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朱祁钰为什么没弄死明英宗?

  朱祁钰想不想弄死明英宗?他当然想啊!可他为什么没成功呢?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
  朱祁钰是"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生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八月初三日。传说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是汉王府的宫人,在汉王造反之后身份就成了罪人。因为这个原因母子二人一直被皇帝养在宫外,直到朱瞻基驾崩之时才给了她们一个正式的名分。
  作为一个庶出的皇子,在嫡兄朱祁镇已经即位的前提下,朱祁钰本来与皇位是不会产生任何联系的。他在被册封为郕王之后,就和自己的母亲吴贤妃一起安静地在宫中生活,等到成年之后离开母亲前往封国。如果还有子嗣,那他的后代就会世代生活在封国,直到明朝灭亡。
  郕王剧照从天而降的皇帝宝座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北方的瓦剌人从三个方位同时对大明境内发动突击,明朝在大同的边军主力全军覆没,形势极为危急。做梦都想复制祖辈荣光的朱祁镇不顾在朝文武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御驾亲征。他留下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居守北京,自己领着大军找瓦剌人决战去了。
  自太宗文皇帝朱棣以来,大明皇帝亲征还没有失败的先例。因此亲王居守京师,一般也就做做样子。但让朱祁钰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失败让他赶上了。八月十五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皇帝本人被俘,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大批文武重臣及明军精锐战死沙场。
  消息传回北京,包括皇太后孙氏(宣宗皇后)、居守(注意不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以及在京高官都如同五雷轰顶一般。大明立国近百年,从未遇到过如此接近社稷颠覆的险恶局面。经过一番斡旋,朝廷否决了所谓的"南迁"提议。同时册立朱祁镇年仅3岁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令郕王朱祁钰由居守升任监国,向天下百姓展示了朝廷坚决抵抗的决心。
  土木堡之变剧照
  但是朱祁镇做皇帝不行,做人也特别没有骨气。堂堂大明天子,被瓦剌人像乞丐一样绑着在明朝境内到处转悠,目的就是要求守城将领开城提供金银粮草。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困局,明廷于九月初六日让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帝。代宗登基后立刻向各地镇守总兵官发出一道措辞严厉的敕书,其中明确要求守军将前来叩门的朱祁镇视作冒牌西贝货,一个字都不许相信。
  壬辰,敕谕宣府总兵官、昌平伯杨洪等曰:"皇太后命朕即皇帝位以安天下,尊大兄皇帝为太上皇帝。柰何虏寇往往使人假作大兄皇帝到各边境胁要开关入城,或召总兵镇守官出见。尔等恐堕其奸计,故特驰报。尔等今后凡再有如前项诈伪到尔处,不许听信。"—《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这一招算是让朱祁镇身上的剩余价值瞬间归零,加上朱祁钰又领导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让瓦剌人越来越觉得这位太上皇帝就是一个累赘。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周年纪念日,太上皇帝回京,随即被打发进紫禁城外的南宫进行软禁。朱祁钰对于哥哥所在的南宫进行了严密的布控,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朝臣与太上皇帝的联系途径被切断,甚至连孙太后都不能前去探视儿子。
  辛亥,太上皇帝万寿圣节。礼部请令群臣诣延安门行朝贺礼,帝命免行。—《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八·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六》
  太上皇帝回京朱祁钰的苦衷,想杀还不能
  既然朱祁钰对哥哥如此忌惮,为何不干脆将其暗中加害。或者是废为庶人,或者是迁出京城,这样岂非一劳永逸?究竟是朱祁钰过于心慈手软,还是为形势所逼呢?其实上面讲的几个方法朱祁钰不是没想过,只是没能做成功而已。朱祁镇是否有罪?
  根据有些人的理解,朱祁镇既然打了个大败仗,那把他废为庶人不就得了。问题是朱祁镇有错吗?答案是还真没有。
  皇帝御驾亲征,是太宗文皇帝、宣宗章皇帝一直以来的传统。太宗五次亲征漠北,宣宗也曾经两次巡视边疆,因此在瓦剌人犯境的情况下,朱祁镇御驾亲征何错之有?至于兵败的责任,土木堡事变刚发生的时候,就已经算在了文官们的公敌:王振王公公头上。即使是在郕王本人的登基诏书之中,也只能强调朱祁镇是"不得已亲征",最终的结局也是"误陷虏廷"。而且还记(胡)录(编)了一段朱祁镇派人带回来的口谕,表明自己即位是受到太上皇帝允许,是合法的。
  会有使自虏中还者,口宣大兄皇帝诏旨:"宗庙之礼,不可久旷。朕弟郕王,年长且贤,其令继统,以奉祭祀。"—《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因此太上皇帝回京是一件大喜事,朱祁钰不但要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山川之神,还要颁诏大赦天下。何况朱祁钰作为一个此前根本没啥地位的亲王,自身的班底极为薄弱,他又如何敢将哥哥废为庶人呢?
  明英宗剧照换太子、杀兄长
  朱祁钰做了皇帝,太子还是侄子朱见深,这显然说明他这个皇帝只是个临时工。作为一个有能力、有人望,而且还有子嗣的皇帝,朱祁钰自然不甘心只做这一任临时工。"父有天下,必传于子"这句话,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海中振聋发聩。
  看着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想到日后皇位要还给太子朱见深,朱祁钰的心中就说不出的难受。因此到了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经过几年的耕耘,朱祁钰在朝中的根基已非执政之初可比。太子之位换人,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皇帝本人意志坚定,不允许任何人阻挡,甚至不惜废黜反对易储的皇后汪氏。而对于大臣们来说,皇帝这份工作,朱祁钰确实干得比他哥哥要出色。如果太子还是让皇帝的侄子来做,其实是不利于朝局稳定的。因此在廷议之时,群臣才陷入尴尬境地,虽然无人反对,却也没有人敢于做那个出头鸟来支持。朱祁钰耐不住性子,让自己的亲信司礼监太监兴安出来催促,易储之事才最终通过。
  众心知不可,然莫敢发言,迟疑者久之。司礼监太监兴安厉声曰:"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佥名,尚何迟疑之有?"于是无一人敢违者,其议遂定。—《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十五·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三》
  汪皇后剧照
  五月初二日,朱祁钰正式册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太子生母杭氏为皇后,降封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太子之位换人之后,朱祁钰显然是高估了自己在朝廷内的影响力,乃至于动了彻底铲除兄长这个隐患的念头。
  七月的时候,锦衣卫指挥卢忠根据皇帝本人的授意,一手炮制了所谓的"金刀案",构陷太上皇帝在南宫和外臣勾结,企图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如果说改易太子是为了朝局稳定,那"金刀案"一旦坐实,必将掀起滔天巨浪。朱祁镇毕竟做了十五年的正牌皇帝,朝中还是有很多人内心深处仍然认定其为正统。因此以内阁大学士商辂为代表的文官对此激烈反对,而无法收场的代宗只能让卢忠"佯狂",就此将此事草草了结。
  秋七月,杀太监阮浪、王尧。时浪侍上皇南宫,浪门下内竖王尧者,往监卢沟桥,浪以上皇所赐镀金绣袋及束刀贻之。尧偶饮锦衣卫指挥卢忠家,解衣蹴鞠。忠见刀袋非常制,命妻进酒醉之,解其袋刀入告变,谓"南宫谋复皇储,遗刀求外应"。上怒杀浪、尧,犹欲穷治不已。—《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
  金刀案剧照让沂王就藩
  "金刀案"的失败,让朱祁钰看清了自己的实力,短时间内不敢再对兄长下手。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一月,皇太子朱见济不幸早夭。围绕着太子之位,朝堂上再起波澜。
  皇储乏人,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说句难听的,万一哪天你朱祁钰也突然挂了,这皇位该传给谁?但是朱见济是皇帝的独生儿子,他一死,朝臣们又把主意打到了前太子朱见深头上。
  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五月礼部仪制司郎中章纶上疏,请复立沂王朱见深和废后汪氏为太子和皇后。章纶还特意指出当时天灾频繁,就是因为二人被废的缘故。
  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如果说章纶还打算以德服人的话,监察御史钟同就有点不讲武德了。这位老兄坚定地认为"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这是往皇帝伤口上撒盐啊!朱祁钰气得浑身发抖,立刻下旨将二人打入锦衣卫诏狱。但是文官们在高压政策下无所畏惧,七月份的时候南京大理寺左少卿廖庄再度上言,要求皇帝时时去南宫朝见太上皇帝,并复立沂王为太子。
  朱祁镇剧照
  面对如此汹汹的舆论攻势,刑科给事中徐正给皇帝出了个主意。大致意思就是将朱见深和太上皇帝一起迁往沂王的封国,目的是"以绝人望"。同时另外再选宗室亲王之子,育于宫中作为嗣子。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自然是天下哗然,为了平息舆论,朱祁钰不得不将徐正发配辽东铁岭卫充军。
  先是与冠带军余汪祥谋密奏,请帝御便殿言机事。帝亟召入,请屏左右乃言:"太上皇帝临御日久,威德在人。沂王常位储副,在天下臣民所仰戴。不宜居于南宫,宜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别选宗室亲王之子育于宫中。"—《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六·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七十四》
  其实朱祁钰也有苦衷,他自己生不出儿子,一旦真的把太上皇帝和侄子们都灭了,将来皇位传给谁呢?难道眼睁睁看着先帝绝嗣?即使他想这样一意孤行,大臣们也不会同意。
  结语:朱祁钰之所以没有杀明英宗朱祁镇,首先不是他不想杀,是实在没办法。首先在他根基未稳的时候,朱祁钰需要借助哥哥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因此他不敢废掉英宗。其次当景泰帝有足够的实力改易太子后,英宗本人的安危又成为了在朝文武大臣的底线。为了朝局的稳定,不容皇帝挑衅。最后当太子死后,朱祁钰无嗣,他已经没有能力再去想办法杀害英宗。因为这会造成帝系的转移,这后果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代宗杀了英宗,其实没什么用的,他的敌人并不是明英宗,
  很多人看到"夺门之变",就想当然的认为,如果代宗杀了英宗,就不会被夺皇位了,这个属于上帝视角了,
  历史上复辟的帝王(太上皇)有几人?好像只有明英宗一人吧?
