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有哪些曾经常见的食材淡出了中国人的食谱?

  一、荇菜
  荇菜是一种处境尴尬的植物。有一首关于荇菜的诗歌家喻户晓,却少有人知道荇菜的样子;即使常常见到这种植物,却又或许叫不出它的名字——闻其名不知其貌,见其貌不识其名。
  那首诗歌是这样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
  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
  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
  荇菜
  ,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名篇《关雎》里,这位姑娘每天采来采去的荇菜,就是下图这种东西:
  这些圆圆的绿叶,在今天池塘甚至臭水沟里都相当常见,现在似乎绝少有人打捞回家当蔬菜吃了。《诗经》中的姑娘却无疑是经常采食荇菜的,才给了小伙子无数偷窥的机会。
  此物利尿通淋,有清热之效,不宜多食。小伙子天天视奸采荇菜的姑娘,看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肿胀难受,自己应该多吃些败败火。
  二、堇 [jǐn] 菜
  《礼记 · 内则》列举了一份平民家子女奉养父母(公婆)的食物标准,其中就包括堇菜。
  (事父母姑舅)饘酏、酒醴、芼羹、菽麦、蕡稻、黍粱、秫唯所欲,枣、栗、饴、蜜以甘之,
  堇
  、荁、枌、榆、免、槁、薧滫以滑之,脂膏以膏之。
  (上图:北京堇菜)
  (上图:广州堇菜)
  三、荁 [huán]
  同样出现在上一则子女侍奉父母公婆的食物标准中。荁属于堇菜属,可以看作堇菜的一种,也叫「黄堇」、「鸡心七」。
  四、葵菜
  《诗经 · 豳风 · 七月》: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
  葵
  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葵"就是葵菜,也叫「冬葵」,曾经相当受追捧,《齐民要术》蔬菜篇居首的就是"种葵",元代王祯的《农书》称之为「百菜之王」,那是何等风光。今天饮馔间虽仍可见,但早已掉出蔬菜第一阵营。
  五、莼菜
  莼菜出现在这里多少有点牵强,在产区应该不难吃到。不过这种蔬菜曾经的名头太响,与今天不能同日而语。
  让莼菜名声大噪的,就是西晋「江东步兵」张翰的「莼鲈之思」。张翰因为在北方做官,吃不到莼菜羹、鲈鱼片,日日夜夜思念这口美味,权衡之下,决定弃官回江左故乡,他说:"人生贵在适意",做官有什么瘾,还是吃好吃的重要一些。原来张翰承包鱼塘的梗,能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六、薤 [xiè]
  中国古人骈列自然事物,喜欢说"五",五行、五谷、五蔬。
  薤和葵曾列入五蔬,是最重要的蔬菜之一,《礼记 · 内则》说吃油脂时就着薤,是极佳搭配:
  脂用葱,膏用薤
  薤在今天一般称「薤白」,其地下鳞茎可食。它的一个亚种——藠 [jiào] 头,可用来腌、或炒肉吃。多一句嘴,腌制食物在食物贮存条件有限的时代意义重大,民间对食物腌制的重视今人很难想象,以至于演生出腌咸菜先算黄道吉日的说法……看了一眼手边的咸鸭蛋,好像忽然明白了最近为啥水逆都赖鸭蛋!
  (藠头炒腊肉)
  七、水蓼
  也叫「辣蓼」,常用来调味,是辣椒传入之前,获取辛辣口感的食材之一。《礼记》介绍用蓼为猪肉佐味的例子:
  春用韭,秋用蓼
  苏·食神·东坡也说: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吃这玩意儿都吃出清欢感来了,简直是天大的满足,得蓼调味,夫复何求。
  八、黍(大黄米、糜子)
  黍出现在这里,恐怕要有争议。但作为"五谷"之一,黍在当代即使以北方粮食产量计,以及主食结构中的占比,与两千年前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它正在"淡出"中国人的食谱。
  今天,黍的主要加工方式是做粥和「馍馍」。在碾磨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黍常常被做成米饭。随着水稻和小麦产量提高,以及谷物磨粉技术进步,这种粗粝的米饭渐渐从餐桌上消失了。
  九、缩砂仁
  缩砂仁是宋元时期极其常见的调味品,出场频率堪比今酱油,80%的菜(包括炖煮)要放缩砂仁。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宋朝一道炒肉,是这样做的:
  1.精瘦肉批成极细极薄的肉片,浸在酱油里入味。
  2.锅烧到炽热,肉片下锅爆炒,炒白即起锅。
  3.此时肉片经加热成型,复切细丝。加酱瓜、糟萝卜、大蒜、缩砂仁、草果、花椒、桔皮丝、香油拌匀。
  4.再下锅略炒,起锅,浇或者蘸醋吃。
  (《吴氏中馈录》)
  缩砂仁(或砂仁)是姜科,豆蔻属植物砂仁的果实。今除入药外,也用于煲汤,但使用率远不及宋元明时期。
  (上图:砂仁。勿与草果混同。)
