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份,曾在东北边陲黄泥沟插队落户的十名上海知青重回第二故乡,他们回来看望乡亲们了。那天带队的是孟召成老师,他就是当年集体户的户长。 踏入了东北的黑土地,看到了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一同前来的老知青们眼睛都湿润了。第二故乡的变化简直是太大了,平坦的水泥村路和节能的太阳能路灯,宽敞明亮的新式住房和一个个整洁的农家小院,处处都是新农村的美好画面,要不是村子北侧还保留着那三间知青集体户的草房,知青们连一点当年的痕迹都找不到了。 站在那三间和原来一摸一样的草房前,当年在这插队落户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了知青们眼前。 那是1969年的4月11日,二十名上海知青来到了东北边陲的黄泥沟大队,他们是来黄泥沟插队落户的。另十名上海知青被分派在了第一生产小队,孟召成老师他们五男五女十名上海知青被分在了第二生产小队。 第二生产小队的队部院子挺大的,一共有六间房子,三间正房是生产队干部办公开会的地方,另三间房子是生产队的仓库。这六间房子的后院,还有三间草房子,是前几年兴修水利时给外地民工(其它公社派来的社员义务援助)临时修建的。 这三间草房子中间的那间是厨房,东西间都有火炕,五男五女十名上海知青居住正合适。在知青们到来的前一天,二队队长张春耕就安排社员把这三间草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火炕也烧得热热乎乎。孟召成老师他们来到后,直接就住了进来,十名上海知青算作一个知青集体户(当时也有人叫知青点)。 这十名上海知青中,就孟召成和一名叫吴小丽的女知青是高中毕业生,他俩都是六八届,来自同一所学校,其它知青都是初中毕业生。因孟召成是高中毕业生,在学校时还是班长,他就自告奋勇担任了集体户的户长。 因为初来乍到,知青们都不熟悉这里的生活环境,大家都不会点火烧炕,也不会做饭。张春耕张队长就安排他老婆暂时为知青们烧火做饭,教知青们烧火做饭。其实,烧炕很简单,那时的烧柴都是劈柴,不用拉风箱,隔一会往灶膛里添几块劈柴就行。做饭也很简单,当时的生活水平普遍不好,一天能有一顿菜就相当不错了,多数人家顿顿都是咸菜疙瘩。当时的主食就是玉米面饼子、窝头和大碴子粥,也有吃煎饼的,但很少,偶尔能喝上一顿大米粥,权当改善伙食了。刚来那段时间,知青们吃的酸菜和咸菜,都是张队长的老婆送到知青点的。 张队长家有一个闺女和一个儿子,他家的闺女是老大,叫张秋英,十七岁,大大咧咧的,像个假小子。别看她大大咧咧的,但长得很漂亮,干啥像啥,家务活和农活都会干,还读过几年书,能读报纸。张队长家的儿子十五岁,叫张秋田,小学毕业,性格很内向,像个小姑娘似的,一说话就脸红。张队长的老婆常说,这两个孩子的性格换换就好了,女孩子不像女孩子,男孩子不像男孩子,真愁人。 孟召成他们刚来到黄泥沟的那几天,基本都是张队长的老婆帮知青们做饭,张队长的老婆有时脱不开身,就让张秋英来帮知青们做饭。还别说,张秋英比她母亲利索多了,干起活来又快又好,蒸出来的窝头很好看,贴的饼子也好吃,知青们都很喜欢她。张秋英的嘴也甜,只要看到知青,不管年龄大小,她都叫知青哥哥知青姐姐。 渐渐,知青们差不多学会了做饭,张队长的老婆就不来知青点帮知青们做饭了,张秋英偶尔到知青点给知青们帮帮忙,也不是天天都来。 