  赵武灵王自己退位的,想夺回权利尚且失败,像李渊、李旦、李亨、李隆基都没能夺回权力,
  如果明代宗的儿子没有夭折,还会有夺门之变发生吗?估计是不会的了。
  明代宗自己快死了,儿子也早就死了,如果代宗驾崩,那么继位的就是太上皇明英宗,或者前太子朱见深了,也就是英宗的儿子,而当时英宗正值壮年,朱见深只有十岁,大臣们自然想拥立之功了,这才拥立明英宗为帝。
  不然,明英宗一个政治上的死人,哪有机会复辟?
  抛开代宗快死了,自己又没有儿子这个背景,明英宗想复辟,绝无可能。
  所以,夺门之变的发生,有太多的巧合了,即使明代宗杀了明英宗,自己又没有儿子,皇位还是回到明英宗一系。
  如果一个明英宗就能夺回皇位,那他哪来机会回到中原?代宗不会接他回家,于谦也不会让他回家的。
  正是因为知道明英宗即使回来,也不会翻起大浪,所以他们才接回英宗。
  既然接回了英宗,又杀了他干嘛?
  杀了明英宗,还不如自己在家多生几个孩子靠谱。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也是明朝历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位皇帝,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当了两次皇帝的人,并且还是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敌人俘虏过并且放回的皇帝。
  明英宗9岁即位为帝,23岁在大宦官王振的忽悠之下,面对瓦剌大军入侵,明英宗带着王振御驾亲征,结果因为指挥混乱、情报不明、军心混乱,导致明军大败,20万明军全军覆没,跟随皇帝一起征战的朝廷重臣被团灭,王振也在混乱之中被杀,这就是历史上大明帝国的耻辱--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瞻基与皇后
  此事发生后,朝野震动,明朝第一次出现皇帝被外敌俘虏的情况,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国不可无君,于是留守京城的大臣们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但在此之前,孙太后立了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之所以有这种奇怪的任命,是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复杂的政治关系来考虑的。
  1、明英宗被俘虏,他的长子朱见深才2岁,必须得立一个年长的皇帝,因为当时是乱世变局,皇帝被俘虏,接下来瓦剌大军随时会入侵明朝京城,而明英宗只有朱祁钰这么一个弟弟,当时明英宗亲征时,朱祁钰负责监国,代为使命皇帝权力,这是为了稳定政局考虑。
  2、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是为了考虑让皇帝一系在嫡子明英宗朱祁镇这一脉流传,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而朱祁钰的母亲是朱瞻基的妃子吴贤妃,也就是说朱祁镇是嫡子,朱祁钰是庶子。
  明英宗朱祁镇
  按照道理来讲,孙太后并不想立朱祁钰为帝,因为朱祁钰不是她生的,一旦立朱祁钰为帝,那么朱祁钰的母亲吴贤妃地位就会上升,就会威胁到孙太后的地位,所以孙太后留了一手,保留明英宗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立朱祁钰为帝,这摆明了是把朱祁钰当成一个过渡皇帝。
  3、当时的明朝随时面临瓦剌军队的入侵,因为明英宗在瓦剌人手中,这成为明朝最顾忌的事,明朝担心瓦剌人拿皇帝做筹码要挟明朝,所以另外立一个皇帝,让明英宗自动失去皇帝之位,符合明朝的利益,同时也能在接下来的北京保卫战中团结一致对外。
  事实上,于谦等于拥立朱祁钰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决定,朱祁钰就是明代宗,也叫景泰帝,接下来就是明朝著名的北京保卫战,瓦剌在发现他们俘虏的明英宗并不能换取实际的利益之后,率领10多万大军攻打北京城,北京军民在于谦和朱祁钰的领导下,成功地多次击败瓦剌大军,终于将瓦剌大军赶出了长城。
  明代宗朱祁钰
  北京保卫战之后不久,明英宗就被放回了明朝,那明英宗为什么能回来呢?
  主要有4个原因:
  1、明朝已经立了新皇帝,明英宗失去作用。
  都说擒贼先擒王,但是这个王已经不是王了,明英宗已经是过去式了,既不能向明朝要挟来钱财,也不能骗开明朝的边境关防,明英宗就跟一个普通俘虏没啥两样了,失去了作用。
  2、北京保卫战中瓦剌人失败了,这表示明朝的势力仍然强大。
  北京保卫战瓦剌人投入了13万军队,明朝投入了22万军队,瓦剌人损失惨重,仍然打不过明朝,不像金灭北宋那样,北宋整个被灭亡了,皇帝也就是亡国之君,可以从北宋抢掠钱财、人口,瓦剌打不过明朝,说明明朝的实力还很强大,同时瓦剌也担心明朝的报复,不如把明英宗还回去。
  瓦剌首领也先
  3、明英宗再留在瓦剌人手中没有用,不如换些钱财还给明朝。
  北京保卫战后,瓦剌人没必要再留着明英宗,把他带走吧,又没啥用,还让明朝记恨,但又不想杀,杀了还会招来明朝的报复,想来想去,还是想放了,放了还能换些钱来用,所以瓦剌就把明英宗放了。
  4、瓦剌人也许想看明朝内斗。
  放明英宗回来,明朝现任皇帝朱祁钰很尴尬的,两个皇帝就会陷入内斗,也许瓦剌人还有这个目的。
  于是瓦剌派出使者联系明朝,就可以放回明英宗,这个时候朱祁钰就不愿意了,本来阴差阳差当上了皇帝,如果明英宗回来,那谁来当皇帝?
  于谦
  所以朱祁钰并不想让明英宗回来,但是绝大多朝臣,包括最支持朱祁钰的于谦也赞同迎回明英宗,这让朱祁钰无话可说,一是尴尬,不好拒绝,二是大臣全部同意了,自己拒绝也没有理由,所以朱祁钰就派了两个使者与瓦剌人交涉,这两个使者是李实和杨善。
  结果这两人一出使瓦剌,当即就把明英宗带了回来,原本朱祁钰只是想让这两人做做样子,结果生米煮成熟饭,朱祁钰也不好说什么,当时朱祁钰奉明英宗为太上皇,明英宗回来之后,只能当无实权的太上皇,之后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这一软禁就是七年。
  为了防止明英宗与外界接触,朱祁钰命人砍掉了所有南宫之外的树木,并把大门上的锁封死,派人来回看管,除了不能与外人接触,明英宗在南宫之内想做什么都可以,在被软禁的几年中,明英宗还相继生了好几个儿子。
  明代宗朱祁钰
  在朱祁钰软禁明英宗的七年中,朱祁钰还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把皇太子朱见深换成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是朱见济第二年就夭折了,朱祁钰很悲伤,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继承人成了问题。
  如果朱祁钰的寿命长一点,历史也就是如此了,明英宗可能老死南宫,但是朱祁钰的身体非常不好,仅仅七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57年,朱祁钰得了重病,病得奄奄一息,而且还不能处理朝政,而且还面临继承人选择谁的问题,很多朝臣就看出朱祁钰命不长,要知道这一年,朱祁钰不过是30岁的年龄。
  之后没多久,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策划了一场政变,他们率领军队冲入南宫,解救了被软禁的明英宗,然后迎立明英宗复辟,而正在大病之中的朱祁钰却被明英宗贬为郕王,一个月后,朱祁钰病逝,那么明英宗为什么能成功复辟呢?
  明朝大臣
  明英宗的复辟并不是他私下与外人有过联系,而是朝中大臣对政局的一种判断,并且为了自身政治利益所做的政变,是大臣们的自主行为。
  看看当时的政治局势就会明白,朱祁钰病重,很可能会去世,那么朱祁钰去世之后,谁来当皇帝呢?很明显就是明英宗,明英宗当时也不过是31岁而已,正当壮年,他的身份比朱祁钰要好,而且儿子也超多,有9个儿子,比朱祁钰多得多,这样一来,朝政就会回到明英宗一系。
  如果让这事自然发生,那么朱祁钰手下的大臣就会被明英宗追究责任,这是很明显的,越是拥立朱祁钰为帝的人,越是会受到打击,比如于谦,因为拥立朱祁钰就是反对明英宗,朱祁钰和明英宗已经成为政敌,所以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政变,他们一是为了自保,二是为了立功,只有发动政变拥立明英宗复辟,他们才能避免受到打击,这就是明英宗能复辟成功的根本原因。
  孙太后与朱祁镇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朱祁钰不杀明英宗?