  动物类
  一般来说,肉类是不会"淡出中国人的食谱"的,除非该物种被吃得岌岌可危,大有灭绝之虞,以下多属此类。
  一、麋、鹿
  鹿曾是肉食供应大户。《周礼》规定「庖人」(御厨)掌六畜、六兽、六禽的烹饪,六兽指:麋、鹿、熊、獐子、野猪、兔子。这里面,鹿肉比其他五兽的肉常见的多。
  农耕社会一向不提倡杀牛,不少朝代将禁止私自屠牛列入法律;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也不能随意宰杀吃肉。肉食只靠羊和猪供应的话,未免单调。鹿,提供了一种美味解决方案。从先秦至两宋,从贵族专供到香飘巷陌,鹿在中国人食谱上曾占有重要地位。
  马王堆遣策记录的「羹」类里,就有多款使用鹿肉:
  鹿肉鲍鱼(咸鱼)笋白羹、鹿肉芋白羹、小菽鹿胁白羹
  大唐顶级豪宴「烧尾宴」有道「升平炙」,就是用三百条羊舌鹿舌烤成。
  二、麇 [jūn](獐子)
  六兽之一。獐肉并非不可替代的特殊肉类,除先秦文献多见外,后世著作偶尔提及,也多与兔、牛等肉并举,言可相互替代。今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渐危。
  三、熊
  这个就不消说了,孟子最后在鱼和熊掌间作出了艰难决定,选择熊掌。除了熊掌之外,贵族喜吃蒸「熊白」,就是熊冬眠时储存在背部的脂肪,据说夏天捕的熊则没有。没吃过,没有发言权。
  四、雁
  六禽之一。这种大型禽类总是猎手们最喜欢捕杀的。周王室专司做酱的「醢人」会做「雁醢」,也就是雁肉酱。屈原《楚辞》那道"煎鸿鸧",就是煎雁肉,不知能不能招回怀王的魂魄。
  除了大雁外,他们还吃天鹅。还是屈原的《招魂》,有一道"鹄酸",醋溜天鹅。马王堆食单上也有"熬鹄",炖天鹅。
  稼穑艰辛,先民采摭林薮,撷取四季,极尽所能拓展胃口。
  一粒米,一碗羹,一个勤耕不辍的民族。
  很多时候人们会有一个误区,总是下意识的觉得食谱上的一些食材是"祖祖辈辈都在吃的",其实现在我们餐桌上吃到的很多食材都不是本土原生的,例如土豆、玉米、大蒜、西红柿、生菜、辣椒(辣椒尚且存疑)等等,都是在不同时期传入的"舶来品"。
  古往今来数千年之久,有很多食材已经几乎完全从我们食谱中消失了,而另外一些则是慢慢淡出,这次就来分享一下到底有哪些食材我们已经渐渐的少吃、甚至不吃了。【调料、辅料篇】
  1、茱萸
  不知道大家对于以前课本上那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多少印象,原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面说的"茱萸"就是一种现在已经很少会用的调料,在辣椒没有广泛的被种植使用之前,茱萸在川渝之地就是辛辣滋味的主要来源之一。不过后来随着辣椒的广泛种植,茱萸这种相对来说量产低、辣味低,又没那么好种植的调料植物就渐渐的退出食谱了。
  2、猪油
  油脂是中餐最重要的辅料,在古代人们普遍食物短缺、营养摄入不够的时候,能够提供油脂的任何脂肪都是宝贵的资源,所以在汉语中一般关于脂肪的描述用字都是比较美好的,比如"丰腴"、"肥美"等等。
  而古人所用的动物油脂也不仅仅限于猪油,几乎任何能够提供油脂的动物都没被放过。其中长角动物提供的油脂叫做"脂",比如牛、羊等动物的脂肪就是"脂";而不长角动物提供的油脂叫做"膏",比如猪油就是"膏",其实所谓"民脂民膏"这个说法中就直接体现了油脂的重要性。
  但如今不仅仅猪油开始渐渐淡出菜单,其他的动物油脂在中餐里同样也用的少了,这主要还是因为人们认为动物脂肪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以及胆固醇。毕竟现在的人普遍来说比古人吃肉要多太多了,所以在食物本身中摄入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也很多了,油脂中尽量是能少则少,这也是如今一些植物油因为脂肪酸比例更适合而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
  3、味精
  看到味精出现在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有点不理解,其实这也正常,毕竟现在很多鸡精、酱油、蚝油等鲜味调味料里其实都有味精的存在。可这并不耽误在客观事实上味精的尴尬境遇,现在味精是越来越不受待见了,至少在家庭厨房或者家常食谱里是这样的。
  之前我们也会分享一些家常食谱,但经常收到"一看到里面有味精,就果断放弃了"、"吃味精不好,口渴、掉头发"等等回复。其实这都是一些陈年谣传了,我们之前专门进行过辟谣,所以就不再赘述了,就是以讹传讹罢了。
  总之味精是安全的调味料,不过吃太多了口渴是真的,毕竟里面钠元素占比挺高的,吃多了之后就跟吃盐吃多了的情况有点像。其实就算是家里从来不用味精,自己做菜从来不放味精的人,也通过鸡精、酱油等调料同样吃了味精进去,所以味精只能算是"假装淡出"食谱。【主食、蔬菜篇】
  1、糜子等粗粮、杂粮
  糜子这种主食可能在陕北一些地区还是能时常吃到的,但在其他很多地方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了,甚至现在一些年纪比较轻的人群都不知道糜子到底是什么?
