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如果康熙擒鳌拜时失败了,孝庄太后会有什么对策吗?

  孝庄之所以放心大胆让康熙"擒鳌拜",是因为她把背后所有厉害关系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放心啦,她知道棋子放在哪里便无后顾之忧! 所以不是有无后手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后手的问题?
  鳌拜本质不过一家奴耳,上位之路靠的是表忠心!
  鳌拜虽然是满清第一巴图鲁,但是他的出身并不高,他只是镶黄旗的一个护军统领而已。他所有的功绩都是因为她死心塌地地追随皇太极。所以在孝庄面前,他只能以家奴自称。
  在皇太极驾崩后,豪格与多尔衮的储位之争。他是坚定的豪格支持者,原因只有一个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拥有对正黄旗和镶黄旗的继承权。所以他与正黄旗的索尼等八人密谋阻止多尔衮上位,并且誓死兵谏,"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在多方斗争与妥协以后,多尔衮作出让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同辅政。这个格局不过缓兵之计,目的就是多尔衮为了在大清仍能保持团结的情况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野心。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斗争仍然继续,各种势力仍然在做着权力上的争夺。多尔衮重点打击豪格,而豪格的拥护者鳌拜自然是处于被"迫害"的行列。
  这就使得鳌拜彻头彻尾成为多尔衮的反对者。顺治亲政后,得知鳌拜、索尼等人当年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认为鳌拜是个大忠臣,所以把他视作心腹肱骨。而鳌拜的表现也表现得可圈可点,顺治14年(1657)冬,孝庄病重,鳌拜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
  性格决定命运,鳌拜性情刚愎,器量狭隘,势力愈张,骄横日甚。
  所以顺治18年(1661)正月初8,顺治驾崩的时候,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4人成为了托孤辅政大臣。这4个人里索尼是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是镶黄旗,只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所以这四个人之间仍然也是内斗不止啊!
  鳌拜和遏必隆本身都是镶黄旗,愿意不愿意那都是同盟,更何况遏必隆相对还是比较腹黑一点的,万事不出头。而索尼年纪又大了。所以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就成了鳌拜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辅政期间,鳌拜的野心是得到了进一步的膨胀。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一直被康熙看在眼里,恨在心里。鳌拜很善于打仗,但是政治上仍然非常幼稚。
  看看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做了什么?你就知道鳌拜为什么会是这个结局了。
  索尼在死前上书请康熙提前亲政。因为他提前得到孝庄赐婚,将自己的孙女嫁给康熙做皇后,保证了赫舍里家族未来的荣华富贵。
  而苏克萨哈也是被鳌拜压着,没实权,所以不如趁此机会,直接请辞辅政大臣。这就意味着鳌拜和遏必隆也应该下岗了。这样一下子反而成了康熙的忠臣,整个正白旗面临的"不公正"的政治待遇都将改写。
  而遏必隆虽然鳌拜做什么,他都不发一言。但是康熙4年(1665年)就把二女儿送进宫里了,当时连个封号都没有,人家任然啥话都不说,结果康熙16年(1677年)立为皇后,是为孝昭仁皇后。而自己也仅仅身陷囹圄一年而已,很快就得到了康熙的宽释。
  再来看看鳌拜,只知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结果别人审时度势,各有所得。而他被康熙打翻在地,用来立威!所以真正厉害的人都不在表面,而在背后。表面越张狂,结局越荒唐!
  即便康熙失手了,接下来只需要康熙一道诏书,鳌拜仍然无法掀起大浪!
  因为此刻上三旗,正红旗、正白旗都已经站队到了康熙旗下,而所谓的鳌拜的镶黄旗,也已经有一半现在康熙旗下。到时候无非是考验遏必隆得态度,废话女儿在宫里呢,康熙明确了鳌拜的罪状,难道自己还要跟鳌拜一起造反不成?
  即便鳌拜仗着自己的武功,打出所谓"清君侧",形成抗衡局面。此刻只需要孝庄一道诏书,以皇太极遗孀的身份,诏令镶黄旗回归。 如若不然,鳌拜是要自己打自己耳光吗?
  更何况,入关以后,经过顺治朝的汉化。皇权意味着什么?作为臣子,鳌拜又有什么资本跟康熙斗?
  《康熙王朝》里有个班布尔善叛乱,被九门提督铁丐吴六一平定。这是艺术创作,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来展示了,如若鳌拜动刀兵最后的结果,呗剿灭,也只有被剿灭。
  其实从前往后,都显示了孝庄在康熙身后布局的身影。但是孝庄更多的是不干预。在这整个过程中,他她只动了一个棋子,那就是替康熙娶亲,把赫舍里家族拖下水,和康熙捆在一起。其他她甚至连问都没问一句。然而正是因为这步棋,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把整个棋局都走活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表面上看,16岁的康熙英明神武智擒鳌拜,实际上孝庄太后才是背后的主导者,孝庄之所以没露面,是因为她想替康熙树威。
  纵观孝庄太后一生,她都是一个玩政治的高手,无论是帮助儿子顺治登基,还是培养康熙,她不但没有垂帘听政,甚至都没有她干政的蛛丝马迹,但很多事情又与她脱不了干系。01鳌拜真有能力造反吗?
  为什么要先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康熙擒鳌拜后,一直标榜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多么的英明神武,群臣也顺势拍马屁,跟着吹捧起来。
  那康熙怎么证明自己行啊?就是把打败的对手无限拔高,先捧鳌拜,说鳌拜各种厉害,但还是被自己拿下了,以此衬托自己伟岸的身躯。
  其实,虽然鳌拜当时的权力非常大,但我们要知道,那是皇权赋予他的权力,是顺治临终托孤时,赋予他的顾命大臣之权。
  只是由于康熙年少,作为顾命大臣的鳌拜进一步延伸了皇权而已,所以本质上他始终是个奴才,一旦皇权收回对他赋予的一切时,他将一无所有。
  而鳌拜的出身也很一般,他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拼死效忠得来的,所以鳌拜看似权力滔天,实则不堪一击。
  如果鳌拜敢造反,清廷是没有什么人会支持他的,首先皇权牢牢地握在孝庄、康熙手中,其次八旗根本瞧不上鳌拜,最后汉臣只忠于皇权,鳌拜无论身份、地位、威信都没有能力造反。02鳌拜真想造反吗?
  鳌拜最大的问题,是太过嚣张跋扈,过于贪恋权力,又缺乏政治智慧,他只是想继续操纵权柄,而不是真想把康熙拉下马取而代之。
  当康熙弄几个少年活捉鳌拜后,鳌拜和他的势力,根本没有掀起什么风浪,就乖乖束手就擒,这根本不像历史上其他朝代那种造反势力与皇权的争斗。
  感觉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康熙就把鳌拜给收拾了,鳌拜要是真想造反,能不事先防备吗?甚至一根筋的他,有可能压根就没想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真的把孝庄、康熙惹得必须下手干掉他。
  而当康熙擒拿住鳌拜后,并没有真的杀了鳌拜,只是把他囚禁起来,如果鳌拜真想造反,孝庄和康熙能饶得了他吗?诛九族都算轻的,所以孝庄和康熙其实也知道鳌拜没有造反之心。03为什么要擒拿鳌拜?