  根本原因还是朱祁钰心软,不够狠心了。作为皇帝来说,他大权在手,有很多办法能杀死明英宗,但是他没有,软禁明英宗期间,明英宗还能心安理得地生儿子,足以说朱祁钰对待明英宗不错,软禁那是政治需要。
  朱祁钰远远没有明英宗狠心,明英宗一复辟成功,就清洗了朱祁钰提拔的大臣,就连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于谦都被杀害,而朱祁钰的皇帝年号全部被废除,并且还给朱祁钰一个恶谥,这都是明英宗的报复。
  复辟后的明英宗朱祁镇
  事实上,朱祁钰比明英宗能力强得多,别的不说,就说北京保卫战,虽说于谦是前线总指挥,但是没有朱祁钰的鼎力支持,于谦也没这么容易赢,朱祁钰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提拔了很多人才,还平定了南方一系列少数民族的叛乱,发展了经济,使得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之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反观明英宗呢,信任宦官奸人王振,败光了明朝20万精锐大军,连自己都被俘虏,在位期间,大量任用宦官与小人,导致朝政混乱,明英宗的执政能力跟明代宗朱祁钰那不是一个档次,只是明英宗的命好,活得长,儿子多,要不然这个皇帝之位真不是他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朱祁钰当上皇帝完全是意外,比雷击的概率还要小。所以朱祁钰的一生都是在意外之中。但对大明来说,这个意外却拯救了国家。       但可惜的是,封建王朝不是以正确选择为权利基础的,而是以权利为权利基础的。所以历史意外的正确很快被权利的基础所碾压。虽然是意外,但从这一次意外中我们可以发现皇权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按明朝的继承制度来说,朱祁镇当了皇帝,作为皇帝的弟弟,朱祁钰这辈子就不可能当皇帝。其实事实上朱祁钰也是这样想的,他老老实实做起了朱祁镇的好弟弟,对皇位没有一点非分之想。
  但命运的伟大之处就是,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朱祁镇是当了皇帝,并且雄心勃勃。人有点雄心是应该的,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然后想办法去实现它。这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就是认为那个宏大的目标可以很容易实现,并且可以不付出任何努力。
  朱祁镇就是这样想的,也可能朱棣当年对蒙古的战果太过于辉煌,搞得朱祁镇以为打蒙古就像杀鸡宰牛一样容易。所以就在著名太监王振的劝说下御驾亲征蒙古。
  像霍去病年纪轻轻,第一次出征就打的匈奴找不着北,搞的很多人热血沸腾,以为搞定匈奴很容易。但千万不要以为霍去病能做到,就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有时候对于霍去病这种人成功的解释是"天才的军事家",这种人是几百年才碰到的。
  朱祁镇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认为他是天子,手握几十万军队,还干不掉分崩离析中的蒙古一个小部落中的也先。所以普通人打仗都是看士兵多少,以为士兵多就一定能赢。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决定战争胜利的不是士兵,而是领导士兵的将军、统帅。
  所以朱祁镇兴冲冲的带着大明的三十万精锐做了也先的俘虏。有幸和宋朝的最窝囊的徽钦二宗成了并列倒数第一。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才被大臣们推上前台,当了皇帝。也是因为朱祁镇的儿子太小,只有几岁。这时候北京城面临着也先十万骑兵的攻击,大部分大臣想着如何南逃。立一个几岁的孩子显然是不可能救这个国家的。
  应该说这时候当皇帝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是接收一个随时就可能被灭掉的国家。而最大的罪魁祸首不是王振,而是明英宗朱祁镇已经成了也先的阶下囚,现在埋怨也没有什么用。
  眼看大明马上就变成又一个大宋,忽必烈的子孙又要重新成为这个国家之主。大明的形式万分危机。这时候朱祁钰当上了皇帝。
  朱祁钰当了皇帝,然后上天也送给他一个主战派于谦。这个情节是何等的熟悉。
  是的,若干年前的东京汴梁。金军的六万大军打到开封。宋徽宗把帝位传给他儿子宋钦宗,当时老天爷也给他留下一个主战派,名字叫李纲。可惜的是,宋钦宗没有珍惜老天爷给他的机会。
  但朱祁钰不是宋钦宗,他抓住老天爷给他的机会,历史虽然很相似,但毕竟没有重演。于谦受到了明代宗朱祁钰的重用,终于完成惊天大逆转,打赢了北京城保卫战,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朱祁钰也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帝。并且他还派人接回了明英宗朱祁镇。结束了朱祁镇的俘虏生涯。这一段历史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包含了朱祁钰如何不愿意接回朱祁镇,如何虐待朱祁镇,等等,认为朱祁钰不够厚道,抢了朱祁镇的皇位。
  现在有一个问题: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丢掉了大明的30万精锐,几乎把一个强盛的国家弄的几乎灭亡,难道他不该被审判处死。难道就因为他是皇帝就应该免罪,就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了王振身上,要知道是朱祁镇在御驾亲征,他是唯一的主帅。他怎么可能不为这么大的失败承担责任?
  只能说,朱祁钰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把朱祁镇从也先哪里接回来。还是兄弟情深的。至少在朱祁镇回来的一段时间里,朱祁钰确实没有想着要杀他。其实只要朱祁钰想要朱祁镇死,就可以让朱祁镇不明不白的暴病而亡。
  朱祁钰为什么没有杀朱祁镇,大致的原因有三条:     第一:两个人的巨大差别,让朱祁钰拥有了强大的心理优势。
  这个心理优势就是两个人的成就。朱祁镇带着大明的三十万精锐,在死太监王振的蛊惑下昏招迭出。最终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导致整个国家陷入危机。
  而在危难之间,是朱祁钰信任于谦,主持大局坚定固守北京,并且一举挫败携土木堡之胜的也先,挽救了大明江山。
  我们讲公道自在人心,两个人的成就全天下都看得清清楚楚。天下人会支持谁都一目了然。所以这是朱祁钰的自信。     第二:兄弟情深,朱祁钰对朱祁镇怀着一颗仁慈之心。
  再怎么说,朱祁镇毕竟是朱祁钰的哥哥,并且对待朱祁钰还不错。这个时候落井下石,朱祁钰还是狠不下这颗心。
  另外朱祁钰的确是个英明的皇帝。在位期间重用于谦等有能力的大臣,励精图治,大明国力重新恢复。所以深受拥戴的朱祁钰这个时候干掉对他没有威胁的朱祁镇,自己都觉得过于小心谨慎。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位已定。朱祁镇被严密控制!
