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聞非聞彼,得無所得,至於無己,則吾喪我矣! 故寄於無常之寄,居於無常之居。 故籌撥於無可籌撥之中,不得已為此剜肉補瘡之計。 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 方其守之也,幾於無始。 方欲名以為無,則既異於無矣。 方廣靈門,淨穢互參於無極。 既乂吾君,德澤流被於無窮也。 既乂吾君,德澤流被於無窮也。 既生,能入於無死無生,故體於法,無生滅也。 是以不求之報,常見於無心之恩。 是故真人從於無欲而成真道,起於年七而奉其德,故可成身。 是其以弱代強者,知夫有之當復於無也。 有生於無,是故貴其弱。 有形矣,則必復於無形。 有生於無,老氏之說矣。 於無欲而見其寂然不動之妙,於有欲而見其感而遂通之徼,則道之體用得矣。 於無聲無臭而曰儀刑文王,蓋文王所為,實與天合,欲自天之道,則亦儀刑文王而已。 於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烟,滿口則咽之,數日效。 於無,實生於虛,以一之理,施于四海之嘏,察於天地。 於無二無故,轉依義不成。 於無我義若離分別,猶易成立。 於無所得,橫生顛倒,分別二見,善惡差殊。 一者,其上之不皦,其下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 於無自性加真等簡別,般若燈論熾然分別,二論多說。 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於無物象之中,而能化一切物象。 於無聊賴之中,作有情痴之語。 於無地,無地自是宜安。 於無事時每裸身而行,徘徊於廛市之間。 於無形中,則有無狀之狀,於無物中,則有無象之象。 於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極,無盡然後足以見天地之量爾。 於無中而玄稟有也,謂之生道,道之根焉。 此八者皆大道之元功,而不有不恃不宰,皆出於無我,此乃德之至,深矣遠矣,故曰玄德。 此薦者所以多,而真才實廉,未免慁於無能也。 此其已有者,既不可留,則復命,而靜者一旦土膏春溢,凡其芸芸而出,亦不能自遏,而藏處於無也。 清淨不在於無數,妙道法清淨,雖泛不雜,故無數亦不雜。 然每尊價約二萬元,苦於無力多購。 然於無性反執有性,是為過失。 然至於無好者,蓋不得而說也。 生於無心,故當反守無心而獨往。 生之而不有其生,為之而不恃其為,功成而不居其功,此三者皆出於無我。 生於無極之先,出於太虛之上。 言王道,曰歸其有極,老氏言為天下式,曰復歸於無極。 相為於無相為,無為而為也。 真人在於無形之問,休息於無鄰,得玄珠之生源。 知命者,必期於無所知,是謂真知。 老氏之貴無為也,欲以無事處天下,而使天下亦安於無事也。 且道之為義,極乎不聞不見之境,則道之妙者為難名,藏於無聲無臭之天,則道之至者為難知。 修道期於無差謬,固宜重在智。 修真必至於無一毫不真,如栽樹必固本深厚。 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 道盈於無外,而其體常寂,諸物不能感觸,其聲常聲而世莫得聞也。 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於謹敬。 道出於無形,無名無聲,無色無味。 青苗則強散重斂,給陳納新,免役則刻剝窮民,收養浮食,保甲則勞於非業之作,保馬則困於無益之費,可不念哉! 身神相須,窮於無窮也。 金丹大道,至簡至易,於無中生有,養就嬰兒。 善能發陰陽之造化,入於無窮之數,此道無為之正也。 而有生於無,則權實泯矣。 而所謂有者,疑於無也。 首三句言不可求之於色聲,次六句尋責必歸於無物。 者,是諸緣盡滅,百慮俱息,歸於無何有之鄉也。 他生母皇太后只生他一個兒子,他既死掉,又沒曾生得孫子,傳氏無人,只得嗣了他人之子,聊勝於無。 但以不止於無功,將臻乎有咎。 世之衍呢,能於無中見多有事,如張諧作五里之霧,左慈擲梁上之盃,是道也,無出於精神意三者。 一損而為十萬,再損而幾於無兵。 常德應用,曾不差違,德用不窮,故復歸於無極。 常德不武,復歸於無極,忒,差也,人不以智耀人,不為名害己,內雖潔白,外實同塵,立身者受祿無窮,修道者成真無極。 能用此道,自然以至於無為矣。 能釋念於虛,滅心於無,氣合於漠,神合於空。 能出於非人之域者,必入於無非人之境矣。 臣聞道之尊,德之貴,希微妙合於無言。 臣聞創王業期於無窮者,必政事為基。 土合於空,心合於無,道通為一,孰可為怪? 自有所聞,棄而忘之,以至於無聞,則聽乎無聲,無以異於聞撞鐘也。 一者,其上之不皦,其下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以天地有象之疑,猶為未盡,而欲於無象者,以擬議其象,其亦惑矣。 弟子猶嫌以為社自榮,不趣取於無用。 且大道處於無形,無形則非凡所見。 且道人事,與時化轉,因之修之,終而復始,變化忽然,通神使鬼,形於無形,事無不理,窮於無窮,極乎無有,以能雕琢,復反其母。 而日人則意得志滿、縱橫馳驟於無人之境矣。 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自不尚賢而化之,可使至於無知,自不貴貨而化之,可使至於無欲。 非至於無抑,惡至於無損,過可以無禳爾。 至於會中徵集之完備,區劃之整齊,幾於無微不至。 上九,在損之終,是損之於無可損,益之於無可益,由明明德而止於至善。 人以其位通其好憎,下之徑衢不可勝理,故君失一則亂,甚於無君之時。 人見其運而不絕,則以為有物矣,不知其卒歸於無物也。 其無錯亂,應是瑜伽現量,於無我義,是離分別無錯識故。 其為,出於無為,則向之實者虛矣! 受命於無,而成形於有,故曰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為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於無安樂愚執為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其道在於無思無為,寂然不動。 今謂既生既形,而復反於無生無形者,此故存亡之往復爾,非始終之不變者也。 士至於無為無不為,攜壺曳履落魄于逆旅酒家之問,吟嘯忘懷與風月為莫逆,此亦近乎大隱者矣。 九者復變而為一,蓋言物極則變也,有必歸於無也。 太上大道君,以上皇元年二月一日甲子,於無量天告盟,傳度飛行羽經空常變化隱文,以付北極真公。 惟命有所至,則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以至於無為矣。 太清問於無窮太清,元氣之清者也。 未嘗相為而表裹俱濟,相為於無相為也。 夫實之於權,猶無之生有,故行權者貴反於實,用有者必資於無,然至道沖寂,離於名稱,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兩忘權實,雙泯有無,則數輿無輿,可謂超出矣。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 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 大無不覆,而同乎天,忘其所以然而然,而復歸於無,此盡人體天,而同乎道者此也。 天下之事,有不生於有而生於無。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孰得而搏之? 凡人作事無法,浪言茍行,此心漫然,任其所之,皆由於無所懷之故。 德至於無所不勝者,物我忘故也。 即於無風處睡以出汗為度。 又言太無,則可名於無。 (完)
单字: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