  那既然鳌拜没有造反的能力,也没有造反之心,孝庄和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搞掉他呢?因为鳌拜已经让大清的朝堂之上失去了平衡。
  本来如果他不诛杀苏克萨哈,如果索尼还能再多活几年,我相信孝庄和康熙也不会急于动手,正是他想独揽大权,才导致了朝廷中失去了制衡他的人。
  虽然不至于威胁到皇权,但帝王心术的孝庄和康熙,绝对不允许朝廷上的重臣失去制衡,自古以来帝王都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他们需要的是制衡,也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托孤的时候,都要任命多位顾命大臣辅政,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吗?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狗咬狗一嘴毛,皇权好稳坐中间。
  而那时候朝廷上已经没有能够制衡鳌拜的人了,作为主人的孝庄和康熙,要么再培养出一股势力与之抗衡,要么就是把鳌拜搞掉,重新洗牌。
  哪个简单?哪个风险最小?当然是搞掉鳌拜了,对于孝庄与康熙来讲,鳌拜就是不听话的奴才,那就派几个少年上去踹几脚,也给其它的奴才看看,不听话就跟鳌拜是一个下场。
  这样重新洗牌之后,正好为康熙亲政,树立威望,可以说鳌拜就是孝庄与康熙手下,养熟了的奴才,用搞掉鳌拜之举,震慑群臣。总结
  擒拿鳌拜看似凶险异常,实际上孝庄与康熙都知道,当他们动了搞掉鳌拜这个念头时,鳌拜就已经输了。
  在绝对的皇权面前,所谓的权臣,除非手握军权,并且军权只忠于自己,否则根本没有与皇权对抗的资格。
  比如,后来的和珅,同样权势滔天,但嘉庆一上台,没费什么劲就直接搞掉了他;再比如明朝的魏忠贤,崇祯搞掉他,也是分分钟的事。
  康熙擒拿鳌拜根本不会失败,而孝庄也不用准备什么后招,就算那几个少年打不过鳌拜,孝庄和康熙只要一纸诏书,就可以直接让鳌拜一无所有。
  所以,擒拿鳌拜,第一,不存在所谓的危险;第二,不存在所谓的复杂。本来很简单的事,只不过让孝庄和康熙刻意地给搞复杂了。目的嘛,就是为了杀鸡给猴看,也借此标榜康熙的文治武功。
  面对康熙当年生擒鳌拜的惊险场面,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当时的康熙不慎失败无法一招制敌,康熙背后的孝庄太后还会有什么对策吗?
  表面上,康熙擒鳌拜是个独立事件,然而,纵观整个事件的前后,我们不难发现:孝庄太后早已把整个局势铺垫得清清楚楚,只待康熙请鳌拜入瓮罢了。哪怕当时的康熙没有一招得手,鳌拜也早已是墙倒众人推的态势,而让康熙亲手擒拿鳌拜不过是在给朝中重臣面前给这位年轻的君主立威罢了。
  鳌拜的一生虽然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可他实在不是一个擅长玩弄权术的人,甚至,很多时候,他还是个看不清时局"忠臣"。这一点在皇太极死后的夺嫡事件中就得以凸显。
  鳌拜出身低微,曾是镶黄旗的一位护军统领,因为当年死心塌地追随皇太极才有了后来的权势地位,然后他一生在孝庄太后面前都只能以家奴自称。
  可在皇太极驾崩之时,鳌拜曾坚定地支持豪格上位,与索尼等人竭尽全力阻止了多尔衮的皇权野心。最终,虽然多尔衮做出妥协,可登上皇位的确实皇九子福临,由多尔衮辅政。如此一来,鳌拜落了个里外不是人的局面,自然遭受打压。
  好在当年顺治亲政后,对事不对人,单从当初鳌拜、索尼等人誓死拥立皇子这一点来看,认定了鳌拜等人是皇族正统的忠臣,鳌拜也在新主面前极尽效忠。顺治14年,孝庄太后病重,鳌拜更是守护于病榻前后,一刻不曾歇息。
  而孝庄太后是位绝顶聪明的女子,她对于权谋的敏感远远在当时这些男人之上。看似仕途顺分顺水的鳌拜实则心怀猛虎,这一切都被孝庄太后看在眼里。与其说康熙擒鳌拜是一时兴起不如说孝庄太后老早就在心里埋下了铲除鳌拜的想法。
  而孝庄太后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招数,她要等到将鳌拜利用到极致后再将其铲除,有些"要想令其亡必先令其狂"的意味。
  顺治驾崩时做了临终托孤的举动,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表面上四人一心为主,私下里同样是内斗不止。而此时,四人的处境也各不相同,也不再是年轻气盛之时,考虑的问题更多是自己家族的福寿延绵,冒冒失失的事情再是不肯多做了。可只有鳌拜始终是心高气傲,得罪这个、压制那个,丝毫不懂节制,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里。而鳌拜的这些举动也同样得罪光了身边的盟友,也就形成了他外强中干的态势。
  索尼与遏必隆都纷纷与康熙结亲,两家的女儿都先后成为了康熙后宫的皇后,索尼与遏必隆的家族自然得以保全,而苏克萨哈也是一位懂得审时度势的人,自动请辞辅政大臣,瞬间腹黑洗白,整个家族同样得以保全。
  只有不懂得进退的鳌拜此时虽是权倾朝野却也是孤立无援,立于朝中最明显的一把皇上心头上的利刃。
  表面上,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只是停滞不前、让步于鳌拜,其实私底下这三股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已经全部臣服于康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会审时度势并在私底下做足功夫。而这一切都在孝庄太后的掌控当中,可以说,孝庄太后才是这部大棋的幕后操控者。
  所以,康熙布了个局生擒了鳌拜,此时的鳌拜也只是一副政治躯壳而已,在错综复杂的政局中,他早已被他人架空,孤立无援正是皇室治理他最好的时机。
  面对康熙生擒鳌拜的举动,孝庄太后事先的所有铺垫都决定了无人会冒险为鳌拜开脱,哪怕是鳌拜统领的镶黄旗也早已在苏克萨哈归顺之时一半都已成为了康熙的拥护者。
  即便康熙未能当场制服鳌拜,鳌拜逃脱后能做的也不过是困兽之斗,无人支持的局面,只需要康熙的一纸诏书就能搞定鳌拜。而如果鳌拜还想拿他那半个镶黄旗说事,孝庄太后同样可以以皇太极遗孀的身份诏令镶黄旗回归。总之,想让鳌拜成为光杆司令也只是易如反掌之事。此时的鳌拜再是有一身本领也敌不过千军万马呀。
  由此,不难看出,孝庄太后根本不需要想康熙擒鳌拜失败的对策,因为鳌拜的咎由自取早已决定了他万劫不复的结局,而孝庄太后只是给他搭了个戏台子这么简单。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孝庄太后与鳌拜是一伙的,还曾经依靠鳌拜清除对手,可是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孝庄认为鳌拜成了新的威胁,于是施展一系列手段,成功帮助康熙除掉了鳌拜。我们只要梳理一下孝庄太后与康熙是如何对付鳌拜的过程,就会发现,即便康熙擒鳌拜失败了,孝庄太后依然有的是办法收服鳌拜。