知青们安顿好生活,到公社供销社购买了煤油火柴等一些生活用品,又到村后的山上砍了几天烧柴,他们就开始参加生产劳动了。 东北四月中下旬的天气乍暖还寒,早晚还有些寒冷,那时的河流刚刚化冻,土地也刚刚解冻,田间还没有着急的农活,都是一些春季备耕备播的前期准备工作,知青跟着社员们晾晒一下土杂肥,检修一下农具,再把晾晒好的土杂肥挑到田间。虽然不是繁重的农活,可一天下来,知青们也累得够呛,他们都说插队落户的农村生活比想象的要苦很多。 农忙开始后,看知青们天天累得无精打采的,张秋英收工后就到知青点帮着知青们点火做饭,张队长说这些孩子们刚参加生产劳动不习惯,怕他们不好好吃饭,还让他老婆给知青们摊了高粱玉米面的煎饼。 每天收工后,知青们回到知青点就往炕上一倒,感觉身体都快散架了。张秋英给知青们做好饭,就东屋西屋挨着喊:知青哥哥快起来吃饭了,知青姐姐们快起来吃饭啦。看看张秋英和他们一样出工劳动,收工回来还要帮着做饭,知青们既感动又惭愧,都是同龄人,凭啥啊?特别是五名男知青,他们更觉得惭愧,堂堂男子汉,还比不上一个女孩子。 之后的日子里,通过春耕春播高强度的劳动锻炼,知青们慢慢学会了坚强,也慢慢适应了艰苦的农村生活。通过三个多月的相处,张秋英和知青们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她也跟知青们学了很多知识,对城市生活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大上海也有了朦胧的认知。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年六月末的那天中午,知青们锄地刚收工回到知青点,张秋英被吴小丽拉着也来到了知青点。知青们中午没啥吃的,想让张秋英帮着贴玉米面饼子吃。 走在最前面的孟召成刚走进厨房,突然大叫一声,从屋里跑了出来,脸色都吓白了。另一面男知青往厨房一伸头,也大叫一声,往后退了很远。原来,他们看见一条草绿色大蛇,盘踞在厨房的地中央,悠闲地吐着信子,发出滋滋的怪异声响。 知青们都怕蛇,谁也不敢进屋,张秋英打开房门,仔细看了一下,那是一条很常见的无毒蛇,足有一米多长。她跑到柴垛旁找了一根木棍,拿起门口的一张铁锨,走进厨房,用木棍把那条蛇扒拉到铁锨上,一手端铁锨,一手拿着那根木棍压住蛇头,慢慢从屋里走出来。女知青们看到那条蛇时,都惊叫着跑了很远。 看知青们都怕蛇,张秋英把那条蛇弄到村外河沟边的草丛中,放生了。张秋英放蛇回来,知青们还都站在院子里,谁也没敢进屋。那晚,张秋英和女知青们住在了一起,女知青们好像被吓着了,晚间起夜都要把张秋英叫起来作伴。 自那以后,知青们对张秋英都刮目相看,为了报答张秋英为知青们所做的一切,那次孟召成和吴小丽去公社供销社购买生活用品,顺便给张秋英买了一袋雪花膏和一套牙刷牙膏,还有一个搪瓷茶缸。孟召成本打算让吴小丽把牙刷牙膏和雪花膏交给张秋英,吴小丽却说:召成哥,这是咱集体户的心意,你是户长,这个应该你送给她。孟召成也没多想,就把这些东西亲手交给了张秋英。 过了大约有半个月,张秋英把她亲手做的两双鞋垫偷偷塞给了孟召成,还拉了一下孟召成的手。第二天晚饭后,张秋英把孟召成约到了村外的那条河沟边,那里有一棵合抱粗的大柳树,环境挺幽静的。 看看周边静悄悄的,只能听到河沟里哗哗的流水声,孟召成有些紧张地问:秋英妹子,你找我啥事啊?为啥非要到这来说。哥,你先把这两个煮鸡蛋吃了,我再给你说事。你不吃鸡蛋,我就不说。张秋英说着,把用手绢包着的两个煮鸡蛋塞给了孟召成。 