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评郭店楚简中老子的道

  " 郭店楚简《绝智弃辩》(老子甲)中,老子主张"以道治国"。其治国方略就是"视素保朴,少私寡欲"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老子认为机谋(智)、巧言(辩)、诡诈(巧)、贪婪(利)、用己而背自然(忄爲    )、私心忧虑(虑)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必须绝弃。从治国考虑,根本问题是人,是人的思想。如果能活其人之本性以大其真,轻其私心以减少私欲(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就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如何"视素保朴"?其形上根据就是"道"。什么是道?老子说:"有道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第21简至第20简)"道恒亡名,…… 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18简至第19简)"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定。"(第13简至第14简)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道" 是实在性的存在,是本原性的,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
  一、"道" 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崩溃的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奴隶和奴工也逐步向农民和手工业者转化。刚刚摆脱奴隶制枷锁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珍惜已得到的自由,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当时的思想家们十分重视"人" 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 的主张。老子更重视"人",主张给"人" 以充分的自由,不仅要尊重"人",而且要顺其自然发挥"人" 的聪明才智。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十六次使用了"民" 这一概念。"民" 与"圣人"(贤明的统治者)相对,"民" 即庶民,就是现代意义的老百姓。老子说:"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身下之。"(贤明的统治者,虽处於统治老百姓的地位,但应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公僕而居於百姓之后;虽高高在老百姓之上,但应言辞谦恭而礼遇百姓。)"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守持无为之道而事事,实施以德感化而使其效法。)"教不教,復众之所过。"(以不对百姓训诲为教,使有过失的人闻过而自返。)"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帮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能妄为。)老子这里所说的"民",不是"厥初生民"(《诗·大雅·生民》)的"民",也不是"一君而二民" (《周易·系辞下》)的"民",而是指从奴隶制枷锁下摆脱出来的取得了一些自由的农民和手工业
  者。《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在奴隶制崩溃,新的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他们的态度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们都十分重视"民"。孔子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式下,要求统治
  者"克己复礼",对内部提倡相亲相爱,对百姓要宽松一些,要给人民一些好处("爱人")。
  老子与孔子相比,其思想更接近"民"的要求,他不仅明确提出要重视"民利"(绝智弃辩,民利百倍),而且要求统治者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公仆而居于百姓之后(以身后之),应言辞谦恭而礼遇百姓(以言下之),应自知满足(知足),有所为而无所求取(为亡为),事奉他人
  -1-
  而不役使他人(事无事),帮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妄为(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一切思想家,他们的政治主张都与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总看法紧密相联。孔子从历史文化本原观出发,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周公,对历史的典章制度进行清理,修礼乐、述《易》理、作《春秋》,继承历史的人本精神,以便把历史本原清晰化、条理化,最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提出了"克己复礼" 的政治主张。老子从古始的鬼神崇拜以及后起的宗教崇拜的疑问思考中吸取营养,以未有天地之前的混沌以及混沌的运动为对象,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有道昆成" 的哲学命题,"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以为"天下母"(万物的根本),从而建构了道家的天道本原论。老子从天道本原观出发,提出了"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的以"道" 治国的方略。与孔子比较起来,老子的从天道本原观出发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更符合摆脱了奴隶制枷锁的"民" 的要求。老子用于社会现实生活的"道" 是可以作为现实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如果统治者能够遵循,是可以把国家(邦国)治理好的,是可以得天下的。然而当时的统治者,不管是想争当霸主的大奴隶主,或是靠剥削农民而发家的封建地主,他们都不愿放弃既得的利益,更不愿满足摆脱了奴隶制枷锁的"民" 的愿望而使他们得到更多的自由。不仅老子的治国方略不能被接受,就连孔子的仁者"爱人" 的政治主张 也遭到冷遇。因此,春秋晚期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天下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二、"道" 是客观实在性和形上性的统一
