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知识复习

  篇目:《琵琶行》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n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n 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v 说)
  (2)命
  遂命酒(v 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v 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v 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v 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n 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 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劝学》
  ——《荀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 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过秦论》
  ——贾谊
  一、实词
  1、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
  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慑)
  始皇既没(通殁,死)
  2、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
  (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 今:指划船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 今:获胜,获得)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⑥形容词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⑧形容词作动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4、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平心而度之,无果无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2、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3、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宾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词
  聚之(于)咸阳
  《师说》
  ——韩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
  育的机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 今:没有)
  (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关系)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 于,引进比较对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
  (5)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从师)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要词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吾从而师之(从,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第十一课学案第一框在旋转的世界舞台上第十一课学案第一框在旋转的世界舞台上教师寄语紧紧抓住机遇,善于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成就美好未来。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国家和走共同富裕之路第十课知识平台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更深切地了解党的富民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2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建立与社会主义第四课全民共同致富学案第四课全民共同致富学案第一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师寄语关注关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热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主人翁意识。2能力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理论依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要促进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实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为依据。同时思想品德的第二课第三框活动课三个代表,砥柱中流活动课三个代表,砥柱中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三个代表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却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政治中考复习必备二十政治文明一选择题部分1(08东营)周末,小明全家回乡下看望爷爷。一进村就看到墙上有一醒目标语民主管村,依法治村,接受村民监督,为村民当家提供服务。标语生动地说明a实现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案第一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目标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懂得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知道我国是如何坚持对外开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难点如何坚持对外开放课前预习1。我国为什么中华文化的勃兴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我们的远古祖先教学案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1设计审核课题第1课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关于发现的名词解释发现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发现来造句?下面是品学网小编为你整理发现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发现的意思亦作ldquo发现rdquo。1。显现出现。史记middot天官书l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在人教版教材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专题设置和单元组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语文味。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人教版语文五
课文大海的歌教学设计范文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祖国大海的美丽,海港的繁荣和祖国建设新成就,激发他们对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2默读课文,能给承接关系的小节归纳节意。3学会比较基本句与加修饰成份句子的不课文彩色的非洲的教学反思彩色的非洲是一篇略读课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学生互动的场,让他们在互动场中将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尽情地进行交流,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感受到非洲的独特风情,领悟七颗钻石的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能复述故事概括探究课文主旨培养想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图片与投影辅助教学一课时。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列举有爱心的人和事,激发鲁班造伞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教学要求1认识鲁著匠创亭赏遍需逐脉络撑12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珠晒奋亭匠8个辽及以下词语创造西湖雨珠日晒雨淋兴奋小亭子木匠。认识偏旁三柜儿匚。2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设计模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科书第1920页。教材简析圆柱表面积包括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概念,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课文燕子专列的教学设计范文课前思考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曾经用无数个句子想解读我们的语文,诠释我们的语文,但总不如一句话来得贴切,那就是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曾扎扎实实地训练,我们正如火如荼地感悟,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胆怯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胆怯意思是胆小害怕。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胆怯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供大家学习参考。胆怯的近义词畏缩注释畏怯退缩害怕退避畏缩不前临阵畏缩毫不畏缩。害怕注释遇到困难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欢声笑语的反义词有哪些及造句欢声笑语解释欢乐的说笑声。以下是品学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该词反义词以及造句,希望对你有用!欢声笑语的反义词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悲愁垂涕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欢声笑语造句一欢声笑语透恐惧的反义词及造句恐惧解释惧怕不安。恐惧的反义词无畏勇敢镇定恐惧的详细解释拼音kngjugrave。英文fear。词性形容词。释义惊慌害怕,惶惶不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泯灭的近反义词泯灭解释磨灭灭绝消亡净尽难以泯灭的印象。下面品学网小编就给大家整理泯灭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供大家学习参考。泯灭反义词存在泯灭近义词消失湮没泯灭造句1。如果你泯灭了自己的人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