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孟子的而

  一
  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中说:"而"字的用法大别为二,顺接和转换[①]。作为连词的"而",在   古代汉语中是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而且,如吕叔老说的"顺接"用法在白话中无须用它,但在文言文中却用   了。可见"而"的频率更高了。《孟子》中"而"字也随处可见,难得有几个章节不用"而"。本文拟从结构   与语用上进行讨论。   1.动 而 动( 宾)   这种结构可称为"动宾型",即"而"的两头都有动词,常带宾语,或顺接或转接。   顺接的例子如:   (1)"(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公孙丑下》14章)   (2)(滕文公)过宋而见孟子。(《滕文公上》1章)   转接的例子如:   (3)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公孙丑下》10章)(大意是:辞去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万   钟的束修。)   (4)"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同(1))(大意是:做官但不接受俸禄。)   此类动词的结构若具体分别则可有:   1.1 动 宾 而 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看似是并列关系,其实还可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其次是两个动词所带的是不同宾语   。第三,此类句子的主语不现,多出现在对话中。   表示并列的如:   (5)无罪而戳民,(则士可以徙。)(《离娄下》6章)   (6)用之而成路。(《尽心下》21章)(大意是:经过这里便成了大路。)   (7)(古者)易子而教之。(《离娄上》18章)   表示递进的如:   (8)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滕文公下》7章)   (9)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45章)   (10)莫如贵德而尊士。(《公孙丑上》4章)(大意是:不如提倡道德而且尊重士人。)   表示顺承关系的如:   (11)如枉道而从彼,(何也?)(《滕文公下》1章)(大意是:如果枉屈了正道去追随诸侯,怎样   呢?)   (12)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2章)   (13)(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尽心下》14章)(   丘:众也。)   表示动作先后的如:   (14)zhěn@①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告子下》1章)   (15)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同(14)7章)   (16)再拜稽首而受。(《万章下》6章)   表示转折的如:   (17)过我门而不入我室。(《尽心下》37章)   (18)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同(17)上46章)(齿决:咬断干肉。)   (19)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万章上》6章)   1.2 动 而 动 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共一宾语,在动作行为上表现为有先后,如:   (20)(不足,)又顾而之他。(《离娄下》33章)   (21)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滕文公上》3章)   (22)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公孙丑下》6章)   (23)行之而不著焉。(《尽心上》5章)   (24)(若汤,)则闻而知之。(《尽心下》38章)以上所举(20)(21)是并列关系,(22   )(23)(24)诸句有转折和条件意味。   1.3 动 宾 而 动   此类结构与1.1相似,"而"后的动词可以及物或不及物,因而暗含宾语(从上下文里即可找到),如   :   (25)(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梁惠王下》12章)   (26)(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11章)(心:良心。)   (27)今又弃寡人而归,不知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公孙丑下》10章)("归""见"都可带宾语   )   下列结构中的数量词(还包括数量短语),它们多数活用为动词,在表达上更简洁,如:   (28)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何濡滞也?)(《公孙丑下》12章)   (29)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公孙丑下》4章)   (30)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梁惠王下》11章)   2.主 谓 而 不 动   这类结构在表意时是"肯定又否定",如"三过其门而不入"(《离娄下》29章),"久借而不归"(   《尽心上》30章),或者表示由于某种行为动作的结果,如"喜而不寐"(《告子下》13章)、"闻王命   ,而遂不果"(《公孙丑下》2章)。"而"的意义往往是表转折的多,具体地说有下边几种类型。   2.1 主谓 而 不 动   (3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上》41章)   (32)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告子上》12章)   (33)兆足以行矣,而不行。(《万章下》4章)(大意是:开头能实行,后来却不实行了。)   (34)父母爱之,喜而不志;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万章上》1章)   (35)身死而不受。(《告子上》10章)   (36)帝之妻(娶)舜而不告,(何也?)(《万章上》2章)上例(31)(32)(33)各句同   一主语、共同宾语,都有转折意义;(34)"喜"、"劳"的主语分别为"之"(儿子)、"孝子"的行为   准则。(35)的"受"之宾语是指"一箪食,一豆羹"一类的东西("不受"才"不失其本心")例(36   )的"帝之妻舜"(帝尧让舜娶自己女儿)是主谓短语作主语(这一件事),"而不告"可补充为"而舜不告   (父母)"。这样的句式与前两类不同,即"主"、"动"、"宾"各不相同,但都具转折义;其次,(31   )--(32)都是单句,(33)--(35)是复句,(36)是紧缩了的复句。   2.2 动 宾 而 不 动   (37)遗佚而不怨,è@②穷而不悯。