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诸葛亮骂死王司徒,可跟他之前在江东舌战群儒有的一比,都充分体现出了诸葛亮卓越的口才和机智的反应,这一段如教科书般的对话,现在读起来依然是令人激情澎湃。
  先附上诸葛亮与王朗王司徒两军阵前精彩的对话,也可以说这一场对话是字字搓心的骂战:
  王 : (两军阵前,拱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 :(扶扇拱手)正是。
  王 :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 疆界?
  诸葛 :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 :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点头)
  诸葛 :(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 :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 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 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 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 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 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 :(狂笑数声,扶扇而答)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 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 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王 : (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 :(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 (手捂胸口,颤声)我、我、我……
  诸葛 :(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 :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这一段精彩的阵前对话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刚刚收降姜维,攻取了天水、上邽和冀城三郡,风头正盛。魏明帝曹睿以曹爽为大都督,郭淮做副手,王朗为军师,起兵二十万抵御蜀军。王朗此时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仍不辞劳苦随军出征,两军阵前亦欲言语逼迫诸葛亮投降,却反被诸葛亮各种羞辱,最后词穷暴亡,这一场如教科书般的经典"骂战",可跟诸葛亮之前在江东舌战群儒有的一比,不仅精彩,而且结果出人意料。
  王朗以"王师"之威,欲使诸葛亮望风投降,其实所言不无道理。自桓帝、灵帝以来,天下混沌无序,战乱无休,百姓生灵涂炭,魏武帝曹操以其英明神武,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一统北方。从王朗的角度来看,汉室已衰,改朝换代乃是大势所趋,顺应天命,而不做逆天之事,可谓天下苍生之所大愿。如今曹魏承汉之正统,九州占过半,甲士拥百万,占有绝对的优势。
  王朗从汉入魏,得到魏国三代皇帝的重用,因此他才在阵前如此不遗余力的舌战诸葛亮,以他渊博的才识,这一段对话其实也说到了重点,那就是顺天应命,不做无谓的抵抗,这是从历史的大局观出发,曹魏已经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所以王朗才如此自信,希望诸葛亮能识时务归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两军阵前,各为其主。针对王朗的高谈阔论,诸葛亮的反驳可谓是铿锵有力,字字搓心。首先,诸葛亮质疑王朗的为人,直接揭王朗的老底,王朗举孝廉入仕,却不思匡君辅国,安汉兴刘,反而助逆乱国,同谋篡位!王朗是汉朝旧臣,所谓食君俸禄,尽臣之事,王朗背主而投,显然人品是很有问题的。
  诸葛亮还重点指出了汉朝的正统性,献帝虽横遭不测,但昭烈皇帝继承汉朝正统,诸葛亮是兴王师而讨逆贼,这直接把曹魏的法统性贬到一文不值,蜀军是以王师讨伐篡逆之乱臣贼子,道义乎,公义乎,曹魏皆无,国难之际,王朗不思尽忠报国,反助逆为猖,是典型的乱臣竖子。
  最后一段话,估计是诸葛亮情绪太过激动,言语实在是过激,竟活活把王司徒骂死了。
  这一段经典的骂战其实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杜撰的,王朗与诸葛亮根本都没见过面。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朗早在曹魏太和二年(228年)就已经去世了,而彼时的诸葛亮,正经历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北伐功败垂成的失望惋惜。而且王朗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德高望重,以他的为人,是不会与诸葛亮争一时口舌之快的,而且王朗是寿终正寝,死后得到了优越的礼葬,他还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曾外祖父,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晋文帝司马昭。
  这可能是王朗被黑的最惨的一次,罗贯中脑洞大开安排了这么一个桥段,让七十六岁的王朗以这种不堪的方式死去,《三国演义》这本书,总是觉得缺乏中肯性,过分强调蜀汉的正统,却极力的去弱化曹魏和东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比如像王朗、周瑜,就严重不尊重历史。
  事实上,站在辩论的角度,王朗的一番话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反而是句句精辟字字在理,连诸葛亮和蜀军众人听了都深以为然!然而,这不仅仅是辩论,这是战争,诸葛亮成功的把话题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对王朗进行人身攻击,结果王朗还真的就按照诸葛亮说的去思考了,被诸葛亮牵制鼻子走,最终气不过一命呜呼了!总结下来,王朗在这次对骂中,之所以输,主要有三个原因!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诸葛亮和王朗的经典对骂!