  孝庄从皇后到太后到太皇太后,称谓经历了几次变化,而且"孝庄"是个谥号,是在她去世后加上的,但是为了方便,我在文中统一称为孝庄后。孝庄后与鳌拜之间的交集,从很早就开始了,她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努尔哈赤还活着,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孝庄还只是皇太极的一个皇妃,清军尚未入关。
  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遗志,继续攻打大明。在攻打大明边防重地皮岛的时候,明军防守严密,顽强抵抗,清军久攻不下,损伤惨重。关键时刻,鳌拜带着一支敢死队,杀开一条血路,率先登岛,并放火引导其他清军登岛,攻克明军重要据点。皇太极为了奖励鳌拜,赐他巴图鲁(勇士)的称号,并让他成为八旗精锐镶黄旗的护军统领。作为皇太极的皇妃,孝庄后当时也知道鳌拜的名声。
  皇太极暴毙后,孝庄后曾以退为进,提出主动殉葬,但众臣以福临年幼为由拒绝。经过多方博弈,福临得以继承帝位,即顺治帝,作为福临的母亲,孝庄后功不可没,尤其是她拉拢多尔衮辅佐福临,足可以看出孝庄后的手段。皇太极暴毙的时候,清军尚未入关,一方面为了清军内部统一,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满蒙团结(孝庄出身蒙古草原),最终才由孝庄后之子福临登基,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孝庄后也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共为皇太后。
  这个时候孝庄后并没有与鳌拜斗争的必要,但是却能够看出孝庄后的第一个能力,即平衡能力。她能够在济尔哈朗与多尔衮等各方势力之间寻求平衡,最终让他们为孝庄母子服务,这是孝庄后的可怕之处。此时的鳌拜,一直冲杀在前线,定燕京、征湖广,在陕西大败李自成,在四川大败张献忠,官至侍卫内大臣,朝廷一品官员,成为顺治帝和孝庄后倚重的大臣,孝庄后有些意见也通过鳌拜传达。有一次孝庄后生病,鳌拜不离左右,精心照顾,可见孝庄后对鳌拜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鳌拜因为站在多尔衮的对立面而成为孝庄后利用的重要棋子。多尔衮在世时俨然以太上皇的身份自居,虽然在清朝统一过程中立有大功,但他的擅权无疑让孝庄后和顺治帝十分不满,却又不能表露出来。多尔衮刚去世,顺治帝便以谋逆大罪清除多尔衮的势力,并提拔了之前与多尔衮有过节的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等人。
  多尔衮在世的时候,曾经让索尼、鳌拜干掉对手阿济格,但是鳌拜、索尼没有执行命令,结果被多尔衮革职,降为平民。遏必隆也是多尔衮的对立派,同样被多尔衮治罪,贬为平民。苏克萨哈与其他三人相比,原先地位就不高,只是因为后来告发多尔衮有功,才得到孝庄后和顺治帝的重用。后来,顺治帝因为与孝庄后政见不合,再加上孝庄后干涉顺治帝的婚姻,引起顺治帝不满,最后竟然决意出家为僧,正史记载是顺治帝得病去世。
  此时的孝庄后已经成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甚至有人专门进谏让孝庄后垂帘听政,在这种情况下,孝庄后又展现出第二个可以碾压鳌拜的能力,即冷静的头脑。孝庄后想实行垂帘听政不是不可以,但是她深知,垂帘听政势必有违祖训,而且朝中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她要垂帘听政肯定会遇到很多阻力,甚至会引起动乱,削弱清朝国力,所以她没有选择垂帘听政,而是坚持立玄烨为帝,也就是康熙帝。
  孝庄后对康熙帝十分用心,她让幼年的康熙帝住在慈宁宫,精心教导,既重视培养康熙儒家文化,专门找大儒教授康熙经史子集;也重视培养康熙满族文化,让康熙学习骑马射箭。孝庄后处处以帝王的标准要求康熙,使得康熙成长很快,成为孝庄后引以为豪的教育成果。
  在辅政大臣的选择上,孝庄也颇为用心,事实上,选择索尼等四位辅政大臣更多的是孝庄后的意思,而且很明显看出来,孝庄后是偏向鳌拜的。索尼年事已高,体力不济,终会退出舞台;遏必隆性格偏软,行事上多依附鳌拜;苏克萨哈资历尚浅,也不能与鳌拜相抗衡;鳌拜征战多年,根基深厚,在四个人中明显处于优势。
  在很多事情上,孝庄后与鳌拜的意见也是一致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守旧。顺治帝是比较开明的,他赞同汉化的方针,重用汉官,实行明朝的一些制度,这引起孝庄后和满清守旧势力的反感,这也是顺治帝与孝庄后感情不和的真正原因,顺治的个人婚姻问题只是个表象罢了。顺治帝去世后,孝庄授意守旧大臣颁发《遗诏》,《遗诏》模仿顺治语气自责,实际上是表达了恢复旧制的姿态。
  事实上,孝庄后和守旧大臣的做法也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比如取消内阁与翰林院,恢复以往的内三院,打击汉人。比如借"哭庙"案斩杀金圣叹等人,借"庄氏史狱"处理江南文人。在"奏销案"中,探花叶方蔼只因家中偶欠一文钱便被革去功名。在这些事件中,孝庄后与四位辅政大臣是一伙的,尤其是鳌拜,可以说是孝庄后的忠实拥护者。
  康熙帝是相对开明的,他认识到只有继续实行汉化的方针才能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又不得不依靠孝庄后巩固自己的皇位。在处理两个人的关系上,康熙帝的做法要比顺治帝聪明得多,史书记载,康熙帝向孝庄后的请安次数要远远多于他向自己的母亲请安的次数,这其中就有通过拉近感情缓和矛盾的意图,防止鳌拜等人从中挑拨关系。
  而且康熙帝是通过先文化后政治的步骤,逐步推行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为顺治帝立"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内容便与之前的《遗诏》针锋相对。当然在此之前康熙也请示过孝庄,在措辞上也经过斟酌,得到了孝庄的支持。从这些事情来看,孝庄后与鳌拜同是守旧派,可是后来孝庄为何又决意除掉鳌拜呢?最重要的原因是鳌拜挑战了孝庄后的底线。