  朱祁钰面临的环境和李世民不一样,李世民之所以要弄死李建成,是因为大位没定,两个人是两虎相争。所以说要你死我活。但朱祁镇回来的时候,朱祁钰已经坐稳了皇位。没有你死我活的必要。这时候朱祁钰的戒心就小了很多。另外朱祁镇一直在朱祁钰的监控下生活。
  朱祁钰以为没有任何问题。这只能说朱祁钰小看了朱祁镇的作用和能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武则天为了自己能当皇帝,就找了个借口把唐中宗李显贬到庐陵当庐陵王去了。然后就把四儿子李旦扶上皇位。就这样李旦就在武则天的监视着战战兢兢的做了一段时间皇帝。然后被废,武则天当了皇帝。
  武则天之后,李显又重新当了皇帝。李显对李旦很有戒心。但李旦表现的非常老实,对皇位没有一点奢望。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李旦确实当过皇帝。所以当李显一死,李旦就顺理成章的被推上了帝位。就因为他当个皇帝,大家都不自觉的把他当成了皇帝。
  朱祁钰显然是对历史不熟,所以就留下了朱祁镇。还有最重要的是,朱祁钰还非常年轻,还不到30岁。这样的年纪显然以为自己的人生还非常长,自己的身体健康好的很。对这种几乎很小的威胁不当回事。毕竟是兄弟,不到万不得以,谁也下不了手。就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不也是一忍再忍。
  所以朱祁钰如果在完全可控的时候,想办法弄死朱祁镇,只会留下心胸狭窄的名声。所以这是朱祁钰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天天生活在恐慌之中的朱祁镇没病没灾。反而天天生活在锦衣玉食中才二十多岁的朱祁钰得了重病。几乎到了濒死的边缘。然后曾经当过皇帝的朱祁镇的重要性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了。这才变成某些人投机者的工具。
  所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皇权制度的可怕性。也就是是说,只要朱祁钰当上皇帝,为了避免意外,就只能杀死朱祁镇。这才是维护自己权利正确的选择。因为只要有一丝可能,意外就会发生。朱祁镇就会重新登上皇位,朱祁钰就会被遗弃。
  封建王朝的皇权制度,已经完全把人变成一个高度利己的机器。没有亲情,没有友情,只有权利。因为一旦失去权利,就会像朱祁钰一样,在重病中被人像野狗一样抛弃。被抛弃的还有为国家做过重大贡献的于谦。而大明的最大罪人朱祁镇竟然可以带着徐有贞(原名徐程,最先提出南逃的大臣),石亨(贪污犯,逃兵)等这些垃圾竟然可以公开的审判和杀掉大明的功臣于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皇权制度是多么的荒诞和扭曲。不分是非,不问对错,不论公平。
  但就是这样的朱祁镇还是一样的受到称赞,就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在这种制度下,整个社会是病态的,扭曲的。有才能的人被无情的处死,而登上舞台的往往是没有底线的小人。因为他们更无耻。他们更狠。这就是朱祁镇"夺门之变"的真正的意义。自从有了"夺门之变",大明就已经从骨子里烂死了,正义被邪恶打败,公平被权利碾压。忠义之士远离朝堂,朝野上下充斥着小人。恐怕这才是大明灭亡的根本。甚至到最后,清兵入关时很轻易的就征服了天下,恐怕和失掉人心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朱祁钰在完全掌控朝局的情况下,不可能再去杀掉已经被囚禁的朱祁镇。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杀掉朱祁镇。       最重要的是,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铸下大错,把几十万明军精锐毁于一旦。把大明江山几乎灭绝。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朱祁镇活着,也是一个反面的教材。      后来朱祁镇之所以能够咸鱼翻身,最重要的是朱祁钰的突然重病,并且后继无人。才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夺门之变"。这只能说是命运的其它安排,而朱祁镇当上皇帝后一系列的猪一样的操作,只能说老天爷是真的要灭掉大明。所以说他当上皇帝对大明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杀掉于谦,更坐实了他的无能和不辩是非。      更说明了,就是想成为一名仁君,首先要让自己狠起来,要扫除所有可以威胁到自己皇位的人。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扫除了所有威胁,才可以心平气和的发展经济,带领国家走向强盛。而朱祁钰的病也不一定是必死之病,并且他还年轻。如果他早点弄死朱祁镇,那么就不会有"夺门之变",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想方设法把他治好。大明的历史可能会改写。因为朱祁钰才是一个大明真正有为的皇帝。
  景泰帝朱祁钰不是不想除掉明英宗朱祁镇,而是根本做不到!最初是不想、后来是不敢、最后是不能……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不想
  景泰帝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庶出的儿子,而明英宗朱祁镇却是嫡长子!从生下来这一切就已经注定了,朱祁镇成了皇太子、而朱祁钰只能做一个"锦衣囚徒"——藩王。原本皇位与朱祁钰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可老天爷偏偏跟这哥俩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朱祁镇带着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远征漠北,结果硬是让瓦剌人追着屁股打,自己最后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瓦剌人把明朝的皇帝给逮了!接下来可不就是"奇货可居"、狮子大张口了?可是,"你阴我更阴"!于谦等军种大佬居然神一般地说通了朱祁镇的生母、彼时的皇太后孙氏,硬是把时为郕王的朱祁钰推上了皇位。远在漠北的朱祁镇瞬间利用价值骤降,从"奇货"变成了"烫手山芋",瓦剌人是杀也不能杀、留又不想留……最后,索性把朱祁镇体体面面地给送了回去——"你们哥俩斗去吧,爷们不跟你们玩儿了!"
  早在朱祁钰即位之时便将远在漠北的朱祁镇遥尊为了太上皇!换言之,朱祁镇回到京师时虽然已经不是皇帝了,但不是被遣返的普通战俘,他而是明王朝的太上皇,至少名义上是。朱祁钰能够当上皇帝的唯一法理依据来自于朱祁镇,如果贸然杀了朱祁镇,他到底算什么?乱臣贼子吗?而且,在继承皇位之前,缺乏根基的朱祁钰甚至连原来的皇太子朱见深都被迫保留了!可见,朱祁镇回到京师时,朱祁钰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稳固,心向朱祁镇的大臣还是有不少的。朱祁钰倘若贸然动刀,很可能会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得不偿失,至少于谦就不会答应。为了能够坐稳皇位,这个时候的朱祁钰打心底里不想杀了朱祁镇,因为朱祁镇完了,他的"合法性"也就完了。只有朱祁镇继续当太上皇,朱祁钰这个皇帝才是"合法"的。所以,朱祁钰隆重地将朱祁镇迎了回来,该做的表面文章都做足了,然后转头便把朱祁镇软禁到了南宫之中……
  不敢
  在当上皇帝之后,朱祁钰开始利用各种手段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不惜通过向大臣变相行贿、换掉了原来的皇太子朱见深。然而,明王朝的文官集团可不是吃素的,后来的明神宗朱翊钧想换个皇太子都废了吃奶的劲儿,就更别说是灭掉一个太上皇了。对于这些人而言,保住太上皇的命是底线——"你朱祁钰可以软禁他,但不能杀了他!"否则,这些人肯定会跟朱祁钰死磕到底,因为朱祁钰的行为会让他们将来在史籍中沦为"附逆"的逆臣。当年荀彧为何反对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难道他反对曹操?并不是,他要的就是这个名——"你曹操架空汉献帝可以,但搞掉他不行!"
  更重要的,还有一位游走于文武两界的于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众所周知,朱祁钰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也没能把他变成"自己人",最后不得已只能通过"明升暗降"逐步架空他。可见于谦彼时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他如果起来反对朱祁钰,恐怕还真够朱祁钰好好喝一壶的。所以,在没有彻底搞定朝中大臣的前提下,朱祁钰是不敢贸然杀掉朱祁镇的。
  不能
  就在朱祁钰的地位逐渐稳固、逐步清除异己的时候,老天爷又跟他开了个玩笑。被朱祁钰费尽心机推上皇太子之位的亲儿子朱见济夭折了……根据明王朝的皇位传承原则和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在朱祁钰再生出儿子之前,继承皇位的只能是朱祁镇的儿子——废太子、沂王朱见深!因为明宣宗朱瞻基总共就两个儿子,朱祁钰绝嗣,理应由朱祁镇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否则,就只能由朱瞻基兄弟的后代来了继承皇位了,而这必然会涉及到帝系的转移问题!后来的"大礼议"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发生的吗?很显然,这并不是朱祁钰希望看到的。朱祁镇这个哥哥可以不认,可朱瞻基这个爸爸总要认吧?放着爸爸的亲孙子不传,把皇位传给别人家?朱祁钰死后将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朱瞻基?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祁钰杀了朱祁镇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不是吗?如果杀了朱祁镇,将来一旦朱祁镇的儿子中的一位成了皇帝,对他进行清算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即便朱祁钰能够善终,死后的万世香火恐怕是没指望了,会不会被掘坟鞭尸恐怕都是个未知之数……所以,在第二个亲生儿子没有出现之前,朱祁钰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杀了朱祁镇的。
  综上所述,并不是景泰帝朱祁钰不想除掉明英宗朱祁镇,而是他根本做不到。当然,前提是朱祁钰是个理性的皇帝。如果是南朝刘宋的那些玩意儿,有什么不可能的?正是因为朱祁钰理性,做事必然会瞻前顾后、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反倒是保全了朱祁镇,让他等到了"夺门之变"。倘若朱祁钰是刘子业那号货色,明王朝或许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朱祁钰没弄死明英宗朱祁镇原因如下:
  一、北京保卫战后,朱祁钰的皇位已合法化,朱祁钰完全掌控了皇权,威望也如日中天。
  朱祁镇误听死太监王振之言,草率亲征,令御弟朱祁钰监国,后兵败土木堡,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也成了瓦刺太师也先的俘虏。也先人心不足蛇吞象,想一口吞并大明,蒙古大军兵压北京城,朱祁镇成了也先最大的肉票,也先带着朱头到处骗开城关,朱祁镇给大明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于谦等恭忠体国的大臣为国家利益计,向太后力荐扶祁钰登基。祁钰在太后同意下,群臣拥戴下顺利登基,还没来得及狂欢,也先已到北京叩关。祁钰在于谦等人佐助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朱祁钰的威望如日中天。后来祁钰又想改变与太后的协议,让儿子代朱祁镇子朱见深当了太子。虽朝廷有阻力,但祁钰的目标最终仍达成,朱见深被夺去太子之位。可惜亲子夭折,而且祁钰生殖能力也不强,竟再也没生出皇子!但朱祁钰即位后始终控制了皇权!
  二、朱祁镇虽被祁钰接回,高居太上皇之位,其实只是个高档摆设,朱祁钰从未把他当作真正的对手。
  祁镇回国后,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被软禁在南宫,连遮阴的大树都被祁钰令人砍掉了。生活甚至还有些困难,要靠自己已成前皇后的钱皇后纺纱织布补贴家用,即使打死朱祁钰,他也不会相信哥哥朱祁镇这块沉河里的砖头还能翻身!
  三、朱祁钰在掌控朝廷后,如果直接对兄长、前皇帝、现太上皇下黑手,舆论上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被动。
  朱祁镇原来的皇位继承于父亲朱瞻基,绝对的正宗,现在非常时期,朱祁钰遵太后懿旨,群臣拥戴,上了位,是合法的。朱祁镇作为瓦剌最高级的俘虏好不容易回国了,受尽弟弟欺辱,尾巴夹紧得不要不要。不仅装孙子,还装孙子的孙子啦,你再下手,只要朱祁镇不是正常挂了,地球人都知道是朱祁钰下的黑手,朱祁钰能干这等傻事吗?
