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

  [摘要]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在此过程申,节气成为人们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为弥补节气的缺陷,人们又以物候作为节气的补充。在节气、物候形成、传播与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农谚与老农又成为这些农时知识的载体。总之,节气、物候、农谚、老农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一个体系以指导着农事活动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农时;节气;物候;农谚;老农
  一、      前言
  二、
  农业生产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以获取物质资源的活动,其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所组成。为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一年之中,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各个工作环节必须要顺应农时而依次展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农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相传早在尧时就曾命羲仲等人根据天象,"敬授人时"。⑴以后,《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等都曾记录一年之中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至于农时对于农作物生长的意义,《吕氏春秋·审时》篇曾有集中讨论,认为"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叶世昌先生认为,"厚"在此很可能就是"候"的假借字。⑵对此,以后历代的农学著作亦都有所提及,如西汉《氾胜之书》、南宋《陈旉农书》、元《王祯农书》、明马一龙《农说》等。在这其中,又以王祯的论述最为直接明了:"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
  成。"⑶
  农业生产活动必须要顺应农时,那么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今天的先进仪器条件下又是如何把握农时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督导作用可能发挥了一定的功效。如《诗经.七月》中有"田畯至喜"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督导农事的官员。《吕氏春秋·十二纪》更是有详细记载:正月,天子要布告农事,命令田官"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植,以教导民,必躬亲之",教导人民做好农业准备工作,并因地制宜种植作物;四月,"明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功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督导人民抓紧农时努力工作;八月,有关官员要"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督促人们要及时收获。以后封建皇帝与各级州县官吏每年春天都要"亲耕籍田",可能就是这种传统在后世的延续。官府外,一些个人或团体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王祯就曾"取天地南北之中气,立作标准",作授时图,"与日历相为体用",并且主张"务农之家当家置一
  本,考历推图,以定种艺"。⑷以后的徐光启等人也都曾仿效。民国时期,浙江农业协进会也曾编著一本《农家历》,目的就在于改变以前人民那种"无相当之常识,于农忙农闲,无预定之规则"⑸的状况,指导人们按时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活动。
  不论政府、相关团体还是一些个人,他们可能确实在指导农民掌握农时以顺利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方面,政府、团体或个人作为外部力量,他们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⑹;另一方面,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握农时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因此,在这背后肯定还有一套更为基本的、为大家所共同依赖的准则,那这一套准则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就试图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一般的普通民众,他们开展农事活动的准则是什么,范围则限定在近代的江南地区。⑺
  二、节气:主要的准则
  农民主要是依靠什么来掌握农时、以保证农事活动顺利进行的呢?答案是节气。当笔者在湖州农村做实地考察、与许多老年人交谈而问到这一问题时,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节气,当然是节气。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此我亦受到了许多善意的嘲笑。对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亦早已指出过:"农民用传统的节气来记忆、预计和安排他们的农活。"⑻
  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其一共有二十四个,所以又称为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中每月两个。按顺序这二十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在我国很早就已出现,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二至和二分四个节气了。以后逐步