  孝庄后的底线是什么?就是维护康熙的皇位,当初在挑选四位辅政大臣的时候,也可以看出来孝庄后能够除掉鳌拜的第三个能力:有先见之明。四位辅政大臣尽管位高权重,但是他们没有一个是皇室,因为即便想挑战皇位,也缺乏正统性,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更多。这与当初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等人不同,多尔衮他们可是正宗的皇室,想要篡夺皇位容易得多,孝庄要做的防止他们篡位的努力也就越多。
  孝庄后虽然倚重鳌拜,但是当鳌拜网罗党羽,清除异己,越来越飞扬跋扈,有成为第二个多尔衮的迹象时,孝庄后和康熙就开始担心了。在经历过一些事后,孝庄后越来越感到鳌拜的威胁。比如鳌拜力主自己的镶黄旗调换正白旗的土地,并趁机圈占了大片良田,导致无数百姓失去田地,流离失所。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等处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这些都是朝中高官,坚决反对,可是鳌拜竟然不顾康熙的意见,将三人全部处死。
  再比如康熙帝亲政时,长期受到鳌拜打压的苏克萨哈趁机提出辞职,想迫使鳌拜也交权,但尝到权力快感的鳌拜不愿意就此罢手,竟构陷苏克萨哈,将其入狱,还要处死苏克萨哈。
  康熙帝知道真相后,坚决不同意鳌拜的做法,于是鳌拜"攘臂帝前,强奏数日",逼得康熙帝只能处死苏克萨哈,并株连九族,抄没家产。再比如,康熙亲政后,鳌拜仍然像以前一样,"一应事件,先在私家议定,然后方行"。这些藐视皇权的行为激起了朝中上下的不满,也为孝庄后、康熙帝后来清除鳌拜制造了舆论优势。
  在康熙与鳌拜相争的过程中,孝庄后显示了第四种能力,即步步为营,思考周密。她下的几步棋,每一招都很高明。早在康熙帝到了结婚年龄时,孝庄后便挑选了索尼的孙女为皇后、遏必隆的女儿为皇妃,把索尼家族与皇室家族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并有意挑拨鳌拜和遏必隆的关系,孝庄后这一手玩得炉火纯青。更绝的是,孝庄还让康熙的二姐嫁给鳌拜的侄子,大摆迷魂阵。包括为顺治帝立碑、推翻鳌拜亲审的历法之争等,都是孝庄布下的棋子。
  后来,康熙以摔跤玩耍为幌子,练就一批高手,在一次召鳌拜前来的时候,突然下令擒拿鳌拜,并迅速清除鳌拜党羽,干净利落地解决了鳌拜的威胁,从此执掌大权,成为一代帝王。这背后,当然离不开孝庄后大力支持的重要因素,只是鉴于鳌拜以往的贡献,孝庄后还是免去鳌拜的死罪,但是鳌拜的党羽下场可就没这么好了。
  综合来看,孝庄后的平衡能力、冷静的头脑、周密的思考、先见之明等能力或者说手段,是鳌拜所无法企及的,即便是这次失败了,鳌拜想要翻身依然很难。按照孝庄后和康熙的安排,布库少年擒拿鳌拜是计划的重要部分,可是对鳌拜党羽的监视和清军的调动也在同步进行,在擒拿鳌拜的时候,其他计划同步进行。一旦擒拿鳌拜失败,控制住鳌拜的党羽也可以让鳌拜势单力孤,难以抗衡。
  退一步讲,即使鳌拜成功逃脱,同时也纠结了一些死党,跟康熙公开干,他能斗得过孝庄后吗?很难,以孝庄后和康熙帝的号召力,满清贵族大部分还是支持他们的,但鳌拜不是皇室,很难获得更多舆论上的支持,圈地等事件导致鳌拜失去民心。
  鳌拜不是皇室,缺少正统性;没有民心,缺少舆论支持;没有满清贵族的支持,缺少支援。你说,鳌拜拿什么跟孝庄后斗?再说,这些也都是孝庄后事先安排好的,可以说,鳌拜不管怎么样都会失败。孝庄后这个女人,不简单。
  孝庄不会有对策,因为没必要。
  康熙擒鳌拜,本来就是小孩子把戏。无论后来的康熙有多大功绩。在当时,这就是个小把戏而已。
  如果康熙失败了,会怎样?答案很明显:那就再擒一回,直到成功为止。鳌拜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也没有任何可以发挥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并非康熙失败后会怎样,而是为什么堂堂的满洲第一巴图鲁鳌拜,竟然被这么一个小把戏,轻松拿下?
  可能很多人都被误导了,以为鳌拜类似曹操那样的人物,起码也是个董卓。其实,鳌拜没那么大的发挥空间。
  从时间线上看,康熙擒鳌拜,在1669年。在这之前:
  努尔哈赤起兵,发生在五十三年前;
  清军入关,发生在二十五年前;
  多尔衮去世,发生在十九年前;
  顺治驾崩,发生在八年前;
  康熙开始亲政,仅仅在一年前
  这时,清朝还没统一天下,只有半壁江山:
  台湾还被郑家占着;
  南方被三个异姓王管辖,处于半独立状态;
  西北的噶尔丹要做成吉思汗第二,挥兵东进。乌兰布统之战的发生地,距离北京城只有五百里。
  康熙擒鳌拜,正是发生在清朝从快速勃兴到发展壮大之间的节点上。这也是清朝权力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鳌拜,不过是康熙的一块绊脚石。但在最初,鳌拜是被皇帝当做的垫脚石来用的。
  鳌拜是怎么当上辅政大臣的:权力基础
  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基本盘是自己的兄弟子侄。兄弟是亲兄弟,子侄是亲子侄。为什么突出一个亲呢?因为在最初,努尔哈赤那些叔伯兄弟们都没少给他捣乱。
  所以,能依靠的人,都是关系最亲近的。但这也充分体现了"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有事儿真上啊。在后金及清朝前期,领兵作战的都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
  可之后雪球越滚越大,人也越来越多,就出现问题了。
  一个是话语权的问题。说白了,开会时候,谁有发言权?谁能坐在桌子前说话。
  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皇帝由一个人担任,但作为清朝基石的八旗,可是由八旗旗主分别掌控的。旗主之于旗人,就是主奴关系。
  这些问题,通过历次辅佐新皇帝的人中,就能看的明明白白:
  第一次是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皇太极是大汗,其他三大贝勒实际上就是辅政大臣。这三大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
  阿敏是皇太极的亲堂弟,另两个是皇太极的亲兄弟,都是爱新觉罗。
  第二次是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争位。最终妥协的结果是,年幼的福临继位。而作为共同辅政的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
  多尔衮是顺治的叔父,济尔哈朗是顺治的堂叔,又都是爱新觉罗。
  前面两次都是爱新觉罗辅政,到了顺治死后,画风变了——四个辅政大臣,没有一个爱新觉罗。
  顺治死前,为什么把作为自家人的爱新觉罗排除在外,反而用外姓人做辅政大臣呢?