  四、朱祁钰做梦没想到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群亡命之徒吃了熊心豹子胆,会伙同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于谦成了兵部尚书,少保,朝廷上主旋律是拥戴朱祁钰的。石亨也封了侯,天下都在朱祁钰的掌控之中。美中不足,祁钰的儿子挂了,于谦、王直、胡濙等大臣主张复立未见深为太子。有这想法很正常,一这是当初朱祁钰即位时,太后和他的约定;二是朱祁钰的唯一儿子挂了。而且于谦等人打算在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晨向朱祁钰请示,请老大拍板。在夺门之夜,朱祁钰尚未知晓于谦等人的意图。换言之,朝廷核心层无人有换皇帝的意图,尽管皇帝病重,只想在朱祁钰挂掉后,由侄子朱见深即位。朱祁钰做梦都不会想到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还乡团头子要变天。事实上,他们手下也就区区千人!内外勾结,尤其是太监头子曹吉祥参与这是朱祁钰想不到的。祁钰一向防哥哥像防贼一样,谓予不信,请听苍茫大地陈述一史实。朱祁镇在南宫和一个从小认识的老太监阮浪聊得开心,把随身携带的一个金绣袋和一把镀金刀送给阮浪,阮浪是个很孟浪的人,他大大咧咧地收下了,觉得也了无用处,又送给了王瑶,王瑶又把这两件礼物给了朋友卢忠看了,卢忠找到了官机,勾结锦衣卫李善,向朱祁钰告密构陷朱祁镇,罪名是阴谋复辟。朱祁钰趁机下手,对王瑶、阮浪严刑拷打,想逼他们说出朱祁镇有复辟的图谋,王、阮咬牙挺过酷刑,但最后仍被处决了。
  可见,朱祁钰始终防犯着哥哥,只不过想利用合法手段搞掉哥哥,这就是真相。
  朱祁钰没想到这几个自己待他们不薄的臣子竟是一群亡命的赌徒,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把朱祁镇父子的命一同押上天平,在没一点把握的背景下,竟想赌大家的荣华富贵!如兵部尚书夜晚查岗严一点,还乡团立马暴露,那他们的命运必然是献人头!但于谦是正人君子,不想参与他们兄弟的家务事,结果于谦竟被徐有贞等还乡团要了人头!帝王家的家务事,本就是国之大事!
  明代宗朱祁钰之所以不杀明英宗朱祁镇,其实和朱祁钰所处的三个阶段环境有关。阶段一:英宗刚刚回朝,杀兄时机不成熟
  "土木之变"让明英宗朱祁镇结结实实地在蒙古人那"北狩"了一番。对于一位帝国的君主而言,朱祁镇无疑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桩上。随着朱祁镇被俘,大明内部为了应对危机,经过内部的讨论和消化,最后推出了朱祁镇的异母胞弟——郕王朱祁钰登基,改年景泰,即明代宗。
  故宫
  当时明军刚逢大败,朝中人心混乱,且蒙古也先随时可能南下进攻京师,代宗的登基其实可以说是危机重重,一个不好他要面对的就是山河破碎的局面,甚至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比哥哥英宗还要巨大。
  然后就是于谦的华丽登场,整备京畿防务,各地勤王人马进京,协调通州码头存量,运转南京的各种战略储备,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也就在这之后不久,也先把英宗放了回来。英宗一回国,代宗就把英宗软禁在了南宫。为什么这个时候代宗不杀了英宗,以绝后患呢?
  其一,英宗依然拥有巨大的威望。英宗在位十四年,满朝官员要么是他父亲明宣宗留下的累朝元老,要么就是他亲自提拔的青年官员,即便其中很多人对英宗颇有微言,但毕竟都念着那点香火情,特别是在国家刚刚遭逢大难,皇帝受辱回国的时间节点,谁都不想再对英宗落井下石了。这一点从朝中官员一个劲地怂恿代宗把英宗从蒙古接回来可以看出。
  明英宗朱祁镇
  其二,英宗的生母孙太后依然在世。明代的时候,每当皇权不稳时,太后的作用往往举足轻重。比如明宣宗驾崩的时候,宣宗生母张太后就一锤定音让年幼的英宗继位。在"土木之变"发生之后,也是英宗的生母孙太后,与群臣商议,立代宗为帝,并把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既避免了主少国疑的尴尬,也算保住了英宗这一脉的帝位。
  其三,代宗刚刚继位,大位未稳。细心的朋友可以看出,代宗的继位是伴随着对王振一党的政治清算的,也伴随着对一群老臣的大肆封赏。代宗的皇位,就是靠交易,靠平衡取得的。胡濙,王直等一众老臣并不把代宗放在眼里,孙太后心心念念着自己的亲儿子,于谦等新晋势力虽然雷厉风行地打了胜仗,但在资历和政治经验上明显不足,且不见得就能成为代宗的死忠粉。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代宗,在朝中并没有取得能足够影响朝局的实力。
  孙太后
  其四,代宗的帝位,也源于英宗的传承。封建皇权,是最讲传承的,包括道统和血脉。英宗御驾亲征之前,在诏书里就说过让还是王爷的代宗暂代理政。虽然这是表面文章,英宗也带走了大批的朝中实权派人物,留下一个几乎空了的架子在北京。但不管怎么说,代宗监国的这个权力,是英宗给的。同时,在"土木之变"发生后,孙太后再次下了懿旨,强调了代宗的监国地位。如果代宗在英宗回国的时候就杀了他,那么于理法上是说不过去的。
  其五,东宫已定,贸然出手则扫尾麻烦。代宗的登基,也伴随着东宫太子之位的确定——英宗之子朱见深。如果代宗解决了英宗却没有办法马上换太子,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状态。
  明代宗朱祁钰
  其六,代宗还是念着与英宗的兄弟之情的。我把这点放在最后讲,是因为当时的代宗毕竟享受权力的时间还不算长。一个王爷要彻底转变成君主,还是需要一个阶段的。在代宗彻底改变之前,我还是愿意相信他还是念着与哥哥英宗的兄弟之情的,起码在他宫门口接到回朝的英宗,兄弟俩相拥而泣时那几滴眼泪,我还是觉得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阶段二:代宗帝位已固,杀兄已无必要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代宗和于谦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代宗应该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和自己儿子的未来了。
  故宫
  代宗用的法子很简单,耍赖兼贿赂。在景泰初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代宗对一众官员大肆嘉奖,说白了就是用手里的权力去买人心,甚至直白到直接让太监拿着真金白银去贿赂内阁大臣。代宗就一个目的:换太子。因为这才是打压英宗一脉最直接,最釜底抽薪的法子。
  当代宗的帝位和儿子的储君之位开始变得牢固的时候,杀掉英宗怎么看都不是一件特别急迫的事情了。
  第一,代宗的儿子在慢慢长大。正统十三年,代宗的儿子朱见济刚刚出生。正统十四年的时候发生了"土木之变"。到了景泰二年,朱见济已经三岁了。明代皇子的夭折率其实挺高的,特别是婴幼儿时期,一般一岁是一道坎,五岁是一道坎。从当时的情况看,朱见济一切安康,长大成人是没有问题的。既然自己的儿子能够茁壮成长,那么为什么要把东宫之位让给侄子朱见深呢?