  发展,至迟到秦汉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最终形成⑼。二十四节气是农事经验的总结,其很早就被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如《礼记·月令》所载:"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氾胜之书》亦有论及,如耕田"凡耕之本在趣时和土,……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王祯亦曾说:"十二辰日月之会,二十四节气之推移,七十二候之迁变,如环之循,如轮之转,农桑之节,以此占之。"⑽
  二十四气节最初是根据黄河流域的自然气候特点而产生的,由于其能反映农事季节,便于掌握农事活动而逐步向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推广开来。但是,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是不同的,二十四节气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各地在利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与运用。如以冬小麦播种为例,在黄河流域播种的适宜时期为秋分时节,正所谓"秋分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晚"、"白露早,寒露迟,只有秋分正当时",而在华中就是"寒露霜降正当时",浙江则为"立冬播种正当时"、"大麦种过年,小麦冬至前"。⑾于是,二十四节气只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情形被打破,各地人民根据本地特点,用自己积累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来指导农事活动。总之,虽然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没有变,但其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近代江南地区,人们就是用这经过调整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来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此地流行的农谚中看出来。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掌握好播种季节是重中之重。因为播种季节的迟早就决定了农作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季节与气候,从而对整个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正如农谚所云:"莳秧一日迟,十日追不到。"⑿因此,为使农事活动顺利开展,首先就是要掌握好播种时节。在农谚中,关于播种方面的最多,应该就是明证。下面我们就以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为例来看一下。先是最主要作物一一水稻:"清明浸谷种,勿要问爹娘"(浙江);"谷雨浸谷种,立夏落稻秧"(南汇);"清明前后忙落谷"(松江);"谷雨下早秧,节气正相当"(上海);"谷雨浸种,立夏落秧"(川沙)。⒀而如果错过了最佳时节、播种延迟,结果只能是造成损失:"过伏不栽稻,栽了收不到"(苏南);"小暑里莳秧,只捞点钱粮"(宝山);"小暑插老秧,过年卖老娘"、"小暑里插秧,只好收点种子粮"(川沙)。其他作物,如麦类:"寒露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宝山);"寒露麦落泥,霜降麦头齐"(奉贤、川沙);"大麦不过寒露,小麦不过霜降"(苏南)。棉花:"清明种棉早,小满种棉迟:谷雨立夏正当时"(上海);"谷雨早,小满迟,立夏种花正当时"(奉贤);"立夏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回家"(上海)。油菜:"立冬种完麦子,小雪种完菜籽"(上海);"冬至菜花年大麦"(川沙)。蚕豆:"寒露种蚕豆"(上海);"蚕豆种在寒露里,一棵蚕豆一把荚"(川沙)。总之,各种作物的播种时期,都有相关节气与之相适应。
  看过播种,再来看收获。收获是农业生产大田劳作的最后环节,是农事活动的最终目的,因而也是农事中最值得重视的。因此,各种作物的收获也有一定的节气与之相关联。⒁如水稻:"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金山、宝山);"霜降一齐倒,立冬无竖稻"(上海);"霜降割晚稻"(嘉兴)。麦类作物:"芒种忙,收割忙"(川沙);"芒种夏至麦上场,家家户户一齐忙"(上海);"元麦不过夏至"(嘉兴、湖州);"大麦芒种忙忙割,小麦夏至无一棵"。⒂棉花:"白露三朝花上行"(嘉定);"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甘薯"(上海);"白
  露秋分头,棉花才好收"(川沙)。黄豆:"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上海)。油菜:"立夏三天扯菜籽"(上海)。蚕豆:"小满见三新"(小麦、油菜、蚕豆要收获了)。⒃
  播种、收获外,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因此也必须要注意。那么这些管理工作在什么时候进行最合适呢?对此,也有相应的节气与之相对应。还是先看水稻中间管理的各个环节。施肥:"处暑不浇苗(指施肥),到老无好稻"、"处暑不放本,白露枉费心"(上海)。灌溉:"处暑勿浇苗,到老无好稻"(川沙、宝山);"处暑里的水,谷仓里的米"(宝山);"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宝山)。中耕锄草:"六月田中拔棵草,冬至吃一饱"(宝山);"大暑不耙稻,到老勿会好"(川沙);"秋前拔稗,秋后拔坏"(宝山);"立秋不耥稻,处暑不长稻"(川沙、宝山)。搁稻:"秋前不搁田,秋后叫懊恼"(宝山);"秋前不干,秋后莫怨天"(宝山);"秋前不搁田,秋后叫皇天"(上海)。麦类作物:"春肥一杓,不及腊肥一滴"(嘉定);"小寒大寒施腊肥,油菜小麦过冬齐"(川沙);"九九不通沟,小麦十成收"(宝山)。⒄棉花:"夏至锄三遍。胜过多施三次肥"(奉贤);"脱花要等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奉贤);"头时金锄头,二时银锄头,三时无用头"(上海);"七月小暑连大暑,中耕锄草莫失时"(上海)。