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双减真要对标德国?这些事德国人不会告诉你

  作者 | 无才姐
  很多读者想看我写"双减",因为坊间盛传这次的"双减"政策是要对标德国,而我正好生活在德国,写过许多关于德国教育的文章。
  这个话题非常庞大,我打算 分为三篇来写 :
  一,"双减"对标德国的可能性有多大,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二,家长面对"双减"为何更焦虑了,如何克服焦虑?  三,怎样教育孩子,才能在"双减"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话题,积极参与讨论。
  天下苦内卷久矣!
  当我刚听说"双减"政策出台时,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终于来了,终于有救了!
  这两年写育儿文已经越写越沉重,越写越压抑,越写越背离当时开号的初衷——那时候我只想做个简单的逗比,分享育儿过程中的趣事。
  在后台的留言中,我接触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不快乐的家长和孩子。
  如今,跳楼和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而且有愈发密集的趋势。
  你能想象吗?和我讨论抑郁症的最小的读者,仅仅小学三年级。
  太心疼了啊!
  我是江苏人,从小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经历过传说中地狱模式的高考,可是在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去上大学之前,还没有听说过一起青少年自杀事件。
  可是去年,仅仅在两个月间,那个十八线小县城竟然一连发生了五起中小学生跳楼事件,其中一个还是我母校的小校友。
  难以置信,十几年间,我们的教育大环境竟已恶化到如此境地。
  相比起民风尚算淳朴、家长鸡血程度中等的小县城,一线大城市的情况更是堪忧,每每和北上广的朋友聊到孩子,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一头满溢的焦虑。
  不要说孩子,连大人都快扛不住了。
  所以我对"双减"政策的态度十分明确:举双手双脚赞成 。
  当一个剧场已经严重失序,观众们不仅纷纷站起来,还抢着垫脚,甚至企图爬到椅子上去时,管理人员是时候登场了。
  大家都坐下难道不香吗?
  这个重新维持剧场秩序的措施,就是"双减"。
  那么,我国"双减"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路径将会怎样?有没有参考的对象呢?
  有人非常肯定地说,"双减"政策对标的是德国。
  理由很简单,因为其它国家的教育体系都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和价值观。
  比如美国,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孩子从小走的就是泾渭分明的两条道路。工人阶级的孩子上公立学校,早早放学后就在马路边玩;中产阶级的孩子上私立名校,放学后在无数兴趣班之间辛苦奔走,这种景象在《不平等的童年》这部轰动一时的社会调查报告中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阶级的分化和对立显然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嘛!
  再比如芬兰,芬兰教育享誉全球,是真正的佛系养娃快乐教育,学生学习时间最少成绩却最好,教育体系突显平等和高效。可是芬兰全国人口加起来才500多万,人均GDP却有5万美元;我国人口14亿,人均GDP仅1万美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芬兰采取的都是小班教学、定制化教育,对于有特殊问题的孩子,学校甚至会专门配个老师来教他,这个国家教育资源的雄厚程度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对标这样的"小巨人"显然是不现实的。
  相比较而言对标德国确实要靠谱一些。德国是欧洲人口大国、教育系统以公立为主、分配体系注重公平、整个社会分层呈扁平化,和我们的目标十分接近有没有?
  最重要的是,德国有全世界最好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德国制造"背后的秘密武器,也是解决"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问题的不二法宝。
  那么,是不是我们一比一拷贝德国模式就行了呢?
