看看历史上两个典型的案例。一个是岳飞元帅带领的岳家军,在朱仙镇准备一鼓作气收复河山,结果宋高宗赵构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军,至此北伐功亏一篑。二是洪承畴手下大将孙传庭,一会儿镇压起义军,一会儿北上拱卫京师,搞得焦头烂额。他在潼关收拾人马,准备防止李自成长驱而入。但崇祯皇帝认为孙传庭怠战,坚持命令出兵。孙传庭无奈之下出兵,最终战死。这样,大明朝唯一的家底都没了,然后就有了"传庭死,大明亡"的说法。
  其实,洪承畴也是与上述这两位有同样的经历。洪承畴是很能打仗的,他在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胜率是十分高的。我还记得在读历史小说《李自成》时,对潼关大战的描述: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李自成所率的起义军在陕西,被洪承畴令总兵马科、左光先领兵截击。李自成回师转东,洪承畴又令曹变蛟于潼关设伏邀击,李自成大败,仅余18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仅此一战就可以看出洪承畴的指挥才能。
  然而,还是那句老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外行指挥内行,歪打正着的几率是十分渺小的。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军两路南下,京师戒严。两面受敌的明朝不得不从西线把主帅洪承畴调来率军入卫。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为挽救辽东危局,明廷遣洪承畴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所谓八总兵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三月,皇太极发大兵采取长期围困锦州的方针,势在必克。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如果,按照洪承畴的战略思想,这场战争的结果可能就会发生反转。但这时,上面的压力来了,外行的崇祯皇帝希望速战速决,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来促战,同时辽东监军张若麒也以监军身份不断干预指挥,原本洪承畴作为蓟辽总督和明军主帅,应有节制全部兵马的大权,但此时,已经不能完全掌控全局,直接导致明军在阵前出现重大失误。在皇太极把明军粮道断了之后,反而激起了明军的士气,洪承畴抓住时机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但是不同的声音又出来了,各部总兵主张撤退。最后大家商定好时间决定分批撤回宁远,大同总兵王朴却因贪生怕死,率部先行出逃。结果使得原本精神就高度紧张的明军将士一溃千里"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这样看来,松锦大战大败,是明军自己打败了自己。人们常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但是,就算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军,碰到一个瞎指挥的皇帝,结果也不会好到那里去。
  主要是因为明军的后路和粮道被清军抄了。
  松锦之战的起因是清军围攻锦州。崇祯皇帝听说锦州城岌岌可危,为了确保关宁锦防线的整体性,以及锦州失守后,可以导致的整个关外防线大崩盘。就派遣了蓟辽总督洪承畴率五万精锐北上救援。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洪承畴率部从北京出发前往锦州。
  五月,洪承畴抵达宁远。此时,明军离锦州城不到百里。
  洪承畴对前线情况做了初步了解后认为,此时还不是决战的最佳时机。他不敢冒进,便在宁远向朝廷表奏,希望暂缓救援锦州。
  然而兵部尚书陈新甲 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促洪承畴进军,崇祯皇帝一开始赞同洪承畴的想法,但在陈新甲的反复洗脑下,又临时改变了主意。遂发诏,令洪承畴进军。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得指挥部队北上,寻找清军决战。
  可是由于清军早已有准备,明军第一战就中了埋伏——在松山城北部的山岗中,被满洲镶蓝旗斩杀、俘虏了约四千多人。
  在松山吃了大亏后,洪承畴发现清军这次来者不善。目的肯定不单是为了拿下锦州,而是希望利用围点打援战术,一举歼灭关宁锦防线内的所有明军 。所以洪承畴立即调整战略,不再冒进,而是持重缓行。
  不久后,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宣化总兵杨国柱等人率精锐陆续到齐,此时云集在宁远的明军兵力总计13万,马4万。
  兵马集聚后,催促进军的诏令又来了。理由跟先前的一样,也是兵多饷艰,十几万大军消耗的给养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来。
  为了催促洪承畴赶快出兵,崇祯皇帝还特意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前去督战。
  洪承畴不敢违抗圣意,于是便只得把驻扎在宁远城的全部主力开赴前线,同清军决战。
  七月,明军主力抵达松山西北山岗和清军发生激战。此战清朝死伤惨重,几乎要被明军打崩溃。(此战证明只要指挥得当,粮饷充足,明军一样敢跟八旗兵打野战,而且还能打得好)
  清军那边,皇太极听说明军兵峰正盛,担心前线生变,就决定亲征。当时,诸王、贝勒和大臣觉得当前形势太过危险,劝皇太极不要鲁莽冲动,然而皇太极对清军战斗力自信十足。他对诸将说:只要我去,打败明军如同摧枯拉朽一般。但恐彼闻朕至,潜师遁耳。若不去,朕破之如摧枯拉朽也。——《清史稿·本纪第三·太宗二》