油菜:"小寒大寒施腊肥,油菜小麦过冬齐"(川沙)。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种作物从播种到中间期管理再到收获都有一定的节气与之相对应,人们便可以根据这些节气来合理安排各种农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节气是固定的、必须死板的按照节气来进行各农事活动,而是应该灵活运用,正所谓"死节气,活办法"。一方面,即使对于同一种作物来说,不同的品种其各工作程序的日期也是不同的,而非整齐划一。就以水稻播种来说,如早稻"清明浸种,立夏插秧"(川沙),中稻是"立夏种,芒种栽"(江苏),而晚稻则是"小满种,夏至栽"(江苏)。收获也同样如此,"早稻白露收,晚稻留一留"(川沙);"秋分割中稻"(江苏);"寒露到,割秋稻"(指籼稻)、"霜降到,割糯稻"(川沙)。同时,由于乡间习惯,节气传统上是与阴历相对照的,因此某一节气的日期在每一年中并非是固定的,如清明就是在阴历二月与三月间摆动,而这种情况下播种也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如水稻播种:"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落后"(江苏、浙江);"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江苏、浙江、上海),就是说如果清明节落在二月份,播种就要缓一下,因为此时气温还较低,不利于播种,而如果落到三月份,此时气候已合适,因而需要抓紧农时。"四月芒种让人种,五月芒种抢来种"(松江),亦是说得同样道理。小麦同样如此,如,"八月寒露抢着种,九月寒露想着种"(川沙)。另外,由于作物茬口不同,自然播种的日期也会不同,如棉花,"麦花立夏前,早花立夏后"(麦田里种的花叫麦花,光田里种的叫早花川沙、上海)。至于地区的不同,更是应该如此,兹不赘述。总之,对于节气应该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解放前,在广大农村中人们是以阴历作为计时系统的,虽然民国时期,政府曾经发布命令禁止使用阴历,但这一传统并未得到改变(今天依旧如此)。阴历是根据月亮自转来规定的,而阳历则是以太阳公转为依据来实现的,因此在一年之中,阴历总是要比阳历短u天。虽然阴历通过闰月的办法弥补了这一差距,但相对应于阴历来说,在每一年中各个节气的日期则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对比之下,相对应于阳历来说,各个节气的日期则是基本固定的)。基于此,人们又是如何得知各个节气的日期来安排农事的呢?答案是传统的历书。这一点费孝通先生早就提
  到过:"历本并非村民自己编排,他们只是从城镇买来一红色小册子,根据出版的历本来进行活动。他们不懂其历法的原理,他们甚至不知道历本是哪里发行或经谁批准的。因政府禁止传统历,出版这些小册子是非法的。"但这并未防止历本的普及,"在任何一家人的房屋中都可以找到这本小册子(指历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往往是家中唯一的一本书,人们通常将它放在灶神爷前面,被当作是一种护身符"。⒅別笔者本人的实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⒆在民国以前的苏州,这种历本有官板与私板之别,最后由理问厅署铃印而在市场上发售,"纵不识丁也买"。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由各图地保以新历逐户分送人家,"必酬以钱文,如市价而倍之,号为送历本",其"始行于乡村,后沿于城中"。⒇
  另外,传统的历书外,一种称为春牛图的图画也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乡村人家,新年粘春牛图于壁,以观四时节序,籍以代时宪书,取其便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春牛图能够?示农耕早晚。凡立春在腊月中,策牛人在前,以示早也。在腊月晦,则策牛人当中,示农中也。在正月望,则策牛人在后,示农晚也"。对此,刘克庄曾有诗云:"今年台历无人寄,且就村翁壁上观。"[21]
  三、物候:节气的补充
  人们以节气为主要准则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这样做虽然简单明了,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虽然节气主要是根据气候来划分的,能大体反映气候的变化,但是每一年中气候并非与节气完全相吻合,也就是说以节气来反映气候并非是时时准确的。各年之中,气候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对于这一点节气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出来。而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的,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后生长发育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如果某一节气相对应的气候条件变化了,则相应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期也会有所变化,其总是能够如实反映气候变化的。因此,相较于节气而言,以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作为某项农事环节进行的标准则更为精确与安全。这种某一生物在某一阶段的生长发育的情况就是物候(当然,物候并非只有生物物候,还包括自然物候,如结冰)。于是,为了弥补节气的缺陷,人们便以物候作为补充,以求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
