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从肾论治脾胃病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年老之人,肾精枯,脾胃虚,脾胃之病迁延难愈。张景岳云"安五脏即所以调牌胃",认为脾胃与其他脏腑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内寓元阴元阳,是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生命之本源。脾之运化水谷,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始能健旺;肾藏先天之精气,亦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不断充养、培育,方能旺盛。先天之肾与后天之牌胃,在生理和病理上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近代名医岳美中亦云:"人之始生,生成于精,肾精旺而后有脾胃,即所谓"先天生后天。"人之衰老,肾精先枯,累及诸脏,此时全仗脾胃运化,吸收精微,使五脏滋荣,元气得继,才能却病延年,即所谓'后天养先天。"论述了生理功能上的肾之阴阳可助脾胃分泌清浊,脾胃清气化生精微能充养先天之肾。
  脾胃病与肾脏之关系的理论,首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男女寿臻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脉道涩,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肠胃皮薄,多食不消,昼不精,夜不瞑。"阐明人到中年之后,肾气衰与阳明胃脉弱的双关之理,肾衰胃虚是老年易发脾胃病之根源,这是中医对肾虚致脾胃病最早的理论认识。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为脾胃病从肾论治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特将常见之反肾、噎膈、泄泻及便秘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总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反胃从肾论治
  反胃,亦称胃反。最早见于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杂病部分,即后世的《金匮要略》。自明代张景岳将本病称为"反胃"后,一直沿用至今。张氏根据历代医家对胃反、翻胃的认识,加以总结整理,提出关于反臂的病证名称,对反胃的病因病机、脉象、症状、治则及方药,均有较详实的论述。他认为无火是反胃的根本原因,正如《景岳全书•反胃》中说:"•••••苦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因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故也。"此乃肾阳虚导致反胃的主要病机。至于造成阳虚式微的原因,他认为"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致损胃气而然。"指出饮食不节、七情失调是阳虚式微的根本原因。对于本病的治疗,提出"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人久而反出者,其责在阴,非补命门以扶脾土之母,则火无以化,土无以生,亦如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终无济也,亦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主之。"临床常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清稀水液,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大便溏薄,面色胱白,四肢不温,畏寒,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降逆和胃。方选附子理中丸加减。取附子、肉桂大辛大热,直入肾经,益火之源;干姜、吴茱萸、高良姜温中散寒止呕,人参、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姜半厦降逆止呕。对于重证者可选用六味回阳饮加减。
  2 噎膈从肾论治
  噎膈一名始载于(内经》,然其多言"隔"或"鬲塞不通",并无噎膈之名。《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阳结谓之膈"。张景岳认为:"盖阳结者,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此惟内伤血气,败及真阴者乃有之,及噎膈之属也。"此乃真阳不足致噎膈的主要病机。对于其病因,他指出:"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肾精妄泄,相火愈炽,血液枯干,遂成燥结,故平素恣情纵欲或已病不禁房事,是造成噎膈的主要原因。其治以脾肾为主,云:"上焦之噎膈,其责在牌;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临床上如见饮食不下,神疲乏力,形寒气短,面色胱白无华,泛吐涎沫,面浮足肿,腹胀,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弱,证属气虚阳微者,治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方选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加减。药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温脾益气,半夏、砂仁和胃降逆,熟地、山莱萸、山药、当归、枸杞子资肾填精,鹿角胶、附子、杜仲、肉桂温补肾阳。亦可选用张景岳之右归饮、四味回阳饮加减。
  3 泄泻从肾论治
  水液代谢的正常与否,归根结底在于肾之阳气能否正常蒸腾、推动,以分清浊、司开闻、行升降出入之职。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或久病损伤肾阳,命火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均是导致泄泻的原因。《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临床常见黎明五更之时,腹部冷痛,肠鸣泄泻,泻下清稀,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泻后即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体淡胖,舌苔淡白,脉沉细无力。黎明五更之时,人体阳气未振,坎火不温,阴寒较甚,加之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土,脾虚不能腐熟水谷、运化水湿,故致泄泻。治予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加减。药选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英、附子、炮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五味子涩肠止泻。
  4 便秘从肾论治