  八月,皇太极抵达前线。当他看到洪承畴在松山以北,乳峰山以西的两山间列七营,环以长壕,并派骑兵分屯于松山东、西、北三方,以松山为基地步步紧逼后,对旁人感叹说:"人们都说洪承畴善于用兵,看来果然是这样的,我们不能大意啊"。
  不过,皇太极毕竟是名将,他在仔细研究明军防线后发现:洪承畴把重兵全部集结在了第一线,明军的后方空虚,可以包抄 。
  想到就做。很快,皇太极便命令多尔衮包抄至明军主力后面,在女儿河至渤海边,挖了三道大壕沟。
  清军挖的这种壕沟,深八尺(2.5米),宽一仗二尺(将近四米),人马都不能过。人要是掉下去,就爬不上来了。
  洪承畴听说清军挖沟,而且清军还沿壕沟扎营列阵,遂即统兵进攻。可激战一日,明军未能突破清军的壕沟防线。
  又过了一天,清军突袭明军设在笔架山的粮草基地。消息传到明军大营,后路被抄,粮草也被抢走,明军的人心很快就散了。战场形势从先前的两军旗鼓相当,突然变成了明军单方面的军心大乱。
  此时,洪承畴犹豫了。他害怕全军覆没,便下了一个突围命令,决定回宁远补给。
  然而,就在明军撤退的节骨眼上,却出了个幺蛾子。
  什么幺蛾子呢?就在明军决定撤退当晚,大同总兵王朴率先领兵跑了。别的总兵听说王朴跑了,一时间阵脚大乱,便各自撤退。
  吴三桂跟在王朴后面,逃往杏山城。
  马科、唐通、白广恩、李辅明先是往杏山方向逃跑,然后又往塔山跑,结果被早已设伏的清军逮了个正着,一通大屠杀。
  王朴和吴三桂在杏山整顿溃兵后,继续逃往宁远,至半路也被清军逮到,损失惨重,仅带残兵败卒回到宁远。
  清军见突围明军逃远了,追不上了,就退回松山包围圈,继续围困没突围出去的曹变蛟和王廷臣两部。
  当时曹、王两部合计万余名残兵,固守在松山城内,在洪承畴的指挥下,固守待援。可是明军主力已被歼灭大半,此时明廷以无精锐之兵增援松山。
  所以在十二月,阿济格在宁远击败明军增援松山的范志完部后,清军拿下锦州和松山已成定局。洪承畴败局已定。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被围了六个月之久的松山明军濒临崩溃。松山城副将夏承德不想给大明朝殉葬,就派他弟弟和清军约降,以其子夏舒作为人质,半夜放下云梯放清军入城。
  于是,松山城就这么被清军攻克了。城内的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兵败被杀,洪承畴和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不杀祖大乐是因为要用他劝降锦州主将祖大寿)
  三月八日,锦州守将祖大寿无法再坚持,遂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攻打杏山城。杏山守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先前突围出来的明军残余部队)。清军占领杏山。
  至此,松锦大战结束,清军以死伤大约一万人的代价,消灭了大约六万明军。明朝在山海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城池,九边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总的来说,明军在松锦大战的失败,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
  第一,崇祯皇帝盲目催战,导致洪承畴只能轻进顿师,非常被动 。不过崇祯皇帝确实也有难处。毕竟当时河南大旱,李自成、张献忠在中原兵势极旺。崇祯也确实拿不出银子供洪承畴稳扎稳打。
  第二,洪承畴指挥失误 。洪承畴虽然精通兵家权谋,但松锦大战指挥的确实有问题。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洪承畴都极为的犹豫,信心不够强。
  第三,部分将官畏死 。明军在松山被清军包围时,其实兵员和装备都好于清军,当时如果能整体撤回去,仍然有反攻的机会,不至于像后来那样元气大伤。然而王朴为了自己活命,竟然动摇了全军士气,导致一发不可收拾,明军再也无力与清军一战。(王朴后来被处死 )
  另外由于松锦大战失利,崇祯彻底放弃了两线作战的想法。他暗中采纳了先前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派人与皇太极议和。结果后来事情被无意间泄露消息,舆论大哗,崇祯为了甩锅,就把陈新甲当作替罪羊杀了。
  给大家讲讲明清之间最后一次战略性的大决战――松锦大战。
  这场战役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直接导致了明朝辽东战略的彻底破产,从此明朝一蹶不振,再无半分还手之力,也使明朝的精锐力量一战皆殁,不要说对付清军了,连镇压农民起义的兵力都丧失殆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弱势。
  明朝边关主帅袁崇焕被崇祯剐杀以后,明朝北方防线没有一个能镇得住的大将,"边事益无人矣",防线上的明军就缺乏统一的调派指挥,无法对清军迂回入关而组织起战略性的抗击。
  按某些三无扯淡派的理论,袁崇焕是个大内奸,按道理,内奸已除,防线上应该是高枕无忧了。但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后来,清军又数次率兵深入明朝腹地进行劫掠,明朝政府是毫无办法,眼睁睁地看着清军来去自如,大肆抢掠人口和财物,攻城拔寨,无往不利。
  天启皇帝的陵寝被焚,敢战的卢象升战死,孙承宗被俘殉国,山东朱姓诸王被掳去杀死,北方防务也被清军摸得一清二楚。
  这是"刚明"?这都特么成了公共厕所了,人家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第五次甚至在明朝境内住了八个月,还解开马匹,进行放牧。
