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全新的蓄水池。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保八成功,我国放水四万亿,而房地产成了主要蓄水池,房价开启了十年的疯涨。 2020年730会议后,房住不炒的决心已经足够坚定。 于国家而言,房地产不能再做夜壶,钱需要全新蓄水池。 于是乎,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做投资,比以前难多了?除了中年人熟悉的茅台,其他的元宇宙、新能源、泡泡玛特都是全新陌生的概念。 但是,我不建议大家出于焦虑,不懂就投。 那么,如何理解这些全新的概念?到底哪些才是长期有价值的核心资产? 分享三个逻辑,去理解当下的投资新概念。 1)大国博弈的新赛道争夺战 2)互联网的生存战争 3)新消费的增量市场 大国博弈的新赛道争夺战,有两个方向:专精特新小巨人、新能源行业链。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下一阶段的政策重点是: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 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实现金融与科技、产业良性循环 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规模 简单说,就算放水,也不关房地产的事了,现在要把钱从房地产、高能耗的行业赶到实体里面去,赶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低碳产业中去。 根据之前对聪明钱去向的统计,风向标高瓴资本跳出传统风投打法互联网、医药、消费、企业服务,从2020年开始,正式押注新能源领域各大龙头。 2021年开始逐步重仓半导体,并表示看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前沿科技、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新终端四大赛道。2021上半年,高瓴投了80起硬科技。 新能源的长期投资逻辑有三个: 1)碳中和大势,属于政策顺风的方向; 2)中国的电动车销量在全球占比超过一半,消费市场的潜力很大,所以比起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新能源的确定性是更高的; 3)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有比较优势,外资最喜欢买的电动车产业链中游的锂电池,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对发达国家弯道超车的赛道,全球占有份额超过7成。 其中三更为重要,这是中国为数不多可以对发达国家弯道超车的赛道。 与此同时,专精特新的底层逻辑,也是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在十四五规划,以及2021年的730政治局会议上,这个概念也再次被提出来了,目的就快速解决一些卡脖子的行业难题。 在大国冲突的局势下,一些卡脖子的技术,比如芯片半导体、基础化工、医药、电子、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只能关起门来自己做研究,全民怼时间、怼人才、怼资金才能研发出来。 高端制造业里面细分领域非常多,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但凡是某个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不仅是在国内走出影响力,也能在大国博弈时,多一份话语权。
造句:流不进楼市的钱应该去哪里
造句:流不进楼市的钱应该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