(《公孙丑上》9章)   (38)受之而不报。(《告子下》5章)   (39)无有封而不告。(《告子下》7章)以上诸例的宾语都是句中的主动者:"遗佚""封"赏的主   人和送礼物给孟子("不受")的主人。又如:   (40)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公孙丑上》7章)   (41)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构。)(《尽心上》37章)(拘:拘留。)以上二例的宾语应是:   发弓箭而不中靶心、恭敬人而无实际行动。各例前后宾语的主动者都是同一的,其动作行为有先后之分,不能   颠倒。   2.3 主 谓 而 动   (42)chí@③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公孙丑下》5章)   (43)(孟子)谏于其君而不受。(《公孙丑下》12章)"谏于王",向国王进谏;"谏于其君",   向他的国君进谏。两句的"不用"、"不受"的主语是国王、国君,宾语是谏的内容。这样的句子也有转折意   味,只是主谓宾的关系复杂一点罢了。   3.动 而 动   3.1 动 而 动   (44)(有欲为王而留行者,)坐而言。(《公孙丑下》11章)   (45)(以礼食,)则饥而死。(《告子下》)1章   (46)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尽心上》35章)以上诸例的结构无异,   仔细看却不尽相同,(44)是单句,"坐"是"言"的状语;(45)是个假设复句,"饥"是"死"的状   语;(46)是一个并列复句,是说舜背着他父亲逃走的事,"负"后省略宾语。因此"动 而 动"的形式   其内容还得从上下文去理解。   3.2 数(方位词) 而 动   此类结构如"五十而贡"、"南面而征",前者是作主语以"而"联谓语,后者是状谓间用"而"联结,   例如:   (47)地方百里而可以王。(《梁惠王上》5章)   (48)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滕文公上》3章)   (49)(请野)九一而助,国中十一使自赋。(同(52))上例中的(47)(48)的主语中心词   省略(国、土地),(49)的"九一",是九抽一,非九分之一。以上诸例的数词或数词短语虽较复杂,"   而"用在里边只是起强调作用,强调其前边的内容。   3.3 不 动 而 动   这可说是"动 而 动"的变体,但也有特点。以"不"否定第一个动作,但又证明后边的动作行为是前   边动作行为的结果,用"而"来联接,也是强调对其前边动作的否定和后边动作结果:   (50)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故不劳而霸。(《公孙丑下》2章)   (51)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21章)"不劳而王"、"不言而喻"这样的结构"似   曾相识",是因为现代汉语中还保留这种表达方式。《孟子》也屡屡出现如"不税(脱)冕而行"(《告子下   》、"君不得而臣"(《万章上》)、"不远千里而来"(《梁惠王上》)。"而"后的词可以动词或名词活   用为动词。   3.4 动[①] 而 动[②]   本类型较少见,找到三例:   (52)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万章下》1章)   (53)士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尽心下》31章)显然,第一个动词作了状   语(时间状语)。"其有功于你,可食而食之矣"即"只要有功于你,可供养时就供养他好了。"否则便讲不   通。   4.动 而 动 之   这类结构有几种情况,从意义上看,有:   4.1 表连动的,如:   (54)出而哇之。(《滕文公下》10章)   (55)(今夫水,)搏而跃之,……激而行之,……(《告子上》2章)   (56)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告子下》2章)   4.2 表性状的,如:   (57)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梁惠王上》7章)   (58)仰而思元,(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离娄下》20章)   (59)(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改之而不胜。(《公孙丑下》1章)   4.3 省略宾语的,如:   (60)不知而使之,(是不仁也;)(《公孙丑下》9章)   (6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同(59))以上诸例中的"之"都是代词作宾语,不可   缺。"知"、"委"后省了宾语。   从结构上看,有:   4.4 状 而 动 之   (6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梁惠王下》)10章   (63)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万章上》4章)   (64)虽然,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万章上》3章)   (65)hū@④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告子上》10章)   (66)焉得人人而济之?(《离娄下》2章)   以上诸例中作状语的有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时间副词、动词和名词重叠形式,与4.1的区别在于词性   及动词的及物与否。   4.5 动 宾 而 动 之   这一类结构有两点:一是多并列复句,二是"而"表示的多为顺承关系,如:   (67)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告子下》6章)(上:君主,下:百姓)   (68)(孔子)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万章上》8章)(要:拦截,"要"宾语"   之"。)   (69)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擐也。(《尽心下》37章)("之"即"士"。)   (70)(民)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滕文公上》3章)   ("之",税额)   4.6 主谓 而 动 之   这类结构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常式,即如"王往而征之"那样,主语发出"往"和"征"的动作;二是变   式,如"越人关弓而射之"那样,"关弓"作"射"的状语(译为"弯着弓");三是如"师死而遂倍(背)   之"(《滕文公上》4章)那样的主谓宾式,我杜撰为"不协调式","倍"的宾语是"师",真主语(动作   行为的发出者)是许行!下边再举例:   (71)(周公)知而使之,是不仁也。(《公孙丑下》9章)(之:管叔)   (72)我得见秦王说而罢之。