  虽然清军就数次绕道蒙古,破关而入,杀入明境内线,又通过对蒙古诸部落的征伐和收服,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对直隶地区的战略包围。但因为有山海关与几个关外重镇的存在,清军的这种迂回行动总有被抄后路的危险存在。
  要想消除这种威胁,清军就必须拔掉山海关外的这些明军的军事重镇。  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决定采取的战略:
  一、要拔掉这些钉子;
  二、要歼灭明军主力。
  这些重镇中,明朝锦州总兵祖大寿拥有袁崇焕留下的最强的兵力,他对清军的威胁也最大。  所以,崇祯十二年2月,皇太极首先发动了对锦州的攻势,决定先啃掉这个最硬的骨头。
  但宁锦防线是经过熊廷弼和袁崇焕两代边将构筑起来的,清军不擅长攻城,而锦州防务坚固绵密,祖大寿又是老将,严防死守,清军一时也难奈何。
  清军起初并没有准备足够的炮兵。经过数月攻城战,没有拿下锦州,还损失了不少兵马。
  这不行,于是皇太极就下令停止强攻,改成围困,以骑兵部队骚扰周边农业,切断了锦州的外援。
  但祖大寿早有准备,他经历过大凌河战役,吸取了教训,在战前就在城内储存了可供全城守军三年用的粮食,根本就不怕这样的围困。  双方相持到了6月,清军也没有一点办法,皇太极派多尔衮去指挥攻打锦州。
  年轻的多尔衮到了前线,发现经过四个月的苦战后,一无所获的清军士气十分低落。多尔衮就命令围城部队的防线后撤30里,各部队轮换作战,轮流回家休息。
  结果,狡猾的祖大寿发现了这个机会,他立即率兵冲出来,打开了一个缺口,又往城内运进去了一批粮食。
  这可把皇太极气炸了,他怒不可遏,立即撤销了多尔衮的指挥权,罚款降职,另派济尔哈朗去接替指挥。
  济尔哈朗做事很认真,他亲自带着部下四处布防,在锦州城四周挖出数道深深的壕沟,在每个营地之间,也挖出长壕互相隔断,围得水泄不通。在蜘蛛网一样的沟濠中还派出巡逻队,昼夜查看和监视。
  济尔哈朗又派出间谍以重金买通了城中的蒙古将领,让他们打开了城门。
  这下糟糕了,祖大寿只好率兵撤到了内城,粮草和军械都不足了,向朝廷发出求援。
  祖大寿向朝廷汇报:
  接到锦州的告急文书,崇祯紧急调集了十余万兵马、四万多头骡马牲畜和三千多门的各式火炮,备好了充足的弹药,蓟辽总督洪承畴挂帅,还调来吴三桂、王朴、曹变蛟、唐通、杨国柱、白广恩、马科、王廷臣八镇总兵,所属部队全部归洪承畴指挥。
  清军铁骑的厉害,洪承畴很清楚。当年萨尔浒之战,兵分多路而进,被各个击破,前车之覆,犹在眼前。洪承畴吸取教训,重兵集结在一处,步步为营,缓缓推进。
  洪承畴派出前锋部队对济尔哈朗的松山右营进行冲击。明军携带了大量的大将军炮。虽然性能比较落后,但这是阵地战,仍然给清军造成很大杀伤。
  这样,明军的先锋部队就攻占了清军的部分营地。皇太极撤掉了济尔哈朗的指挥权,又把多尔衮派了过来。
  这次战斗,吴三桂起了很大作用,他的部队作战勇敢,屡有斩获。洪承畴给他记了首功。
  但这可是10万大军啊,粮饷消耗十分浩大,而洪承畴又不肯速战速决,穷到要当裤衩的大明朝廷感到压力山大。
  恰恰此时,明朝境内又出事了。当初镇压义军得心应手、百战百胜的孙传庭被崇祯关进大狱以后,原本被招安归降的张献忠等人,降而复叛了。趁着洪承畴带着主力去与清军作战之际,张献忠率军不断地骚扰各地。而曾经被洪承畴打得奄奄一息的李自成也缓过劲来了,他重出江湖,率兵攻入了河南,把福王抓起来,炖成了一锅汤,当地的朱家皇族也被杀了个罄尽。
  饿死多少老百姓,崇祯毫不在意,但朱家的大蛀虫死了,他可心疼了。他要洪承畴速战速决,早日解决北方战事,好调出兵力来去镇压李自成,替他家亲戚报仇血恨。
  崇祯皇帝的刻薄寡恩和爱给人背黑锅的特点,兵部尚书陈新甲是很了解的。他只好要求洪承畴加快进攻的脚步。陈新甲向崇祯进言,说洪承畴完全可以速战速决,必能获胜。
  由于明军前面取得了几次小胜,初战告捷,而洪承畴却偏偏迁延不进,崇祯疑心顿起。
  于是,想成为千古一帝的崇祯运筹帷幄,参与了战略指挥。他向洪承畴下了死命令,让他速战速决,一战而定江山。
  陈新甲又给洪承畴增派了三万兵力,这样,明军在数量上就有了很大的优势。洪承畴这下子就被架到了烤炉上,要再不快速进攻,崇祯可就不会客气了。
  洪承畴挨了崇祯的一顿训斥,还得到了兵力补充,崇祯派来的监军张若麒又严厉催逼:
  这时候的明军的指挥权实际上已经落到监军张若麟的手中:再不赶紧进攻,就要惹祸上身了,无奈之下,洪承畴放弃了原定的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计划,开始前突。
  7月26日,明军向前推进至乳峰山一带,决战打响了。
  明军这次突进,把清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连他们都没有想到明军居然会突然进攻。
  明军的火力还是很强大的,他们携带了3273门的各式火炮和弹药。其中有新式红夷大炮,也有些仿造的佛郎机炮。但主要还是以土制的大将军炮为主。
  红夷大炮的技术还勉强拿得出手,但那些大将军炮就太落后了。
  年轻的多尔衮下令八旗铁骑向明军发起冲锋。  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明军总是躲在车阵后方,用各种武器进行固守还击。但这一次,明军一阵炮火覆盖,让清军吃了大亏,伤亡很惨重,多尔衮下令后撤60里。
  但是明军严重缺乏成规模的野战突击能力,这就让清军能够很从容地退走了,再次扎营固守。  多尔衮向皇太极请求增援。
  这可把皇太极急坏了,他又气又急,流了鼻血。
  皇太极怒不可遏,他亲自率领所有余下的部队,星夜驰援。  这样,清军得到了大量的加强。老满洲部队,科尔沁为首的东蒙古军队,还有汉军旗,全部参战。兵力差距缩小,而战斗力、战斗意志和战斗经验则比明军强很多。
  皇太极还将孔有德所部的精锐炮兵,都带上了战场。这是皇太极专门组织的一支炮兵部队,训练精良,有37门自制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又征调了大量民夫运输大炮和弹药。