  糜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主食来源,我们自古称古代政权统治为"江山社稷",其中"社"指的是土神,而"稷"指的是谷神,可见古代时期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糜子这种谷物也有其他的名字,其中之一也是"稷",能够以"谷神"为名,也算是说明了它曾经的至关重要。
  不过现在大米饭和白面面食才是主食中的主角,毕竟随着生活富足了之后,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不仅限于填饱肚子而已,口感和香气更佳的精米白面取代糜子等粗粮也并不是奇怪。
  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随着营养过度、食物加工过于精细带来的弊端被更多的人认知到,所以不少人又重新开始吃粗粮、杂粮了,所以说不定哪天糜子就又回到我们的主食食谱上来了。
  2、葵菜
  之前我们分享过关于秋葵的做法和营养,发现有些朋友之所以称秋葵为"百菜之王"是因为经常看到古文诗词中有提到"葵",就误以为指的是秋葵。其实"葵菜"一词指的并非是秋葵,秋葵也叫做"洋辣椒",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不是本土原生的作物,跟"洋柿子(番茄)"、"洋芋(土豆)"一样是外来的农作物。
  在古文中所提到的"葵",一般指的都是葵菜,是一种从西汉时期就开始被种植的蔬菜,在古代也被奉为葵、藿、薤、葱、韭的"五菜之首"。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一些冬寒菜的时候,葵菜的种植被列为第一篇,可见其在古代的重要性。
  不过在明清时期开始有越来越的优质蔬菜进入,葵菜这种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是特别有优势的蔬菜就渐渐被取代了,现在只有少部分地区还有种植,其它大部分都已经变成了野生品种存在着。
  3、槐树花,榆树钱,柳树芽等树木花芽
  小的时候还是吃过几次榆钱饭、槐树花的,但也就那么有限的几次而已,如今想想差不多有近20多年没再吃到过了,而我一些年轻的同事和朋友甚至都不知道榆树钱、槐树花之类的是可以食用的。
  其实这些类似榆树、槐树等树木的花朵、种子或者嫩芽,在以前物资不丰富的时候真的很重要。按照家里一些老人家的回忆,在他们小的时候,每年三月春天青黄不接,那个时候榆树钱就是"救命粮",帮助人们度过难关,直到现在还能找到一些以此为灵感、机缘的乡土散文和故事。
  不过随着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基本上大多数人都解决了最起码的"吃饱"问题,所以类似榆树钱、槐树花之类的东西也就难以出现在食谱上了,最多就像香椿芽那样,出于对风味的怀念而偶尔尝试一下。
  那么以上就是这次关于"淡出我们食谱"的食材的分享了,如果有所帮助的话,恳请帮忙转发和点赞。
  如果对于美食制作、饮食知识和美食轶事感兴趣的话,可以点个关注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前面那个回答说的这么厉害,先点个赞。但是我说的是另外一些不常被人们提起的"食材"。
  玉米芯。大家可能疑惑,这也算"食材"?是的,不仅算,还是当年救命的东西。玉米芯上石磨碾成粉,掺在为数不多的玉米面里,上屉蒸成窝头,照样是一顿饭。而且玉米芯不好消化,相对来说还比较抗饿。
  与此类似的,还有榆树皮,柳芽,杨树花,花生秧子,但凡是能入口的东西,都成了那个年代难以忘怀的记忆。"救命稻草"这个词,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还有了另外一层含义。
  与以上这些"食材"相对的,像榆钱,槐花,红薯嫩叶,这些到现在还是有一部分人甘之若饴,但已经不是常见的食材了,也许还成了某些人求之不得的美味。但这跟当年人们赖以生存的感觉已经相去甚远。
  让我们谨记祖辈父辈们的艰难岁月。
  看到各位老师说的都挺全面的,奶爸作为在酒店行业经历了10年的选手,就补充一样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的食材吧~
  猪油
  猪油这玩意儿,真的是慢慢淡出了中国人的食谱。
  在8,90年代那个年月,听说乡下买猪肉尤其爱买肥膘厚的,因为可以练猪油,猪油渣炸出来喷香,本身就是味菜,猪油渣还能拌馅,烧白菜
  在原来那个年代,每家每户大概都会练油渣存猪油吧,练出的猪油,又称大油,荤油,随便拿什么容器一封,非常耐储易存
  烧什么菜也都可以放点儿猪油,很多人都说更香,有丰富的油脂滋味
  然而,猪油现在基本上大家已经不太吃了,除了少量猪油爱好者外
  无他,无非就是猪油确实谈不上是一种健康食材
  另外一个原因,奶爸想可能是我们现在更加追求轻油低脂的菜品,乍一吃到重猪油的菜,恐怕也都要嫌其腻味了
  总而言之,猪油这种食材,可能以后会越来越少见了
  其实也谈不上好事坏事,但是总归,这曾经陪伴了一代人的独特美味,也值得我们的一些怀念
  吃玉米面长大的我,现在几乎都不愿看到它,小时候早中晚都是它,得感谢它养活我,可是的确是吃伤了。还有荞麦面窝窝头,高粱米粥,和极其难吃的类似葱头样的咸菜,少说近四十年没碰了。还有那时拿新鲜麦粒自己做泡泡糖,就是把麦粒放盅子里捣碎,然后加一些牙膏,然后弄成圆粒就可以了 那时不知道牙膏不能吃,哈哈。老爹有时候改善伙食,就把土豆和红薯放在蜂窝煤炉子边上的铁圈上烤,我们几个子女就围着火炉等,有时候烤些花生,都好香。还有那时候的叮叮糖,真的美味呀,现在虽然有,但已经不是那个味道了。还有拐枣,不好看,还有很多籽,但也好吃,也是多年没见到了,还有海棠果,和苹果长得一样,但个头只有小枣那么大,酸酸的。记得小时候用猪油糊在馒头上,撒些盐,也好香。大头榨菜,咸辣香,都偷偷拿来当零食吃,后来结婚后看到过一次,激动得买了,结果完全不是味。有时母亲会买回来一堆玫瑰茄冲剂,用开水一冲就一杯红艳艳的饮料,没事就拿着杯子出去找小伙伴显摆。还有好多,时间久远想不太起来了,现在想起来的都很暖心。
  猪油,这玩意儿,真的是慢慢淡出了中国人的食谱。
  为啥?健康呀。
  在8,90年代,或者再往前,6,70年代,每家每户大概都会练油渣存猪油吧,尤其是在油要靠油票的年月里,猪油真的是中国人对于油脂需求的必要补充。
  那个年月,听说乡下买猪肉尤其爱买肥膘厚的,因为可以练猪油,猪油渣炸出来喷香,本身就是味菜,猪油渣还能拌馅,烧白菜。
  练出的猪油,又称大油,荤油,随便拿什么容器一封,耐储。
  猪油炒青菜,油亮光鲜。
  烧什么菜也都可以放点儿猪油,很多人都说更香,而猪油蛋炒饭,猪油拌面更是受古龙、@蔡澜等大吃家推崇。
  不仅如此,猪油还是很多传统中式点心的原料,陈猪油拿来起酥效果绝佳。
  然而,猪油现在基本上大家已经不太吃了,除了少量猪油爱好者外,无他,无非就是怕三高,怕胆固醇。
  蔡澜先生自称猪油佬,对此颇无奈,有人问过蔡澜,你觉得最无聊的一条健康建议是什么?