  明宪宗朱见深
  第二,代宗的皇位越发稳固。英宗被软禁后,代宗开始正式接手各项权力事务,甚至为此他还废掉了一个皇后,改由朱见济的生母杭氏继任后位。杭氏一族也在代宗的授意下,被安插进了锦衣卫和京军中担任要职,这就是代宗变相地在掌权。
  第三,群臣开始接受和适应代宗为帝的事实。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包括认新主子。而随着英宗的被软禁,朝臣们每天看到的都是代宗坐在大殿上发号施令,渐渐地也认清了现实,要想以后混得好,还是得哄着代宗来。
  第四,孙太后的作用开始被弱化。当皇权开始稳固的时候,后权自然会被边缘化。加之代宗不许孙太后和英宗见面,等同是拿着英宗作为威胁,要求孙太后让步。
  明代官员
  第五,英宗在南宫表现得非常温顺。其实代宗并没有如何虐待英宗,而英宗也自知大势已去,安安稳稳地在南宫过着小日子。其实除了表示臣服之外,英宗暂时也没有其他法子。
  于是,在景泰三年,经过代宗的一系列的操作之后,朱见济顺利取代了朱见深成为了太子,这也标志着代宗已经坐稳了皇位。这个时候杀不杀英宗,代宗完全不急,甚至杀不杀英宗都没关系了。阶段三:东宫太子夭折,代宗茫然纠结
  景泰三年,代宗的儿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景泰四年,朱见济夭折,其年不到五岁。这个打击对于代宗无疑是巨大。从这个阶段到景泰八年,其实算是英宗最危险的日子了,但代宗依旧没有选择对英宗下手。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源于代宗的纠结。
  明代皇帝出巡
  首先,代宗已无子嗣,杀兄不杀侄,杀侄不杀兄,都有后患。毕竟人家是父子,代宗心里也明白,就算杀了英宗,皇储的人选大概率也是自己的侄子朱见深。而如果把英宗和朱见深都杀了,那么这个政治影响就太大了。哪怕是从帝国的稳定来考量,都是一步下下棋。
  其次,代宗深受打击,开始无心政事。儿子的夭折让代宗痛彻心扉,而他此后也一直没有诞下子嗣。这个我想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能理解,在讲究父子传承的那个时期,代宗一定心如死灰,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希望。
  再次,英宗的党羽开始积极活动。最先帮助英宗的,应该不是那些朝臣,而是一帮宫中太监,或者可以称之为王振余党。这群人在宫里积极活动,依托孙太后为中心,不断给代宗身边送去歌女倡伶,消磨了代宗的心志。
  明代官员
  再者,朝中人心思变。国本这件事情,历来都是封建官员最热衷的。大臣们眼见代宗无子嗣,一个个都站了出来,各抒己见,说什么的都有。比如要重新复立朱见深的,比如要从外地藩王中选择一个储君的,甚至私底下有接太上皇英宗出来的风声都在流传。面对如此乱局,代宗一时应该也拿不定主意。
  最后,代宗自己心里知道,把皇位传给侄子是最正确的。这是从血脉的亲近程度,接班的平顺性,还有朝廷的稳定等诸多方面考量的。但是把位子传给侄子朱见深,自己百年之后,这个侄子又会如何对自己软禁其生父英宗下定义的。如果代宗先于英宗离世,那么最后的皇位到底是到了侄子手上还是英宗手上?如果是后者,代宗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代宗就这么纠结着,痛苦着,绝望着,一直到景泰八年他得了重病,一直到"夺门之变"的爆发。
  故宫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当年白居易官场失意,以深宫中的宫女妃嫔为表象,写出一首充满幽怨意味的《后宫词》,其中"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这一句更是道出了千年以来帝王家的残酷。
  权力至上,没有亲情、友情与爱情。
  1449年,瓦剌部落大举入侵大明。明英宗朱祁镇不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但是他却提出要御驾亲征,当时朝堂之上反对声一片。可是,最终朱祁镇还是带着五十万大明精锐部队陷入了土木堡的败局之中。
  这一切要源于一个人,那便是大太监王振。王振作为朱祁镇的宠臣,自然有揣摩圣意的本事。朱祁镇之所以会选择御驾亲征,大部分责任在于王振的怂恿。
  朱祁镇年少轻狂不知战争是为何物,只知道沙场厮杀的快感。
  朱祁镇八岁登基,被文武百官看作是"小儿皇帝",御驾亲征正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功勋,以便威慑百官。
  朱祁镇被祖辈光环镇压,太爷爷朱棣靖难之役夺得朱允炆皇位,开辟永乐盛世。爷爷朱高炽、父亲朱瞻基更是英明神武,将大明推向仁宣之治的高潮。而朱祁镇流着朱棣的血,自然想要成就父辈们的伟业。
  可惜,还是年少轻狂。朱祁镇自土木堡之变便被也先俘虏,成为了史上第三位被部落俘虏的皇帝,自己也被也先利用,做了史书上所记载的"叩关天子"。
  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异族的铁蹄即将践踏京师。在此紧要关头,幸有于谦力挽狂澜,他联合太后拥立朱祁钰为景泰帝以安抚人心。朱祁钰也是一改软弱的性格配合于谦将京城保卫战推向胜利的高潮。
  之后,也先见太上皇朱祁镇已失去价值,便象征性地索要一些赎金,送回朱祁镇。朱祁镇在回京后也是相当配合的住进南宫,并遵守弟弟给他的禁足令。
  直至土木堡事变发生的八年后,在徐有贞、石亨的策划下重夺帝位。
  在此期间,为什么朱祁钰没有斩草除根呢?
  其一,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是合乎情理的,而朱祁镇的帝王身份也是合理的。为了巧妙地解决明面上的问题,朱祁钰称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且这个太上皇从也先部落回来后老老实实地呆在南宫反省,足不出户。朱祁钰为哥哥设计南宫这个牢笼,不允许他与宫中的人接触,更不要说大臣们。每天的饮食以及一些必要的补给全部从小窗口递进递出。朱祁镇能安安稳稳地呆在这个为他量身打造的"鸟笼"中,朱祁钰在明面上就没有理由、没有借口杀害他的亲哥哥。
  再者,朱祁镇自己败坏了江山。他的莽撞葬送了明朝的精锐,这样的皇帝早已不得人心。而朱祁钰却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一般的人物,威望自是到达了顶峰。在群众基础上,朱祁镇就再难有大的作为。
  那么,朱祁钰有没有对亲哥哥起过杀心呢?我想必然是有过的。
  据《明英宗实录》"金刀案"一事记载,朱祁钰派去伺候哥哥的仆役大多数是自己的眼线。其中有一个叫阮浪的太监常年伺候朱祁镇,因此与朱祁镇十分要好。一次,朱祁镇将一把金刀赏赐给他。这件小事被其他的眼线上报给朱祁钰,朱祁钰大怒之下将阮浪下狱,严刑拷打逼问朱祁镇是否存有谋反之心。但是阮浪是条汉子,矢口否认此事,这件事便不了了之。经历过这件事后,朱祁钰将南宫用于乘凉的参天大树全部砍伐,防止朱祁镇与身边人密谋造反。经此事后,周围人自是对朱祁镇敬而远之,南宫的待遇想必不比往日。
  毕竟朱祁镇是明宣宗钦点的接班人,而景泰帝只是明代宗,这个"代"字就体现出朱祁钰坐上皇位完全是临危受命。可享受过权力法杖的魔力,谁甘愿再将这帝王之位拱手相让呢?
  "金刀案"可以看出朱祁钰是有想杀哥哥的心思,但是手段要"光明正大",他若想以偷鸡摸狗的方式结束自己的哥哥,恐怕朱祁镇有九条命都不够活。为什么朱祁钰要让哥哥"光明正大"的死呢?
  说到底,朱祁钰太过温和了,这不是一个皇帝该具备的素质。早在朱祁镇八岁登记时,七岁的朱祁钰就被封为郕王。按照明朝祖训,皇室子弟在被册封为藩王后要即刻出京。可是朱祁镇与弟弟十分亲昵,将朱祁钰一直留在京师。在土木堡事变发生前,兄弟二人十分和睦,且十分信任对方。朱祁钰性格本就温和,与人好相处,哥哥朱祁镇在出征前甚至把家眷托付给他。如此恩宠,朱祁钰实在是对哥哥下不去手。尽管英宗入驻南宫后,大臣们不断劝说朱祁钰早下手为强,可是他还是在寻找"光明正大"的手段。或许,这些手段只是做给拥护自己的群臣看的,或许这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安慰。
  虽然朱祁镇这只雄鹰被剪断了羽翼,被囚禁在鸟笼。可是不乏有些投机分子在他的身上打主意。
  徐有贞、石亨买通宫内太监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此时的代宗朱祁钰已是重病卧床,当他听到哥哥朱祁镇重新坐回龙椅的时候,他只是连连说了三个好,然后不顾一切的闷头睡下。
  朱祁钰到头来还是一个温和的皇帝。
  可是朱祁镇却不一样。朱祁镇重登大宝后,赏赐拥立之功的小人,并且大肆屠杀拥立代宗和京城保卫战的功臣。忠良于谦惨遭清算,代宗朱祁钰也在病情有所好转后突然暴毙而亡。在这之后,虽然朱祁镇一改年少轻狂努力重振大明。但是其晚年又宠信奸佞,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弟弟朱祁钰数年的努力也付之东流。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俩其实都不适合做皇帝,哥哥昏庸无道但乾纲独断,弟弟虽政令清明却优柔寡断。一代帝王如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他也有玄武门之变的阴影。正是应了那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
  朱祁钰为什么不杀掉英宗呢?
  一是没有胆量,二是没有必要,三是后果很严重。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被俘,20万大明精锐全军覆没,举国震惊。
  当时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大明群龙无首,朝中人心惶惶,江山岌岌可危。
  这时候,于谦挺身而出,将明英宗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推到了掌舵人位置上。
  朱祁钰临危受命,稳定了人心,重用于谦等人,带领首都军民组织北京保卫战,在当年11月打退了瓦剌的进攻,赢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扭转了乾坤。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朱祁钰,大明王朝也许真的不复存在了。
  北京保卫战之后,瓦剌看到明王朝不可战胜,就改变策略,希望释放英宗,向大明求和。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成为太上皇的英宗回到了明朝,被朱祁钰囚禁起来,一关就是8年。
  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在大臣石亨等人支持下,发动政变复辟。
  当初朱祁钰为什么没有杀掉英宗?