  便秘,始载于《内经》,称之为"后不利";《金匮要略》称为"脾约",并将其归结为脾肾致病。《医学正传•秘结》曰:"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导失常,渐成燥结之证。"进一步阐明便秘除与脾胃有关外,还与肾有密切的关系。《景岳全书•秘结》云:"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阴结也。下焦阴虚能致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精液不到而脏腑干槁,此阴虚阳结也。"临床常见大便并不干结,但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得热痛减,腰膝冷痛,四肢不温,面色皖白,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当属肾阳虚弱,阴寒内生,气化失常,不能温润肠道,大肠传导无力,故大便并不干结,但排便困难。治法予温阳通便,方选济川煎,药用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当归养血润肠,牛膝补肾而下行,泽泻甘淡泻浊,升麻升清阳以降浊,枳壳宽肠下气。肾阳虚甚加肉桂温阳以助气化,加核桃仁温阳润肠。
  综上所述,肾与脾胃生理相关、病理相及、经脉相联,二者关系甚为密切。临证之时,对于肾病及胃者,其病虽在胃,但其本在肾,固当从肾论治,毋需赘述;对于脾胃病非肾病所致者,在脾胃病治疗中兼用补肾法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李东垣所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其中下流于肾是指脾胃水谷生化的清气下陷。因此,调中、补中之关键在于升阳气和降阴火。《慎斋遗书》说:"补者不必正治,但补肾令脾土自温,谓之补。"故临床中对于脾胃虚寒,升运乏力,或兼有肾阳虚者,常选用淫羊蠹、补骨脂、肉桂等温肾之品。从肾论治是治疗脾胃病的一种方法,在临床上当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应用,根据病情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方法。不可拘泥于教条,方能投药中病,疗效卓著。
  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从口吐出病症。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胃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实践中呕与吐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故一般称为呕吐。 呕吐可见于西医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胰腺炎、胆囊炎等。
  1、病因病机 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保持气机通畅,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而上,则发生呕吐。《圣济总录·呕吐》中记载:"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外邪犯胃:风、寒、湿之邪以及浊秽之气,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发生呕吐。正如《古今医统,呕吐哕门》所说:"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2)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皆可损伤脾胃,致使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消,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劳累过度,耗伤中气,或久病中阳不振,脾虚不能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气血,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生痰,积于胃中,当饮邪上逆之时,发生呕吐。亦可因胃阴不足,失其润降,而致呕吐。正如《证治汇补·呕吐》中说:"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2、辨证论治 呕吐一证,当详辨虚实。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虚证多为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景岳全书》将呕吐分为虚实两类进行辨证论治。实证以祛邪化浊,和胃降逆为主;虚证多用温中健脾、滋阴养胃及扶正之法。
  (1)实证:
  ①外邪犯胃:
  证候:突然呕吐,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寒解表,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
  ②饮食停滞:
  证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症状减轻,大便溏薄、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③痰饮内阻:
  证候: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④肝气犯胃:
  证候: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白腻,脉弦。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脘腹不舒,恶心呕吐,时作时休,纳差,倦怠乏力,面色白,口干不欲饮,四肢不温,喜暖恶寒,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汤。
  ②胃阴不足:
  证候:呕吐反复发作,时有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多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
  3、辨证施护
  (1)外邪犯胃证:
  ①此型多属邪实,因患者发热恶寒,为寒邪偏重。病室宜温暖向阳,安静舒适,空气新鲜。
  ②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舌象,脘腹部及呕吐物的变化,若有体温持续升高,呕吐呈喷射状,剧烈头痛、两侧瞳孔不等大,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快等现象,是邪毒内陷于脑之征,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③本型多见暴病,呕吐频繁,患者心情急躁,焦虑不安,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使其静卧,尽量减少搬动勿打扰患者休息。
  ④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及在夹脊两侧刮痧,可缓解症状。
  ⑤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待呕吐减轻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逐渐过度到普食,忌油腻、甜粘之品。若呕吐量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遵医嘱输液,防止损伤津液。
  (2)饮食停滞证:
  ①及时清除呕吐物和更换被污染之衣被,特别注意室内通风,消除秽臭之气。
  ②鼓励患者尽量将胃中积食吐出,必要时可用探吐法。吐后不应立即进食,待胃中感觉恢复正常后,先进少量流食,食后不吐,再逐渐改为半流食和软食。禁忌硬固不易消化之品和油煎厚味,并应限制食量,不宜暴饮暴食,以免引起食复。
  ③选择有消食化滞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麦芽、粳米等。
  ④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气味,数量及呕吐的频率。如患者呕吐咖啡色液体或伴有鲜红色血液,是胃肠积热,损伤脉络,应引起警惕,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⑤注意观察二便是否通畅。若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呕吐见粪臭样物,并伴腹痛拒胺,无大便、无矢气者,为腑气不通,应留取呕吐物送化验室检查,并立即采取措施。