  恐怕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很多人都知道德国教育是两条腿走路,即施行"双轨制" 。
  简单说,就是让擅长学习的孩子去接受高等教育,当白领,让不擅长学习的孩子去接受职业教育,当蓝领。
  请注意,这两条腿和美国教育体系的两条腿从本质上来讲是不一样的。
  美国的两条腿是从孩子出生时就分开了,中产阶级走这条,工人阶级走那条。
  而在德国,不管哪个阶层的孩子从小都在一起上免费公立学校,小学四年级结束再进行分流,决定到底要走哪一条路。
  由于德国各州的教育体系不尽相同,实际情况极为复杂,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仅以我所在的拜仁州为例,用最简短的文字向大家做个介绍。
  拜仁州中小学体系图(来源:www.km.bayern.de)
  拜仁州小学(Grundschule,图中绿色)毕业分流是有统一分数线的,达到2.33的孩子可以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图中蓝色);达到2.66的孩子可以进入实科中学(Realschule,图中橙色);其余孩子可以进入中等中学(Mittelschule,图中紫色)。
  请注意,德国的五分制和美国是相反的,小学毕业最好成绩为1.00分。
  文理中学的学制为8-9年,毕业时参加"高考",得到高阶中学毕业证书(Abitur)后可根据成绩报考心仪的Universität即综合大学。
  这条路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大直路,一路奔向"大学本科"。
  实科中学的学制为6年,中等中学的学制为5-6年,毕业后均可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去工厂当学徒工,也可以进入FOS或BOS这样的学校进行学业深造,最后有望获得类似于高等专科学校的文凭。
  实科中学和中等中学大体上都是奔着蓝领去的(但不绝对),两者的区别在于,实科中学获得的职业教育的范围更广,机会也更多一些。
  好了,现在重点来了,在经济发达、教育质量名列前茅的拜仁州,小学生升入文理中学的比例有多少呢?
  要知道,现在国内多少家长急得睡不着觉的原因都是只有50%的孩子能上高中啊!
  那么德国家长佛系养娃的原因是因为闭着眼睛就能上文理中学吗?
  你猜,你使劲猜。
  找这个升学率的数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德国小学一般不统计这个。
  读过我旧文的老粉应该还记得,大麦一年级第一次家长会的时候我问了班主任这个问题,结果班主任一脸懵地看着我,好像我是从外星来的。
  后来大麦和小米相继毕业,身边朋友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我才对升学率有了个直观的感受,就两个字:
  离谱。
  通常二十人左右的班级,全班只有一个孩子没考上文理中学的,和全班只有一个孩子考上文理中学的,我都听说过。
  是不是和学校的好坏有关呢?
  真没关系,完全随机。
  最后我终于找到了一组珍贵的官方数据,据教育部统计,拜仁州2017/2018学年四年级学生进入文理中学的比例是38%。
  低得难以置信有没有?!
  不过请注意,"进入"和"考上"并不是一回事。
  "考上"是客观事实,而"进入"是主观选择。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考上"了,但我不一定要"进入"啊!
  是的,颠覆常识的事情出现了,在德国确实有不少孩子是考上了文理中学却不去上的,他们转头选择了实科中学。
  人家压根就没把读大学当做人生必选项。
  这样的情况在大麦和小米班里都有发生,理由都是家长和孩子不想承受太大的学习压力,所以放弃了课业繁重、节奏很快的文理中学。
  中国家长肯定要想不通了,德国人该不是有什么大病吧?就这么把孩子前途给毁了?
  当然不是。
  "不想吃苦"只不过是表面原因,而背后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性价比的问题。
  也就是说,读文理中学的性价比未必就比实科中学更高。
  坐稳了,更多冲击三观的奇奇怪怪的东西正在扑面而来。
  德国人无疑是敬重知识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人博士,全家博士"。
  一旦获得博士学位,Dr. 这个头衔就会和你的姓名永不分离,印在信笺上,刻在门牌上,而且买一赠一,连配偶的姓名前也自动带上Dr.供人瞻仰。
  可是要说这是学历崇拜,却又完全不是那回事。
  德语里有个词叫Überqualifizierung,学历过剩 ,我刚来德国的时候曾经对这个词百思不得其解。
  学历还会过剩吗?学历难道不是越高越好吗?学了更多的东西难道不是更有竞争力、对社会更有用吗?
  德国朋友摇摇头告诉我,学历太高是会找不到工作的,博士失业可不是什么稀奇事啊!
