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新中国成立后,统治中国大陆二十余年的蒋介石集团窜逃到台湾岛,继续实行其独裁统治,继而推行其父死子继的蒋家王朝美梦。在台湾期间,标榜忠孝仁义的蒋介石,曾多次流露自己对奉化老家的思念及对父母坟茔的记挂。
  1975年,在台湾独裁26年后,蒋介石死了,其陵寝被放置在一个叫慈湖的地方。据说蒋介石生前到这里视察时,发现这里山清水秀,与自己的故乡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的景色十分相似,便动了思乡之情。于是,蒋介石在此题写了慈湖二字,以表达对母亲王采玉的怀念,感谢母亲的慈爱。据说,蒋介石每次来到慈湖,都要说起奉化,说起溪口。
  1982年7月,在蒋介石去世7年后, 在台湾继续独裁的蒋经国发表了一篇悼念乃父的文章,其中提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 蒋经国还在文中充满深情地说,"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蒋经国对于故乡的情感,或许不如蒋介石那样强烈,但他也同样思念长眠在那儿的亲生母亲毛福梅。蒋经国流露的故乡之情,立即被邓颖超捕捉到。 邓大姐当时是"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她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因为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台湾的蒋经国发出一封公开信——《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信是用电报发往台北的,并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信文节选如下(全文见文末):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
  在这封半文半白的书信中,廖承志用词凝练、准确、典雅、恳切,通篇浑然一体,全文节奏感很强,通篇使用非官方语气,显得真挚、亲切,就像当面恳谈一样。据粗略估计,该信共用了109个四字词组,其中成语习语不少于45个,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信中,廖承志称比自己小两岁的蒋经国为"吾弟",还多次使用"吾辈"等称谓。"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这些文字读起来十分感人,生动地体现了廖承志对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元老们的关切之情 。
  "寥廓海天,不归何待?"是引用了周恩来的话。上世纪60年代,民主人士为祖国统一做了许多工作,他们纷纷给对岸的老朋友写信、搭桥。当时,张治中给蒋氏父子写了信,周恩来在审阅时就写了这样四句: "倨促东南,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80年代初,邓小平给来访的美籍科学家,国民党元老陈济棠的儿子陈树柏题词时,就引用了鲁迅的这句经典诗句。而廖承志在这封信中,同样引用了这句话,其实也是代表邓小平的意思。
  据参与"廖公信"写作的时任中央台办研究组组长的耿文卿回忆:
  "这封信怎么写,真是颇费心思。廖公为此绞尽脑汁,并亲自写了信的开头一段,为整个信的内容、文风、文白兼容的语言风格定了调。"
  为了更能动之以情,廖承志在信中也数次引用蒋经国的原话,后据台办工作人员透露,这是中央台办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从大量的台湾报刊中找出来的。
  廖承志
  事实上,廖承志除了跟蒋经国是同学外,廖蒋两家之间也有着颇深的渊源。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是国民党著名的左派元老,跟当时的"左派将军"蒋介石以同志相称。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为国民党代表,廖仲恺之妻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可以说,廖仲恺跟蒋介石,当时都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但就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出现分裂,左右两派势如水火。廖仲恺惨遭右翼分子刺杀,何香凝相信是蒋介石在幕后指使。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根据福尔摩斯的逻辑,一桩凶案发生后,谁获利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廖仲恺遇刺案的直接后果是孙中山的主要助手胡汉民、许崇智的失势,汪精卫得以整合国民党的派系,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蒋介石从此跻身权力中心。
  自此之后,廖、蒋两家后代虽有往来,恩怨情仇却是深深难解。当蒋介石彻底暴露其反革命本质后,廖承志跟母亲何香凝继续廖仲恺的遗志,坚定不移地与蒋介石反动集团作斗争。照此来说,廖承志本该视蒋家为世仇,但为了民族大义,私人仇怨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当邓小平请他担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时,廖承志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工作。