  (3)痰饮内阻证:
  ①痰饮为阴邪,得温则化,除明显挟热证者外,皆以温热为好。故病室宜温暖,阳光充足,不潮不燥,安静舒适。
  ②保证患者充分休息,少活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③呕吐剧烈时,可针刺内关或用鲜竹沥水、灭吐灵等药物止呕。
  ④生姜有化痰止呕之功效,可用生姜汁数滴口服,或用淡盐水浸泡生姜片口含,均有止呕作用。
  ⑤饮食以细软温热之素食米,忌生冷、肥甘、甜腻等生痰之品,不宜多饮水。
  ⑥无明显热证时,汤药宜偏热服。
  ⑦大便秘结者,可给缓泻剂,如蜂蜜、番泻叶、果导等,以通腑降浊,调顺胃气。
  (4)肝气犯胃型:
  ①肝气亢盛多偏于热,治宜寒凉。故病室应凉润,光线需柔和,环境应幽雅。
  ②患者因肝阳偏盛肝火旺,性多急躁易怒,而情绪郁怒更使病情加重,故应了解患者郁闷恼怒的原因,做好情志护理,予以疏导,使其安心治疗。
  ③饮食以清淡为主,少油腻,忌辛辣、烟、酒及粘滞助火之品。可指导患者食用番茄、茭白、苦瓜、冬瓜、萝卜、雪梨、苹果、西瓜、金橘等有疏利行气作用的食物。
  ④保持大便通畅,可用蜂蜜、麻仁润肠丸等润肠通便,使腑气通顺,浊气下降,呕吐可止。
  (5)脾胃虚寒证:
  ①患者阴虚内寒,多喜温喜暖,故室温宜偏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②此证型患者呕吐时作而不剧烈,但久病易伤正气,故应多休息以颐养正气,但又不宜终日卧床不起,反致气血不畅,精神不振,故活动量以不感劳累为度。
  ③饮食以营养丰富、细软之半流或软食为主,提倡少量多餐。可适当选用山药、桂圆、生姜、扁豆、大枣、荔枝等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品。
  ④可用针灸疗法和温热疗法缓解症状,如隔姜灸,以姜汤送服丸药等。
  (6)胃阴不足证:
  ①患者阴虚内热且燥,多喜凉润。病室宜设在阴面,光线柔和,室温偏低,湿度可略高于正常。
  ②饮食以细软、滋补为主,提倡少食多餐。可食用豆浆、豆制品、瘦猪肉、鸭蛋、梨、柿、杨梅,白菜、番茄、西瓜、藕、甘蔗、菠萝、蜂密等。口燥咽干者,用绿豆汤、梨汤、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③禁忌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火,损伤阴津。
  ④对便秘患者,只可用注肠通便之法,不可用泻药,以防再伤阴液。 若妇女妊娠呕吐,多为食后即吐,甚至不能见饮食,喜酸食、神疲倦怠、胸膈满闷,症状轻者可无需治疗,呕吐重者,为妊娠恶阻,可静脉输液。
  4、养生指导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病愈后仍需注意饮食调摄,避免饥饱无度,生冷不忌,恣食厚味。
  (2)掌握常诱发呕吐的原因和发病规律,尽量避免一切致病原因。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的疼痛为主证,并伴有嗳气、呕吐等症状。因胃脘部位接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所谓的"心痛"、"心下痞痛",多指胃痛而言。胃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于西医之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下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疾患。
  1、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本证常见病因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以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
  (1)寒邪犯胃:素体虚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内客于胃,塞凝气滞,升降不利,致胃气不和而疼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冷热不忌,均可损伤脾胃,令其食满不化,气机不畅而疼痛。如过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致中焦积热,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
  (3)肝气犯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郁怒皆能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痛乃作。若气滞日久,必致瘀血内结,胃络受阻,"不通则痛"。若气郁化火,耗伤胃阴,使胃络失养,而致胃痛。
  (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或久病伤及脾胃,致使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均可引起胃痛。 引起胃痛的病因虽然不同,但总的皆因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热、食滞、血瘀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2、辨证论治 本病有治法多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并需审证求因,分别不同情况,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益气诸法。
  (1)气滞胃痛: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证候: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滞胃痛:
  证候:胃痛胀满,厌食,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虚寒胃痛:
  证候:隐隐作痛,喜暧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细数或沉迟。
  治法:散寒温胃,健脾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5)阴虚胃痛:
  证候:胃脘灼痛,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或剥脱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
  主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3、辨证施护
  (1)气滞胃痛型:
  ①气遇寒则凝,得热而散。故应注意气候、时令的变化,随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勿使患者复寒感邪而加重病情。
  ②情志不畅,气恼郁怒均可诱发胃痛和加重病情,故应重视调节情志,使期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达,减少发作机会。
  ③针灸治疗效果明显,常用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④胃脘部用水袋热敷或用大盐1斤炒热加葱白数段,装入布袋,在局部做熨贴疗法。亦可采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红外线等疗法。
  ⑤饮食和中药宜温热服,少食生冷及甜粘食品。大蒜、韭菜、香菇 、萝卜、柑橘等有行气开胃作用,可适当食用。
  ⑥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等,并指导患者注意陶治情操,保持稳定情绪。
  (2)血瘀胃痛型:
  ①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宜注意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劝慰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尤其是对病情较重或有大出血表现者,更应加强情志护理。
  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和危重症,如见患者黑便时,应立即留取标本送验,鉴别是否胃出血。患者呕血时,一般胃出血,血量较多,为暗红色或棕黑色,多随胃中食物一起呕出,且在呕吐前患者有胃脘嘈杂不适,恶心等症状。患者发生胃出血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严密观察其血压、脉搏、神志等变化。如果出血量多,伴冷汗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微欲绝,乃气随血脱之危象,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③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并注意发生阳脱之证。
  ④指导患者饮食,在除外并发症的前提下,可选用有健胃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酒酿、山药、茴香、桃、荔枝等。
  (3)食滞胃痛型:
  ①若进食不久即发生胃痛,可选择探吐法;尽量使积食吐出,胃痛得以缓解。
  ②严格控制饮食,必要时暂禁食,待症状缓解后,先给予清淡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指导患者多食萝卜、金桔、苹果、山楂等有宽中理气作用的食品,有助于消化。控制油腻厚味食物,以免引起食复。
  ③加强卫生宣教工作,使患者养成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的习惯。
  ④做好口腔护理,用淡盐水漱口,或口含槟榔、豆蔻、桔饼等芳香健胃之品。
  (4)虚寒胃痛型:
  ①胃痛遇寒加重,故应加强防寒保暖的护理。病室应光线充足,室温可略偏高(20-22 ),衣被适当。可选用护胃保健品。
  ②饮食和中药宜偏温热服,胃痛时可用各种温热疗法止痛。
  ③空腹胃痛时可进少许糕点,以缓解疼痛。可嘱患者多食有补中益气温胃作用的食品,如桂圆、莲子、大枣、南瓜、扁豆、番茄、牛奶、鸡蛋 、瘦肉、黄鱼、鳝鱼、河虾、胡桃等,并适当用葱、姜、芥末、胡椒、大蒜、韭菜作调料,有温胃散寒的作用。
  ④在胃脘部、胃俞拔火罐和脊柱两侧用梅花针治疗,均能减轻症状。
  ⑤神阙穴隔姜、隔盐灸,可治大便溏薄。
  (5)阴虚胃痛型:
  ①因患者有胃脘灼痛,烦躁等阴虚内热的表现,故病室应在阴面,环境要清静,避免噪音和强烈阳光的刺激。
  ②饮食和中药宜偏凉服,可多食润燥生津之品,如雪梨、莲藕、荸荠、甘蔗、菠萝、百合、银耳、甲鱼、花生、杨梅、柿子、蕃茄、蜂蜜等;禁忌辛辣、煎炸、烟酒、浓茶及咖啡类刺激之品。
  ③便秘时可用麻仁润肠丸、番泻叶通便;亦可按摩腹部(沿脐围顺时针按摩5分钟,再逆时针按摩5分钟,反复1-2次)。
  ④本证型患者不宜用温热疗法。
  4、养生指导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故应善加保护。
  (1)急生患者出院后,仍需注意饮食,不可过食生冷和饥饱无度,以免因饮食不节而致再发。同时,避免外感寒邪。
  (2)慢性患者迁延反复,饮食调护尤为重要,必须养成饮食规律、起居有节的良好习惯,还应注意劳逸适度,情绪平和,勿使七情内伤而加重病情。
  (3)胃痛发作时应立即到医院诊治,不可拖延时间和随意服药,以免贻误病情。
  (4)适当进行文体活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发生疼痛的部位而言;其中又分大腹与小腹两个部分。凡在此范围内出现疼痛的症状,均称腹痛。 腹痛一证,牵涉的范围很广。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器官均居腹内。手足三阴、足少阳、冲、任、带等经脉,亦循行腹部,上述脏腑,经络因外感、内伤所致的气机郁滞,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虚少,失其濡养,皆可发生腹痛。临床常见的有泄泻、痢疾、肠痈、虫积、淋症、疝气、积聚等多种疾病。西医之急性肠炎、急慢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过敏性紫癜、膀胱炎、疝气等疾病,均可出现腹痛。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不通",皆可致痛。
  (1)感受外邪:外受寒热暑湿诸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邪气留滞于中,使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其中诸邪又可互相转化,如寒郁化热,湿热交阻等,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恣食不洁之物,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致使食物停滞不化,酿成湿热,或热结肠胃而腑气不通,均可导致腹痛。《内经》中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是此意。
  (3)情志失调: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利而成腹痛。气机阻滞日久,无以推动血行,血络瘀阻,而为血瘀腹痛。
  (4)素体阳虚:阳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无力,寒湿内停,气血虚少,脏腑失其温养而致腹痛。
  2、辨证论治 腹痛的临床辨证,应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明确其主要的受病脏腑,在气在血,以及证情之寒、热、虚、实等。 治疗腹痛,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依据,以"通"为原则,"通"有行气活血之分。应按临证表现,分别采取不同的"通"法,即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
  (1)虚寒证:
  证候:腹痛绵绵,或拘引作痛,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疲劳后更甚,大便溏泻,兼有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甘温益气,助阳散寒。
  主方:小建中汤。
  (2)气滞证:
  证候:脘腹胀满,走窜攻冲,痛引两胁或下连少腹,胸闷嗳气,得暖气或矢气后痛减,恼怒则痛甚,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3)血瘀证:
  证候:少腹刺痛而拒按,经久不愈,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滞。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4)食积证: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呕吐,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便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异滞。
  主方;枳壳导滞丸。
  3、辨证施护
  (1)虚寒证:
  ①在腹痛遇寒而发,故病室庆温暖向阳,多加衣被。尤需注意腹部保暖,可用腹带,护腹保健品或在腹部放置热水袋。
  ②注意体温情况,因正气虚弱,机体反应能力低下,即使体温不高,也可能是病情危重,若体温突然升高,是为病情恶化,应及时诊治。
  ③针灸止痛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内关、天枢、中脘。本证患者多用温热疗法,如艾灸神阙、关元、中极等穴,或腹部热敷、葱熨法、盐熨法,及口服生姜红糖水等,以温中散寒止痛。