  你让博士去干蓝领的活儿,他们根本干不过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蓝领;你让博士去干本科硕士的活儿,他们掌握的那些高深的理论知识派不上用场不说,公司还要按照博士的级别支付工资,还要担心大材不堪小用不能安心工作,所以一般德国公司都只会按需招聘,避免学历过剩的情况发生。
  再看看如今国内职场内卷,博士抢硕士的饭碗,硕士抢本科的饭碗,本科抢蓝领的饭碗…难免觉得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可真有意思。
  那么,防止学历过剩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各种职业需求是一定的,人才各尽其用就能高速运转,过高的学历并不能带来更多的红利,倒是反而要面对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
  对于个人来说更是没有必要,如果学习既非出于内心热爱又非出于实际需求,那就只是对青春的浪费而已。
  职场其实是另一个剧场,当观众们纷纷站起来去够更高的学历时,学历门槛就被毫无必要地提高了。
  一方面,大学生太多文凭的含金量急剧下降,而另一方面,连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的现状倒逼着教育系统更加内卷。
  职场竞争和教育系统相互作用,卷成麻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德国人会有"学历过剩"这个概念,而在我们的概念里就是学历越高越好呢?
  用人单位常常为自己的"含博量"、"含硕量"沾沾自喜,把杀鸡用了牛刀当作自身实力的象征;而当"大学生当蓝领"这样的社会新闻出现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屈才",很少有人会去讨论行不行这个问题。
  原因有两个:
  首先,如果说教育这个剧场需要"双减"来重新维持秩序,那么职场同样也需要管理员的出现,让大家都"坐下来"。
  德国相对完善的劳动法和强势的工会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的蓝领和德国的蓝领不是一回事。
  由于缺乏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的高级技工很少,蓝领大多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低水平的意思,就是进入门槛很低,可替代性很高,换句话说就是谁都能做。
  而在德国,连烤面包都要经过系统培训拿到证书,更别说水电机械这些技术领域。
  大学生纡尊降贵想当蓝领?不好意思隔行如隔山,先得考出资格哦。
  而事实上,我国对于高级蓝领的需求是巨大的,人才缺口长期存在。
  所以与"双减"政策并行的,必然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从这一点来看,德国确实是个非常好的参照物,"双轨制"不仅能够缓和升学压力,也有利于推动社会分配体系的公平化,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加速迈进。
  因为劳动力的价格不是由学历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需求,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的核心竞争力,势必会推动整个蓝领阶层的劳动报酬,缩小与白领阶层的收入差距。
  德国人为什么会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这条路,不觉得当蓝领有什么不妥呢?
  因为职业教育不仅学习压力小、学制短,而且一样可以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蓝领和白领的收入差距微乎其微。
  我认识的一位高级技工就是从职业教育体系中走出来的,没有读过大学,在某公司负责大型机器的全球售后维修工作,工资加出差补贴月入两万多欧(与人民币一比八),远远高于普通白领的收入。
  你说他会逼自己的孩子考大学吗?没有必要啊!
  当然了,在德国有些职业是有特殊滤镜的,比如医生,律师,大学教授,这些都需要高学历,且无法走职业教育的道路;另外对于一些晚熟的孩子来说,如果职业教育走了一半又开始向往大学生活,那就需要走一些弯路了。
  所以我一直把进入"文理中学"当做"最宽的那条路",因为选择最多,这可能也是德国高知家庭重视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了。
  尽管如此,他们的心态也是相对平和的,毕竟,就算走不了"最宽的那条路",其它路也不算太差,只要足够努力都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除了"双轨制",我还想说说德国教育体系中一些不容易引人注意的地方,而恰恰是这些地方另有乾坤,体现出了这个国家真正的教育理念和实力。
  前面提到过,拜仁州小学分流是有统一分数线的,这个分数线长期固定,使用多年。
  也就是说,不管这一年有多少小学毕业生,只要成绩达线,都可以进入文理中学。
  细思极恐啊!
  万一,万一小学生们纷纷鸡血上身,全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不是把文理中学的校门给挤烂了吗?