  率领增援的清军赶到了乳峰山后,皇太极细细考察了明军的防御,发现了明军的重要问题,前突太进,则暴露出了后卫力量的不足。
  皇太极立即下令部队扎营横亘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并且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各处扎营。每个营地都深挖壕沟,断绝了交通要道,把明军包围了起来。
  洪承畴大惊。如果不能打破包围,就会被困死在当地。明军普遍守强攻弱的特点,他下令炮兵轰击,想打开缺口。
  双方开始了一场炮战。
  明军虽然火炮众多,有三千多门,但是绝大部分射程太近,造成不了多少威胁,只有6门红夷炮能打到清军。  但清军恰恰相反,没有几门小型火炮,却有37门重型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清军的炮手还有葡萄牙人教官认真培训和指点。
  双方炮战,硝烟四起,震耳欲聋。
  但明军的几千发炮弹,都落在清军营地的前方。炮手也久疏战阵,射击水平很差,没有几发能中命中目标。
  清军这边声势不大,但打得很准,每一枚炮弹都能飞到明军的阵地。
  这就是差距,清军炮火的命中率靠的是炮手出色的技术,而明军炮火的命中率主要靠炮手出众的人品。
  但大家都知道,人品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明军被揍得落花流水,红夷大炮也被击毁了两门。
  趁着明军主力被牵制在松山,皇太极又突出奇兵,派骑兵偷袭,拿下了附近的笔架山,夺取了明军的粮草囤积重地。
  粮草失陷的消息传来,明军上下陷入了恐慌。他们只剩下了三天的补给了。
  21日,突围失败,明军诸将商议分兵突围,大家约好,王廷臣带领左路明军突围,马科带领右路明军突围,晚上7点左右,同时冲出,奔向宁远。
  要突围了,军心瞬间就崩溃了。
  还没等到约定时间,总兵王朴就沉不住气了,抢先率部开溜。明朝大军瞬间炸了营,各路人马开始争相奔逃,场面混乱,步骑自相践踏,弓箭和盔甲四弃。
  皇太极已经判断出明军必会突围,下令蒙古骑兵前往海边设伏,左右两翼在各个路口设下陷阱。
  吴三桂、王朴带人夜间逃到了海边,正好落入清军口袋阵中,被打得丢盔弃甲,残部逃向杏山方向。后面的明军见势不妙,又改道逃往海边,想通过海路逃回宁远。
  但守候在海边的蒙古骑兵早已张网以待,趁势杀出,直接冲进了惶惶而逃的明军队列之中。
  明军急于逃命,又不防正值海潮上涨,逃路截断,被杀得急了,竟然争相跳入海中,希望能够抢到几艘渔船逃命。
  到了天亮,清军打扫战场时候,才发现大海上密密麻麻飘浮着明军人马尸体,场面蔚为壮观。
  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而主帅洪承畴等人则突围失败,被困在了松山城。
  逃到了杏山的吴三桂和王朴,又在高桥遭遇到了清军的伏兵。激战过后,二人损失惨重,残兵败将逃回了宁远。  其余的明军除了唐通等少数人外,基本上全军覆没。
  这一战,明军十三万大军几乎全部报销。仅被斩首的就有53780人,更有数以万计的溃兵跳入海中被活活淹死。
  残军在洪承畴的率领下撤入了松山城中,上书求援。
  英明神武的崇祯怒不可遏,但此刻已经无力支援了。
  松山这一仗,十几年经过剿匪锻炼出来的将领和部队,损失了一大半。余下的部队也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牵制着,根本就不可能驰援。
  崇祯又下令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去给洪承畴解围,还在做他的春秋大梦呢。
  困守的洪承畴组织了几次突围,都被清军的壕沟和桩围所阻。终于弹尽粮绝了,松山副将夏成德叛变投降,打开城门。  崇祯十五年2月18日晚,清军入城。
  经过激烈的巷战后,明军3600名士兵和100多位高级军官战死。洪承畴和祖大乐等人,连同1240多名士兵被俘,松山之战结束。
  被俘的洪承畴和祖大乐剃发降清。 听闻松山失陷,锦州城内的祖大寿投降。
  看一下这次松锦大战中的清军的战利缴获:
  从松山缴获:
  从锦州缴获:  从塔山缴获:
  马匹牲畜和盔甲:
  检点一下明军的伤亡:
  其中洪承畴溃败进松山的大概有四万人,之后有八万人突围失败,八万人中三万人逃回宁远,其他人或死或散,一部分人又补充进四城。之后洪承畴组织突进的数万人突围,结果全被海潮淹死,至四城失陷时仅剩一万多明军,因此最后一次突围失败后,四城估计也就剩2 3万人。  明军最后的精锐,总共约十三万人,清军斩杀五万三千多人,吴三桂、王朴、唐通率不到三万人逃脱。海潮淹死和流散将近三万人,降清一万多人。
  明朝高级将领的损失:
  洪承畴为首百余将领和3600余残兵被俘。 锦州失守,祖大寿降,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王朴问罪死。
  清军的伤亡,虽无实数,但能大致推算:
  从军官的伤亡来推测,清军士卒的伤亡估计将近万人。
  在战争的前期,明清双方的伤亡相差还不算很大。但当崇祯促战,洪承畴率部突进,皇太极出现在战场上后,明军伤亡剧增。
  此战的后果:
  在崇祯的驾驶下,明朝这辆残破的马车向着覆灭的命运狂奔而去,再也拉不回来了。
  可悲!一个足智多谋胸藏锦绣的洪承畴。
  可叹!一个节衣缩食睡眠不足的崇祯皇帝。
  可怕!一个如狼似虎满清恶棍的多尔衮。
  可恶!一个娘炮督军无能强势的太监内讧,
  可恨!一个叫闯王的李自成在蛮横搅局,
  可惜!一个叫秦良玉的巾帼女将没有奉旨救援!
  洪承畴以十三万明朝联军,抗衡着以多尔衮带队清八旗铁骑,虽处劣势,但不致于惨败!战局天平瞬息万变,最终落得全军覆没...
  原因诸多,天亡大明,旱灾连年,蝗虫遍野,粮食欠收,饿浮千里。慧星袭月,紫薇星暗淡,天灾加人祸,连放屁都砸脚后跟。可恨晚明诸位王爷,宁舍命不舍财。
  虽洪承畴鼎力抗击,但笔架山粮草尽失,祖大寿血踏清营,血染征袍,功亏一篑,无功而返!洪承畴亲点大炮松山血战。血性勇气已然无力回天。
  大厦倾倒,非一木可支...