  老子的"道" 源于自然(天道贵弱),"道" 的具象就是宇宙初始的混沌(有道昆成)。作为形上意义的"道"(可以为天下母)是宇宙初始的混沌运动变化的抽象(返也者,道动也)。从总体意义上来说,老子的"道" 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是古始神话本原向哲学本原论的转变。然而老子并未完全摆脱巫史思想家的影响,他所提出的"道" 这一哲学范畴,既不是纯粹的"具象",也不是完全的"抽象",而是"具象" 和"抽象" 的统一。 "有道昆成,先天地生,……强为之曰大。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 ,描写"道" 的具象。"昆", 通"混"。《诗·小雅·采薇序》陆德明释文:"昆,本又作混。""昆成",混然自成。混然,混同未分貌,犹混沌。《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于宇宙。" 虚廓,天地未形成时的状态,亦即天地未形成时的"混沌"。"滔",广大貌。形容范围极广或时间极长。"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意思是:"道" 从大而言,则广大;从广大而言,则遥远;从遥远而言,则又返回为近。它遥远则天地莫能尽,它返回为近就在人身的周围。
  "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阐释"道" 的"抽象"意义。"敓","夺" 的古字,更替。"穆",和谐。"独立",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不改",王弼注曰:"返化终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道" 可以使四时更替万物和谐,它自己却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返化终始而不失
  其常,可以为天下万物之母。"卑",谦卑。"小谷",山间的小水流。谦卑之道在天下,如山间小水流在江海里一样,言"道"是本,自本而末,末而不离其本。"返",往返。谓循环往
  复。"动",运动。"弱",柔弱。意思是说循环往复是"道" 的运动;柔弱胜刚强是"道" 所施为。"具象" 说明"道" 的 客观实在性。"道" 产生于天地未形成之前的虚廓,不依靠
  -2-
  其他事物而混然自成;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广大、高运,而又近在身边,似乎不在,又无所不在。"抽象" 说明"道" 的形上性。"道" 是天地未形成之前,"混沌" 运动变化规律的抽象;它返化终始而不失其常;它在天下万事万物中发挥作用,"犹小谷之与江海",自本而末,末而不离其本;它循环反复,使四时更替万物和谐,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道" 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物质的"是对"道" 的本原性的描写,"精神的"是对"道" 的永恒性的阐明。"有道昆成"、"可以为天下母" 是对"道" 的本原性的描写,"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 是对"道" 的永恒性的阐明。老子的"道" 的这种"二律背反" 性正反映了中国哲学从神话本原向哲学本原论转变的特征。在对待世界本原这一问题上,老子的"道"虽然跳出了神话本原的樊离,然而却没有去掉神话本原的烙印。老子的"道" 不是西方哲学纯思辩型的范畴,而是东方式的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
  三、"道" 的本体论特征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金岳霖《道论》曾经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渭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 ⑵ 老子的"道"为什么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人们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中,总觉得世界不应该是这样。应该是怎样的呢?人们感到困惑。老子的"道"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应该"的世界,要求统治者守道保樸,像圣人那样"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求所有的人"视素保朴,少私寡欲"。老子的"道"的这种"应该",长时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成为人们生活的原动力。老子从古始的神话本原中吸取营养,理性的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指出"有道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同时告诉人们这混然自成的"道" 既广大、遥远,又近在人们身边(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 它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又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生活法则("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的"道" 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 混然自成的实体。它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所谓混然自成,即是在混同未分的混沌现象中直接呈现出来的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这个"存在" 就是世界的"本体",是一个更深层、更纯粹的"世界"。