(《告子下》4章)   (73)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梁惠王下》7章)   4.7 动 宾 而 动 之   这类结构形式上与4.5相似,但其"之"却只作助词,如:   (74)孟子曰:"情学而详说之。"(《离娄下》15章)   (75)尽心而为之,后必有灾。(《梁惠王上》7章)   (76)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告子下》1章)("色":女色。"翅",同"适   "义。)   5.动 宾 而 动 也   带"也"的句式,"也"在句尾常有帮助判断意义,《孟子》也不例外。但也不尽然,如:"何不使彼为   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尽心上》41章)(孳孳:同孜孜。)便是一般疑问语气。又如:"千岁之日至可   坐而致也。"(《离娄下》26章。"致",获得。)是一般陈述语气。有了"而",语气更重。   如果这样分析,则可有4种结构。   5.1 表判断(用"而"加强判断语气)   (77)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2章)   (78)故二十取一而足也。(《告子下》10章)   (79)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7章)   5.2 表陈述(用"而"加强陈述语气)   (80)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万章上》7章)   (81)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同(79))   (82)以兄弟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滕文公下》10章)   5.3 对疑问、反问语气的强调   (83)曰:"奚而不知也?(《万章上》2章)   (84)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滕文公上》5章)   (85)非予觉之而谁也?(《万章上》7章)   5.4 否定语气,用不用"而"很不一样。   (86)求之与友而不可得也。"(《万章下》7章)   (87)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也。(《告子上》10章)   (88)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尽心上》39章)   6.动 而 者……也   此类结构与"5."有相似处,即可表判断,但本组结构多为复杂单句。细分之有:   6.1 "动 而 动 者……矣(也)"的判断,如:   (89)(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离娄下》33章)   (90)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公孙丑下》4章)   (91)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离娄上》28章)   (92)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上》19章)(正:端正。)   上述所举诸例中,(89)"者",句中停顿;(90)则是代词;(91)句式稍异,先有主谓组成主   语再予判断;(92)则将"而……者也"作为判断谓语,跟其前各例不同("而……者"作为主语)。   还有相同结构的否定判断,如:   (9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3章)   (94)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尽心下》13章)用"者也"作为判断标志,如:   (95)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尽心上》39章)   (96)是不待教而诛者也。(《万章下》4章)   6.2 表陈述的短语,是句中主语,如:   (97)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公孙丑上》2章)   (98)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万章上》1章)   6.3 作解释的短语,也是句中主语,如:   (99)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同(97))   (100)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滕文公下》1章)(枉:弯曲,直:伸直。)   以上所举各句中既有"而"又有"者",从意义上看已如上述,从音节协调上看似也不能少。从这里不难   看出汉字(词)的音、义的表达作用了。   7.动 而 于 名   这是一种连接补充结构句式,又有3种形式。   7.1 表顺承的补充关系,如:   (101)涕出而女于吴。(《离娄上》7章)   (102)请必无归而造于朝!(《公孙丑下》2章)   (103)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滕文公上》5章)   (104)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离娄下》33章)   7.2 表情状的补充关系,如:   (105)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公孙丑下》8章)   (106)(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公孙丑上》4章)   7.3 表转折的补充关系,如:   (107)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万章上》6章)   (108)(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滕文公下》4章)   补充关系句子中的"而"不能少,即使表顺承关系的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尽心上》15章)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公孙丑上》2章)的句子也不能少"而"。   8.主谓 而 主谓   这是一种复句性质的连接,又可分成5种来分析:   8.1 主[①]谓 而 (主[②])谓   (109)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梁惠王上》7章)   (110)辛负来耜而自宋之滕。(《滕文公上》4章)以上所举,"而"后的主语都隐含着,尤以(1   09)例,"功"是假性主语,真主语应是建"功"者,①②主语同一。   8.2 主谓 而 主谓   (111)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告子上》4章)(长:恭敬。)   (112)尧老而舜摄也。(《离娄下》4章)   (113)五谷熟而民人育。(《离娄下》4章)以上句式中,"而"两头各有主语,宾语情况也较复杂   ,(111)的"之"即"彼",(112)的宾语省略(政事)。   