  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大麦的班主任,结果她又一次一脸懵地看着我,不明白怎么有人会觉得这是个问题。
  后来我当然知道了,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想上文理中学,早早就瞄准了职业教育那条路。
  可是从管理的角度看,难道不是根据每年的毕业人数和成绩排名确定分数线更容易操作吗?
  比如大麦和小米最后上了同一所中学,就因为两届报名人数相差较大,最终班级数量都不一样,给学校管理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但这种学校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行为正是体现了德国教育的核心理念:避免竞争 。
  分数线只是一个标准,达到了就说明你有能力上文理中学,但是你不必和任何人竞争,别人学得怎样与你无关。
  直到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小学四年从来没有成绩排名,因为用不上啊!
  这完全颠覆了我们从地狱模式带来的"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人生观。
  即使这样,拜仁州的教育部门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分数线的存在,拜仁州被认为是学习压力最大的州之一。
  那么其他州又是怎么操作的呢?
  有许多州是采取老师推荐的形式,即老师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推荐进入不同的中学;还有的州则完全根据家长的意愿,家长和孩子一合计,想上什么就上什么…
  是不是想不通了?这是几个意思?
  打鸡血的都去文理中学,想躺平的都去别的中学?万一不合适怎么办?这不如同儿戏么?
  别着急,其实各种中学都是留有"后门"的。
  进入文理中学不是一劳永逸,每年都会淘汰一些学生,比如多门功课不及格、主课补考不过。
  但是请注意,这不是末位淘汰制,只和学生的个人成绩有关,和竞争排名无关。
  这个淘汰率我没有找到统计数据,只知道朋友的孩子入学时有7个班,最终留下参加"高考"的是4个班,消失了3个班。
  不过与此同时,实科中学每年都会有一些成绩优异又有主观意愿的孩子升入文理中学,甚至有中等中学的孩子连升两级最终也进入文理中学。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一步调整目标,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然了,实科中学和中等中学的学习内容本身要比文理中学简单,升入文理中学后跟不上再掉下去也是有可能的。
  这也是一些目标明确的家庭尽量争取一次到位、避免孩子进入其它中学的原因。
  不过总体来说,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始终专注于"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不断去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残酷的竞争上,大大减少了焦虑。
  再来说说德国的升学考试。
  在德国人的词典里没有"一考定终生",无论是考中学还是考大学都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分数计算系统。
  在大麦毕业之前,整个四年级期间需要经过三门主课的总共22门大考,再加上平时的口试成绩,最终换算出总成绩,到了小米毕业这一年,因为疫情关系大考减少到18门,但是除了口试成绩之外还加入了一些随堂测验的成绩。
  考大学那就更复杂了,通常从11年级开始,平时的笔试和口试就开始计入最后的Abi总成绩,而所谓的"高考"虽然也声势浩大,但只占到总成绩的30%左右。
  怎么说呢,体验起来十分酸爽。
  在经历大麦和小米连续两整年地毯式轰炸般考试的过程中,我常常想,还是直接来一刀比较痛快啊!
  但是真正冷静下来又会觉得,确实这样才能如实反映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
  而且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就认识到学习需要踏踏实实,不能心存侥幸,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教育。
  德国这种以平时成绩为主的计分体系对整个教育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背后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和教师队伍的高度职业化。
  只有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的情况下,不同学校的"平时成绩"才能得到相同的认可;也只有在教师队伍高度职业化条件下,才能杜绝徇私舞弊的情况发生。
  看似简单,背后却体现了一个国家可怕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的高度成熟化。
  在现阶段,我国对标德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可行的,但是要照抄德国的教育系统和计分体系却是不现实的。
  举个很小的例子,在大麦选择中学的时候我一度不敢相信,真的是本市所有中学随便选吗?会不会选了太热门的学校被拒呢?