  蔡澜回答:不吃猪油。蔡澜先生爱吃猪油爱到什么地步?他自己说"叫一碗葱油拌面,一闻没有猪油的香味。没有办法,只有再叫一个蹄膀,把上面的猪油拌进面里"。
  他的微博曾记载在查传倜家做客时,"把汤喝光,剩下干麵淋上猪油,美味无比"。
  但是现代人可能真的没办法消受猪油的美味了,除了健康的原因外,我们日常绝不缺乏油脂的肠胃乍吃到重猪油的菜恐怕都要犯恶心了,这大概就是生活越发美好带来的幸福与无奈吧。
  茄子大家都吃过,不过有很多人应该没有想过,茄子的植株也是可以吃的。我们村里有人种茄子,从来不会发愁怎么清理地里的茄子秧,因为很多妇女们,会自愿免费处理这些看起来像柴火的茄柴。甚至有时候还要去地里抢,为的就是吃这一点每年只能吃一次的茄柴。
  (茄子植株上这层紫色的表皮,就是茄柴啦)
  先把茄秧的叶子摘掉不要,然后把摘去叶子的茄秧放在平整的石板上,用棒槌反复捶打。茄秧的表皮比较软,茄秧的里面是类似于嫩木头的结构,很硬。由于软硬度不一样,茄秧的表皮在捶打下就会脱落,这层表皮就是"茄柴"。捶打虽然看上去相当的暴力,而且摘下来的茄柴品相不好,但是这比手慢慢剥可快多了,而且还容易入味。
  有的茄秧上还会有长不大的小茄子,我们叫"茄包"。摘下来和茄柴一起洗净,大铁锅里放油烧热,放八角花椒和几片生姜,将茄柴与茄包放进去翻炒几下,然后倒入腌老咸菜的卤汤,如果没有的话可以添水加盐与老抽代替,但是味道根本不一样。老咸菜的卤汤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可能,人永远也无法复制岁月的滋味吧。然后就是小火慢慢的煨煮,等待茄柴入味软化,就可以吃了。(当然,咸菜卤汤除了香味,还有超级多的亚硝酸盐,现在才知道不能多吃…)
  先油烹后卤煮的做法,我们这叫做"炸"。通常用这种手法处理芥菜晒干后的叶子,我们这叫咸菜秧。和咸菜不一样,咸菜秧并不只是干瘪的咸味,而是多了一丝油香和热卤水混合香料的风味。咸菜秧按理说只是做咸菜的附属品,但是有意思的是,大家往往更喜欢吃咸菜秧。
  我上小学的时候没有在我们村,而是寄宿在临乡的一所私立学校,这所学校最让我烦恼的就是我总是食堂的饭菜实在淡的过头了,相当于影响我吃饭的兴趣。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看起来好像营养不良其实就是营养不良的儿子可以多吃点饭,每次过完星期要开学的时候,我妈总会给我装一玻璃瓶的咸菜秧,让我用来慰藉自己口味明显偏重的舌头。
  (这就是芥菜,下面的一坨就是芥菜疙瘩,收获的时候,上面的叶子连带芥菜疙瘩顶部一起削下来,晒干就可以做炸咸菜秧了)
  跑题了跑题了,应该说茄柴的。炸好的茄柴,味道比咸菜秧要香的多的多,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一年只吃那么几天的原因?总之茄柴的味道是带着类似树皮特有的木头味和茄子的香味,混合在一起的奇怪味道。嚼起来会有一些"shai"的感觉,因为茄子的表皮是很粗糙的。但是又因为小火长时间的煨煮,它的质地已经变得很烂糊,所以很容易下咽。所以吃茄柴并不像是饥荒时代啃树皮的无奈,它更像是一种时令性极强且不易获得的珍馐。
  在我的记忆里,由于茄柴的出现时间实在太短,所以就显得很稀罕,稀罕却又很平凡。所以它很适合分享,因为它得来的很简单,但是又很难吃到。所以每次家里做茄柴,都会像过节一样热闹。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有可能单纯的叫爷爷奶奶,堂弟堂妹,他们来家里吃饭,他们也许会来,但是肯定没有"今天我家做茄柴了"这个理由来的让人无法拒绝。人的聚集总是需要一个理由,无论什么理由,对吧。现在想想,那时大家对着桌子上这一大盘子黑乎乎的看起来相当没有食欲的东西,大快朵颐。一转眼,也已经是十几年前了。
  ——————————分割线——————————
  先说点甜品,黍子,甜高粱杆和甜玉米,梧桐花和槐花。(超长的童年杀)
  (这是快要成熟的黍子,熟了以后是黄色的)
  老家河北农村的,小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种一分地的黍子,用来在过年的时候蒸窝窝。黍子面和好,包的时候放进煮好去核的大枣,放到大铁锅里蒸。黍子面窝窝蒸出来是特别特别粘的,而且不像玉米面窝窝一样是硬的可以拿在手里吃,它是软趴趴的一坨。一般都是拿两根筷子插起来放在碗里,拿筷子扒拉到碗边一口一口咬着吃。味道也不像玉米面那样粗糙(我们这叫"shai"),而是很润的那种感觉。(蒸黍子面粘窝窝还有一个小窍门,在毡布上铺一层大白菜的叶子,上面再放粘窝窝,这样粘窝窝就不会黏在毡布上。)
  网上搜到的黍子面窝窝,用的是切碎的枣,我们那用整个的大枣,而且用量比较多,蒸熟了以后就不是这样挺立的形状了,而是彻底趴成一团。你可以想象图中的窝窝头被压扁了,就是那种样子,越是质地好的黍子面,蒸出来就越软越粘。对了,垫在窝窝下面的,就是亭子盖。