  老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用哲学的眼光来棎索世界本原的。他观察天下万物的生与死,观察天,观察地,注意一切变化之"象"。他发现"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亡"(第37简)(天下之物有的由可状之体演化而生,有的由隐微之体聚合而生),发现"天地相合也, 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一样,都有关于"混沌" 的神话本原传说。中国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太平御览》卷一引《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3-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
  万里。"《淮南子·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 西方腓尼基人的创世神话中有这样的记载:"万物之始是一种黑暗而凝聚的有风的空气,或一种浓厚的空气的微风,以及一种混沌状态,像埃雷布斯那样地混浊漆黑,而这些都是无边无际的,久远以来就是没有形状的。但当这风爱恋自己的本原(混沌)时,就产生了一种密切的联合,那结合称为波托斯,也就是万物创造之始。混沌并不知道自己的产物,但从它同风的拥抱中产生了莫特,有些人称之为伊鲁斯,但另一些人则称之为腐败而稀湿的混合物。创世的一切种子由此萌发,宇宙由此产生。"⑶ 在西方,哲学里神话本原经过抽象产生了"逻各斯"(逻各斯最先出现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里,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普遍规律性、存在的规律称为逻各斯。在黑格尔哲学中,逻各斯就是概念、理性、绝对精神)。在中国,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对古始神话本原中的"混沌"进行哲学概括,"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以理性的"道" 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
  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关于"道",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主要论述了"处下"、"不争"、"知足"、"不欲尚盈"、"辅万物之自然"、"亡为" 等。这些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准则。这些法则或准则都是"道" 的体现。"卑道之在天下,犹小谷之与江海。"(第20简)这是一个比喻,说明"道" 与天下万物的关系,"道" 是本,万事万物所体现出的规律性是末,自本而末,未而不离其本,以此说明"道" 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忄爲     。忄爲     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樸。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第13简至第14简)(道对天下万物永远无所求取,侯王能保有"道"的这种永远无所求取的精神,万物将自然和谐,自然和谐中如果有诈僞,用无以名状的物之真性使之安定。万物也自知满足、自知安静,将会自然安定。)"恒亡为"是"道"的本质属性,象它所支配的大自然一样,只有无私的奉献,永运不会有所
  索取。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若能守道保朴,自然能使万物和谐、天下安定。这说明"道"不仅是自然的总法则,也是社会的总法则。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在论述以"道"治国的过程中,对"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己作了基本的概定,但对"道" 作为世界的本体 如何生成天地万物之类的问题并未详细论述,这为道家后学留下进一步诠释的空间。尽管如此,老子的天道哲学的理论框架在这里己经确定,一个关于宇宙生成和世界本原的哲学己经完整的提出。
  四、道家后学对老子宇宙生成论的诠释和补充
  《庄子·天下》载:"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不侈於后世,不靡於万物,不暉於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釐,闻其风而说之。……不累於俗,不饰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宋鈃、尹文,闻其风而悅之。……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於虑,
  -4-
  不谋於知,於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悅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悅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这里所记述的是战国早中期"天下治方术" 的情况,所列学者应该都是战国早中期的学者,而且名字排在前面的应该是这一时期这一学
  派的代表人物,至少与后面的是同等重要的人物。如果这一看法可以成立,其中道家学派的"老聃" 就不是孔子曾师事过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应该是《史记·老子传》中的"字聃,姓李氏" 的"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李耳,或曰"太史儋"(聃、儋,古音韵部相同,同为舌头音,音近义通。"老聃" 亦可写作"老儋","太史儋" 亦可写作"太史聃",意思是"当周太史的大耳朵老先生"),是传世本《老子》一书的编撰者。记述中所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谷。’" 见于传世本《老子》,而不见于《绝智弃辩》(老子甲)。这是否可以算是有力的证据!其中排在"老聃" 之前的"关尹",从排名顺序来看,在当时其学术地位应高于"老聃",至少他们可以平起平坐。旧说"老聃" 为"关尹" 之师,恐有误。陆德明《释文》:关尹,"关令尹喜也,或云:尹喜字公度。"《吕氏春秋·不二》:"关尹贵清。" 高诱注:"关尹,关正也,名喜。作道书九篇。能相风角,知将有神人而老子到;喜说之,请著《上至经》五千言而从之游也。" 郭沂根据郭店楚简道家作品考证"老子其人其书",认为那个出函谷关见关尹并著书的是太史儋,而不是老子⑷。现就《庄子·天下》所记述的来看,郭说可与此互证,有理,可从。关尹"作道书九篇",己佚,郭店楚简"大一生水"(含老子丙)为"关尹遗说"⑸。关尹、太史儋(老聃)是战国早中期道家学派的两位重要学者,太史儋应关尹之请而著书,关尹因太史儋所授老子书之启发而作文。⑹其代表作,太史儋(老聃)所著之书疑为传世本《老子》,关尹所作之文应为《大一生水》(含老子丙)。这与《庄子·天下》所述"关尹、老聃(太史儋),闻其风而悅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甚为相合。关尹、太史儋(老聃)就是对老子所提出的"道" 进行诠释和补充的两位道家学者。