  野外作战明军根本就不是清军的对手。
  从抚顺的萨尔湖大战开始。明朝部队出动了四路人马,东部的刘挺将军,带了18000人马,再加上朝鲜部队支授8000人共26000人。南部李如柏部队,从辽阳出发带了24000人。西部的主力部队杜松从山海关出发带了32000人。北部的马林从开原出发,带了两万两千人,再加上叶赫部3000人,一共25000人。整个部队达到12万人之多。
  努尔哈赤的部队当时一共有八旗,每旗7500人,一共是6万人,比明军部队少了一半。但是努尔哈赤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办法,不到五天时间,明朝的部队就完败。除了李如伯部队来得迟缓,逃回辽阳外,其余的全部被歼灭,朝鲜部队全部投降,刘挺将军战死,杜松将军战死,李如柏逃回辽阳后自杀身亡,马林逃回开原后,努尔哈赤在攻打开原时马林战死。不到五天时间,就消灭明军七八万人,这是何等的战果。
  在攻打辽阳重镇也没费多大劲,在攻打沈阳城费了一些周折。当时沈阳有明军9万人之多。努尔哈赤采取诱敌的方法,把城里的部队诱了出来。是怎么诱出来的呢?努尔哈赤派出几万人马,浩浩荡荡往山海关进发,并放出风去说沈阳不打了,直接打北京去,驻沈阳的将军,一看不好,得马上出城追击清军,派出5万兵马,追了五六十里,清军转过头来不走了,后边让清军给明军退路截住了,在一片的空旷地展开了厮杀,不到半天功夫,明军的5万人全部报销。然后再集中兵力攻打沈阳城,沈阳城沦陷,守城将军战死。整个东北基本就陷入了努尔哈赤的手中。
  回过头来再说松锦大战。锦是锦州,松是松山,离锦州七八十路。明军一共有不到13万守军。由明朝的经略史,洪承畴将军把守。洪承畴是在东北的明朝最高军事长官,在松锦大战时,努尔哈赤的部队奋永向前。而且当时的努尔哈赤部队,已达到20万之多,洪承畴的部队根本不是对手。由于努尔哈赤的清兵善于骑射,而且体力强壮,洪承畴的部队彻底失败。整个山海关以北,就落入了后金的手中,洪承畴被生擒活拿,最后投降清军。
  说洪承畴部队失败的原因,首先说洪承畴部队的明军不行,老的抬不动刀,小的拉不开弓。这些明军都是临时征用的,没有作战能力,而且他们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可能给明朝卖力。而且这些明军大部分是南方来的人,不善于野外的骑射作战。
  而后金的清军士兵,是挑了又选,拔了又拔,最大年龄也不能超过30岁。后金有一条政策。凡是勇往杀敌者,评功论赏,得到的战利品大部分都分给大家。分牛羊,分财物,分美女。
  如果打仗打死了,你也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当兵之前就登记造册,哪村哪屯的?有孩子的,抚养孩子到18岁。有父母的抚养父母到善终,因此说他们当兵的个个作战勇敢,没有后退的。
  打仗是一种指挥才能,士兵也应该有勇敢的作战精神,知道为谁去打仗,我能得到多少好处?所以才能打胜利。
  最后说后金是新生的力量,是初升的太阳,而明朝已日薄西山啦,是做垂死的挣扎。
  洪承畴开始打战还是很厉害的角色!
  想当年,洪承畴固守陕西的时候,他曾经生擒义军首领高迎祥,又连续大败李自成的起义军,尤其在潼关之南的一战,使李自成差点全军覆没了,最后李自成仅剩18人,而逃入商洛山中。
  与此同时,洪承畴也被崇祯皇帝晋升为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湖广的军务。
  崇祯皇帝还特赐予他"尚方宝剑"!
  还颁旨准许他"便宜行事"。
  因此,陕西境内的农民起义暂时被他镇压下去了,再无大股农民起义军,后来一段时间,农民起义军在陕西也未能有大的举动。
  因洪承畴镇压起义有一套办法,朝廷对他的颂扬之声大起。他所率领的明军也成为明王朝最为得力的军队!
  那么,为什么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的时候就不灵了,洪承畴的精锐13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了呢?
  洪承畴绕不过皇帝的诡异安排!这个崇祯皇帝总是急急忙忙瞎搅和,瞎指挥,洪承畴被崇祯皇帝调来调去,成为被动挨打的人了!
  事实上,洪承畴指挥的辽东战场败多胜少,他依然运筹帷幄,不敢稍有懈怠,不过此时的洪承畴已经很痛苦了!
  他觉得大明皇帝在瞎指挥、如果按皇帝说的那样,带领精锐部队增援锦州的话,势必会在松山一带遭到清军主力部队的伏击,到那时,他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大明的情报部队也正在证实这一点,洪承畴多年的临场判断也想到了这一点。
  但是,崇祯皇帝不这么看问题,崇祯看到的情况是:清兵已经拉来了十多门红夷大炮,立马就要攻城,锦州已经危在旦夕,一旦沦陷,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他必须让洪承畴带领精锐部队增援锦州。
  尽管洪承畴写信给皇帝陈说厉害关系!但是也不能改变皇帝的决策!从战略上看,此时与清军进行大决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事实上,就算洪承畴指挥得当,明军上下齐心奋力,在松锦大决战中获胜,最好的结果不过是解除锦州之围,清军最后被迫退回到辽河以东。
  此后,洪承畴也难以歼灭性地打败皇太极,更无力向辽东继续进军,恢复明朝旧地。
  反过来说,即使明军消极防御,避开大决战,听任祖大寿全军覆没,锦州、松山等地丧失,明军依然可以退守宁远,依托山海关进行大防御。
  不决战的话,看起来明军是失败、是退缩!很没有面子!
  其实,不过是回到一种势均力敌的局面,短期内,皇太极还没有能力从正面突破明军山海关这道坚固的防线。
  所以保存明军精锐部队才是上策,事实上打战不是为了面子好看,军队打完了,就没有了。
  没有精锐军队,拿什么抵抗清军,拿什么去对付李自成呢?