  没有胆量和能力
  朱祁钰没有杀明英宗,是因为没有胆略和能力。
  古人说无毒不丈夫,政治是血腥的,朱祁钰母亲吴氏本是明宣宗为皇太孙时的侍女,出身卑微,从小也没有当接班人培养,受到的教育是服从组织纪律、当一个守法王爷。
  历代皇帝对皇子进行的教育是有针对性的,如果当太子培养,教育重点就是如何治国,如何掌握帝王之术,驭人之术。
  如果是皇子,对他们进行的教育重点就是服从。
  毫不夸张地说,教育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朱祁钰出生卑微,又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这就注定了他的性格谨小慎微,做事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没有狠劲。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朱祁钰学过帝王之术,有点格局的话,就该来一次大换血,将除了于谦之外的权臣如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要么找茬杀掉,要么撤职打发回老家,全部安插成自己的人。
  没有必要杀
  朱祁钰登基时,于谦是他的后台。
  于谦力挽狂澜、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个人威望达到巅峰,军权在握,朝中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朱祁钰根本不会担心英宗会抢夺自己的皇位。
  当大臣建议将英宗接回的时候,朱祁钰坚决反对:
  "那我走?"
  "难道我本来想当这个皇帝么?是你们哭着喊着上赶着让我当,现在把我哥哥接回来,我怎么办?我算什么?我不要面子的么?"
  这时候于谦站出来说话了:"皇上,无需担心呀,皇位已经定了,怎么可能会更改?"
  《明史列传58》: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听大明一哥于谦这么一说,朱祁钰吃了定心丸,就答应让英宗回来。
  由此可见,于谦是拥护朱祁钰的。
  当初英宗领导无方,葬送了大明20万主力,让瓦剌烧杀抢掠兵临北京城下,他的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是大明的罪人,个人威望落到谷底,于谦不可能支持他再复出。
  一则于谦为自己保驾护航,二则英宗失去人心,所以朱祁钰觉得,只须将其关押就高枕无忧,根本没有必要杀掉哥哥明英宗。
  杀明英宗后果严重
  当初决定让朱祁钰当皇帝的,不是于谦,于谦只是提议人、拥护者之一。
  真正拍板的,是朱祁镇母亲孙太后。
  孙太后让朱祁钰接班,不是无条件的。
  那就是朱祁钰没有资格认定下一代接班人,必须把大权交给原先指定d 接班人——英宗的嫡长子、太子朱见深。
  换言之,朱祁钰只不过是一个过渡皇帝,是给原皇太子朱见深作嫁衣裳的。
  在当皇帝的前两年里,朱祁钰多少有些名不副实,孙太后一直对朝政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过尝到皇权滋味的朱祁钰欲罢不能,不甘心成为历史过客,于景泰三年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对于朱祁钰的所作所为,于谦没有说话,孙太后也没有出面干涉。
  这时候朱祁钰是理亏的,心虚的,不敢再做出过分举动。
  既然朝中遍布英宗旧臣,既然孙太后还在对朝政产生重要影响,朱祁钰如果杀了哥哥英宗,就会让影响自己在大臣心中的威望,失去道德制高点,进一步影响局势稳定.
  以上三个不杀英宗的理由,是用朱祁钰的思维得出的结论。
  其实政治本来就是血腥的,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杀,夫妻反目成仇的事比比皆是。
  朱祁钰如果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应该将英宗的旧臣全部清洗,从科举中选拔年轻官员,培养新的天子门生,让他们挑起大梁,这样自己的地位就会得到巩固。
  对于英宗,自己还可以让他死于各种意外,比如喝水死,洗澡死,躲猫猫死等千奇百怪的死法,皇帝群体身体健康通常都很脆弱,根本不愁没有办法对国人交代。
  朱祁钰也是个自私的人,是个充满权力欲望的人,是一个正常人,因为他不够黑,所以成为笑柄。
  酿成朱祁钰悲剧的,还有于谦。
  于谦只知道为国为民,没有野心,也不够心狠手辣,他忘记古代权力斗争是带血的。如果于谦是一个老练的政客,大清洗和除掉英宗不用朱祁钰主动,也会主动去推动完成。
  总而言之,于谦是一个正人君子,是大明功臣,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不会知人善任,对石亨和徐有贞等投机钻营,心怀叵测的小人委以重任,给他们创造了发动政变的条件,对他们的野心毫无觉察,也是于谦的过失。
  这也难怪,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埋头干事的人,总是斗不过耍手腕的人。
  大家好,我是爱侃历史的刚哥。
  明英宗朱祁镇可以死,但是不能死在作为当权皇帝朱祁钰的手中。
  朱祁钰和明英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土木之变朱祁镇"北狩"以后,朱祁钰临时顶包当上了皇帝。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决斗,它是一场兄弟之间皇权更迭的斗争。土木之变,朱祁钰顺时登场
  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至北京, 使明朝统治者第一次感到了亡国的危机。
  在一片恐慌气氛中, 翰林侍讲提出迁都南京以避瓦剌, 但遭到于谦等人的坚决反对。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 明廷最后决定通过抗战救亡图存抗战路线一经确定, 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 便是明英宗被俘后出现的皇位空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时明英宗已成为瓦剌人的俘虏, 但名义上仍是明朝皇帝。明朝如不能尽快立一个新皇帝, 瓦剌人不仅可以拿明英宗要挟, 甚至可以用明英宗的名义向明朝官员、军队发布命令。这对明朝的抗战活动显然极为不利。而且, 封建统治的基本要求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没有皇帝, 明朝内部的稳定也难以维持。然而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明朝皇位继承的一般原则是:有嫡立嫡, 无嫡立长, 兄终弟及。
  按照这个原则, 皇位自然应该由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继承。可是朱见深当时只有三岁, 完全不具备处理国事的能力。当瓦剌军队随时都可能发动大规模进攻 、明朝存亡系于一线之时, 立这样一个幼儿作皇帝显然不合适。处在这种情况下, 当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拥有决定权的孙太后 尽管在内心十分希望由她的长孙朱见深继承皇位, 但也不能完全无视抗战的需要, 于是她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 即 :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 继承皇位, 同时将朱见深立为太子, 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从表面上看, 孙太后的这个办法既可满足抵御瓦剌人的现实需要, 又可保证皇位最终由明英宗的儿子继承, 似乎十分周到。然而实际上, 当她做出这一决定之时, 已经触犯了封建制度的大忌, 并埋下了未来皇权之争的祸根。历史经验表明, 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的稳定, 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天无二日, 国无二主, 也就是说最高权力必须绝对集中。如果这一条件不能得到满足, 轻者内讧不断, 重者天下大乱。而此时孙太后既让朱祁钰继承皇位, 又将并非朱祁钰嫡子的朱见深册为太子, 并尊英宗为太上皇, 恰恰在客观上造成了最高权力不够集中的局面。朱祁钰能够登上皇位, 从根本上讲乃是出自孙太后的旨意。孙太后既然能够将朱祁钰推上皇帝宝座, 自然也有能力把他赶下来。这就决定了, 朱祁钰虽然名为皇帝, 却不是绝对权威, 甚至他自己能否坐稳皇帝宝座, 也取决于孙太后的喜怒好恶。这样的皇帝, 自然难免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任何现象都充满警觉和戒备之心。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 孙太后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作法, 虽然从当时的情况看有其合理的一面, 却为日后留下了隐患。不过在最初, 由于英宗尚被拘在瓦剌, 朱见深年幼, 这种隐患表现得并不明显。而到了景泰初年, 随着瓦剌人要送明英宗归国的消息传来, 朱祁钰立刻意识到威胁已经临近。于是, 明朝中叶的皇权之争正式揭开了序幕。明争暗斗,饮鸩止渴
  景泰元年八月, 瓦剌太师也先在军事上屡屡受挫、明英宗失去了利用价值和瓦剌内部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 欲将朱祁镇送回明朝国内。
  从伦理上讲, 明廷对此是没有理由拒绝的。然而朱祁钰此时更关注的却是如何才能保住意外得来的皇位。他知道, 英宗回国后必然对其皇位构成威胁, 所以对此事多方加以阻挠。只是由于也先求和心切, 加之明朝使臣巧言善辩, 明英宗才得以回国。
  明英宗即将到达北京之时, 明廷内在迎归仪式和安置明英宗问题上又出现了严重分岐。很多大臣从道德伦理和国家声誉考虑, 认为迎归仪式应隆重。而朱祁钰则力主简化仪式, 淡化影响。
  最后, 迎归仪式非常简单, 只派翰林院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迎至北京后, 也只是在东安门草草举行了一个授受帝位仪式, 之后便将明英宗送进南宫, 实际是将其禁锢起来了。不仅如此, 为了防止朱祁镇复辟, 朱祁钰还严禁他和廷臣交往, 并派人对南宫严加监视。
  在采取了防范明英宗东山再起的种种措施之后, 朱祁钰又想废掉太子朱见深, 由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取而代之, 但苦于没有正当理由。
  最初群臣多迟疑观望, 且有人明确表示反对, 但在威逼利诱下, 最后只好让步。于是在景泰三年五月, 朱见济被正式立为皇太子, 朱见深被改封为沂王。朱祁钰终于达到了易储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 朱祁钰的上述作法, 从其本意讲虽然是为了保住皇位, 但客观上却为未来的皇权之争创造、积累了更充分的条件 。朱祁钰在上述事件中表现出的寡恩薄情, 将封建统治者的残忍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受此影响, 此后的皇权之争自然更容易朝暴力攘夺的方向发展。朱祁钰为达到易储目的而向大臣行贿, 这种历史上罕见的作法既损害了皇权的神圣性, 也鼓励了臣下的见利忘义行为, 并为未来的皇权之争树立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样板。最后, 广西土官黄本应受到制裁, 只因他上疏请求易储, 最后非但没有受到处罚, 反而得到了奖赏。如此刑赏倒错, 不仅使王纲废弛, 而且助长了臣下在政治斗争中的投机 、赌博心理 。