8.3 主谓 而 谓   (114)王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下》5章)   (115)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同上,3章)   (116)彼然而伐之也。(《公孙丑下》8章)   这一组例句似与"8.1"相同,但有一点小区别,即此处的主语都是显性的,"8.1"有隐性主语;   本处都表示顺承关系,"8.1"则不尽然;"而"前的谓语均有状语性质。   8.4 主 而 谓   (117)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梁惠王下》5章)   (118)是天子而友匹夫也。(《万章下》3章)   (119)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公孙丑下》3章)(货:用货币。)   这种句子中的"而"用与不用不一样,具有强调作用,又如"人幼而学,壮而行。"   8.5 谓 而 主谓   (120)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梁惠王上》1章)   (121)驱猛兽而百姓宁;(《滕文公下》9章)   (122)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离娄下》32章)   以上诸例的"而"前的内容是条件,之后的内容是条件下的结果,(122)是假设条件下,其结果正相   反。因此,"而"也不可少。   二
  《孟子》的"而"从句法功能,或从语用角度去分析,便大有话好说,如从一般角度即从其联接的语用关   系看有7个方面:   1.并列关系   此类关系又可细分为:   1.1 完全并列,"而"用如"和"或不译,如:   (1)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公孙丑上》2章)   (2)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3)(贤者)饔飧而治。(《滕文公上》4章)   (4)言近而指远者。(《尽心下》32章)   以上"而"的左右成份都可互换,不影响表达。   1.2 一般并列,"而"相当"便"、"就",如:   (5)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尽心下》25章)   (6)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公孙丑下》10章)   (7)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滕文公下》6章)(求其楚:要求他说楚国话。)   以上所举"而"所连接的虽说并列,但不能更换位置,因其动作行为有先后之分,《孟子》中此类句子特   多。   1.3 强调关系,"而"没有相当的意义,但不能少,如:   (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告子上》10章)   (9)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滕文公上》4章)   (10)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滕文公上》5章)   (11)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心上》20章)   以上举例中之"而"如删去,内容仍完整。其作用在于强调,(8)(9)二例中各有两个"而"字,正   好作对照。强调的可或前或后,以强调前者为多,以突出言行事件。   2.递进关系   此类句子中的"而"有"而且"、"又"的意思,如:   (12)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离娄上》28章)   (13)(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滕文公下》5章)   (14)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万章上》8章)   (15)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45章)   3.条件关系   此类句子有的释为因果,如:   (16)五谷熟而民人育。(《滕文公上》4章)   (17)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告之下》6章)   (18)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尽心下》31章)   (19)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尽心下》38章)   4.假设关系   此类有的释义假设条件,有的则并入因果类(那么也具有假设意味。)如:   (20)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离娄上》12章)   (21)(有作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下》29章)   (22)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万章上》5章)   (23)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万章上》8章)(侍人:宦官。)   "而"犹"如",假设连词,(20)(21)在句中,组成假设分句;(22)(23)则用在分句首   ,似无"联"可言,但考上文,在(22)中有"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作了肯定,然后下文作假设,   因为舜在尧之子仍住在尧宫中时他仍"辟尧之子于河南"。(23)则是有人问孟子,孔子在卫国时住何处时   孟子告诉他住在颜雠家中,这事有子路为证。   5.情状关系   此类句子中的"而"联结的两边有词也有短语,多为动词,次为方位、时间名词、形容词和拟声词,以此   对后边的动词或短语作情状说明,如:   (24)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伸长脖子看他)   (25)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可以坐着推算了。)   (26)焉得人人而挤之?(一人一人地渡过溱水、洧水。)   (27)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万章上》3章)   (28)hū@④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呼喝着给他食物。)   (29)bó@⑤然而生。(《告子上》7章)   (30)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尽心上》21章)(在天下的中央立国。)   (31)五世而斩。(《离娄下》22章)   6.转折关系   此类句子,"而"不可少;如:   (32)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梁惠王上》3章)   (3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梁惠王上》7章)   (34)举一而废百也。