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焦虑的家长,压抑的孩子,在线教育机构雪崩其实早就有苗头

  文丨Tina育儿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本文共3450字,阅读需要3分钟。
  6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对作业帮、猿辅导、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掌门1对1、华尔街英语、  哒哒  英语、卓越、威学、明师、思考乐、邦德、蓝天、纳思等15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重点检查。15家校外培训机构均存在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
  在线教育雪崩——成为2021年下半年伊始,最火爆的话题。
  很多人不明白:2020年初,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线教育不是如火如荼吗?不是大家都在线上开始接受教育机构的课外辅导了吗?怎么突然之间,都变了?
  我想说,疫情最严重的那个时候,并不是在线教育如火如荼,而是直播平台如火如荼,像钉钉被小学生评差分曾一度担心被苹果商店下架的事件似乎还在昨日;腾讯会议里开一个会议,拉上整个班级的孩子们,就可以开启如在校期间一样的线上课堂了……
  校内老师在线上上课与线上教育培训机构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儿。不过,确实需要承认的是2020年为在线教育的高光时刻。
  2020年是在线教育的高光时刻。‍
  大家都知道,2020年刚刚开始的那一场疫情,都让所有人猝不及防。旅游行业、餐饮行业、教育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孩子们没有办法去学校上课,于是在家中度过了,近20年来,最长的寒假。
  学校不让去,课外培训机构的线下课自然也不能去。于是,很多培训机构转战线上课程。与此同时,那些没有能力研发线上课程的体系的教育机构,或者倒闭或者曲线运营采取了用各种直播软件线上教学的模式。
  在这一年的煎熬中,已经运营了17年的优胜教育倒闭了。它的倒闭,到底是不是由于有更多的家长选择给孩子报线上培训课程?不得而知。但是线下培训机构能持续往前走的已经为数不多了,小规模的线下培训机构更是成批的倒闭。
  后来,据相关媒体的一篇报道,阐述了优胜教育的倒闭。文章中这样表示:倘若说优胜教育败在了疫情之下,倒不如说,这些线下机构面对风险的能力实则是不堪一击,本身就存在了一些内部风险。且,优胜教育在有线上培训课程的情况下,依然没有熬过2020年的寒冬。
  线下的教育培训大受重创的同时,另一波以线上教育为主的机构则是"高光时刻"在2020年中开启了"磨刀霍霍向猪羊"的节奏。
  我们来看一些新闻报道的资料:
  据统计,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在线行业融资额超过50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行业此前十年融资总和。疫情为在线教育行业按下"快进键",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行业用户规模达4.23亿,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
  K12头部机构融资不断,"烧钱"更是大手笔。
  《2020移动互联网广告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教育行业处于"烧钱"营销模式阶段。
  以下数据来自新闻报道:
  跟谁学赞助了多个热门综艺节目……
  网易有道旗下K12网校有道精品课聘请代言人,同时投放海量的公交站牌广告和电影院线贴片广告……
  有数据显示,2020年前9个月,头部三家在线教育机构在广告和销售方面的投放总额约达55亿元。
  果然是高光时刻啊!
  500亿的融资、4.23亿的用户规模、5000亿的市场规模、头部三家在线教育机构就有55亿的投放,还不算其他家…… 2020年的中国广告业,想来很大一部分是在靠线上教育的广告投放来支撑的吧?
  看到这里,想请各位家长和同学们想一想,单就这头部三家高达55亿元投放额的广告费用,最终谁来买单?
  中国有句话叫做:物极必反。
  当一件事物发展到所谓"高光时刻"的时候,就该要引起注意了。因为接下来,肯定是如抛物线一般急速骤降。
  然而,资本的快速聚拢,线上教育机构和投资人,只觉得赚得盘满钵满,哪里会想到什么"物极必反"?
  拐点出现的如此之快。
  2021年初在线教育被点名
  1月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点名在线教育,提出了"  企业主体是谁?资本大规模介入引发哪些问题?如何加强监管?  "三个问题。文章中提到,"由于资本的助推,在这种完全互联网化的营销模式席卷下,  在线教育存在偏离教育规律本身的可能,不是靠课程品质、教学效果等获得市场的选择和青睐,而是被资本逐步主导和影响。  "
  6月1日,各个培训机构被罚款共计3650万元。(就是我文章刚开始的那部分。)
  接着,教育部又出大招。6月15日,为专门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专门成立监管司。 这就意味着,校外培训机构的"强监管"时代,已经来临了。
  由此带来的现象是:投资者们纷纷落荒而逃,教育公司的股价暴跌,央视也全面下架了在线教育企业的广告植入,各大卫视也减少了在线教育企业的冠名……教育企业内部也开始裁员,有的高达50%……很多家长也开始担心。
  焦虑的家长都有一颗不安的、躁动的、争强好胜的灵魂。
  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何要监管校外培训机构?想来,有这么几点,跟大家分享:
  1、升学压力造就了孩子唯"成绩"论高低,便通过"补课"的方式来规范孩子的学习。
  教育最终的目的从来不是学习成绩好。
  焦虑的家长,不但自己焦虑,也把这种焦虑传递给了孩子。所谓升学压力,其实就是家长争强好胜造就的。
  孩子的学习从来不是被家长一步一步逼着往前走的,而是孩子内心自发的想要去学习。
  那些习惯于跟别人家孩子做比较,争强好胜的父母,当看到别人家孩子去好学校,非要让孩子进好学校,看到别人孩子学习什么她就要学习什么,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按照自己孩子自身情况去选择适合孩子的道理,真是可怜。
  难道孩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身体健健康康,每天都轻松自在,能孝敬父母,能诚信待人,能踏实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工作,就不算是优秀吗?钱多有什么用?钱少又能怎么样?
