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关于荣格介析心理学的道家文亿渊源

  "
  论文关键词:道  真我  无为  共时性原则  人格类型
  在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上,荣格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这不仅因为他曾是弗洛伊德"钦定"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皇太子",而且也因为他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直接影响了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但是,一提到荣格,人们自然想到他与弗洛伊德的渊源关系,殊不知,他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因更多地来源于中国的道家文化。
  荣格说:.‘卫礼贤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所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多。这句话暗含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卫礼贤给荣格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包括弗洛伊德在内。二是作为汉学家的卫礼贤给荣格的影响主要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影响,卫礼贤是西方"道家热"的代表人物。所以荣格又说:"卫礼贤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基因,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那么.中国道家文化如何成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因。下面对此略加分析。
  (一)"道"、‘受陀罗’,与"真我"
  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写道:"我在自己的思考与研究中.发现了最关键的问题,即关于SELF的概念,我才又一次重新回到现实的世界。""很多学者对荣格理论中的.‘SEIF一词的翻译感到困难。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看.译法五花八门.例如自我、自身、自己、自性等等。而且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M盯r叮Ste:n说:.‘荣格的’SEIJF’好比中国的‘道’,这种将SEIF与道的类比,比任何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或概念.都更能有助于使荣格的本意越过这种文化的障碍。因此,笔者认为,要确切理解self的含义,就必须研究荣格对"道"的领悟以及Self在荣格理论中的位置。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两部分构成,即自我(ego)和潜意识(uneonsious)。自我大致和意识相当,包括我们对外界事物和对自己的意识。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不是自我的自然流露,而必须给自我带上面罩,称为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自我与社会的一种协定。潜意识则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个人潜意识,包括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压抑或暂时遗忘的个人历史经验。个人潜意识中有许多"情结",影响和作用于人的行为。第二层是集体潜意识,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集体潜意识存在于精神的最深层,全人类都具有.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遗迹,由先天的能力所组成并构成原型(archetype)倾向。原型没有具体的内容.只是一种活动的可能态势。荣格认为,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以及我们前面所说的self。lf是一个中心原型,作为一种内驱力平衡和调和人格的对立面。集体潜意识是通过"曼陀罗"显现出来的,而"曼陀罗"画中的中心则是Self。"曼陀罗是显示有关、。lf状态的密码"。爪Self是个体生活中的根本目标.但却没有一个人完全达到这个目标。正如中国人所说的"道".道可道.非常道。荣格说:、elf的探索直接把他引导到对"道"的领悟轨道。那么荣格是怎样解释"道"的呢?
  在卫礼贤看来."道"可以拆分为"首"和"走"。首即脑,指人的意识,走即历程.合起来,"道"即为"意识的历程"。然而荣格并不满意此说法。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引用了《慧命经》开篇语:"道之精微.莫如性命,性命之修炼,莫台如一。"荣格的理解中,"道"即性命,性即意识(前所说的。命即为集体潜意识和肉体生命。性和命在父母未生个体前二者融合,至人出生时相分离。《慧命经》描述了此过程:"自此而往.性不能见命,命不能见性.少而壮.壮而老.老而呜呼。故如来发大慈悲,泄漏修炼之法.教人再入包胞.重造我之性命。"道的修炼.在于弥合性与命的缝隙。所以."舍利由此而成"。"欲成漏尽金刚体,勤造烹蒸慧命根.定照莫离欢喜地.时将真我隐藏居"(《慧命经》渴语)。在荣格看来,成道必须超脱意识与世间事物的"互渗"关系,使意识既空非空,只有这样才能观照到自身的潜意识,才能将个体人精神中的诸原型外化出来。
  成道的最高境界就是self-aeeumplish,这一概念为荣格首次提出,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只是由于大多数学者并未了解此概念的来龙去脉,将此概念译为"自我实现"。而"自我"在荣格理论中特指eg。,显然不妥。这里,笔者依上述理解将self拟译"真我",self-aeeumplish则译为"真我实现"。其实荣格用的德文,原意为自我的本体,self只是slolbst的英译.所以译为.‘真我"较其它词更加与荣格的原意相吻合。