  结果完全没问题,全市公立学校无差别对待,有多少学生报名就收多少。
  我们所在的城市属于德国的中等城市,私立学校寥寥无几,口碑一般,和想象中的贵族学校根本不是一回事,基本不在当地人的选择范围内。
  大麦入学第一天就发现和市长的女儿同班,就连市长和市长夫人本人也是从这所平平无奇的公立学校毕业的。
  全民接受公立教育真不是一句空话,阶层差别在教育系统中很难看得出来。
  当然,德国也是有真正的贵族学校的,但和其它国家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和中产阶级甚至一般的富裕阶层都没有多大关系,通常不在教育系统的研究范围内。
  写了这么多,只是想尽可能地阐述德国教育系统的现状,并没有鼓吹德国教育的意思。
  事实上,德国人对他们的教育系统并不满意,批评的声音很多,特别是分流过早的情况饱受争议。
  我在写这篇文章查找资料的时候甚至看到一篇德语文章,标题就是《德国教育体统为何如此糟糕》。
  可见,从来就没有完美的系统,只有不断努力完善的系统。
  如果往前追溯半个世纪,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那时候的德国教育和今天的中国教育极其相似,也是鸡血满满,分数第一,打骂教育盛行。
  今天的德国,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后不断追求公平的结果,也正好配合了社会老龄化和竞争活力下降的趋势。
  效率和公平,是人类永恒的难题,也是今天的中国最需要面对的问题。
  以目前的发展阶段和人口结构来看,激烈的竞争仍然会在中国长期存在,德国模式只能部分借鉴而不能完全照抄。
  在教育领域,我们也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以"双减"政策遏制恶性竞争,就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END
  关注下期
  为什么人人都痛恨内卷,痛恨剧场效应,而当"双减"政策让大家都"坐下来"的时候,却没有多少家长拍手叫好,大家 反而更焦虑了 呢?
  是不是换个环境,来到德国这种"佛系养娃"的国家就可以不焦虑了呢?
  并不。
  德国的华人家长依然是一个无比焦虑的群体,这又是为什么呢?
  欢迎关注下期文章,解密你内心深处的焦虑。
  话题 TOPIC
  "双减"的新学年开始了,
  欢迎来留言区与无才姐互动,
  聊聊你的变化、担忧和期待。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联系小助手微信:wucai6de01。

一块钱的生日礼物生日本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对5岁小孩子来说的话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不小心成为负婆的我一个人确实生活太忙,没能为孩子做特别的准备,下午放学的时候就准备带孩子去街上选选礼物,玩一玩,至你对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今天我想对自己说不要太纠结于当下的生活除了选择还有热爱。生活教你成长但是却不会告诉你成长方式,现实生活的残酷会狠狠的让你跌入谷底跌入万丈深渊,我从来没有想过信任一个人会让自己陷入如口口都是雅诗兰黛的应季石榴酒,秋末初冬独有,做一回封存一整年初冬时节,把秋天的味道装进酒里,晒到朋友圈,有留言说美翻天口口都是雅诗兰黛的应季石榴酒,秋末初冬独有,做一回封存一整年岁月一轮轮的变化,四季轮转,每一季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美味。随8岁女童身上突然长出白斑,罪魁祸首原来是它前段时间有位8岁女童来医院就诊,原因就是颈部出现两小块白斑。家长对此很重视,怀疑是白癜风,随即去了当地医院问诊。但是当地医院并没有确诊,于是女童及其家长辗转来到我院。通过WOOD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摘要世界并不是充满着利己和残酷,只是我们的善良还未被发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争论多年的话题。而在如今的各种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到,人类恶的一面。不管是轰动一时的韩国N橱窗中的完美娃娃,影响我们理想身材图女孩与玩偶图片已获授权导读l身体意象的发展在6至11岁之间。娃娃,以及媒体,都会影响这个过程。l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与玩现实身材娃娃的女孩相比,玩极瘦身材娃娃的女孩倾向更瘦的理想无须争辩某事真假,只需证明它与地位高低有关就行导读说服他人,有一个中心路径和一个外围路径。声望往往比真相更重要。