  明军两线作战,最最要紧的是保存实力,保存有生力量才是!
  可见,大决战对明军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明军勇士曹变蛟眼看就要擒住皇太极,可惜其他几个总兵迟迟不到,只有一步之遥,最后却功败垂成了!
  明军为了救援锦州,计划分批开到了锦州附近的松山。
  第一次交锋,明军便吃了一个败仗,损失了宣府总兵杨国柱的军队。
  紧接着,乳峰山的明军也弃营突围,在总兵曹变蛟率领下,乘黑夜袭击皇太极的大本营。
  但由于皇太极的亲兵并力死战,曹变蛟受伤退走松山。
  真是可惜,眼看就要擒贼擒王,一步之遥却功败垂成了。
  当天夜里,王朴与吴三桂带了部队,逃去杏山。
  其后,又想由杏山逃往宁远!
  当然,皇太极早就料到吴三桂等人必然要逃奔宁远,于是他在半路设下了埋伏,明军果然中伏,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吴三桂、王朴侥幸逃脱,他们都顾自己逃命要紧了。
  白庆恩、马科、唐通,这三个将军,也逃得不知去向。
  剩下的只有曹变蛟与王廷臣两支军队,他们最后紧随洪承畴死守松山城。
  守到崇祯十五年的时候,兵士仅余三千人了,有一个副将夏成德变节,半夜引清军入城
  看来清军的诱降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呀!
  事实上,只有曹变蛟和王廷臣两支队伍跟随着洪承畴,其他总兵都不知去向。
  这此决战,清军大获全胜,斩首五万,缴获马匹七千,军资器械不计其数。
  此后,清军掘壕围城,洪承畴援尽粮绝,陷于绝境。
  副将夏承德叛变投降,把儿子夏舒送交清军作为人质,求做内应。
  当初,洪承畴还能够聚拢大约1万多军队,固守松山孤城。
  到了第二年二月的时候,明军仅剩下3000多人。
  可见,在最危急的关头,有三分之二的士兵开小差跑到清军那里去了!
  明军的一些将领也开始绝望,副将夏成德决定投降,他引清兵入城,洪承畴、曹变蛟、王廷臣也就都被俘了。
  不久,守卫锦州的祖大寿率军投降,松锦之战以明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洪承畴被俘之后,曹变蛟、王廷臣不屈被杀了!
  这次大决战,洪承畴统帅的八镇10余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明军在山海关外最后的主力,从全局来看,这也是明军中最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
  明军从此丧失对清军决战的能力,对内也丧失了征剿之力。
  与此同时,获胜的清军缴获了大量军械装备和物资,俘获了众多精兵,占领了大片土地,控制了大量人口。
  不久,清军就在原有汉军的基础上,设立了汉军八旗。
  到这里,明清之间胜负已分。
  可见,和萨尔浒大战一样,松锦大战也是一场根本不应该打的大决战。大明朝气数已尽,锦州的明将没有人指挥,居然乱成了一锅粥,内外没有配合也是失败的原因!
  十万明军,松山一战,全军覆没,洪承畴落马被俘,也想一死,但见明朝气数已尽了!
  洪承畴居然与锦州城内的明将失去了配合。
  锦州的明将没有人指挥,也乱成了一锅粥,总兵曹变蛟冲击皇太极的大营,被乱箭射回,身负重伤。
  事实上,以前明军采取以守为主、相机进击、稳扎稳打的作战方针,都曾有效地抑制了清军的攻势,只是由于朝政的腐败,加上阉党的阻挠破坏,才未获成功。
  事实证明,不顾敌人实际情况的冒险进攻,只能导致惨重的失败,在形势不利时,相机进攻,才有克敌制胜的可能。
  总而言之,崇祯皇帝与洪承畴,洪承畴与各路总兵,他们相互之间没有配合好,崇祯皇帝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指挥军队,最后就是清军的谋略和战斗力很强。
  洪承畴镇压农民起义军时,纵横驰骋,颇为骄傲,调去担任蓟辽总督抵抗清军,松山、杏岭之役却全军覆没,可见清军不是农民军,他们是非常有谋略有战斗力的军队!
  这些原因,最终让洪承畴十多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了!
  一起品读大明朝,欢迎关注我!