  ④患者以绵绵作痛为主要表现,多喜拥被俯卧,故被服宜柔软。
  ⑤若饥饿时疼痛者,可令其稍进热食或热饮,能缓解疼痛。
  ⑥饮食以温热为宜,忌食生冷与烈性酒浆,可适当选用姜、葱、芥末、胡椒、大蒜、韭菜等作调料。应指导患者注意饮食调养、多选用温中益气之品,如羊肉、牛肉、南瓜、扁豆、山药、莲子、胡桃、龙眼、大枣、栗子、豆制品、乳类、蛋类等。
  ⑦脊柱两侧用梅花叩打,有促进脾胃功能的作用。
  (2)气滞证:
  ①气滞多由情志波动而致气机郁滞。应向患者说明,保持心情舒畅可以减轻疼痛,烦躁恼怒能加重病情的重要性,使其配合医疗护理,保持稳定情绪。
  ②气遇寒则凝,得热则行。故应注意保温,勿使受凉,使气行而痛减。
  ③病室温湿度适宜,患者易急躁恼怒,不愿受打扰,故应注意室内安静,治疗和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④中药和饮食宜偏热服用,或可缓痛。
  ⑤气滞腹痛或腹胀者,应忌食南瓜、土豆及过甜之品等易壅阻气机的食物,可用白萝卜、大蒜、韭菜、香菇、柑橘等有行气温中作用之品作为食疗。
  (3)血瘀证:
  ①观察腹部有无肿块,以及肿块的部位、形状、有无压痛和肿块同腹部的关系等,一般气属无形,血属有形,故血瘀者多有肿块,且固定不移。若肿块变化无常,时大时小,时有时无,可能由气滞引起,需当鉴别。
  ②腹部多刺痛,患者多喜仰卧,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触动患处。
  ③如见腹痛呈进行性加剧,疼痛不止,全腹硬满拒按,并伴寒战、高热、或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是为危险重症。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切不可滥用镇痛剂。
  ④此时患者多有恐惧忧伤情绪,需耐心劝慰,消除紧张心理。
  ⑤血得热易散,故中药和饮食宜温热为好。
  ⑥饮食以易消化之温性食品为主,山楂、酒酿有行气活血功能,可用于食疗。
  (4)食滞证:
  ①应严格控制饮食,腹痛严重者可暂禁食,等疼痛缓解后,先给予素淡流食或半流饮食,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②若食后不久,即出现脘腹胀痛,可试用探吐法,使患者将胃内积食吐出,或用缓泻剂泻出,可以缓解症状。
  ③呕吐重者,可针刺内关、合谷。嗳腐吞酸时口含生姜片或咸菜,或可减轻症状。
  ④做好口腔护理, 以淡盐汤漱口。
  ⑤鼓励患者食用萝卜、金橘、橘子、苹果、山楂等有宽中理气消食之物。
  ⑥可用捏脊疗法,以促进胃肠功能,缓减腹痛。
  4、养生指导
  (1)养成生活规律,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特别要注意腹部保暖。
  (2)调节情志,善于处理生活中不愉快问题,勿使七情过激,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3)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饥饱无度,不食不洁之物。腹痛初愈,不宜生冷,并应节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食后不作剧烈活动。
  噎膈
  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故噎是膈的前驱症状,膈常由噎发展而成。正如《千金方衍义》中指出:"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病之始。靡不由噎而成。"西医中的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1、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酒嗜辛、劳伤过度,导致肝郁、脾虚、肾伤,形成气郁、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其病变部位,虽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1)忧思郁怒,痰气交阻: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以致运化失调,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使疏泄失职,血行不畅,积而成瘀。痰瘀阻寒食道。饮食难以下行,久之精微不能生化,津液日益干涸,上下不得流通,而成噎膈。徐灵胎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指出了构成本病的主要病机。
  (2)饮食不节,痰热瘀结:饮酒过多,或恣食辛躁之品,久而积热消阴,津伤血少,痰热瘀结,致使食管干涩,食道狭窄而发为噎膈。病变补起,损伤胃津,继而则肾阴受损,且可由阴损而致阳衰,成为气虚阳微之证。《素问·阴阳虽论》中说:"三阳结,谓之膈。"即是概括地指出噎膈的形成。
  2、辨证论治 本病初起,常无明显症状,仅有胸闷、嗳气、呃逆、食道或背部隐痛等现象,很容易被忽视。继而出现吞咽困难,尤其是固体食物,虽勉强咽入,亦必阻塞不下,随即吐出。严重者,汤水都不能下咽,形体日渐消瘦,大便燥结如羊屎,肌肤甲错,精神萎靡。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
  (1)痰气交阻:
  证候:吞咽哽阻,胸隔痞满,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口燥咽干,形瘦神疲,大便坚涩或便如羊粪,舌质红,苔薄腻或薄黄,脉弦细而滑。
  治法:理气开郁、化痰润燥。
  主方:启膈散。
  (2)瘀血内结:
  证候: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饮水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如赤豆汁,形体消瘦,肌肤枯槁,舌质红或青紫,脉弦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主方:通幽汤。
  (3)津亏热结:
  证候:吞咽哽涩且痛,可进流质饮食,固体饮食难以咽下,形体日渐消瘦,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有裂纹,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津液。 主方:五汁安中饮。
  (4)气虚阳微:
  证候:长期饮食不下,或食后即吐,泛吐清涎,面色白,精神倦怠,形寒气短,腹胀浮肿,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温阳。
  主方:补气运脾汤,右归丸。
  3、辨证施护
  (1)实证:包括痰气交阻及瘀血内结证。
  ①观察食物下咽受阻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轻症者虽饮食难下,但汤水可进。重症者水浆不行,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痰涎。
  ②因疼痛难忍,咽下困难者,可给服1%普鲁卡因溶液,每次10毫升(注意有无过敏反应),以缓解症状,便于进食。
  ③估计患者可能发展至滴水不下时,宜早日插入软胃管保证饮食入胃。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谨慎,切忌造成食道穿孔或出血,插管后应按鼻饲法护理。
  ④饮食宜细软、多汁,可选用乳类、蛋类、肉糜、碎菜等,禁忌辛辣、煎烤、及烟酒刺激之品。
  ⑤患者能自行进食时应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⑥注意情志护理,使其心情舒畅,肝气条达,气血和顺,有助于减轻症状。
  ⑦保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缓泻剂。
  ⑧针刺常用穴位有膻中、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脾俞、关元俞等。
  ⑨根据体力及病情适当安排活动量。
