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教育
  摘要: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必然受一定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更是教育的根基,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所蕴含的消极因素也对创造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所扬弃,促进创造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造教育;隐性负影响   创造教育是一种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塑造大批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创造教育认为,“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做替它规定好了的工作;它毋宁更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在各个方面发展起来。”可见,创造教育要培养的人,是有着新颖、独特的思维和意识,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其中同样存在抑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并努力消除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消极影响,是推进创造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   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内容体系。顺应自然、尊师重道、重群体轻个体、科举制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它们纠缠在一起,从不同角度阻滞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对创造教育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   1、顺应自然的社会心理   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靠天吃饭,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亲近感、依赖感,他们深深懂得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生存。所以,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中国人强调个人应与自然维持和谐的关系,从而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在应该顺服于自然,选择改变自己的方式而非抗争变革的方式生活,认为忍耐顺服才是理想wWw.LWlm.com的生存之道。因此,人们并不潜心于对外界大自然的探索与征服,而把注意力转向社会、人伦,重视人的道德情操、道德思想的修炼。久而久之,人们养成了谨慎、畏缩及保守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也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一直强有力地抑制任何对于命运安排不满的表现……这种坚定不移的保守主义,正是他们多年经验缓慢积累的自然结果。”因此,讲究天人合一容易导致守旧复古、循规蹈矩、不善“挑战”,这种因循守旧的封闭意识和保守心态,与创造活动所需要的开放性和开拓性文化特征根本相悖,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因而阻碍了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   其对当代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育以知识为本。知识是静态的认识成果,知识是外在于个体的,因此教育就变成了一个传授固定知识的封闭、静态的系统。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课程被视为教材,而教材又被锁定为即成的,由抽象概念、公式、原理组成的真理体系之中。课程与学生对立,变成了控制、压抑学生生命性的工具,而非发展资源。这样的教育是讲话的、没有生命力的,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学生毫无生命的活力和朝气,其个性和创造性也被压抑,甚至扼杀。   2、师道尊严的伦理型文化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建构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等级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宗法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人须遵守规则,严格按各自所任角色及所处地位说话行事,排斥个性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师道尊严”,其发端于尊师重道,却终止于学生的“惟命是从”。传统的“师道尊严”对教师和学生各自设定了特定形象:对教师而言,教师是具有统治地位的圣贤之言的传达者、知识的权威;对学生而言,他们成了被统治者、服从者,教师与学生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   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常常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常常以知识拥有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要求学生绝对的服从自己,控制学生的行为,甚至控制学生的思想。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有人曾对这种教育活动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独特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模式加工和塑造。”这种教育严重地剥夺和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接受的“教育”越多,就越不能发展其主体性和批判意识,学生发展的是一种依附权威的思想。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教师说的话被奉为圣旨;学生养成了“唯师是从”的习惯,唯唯诺诺地做“学生”,却不知道怎样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独特的生命个体。学生长期在老师的威严下处于压抑、紧张之中,其结果是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力得不到发挥,生命性被压抑。   3、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在群己关系的定位上优先考虑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忽视个人的利益和需要。适当地强调重群体轻个体,可以加强民族团结,但过分强调群体,往往就容易忽视个体,个体始终处于压抑与自我收缩状态,使得个体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受到规定的限制,其个性和创造精神也被泯灭。   在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支配下形成的教育价值观,使我国的教育如同机械大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无视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学生个体的独特价值,试图以一种“大一统”的方式来塑造统一的“标准件”: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时间、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答案、统一的评定标准。在这种教育中,教育者置活生生的个体于不顾,忽视了教育在发展人的个性方面的内在价值。这种教育的实质就是用被群体认同的、统一的规范来规范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用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去同化压制人,这严重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抑制了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的展示,使人变得平庸、卑琐、谨小慎微和盲目从众,缺乏冒险、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4、科举制的选拔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原本是朝廷取士的一种考试制度,但它和教育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科举制的推行,在当时克服了世袭制的弊端,也为中国古代选拔了大批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起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学校培养目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而缺乏自主、自立、自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也是笼统的、单一的,以四书五经为主,而它们也只是“代圣人立言”,不能阐发已见,儒学变成了教条,禁锢了学人的思想。教学方法上为“授受教育”,只要死记硬背,这种重记诵、不求义理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否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能动性,忽视了人的认识潜能,抑制了创造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对当今教育的负面影响则体现在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学历主义盛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曾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那么为何会缺乏创新精神?我们的教育体制在不断鼓励创新的同时,施加了巨大的应试压力,其客观上也是在压制创新。   第一,教育目标功利。现行学校教育中升学考试之风盛行,学校的目标就是成为升学率最高的所谓好学校;学生的理想就是能升入重点大学;教师的目标就是能让更多的学生考进重点大学。这种为升学考试服务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功利性目的,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学生在表面知识水平发展的同时,牺牲了身心的健康与个性及创造力的养成。    第二,教育内容封闭。