  不过现在麻雀太多了,种了也是十不存一,只好去市面上买。但是现在卖的大多都是黏玉米面掺的黍子面,加上现在过年蒸窝窝的人越来越少,渐渐的都快吃不到了。(还好我姥姥每年过年都要蒸一锅黍子面窝窝,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很幸福。)
  哦对了,刚放凉的窝窝头,会变得稍微发硬。这时候用手掰成小块,放到油锅里炸,盛到盘子里撒点白糖,这是我最喜欢的吃法,有种特别的焦香味。而且通常我妈在炸窝窝以前会先炸一些自己种的红薯,然后用炸红薯的油炸窝窝,那时候能吃到这些东西,就好像吃炸鸡一样,感觉特别的幸福。偶尔还会炒点红糖黄豆和红糖芝麻饼,虽然现在吃的东西五花八门,自己做的东西,味道也不是超级好吃,但是下厨本身就是一种消磨时光的乐趣。
  (甜高粱和普通高粱的区别就是甜高粱的果穗是紧紧的一团,而普通高粱的果穗类似于上图的黍子,是散下来的)
  甜高粱在我们这里绝迹的就更早了,往年是在地头的一个畦子里种这种高粱,为的是等高粱收获的时候除了可以给孩子弄点零嘴以外,还可以拿高粱果穗下的那一段秸秆做箅子和亭子盖。
  箅子是一层高粱杆用线串连起来,然后根据自家锅的大小做成合适的圆形。蒸馒头包子的时候,先在水已经烧热的锅里放一个"工工"形状的木架子,上面铺上箅子,再铺毡布,淋水,放馒头,盖锅盖,蒸熟。亭子盖是两层高粱杆,一层横一层竖,用线穿好以后是固定的,不像箅子可以卷起来。亭子盖主要用来放准备要上蒸锅的馒头和饺子,以及用作发面缸的盖子。
  哦对了,村里我爸爸这一辈和他们的上一代,还会拿去了籽的高粱穗和黍子穗做笤帚,高粱穗硬,适合扫砖铺屋地,黍子穗软,用来扫炕和家具上的灰尘,高粱穗用高粱杆做成长把笤帚,适合站着扫脚下的垃圾,黍子穗用黍子杆扎成短吧,适合拿在手里扫比腰高的地方。
  但我记忆最深的是甜高粱的杆,之所以叫甜高粱,不是因为它的籽甜,而是它的杆特别甜。小的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甘蔗吃,就在自家地里种上几十棵甜高粱,也不准备吃高粱面,就是为了给我们这些孩子弄点零嘴。那时候我记得自己经常没事就跑到地里霍霍,折腾半天才能把一根高粱从根弄断,然后就坐在地头上从头吃到根,说实话现在想起来都能感觉到那股甜味,用比较小清新的话说就是"那是我童年的味道"。
  不过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种高粱的人家就已经越来越少,没过多久我就再也没吃过了。
  不过幸好还有另一种替代品……玉米杆。
  讲道理我这个吃货常年流窜于田间地头,可以说吃过的玉米杆加起来都够一头牛吃一年了……而且我还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
  这两张图是得了玉米黑粉病的玉米植株。一般只有这种玉米杆是最甜的,而且霉包(就是那个白色的不明物体)越大,玉米杆越甜。不过我没有试过这个霉包的味道,有哪位仁兄有大胆的想法你们可以去试试,提一句,这玩意掰开以后里面都是黑色的粉末,所以叫黑粉病。
  除了得了黑粉病的,还有就是特别小的玉米杆,结的玉米棒子只有一个拳头大小的那种,玉米杆也是甜的。而且有时候因为这些小玉米还没成熟,还能掰下来回去煮着吃,又是一种零食。
  甜高粱杆和甜玉米杆的甜味里,都带有一点植物特有的草腥味,而且如果找到的秸秆太老,里面内瓤的水分就会消失,那时在啃就是干巴巴的一团,什么味道也没有了。
  然后可以带来甜味的还有槐花和梧桐花。梧桐树比槐树开花早一点,每当梧桐开花,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每天偷摸爬上树摘梧桐花,把花瓣撕开吃里面那一丁点的花蜜,虽然蜜量特别少,但是梧桐蜜是迄今为止我尝过的最甜的味道了。记忆颇深的是有一次爬上树摘花蜜吃的太尽兴,没发觉有条大豆虫爬到我脖子上了,我一摸,手上传来蠕动的感觉,吓得我手上一用力,把豆虫扔下去的同时自己也从树上摔下来了。然后落下了怕虫子的毛病……(经评论区提示,这是泡桐,但我吃了这么久,居然不知道这玩意和梧桐树的区别)
  现在村里的梧桐树也砍的差不多了,而我爬树的技术也是荒废多年,想吃也吃不到咯。
  如果梧桐花是甜的话,槐花就是香,槐花的气味实在是太香了。每当槐花盛开的时候,整个村子都会弥漫着那种香味。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路上要经过长长的一排洋槐林。每当份槐树开花的时候,正好是中午有午休,下午三点才上课的时候。那时候我中午吃完饭就走,和同学们在槐树旁边集合,然后一起爬到槐树上摘一串槐花,一个一个的慢慢放进嘴里。其实槐花并不是特别甜,不过这就是一种游戏,可以吃槐花总比爬上一棵什么都没有的树要强吧。不过因为离学校比较近,所以经常会看到某个班的人全部集中在相近的几棵树上一边吃槐花一边叽叽喳喳的说废话,一班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齐齐嘛!