  洪承畴是明朝崇祯皇帝时的著名儒将,福建南安人,他进士出身,在陕西任过布政使(从二品,掌一省之民政),当过延绥(陕西)巡抚,做过陕西三边总督,节制榆林、甘肃、宁夏三重镇。
  洪承畴虽然一书生出身,但他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连战连胜,在临潼俘虏了最初自称闯王的高迎祥,又在潼关打得李自成落荒而逃,李自成身边最后仅只剩下18骑,洪承畴的英勇、果敢、谋略,皆是一流,使他成为了明末最后一位著名儒将。但他在与清朝满族人的大决战中,带领十几万大军,却被打得七零八落,大败亏输,严重损害洪承畴的不世英名。
  崇祯十四年(1641),面对虎视眈眈的满族和有称霸中原野心的皇太极,崇祯皇帝调洪承畴去辽东,以加强边防,固守边境。当时,崇祯命令,驻山海关的总兵马科,驻宁远总兵吴三桂,都归洪承畴节制,还有宣化府的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包括他们的全体官兵,都统统划归洪承畴指挥,麾下有曹变蛟、马科、吴三桂、杨国柱、王朴、唐通、王廷臣、白广恩八个总兵,加起来,总共有14万官兵、4万匹战马,可谓阵营强大。
  当时,皇太极在众多战略中,选择了先取宁、锦的方案,包围了锦州如铁桶一般。洪承畴一来,首先是想要解救锦州。但是,战事虽急,但有时不能太急。洪承畴接受了锦州总兵祖大寿托人带出来的信中的建议,稳扎稳打,慢慢推进,他不操切急于解锦州之急,不急于厮杀,而是将大军屯于宁远和锦州之间,积极准备粮草战资,打算筹备足够用一年的粮草后,再谈进攻。
  但明朝的朝廷对待军事,与宋朝有点略似,就是将军在外打仗,但无论进攻和退守,其决策权不在将军手里,而由朝中一些御史、太监、书生、儒臣来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崇祯皇帝又心硬而耳软,性急而多疑,洪承畴带兵在外,兵强马壮,自然威风凛凛,一些经常以提意见来抬高自己身价的人,就在崇祯皇帝面前嘀咕,说洪承畴战据茅坑不拉屎,畏首畏尾,不思进取,浪费国家钱财。
  崇祯一听,是啊,我交给他14万兵马,去了这么久了,还没点动静,这不是畏首畏尾是什么?因此,便派了一个兵部大臣,到洪承畴军胶催战。洪承畴见皇帝亲自派人来催,哪能不开战?明知不能开战,也必须硬着皮头开战。
  于是,当年7月,洪承畴把兵马拉到了锦州附近,离锦州城南的松山,与清兵开战。但是,由于准备不充分,一开战就落了败,宣化府总兵杨国柱以身殉国。接着,东协总兵曹变蛟率部拼死冲击皇太极的御营,但不但没有攻下皇太极的御营,曹变蛟自己也受了重伤。
  同一天夜里,宁远总兵吴三桂和大同总兵王朴就带了自己的部队,逃去了杏山,再逃往宁远,沿途被皇太极围追堵截,他们的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全军覆没,两位总兵只身逃跑。而马科、唐通、白广恩三位总兵也逃得不知去向,最后竟然都投靠了李自成。
  剩余的残兵败将,只得随洪承畴死守松山城,洪承畴率军死守,顽强抵抗皇太极的清兵一次又一次的攻击,整整守了7个月,将士们死战,最后仅剩下3千人。在四方无援,清兵不断进攻之际,一副将变节投敌,乘夜引清兵入城,明军兵败,洪承畴和曹变蛟、王廷臣二总兵补俘,曹变蛟、王廷臣誓死不降,英勇就义,洪承畴变节投敌,14万大军,就此灰飞烟灭。
  有野史说,洪承畴变节投敌是因为庄妃的"美人计",色诱洪承畴,这是瞎扯,洪承畴变节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皇太极在狱中把自己的貂皮大衣脱了,披到了洪承畴的身上。不过,变节原因,关键还是洪承畴的内心不坚。
  题主说的应该是那次松锦大战吧,好像我们都不太愿意提这次打了两年的战役。但其实细看来说,明朝真正的灭亡就是因为这一战。对于研究明末清初历史是有重大意义的,因为就是这一战造成明朝九边精锐一扫而空,西北地区出现大片真空。李自成才能从西安顺利的突进到北京。至于为什么明军会输的那么惨,老朽总结了一些拙见,分享给诸位。
  一曰政败: 抛开民族情感不提,不得不说,战争开启之前,皇太极是深谋远虑的,而明朝上下皆鼠目寸光之辈。宁锦一战后,皇太极明显意识到了自己这种掠夺性质的政权不能长久,开始对后金进行大面积的改革,收回了四大贝勒的权力,逐渐完成政权的正规化,开始有了非掠夺收入。而明朝坐拥万里江山,非但没励精图治,反而进退失据,章法全无,没有趁宁锦大战到松锦大战之间这七年进步哪怕一丁点。在上层建筑里高下立判,即使松锦大战明朝赢了早晚也会崩溃。
  二曰谋败: 松锦大战之前皇太极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对自己的物资储备、军队轮换做了详细的安排,并且充分吸取了宁远和宁锦两战的教训,不再采取强攻的打法。以围城不攻做持久战的方式逼迫明朝进行救援,以便打最擅长的野战,或者叫典型的围点打援。甚至还远征朝鲜,消除了后顾之忧。而明军对萨尔浒之败毫无总结,依然发兵十三万向辽东而去,这样的兵力对后勤压力之大,连万历朝都受不了而要求速战,崇祯朝的财政怎么支撑?只能反复催促洪承畴决战,最后到底还是被人劫了粮草,先胜后败。并且关宁军一直闭关自守,坐看朝鲜被满清收服,在谋全局上又输一招。
  三曰和败: 清朝皇太极在战事之初就统一了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人的战术思想,而明朝经府不和、督监不和已是常态。洪承畴要缓战,监军要速战,令出多门,怎么可能赢得了?