  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通过两家香港媒体,顺利通过了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关,往岛内各地发行。 直到当天下午,台湾"情治部门"再想追回当天的这两份报纸,也只找到了一部分。其余顺利发行的报纸,让台湾民众听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这一声春雷。
  公开信转到蒋经国手中,蒋经国戴着老花镜,读着廖承志的信。 廖承志在信尾提到,"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在最后审阅时,邓颖超又别有深意地加了一句"伫候复音"。但蒋经国读后却是沉默不语。当时与蒋经国关系密切的国民党要员钱复在其回忆录中记,1982年7月25日,蒋经国曾指示他到其官邸, "告以廖承志有电报给他,内容尽是威胁利诱"。
  其实在写公开信之前,廖承志曾为争取蒋经国做了一件十分特别的事——建议中央修缮蒋家祖坟。这之后廖承志夫妇在与邓小平会见陈香梅之时,廖承志将特意准备的蒋家祖坟照片交给陈香梅,托她转交蒋经国。陈香梅的外祖父与廖仲恺是亲兄弟,因此,她对廖承志以舅舅相称。在陈香梅离开前,廖承志再次嘱托道"麻烦您给经国捎个话,告诉他溪口老家的祖坟已经修缮好了,如果想派人回来看看的话,我们随时欢迎。"
  或许,廖承志的一片真心,终究是错付了。蒋经国,甚至是蒋介石都曾经设想过"国共第三次合作",双方之间的密使往来不断。其中有很多都发生在蒋家政权摇摇欲坠时,当他们趋于稳定后,多少的沟通终究敌不过他们对延续蒋家小王朝的欲望。
  蒋经国上台后不久, 便宣布所谓"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这样的政策说到底,跟国民党后来的"维持现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拒绝统一,或者说是拒绝被统一。
  就在廖承志写信前不久,台湾当红歌星邓丽君收到大陆邀请,到大陆举办数十万人规模的演唱会。这原本是一个多么好的交流机会,但蒋经国得知后,找来宋楚瑜,让他去"劝说"邓丽君不要接受。宋楚瑜后来回忆说,经过他的沟通后,邓丽君终于决定婉拒邀请,所以她终生也就没有到过大陆。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唱歌的,又怎么拒绝一个国民党高官的"沟通"呢?
  蒋经国与宋楚瑜
  经蒋经国授意,台湾当局搬出时为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请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亲自给廖承志写了一封回信,阐述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态度,她在信中说: "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
  这封信自然是纠葛在国民党失败情绪中难以自拔,并借机攻击祖国大陆。虽然对廖承志以"世侄"相称,但宋美龄的信语气依然强硬甚至暗含讥讽,极度刻薄,反劝曾遭受磨难的世侄廖承志" 幡然来归,以承父志 "。宋美龄这封信,可谓是恶毒至极,其实这也不过是宋美龄真实素质的体现。
  如果说蒋介石父子还有那么一些中华民族的情节,受美国教育长大的宋美龄,则是完全的崇尚西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宋美龄常常公开呼吁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大陆。在台湾蒋家政权内,宋美龄也是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蒋介石集团驻美国代表周书楷,只因说了一句"我是‘中华民国’的大使,不是你的仆人!"就被宋美龄当众扇了一记耳光,并告诉他:"老娘就是‘中华民国’。"
  蒋介石的侍卫官翁元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所了解的宋美龄,是一个洋化、强悍、好享受、爱权力的贵夫人。 "网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赞颂宋美龄如何优雅的文章,真不知道是如何吹得下去的。
  不管宋美龄人品如何,她的回信着实让人心寒。 其实早在写公开信之前,廖承志已作过与宋美龄联络的尝试,担任这个特殊使命的便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传奇色彩的"飞虎将军"陈纳德的夫人陈香梅。
  1981年5月, 宋庆龄先生病危时,由她口述廖承志代笔,通过陈香梅给宋美龄写信,希望姐妹俩能见上一面。但据说宋美龄看过信之后,只说了一句话:"信收到了。" 宋庆龄先生不久后便病逝了,宋家和孙家后人,或亲来吊唁,或送唁电花圈,唯独宋美龄不闻不问。
  1984年2月,宋美龄还致函邓颖超大姐,劝其信服"三民主义"。这封信及之前写给廖承志的公开信,全都是出自曾做过蒋介石侍从秘书的秦孝仪之手。宋美龄晚年虽然常居美国,却仍以"永远的第一夫人"自居,热衷于台湾岛内的政局,而与她保持联系的便是秦孝仪及另一位"秘书"沈昌焕。
  在宋美龄心里,国与家,都抵不过对权力的欲望。直到蒋经国去世,"夫人派"人物纷纷落马。宋美龄还一度寄望蒋纬国来重振权威。90岁高龄的宋美龄仍不甘寂寞,在台湾政坛扮演一定的角色,其"我将再起"的演说词及"老干新枝"的讲话稿,成为引人瞩目的话题。