  但是先别急着以为是顺治缺心眼,再看看这四位辅政大臣的出身,就太明显了:
  索尼,姓赫舍里,正黄旗
  苏克萨哈,姓叶赫那拉,正白旗
  遏必隆,姓钮钴禄,镶黄旗
  鳌拜,姓瓜尔佳,镶黄旗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统称上三旗。余下的称为下五旗。下五旗旗主是爱新觉罗宗室。上三旗旗主正是皇帝本人。
  所以,谁是外人?谁是内人?这个朝堂,分明就是上三旗的朝堂,就是皇帝自家的。鳌拜权力再大,也就在这个框架之下。
  鳌拜能指挥得动下五旗吗?不能。
  鳌拜要造反,上三旗能听他的吗?也不能。
  顺治这样的安排,本身就是为了分化其他宗室的权力。鳌拜能做到辅政大臣,是因为背靠着皇帝这个主人。如果鳌拜不再尊重自己的主人了,他的权力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矛盾的爆发点是,康熙亲政后,鳌拜却不想放权。并且在朝堂上对着康熙大呼小叫,连着好几天。
  这也是鳌拜能够做到的极限了。如果他不满意,能不能杀了康熙?或者玩一个"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也是做不到的。
  事实上,鳌拜和康熙是绑定的。康熙可以擒鳌拜,鳌拜却没能力对付康熙。因为在康熙旁边,还站着另外五个爱新觉罗的旗主。
  他们看着鳌拜在朝堂上对着康熙大呼小叫,却没人去劝解、呵斥。为什么?因为,其他宗室王爷完全就是一副吃瓜看热闹一样的心态——反正是你皇帝自家的事情。
  皇帝真要是处理不了自己的奴才,那说明皇帝能力不行。你行你上,你不行,我们上。那就直接退回到努尔哈赤死后的状态呗,剧本也有,四大贝勒议政嘛。
  相反,如果鳌拜真要敢把皇帝怎么样了,其他下五旗肯定也是不会听鳌拜的号令。甚至那时候,鳌拜会死得更惨。
  这也就是孝庄无须有对策的对策。
  其实抓鳌拜根本就不存在失败的问题,因为鳌拜从来都不是造反篡位。如果失败了,那可能就是颠覆大清的情况,简单来讲就是有预谋地造反,这个时候再盼望着孝庄即便出面召唤老臣的作用也不大了。
  咱们先说说鳌拜,这个满清第一勇士。
  鳌拜崛起于皇太极攻打大明的时期,用中原的话来讲,属于从龙之臣,只是鳌拜早期四肢发达,一个劲儿地莽,一个劲儿地冲,但是运气好,每次身先士卒却又没死,从皮岛之战开局,一直到击败张献忠,鳌拜的光荣事迹可见一斑,纯粹勇夫,并非良将,更恰当的比喻就是,就是一个樊哙,而不是韩信。
  对抗多尔衮的岁月,让鳌拜积累了政治资本。要知道,清朝的本质是什么?
  是皇权高度集中。加上满清皇权是在明朝皇权空前加剧的背景下继承而来,这种观念自然深入人心,皇帝给的,才是有,皇帝不给,自己怎么争取都得不来。多尔衮是亲王,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所以他并不忌惮皇权,因为他觉得这也是他家的东西,可以坐一坐,可是鳌拜不一样,虽然是出身于瓜尔佳氏,可是鳌拜的地位全都是用拼杀讨好皇太极换来的。
  这就形成了鳌拜全身心的"肌肉讨好",用更恰当的话来讲就是:奴性。鳌拜虽然很嚣张,但是立志做满清统治者忠诚的狗,这也是他得以步步高升的基础。
  很幸运的是,多尔衮还没来得及整死他,多尔衮自己就先死了。顺治知道这个鳌拜对皇太极很是忠诚,也对自己很是忠诚,于是在顺治一朝,鳌拜当一个贴身保镖,为他积累了很多的政治资本,这个政治资本就是:皇帝的宠信。于是顺治驾崩后,鳌拜也得以成为顾命四大臣之一,毫不夸张地讲,鳌拜当顾命大臣,手段是偏武化的,就是看谁不顺眼就弄谁,这一点与索尼、苏克萨哈比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鳌拜与另外三名顾命大臣,还有小康熙的矛盾逐渐就暴露出来了。
  鳌拜专政,按心情办事,但是自己本身没有太高的政治套路,于是乎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他还对顾命大臣下手,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一票文人都很郁闷,为什么要把鳌拜这样的人放到这么高的位置。其实鳌拜的确可以一直作死下去,因为他的支柱就是对皇帝的忠心,他拉拢官员,可是本质上只是为了对抗其他官员,让自己更自由一点。
  但很显然,历史不让他这样做。
  因为康熙早慧,早慧的康熙能感觉到这个鳌拜有点狂,当皇帝的人嘛,而且早年得过天花,康熙的心性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随着鳌拜越来越狂,康熙也开始有了准备。例如康熙擒鳌拜,最著名的一个环节就是请了一群年轻的,甚至是年少的贵族子弟跑来自己面前天天练摔跤,又叫做"布库",这也是满清习俗里的一种传统,类似于那达慕,鳌拜自然没在意。
  可实际上,这些天天练着摔跤的勇士们,才是康熙真正擒住鳌拜的人选,就这么大一批人天天搁鳌拜面前翻来翻去,鳌拜自己都没发觉出来不对劲儿,就这一点来讲,康熙擒住鳌拜已经是没有悬念了。
  其实擒住鳌拜在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转折点,那就是索尼在死之前上书让康熙亲政,十四岁的康熙理应和顺治一样开始亲政,把先帝摆出来,鳌拜这个忠臣自然是不可能拒绝了,而索尼这步棋其实就是把鳌拜拉入了一个他只能被打,却不能还手的局中。
  要知道,鳌拜的权势来自于忠诚的回报,而鳌拜嚣张,也是打着忠诚的旗号。归根结底,鳌拜也没有做出什么伤害康熙的事情,可是鳌拜伤害的却是康熙重要的臣子心腹,在本质上,鳌拜的忠诚就夹杂了自私,间接伤害了康熙的利益。而索尼也好、苏克萨哈也好,他们其实都没办法干掉鳌拜,因为这个鳌拜不按套路出牌,莽夫还莽得让人无法反抗。
  而康熙亲政,其实等于释放了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呢?
  康熙等于告诉诸位大臣:皇权再次复苏了,不管鳌拜给过你们什么样的承诺和富贵,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我手里。
  还是那个原因,清朝是个皇权高度集中、至上的时代,就因为这个原因,鳌拜就不可能造反,而鳌拜自己拉拢起来的班子,也只可能是针对一下别的官员,但却必定忠诚于皇帝,因为鳌拜不能给他们声誉、官职、千秋万代的机会,皇帝才是最终的那个给予者,鳌拜本人的权势也都是来自于康熙。
  康熙的亲政,让鳌拜所有的势力都失效了,其实鳌拜在康熙亲政后就已经没有了抵抗的力量。
  公元1669年,也就是康熙八年,康熙让那群训练有素的布库逮捕了鳌拜。
  这场逮捕其实是一点悬念都没有,因为康熙被迫用了家丁(布库)的缘故,让后来许多人觉得康熙没有了实权,被架空了,军队都不能控制了。其实并非如此,不说还有孝庄在背后镇压着老一辈的政治力量,鳌拜本身根本不可能让禁军敌对皇帝,他又不是司马昭,更不是尔朱荣,康熙这样做,只是为了避免节外生枝罢了。
  那么鳌拜被抓,有的人会问,为什么鳌拜的心腹不救?