  相对于上面所说的几种玩闹得来的食物,山药叶和梗就更像是劳动后的奖励。(我们这把红薯叫山药,土豆叫山药蛋,棍山药叫白山药)
  这是山药的茎叶,长期趴伏在地就会长出根,然后长出新的小山药,但是由于一块地的养分有限,这样生长的结果就是等收获的时候只能找到一些比手指粗不了多少的小山药。所以在它的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常有人翻动山药秧,把刚扎下的根拔起来,避免这种养分浪费的事情。
  小时候因为家家户户都种山药,但是爸爸妈妈又很忙,翻秧的活就一直是爷爷带着我和堂弟去做(我家还挖了个山药窖,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玩跑到里面玩捉迷藏)。由于山药秧很结实,也不怕乱踩,只要不踩断就没事。所以我爷爷也乐意看我俩在地里折腾。然后他去掐刚长出来的山药嫩梗和叶子。由于那时候太小,红薯秧对我们来说又长又结实,我俩索性蹲在地里一节节的往上翻,我爷爷就笑话我俩说别人都是翻秧,你俩这是猪拱地。等我俩忙活完了,爷爷也早就掐了一箩筐山药叶了。
  油锅烧热下几颗八角,翻动两下把洗干净的红薯叶放进去,加盐翻炒几下,添水小火慢慢煨软,就可以吃了。山药梗因为纤维素很多,所以嚼起来特别费牙,而且如果煨的时间太短,还会不入味。(评论区大佬告诉我要撕去表面的那一层皮,受教了,今年回去做山药梗的时候就试试)但是山药秧有种特别的味道,我说不上来,这次真的不是我童年的幻觉,是真的有……
  当然还有一种应该很多人都吃过的东西,榆钱。我看好多答主也都回答过这个,想来作为春天为数不多的美食,应该会有很多人乐得享用吧。想当初作为摘榆钱的主力军,我就是在榆树上练出了一身过硬的爬树技术。然而至今没用这身功夫掏过鸟窝,不仅是我对不能吃的东西没兴趣,而且我对撸狗的兴致远远大于养别的东西。
  图上的榆钱稍微有一点点老,嫩一点的还不能舒展的这么大,味道更甜一点。
  我们当时是拿一个塑料袋爬上树,顺着榆树细枝的根部到末端一捋,就能捋下一小捧榆钱。如此反复,装满一塑料袋就把塑料袋扎住口,扔给在树下接应的弟弟妹妹(我不傻,不会离地太高就扔的,只有下到必须双手抱树的树干部分时,才会扔)。站在榆树上和槐花开时上槐树,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榆钱开时大部分树木的叶子还没长开,透过高高的榆树,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而槐花盛开的时候,站在槐树上,目光所及之处,是绿叶和白花的海洋。
  生吃榆钱会有一点土腥味,但是更多的是甜味,但是没吃多少就会腻,更为普遍的吃法是"蒸"。榆钱用水反复清洗,沥去水分加面粉和一点盐用手拌匀,然后上锅蒸,蒸的时候捣蒜泥,如果没人忌蒜,就把蒜泥倒在蒸熟的榆钱上,同时淋一点热油,拌匀就可以吃了。我喜欢在蒜泥里放一点醋和盐,等吃的时候夹一块蒸榆钱,蘸一点蒜泥吃,也不吃馒头,就这么吃下大半碗的榆钱,喝一碗粥,这顿饭就算吃完了。
  这种菜与面粉搅拌蒸熟的食品,我们这叫"Ku Chu",不仅是榆钱,槐花灰灰菜和老豆角以及一种在我们这叫"扫帚苗"的野菜,都可以这样吃。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用老豆角,选地里已经膨胀发白的豆角,太老的就剥去皮,只留里面的种子,与其他切完段的豆角一起拌上面粉,剩下的步骤参考蒸榆钱。蒸豆角最好吃的就是种子,特别的面,而且豆角没有其他野菜的那种土腥味,一直是我的最爱。好在我们家每年菜地里都少不了豆角,所以每年都能吃到这样的美味。
  其实说实话,以家常的做法炒山药叶,蒸榆钱蒸豆角之类的菜,味道并不会太过出类拔萃。我之所以觉得它们好吃,一是因为它们的时令性太强,一年之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吃到它们;二是因为我在获取它们的过程中一直很快乐,愉悦的心情也会带进饭菜里;三是在那个食物匮乏大棚技术尚不普及的年代,在寥寥无几的菜品中,这些偶尔出现在饭桌上的食物,味道显得独特而出众。如果让我现在去市场上买点山药叶回去自己炒,有可能我吃不下两口就放弃了。
  在我还未上小学以前,收割机还没普及到我们那里,每次麦收都是靠手拿镰刀割,然后扎成捆,扔到拖拉机的斗上拉去打麦场,用拖拉机头拉石碾滚压过几遍之后,,把麦秸用铁叉叉起来堆到一旁,趁有风的时候用木锹铲起一锹麦子高高扬起,让风把轻一点的麦麸和碎麦秸吹远一点,重一点的麦籽就会落得比较近,如此反复,就能分离麦子里的大部分杂质。最后装袋运回家,晒干以后放进粮囤里,麦收就算结束了。(粮囤是由大概长一点五米,宽七十厘米的铝板围成的大圆环,一般五个圆环套成一个粮囤,根据需要可以增减圆环的数量,圆环之间有特殊的卡扣形状以便固定。)