  "建之以常无有", 沙少海《庄子集注》:"马叙伦说:常、无、有三字,当每字读绝。具言之,当云:建之以常,建之以无,建之以有。《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⑺"无"、"有" 都是存在。"无",并不是空无,而是万物的原初,一切存在物都源于"无",出发于"无"。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世界与世界的存在物都肇始于"无",所以说"常无,欲以观其妙"。传世本《老子》用"无" 诠释"道",使"道" 的本体意义更加鲜明。"有",并非实有,而是"无" 的显现,一切存在物都从"有" 开始,"有,名天地之母",所以说"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有" 都是对"道" 的本体意义的解释,所以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以
  "无" 和"有" 诠释"道" 的基础上,传世本《老子》的编撰者进而提出:"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 就是"无","一" 就是"有";"无"(道)是本原,"有"
  (一)为"母"。这样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便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主之以太一",沙少海《庄子集注》:"马叙伦说:古书多言太一,义各有指。此言太一,谓常、无、有之体也,如佛法言清静法身也。顾实说:……太一者,统摄无形有形两界者也。" ⑧《大一生水》(含老子丙):"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大一藏於水,行於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天道贵弱。""执大象,天下往。"《大一生水》(含老子丙)以"大一"(太一) 释"道"、以"天道" 明"道"、以"大象" 喻"道"。
  "大一" 有生水之"大一",有藏於水之"大一"。生水之"大一" 是"有"(存在物),释
  -5-
  "有道昆成" 之"道"。此"大一" 乃广大浑一之义,即"混沌"。藏於水之"大一" 是"无"(存在),释"道恒无为" 之"道"。此"大一" 乃括囊万有,通而为一之义,即"混沌" 的本体(或曰"混沌" 之抽象)。藏於水之"大一" 是本原,生水之"大一" 为"母"。生水之"大一" 是藏於水之"大一" 的显现,前者是"无",后者是"有",都是存在。
  郭店楚简《大一生水》(含老子丙)和传世本《老子》是沿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对老子的
  "道" 进行诠释和补充的。虽然都认为"道" 是存在,但各自的前提却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大一生水》(含老子丙)认为"道" 存在的前提是"有"(存在物)。"大一生水","大一" 即是"混沌",是原初的物质状态。《淮南子·俶真训》:"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混沌" 即是"气遂而大通冥冥" 的气态物质。"气",《说文》:"云气也。" 云气运动而降水,故曰"大一生水"。"大一" 所生之"水",并非川谷江海之水,而是"汪然平静,寂然清澄"(《淮南子·俶真训》)的混沌之水,是"混沌" 的又一状态。"大一"、"水" 都是物质性的"有"。传世本《老子》则认为"道" 存在的前提是"无"(存在),是一种无形无象、超感知的存在,即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的"夷"、"希"、"微"。《大一生水》(含老子丙)释"道" 的方法是通过具象(存在物)直接显现本体(本质)的方法。生水之"大一"("气遂而大通冥冥" 的"混沌")是存在物,"水"("汪然平静,寂然清澄" 的混沌之水)也是存在物,"大一生水",即由气态的"混沌" 变为液态的混沌之"水",在这变化过程中,本体的"大一"(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亦即形上的"大一")便直接地显现出来。不仅如此,形上的"大一""以己为万物母""以己为万物经" 也是通过具象显现的。"大一藏於水"、"水反辅大" 的"水" 以及"复相辅" 的"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滄热"、"湿燥" 都是具象,在这些具象的辅助之下,形上的"大一" 才能"为万母"、"万物经"。传世本《老子》释"道" 则与此不同,它认为"道" 本身就是存在,是比一般存在物更高的存在,是一个更深层、更高的世界。"道" 就是"无"。"道生一","一" 就是"有"。"有" 是"无" 的显现。所以,"道" 为万物之母。
  道家后学关尹、太史儋对老子所提出的"道"的诠释和补充,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天道本原思想,完整构建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纪元。
  注:
  ⑴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
  ⑵金岳霖.道论[M].商务印书馆1987.
  ⑶(美)雷蒙德·范·奥弗.太阳之歌——世界各地创世神话(中译本)[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⑷郭  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J].北京:哲学研究1998.7
  ⑸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J].郭店楚简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
  ⑹郭  沂.郭店楚简与中国哲学(论纲)[J].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⑺⑻沙少海.庄子集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9.

