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山东人最讨厌的十句话,榜首位置一定是: 你们山东人是不是天天都吃煎饼卷大葱? 受早年间革命剧洗脑,外地人但凡聊到山东饮食,言必称"煎饼卷大葱"。但实际上并不是。 电影《红日》中经典的吃煎饼卷大葱 首先,山东也吃其他主食,即便吃煎饼也并不是全境吃煎饼,吃煎饼的地区主要也是鲁西南地区。 其次煎饼可盐可甜,为啥只卷葱,明明可以卷一切啊!这句话不光是对山东人的误解,更是对煎饼的亵渎!01 山东煎饼出身根正苗红,它是一种经典的军粮。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寻找一种便于携带、不易腐烂、容易制作的食物作为军粮,在高层还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冯玉祥建议吃煎饼,专门写了一本叫做《煎饼》的小册子,上面写了煎饼的历史、煎饼的制造、煎饼的优点和煎饼的新用途,于是煎饼就成功出道,成为了军粮的储备粮。 吃了煎饼上战场,杀鬼子有使不完的劲。 据抗战老兵讲,抗日游击队筹粮十分困难,就靠着老百姓每家每户集点地瓜煎饼解决吃的问题。 煎饼卷大葱,干啥啥成功。 淮海战役的时候,临沂、枣庄的煎饼源源不断地跨过京杭大运河,送到徐州战场,立下了保障奇功。 还有一种传说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传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少将弱,常被曹兵追杀。 一次被围在山东沂河、沭河之间,锅灶尽失,不能做饭,将士饥饿难耐。 诸葛亮便让伙夫把玉米面和成糊糊,放在铜锣上摊平,再置于火上烙烤,烤出又香又脆的薄饼。 将士食后士气大振,终于杀出重围。此法传至民间,百姓便用铁鏊代替铜锣,烙出了赖以活命的煎饼…… 一张薄薄的煎饼,纵使朴素糙薄,却也承载着齐鲁大地的朴实厚道,蕴含着沧桑历史的辛酸温暖。02 煎饼不但百姓喜爱,一些名人也对它情有独钟。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山东孔藩台(布政使)家制薄饼,如蝉翼,大若茶盘,柔嫩绝伦。""吃孔方伯薄饼,而天下之薄饼可废。" 袁枚所说的薄饼,就是山东煎饼。 他认为这种薄饼"薄如蝉翼,柔嫩绝伦",又好看又好吃。有了它,天下所有的薄饼都可以废掉不要了。 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长期生活在民间,深知"煎饼之有裨于民生,非鲜浅也",专门写了一篇《煎饼赋》,形象生动,古今浑然,今天读来犹在眼前。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赙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 更有层层卷扫,断以厨刀,纵横历乱,绝似冷淘,汤合盐豉,末挫兰椒,鼎巾水沸,零落金条。 足见蒲松龄,爱吃煎饼,精于做煎饼,食货一枚也! 山东地处温带,多山地丘陵,少平原水田,远不如江南那般鱼米富饶,也不如中原那样肥沃,是一个饥不着,饿不死的折中地带。 正是这种比上不足,比下不余的物质基础,造就了山东人的中庸性格。 山东安,天下安;山东乱,天下乱。 只要有一口煎饼吃,山东人就不会犯上作乱。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时候,山东人也会背着煎饼闹个天翻地覆。 这也成就了山东人的性格,如煎饼般厚道坚韧,又薄脆清透。 方方圆圆,煎饼之形;中规中矩,山东之魂! 一张薄饼,承载着万千变化。 山东人吃的哪里是煎饼,分明是历史的厚重!03 特有的劲道与面香,是山东人对煎饼痴迷其中的重要原因。 一张煎饼,可以包裹鱼肉青蔬,可以容纳酸甜苦辣,能够卷下整个世界。 正如山东人的性情,包容接纳而又不失本我。 卷煎饼是山东人与生俱来的技能。 把煎饼从中间打开,将菜夹到里面,卷成筒状。 不厚不薄,不折不裂,全凭个人感觉。 卷煎饼的基础搭配是葱段和豆瓣酱,但这并不是全部。 煎饼的内涵,远非一根大葱,一碟酱所能承载。 老一辈吃煎饼,有一种简朴至极的灵魂级吃法。 那就是煎饼配猪油+酱油(酱油和猪油混合用干的煎饼泡着吃)和煎饼卷白糖。 苦涩的生活中,有那么一点油香、有那么一点甜蜜,就充满了希望的力量! 在艰苦年代里,煎饼的土豪级吃法便是卷鸡蛋。 鸡舍里拣三两个尚有余温的鸡蛋,菜园里拔几株小葱。 鸡蛋黄灿灿、葱叶绿盈盈,用新摊的煎饼包裹起来,咬一口油汪汪、软塌塌、香喷喷,赛过一切美味! 煎饼的生命力在于一日三餐、在于家常便饭、在于烟火人间。0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对山东人来说,没有煎饼就吃不饱饭。 一张张煎饼,滋养了亿万山东人,赐予齐鲁儿女走南闯北的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