  此战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当时曹真、郭淮、王朗三人共同商议,该如何击败诸葛亮,结果王朗直接夸下海口,说只需要他一番话,就可以使得诸葛亮不战而降。
  原文:朗曰:"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旗旛。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
  要说王朗也真的是自大,竟敢说出这种狂语。不过以王朗的经历来看,他也确实有点本事,在曹魏朝廷辩论,似乎也没几个人是他的对手。只不过他没有事先做好准备,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人有多厉害!
  两军对战,刚开始还是比较和谐,王朗和诸葛亮互相寒暄几句。然后话锋一转,王朗开始了自己的辩论。王朗先是指责诸葛亮兴兵伐魏,然后以天命为基调,说汉室亡了,现在是曹魏的天下,这是符合天命的。古人都是比较信天命这一套的,大家也都觉得王朗说的对。
  原文: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于有德之人,此定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天下争横,人人称霸。黄巾纵横于巨鹿,……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三千。量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则国安民乐,岂不美哉!"蜀兵闻言,叹之不已,皆以为有理。孔明默然不语。
  王朗的这一番话还是字字在理的,从当时众人的反应来看,大家也都是认同了王朗的说法,连蜀军众人都认为他说的有理,诸葛亮自己也是沉默不语,这还怎么打?站在辩论的角度,王朗此时确实是已经赢了!只不过,诸葛亮劳师远征,怎么可能这么轻易服输?这条路辩论不过你,那就换一条路!
  诸葛亮一开口就直接点名,你王朗就是汉臣,汉朝之所以灭亡都是因你们这些臣子,在其位不谋其政,惹得天下动乱,你们才是罪魁祸首!这是大致的意思,当然了,其中诸葛亮还夹杂了不少骂人的语句,目的就是为了激怒王朗!
  原文: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性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生灵涂炭。……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倾国之人,欲食其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当咫尺归于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而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
  王朗哪见过这个阵势啊,原本自己的辩论是非常有理的,结果被诸葛亮这么一搅和,自己倒成了卖主求荣之人。王朗一个没反应过来,被气得大叫一声,跌落马下。
  好了,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明明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是他输?原因其实就是以下三个!
  一、王朗的骂人水平确实不如诸葛亮
  不可否认,王朗的辩论技巧非常高超,连诸葛亮都很难正面击败他,但是这是战争啊,并没有说这是辩论赛啊?辩论赛不能讲脏话,战争里面倒是可以随便乱来哦,把人骂死了人家会夸你有能力,可不会说你不讲道德,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场战斗!
  要说诸葛亮也真的是吵架的祖师爷,当发现吵不过时,立马上升到道德层面,以道德压人,说实话,现在很多人吵不赢了,就是玩的这招。诸葛亮先是说王朗本是汉朝老臣,将王朗抬得很高,然后就说他背弃汉室,转投曹魏,道德败坏,成功的把论点转向了王朗的道德品质上去了,而大家的关注点再也不再是王朗所说的天命了,而是王朗这个人的道德水平了。关键是,王朗竟然也傻乎乎的跟着诸葛亮思路走,也按照诸葛亮的思路去思考,结果发现似乎诸葛亮说的是那么回事,活活把自己气死,真的是绝!
  王朗要是活到了现在,见识过网络上的辩论,肯定会学到绝招,不会这么轻易的就钻牛角尖了。
  二、王朗科班出身,没见过野路子
  王朗最开始是会稽太守,还曾和太史慈大战数回合,非常有能力,之后加入曹营后,一路高升,可以说,在普通人眼中,王朗就是高高在上的大官。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出身地位,限制了王朗的视野。王朗周边都是些大臣、贤士,每次讨论辩驳的都是些高雅的问题,而且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一般是不会说脏话的,这就要命了,长期这样下去,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辩论就是这么遣词造句的,大家得好好的讲道理。
  但是实战中,谁会给你这么遵守规矩哦,都是怎么骂的爽怎么来,只要能成功的激怒你,对手就赢了,别人才不会跟你遵守规矩呢。这其实也就是实战中的野路子,往往这种野路子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王朗身份太高,没见识过村妇吵架,如果他多看几次,应该就能学会其中的技巧了,在面对诸葛亮的这种打法时,也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了。
  事实上,面对诸葛亮的这种打法,王朗其实是有很多种方法回怼过去的。一种是不和诸葛亮纠缠道德问题,继续说自己的优势,另一种是回怼诸葛亮的道德问题,大家一起嗨嘛,当然了,其中必须加入一些脏话,这样才能起到带动气氛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比一下阿斗和曹叡,击破诸葛亮汉贼不两立的说法,看看谁像贼?凡此种种,要回骂过去,办法不要太多哦?