(《尽心上》26章)   (35)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万章上》1章)   (36)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是上慢而残下也。(《梁惠王下》   12章)以上转折例中的"而"可译成"却"、"可是"、"但";句中有的同一主语如(33),有的有两   个主语如(32);有的是单句如(34),有的是复句如(36)。转折有轻转、强转之分,前者如(35   ),后者如(36)。转折与否在一句中有二个以上"而"时最易分辨,(36)例便是。   吕叔老在谈到"而"时说"比较难把握",即在"文言用‘而’的地方,大多数在白话里不用连词--就   是在文言里也往往可用可不用"[②]。既然如此,《孟子》里为什么用这么多的"而"字?"何处不可用或   可不用‘而’字"[③]?包含有"而"的句式及其表示的种种关系仅如我们上面所述的吗?这两项的回答应   是:需待继续深入探索。一是既然古代也是可用可不用,那么为什么传世至今的众多名作中却还用了那么多的   "而"?二是"而"与"则"是"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无论从句式角度还是从表示功能上看,"而"   字的顺接和转接,"则"是无从并比的[④]。但遗憾的是,就目前所见关于"而"的论述,从《经传释词》   、《经词衍释》、《助字辨略》到《词诠》、《古书虚字集释》大多沿用一条轨迹:从词义和句法分析,很少   从语义、语用角度去剖析,有的仅是罗列而少分辨。倒是《虚字说》(清·袁仁林著),文中有说:   而字之声腻滑圆溜,有承上起下之能,有蒙上辊下之情,惟其善辊,故不拘一处,无乎不可,一切去来、   起伏、出入、周折、反正、过接,任其所辊无滞。   用法大约有四:凡上下截,同类相引,则递辊向前,有又字意。凡上下截两般相反,则曲辊捩转,有然字   意。凡上下截一理并举,则平辊齐来,有直接之乃字意。凡上下截一意相因,则顺辊直下,有因字意。他把四   类简称为递辊(犹如"驿递")、曲辊(犹如"曲路转角行也")、平辊(犹如"横担平挑")和顺辊("便   如顺流直泻也"),简洁形象。今天,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1944年出版)讲"而"也强调了"而   "的语用意义,并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可惜此后对"而"的探讨展开不够。今天,对"而"字的有见地   的探讨似嫌不足。这是客观事实。   现在回过来看《孟子》的"而"。我们认为只有把句法结构和句法功能结合起来讨论"而"才有价值,例   如讲"而"的并列关系,其中"强调关系"中的"而"看似可用可不用,但除出现在"动 宾 而 动 宾"   中之外,又出现在"主谓 而 动 宾"的句式中,如"二"之(19)(21)二例,它确实让你体会到"   而"的用与不用很不一样。这是一。二,用不用"而",除有假设意义的用作"如"因音近等原因外,其余各   种关系如离开了上下文、离开了语境来分析便无多大意义。因为"而"是一个连接虚词,用不用都是由表达的   需要不需要来决定的,诚如《虚字说》的递辊等四种用法,反映了"而"的基本用法(书中举例为:"学而时   习之。"(递辊"、"淡而不厌。"(曲辊)、"无极而太极。"(平辊)、"服膺而弗失。"(顺辊))。   《孟子》的"而"大致亦可作如此归纳。例如:   (1)杀而夺之。(又)   (2)不仁而在高位(《离娄上》1章)(却)   (3)抑亦立而视其死与?(《公孙丑下》4章)(可不译)   (4)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尽心下》36章)(因而)   上边四个例句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而"确实需要,(2)(3)例删去了"而",勉强说得过去,但   破坏了句子原意,还是要有"而"。因此"可有可无"说只能从现代汉语角度来理解,我们讲"而"的对象是   古汉语,尤其是先秦汉语。这一点,《虚字说》应是从语义、语用角度说"而"的先躯;杨伯峻先生的《古汉   语虚词》中关于"而"的阐说,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内容(如讲主谓间用"而"可以加重语气,状谓间的   可以缓和句读等);而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1944年初版),是从语用角度分析,为从崭新角度分   析"而"开了先河。从1700年左右面世的《虚字说》到吕叔湘的《文言虚字》的二百多年间,"而"字研   究还是有相当成就的,但大部分未跳出《词诠》的研究路子。   注释:   ①②③吕叔湘《文言虚字》,1959年4月新一版。   ④《文言虚字》说,"而"和"则"表现在顺接、转接上显然有别,有的只能用"而"不能用"则",如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见识既高,而学力又足以副之。"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红去工加珍去王   @②原字阝加厄   @③原字虫加低去亻   @④原字口加虎改几为乎   @⑤原字氵加勃去力

邓小平以法制权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民主政治在运作上是代议民主或间接民主,这就意味着权力的所有与权力的行使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可能引起权力失控,使得国依法治国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论文关键词依法治国无产阶级专政人治论文提要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无产材礴受专政关健要解决好民主问题,依法治国。张调法律至上。以法律来规范权力分配,规范和制约权力行为。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论文关键词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论文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以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政治学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学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但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对政治学提出新的要求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也说明一个学科只有满足社会的需要才有生命力。关于一国两制的法哲学思考随着香港澳门的陆续回归以及海峡两岸统一大势的不可抗逆,一种罕见的政治法律现象就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因为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必然导致一国两法(一国之内两种社会性质的法律制度并存)和出现多论政府的开放性摘要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中的政府具有极大的封闭性。