  物候,就是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等)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各种自然现象。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种植物的发芽、开花、落叶等现象;一是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初鸣、终鸣、离去等现象;一是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结冰、初雪等。[22]古人对于物候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竺可桢先生认为,我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月》[23],"五月鸣蜩","五月斯虫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都是对当时一些物候现象的记载。此外,《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王祯农书》等同时或后时代的著述里也都大量记载了各月中的各种物候现象。总之,人们对物候现象的认识产生的很早,并为后时代的人们所传承.就是后世作为主要农事活动参照标准的二十四节气也受到物候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某几个节气的名字中看出来,如雨水、惊蛰、小满等,都是以物候现象来命名的。
  人们掌握物候知识的目的之一在于指导农业生产,古代人民也确实很早就这样做了。[24]如西汉时期农学家氾胜之在谈到关中地区的农事活动就曾提到:耕地时对于"软土弱土"要在"杏始华荣"时,就是说在杏花盛开时把比较松软的土地耕一遍,"望杏花落"时则需要再耕一遍;禾,即谷子,"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种";豆类的播种,大豆要在
  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一般是较长时段)的物候现象会有所不同,因此各地利用物候来指导农业生产也会有所不同。就江南地区来说,也有自己地区性的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知识,这我们同样可以从流行在各地的农谚中看出来。如以小麦生长发育的情况作为水稻播种的标准,"小麦出头好下秧"(浙江),"不要问爹问娘,小麦出头好下秧"(浙江、上海),"不要问爹,不要问娘,小麦伸头好下秧"(江苏、浙江),就是说小麦出穗的时间是水稻播种的最佳时机。水稻苗田浸水:"菜子头上一撮花,种稻人家话出车"(上海),就是说在油菜花开盛期已过、但顶心还留着少数几朵花的时候,农民就要安排水车,预备戽水种稻了。小麦的播种:"麦黄耠豆,豆黄耠(即种)麦"(上海),就是说麦类与大豆相互间以对方的成熟期作为自己播种的时间标准。小麦的收获:"元麦一起身,蚕豆小麦落脱魂"(南汇),就是说元麦一割,蚕豆、小麦也就快要收割了;"李树开花麦饭香"(川沙),在李子树开花的时候正是收获麦类的时候。棉花的播种:"蔷薇花(指野蔷薇)开早种花"(川沙),"枣树发芽好种棉"、"谷雨早,立夏迟,枣树发芽正当时",[29]就是以枣树发芽作为棉花播种的时间标准。除以植物作为农事活动的准则外,某些动物也可以,如布谷鸟。正如一首诗所写的:"声声布谷绕村鸣,乍去还来似有情。地僻农官行不到,只凭候鸟劝春耕。"[30]另外,流传在浙江湖州一带的一首民歌对此也有反映:"布谷鸟,咕咕叫,映山红,红耀耀。种田格哥哥,秧田畈快点露露燥。今年格清明,落在三月初,你宁可赶早到田畈,勿可落后种秧苗。"[31]

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几点思考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几点思考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几点思考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几点思考精品源自中考试题论文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一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分析试点地个体税收征管状况与完善路径个体税收征管状况与完善路径个体税收征管状况与完善路径个体税收征管状况与完善路径精品源自英语科当前个体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据调查,在一些地方,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登记的个体户税收专业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税收专业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税收专业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税收专业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文章来源自教育网税收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采取递进式系列化培训关键岗位跟班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到境外实习等方式,对区域税收政策的设计研究对区域税收政策的设计研究对区域税收政策的设计研究对区域税收政策的设计研究历史税收政策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一)区域间经济差距明显且没有合理分工目前我国经济分工布局的重点是向沿海地区对税收筹划的有效管制释解对税收筹划的有效管制释解对税收筹划的有效管制释解对税收筹划的有效管制释解精品源自中考备战一合理利用相关文件进行筹划目前,我国律师事务所纳税的相关法律规范等文件还不完善不健全。一方面税务风险防控路径思考税务风险防控路径思考税务风险防控路径思考税务风险防控路径思考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包括(1)业务程序控制要定制业务运作流程,让全体员工均了解个人在办理业务的时国际个税征管的启发国际个税征管的启发国际个税征管的启发国际个税征管的启发划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目的之一是调节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合理。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的。美国个人所得税征试论纳税担保制度完善试论纳税担保制度完善试论纳税担保制度完善试论纳税担保制度完善摘要纳税担保是税收征管法中的一项新制度,这项制度的确立足以影响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法律论非法所得的可税性论非法所得的可税性论非法所得的可税性论非法所得的可税性精品源自英语科摘要应税所得应具备合法性是我国税收学和税法学界比较传统的观点,但非法所得应当课税的观点在新一代学者中间获得了越来对引税的理解和操作对引税的理解和操作对引税的理解和操作对引税的理解和操作更多精品来自论文摘要作为对经济生活中某一类现象进行概括的引税一词,通常是指地方政府动用税收优惠等各种手段吸引外来投资拓展本地税我国税务法院的设立我国税务法院的设立我国税务法院的设立我国税务法院的设立一我国应设立专门的税务法院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就税收司法的独立性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建立专门税务司法机关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但对