  其实对于这种疑问,更显而易见的一个问题是,鳌拜的心腹为什么要救?
  康熙处理鳌拜,本质上是满清统治者脑子里的那套,主子处理奴才,最重要的是,人家鳌拜也认同这个观点,所以他的所谓的"集团",鳌拜集团,就不是一个会跟皇帝做对的集团。当年北魏孝庄帝诛杀尔朱荣,但是立马就被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给虐杀了,这是为什么?
  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皇权根本就不够集中,那种主仆观念不深入,实际上到了明清,特别是清朝,权臣篡位这种事情已经完全不可能发生了,最核心的因素是,这些权臣自己心里都认为自己应该忠于皇帝,恩威并施带来的效果极大,于是他们在忠诚于皇帝之余,只能把自己对权力的欲望横向扩张为对政敌的打击,比如鳌拜去斗索尼、苏克萨哈,就是这样缘由。
  鳌拜被抓后,还曾要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一看他身上的伤痕,这些伤痕是为了皇太极建功立业,攻城略地的时候留下的。可千万别说,鳌拜这一招实在太有效,虽然康熙作为皇帝,可以操控鳌拜,但是一旦鳌拜亮出"忠诚"的底牌,康熙就不能杀鳌拜。
  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一场交易,这场交易的本质就是,你皇帝可以统治我,但是不能无视我的忠诚,一旦无视了,想杀就杀,那么其他的人也不会再信仰这套逻辑。所以在清朝,杀一个权臣也是不容易的,首先他要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得罪了很多人,例如后来的年羹尧。直到有一大批人不想他活下去了,皇帝才能"勉为其难"地弄死他。
  说到底,康熙擒鳌拜,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危险系数高的事情,两人的矛盾也只是一个小孩和一个大人的行为分歧矛盾,后世还有一个和珅这样做了,乾隆可没有说不喜欢。
  康熙八年,康熙舍不得,也不可能杀了鳌拜,于是一边在给鳌拜另外封爵,一边又不敢见鳌拜,继续囚禁着,鳌拜最后是属于被囚禁而死,康熙没有动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如果康熙擒螯拜时失败了,孝庄太后会有什么对策吗?
  看过鹿鼎记的人都记得,少年时的康熙被权臣螯拜欺负得不要不要的。无奈之下的康熙,只能铤而走险,依靠韦小宝和一群少年布库,智擒了螯拜,而韦小宝更是在天地会刺杀螯拜时,手刃了螯拜 。从此改变了康熙小玩伴的身份,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
  小宝战鳌拜:
  历史上的螯拜是个什么样的人,真的如小说中一样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吗? 螯拜是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朝元老,一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屡立战功,号称‘满州第一勇士。",是皇太极的心腹。
  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定的与多尔衮斗争,拥顺治继位,深得顺治的信任。顺治死后,任命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辅佐小皇帝玄烨。
  但是这四人之间,矛盾重重,在索尼病死后,鳌拜设计除掉了苏克萨哈,排挤遏必隆,大权独揽,丝毫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
  为了维护皇权,康熙以布库之计擒住了螯拜,宣布鳌拜N条罪状,虽然没有杀他,也让他牢底坐穿了。 客观上来说,康熙用的是一招险棋。
  如果失败了,会有什么后果?康熙自己都不知道。 可有一个人知道,也许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这个人就是康熙的奶奶,老谋深算的孝庄太后。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除螯拜之前,康熙向孝庄商量过。虽然孝庄是个女人,但她久经权力斗争的考验,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斗争策略 。
  早在索尼去世前,孝庄就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许配给康熙做皇后。这还不算,过了几年,又让康熙把遏必隆的女儿娶做妃子。
  孝庄和小康熙:
  这样,四个辅政大臣就有两家与康熙捆绑在一条船上了,同时,这两家代表的正红、正白二旗两股势力也站在了康熙这一队 。
  孝庄其实知道,螯拜虽然嚣张拨扈,但不敢也不会造反。 他说到底只是个莽夫,最终梦想不过是在皇帝面前他一个人说了算,所有他看不惯的人都得滚蛋。就算康熙的意图被识破,螯拜也不敢真的把康熙怎么样。
  智擒鳌拜:
  事实也证明了她的远见:螯拜真的没怎么反抗,只是大喊"老臣无罪 !" 螯拜党羽虽多,可真正的死党不过班布尔善一个。在康熙擒螯拜的同时,孝庄就顺带让人把班布尔善给解决了 。这样,螯拜孤掌难鸣,也兴不了什么风浪。
  所以,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那一天,她只是安静的坐在后宫,等待着胜利的捷报就行了。
  孝庄对于康熙智擒鳌拜一事提前准备了预案,没想到第一个预案就引的鳌拜,以身犯险,鳌拜自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孝庄才是大清的"狮子头"!
  在康熙想要将鳌拜罢官免职之时,孝庄做了哪些万全之策?孝庄太后自皇太极经顺治帝,再到康熙帝可以说见惯了刀光剑影的场面,毫不夸张的说他对朝中每一位大臣都是了如指掌,而且其对政治也是不属于任何一个男人,孝庄太后的几项对策足以保康熙和大清万全。内松外紧,故布疑阵,攻其心,扰其外,圈地为牢,逐个击破,擒贼擒王!
  深夜康熙带领"五名敢死队",密报孝庄除贼(鳌拜)计划,孝庄太后曾经在奉先殿劝阻顺治帝不要放弃大清的江山,但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次孝庄太后同样是在这个地方,面对的同样是大清的皇帝,她做出的选择依然是支持康熙。
  当然支持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孝庄太后告诉康熙用了两次热河调兵,首先攻心于康熙,"我以密掉热河五千精兵,黎明前即可到京,巴哈里勤王护驾,"
  其次攻心于五名敢死队,
  "我以密掉热河五万精兵,黎明前即可到京,巴哈里勤王护驾,"
  听到五万精兵,康熙嘴角泯然一笑......大赦九门提督伍六一义父,以安抚九门之首之忠心,让其死保禁宫,以保内廷安全,待将鳌拜活捉后,其虾兵蟹将不足为患!
  孝庄深知内廷最后一道关卡就是九门提督一职,显然伍六一便成了重中之重的人物,相信给到伍六一密旨的定然是孝庄的旨意,再或许是孝庄假借康熙之意授意给伍六一密旨,将内廷除伍六一外全部大换血。
  当然大赦伍六一之父也有胁迫和诱惑之意!孝庄假意病重,引鳌拜单身上钩,殊不知前期与鳌拜交手过的侍卫已然被孝庄和康熙训练成了死士,以命相搏,换取似锦前程!