社会上层人士,最在意自己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与对他人的负面看法有关。许多人发现了一个争论的必杀技不需要争辩某事是绝望是抑郁症里最难应付的感受,但这几招很有用(图文无关,图片已获授权)导读人会绝望,往往是因为使用了一种狭隘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可能的。重新想想你过往心情变好的经历,想想那些让你重燃希望的经历,能够帮助好好的人,怎么就抑郁了?导读当人的基本需求,例如安全感人际关系和意义等,没有得到满足或先天资源被滥用时,就会产生抑郁。人们学习能够帮助自己满足基本需求的心理技能,可以减轻抑郁。抑郁的人,常常有非黑即白的思每天都玩社交软件,危害竟然这么大!还有很多青少年不知道的导读数字世界对00后和95后这一代青少年的社会发展影响比前几代人更加重要。研究表明,由于数字媒体使用量的增加,青少年现在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时间更少了。尽管社交媒体有好处,但过分接宝宝的健康零食怎么选?执行标准别忽略花爸说家长与零食之间的战争从未消停过,孩子总爱对零食情有独钟,为了孩子的饮食健康,如何选择健康零食便成了家长们的头等大事。孩子的零食该如何选择,才能做到不仅保证好吃,还要兼顾食品的
早晨这个时间叫醒孩子,身高竟然比同龄人平均矮7cm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已成普遍趋势,并非是矫情,而是破财消灾大学是从校园过度到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父母和老师的刻意引导下,学生对于大学生活都有着满满的期待和憧憬,即使到大学需要住校,离开父母的保护独自一人生活,也丝毫没有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大中国排球队队长朱婷忍无可忍,为讨公道,愤而举起法律武器寒山拾得忍耐歌里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寒山问拾得这世上有人无端诽谤我,有人欺负我,有人侮辱我,有人嘲笑我,有人践踏我,有人对我做恶,也有人欺骗我。我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拾得视频号大改版,微信的新战略武器成型了,你看懂了吗?视频号,让你欢喜让你忧你好,欢迎来到财经科技新知的时间,我是陆新之,今天终于要跟大家讲讲视频号的新变化。自从1月份开始以来,经过4个多月的试运行,现在的视频号已经基本上看得出整个发少女前线反攻明日方舟?云图计划测试开启,这作业还有的抄么?二次元手游市场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随着新一批的版号审核通过,又有一波游戏开始如火如荼地宣传了起来,而其中少女前线云图计划怕是其中最受关注的手游之一了。相信不少玩过前作少女前线(简发展了上万年的人类,准备摆脱对动能武器的痴迷了吗?以自然的视角看来,人类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奇怪的生物。经过数千年的进化,人类终于做到了把一个不姓贝的小伙子扔到自然环境中,他十有八九无法独力存活下来。作为没有尖锐牙齿与锋利爪子的弱小给物业交停车费不收,业主被人推倒在地,物业她砸我电动导读现在停车资源都是比较紧张的,大多数老小区的车位都不充足,有些业主找不到车位就会乱停,也容易会导致小区内部道路拥堵,有些物业或业委会就会出些规定,比如以抽签或先到先得的方式租车位买车位经常被堵住,通道边一排违停车,物业称业主素质低导读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也是多了起来,在农村老家倒也还好说,都是停在自家的院子里,在城市小区里就要交停车费了,各个小区收费制度也是不一样,有的是按照车位来租赁的车位,有的是直接收拖欠2个月房租被断水电,租客质疑物业没权我电费交清了导读租房交房租是挺正常的事,如果租客交不起房租,房东让租客搬走,这也是天经地义的,有时租客碰到了困难,房东也是愿意给往后延迟下,租客自己心里也要有点数,要是每回都让房东延迟,一拖欠男孩掉进通风井内,业主质疑安全隐患,物业自己靠上去的导读在大多数出现意外的事件里,挺多都是安全隐患带来的,场地内的设施没有做好,再加上行人没注意安全,两者相加就容易出现意外,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来定责,这也是比较难扯清楚的,要先理清是业主购买子母车位,却只能停放1辆车,物业占用消防通道花大钱买子母车位,结果只能停1辆车,物业占用消防通道导读现在汽车已经是挺普及的,有些家庭条件不错的,可能家里都有好几辆车,在购买车位的时候,业主也会考虑到自身情况,以车辆数量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