  由此可见, 朱祁钰为保住皇位采取的措施, 颇有些饮鸩止渴的味道。通过这些措施, 其地位非但没有得到巩固, 反而更加危机四伏。夺门之变,朱祁镇归位
  朱祁钰虽然绞尽脑汁达到了易储目的,却未料到朱见济太短命,被封为皇太子仅一年多,即于景泰四年十一月病死。朱祁钰只此一子,又不愿采纳二些廷臣的建议,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因此朱见济死后,立储之事便被搁置下来。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在太监兴安的暗示下,群臣再次敦请景帝尽早册立储君。景帝依然不同意。
  武清侯石亨见景帝病势沉重,与都督张、左都御史杨善及太监曹吉祥等谋议,认为与其复立东宫,不如请明英宗复位。这些人经过数日酝酿筹划,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遂于十六日晚上,借口有边警,率军队进入皇城,直奔南城,将明英宗朱祁镇拥至奉天门,宣称太上皇已复位,让正在等待早朝的文武百官前来朝拜。
  于是明英宗再度掌握了明朝的最高统治权。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堪称明朝中叶皇权之争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关于这场政变,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是明英宗和孙太后显然对此事早就知情,甚至可说是幕后策划者。按照徐有贞的意见,他们在行动前与南城中的明英宗再次取得了联系。可见明英宗事先便已知道政变计划。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即使不是出自孙太后的授意,至少也在事先得到了她的允准。是夺门之变的主要发动者和参加者是一群以利益为纽带联合起来的官僚、武将和宦官。他们发动、参加政变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立功受赏。为此,他们甚至心甘情愿拿全家人的性命进行这场政治赌博。是朱祁钰很可能死于明英宗之手。夺门之变后,朱祁钰被废为邯王,迁之西内,十多天后死去。关于朱祁钰之死,很多文献都将其归于疾病,并称明英宗复位后很关心朱祁钰的病情。然而从朱祁镇本打算在发生"夺门之变"那天临朝听政来看,他的病情似乎并未重到很快就会丧命的程度。
  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与朱祁钰相比,明英宗和孙太后不仅同样寡恩薄情,而且更为残忍。
  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比景泰年间那些得到贿赂便同意更易太子的大臣更加重利轻义,并且有着比黄斑更强的投机、赌博心理。这说明,景泰后期的皇权之争与景泰前期的皇权之争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变得更加露骨,也更加残酷无情。
  夺门之变给明英宗和景帝间的皇权之争划上了句号。

攻占京师后,董卓做了啥令人发指之事?一连串的数字令人瞠目结舌自古乱世出英雄,这句话适用于多个混乱时代。因为在一个强盛的王朝崛起之前,必然有一个王朝走向末路,而英雄也往往会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成为下一个王朝的领导者。但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在英我们这个危险的时刻王牌对王牌世界的民主和民主的世界先贤孙中山先生一百年年前目睹清朝腐败,外力瓜分中国。割地赔款,遗害国人。后奔走于太平洋两岸,最后在全球华人及少数外国团体资助及拥护下,以民族,民生,他是最仰慕汉文化的辽国皇帝,曾在佛像上刻字愿后世生中国民国二十三年(1934),藏书家张次溪的作品燕京访古录问世,其中记载他曾经在西便门内一处残破的佛殿里见到一座佛像。该佛像面容狰狞,造型粗犷,而背后则篆刻道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关于北京顺义,你知道多少顺义人民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根据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全国军事总动员,武装人民抗战,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精神,和毛泽东提出的红军可出一部于敌后的雾灵山,以雾灵山为根据地她是晚清最美格格,订婚两次都失败,苦恋溥仪半生,晚年穷困潦倒1912年的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自己的退位诏书,自此沿袭千年的帝王制彻底画上了句号。只不过他虽然退位,仍旧居住在紫禁城,日常开销则是民国政府供给,过得生活仍旧奢侈,贴身伺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杀功臣?最近看到个问题,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什么没杀功臣。还拿出刘邦,朱元璋这些皇帝去对比。就这个问题,看过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之后,真的想说一说。首先先简单说说封建时期的等级制度最高等级就是医生断言她活不过50岁,她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最终寿长93岁说起民国张家四姐妹,大多数人都比较了解,也知道这四姐妹都嫁了有名的文化人。只是大家不知道,张家大姐和三姐的婚事,竟然不是父母促成的。当年,大姐张元和想与小生名角顾传玠结婚,内心却犹湖南省与湖北省的区划调整,110多个县,如何进行划分?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各省之间区划变动的故事,例如辽宁省河北省云南省等等。今天,作者和大家聊聊当年的湖广分治。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湖广省被撤销,组建了湖南省湖北陈赓去世31年后,妻子傅涯前往台湾,下飞机后不知道该上哪辆车1992年,陈赓大将去世31年后,其妻子傅涯不顾74岁的高龄和子女的劝阻,执意前往台湾。当傅涯刚下飞机,就看到机场外面停放了十几辆汽车,这一情景也令傅涯哭笑不得,不禁感慨我都不知道杨根思长津湖战役中,抱炸药与敌同归于尽,杨根思连队至今保留电影长津湖的播出在国内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在春节期间上映后,几乎每天的场次都是爆满,大家在观影之后都对中国志愿军充满了感激,感激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和平,让我们明白世界一直都处于战家乡就是亲,毛泽东回韶山几张珍贵照片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毛泽东有感于家乡和祖国的巨大变化,1959年6月
资治通鉴(唐纪卷七十八)司马光(北宋)起上章涒滩,尽重光作噩,凡二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公元九零零年)春,正月,宣州将康儒攻睦州,钱镠使其从弟銶拒之。二月,庚申,以西川李度使王建兼中书令。壬申,加中国近代为什么挨打?原因在这里。研究背景近代科技转型如何发生?怎样发生?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当今学界有着不同的解释路径与维度,比如有学者注意到从西学东渐到师夷长技的转化,乃至长达100年的中国现当代科技转型过程中,许北京军区改组时,纪登奎担任第二政委,1975年又担任副总理他与毛主席有着三十岁的年龄差距,是毛主席的忘年之交,一度被当作毛主席的接班人,他就是纪登奎。纪登奎于1923年的3月17日在山西省武乡县出生,并于1938年4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我危机四伏的汉初,被一个老实人拯救了下来在2021年底,一个考古方面的好消息传来,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江村大墓。这个消息传出后,纠正了之前考古界认定的霸陵位置的错误。汉朝皇帝在位不足两百天,死后葬于太监墓穴,一生凄惨在位不足两百天,死后葬于太监墓穴,汉朝这位皇帝的一生太凄惨了!公元前189年的春天,汉灵帝刘宏去世,被安葬在文陵。刘宏自登基到离世,总共坐了二十年的皇位,在这二十年中,手下大臣掌握溥仪3岁时,慈禧为什么非要选他做皇帝?溥仪晚年说出了缘由大清王朝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276年的岁月,被不断地搬上荧幕。说起清朝,真的很有意思,从一个小皇帝的开始,到一个小皇帝的结束。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第一位小皇帝,而是最后一位小皇皇帝朱厚照纵观他的生平,您真的觉得他荒唐吗?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皇帝,人们对他的评价差异很大,有人说他身为一个皇帝喜欢招猫逗狗,斗鸡骑马,追鹰打兔,酷爱吹拉弹唱,极会享受,又有人说他作为一个皇帝成日里无所事事,喜欢给他人当爹中国铁路之父1903年,慈禧坐上了专列,非常高兴,说把设计师叫来给我见见。见到詹天佑,问了他的专业情况,更高兴好啊,以后大清修铁路就靠你了。赏!詹天佑设计的这条新易铁路,其民用价值并不大,是为刘思齐老人的心愿我死后你们一定要给岸英去扫墓无意间,刷到了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女士逝世的消息,心里不禁猛的一震。自从进入头条,最喜欢看的就是有关毛主席一家人的文章和视频。作为毛岸英的妻子,毛主席的大女儿,刘思齐也深受毛主席家风大秦东山之君秦昭襄王(嬴稷)下篇秦昭襄王昭襄王在位的56年间,发动了著名的一切只占五国,伐秦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大声赵军,丁林邯郸乘下攻陷东周王都俘虏周赧王千九鼎与咸阳结束了周朝800年统治猎仇,不仅表1955年首次授衔,177名中将时任职务简述,附各自戎装照片新中国成立后,为推进和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划建设制度化管理调动广大官兵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实施军衔制被正式提上了中央军委的议事日程。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委颁布了评定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