  现在的人对教育很盲目,不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味追逐金钱和名利。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建议大家一定要去听一听曾仕强教授的易经智慧。这才是中华儿女们必须要懂的文化,遵循中华文化,顺天应人,才会人生圆满。
  2、校外培训机构,唯"金钱"第一,大多数(非所有)无公德心。
  前两天,看到一则报道,阐述了这样的事实:某线上教育机构的招生群内,有一半以上是水军,水军会配合线上培训机构的招生老师,做足全套的工作,在真实的家长面前演绎一场场"我家孩子报名了"的"大戏"。
  配合演出还算是小儿科,更让人觉得没有公德心的是,他们还会配合机构PS一些收费截图证明……为了招生,做出这样的行径,你是家长,作何感想?、
  甚至还有教育机构, 以亏损换规模,企图上市,赢家通吃,这是做教育的人应该有的初心吗? (像这样的教育机构,甭管做多大,早晚会应验那句话"天地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一切有因果,起心动念皆为善,才能善终,否则,反之。
  说到教育,就会想到至圣先贤孔子。
  那么,孔子教育学生的时候收费吗?这个问题自古有争议。
  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话:"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是孔子说的,字面意思是: 只要自己准备了一束(十条干肉)来送给我的,我没有不教诲他的。
  有人理解,跟着孔夫子学习也是要交学费的,比如十条干肉;也有人理解,这是见面礼而已,并不是学费,若理解成孔子收学费就颇有点小人之心了。不管收不收学费,都不重要,以论语中孔夫子的言行来看,育人的根本在于"修"。
  古人育人,以修德为主,知识文化次之。我们熟知的六祖慧能,不识字,但是其人生成就比认识字的人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而现在的机构,仅仅传授知识为主,无所不用其极的讨好、说服、恐吓家长,比如说,制造各种学霸做比较、升学的焦虑情景;虚假宣传等等,促使家长不断充值,有的家长在焦虑的情况下,选择了充值上万,几十万,结果,机构倒闭,课没上完,钱也找不回来。"课"财两空。
  这样的培训机构公德心在哪里?良心在哪里?
  当然,并非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是如此。也有一些机构是能够坦诚、真诚的与家长对话。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讲,校外培训机构是对校内教育的补充和辅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些家长的刚需,并不是所有家长的刚需。也就是说,校外培训机构仅仅是教育行业中的一个配角。
  而不断有资本注入教育行业,势必会加速导致一些立场不坚定的教育机构——没有公德心,没有良心,以追逐资本为基准。这是违反教育的本质和初心的。
  最后,再来聊一个问题:我想,针对校外培训专门成立的监管司,其职责肯定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压所有的培训机构, 而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包括线上和线下的所有校外培训机构)。
  如果,你所在的校外培训机构有公德心,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以道德伦理为本位,以百年育人的观念来发展自己的企业,钱财无需外求,自会来到,搞不好还能成为新时代的"北大清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老阿姨Tina,一位喜欢写点文字的普通人。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启发。
  愿您向阳而生,满面春风,做心中那个最好的自己。

萌娃成长日记儿子的欲擒故纵计。20220406上周五发生了一件趣事。大早我送儿子上学,在路上,儿子问我爸爸,今天周五了,不知道妈妈晚上带我吃什么好吃的呢?我,我心想这小子内心里面倒是清楚得很呀,每到周五,夫人只要有空就会与我一父亲靠自学将智力障碍女儿培养成乐器达人,希望她能靠音乐养活自己来源扬子晚报长不大女孩学乐器10年屡屡获奖长不大女孩学乐器10年屡屡获奖当初父亲发现她对音乐感兴趣,便自学后再教她,开启了她的演奏人生3岁时确诊先天性智力障碍,医生说她会永远停留在额头比较小是什么感受?窄脑门,额头小,这就是我家孩子爸和孩子经常挂嘴边说我的一句口头禅。孩子爸和孩子总拿这开我的玩笑。比如,我的意见与他俩不统一,他们就会说,你窄脑门跟我们说的不在一个频道。又或者是,我孩子近视度数不高要坚持戴眼镜吗?答家长问开灯睡觉会影响孩子视力发育吗?孩子近视度数不高,要坚持佩戴眼镜吗?孩子适合戴OK镜吗?本期答家长问聚焦家长普遍关注的眼健康话题,邀请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眼科主治医师冯庆阳为大家一个男孩子太懂事,懂事的让人心疼每个认识你的人都说你们家孩子真懂事如果一个人,两个人这么说妈咪会很开心可是每个人都这么说妈咪就很心疼心疼你这么懂事有没有委屈了自己记得你胳膊骨折复查在大夫那儿上蹿下跳大夫说你怎么这可怕的2岁,可以打两下吗?网传两岁的孩子不听话,可以打两下这个说法对吗?这个说法是对的,这个话题感兴趣好。这就要开始,你先别着急,听我说完,讲清楚,不然你下不了手人。成长的过程真的不可思议,无论你的记忆有多左利手需不需要被纠正?正常引导顺其自然左右利手反映了大脑的偏侧化机制,很多人也的确会对它们产生兴趣左利手是不是真的更聪明?这种习惯到底需不需要被纠正?孩子的利手在23岁就可以确认。