  宋美龄的"雄心犹在"终究敌不过"垂垂老矣"。1991年,宋美龄飞往美国,自此告别政坛。
  当陈立夫这样的顽固反共分子在晚年都开始追求祖国统一时,宋美龄整天谈的却都是"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我内心是真正的快乐。"或许只能说,在宋美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国家"这个概念。
  跟宋美龄稍稍不同的是,蒋经国虽然表面上不松动,但实际上已经开始考虑与大陆的来往沟通了。自廖承志公开信之后,到1986年10月,蒋经国的密使沈诚,这个正式身份是香港商人的黄埔第17期毕业生,已经三度北上。
  沈诚在国民党得势大陆的年代,曾在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担任蒋经国的随从参谋,是一位退役少将。他奉蒋经国之命,以香港商人的名义,进出祖国大陆,暗中传递海峡两岸的信息,特别是在后一次,他得到了蒋经国的明确指令,要加速与大陆最高领导层的沟通,因此,他得到了会晤叶剑英、邓颖超、杨尚昆、邓小平等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宝贵机会。
  1987年3月19日,沈诚返回台北,将一封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信函亲手交到蒋经国手上。六天之后,也就是1987年3月25日,蒋经国对杨尚昆的信在进行了一番反复研读之后,在慈湖书房召见了沈诚,他觉得中共是有诚意的,国共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是可行的。
  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宣布开放对大陆探亲以及解除戒严。 12月7日,蒋经国对沈诚说,1月初将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遗憾的是,蒋经国在一个月后的1988年1月8日,突然咯血逝世。
  上世纪50年代,蒋经国曾准备亲自跟张治中在南海小岛会面,也曾派黄埔生李次白到大陆寻求谈判,但那都是蒋家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很快就中断了。在那之后,也有曹聚仁往返两岸,从中牵线,但蒋家父子终究还是放不下权力的欲望,从而错失了两岸和平统一的机会。到蒋经国临终前,他或许是真正打定了要寻求统一的主意,但论起来,总归还是迟了一点。
  附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全文(1982年7月24日)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
  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参考资料
  《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廖承志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发出前后》,唐为首,文史月刊
  《浅析廖承志海外统战思想》,李雪亮,《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廖承志致蒋经国公开信是这样"入台"的……》,羊城晚报
  《国民党43位战犯的最后结局》,何明,中共党史出版社
  《蒋经国力阻邓丽君赴大陆》,苏童,晚报文萃

贵州三线建设遗址,天然的大溶洞中,生产战斗机零部件三线,曾经关系国家命运的大建设,而今又有多少人了解。上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国家做出了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刘秀不顾千人反对杀了一人,绝了一学派,一年后才发现刘秀真高明光武帝刘秀,这位被评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在建武十五年十一月下令将他最得力的部下入狱!罪名是度田不实。从此,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了,先是天下学者群龙无首,后竟使得地主豪强们学习恩来周恩来振兴华夏之心周恩来振兴华夏之心学习恩来1911年,周恩来在沈阳一所小学读书时,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915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所写的作文中不仅誓言振开国元帅徐向前,晚年为什么不肯穿元帅服?他本人的解释让人神伤作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为国家屡立战功。就连刘伯承对他当年的战绩都赞不绝口向前不减当年勇,不愧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啊,这场仗,打得干净利落!而徐向前对自己的军人身份也非常看重,1947年,邓小平深夜接到毛主席密电,开头一句话竟是看完立刻销毁提到大别山,了解过中国近代史的人,大概都对这个名字非常的耳熟,最早的时候,西汉汉武帝祭祀之后路过大别山,对大别山的美景感慨不已。自此,大别山在历史上才拥有了姓名。而我们如今提起大别中国的第一批精英飞行员几乎全部殉国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的空军轰炸了日本在上海的司令部码头仓库和舰船。日本人没有想到中国空军,居然敢主动出击!