  (二)"自然无为"、"无人感应"与共时性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马斯洛认为,真我实现就是超越正常状态下经验的习俗的影响。马斯洛把它称为"道教的无为(Taoistieletting.be)"。这一观点显然是受到荣格理论的影响和启发。马斯洛自己也坦然承认,荣格等心理学家"开了第三思潮的先河"。那么,荣格是怎样理解"自然无为"的呢?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多处提到"无为"这一概念。此前.荣格曾利用道教材料考察人格发展过程。他认为,自我是个人后天的经验内容,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千百万年积累下来的行为模式或心理发展模式,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在自我形成之前,支配人的精神活动的主要是集体潜意识,人主要依靠本能、情感活动。随着经验的增多,人的活动逐渐地变成有意识的自主的自由的活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常常使人的精神摆脱潜意识的束缚,脱离了他以往立足的基础。自我的过度生长招来了集体潜意识的报复,导致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疾病的产生,这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无为"才能保证人格的全面均衡和统一。无为.意味着抑制自我的过度膨胀.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这样才能对生活处之泰然,追求终极幸福。"
  (三)阴阳四象八卦与人格类型
  《易经》为中国群经之首。历史上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儒家之作,而在台湾陈鼓应先生看来,《易经》的哲学思想实属道家而非儒家。对此.笔者深表赞同。《易经·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太极也称为"太一"或"太乙",即老子的"道";两仪,指阴阳二气;四象为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八卦则为乾、兑、离、震、翼、坎、良、坤。这是《易经》中著名的阴阳四象八卦本体论。荣格正是从这一理论中获得启示,提出了相应的人格类型理论。
  l、阴阳与内外倾两种基本定势
  《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现象,无不依当时的时机与所处的地位,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这一阳刚与阴柔动静变化作用不息的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更是人生的要谛。
  荣格认为,虽然真我(self)是人格的根本目标,但却没有一个人完整地表达这个目标,我们都是从片面方式发展,例如,有许多人发展了意识的生活,而忽视了潜意识生活.女性忽视了男性的方面(阿尼姆斯原型),男性则忽视了女性方面(阿尼玛原型)。在此基础上,荣格提出了两种倾向的极性.或者称为定势,即内倾—外倾。性格外倾者向外活动,面对外界;性格内倾者较安心于其内心世界,并从诸如阅读和艺术的生活中取得较多的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种倾向.但是却往往是偏向一种倾向,而留下另一种倾向没有充分发展,成为潜意识。
  2、四象八卦与人格类型
  由于简单的内外倾分类不足以说明人们之间心理与行为的巨大差异.荣格引进了他称之为机能的四个调整变因。第一种机能是感觉.感觉是对物理客体的觉知.即通过感官意识到外界刺激;第二种机能是思维,思维是一种产生意义和领悟的过程,确认客体是什么东西并形成概念;第三种机能是情感,情感是权衡和评价的主观过程,即确定心理经验的情绪涵义;第四种机能是直觉,直觉是潜意识的知觉过程,它是关于我们心理经验之后意义的预感。这四种机能中,思维、情感属理智机能,感觉、直觉属非理智机能,分别与四象中的老阳、少阳、老阴、少阴相对应。"
  四种心理机能与内外倾相联系,构成了八种人格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感觉型、外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感觉型、内倾情感型、内倾直觉型,分别与八卦中的乾、兑、离、震、翼、坎、良、坤相对应。
  张春元先生对荣格关于道家的解释推崇备至,称:"在此之前,从未有人用现代心理学解释中国道家,并真诚地将它提升为人的精神活力,减轻人生痛苦来践行。’,。其实.荣格对道家文化的接受与阐释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方面当时"目的理性"主宰一切."世界丧失魅力"(韦伯语),随着人类理性的异常发展,物质文明越来越繁荣,但人类白尔痛苦、焦虑、优愁反而日益加剧,生态平衡的破坏、能源枯竭、战争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悬在人们心上的利剑,特别是战争,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荣格体验尤为深刻.所以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无为",这一文明批判之投向恰好成为医治人类深层痛苦的一剂良药.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的认识以及现代物理学的研究都表现了与道家思想惊人的相似性。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人的思想不同程度地烙上了道家文化的印记。正是由于此,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把道家文化看成是20世纪"时代精神的玩偶"。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可以说是西方道家热中的一朵奇葩。但是,正如卜松山所说,西方对中国道家的接受存在创造性误读。荣格对道家的阐释,无疑也是一种创造性误读,但是世界上哪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是创造性的误读呢?中国人自己对道家经典的解释不也是见仁见智?何况,荣格为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种独特的视角为中西文化的深层沟通融合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发掘我国古代文化的心理学意义.推进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心理学是舶来品.所以无论研究或者教学,"言必称希腊"。而很早就有西方人指出:中国是心理学第一故乡。荣格的研究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点.