左撇子的孩子学写字一开始可能会慢些,容辅食儿歌来了辅食添加歌谣宝宝辅食莫着急,六月米粉开始加,高铁不甜是必须,由稀到稠逐步加。三天观察不过敏,根茎蔬菜就跟上,土豆南瓜红薯好,适合吞咽无污染。香蕉苹果泥也行,菜水果汁切勿上,饭后白水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没有天生自律的孩子,但有可以教会孩子自律的父母。虎妈01hr我小学低年级时就读于一所普通小学,班上有一位男生的父母是街边做小买卖的,我经常看到他的父母在街边叫骂,对,不是叫卖,而是父母同时落水,你会救谁?孩子们一点不纠结,爸爸们惭愧吗我是一个全职妈妈,一个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全职妈妈。拒绝焦虑,拒绝内卷,轻松育儿,理性对待婚姻生活,宽容应对婆媳关系,希望我的一些观点能够让你豁然开朗,能够带给你正能量,解决你的现实孕妈妈日记(倒计时43天)自从做完胎心监护,每天肚子里的宝宝都会变得很活跃,偶尔也会和他讲讲话,虽然爸爸不在身边,但是爸爸也在很努力的为了我们在工作。有时候,他仿佛还会互动了,说一些夸奖他的话,他就会动的格
别人一年读百本书,你却一页都看不下去,是因为缺少一本书前几天一个朋友说想提升沟通技巧,说因为自己不擅长沟通,在工作中失去了很多机会。于是,我就给他推荐了几本关于沟通的书。他却笑着跟我说我根本就看不下去书,看书太慢了,没看几页就能睡着,月薪5000,如何存钱?有个朋友问我说工资好低,月薪只有5000,如何存钱?我告诉他,你的思路错了,不是怎么存钱,是你准备存多少钱!一般人的逻辑是收入开支存款。但是这样往往存不下钱,尤其是在工资不高的时候思维受限,动力不足,不懂得如何学习改变怎么办?你是否不安于现状,又无从突破?你是否觉得我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会读书写作的都是有天赋的?你是否早已看到自媒体时代的巨大红利又感叹自己不会做视频,不会写文章,觉得新学期收心,如何重塑大脑专注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2招很关键开学短短一周的时间,就有家长苦恼我家孩子虽然成绩一般,但心里很想好好学习,只是每次一学习,心总是静不下来,一会摸摸这个,动动那个,很难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一页习题用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做林徽因父母再忙,也要多做3件事,当心孩子越来越胆小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勇敢?你会怎么回答?可能很多人会回答见义勇为侠肝义胆拔刀相助等等,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些都太遥远了。著名女作家三毛曾在她的文章少应酬时,掌握这5个敬酒方法,既不吃亏,又不失礼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讲究人情往来。无论是亲朋好友之间促进感情,还是事业上的公关洽谈,都离不开应酬。但偏偏中国的酒文化又特别浓厚,一到应酬,就难免要喝酒。很多人之所以那么排斥应酬,就越有成功潜质的人,越懂道德经这句话,若不懂,越混越差道德经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器晚成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安慰那些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如果某个人年少不得志,总有过来人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大器晚成嘛!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然而,道德经陈嘉庚一个男人,可以没钱没人脉,但要有思维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每个人吃饭都想吃美味佳肴穿衣都想穿绫罗绸缎出行都想坐豪车骏马,这是人之常情。但愿望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生活中,往往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你有没有想过,为什国学忠告家庭教育中,父母改正2个坏习惯,让孩子更有出息老人们常说一个人成年以后是什么样子,往往能从他小时候的性格和习惯上看出来。而性格和习惯,往往是在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中形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孩子能否成器,看他的父母有什么习惯,父母越会教,孩子越有出息这3条国学家训,家长要牢记人这一生,年轻的时候煞费苦心,是为了自己能成大器成家以后又殚精竭虑,是为了孩子能有出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代更比一代强是根植于内心的强烈愿望。因此,教育孩子成才,是天下父母毕生的父母会教,儿女成器有出息的孩子,往往有3个好习惯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这一辈子能有多大的出息,有很多因素影响。但为什么老人们总是说看一个人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就能大概推断他的未来?人在几岁乃至十几岁的时候,连知识量都不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