舞蹈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的关系探析摘要当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舞蹈作品,无论是什么类型都是与音乐相辅相成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被人们印象深刻的记住,其中少不了音乐配合的功劳,在一定程度上舞蹈表演与舞蹈音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谈电影文学与结构主义一电影文学电影文学作为一个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它在艺术学中的内涵,特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作为书与書字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哲学问题内容提要本文尝试通过文字的演化和沿革研究,还原同源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华夏文明文字和现代概念意义的哲学之间的关系,探索文字结构和释意中的哲学内涵和意义,阐发和描述文字的概路桥工程基坑钢板桩支护技术的应用摘要钢板桩施工技术在路桥基坑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路桥工程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进而增强了路桥工程的强度使用寿命及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投资成本。为此,本文主要对钢板桩的优点路桥工程基基于汽车电子标识的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摘要基于公路货运物流实际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汽车电子标识前沿技术的应用基础上,研究基于汽车电子标识的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依据平台用户的功能需求重点对平台功能模块进行分析与设计,最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困境及化解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困境及化解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困境及化解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困境及化解精品源自英语科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论文摘要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我国社会分层对科技精英的影响我国社会分层对科技精英的影响我国社会分层对科技精英的影响我国社会分层对科技精英的影响摘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个国家社会设置应当引导智力精英从事科技事业,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思考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歌,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民歌的传承和演唱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对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取向。包袱锦彩绘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綵衣堂是翁同龢故居的别称(现为翁同龢纪念馆),是以中华传统孝悌文化为核心价值的名人故居。馆内包袱锦彩绘装饰为馆内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题主要是以綵衣堂所蕴含的文化研究为基础,深入探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音乐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具有启发智慧开发大脑的作用,应对不同时代人们的需要,音乐教育需要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此我们重点研究21世纪我国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所需要做出的一些举措。一我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分析让初中音乐课堂更加丰富有趣,一个很有效的做法就是引入一些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教学资源与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且喜爱的一些音乐作品更充分的融入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更透彻的理解与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