京剧艺术论文京剧的艺术,糅合了我国民间戏曲文化的大成,无论多少久依旧有它绚烂多彩的一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一篇京剧艺术论文,欢迎参考阅读。京剧艺术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从京剧的表现手法音乐行当脸浅谈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及艺术美育论文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了艺术,艺术是人们一定的审美理想的实现。因此,艺术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人们的审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地鉴定艺术美,对提高人们的自觉意识和提高审美能跨越时空后的迷失艺术论文摘要荒岛余生通过对主人公在荒岛生活前后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状态的描述,体现了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该片对于人生意义个人存在以及美国社会的价值观等都进行了深刻地探讨和思考。关键词荒岛余生舞起来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若干思考小学音乐课堂要实现快乐课堂高效课堂,就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律动教学对于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律动教学能带动小学生的愉悦情绪,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并能增略谈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音乐课程教学可以说是幼儿学前教育的一个基础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步骤。在音乐教学课程中,通过音乐这一学科的自身的特点和音乐本身的独特的感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略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明显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教学方式单一,过于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长期下来,学生逐渐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于是开放式小学音乐理论教学与实践现在学生更注重追求自由与个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再习惯拘泥于传统式的课堂教学,更不习惯教师说灌式的教育,提倡在音乐教学中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领让音乐教学真正乐起来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感悟到音乐学习的魅力,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投入,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增强教学工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探微音乐是一门有较强的情感特性的艺术类学科,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音乐文化素养。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培养情操的关键时期,在音乐教学中采浅谈鲍勃迪伦游吟诗人的吟唱方式2016年10月13日,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落下帷幕,将该奖项奖给了美国民谣音乐家鲍勃迪伦,并表彰其在伟大的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并唤醒了游吟诗人的传统。本文将分析简述中国音乐美学中的抽象观西方音乐哲学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哲学新思路的开拓,然而,在中国自古参禅悟道及儒家中庸的思维模式下,音乐美学的走向大不相同。众多音乐美学的观点奠定了中国音乐功能论的事实。那
唐代的琵琶艺术与琵琶文化唐代的琵琶艺术与琵琶文化琵琶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优秀的弹拨乐器,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琵琶经历了多次高峰期。其中,唐代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为我国琵琶艺术和琵琶谈红罗非鱼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为探索海水养殖新品种新模式,为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日照市引进广东繁育的红罗非鱼苗种进行海水工厂化养殖试验并获得成功。一养殖设施及放苗准备养殖池为常规工厂化养殖用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发展对策摘要河南省濮阳县近年大力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以此着力提升地方畜牧及产品生产及营销水平,打造地方畜牧产业品牌,扩大产业建设规模。该文主要分析目前形势下濮阳县的基层现代畜牧养殖技藏羊养殖技术与发展思路分析摘要畜牧业是青海地区的经济支柱,藏羊是主要养殖对象,藏羊的养殖技术直接决定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肉制品供不应求,这对畜牧业提出更多的要求。一直以来,青藏试论河北宁晋方言中的若干词缀摘要河北宁晋方言区属北方方言冀鲁官话中的石邢片。本文对宁晋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名词词缀动词词缀形容词词缀从语法和语义角度加以分析,希望对研究邢台方言以及宁晋方言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关朱自清散文amplt春ampgt研究摘要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契合人的心理感受,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春,将客观写照对象融入主观心灵之中,既如实描写了自然之春,又饱含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谱写了一曲飞越杜鹃巢中的意象研究摘要肯凯西在小说飞越杜鹃巢中,借助了色彩意象动物意象和机器意象的象征意义,旨在加深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思考,从而推动小说的发展和揭示小说的主题。关键词小说飞越杜鹃巢意象象征意义一引三国演义中张松的卖主求荣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非主流地位的小人物张松的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卖主求荣的价值观选择,并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阐述这一选择的重要价值,最终使读者切身感受作者对于如流星飞逝而过的小人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据科林伍德(RobinCeorgeCollingwood)说,历史是历史学家在心灵中重温往事的一门学科。可是说实在的,回忆并不太可靠,有时历史仿佛是一棵进入冬天的树,随着时光流逝,二十世纪汉语轻声研究述评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近些年来轻声研究的几个问题,诸如轻声的性质,轻声和轻音轻声产生的原因轻声的作用。最后分析了目前关于轻声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有规律的无规律的以及其它影响因素等。认为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提要本文通过对目眼足脚等8组同义词在中古时期变迁递嬗情况的分析,试图就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文章认为词汇史有别于训诂学,二者不应混为一谈中古词汇研恐屑负跛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