  四曰勇败: 峰乳山一战,明军是大获全胜的,这时皇太极冒险带病救援,终于稳定了局面。反观明朝,总兵王朴临阵逃跑致使松山打败,兵部侍郎范志完敛兵不前,坐看友军覆没。连点血勇都没了,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其实以后世这种上帝视角来看,己巳之变皇太极绕开关锦宁防线逼近北京后,明朝要么在这个防线撤下关宁军,囤积重兵,主动出击,但客观上已经不现实了。要么彻底放弃辽东,完全战略收缩。否则根本就是拖一天算一天的局面,白白浪费粮饷而已。松锦之战,其实就是一场必败之战,因为即使赢了也不过还是维持现状罢了。

为什么崇祯皇帝不愿意封李自成为王,来帮自己平定叛乱?史料记载,李自成在大军围困北京城的时候,曾给崇祯去过一封信,让崇祯封他为西北王。可惜崇祯没有答应。最后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再接着清军南下,打败李自成。这件事让后世唏嘘不已。八路军14个独立团,为何129师独立团长李云龙仅授大校百年百将117夏云飞作者相忘于江湖亮剑中,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原型人物有多个,公认的有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王近山,771团副团长韩东山,128师特务团团长皮中国铁娘子吴仪从炼油工人到女政治家,她为国家奔波了一生1938年11月,距离武汉保卫战国民党政府撤守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武汉市周边出生了一名女婴,父母为她取名吴仪。她出生的时机并不好,抗日战争刚刚转入战略相持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日本侵略逝世时上千人送行,将军亲自扶灵,邱一涵为何如此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前,旧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普遍存在,这导致很多女生上不了学,或许本来有过人的天赋,但也因此被埋没。如今我们大多熟悉的烈士都是男性,实际上在战争时代,也有很多女性做出了重大肯尼迪从鱼雷艇艇长到美国总统,为了家族梦,全员飞蛾扑火从美国海军的低级军官到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人生堪称传奇,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是大多数美国人心中的理想领导,也是世人眼中的模范丈夫。他的人生充满传奇同样也充满了政治阴谋,尤其是汉景帝年少时用棋盘砸死吴王刘濞太子,是什么心理?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就是个误会,也是皇家的悲哀。吴王的儿子刘贤和当时的汉景帝刘启,两个孩子在一起下棋。吴王的儿子刘贤年轻轻佻,不懂得宫廷的道理。在皇宫中,一个基本规矩是不能赢皇帝藏于台北故宫南薰殿的明代十三帝坐像轴,只有13个皇帝,为何少了3个皇帝?明朝一朝共传十六帝,不包含南明的皇帝。其中有三位皇帝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宫廷不会收藏着三个皇帝的画像。(南薰殿图)这是为什么呐?南薰殿藏画的由来。明朝崇祯三年,也就是1630年了。汉献帝的老婆,曹丕的妹妹是个怎样的人?知常容觉得提问者可能想问的是汉献穆皇后曹节。曹操一共献了三个女儿给汉献帝。曹宪曹节和曹华,曹节年龄居中。曹华最小,预订名额,养在曹府。后来三个女儿都被封为贵人,再后来曹节在伏皇后死慈禧太后为何能稳固掌权47年?为何中间没有人敢夺权呢?我是萨沙,我来回答。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第一,满清制度问题。满清到了慈禧手上,历代君主呕心沥血建立的制度,而且是一步步建立的制度,就是避免有人敢夺权。满清初期,严格来说无论是努尔哈赤无论疆域还是武力宋朝都算弱的,为什么宋祖赵匡胤还和秦皇汉武唐宗齐名?宋祖赵匡胤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有一件事是值得肯定的,大宋崇文,宋朝文化昌明,奠定了华夏的人文气质,加强了文脉的力量,一国文脉即是一国之国脉。文脉不断则国脉不绝,在这一点上,无论怎样古时候的县官是一个人管一个县吗?要了解中国传统的治理模式,只需要读懂一句话即可皇权不下乡。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天下都是皇帝的,但皇权的影响范围,到县一级为止,绝不再深入一步。再往下基层的乡村级政权,皇权是根本不
尼布楚条约究竟送给沙俄多少土地?不争气的大清,真的是签订了太多的不平等条约,以至于大家产生了一种错觉,只要是大清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都会割地赔款装孙子。北京条约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尼布楚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老人坐牢二十年,出狱后以蹬三轮为生,却在六年后被国家寻回1980年,在杭州市里一个偏僻的小巷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准备像往常一样,骑着三轮车出去送货。但就在这个时候,小巷外面突然来了一伙人,后面还跟着许多看热闹的人群,而这伙人径直走领袖们的特殊卫队陈赓要给手枪连换枪毛主席说你敢!(七)接上当扫雷器探测到毛泽东入住的双清别墅时,发现一颗没有爆炸的手榴弹。后来,又发现了炮弹和埋藏在地下的几箱炸药。这让大家的心顿时紧张起来。起初,有人认为中央驻地的秘密泄露,是敌特分子周总理访问柬埔寨,西哈努克亲自为他开飞机,陈毅却说这还了得柬埔寨王国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曾在回忆录我所交往的世界领袖一书中写道在我所结识的世界领袖中,周恩来是我认为最杰出的两位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法国的戴高乐。以周恩来的才华和品德,他可以成为缅甸莽应里率数十万兵马入侵明朝,邓子龙是怎么打败大象军团的?作者文定(一)缅甸入侵的原因明朝在处理与缅甸关系方面颇有失策之处。一方面中国人生性本分,笃守中庸之道,仁以待人,很少会去发起战争侵略别国,遇到挑衅也必无礼让三分。明朝以云南远在遐陬50年彭老总怒骂梁兴初,多年后,老部下痛哭当年你挨骂都因为我前言1985年10月5日,开国中将梁兴初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许多老战友闻讯而来,送他最后一程。正当大家默默流泪之时,他的一个老部下冲了进来,一下子就跪到了灵堂当中,边哭边喊老军2001年,法国人出天价拍下商代文物,13年后被一群湖南人强硬夺回2001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迎来了重磅文物一件本该属于我国的商代青铜器最终落入法国人的手上,而成交价格则是惊人的924。6万美元。而13年后,又是一帮天降猛男将估价已经达到500为什么俄罗斯执意出兵乌克兰?一俄罗斯对西方国家极为不信任这次俄乌冲突,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尽管北约东扩,只是逼迫的紧了点,但俄罗斯直接出兵乌克兰,反应是不是有点过大了。其实,俄罗斯对西方国家天然不信任,缺乏安全他是井冈山初期最高军事首长,元帅资历,因图谋叛逃被毛主席枪决1927年9月,毛主席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出任湖南省委的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从此走上了领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生涯,成为了建党建军建国唯一人。秋收起义之毛主席的专属大厨做饭22年从未放过一滴酱油,为何饭后毁菜单?文意然史馆编辑意然史馆他曾是毛主席最喜欢的厨师,连续为主席做了22年的饭菜,却从未放过一滴酱油,为了能和主席说上话,他精心研究主席的饮食爱好,在饭菜端到毛主席餐桌上后,便立即将菜单拒绝躺平西奥多罗斯福1899年给正在崛起的美国的建议(文)19世纪末期的美国,在内战结束和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整个国家迅速工业化,铁路建设连接了东西部,并推动一个巨大的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财富迅速积累,中产阶级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