  康熙深夜带死士向孝庄请命,孝庄太后给他们先是画了前程似锦的大饼,后是告诉他们,人这一辈子能干成一件大事,等年老了回首往事的时候都是值得的,此时以后的侍卫已然可以以一当十,可以说是提前燃烧了自己的力量。
  在与鳌拜拼命的过程中,轮番上阵,吐血爬起,致死不休!内外包夹,分圈屠杀,在内活捉鳌拜,在外屠杀班布尔善,里应外合。
  九门禁闭,九门提督伍六一紧锁城门,带兵对班布尔善等人突袭,鳌拜被侍卫缠身,终以寡不敌众,被生擒,而班布尔善及兵勇不善厮杀,最终被伍六一所剿灭!
  康熙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产出鳌拜及其党羽,其中大半是孝庄太后密谋策划,只是康熙不知其全部竟而已!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鳌拜是个什么人。鳌拜到底是个忠臣还是权臣?
  鳌拜是清初重臣,在皇太极时期战功赫赫,为顺治继位立下汗马功劳,在大清的史册上,鳌拜早年皆被认为是忠臣和重臣。
  到了康熙年代,在康熙皇帝亲政之前,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四大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此时的鳌拜,结党擅权,圈地乱国。但是,鳌拜始终并没有造反的打算,他无非就是不想归还辅政之权,想进一步独揽大权,架空康熙皇帝。
  康熙14岁亲政,作为一个想大干一场的有为皇帝,是绝对不允许有人牵着皇帝的鼻子走的,这样,皇权受到来自强硬的辅政大臣权力的威胁,康熙一定是要铲除的。
  可是一个14岁的孩子到底能干出什么事呢?关键是他的背后站着一个政治高手,孝庄太后。所以,擒拿鳌拜的最大推手和帮手,并非康熙培训的那几十个小布库,这几十个小布库不过是压死鳌拜最后的稻草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孝庄太后的计划,为了软化矛盾,实现软着陆, 对于辅政大臣鳌拜的处理,跟吴三桂一个样,让他老到退休自然就化解了,鳌拜再怎么是"满洲第一勇士",那时候也已经到了晚年,怎么熬得过年纪轻轻的康熙呢?
  可是康熙等不及了,孝庄太后在获悉康熙想要铲除鳌拜心理的时候,就为康熙不断铺路,一方面防止鳌拜,另一方面当然是念着孙儿康熙去的。
  她不支持康熙还有谁能支持康熙呢?从孝庄太后一系列的铺路措施来看,她能有这么十足的把握,就说明,孝庄太后对鳌拜有很深刻的认识,起码她知道一点,鳌拜是不会造反的。
  鳌拜虽然战功赫赫,擅权结党,但是造反他师出无名,也得不到朝野的支持。
  孝庄太后都铺了哪些路呢?我们来列举一些。
  一是联姻索尼家族。 苏克萨哈是死是康熙和鳌拜之间矛盾的激化。到苏克萨哈死,朝廷上的遏必隆根本无法遏制鳌拜,老奸巨猾的索尼等到了待价而沽的时刻,他知道,孝庄太后必定会给他出个高价来确保小皇帝的地位。而孝庄太后主动出击,让康熙皇帝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后,这样牢牢拴住索尼家族,以此来对抗不断膨胀的鳌拜一党。这一招很高明,有了索尼家族的支持,朝野的局面就发生了变化,鳌拜的权重自然降低。
  二是拉拢九门提督吴六一。 吴六一是个关键人物,鳌拜想用钱财拉拢他,不过没有成功。在孝庄太后的点拨下,康熙从牢里特赦了吴六一的义父作为交换,成功将吴六一收买了。老实说,鳌拜拉拢吴六一并非要谋反,而是要他站队,康熙拉拢吴六一则是要利用吴六一九门的特殊位置,为擒拿鳌拜做准备,说得更直白点,就是:我们在内城捉住了鳌拜之后,你可别随便放人进来,也别随便放人出去,甚至,如果鳌拜跑出来,你还得给我抓住他。
  三是秘密调兵计划。 这可能是孝庄太后的另一个杀招,孝庄太后说:她曾两次热河秘密调兵,数量是五千,在布库们面前却大肆宣扬五万,是为给布库们鼓气。想想孝庄太后居然还有秘密调兵的权力,而且数量还不小。这五千精兵,随时可能出现在鳌拜的身边,鳌拜这小老头还混个什么混啊。这样的杀招就算鳌拜再厉害也难应付啊。 从这个角度讲,鳌拜终究只是一个辅政的大臣,还不是什么掌握天下兵马的大元帅之类,还要用钱财去拉拢九门提督吴六一,就已经说明,鳌拜必败。
  所以,这一场擒拿鳌拜的计划,根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鳌拜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
  那么题者问要是康熙没有擒拿住鳌拜,孝庄太后还会有什么对策?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的处境倒是很危险,因为鳌拜有可能狗急跳墙,拿住康熙皇帝,然后与孝庄太后作交易,是康熙退位呢还是令立新君,主动权就在鳌拜了。
  但是鳌拜还是不会谋反,最大的可能还是他独揽大权,架空康熙,继续结党擅权。但是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小,因为那五千精兵很可能会有"狙箭手"等着鳌拜出宫门呢。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大胖子班布尔善,就在鳌拜大战康熙的布库之时,班布尔善的嘴脸尽显,要谋反的是班布尔善,鳌拜被人利用而已,如果鳌拜聪明,不愿背上谋反的罪名,那么只需要给康熙服个软就行了。
  从历史上康熙处置鳌拜的情况来看,鳌拜并非谋反获罪,作为满清的功臣,鳌拜本人即使没有被康熙擒拿住,也不会走到鱼死网破的局面,况且,对于鳌拜来说,他的胜算根本就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康熙擒拿鳌拜所做的步骤第一步:联姻
  在当时有四大辅政大臣,除了鳌拜另外三个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其中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遏必隆的女儿为皇妃;第二步:护驾
  命索尼的第三个儿子索额图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且招了二十多个布库少年,整天在一起玩布库戏;第三步:五连环计
  第一计:收缴鳌拜的武器
  鳌拜觐见皇帝都是带着武器上朝的,这时索额图就说:"鳌少保,皇上都亲政两年了,再带武器上朝是不是不太合规矩了",鳌拜当时没多想就把武器给了索额图;
  第二计:因鳌拜是辅政大臣,他面见皇上时都赐座位,这时他们就把鳌拜坐的椅子据掉了一条腿,在用胶沾上;
  第三计:把平时伺候在鳌拜椅子后的太监换成布库少年里最厉害的一位;
  第四计:把平时伺候鳌拜茶水的太监换成库少年中第二厉害的;
  第五计:把平时给鳌拜泡茶喝的杯子先放开水里煮沸,然后用茶托递给鳌拜茶水
  最后一步,实施五环计;
  当鳌拜没有带任何武器觐见,皇上赐坐后,第二厉害的布库少年就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端给鳌拜喝,当鳌拜端起滚烫的杯子时,这时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能就会将杯子丢掉,身子也会往两边晃动,接着椅子腿就会断,这时站在凳子后的布库少年就用凳子把鳌拜扣起来,送茶水的布库少年也帮忙把鳌拜摁住了,成功捉到鳌拜!这就是康熙擒拿鳌拜的经过,而在这经过的每一个步骤里都有孝庄太后的功劳。
  首先联姻就是太后下的指,指定她们两为皇后与皇妃的,其次索额图是大学士,有很多官职的,是太后安排他辞去一切官职做了皇帝身边侍卫的,最后的计策也是孝庄太后帮忙出谋划策!