  一般这个时候,地里,路边,离地不远的打麦场上,到处都是劳作的人们,野兔很容易在地里受到惊吓,惊慌失措的乱跑,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哪个走狗屎运的家伙一把扑住,晚上又是一顿美餐。我至今难忘的一只野兔子就是在打麦场上帮忙扫麦籽的时候,不知从哪边跑来一只野兔子,被我爸一扫帚给拍死了。那时候我爸还纳闷这兔子这么肥,而且这么容易死。结果等晚上开膛的时候,一刀滑下去,里面露出了一串好像葡萄一样的小兔子……那时候全家吃肉的喜悦一下子就消减了不少。但是事已至此,总不能扔了吧,最后还是用五脏庙超度了它。
  野兔子大部分是这种草黄色的,偶尔见过几只灰兔,但是特别少。兔子肉的脂肪特别少,吃起来特别劲道。
  当然我小时候吃的野兔子是很多的,总不能都是傻兔子一只只的自己撞上来的。那时候我爸在拖拉机后面那个一直转的轮子上装上一圈三角带,另一边连着一个小型发电机,专供一个大度数氙气灯。晚上开着拖拉机出去,等到了地头,就把大灯打开,照到兔子的眼睛,它就会站在原地不动,而且在反光下看起来像两盏明灯,特别显眼。小时候村里还有一人多长的能打铁砂和钢珠的火铳,也不知道我爸从哪借来的,就用火铳一铳过去,下去捡兔子。后来不让用火铳了,就换成用狗追了。
  那时候父亲总是在割完麦子和收完玉米以后的晚上出去,那时候地里没有遮挡物,大灯一亮可以照很远。凌晨回来,剥皮开膛,在院子里用斧头斩成小块,收拾完了放进锅里,放上炖肉用的香料包,加水,灶膛里放细柴点火然后慢慢添粗柴。这时候差不多我妈就该醒了,然后吩咐我妈什么时间放盐添水,开锅多久换小火,然后他就洗漱补觉去了。一般差不多要七八个小时,这一锅三四只兔子才能炖透,那时候我都是闻着香味起床的,我妈一见我起来了,就掀开锅盖给我夹一块肉给我尝,还笑着问我是咸是淡。但我总是三口两口连嚼的时间都恨不得省去就咽下去,根本尝不出个滋味。而且我爸很介意我妈根据我的口味来放盐,因为我比较喜欢吃咸的,我爸口味比较淡,总说盐放多了肉就太紧,吃起来就不好吃了。但是我妈总是习惯性的问我,我说不上来就再给我夹一块,让我慢慢吃,尝出咸淡了告诉她,虽然我妈也从来没听过我"再多放点盐"的建议……现在回想起来,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您有什么不懂得欢迎留言提问,我看到后会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喜欢美食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主页有更多美食等着你。
  苜蓿。困难年代苜蓿派上了大用场,牲口吃,人饿极了也吃。吃稀饭、喝汤,把苜蓿芽子洗干净下到饭里,很好吃!
  榆钱。记得有篇课文就是说榆钱饭的,苦难时期榆钱饭救了多少人,人们把榆树皮都吃了。1990年代不存在吃不饱了,但是榆钱饭人们还是很喜欢吃。
  槐花疙瘩比榆钱饭还要好吃!
  有哪些曾经常见的食材淡出了食谱。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个小吃是臭豆腐,小时候经常吃的,那时蔬菜不多,臭豆腐吃的很香的,回家走到楼梯上就有臭豆腐传来了,没人嫌臭,贪婪的想停下脚步多体检一会,多惦记咱回家也有臭豆腐啊。我儿子小时候,说出龙叫来了,也不吃臭豆腐,他不理解,这么臭的东西,怎么能吃呀,一口没尝过。我们家再也没买过,可能是这一代人的不理解吧,发现从少有人家再吃臭豆腐了吧
  三年困难时期在上中学,食物极其短缺,学校在教室和宿舍中间,种了一种叫"海白菜"的蔬菜,生长奇迹般疯狂,一个月就长一茬,掰掉上面叶子,地里泼上大粪,第二个月又可以收一茬。口味就不讲了,填饱肚子先。特别恐怖的是叶面中间夹有白色小虫。同学戏称增加蛋白质。困难时期过了以后再也不见这种食材,恐怕是太难吃了。

比肩血月传说的欧洲鼠王传说,数十只鼠类纠结缠绕为悲苦之结在古代许多国家中,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形象或者奇特事物,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且生产力低下,所以就产生了许多的危言耸听的传说,而这些传说有很多在如今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的。其中现实版飞屋环游历险记?两年中为觅狮踪,坠落狮群遇险也不忘初心十八年前,在苍茫的南非大地上,一只彩色的巨型热气球缓缓升起,在蔚蓝的天空中随风飘荡,掠过卡盖拉河上空,悄然进入夜幕笼罩下的非洲原野,这一画面宛如真实版的飞屋环游记。热气球的探照灯光35年前,8人49条狗用最原始的方式征服北极,星辰大海是征途万丈冰脊突兀纵横,万里长空凝结着冰晶的云彩下方,一女七男,八位科学家及探险家带领着四十九条严格挑选的雪橇犬,组成了一支披荆斩棘的科考探险队伍。他们怀着必胜的信念决心,冒着生命的危险氧气利用率达90的鲸类,是怎么做到竖直睡觉,而不被呛死的?人们每当提到世界上的最大的哺乳动物,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大象。其实,他们还忘记了在蔚蓝深邃的海洋中还有一类哺乳动物,那就是海洋中的鲸豚类。