  ⑩晚期患者可采用胃造瘘术,由胃瘘补给营养。对造瘘患者,要遵医嘱定时定量灌注温度适宜的食、水。灌食前要用温开水冲洗胃管,防止管腔堵塞及管腔内残留食物变质。高温季节,尤要注意灌入食物及用具的清洁。灌注时避免空气进入,并注意及时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2)虚证:包括津亏热结与气虚阳微证。多由于饮食不下,脏腑失于营养,兼之病邪日久耗阴伤阳,此时噎膈未除,仍属虚实夹杂;虚多于实,除按实证护理外,尚应根据虚证的性质,辨明阳虚、阴虚,而着重补阳或滋阴。
  ①病室应整洁、舒适、空气新鲜,重症患者应住单人房间。适当调节室温,阴虚宜凉润,阳虚宜湿暖。
  ②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及时处理呕吐物及痰涎。
  ③每周测量体重一次,并记录出入量。注意保持二便通畅,必要时给予润肠通便药物。
  ④正虚易受外感,应特别注意保暖。
  ⑤噎膈与梅核气患者都有吞咽受阻症状,但后者食入无阻而噎膈则哽噎难下,应予以鉴别。
  ⑥饮食以补养为主。阴虚者多用豆浆、甲鱼、淡菜、银耳、鸭蛋之类;阳虚者多选瘦猪肉、羊肉、牛肉、鸽子肉、乳品、豆制品、鸡蛋等,忌食生冷瓜果。
  ⑦病情恶化应及早用鼻饲法或胃造瘘,以保持营养供给。
  4、养生指导
  (1)保持精神愉快和饮食得当,是本病缓解和稳定的关键。此外,坚持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均能缓解症状,延缓寿命。
  (2)注意生活规律和饮食调理,不食刺激品和霉烂食物,禁忌烟酒,饮食不宜过热,鼓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泄泻
  泄泻是指排便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而言。古代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现在统称为泄泻。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发病主要同于湿邪壅盛,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致。 西医中凡因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时,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官能症、结肠过敏等,均可参照本证护理。
  1、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调以及脏腑虚弱而致。脾虚温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湿邪致病又有寒湿、热湿之分。
  (1)感受外邪: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但其中以湿为主,而常兼挟寒、热、暑等病邪。脾恶湿喜燥,湿邪最易伤脾,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若因冒雨涉水、久卧湿地是为寒湿内侵,困遏脾运,清浊不分而致泻;如兼挟风寒者则可具有外感表证。若夏秋之间,暑湿季节,湿热伤中,脾胃受病,邪热下迫大肠,亦可发生泄泻。
  (2)饮食所伤:凡食之过饱,宿食内停,或恣食生冷,寒食交阻,过食肥厚,湿热内蕴,或误食不洁之物,伤及肠胃,运化失常,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郁怒忧思,肝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钠,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2、辨证论治
  (1)实证:
  ①寒湿证:
  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
  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
  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
  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3、辨证施护
  (1)寒湿证:
  ①病室宜汪洁整齐,温暖干燥,衣被适度。
  ②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因患者恶寒发热,可能兼有外感,应按时测量体温。
  ③患者喜热恶寒,可选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及葱熨、盐熨等疗法,有止痛消胀缓泻的作用。
  ④饮食宜细软、少渣、少油腻之流食或半流食,待泄泻缓解后再给予软食,并可给炒米粉、炒面粉等制品食用,有助于燥湿止泻。
  ⑤本证不用固涩止泻药物。
  ⑥根据病情安排患者活动量,如泄泻频繁并伴发热者,应卧床休息。
  ⑦饮食和中药宜偏热服。
  (2)湿热证:
  ①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③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④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⑤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的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⑥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亦不用固涩止泻。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3)伤食证:
  ①病室宜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异味刺激。
  ②泄泻严重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可禁食数小时至一日,待腹中宿食泻净,逐渐自流食开始,恢复进食,并注意少食多餐,食入能消,待病情好转后再增加食量。
  ③可给山楂、萝卜、炒米粥、麦芽等饮食,禁忌油腻厚味。
  ④本证不宜止泻,清除宿食,腹泻自止。
  (4)脾胃虚寒证:
  ①虚证常为慢性,经久不愈,遇寒而发。患者多畏寒喜暖,病室宜偏温暖、干燥、阳光充足。
  ②一般虚证腹痛不重,常有慢性持续性腹中隐隐不舒,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适当锻炼,以通调脏腑增强体质。
  ③注意患者情绪,多加劝慰,使其安心养病,树立治愈信心,与医务人员配合。
  ④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原则。多选用豆制品、鲫鱼、鳗鱼、黄鱼、牛羊肉、瘦猪肉、鸡肉、牛奶、鸡蛋等有补中健脾作用的食品。此外,扁豆、番茄、栗子、桂圆、龙眼、苹果脯、大枣等水果蔬菜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可多食用。胡椒、姜等调味品,即可增加食欲,又能湿寒,可以常用。
  ⑤可采用各种湿热疗法,如艾灸、熨贴、热敷、拔罐等,均有助于健脾止泻。也可用护理保健品。
  ⑥大便滑泄,可以酌情用固涩止泻药。中西药同用时,需注意配伍禁忌。
  (5)脾肾虚寒证:
  ①患者喜暖恶寒,病室应温暖向阳,通风良好。多加衣被,必要时以热水袋保暖。因常五更登厕,必须注意防寒,以免受凉。
  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以识别顺证逆证。若腹泻突止,而其它症状不见好转,或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深长,神志恍惚,眼窝下陷,皮肤干燥,少尿或无尿等,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应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③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力,适当鼓励起床活动,进行锻炼。冬天多晒太阳,以使阳气振奋,驱除寒邪。