孟召成犹豫了一下,把两个鸡蛋扒掉皮,几乎是整吞了下去。吃下鸡蛋,孟召成着急地说:秋英妹子,啥事你快说,这都黑天了,你我孤男寡女的,让别人看到了好说不好听。 张秋英轻轻咳了一下,说:哥,这棵大柳树给咱俩作证,我这辈子就喜欢你一个人,你也不许再喜欢别人。秋、秋英妹子,你说啥呢?以后可不许这样说,我、我有对象了。听了张秋英的话,孟召成吓了一跳,他说话都有点结巴了。 你、你一听孟召成说有对象了,张秋英哭着跑回了家。 第二天,张秋英没出工劳动,也没去知青点。孟召成知道其中原因,但他也不知道该怎样跟张秋英解释,更不敢去张队长家去找张秋英。中午收工的时候,张秋英的母亲找到了孟召成,问:召成,你说你有对象了?谁啊?我们咋没听说啊?你要是真有对象了,为什么还给秋英买雪花膏啊?大婶子,雪花膏和牙刷茶缸是我们集体户全体人员的心意,我是代表大家感谢秋英妹子的。我真的有对象了,就是吴小丽,我俩是高中同学。知道张秋英误会了,孟召成赶忙解释。 两天后的晚饭后,张秋英来到了知青点,她问吴小丽:小丽姐,召成哥真的和你处对象了?我俩是高中同学吴小丽倒不好意思了。 看吴小丽不好意思了,张秋英笑了笑说:那你以后就是我嫂子了。张秋英又找到孟召成,不好意思地说:召成哥,我不能给你做媳妇,就给你做妹子吧,以后你就是我的亲哥。那一刻,孟召成心理暖暖的,他真担心张秋英会纠缠他,更怕伤害了张秋英,毕竟张秋英为知青们做了很多事情,知青们都欠她的。没想到一个农村姑娘这么开朗,这么通情达理,孟召成自愧不如,他真想把张秋英拥在怀里叫一声妹子。 消除了误会,张秋英还是和以前一样帮知青们做饭,给他们送菜,还经常把家里的鸡蛋给知青们吃,知青们也都拿张秋英当亲妹子,拿张队长一家人当亲人。 1972年秋天,孟召成被推荐上了大学,临离开黄泥沟时,他嘱咐知青户的其它知青说:自己年末的分红和秋季分的口粮都给张队长家,他还把自己那个心爱的半导体收音机送给了张秋田,希望他好好学习。张秋英一直把孟召成送到公社汽车站,才和吴小丽抹着眼泪与孟召成挥手道别。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四十多年的时间似乎就在转眼间。孟召成离开黄泥沟后一直也没机会回来,张秋英和张秋田结婚的时候,他只象征性地寄了一点钱。张队长去世时,孟召成因在国外,也没能送老队长最后一程。为此,孟召成心理很愧疚,很难受。 时隔四十多年,再回到黄泥沟,当年的老婶子(张队长老伴)已年近九旬了。那三间草房子虽然和以前知青们居住的一摸一样,可那也不是知青们原来居住的草房子了,当年的知青点原址已成了村里的幼儿园。 当张秋英看到头发花白的孟召成时,她扑上去紧紧拥住了孟召成,哽咽着说:哥,你老了看看和当年已判若两人的张秋英(张秋英发福了),知青们都围了过来,大家抱在了一起。吴小丽抱着张秋英哭了好久,直到张秋英答应明年一定去上海游玩,吴小丽才止住了哭声。 孟召成他们在黄泥沟待了三天,到坟地祭奠了老队长,到敬老院看望了村里的老人们,给老婶子留下了两万块钱,到山上和田间寻找了当年的足迹,他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黄泥沟。临离开时,他们跟老婶子有了约定,明年的秋天还回来看望老婶子,看望乡亲们。 作者:草根作家
造句:上海知青生活往事五十年后再相聚他们还像亲兄妹
造句:上海知青生活往事五十年后再相聚他们还像亲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