于是日本军决定采取报复行动就是笕桥中央航校,这彭雪枫致林颖我俩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的伟大的爱彭雪枫和林颖相识于抗战的烽烟之中,彭是新四军的将领,林为中共地方组织的工作人员。1941年9月4日,彭雪枫在写给林颖的第一封信中就表达了他理想伴侣的标准我心中的同志,她的党性,品格1988年实行新军衔制,中央军委纪委正副职领导,授予什么军衔?1988年实行新军衔制,中央军委纪委正副职领导,授予什么军衔?1980年3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尔后,我军进行了了长达八年的准备工作。期间,我军经历了我国古代有哪十大红颜祸水?一起来盘点一下一妹(m)喜传说她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的妃子,妹喜根据先秦史书记载女子姓名的方式,妹喜应该姓喜(嬉),妹喜是有施部落首领的妹妹,首领为了整个部落免遭夏桀的攻陷,只得献出他们的牛羊抗美援朝选帅,刘帅军事素养极高,有丰富作战经验,为何没被启用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尤其是找一位出色的统帅,那难度是非常大的。新中国成立后,军队规模高达几百万,会打仗的将军有千余人之多,真正能统领大军作战,有丰富的大兵团指挥经验的却不多。1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点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机卜工1986年三星堆两座祭祀坑的惊天发现,揭开长江文明数千年积淀的冰山一角,惊醒巴山蜀水,惊艳中华大地,吸引全球目光。35年过去,古蜀王国的文治武功历史作为和制度特色已然是新的增长
布衣元帅徐向前临终提出三条请求,中央却只同意一条,这是为啥?众所周知,共产党的许多将帅都是南方人,而徐向前是二十位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北方人,也是我国军史上唯一全部担任过总参国防部长和军委第一副主席。他曾创建过18个第一,建国后依然保持着艰苦朴文史傅斯年的不妥协宽容,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与宽容相对的不妥协,有时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高贵品质。傅斯年向来最痛恨不讲民族气节的儒生。他对自己的先祖傅以渐,当年不参加抗清复明运动,反而传国玉玺为什么缺一角2021加油带头人有那些冷门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国玉玺为什么缺了一个角,今人知道它的下落吗?传国玉玺相传由秦始皇所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命人以蓝田玉为材料琢出了一智勇双全虎穴锄奸周桂芝周桂芝绰号周大胆(19211984),男,阜城县崔庙镇西曲庄人。1939年参加革命,在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当警卫员,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阜东县一提周大胆,无凡我大汉子民,虽远必救东汉最有血性的皇帝他在即位之初就喊出了这个口号凡我大汉子民,虽远必救的壮志豪言,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回身陷西域的大汉子民,堪称是东汉最有血性的皇帝。他就是东汉第三位皇帝,文韬武略不输其他皇帝的汉章1987年印度扬言教训我国,战争一触即发,为何在最后60秒突然撤军文史海纪实编辑史海纪实1987年,阴影笼罩在中印边境的上空,印度为报60年代的中印之仇,在边境集结大军意图向我们进攻,甚至扬言要教训我国,眼看着战争一触即发,但在最后时刻,印度却突乌克兰给克里米亚断水之后,俄罗斯如何解决用水问题?克里米亚是一个位于黑海北岸的半岛,西部和南部濒临黑海,东部濒临亚速海,北部通过彼列科普地峡与亚欧大陆相连。在克里米亚历史上,狭窄的彼列科普地峡是唯一的补给通道,这里需求的各种物资,79年,贺子珍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中央派摄影师跟随,记下细节前言1979年9月的一天,著名摄影师吕相友突然接到通知,说去毛主席纪念堂拍摄一些东西,当时他不知道去拍摄谁,直到去了才知道,他在这里要记录的人是贺子珍。已经70岁的贺子珍因为一次中她是最后一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22岁嫁刘少奇,离婚后一生未嫁前言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无数华夏英雄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奋勇向前,也有一些同志在革命中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因为相同的爱国理念走到了一起,共同的信念让他们相互护持,相互鼓励,成为彼此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在政治军事方面有什么目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普遍的或独特的政治。军事价值,阿富汗也不例外。阿富汗位于苏联的卧榻之侧,如果是敌对国家,岂不令苏联心堵。因此,从地缘政治。势力范围考量到军事布局,都需要驯服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