  ④多选用有补中益气之食品,如胡桃、山药、狗肉、动物肾脏等,并可加胡椒、肉桂等调味。
  4、养生指导
  (1)注意饮食规律,调理得当,并预防外感。
  (2)适当进行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 西医为习惯性便秘,或暂时性肠蠕动功能失调的便秘,以及因其它疾病而并发的便秘,均属本证范畴。
  1、病因病机 便秘的发生,除大肠本身功能失职外,凡脾、胃肾、肺诸脏的功能紊乱,均能引起肠道气机失调,传导失常而形成便秘。
  (1)燥热内结;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肠胃积热,化燥伤津;或由于热病后期,余热留恋,津液不足,致使肠道燥结干枯,不能濡润,传导失常,以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而成热秘。
  (2)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过度 ,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引起气机郁滞不畅,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不能下行而成便秘。
  (3)气血两亏:饮食劳倦内伤或大病、久病、产后以及年老体弱,致气血两亏。气虚则大便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亦可因发汗、利尿太过,或肾之真阴亏损,均可致肠道干枯,排便困难而成便秘。
  (4)阴寒凝结:素体阳虚,或年高体弱,命门火衰,温煦无权,阴寒内生,阳气不通,津液不行,大便为寒所滞,发为冷秘。
  2、辨证论治 便秘临证,首先要分辨虚实。燥热、气滞不行为实,气血不足、阴亏、冷秘为虚。治疗时应针对其传导失常,津液不足或不行,采用调理气机,滋润肠道之法。在辨证论治时不可专用通下,否则津液愈伤,复下复结。正如李东垣所说:"治秘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牵牛、巴豆之类下之。"
  (1)实秘:
  ①燥热内结:
  证候:大便干燥不通,数日不行,面赤身热,腹部胀满或疼痛,口唇胀满或疼痛,口唇干燥生疮,口臭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润肠。
  主方:麻仁丸。
  ②气机郁滞:
  证候: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胀腹痛,食少纳呆,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苔薄白而腻,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
  主方:六磨汤。
  (2)虚秘:
  ①血虚肠燥:
  证候:大便燥结难下,头晕目眩,面色白,唇甲无华,心悸,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主方:润肠丸。
  ②气虚不运;
  证候:便秘或排便不畅,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气短汗出,大便先结后软或并不一定干硬,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苔白,脉虚弱  。
  治法:益气润肠。
  主方:黄芪汤。
  ③阴寒凝滞:
  证候:大便艰涩难下或大便,腹中冷痛,面色青暗,畏寒喜暖,口中和,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通开秘。
  主方:半流丸。
  3、辨证施护
  (1)燥热内结型:
  ①实证便秘者居住的病室应凉爽通风,湿度偏高。因患者热结于内,大便数日不通,是必心情急躁,烦恼易怒,故需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刺激。
  ②饮食宜清淡,偏凉润为主,如蜂蜜、雪梨、番茄、西瓜、扁豆、苦瓜、田螺、芝麻、核桃、松子、香蕉等。
  ③禁忌辛辣厚味,烟酒油腻。
  ④鼓励患者多饮白开水或果汁,以泻热而通利小便。
  ⑤热邪熏蒸于上,口臭、口舌生疮者,应注意做好口腔护理,可用银花甘草水、2%黄芩水、2%双氧水、或五倍子、地骨皮煎水漱口,患处涂锡类散、冰硼散或消炎膏。
  ⑥针刺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龟尾等穴(强刺激),可以调节胃肠功能而通便。
  ⑦服泻药后应注意患者排便的次数及大便量,观察有无腹痛和泻下不止的情况,如有腹痛难奈,腹泻严重时应立即停药,并请医生处理。
  ⑧用肥皂水灌肠通便时,应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腹痛、腹胀等反应,必要时中止灌肠。
  (2)气机郁滞证:
  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是致病原因,故调理气机,使七情和合是本证护理的关键,要对患者关心体贴,了解其心理活动,予以劝导;并应做好家属工作,避免不良环境的恶性刺激,尽量使之心情舒畅。
  ②指导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论有无便意,均按时去厕所作排便动作。
  ③鼓励患者在病情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运动,如散步、作操、打太极拳等,促进气机通畅。
  ④宜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有疏利作用的食品,如香菇、大蒜、洋葱、芦根、竹笋、萝卜等,禁忌甜粘生冷油腻不易消化之品。
  ⑤可在便前热敷腹部或艾灸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⑥腹胀时可用肛管排气,腹中胀痛时不可盲目用大量肥皂水灌肠。
  (3)血虚肠燥型:
  ①虚计患者应注意保暖,充分休息,以养心血。需注意病室温暖、安静,勿使受到突然刺激,如巨响、惊吓、震动等,以免加重患者心悸、眩晕。
  ②饮食以易消化,补益为主,如饴糖、大枣、花生、莲子、羊肉、甲鱼、海参、芝麻、桑椹、荔枝等,并尽可能的补充一些油脂。
  ③大便时应选用坐坑,不宜用力过猛,防止因大便不下而引起虚脱;病情严重者,应有人陪同,预防跌伤。
  ④指导患者饮用有通便作用的饮料,如蜂蜜水,或用番泻叶3-6g泡水饮。
  ⑤虚证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作腹部肌肉锻炼,以加强腹肌,有助于排便。
  (4)气虚不运证:
  ①排便无力时可按摩腹部,在腹壁由右下腹顺结肠方向,向上、向下推,反复按摩10-15分钟。
  ②可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熨贴等。
  ③鼓励适当锻炼,如做扩胸运动等,促使气血运行。
  ④保持心情愉快,防止因气滞而加重病情。
  ⑤大便难下时,勿蹲之过久,以预防中气下陷,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甘油栓注入肛门,或用液体石蜡30-50ml保留灌肠,以润肠通便。
  (5)阴寒凝滞证:
  ①病室应温暖向阳,注意防寒保暖。
  ②本证多年老体虚患者,应限制活动量,勿使过劳。
  ③注意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
  ④饮食应营养丰富、高热量之补益之物,如牛羊肉、鸡蛋、牛奶、胡萝卜、鲫鱼、鲜虾等。
  ⑤鼓励患者多晒太阳,适当运动。
  4、养生指导
  (1)生活规律,养成每日一次的排便习惯。
  (2)做好饮食调理,尽量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有宽肠通便作用。