学校教育只关注书本知识和学习成绩,不强调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只关注统一的标准与要求,不强调人的差异与个性;学校管理注重整齐划一,强调表面上井然有序,而忽视了给学生更多的是自由的言行和轻松的环境,造成了对学生个性的压抑,使学校越来越远离了创造性的活动。   第三,学校教育评价的片面性。教育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重升学率,轻人的培养;重表面的整齐划一,轻个性及创造性。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纠缠在一起,从不同角度阻滞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创造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实现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1、树立“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的基本理念   教育世界不是一种“物的世界”,而是一个“人的世界”,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活动最关心的不应只是传递知识、规范行为,而应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启迪人的天性,涵养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发展,解放个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和学习主体,高度重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品质的培养。   2、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活动中,个体的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个性品质和特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因此,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实现教育活动的个性化,大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独特特性,使个体生命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统一,为学生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   3、树立“平等的、相互对话的”师生观   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等交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不仅仅是把学生当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来接纳和肯定,与学生进行“对话”,对他们不同的观点、思想要宽容理解。在师生平等的交往中,教师由知识的权威变为思想的启迪者,而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敢于有独立的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的个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并且师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和新意义的创造过程,体现了创造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石中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7]田友谊.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的应用论文初中数学是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学的逻辑性应用性与实践性都对教学课堂有相当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指出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提高气候改变历史气候改变历史从公元800年开始,地球上出现了连续几百年的温暖期。北大西洋上少见浮冰,嚼着鳕鱼干的维京人一路驾船跟随鳕鱼群,由此发现格陵兰。好景不长,1200年,格陵兰和北极出现了小杜威德育理念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的不同,往往导致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巨大差异。为此,人们有必要通过理解不同的教育理念,形成有利于我国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积极思考。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强大学生体育课程权力的社会学审视摘要社会转型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与人文环境呈现出越来越的问题,学生意识的升级传播媒介的进化影响着学生权利意识的构建,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高体育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思考摘要在新时期,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虽然当下的高校体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摘要阐述我国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并以此为基础从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的价值合理开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推进专业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体制的改革深化,体育文化逐渐呈现全球化跨区域化发展,我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大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使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女性体育消费的社会学思考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纲要的颁布,对我国体育消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高校体育社会学研究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年体育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以来,我国的体育社会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人才资源丰富的高校成为发展我国体育社会学事业的重要基地,其以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特殊儿童学前体育教育结构优化研究摘要本文结合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发展残疾儿童教育的相关文件,综合目前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及受教育程度,以特殊儿童学前体育教育为向导,研究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学前体育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摘要新形势下,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得到了及时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
煤层气开发经济模型摘要与常规天然气井相比,同样深度和产能的煤层气井的投资和生产成本都高一些,当天然气销售价偏低时,导致煤层气井投资回收额也较低。在经济萧条时,为了保护煤层气开发工程项目,美国国会制定用和谐的地理学科思想濡染环保意识ldquo和rdquo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该词通常的解释为ldquo相安,谐调rdquo意,即ldquo和美和睦和谐和声rdquo。庄子主张ldquo天人合一rdquo。而儒中国地理学研究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地理学也如此。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及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种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浅谈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FK域去噪的保幅性评价摘要随着地震勘探由早期粗略勘探走向精细化勘探,岩性圈闭勘探开始受到重视,其中岩性油气层的储层预测工作对保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震资料压噪处理的保幅性有必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工高中生地理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解决对策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育人之本。在高三年级地理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在复习时都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学习者如果不了解其规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在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千年帝都洛阳人文地理环境变迁与洛阳学研究摘要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条件对城市发展,特别是都城建立和发展具有加速或者延缓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洛阳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年帝都,优越的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教学方法中就提到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研究交流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合作学习即使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要求素质人才的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高中物理教育也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发展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