而事实的确就是这样,有些鲸豚类生物的体暗夜猎手猫头鹰的另类鸟生叼蛇当清洁工,巢里偷着孵鸭宝宝猫头鹰是一种除南极洲外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猛禽鸟类,在许多地区的森林中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凭借其优秀的夜视能力和无声飞翔技能,被人们称为暗夜猎手。因为长着一张和猫咪高度相似的有汤有荤有素有小吃,浓郁江西地道文化元素,这家宝藏小店好喜欢导读有汤有荤有素有小吃,浓郁江西地道文化元素,这家宝藏小店好喜欢五一假期朋友们都玩得很开心吧,找个小众的地方,户外赏赏美景,吃吃美食,错开人潮,感觉也不错呢自从成为大众点评的VIP清爽开胃,好吃不胖的2道应季营养食谱,过个酷爽的夏天真好导读清爽开胃,好吃不胖的2道应季营养食谱,过个酷爽的夏天真好夏天的天气越来越热了,外面的太阳仿佛要把地面给烤熟了,会很容易感觉疲劳和没胃口呢,有没有那么一些清爽开胃,好吃不胖的营养夏天最受欢迎的2道营养食谱和营养汤谱,开胃又下火,味道杠杠滴导读夏天最受欢迎的2道营养食谱和营养汤谱,开胃又下火,味道杠杠滴天气越来越炎热了,偶尔伴着大雨,人很容易变得上火,睡眠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如果可以通过食材进行饮食调节,简单易行又有效滋润补水,简单易做又好喝,这样的营养饮品夏天喝正当时导读滋润补水,简单易做又好喝,这样的营养饮品夏天喝正当时夏至已过,天气越来越炎热了,很容易就汗流浃背,除了多喝温开水,还可以喝上一杯滋润补水,简单易做的营养饮品,过个清爽的夏天呢今初夏打卡宝藏小店,白粥与焖鸭的完美搭配,喝点小酒配小吃太爽啦导读初夏打卡宝藏小店,白粥与焖鸭的完美搭配,喝点小酒配小吃太爽啦转眼就来到夏天啦,天气一下子变得热起来了,就连风儿吹过都有一丝丝温热的感觉,要说夏天第一肉是哪一样?必是它无疑了,香这家藏在巷子里的宝藏小店,深圳排名第一的卤肉饭好赞,价格亲民导读这家藏在巷子里的宝藏小店,深圳排名第一的卤肉饭好赞,价格亲民夏日炎炎,户外的话实在是太晒了,周末偶尔去探探藏在巷子里的特色小店,吃吃特色小吃,喝喝茶,聊聊天貌似也不错哟自从成为
速冻!最强!霸王级今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黄色预警明天(28日)起今冬以来最强冷空气过程将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带来寒潮天气6个省份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冷空气来了!大家注意保暖,谨防感冒寒潮明起来袭局野餐柠檬烤翅今天做个肉菜吧,烤个冷了吃也好吃的野餐柠檬烤翅恰恰吧!鸡翅根300g姜3片柠檬2个生抽2勺料酒2勺味霖1勺黑胡椒少许食用油1勺蜂蜜1。5勺鸡翅根正反面划一刀,加酱油胡椒味霖料酒姜,青提乌龙茶冻冻叮!夏季青提乌龙茶冻冻我真的太喜欢吃青提了一个人可以吃完一整碗的那种嘿嘿整了一款小甜品超级简单又解馋!!!食材准备牛奶凉粉粉乌龙茶抹茶粉白糖青提制作步骤第一层燕麦奶抹茶粉白凉粉隔热元气寿司卷叮可爱知道你们饿了!!来看看去年做的寿司卷超级简单的教程,把食材准备好,放入紫菜里卷紧就ok啦准备这些紫菜寿司帘胡萝卜腌黄瓜火腿肠鸡蛋肉松(配料选自己喜欢的食材就ok步骤1我用的是肥牛酸辣面叮!荷包蛋肥牛酸辣面今天来教你们做一碗酸酸辣辣又开胃的肥牛面十分钟搞定就能搞定一口气把汤都喝完快起来哇!制作步骤准备酱汁一勺辣酱面一勺白砂糖两勺生抽一勺醋一勺蚝油一勺白芝麻淋热油搅凉拌手撕鸡叮!宅家易做凉拌手撕鸡今天把冰箱里的两个鸡腿给解决了做法太简单了好吃易上手真的超级方便了而且热量也很低!制作步骤食材准备鸡腿生抽蚝油白糖白醋香油辣椒油蒜葱姜盐白芝麻酱汁准备2勺生抽柠檬百香果无骨鸡爪叮!柠檬百香果无骨鸡爪每年夏天我在假期必做的无骨鸡爪又来了哈哈哈这次学聪明了直接买了去骨的鸡爪来做就不用自己去骨了(真的太难了我每次都能搞半天)煮一煮拌一拌酸酸辣辣没有人不爱吃吧食芋泥糯米凉糕叮!芋泥糯米凉糕在家捣鼓了超简单的糯米凉糕惊喜我真的太喜欢软软糯糯的小糕点了舔屏一口一个还能拉丝超适合夏天吃耶冰冰凉凉的食材准备糯米面团食材牛奶180g糯米粉120g白糖20g玉米日式肥牛盖饭叮!日式肥牛盖饭这个大家一定要去做!做完我吃了整整一大碗味道和日料店里的真滴没差自己做量多还卫生食材简单制作起来也方便干饭人赶紧上制作步骤准备食材洋葱肥牛米饭鸡蛋烤肠蚝油生抽老抽糖广东人酒量不好,原来和这款低度酒有关,很多人从小喝到大广东没有好酒广东人酒量不行诸如此类的话语,一直是喝酒圈子里面人们经常说起的口头禅。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部分广东人的酒量都不好,或者基本都不碰酒呢?其实,这和广东人从小的饮最全冷泡茶叮最全冷泡茶作业,附赠一杯多肉葡萄教程相信我,这个巨巨巨巨好喝!摸头淡淡的清甜果味茶香糅合在真的无敌!!ho起来感觉既健康又舒服!有了它饮料我都不打算买了!!我没有第一时间发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