  (3)酌情进行体育锻炼,使气血通畅,排便自然顺利。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气血不足,容易疲劳的中医调理法!简单易行在闲暇的时候,您可以伸出舌头,看看自己舌头是否有齿痕,舌边的颜色是否很淡白,如果您的答案是是的!那么,您就可能需要看看这篇文章了。现在人身体问题归结起来,除了压力大导致的失调之外,划重点冠心病,莫忘补气!这张方子,益气温阳,治心脏直击根本冠心病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此类患者多以脏腑渐衰气血阴阳日益亏耗为特点,其发病多为因虚致实。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内侵年老体虚等因素导致心脏血脉的气久治不愈的肩颈痛,是忘了调理内在情绪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这样的感受,肩颈痛用了例如推拿按摩针灸电疗泥灸热敷艾灸吃中药封闭针刀等很多方法,就是难以治疗彻底,治疗时只能管一阵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复发,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忘了长期喝电热水壶烧的水,不仅重金属超标还致癌?真正的答案来了赵阿姨已经退休两年多的时间了,她是一个特别注重养生的人,不管是在锻炼身体这方面,还是在日常饮食方面都很重视。前几天赵阿姨和李阿姨交流养生的知识,李阿姨说平时在家里边不能长期喝电水壶春天如何帮助肝脏生发人体阳气呢?不要补肝,而要舒肝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五行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属是木性,因而春气通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每天一个鸡蛋,是养生,还是损坏心血管?研究后表明答案鸡蛋是人们心目当中公认的全营养价值食品,富含高优质蛋白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卵磷脂氨基酸等等,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增加物质补给。在之前的生活经济比较匮乏,这鸡蛋是餐姜用醋泡一泡,好处花钱买不到,太奶奶的养生秘诀,95岁身体倍棒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感谢阅读我分享的美食文章,经验和大家一起共享,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姜用醋泡一泡,好处花钱买不到,太奶奶的养生秘诀,95岁身体倍棒!现在的人,吃得越来越好狂证痰火扰神的舌象痰火扰神舌苔黄主症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舌干燥热扰心神则心烦心悸苔黄腻痰浊扰心,心神不宁则失眠舌干燥热灼津伤则咽干嘴干目涩舌两边红,舌中黄腻苔且有裂纹会反酸口臭,为痰浊十肝70岁老人自述人到老年,不做这三件事,比锻炼身体更容易长寿导语有些老年人,到了老年锻炼身体可勤快了,别看他这么勤快地锻炼身体,可他的寿命依然不长,为什么这么努力锻炼身体了,还没办法延年益寿呢!这其中必然是有原因的,老年人的健康,不仅仅只是吃得越清淡的人,不一定长寿?研究证据从人均摄入食盐的量分析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去医院看病,你会发现无论大病还是小病,医生在最后的叮嘱都会告诉大家回去以后,一定要清淡饮食。而很多人却会错误理解为不吃肉,天天吃水煮青菜更好!坚持居家隔离期间日夜颠倒难以入睡?这几招教你轻松缓解睡眠焦虑疫情期间,由于24小时都要居家隔离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很多人的生活出现了日夜颠倒的情况,白天不起来晚上不睡觉已经是家常便饭。这样的生活习惯持续了几天便开始形成了睡眠焦虑,哪怕是在极
医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临床上最遗憾的事情不是拼尽全力没有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来,而是明明患者已经恢复出院,却因为饮食问题而复发,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张仲景先生曾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脾虚百病生!张东明医生提醒脾虚可导致难言之隐,需标本兼治大家都知道,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后天养生就是脾胃吸收营养供给肾,肾气充足,才能健康。胃是一道门,打开后尽管吃进来,然后交给脾进行运化,好东西走肾脏,浊物走膀胱经。这中间脾胃身体出现这些症状,则提示脾胃虚弱,中医教你如何观九窍而知脾虚中医在临床坐诊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就是脾胃虚弱致病的患者,他们中有的面色苍白有的身形消瘦,像个弱不禁风的纸片人有的体胖浮肿有的少气懒言,声音低沉但他们普遍具有一个共同特征精神萎靡,食深秋时节,寒邪更盛,最宜滋补,医生总结6大经验,助你顺利入冬常言道,入秋三分虚,更何况深秋呢。一场秋雨一场寒,明日寒露过后,天气就正式转冷了。此时正是进补身体的最佳时机,可以更好地为入冬做准备。中医讲究的是药不如食,追求的是药食同源。但无论中医提醒别再乱吃药,风寒风热暑湿体虚感冒,你是哪一种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疾病,老年婴幼儿体弱病人容易感冒或同时伴有其他疾病。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见。一般而言,感冒易愈,少数可中医指出身体出现这仨症状,分别提示脾胃肝脏肾脏出了问题前言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往往不可避免地聊起生老病死的话题,比如谁家儿媳妇生了,谁家老人不在了等等。很多不好的消息,来得好像都是那么着急。实际上,无论何种疾病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的失眠为何总找上中老年人?中医教你这样按摩,轻松一觉到天亮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通常表现为睡眠时间以及深度不足,并且无法解除疲劳或者恢复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者睡不踏实,时睡时醒,或者醒后无法再入睡严重者整宿老中医提醒长期脾虚也会导致肾阳不足,脾肾同源需标本兼顾肾乃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本。人自出生以后,就要依赖脾胃消化吸收食物,将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变化为气血后供应人体,维持生命和促进生长发育,历代中医大家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脾胃的主要特复元活血汤治疗糖尿病病例分享糖尿病是西医名词,与中医学的消渴症相近。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其病因复杂,无特殊治疗方法。笔者用复元活血汤为主治疗本病,取得满意效果。典型病例王某,女,4拯救家人群养生乱谈系列国医大师一日作息表邓铁涛先生,幼承庭训,笃志中医,作为当今我国第一批获得国医大师殊荣的他,早在10多年前便提出了百岁工程,希望通过梳理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与方法并带领更多人在实践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人为何ampampquot肝病ampampquot越来越多?医生苦劝不要忽视这些事,你却不听劝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1。5公斤。其实,肝脏又称为哑巴器官,只知道天天干活,不知道喊累,这也是为什么肝脏受损后,它从不喊痛的原因。肝为将军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