在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下,人们对政府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放性是政府文明的标志,也是政治文明的标志。作为民主政治中的一种基本理念,它霸权的兴衰及其理论启示一霸权兴衰的辩证紧张在世界政治中,衰落是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可能是绝对的,即是对自身的衡量结果也可能是相对的,它是与外部力量比较的结果。一个国家的衰落,既可能是其外部力量不断强大导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内容提要公民社会理念(ideaofcivilsociety)是在西方社会中孕生并发育起来的,它长期为西方学术界所重视,在马恩著作中也经常被使用。公民社会于近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深,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内容提要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是鸦片战争后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的产物,亦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它既具有回应救亡御侮历史重任的爱国品性,又具有吸收和改造中西文化精神的属性。它的演变历程对应什么样的公共利益才是合法的?三论私权优先原则内容提要一切没有边界的存在都是不合法的存在。公共利益的合法性边界取决于三个条件规定内容的公共性范围的确定性程序的正当性。公共利益相对于私权优先,是可以,不是必须。关键词公共性确定性政治判断如何可能?简述汉纳鄂兰晚年作品的关怀汉纳鄂兰(19061975)在一九五一年出版极权主义的根源(TheOriginsofTotalitarianism),开始成为政治学界瞩目的对象。其后人之处境(TheHumanCo
探析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形成极强差异性,主要通过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展示出来。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内容的展现比传统文学作品更加体现人性,贴近自然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及走向探析摘要在我国数字图书馆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详细分析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了解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数字图书馆的未来走向,意在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持续发展是本文讨论的主要目的。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现状和发展对策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策略摘要文章从弱势群体概念入手,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的现状,探讨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意义,从多角度提出了提高弱势群体服务水平的对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发展探析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服务网络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摘要文章介绍了图书馆互联网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1互联网的背景和概念2012年11月医学院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培养探析摘要医学院校图书馆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其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加强图书馆员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打造更加健全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以多种服务方探析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发展与前景摘要科技时代的到来使我国各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进入到新的水平模式中,不仅促使我国各个领域科技化现代化水平飞速提升,同时也促使我国经济水平不但得到提高,而图书馆也是如此。先进的科学社区公共管理互动机制探析论文关键词社区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互动机制论文摘要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政府在职能上日趋掌舵而非划桨,社区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学者智能投资顾问的运行风险与监管对策基于用户的理财需求财务实力风险偏好等信息,通过计算机数据模型形成标准化投资建议而产生的智能投资顾问,对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完善具有良好的补充作用。但因监管规则滞后,制度基础不够完善,自投资流动性探讨我们在分析投资产品时,一般通过3个特性来观察安全性流动性和获利性。家庭生命周期不同个人风险偏好不同,注重的投资特性虽不相同,但整体而言,投资首要考虑的都是流动性,即资金想从投资标的对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质疑分析一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第四章第十六条讲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转换浅析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破千亿美元,预计2015年将实现历史性转变,成为对外净投资国。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实施一带一路等对外经济发展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