  对于如此聪明的女人,鳌拜根本嚣张不起来,所以如果康熙擒鳌拜失败了,太后没什么可怕的,她有两个选择。
  第一,帮助康熙把鳌拜处理掉,她下一文诏书,以皇太极遗孀和顺治帝母亲的身份公布鳌拜的罪状称其辅政大臣做的不称职,要罢免了他,为此鳌拜想造反也不大可能,因为他真实的权利并没有那么大,他只是个功臣而已!
  第二,孝庄会说这一切都是小孩玩闹,和他开玩笑,并不是真的要拿他,然后继续不理朝政,做康熙皇帝幕后的帮手,帮她继续处理鳌拜,让康熙通过这件事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与形象!
  第三,如果逃跑且起兵造反,孝庄太后会和康熙一起对抗,当然成功与否就不知道了,如果成功,鳌拜难逃一死,如果不成功,鳌拜就会重新立皇帝,孝庄太后也很有可能被监控,什么都做不了。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苏械16军入朝,美军如临大敌,认为我军想要打大规模的战争一苏联的援助我国刚刚建国不久,就有百万志愿军前往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是我国的立国之战,但出兵朝鲜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做出的最难做出的决定之一。当时我们的武器非常落后,甚至在开国大典上,我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却也竟存续千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这句话常被引用,清楚地表明神圣罗马帝国的内部是多么的混乱和复杂。它不像英国法国或蒙古那样结构简单,而是由数百个高度自治董卓(2)权力心中人才的标准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卷初,蔡邕徒朔方,会赦得还。五原太守王智,甫之弟也,奏邕谤讪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积十二年。董卓闻其名而辟之,称疾不就。卓怒,詈曰我能族人!邕惧而应命,到,暑祭酒,开国上将许世友到底是河南人还是湖北人呢?今天我们就讲一讲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籍贯争议问题,许将军的籍贯是河南省新县还是湖北麻城一直争议不断的。1955年,全军第一次大授衔,评出了1614名开国将帅,其中开国上将57人,而许明清两代湖北政区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目前包括12个地级市,一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个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那么湖北的行政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凡是让你痛苦的,都是来渡你的1933年,29岁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版了他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红色经典文学,通过讲述苏维埃战士保尔柯察金坎坷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是如何在命运的摧残中,毛主席在队伍中影响力多大,周恩来回忆一件事说明性格决定命运前言有毛主席在,我们怕个啥。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和好友交谈时回忆起来战士口中的一个口头禅,一句话就反映了毛主席在战士们心中的地位。当然,性格决定命运,毛主席的性格,对于整个革命而吕布死后,为何张辽有人说情,而高顺却直接被斩?教育意义极大白门楼之变,吕布反复小人死有余辜,但手下两大名将结局却天壤之别,一个被曹操收降,而高顺却被曹操一言不发直接下令砍头。曹操一向爱财如命,为何对高顺却冷眼相看。不禁让人想问曹操要斩张辽九星连珠之日,就是人间灾难来临之时,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综述在看古代穿越剧的时候,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个情节,就是原本已经穿越过来的主角最后一定会在某个特定的时机下穿越回去,而这个特定的时机就是一些天的异象,比如哪几颗星星又连成一线了,哪从世袭制到禅让制,轩辕黄帝和他的继任者们五帝传奇五帝之首轩辕皇帝姓公孙,名轩辕,少典之子。自小聪明过人且勤奋,成年后更是是非分明。彼时,神农氏已日渐势微,无法平定日渐突起的诸侯纷争,轩辕便起兵练武,平定诸侯,征战炎帝,剿灭蚩尤,百年瞬间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
陈平牺牲2000女子换刘邦一命,临终称我家必毁于阴祸,果然应验世人都说因果报应,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不要贪图一时的得意,要把目光放长远。茨威格曾经说过,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所以在人与人的相处之中,我们要一心向善,不做违司马懿的谋略是不是真的高于曹操?司马懿和曹操都属于老奸巨猾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他们的心狠手辣和残酷无情有的一拼。但是他们究竟谁技高一筹,实在是不好比较。尽管他们窃取最高权力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所走的路线却有天为什么司马懿说诸葛亮如果兵出武功,则魏军危矣,若亮兵出五丈原,则魏无忧?这是演义里的说法,此言是演绎了司马懿的原意,起到了很好的文学效果。这是罗先生一贯的手法,其实,史实远没有那么悬。01hr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诸葛亮传记载,青龙二年(234年)春司马南们太无能但又骄傲自大司马南一万个加起来也够不到柳传志的膝盖上,都是嘴上英雄,口舌上逞能之辈。柳传志就是大神!这世界如此复杂残酷,靠司马南们中国早完蛋了。人要坏一些狠一些毒一些,好人只能是板上之俎,刀下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一是先父遗传,司马家世袭史官,司马迁有先天赋得的异秉,所谓英才天纵二是后天习得,从小饱览了皇家史册或典藏。对别人是禁脔,对司马迁是必读书另外他对名山大川的游览也是化作笔下锦绣的不可同为宰相,王安石为什么斗不过司马光?宋朝虽然一直软弱无能,但是却出了一大批牛逼哄哄的人物,比如王安石,司马光,苏家三父子等。而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俩人在官场上斗了一辈子,最终以司马光完胜王安石而结束了这场争斗。那么王安石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公元249年,七十岁高龄的司马懿,趁权臣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时,突然发动政变,逼迫郭皇后下达懿旨,罢免曹爽的辅政大臣之职,利用阴养的3000死士,控制洛阳,关1963年,一师长来到内蒙小村庄,握着流浪汉的手说你还活着1963年,内蒙一个小村庄里,人们正在像往常一样干农活,突然来了一个警卫员打扮的人,招呼村民们都放下手里的活。原来是有个大领导要来村子里了,村民们赶紧都到村头欢迎。不一会儿,开来了孤师西征夜苍茫开国中将程世才回忆西路军征战失败过程(上)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当时,上级为了打通国际陆地西北通道联络线,策应河东主力安全,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由红一方面军一部红五军,红四方中国有67万穿青族人,至今没被纳入56个民族,身份证很特别一个强大的家族,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维护一个昌盛的国家,需要各民族团结友好,以心连心。在这一片幅员辽阔的东方土地上,既可以听到广阔海面澎湃的声音,也能够看到连绵高耸的雪山起伏。变他是以色列前总理,父亲在哈尔滨长大,直言我是半个哈尔滨人中国的文化向来是比较包容的,即便如此,中国的历史中依旧有一段饱受苦难的过程,还有很多国家和我国一样遭遇了不幸。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除了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犹太民族同样也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