类肤质感涂层的前世今生从大猩猩玻璃到蓝宝石屏,从稀有贵金属到液态金属,近年来材料创新渐渐成为IT领域的热门话题,而类肤质感涂层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介绍上,相比新型材料,类肤质感涂紫外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的贮存稳定性近年来,紫外光(UV)固化涂料因无溶剂对环境无污染节省能源固化速率快等优点,十分受涂料界重视,紫外光固化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我国自1993年以来UV固化涂料每年以25的速率递增,氯化橡胶涂料在重防腐涂装中的应用在我国,通常将船舶集装箱石油化工(包括海洋工程)电力铁道桥梁建筑钢结构等7个行业称为重防腐涂装行业,在上述行业应用的防腐涂料被称为重防腐涂料。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超导磁体低温液位监测单元的设计与实现引言超导磁体相对于常规磁体而言,具有励磁线圈电流密度大电流稳定性高功耗小体积小和运转费用低等优点,可满足用户对磁场高强度高均匀度和高稳定度等性能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医疗诊断交通运输和组分调制CuNi多层膜的合金化及其合金化镀层的耐蚀特性1前言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热衷于利用现代研究方法与手段对传统材料的表面特性和微观组织进行定向改造,从而赋予传统材料新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分析自动化信息技术在棉花加工业中的创新应用1信息化保质量,提高产品的品质自动化实现,体现在运用电脑和网络为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能耗的降低上,进而将工程的进展立体化,能够实现前所未有的工作成效,本文介绍某一工铝纳米晶的正电子湮没研究1引言纳米晶材料具有明显不同于粗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高自扩散率高延展性声子比热容增强磁性改变。这些优异性能与其本身具有的体积比相当大的界面微观结构有关。纳米晶的界面处通常存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科学产出形式。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可以测度国与国之间在科学规模和科学生产力方面的差异,评价和预测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研究从战略意义而言,纳米电子技术对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在纳米技术的基础上将纳米科学与技术两者融合的新技术,根据目前纳米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其制作而成的各种材料已经突破了各浅谈材料化学自主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材料化学专业是化学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中十分活跃的专业,近年来对促进科学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21世纪化学发展中的重要学科。作为材分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其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国家水利水电工程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目前国内水利水电行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劳动力密集专业技术水平更新慢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
从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论文前言市场的供求变化就像经济决策的晴雨表,每一次细微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最后获得的经济效益产生决策性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特别抢手,可真是尽产尽销。而有些传播学课程转型与升级研究论文摘要随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传播学课程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该课程转型与升级的具体策略,以高职心理学教学职业导向性探讨论文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凸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通过长期的发展与改革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实践技能的教育理念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备受企业的青睐。在高职院校注重研究生分析学术论文对于研究生的学术分析,大家是否了解过呢?知道怎么书写一篇专业的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研究生分析学术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某重点大学250名研究生班主任经验交流论文班级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工作的好坏将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教师要在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吸收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将其它各行业的有用经验应用于教学工作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摘要文章对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进行了归因分析,探索出相关的应对策略,希望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键词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应对策略一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面面观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增土木工程施工的论文土木工程包括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施工的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摘要本文将从物资调配施工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一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一)提高相关人员对学生管理信息建设的认识。学生信息管理相关人员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和信息管理老师,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来彻底提高对学生管理信息建设的关于鲁剧发展的深层思考论文鲁剧是指由山东省国有和私营影视制作机构拍摄的剧作品,是山东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有着重大的文化带动意义。2008年,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以下简称山东影视中心)倾力打造的闯关东作为开年论文对君子不器的理解第一次听君子不器的说法,是个音乐节目的评委说的。他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在于训诫那位歌者,不要在意于做成一件事情。好像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成器或者不必成为一种器的。这样听起来,好像与儒视觉艺术教育的空间能力培养论文内容摘要文章从中国绘画中场景空间的优势特征出发,从视知觉特征开发视觉教育资源中的民族文化素材,以及论证中国画的空间构建在智能培养人文感知创新创意等方面的启示,探讨视觉教育中的空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