  总而言之,王朗就是因为他的出身、地位,限制了自己的视野,没见过那些野路子,只要不跟着诸葛亮的思路走,王朗就永远不会败!
  三、王朗脸皮太薄、心理素质差
  辩论、吵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面不红耳不赤,任你怎么说,怎么骂,我一点都不生气,给你回怼过去就行!这是辩论和吵架中必须要有的心理素质,否则就不要轻易开口。当然了,这一点说的容易,做起来可谓是非常的难,王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大好的活人,怎么能够被骂死呢?说到底,王朗的心理素质还是太差,脸皮不够厚啊!
  在这种对战中,一旦你脸红气喘,那就相当于给了对方一针兴奋剂,别人会认为这是你认输怯场了。所以心态一定要好,镇定一点,做到脸不红气不喘,那对方就会被你的气场压住。要是实在脸皮薄,那就干脆学邢道荣,把诸葛亮回怼一阵后,直接冲杀过去,说不定还能生擒诸葛亮,嘿嘿,这就好玩了!
  结语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其实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王朗的骂人水平确实不如诸葛亮,二是王朗由于地位原因,没见过丰富的"辩论"模式,三是王朗脸皮太薄,骂都能骂死,太窝囊了。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交流!
  三国演义中,有一场经典的辩论,让人看起来心旷神怡,这就是诸葛亮与王朗之辩。在后世,甚至有很多人将这一经典画面做成视频,流传网络,令人拍案叫绝。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诸葛亮和王朗之间的这段辩论,我们会发现其实王朗说的话其实句句精辟字字在理,那么为何他最后还是辩论输了,被诸葛亮气得跌落马下?
  经典对骂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和王朗的这段对骂,看看他们具体说了些什么。
  当时诸葛亮已经攻下了陇右诸郡,声势大振,准备尽提汉中之军,兵出祁山。曹魏皇帝听说后,派曹真和王朗率军出征,而在大军交战之前,王朗决定先和诸葛亮来一番对话,希望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降诸葛亮。两人对阵,王朗先是问诸葛亮,为何兴无名之师,攻打魏国?结果诸葛亮直接说兴兵讨贼。
  原文:孔明于车上拱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这是比较文明的开头,大家还是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中。以后王朗又说到东汉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桓灵二帝失德,使得朝政污浊,宦官当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连续数代的混乱,汉室已然失了天命。而后董卓入洛阳,诸侯起兵讨伐,进一步使得天下大乱。而就在这种危局之下,是曹操起义兵,剿灭盗贼,安抚百姓,击败各路叛乱诸侯,最终扫清六合席卷八荒。
  汉室天数有变,神器更易,最终归于有德之人,而曹氏正是这有德之人。曹氏成就帝业乃是天命所归!你诸葛亮不是自比管仲乐毅吗,为何不直接弃暗投明,反而要行逆乱之事?
  要说王朗说的这番话还是比较在理的,包括我们现在看来,也会认同他,因为东汉末年确实天下大乱,皇帝不管事,百姓过得很困难,是曹操一统了中原,给大家带来了和平,他确实有资格称帝。
  那么王朗说的这么有理,为何还被诸葛亮气得吐血呢?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怎么辩驳王朗这番话的。诸葛亮说,汉室之所以亡,是因为桓灵二帝失德,使得宦官当道,天下大乱。这一点上,诸葛亮还是同意王朗的,但是接下来他并没有说着王朗的意思说下去,而是另辟蹊径。他说东汉天下大乱,并不仅是因为宦官当道,更大的原因则是那些朝臣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诸葛亮这一番话也是极有道理的,接着他开始转向攻击王朗,说得王朗哑口无言。他说王朗也是这些无德官员之一,原本是举孝廉为官,不思匡扶社稷,重扶汉家天下,反而帮助曹氏篡权夺位,罪恶深重,怎么好意思来劝降我?我是大汉丞相,兴义兵讨贼,你却帮助贼子对抗我这正义之师,以后你在九泉之下,怎么有颜面面对汉室的二十四位先帝?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直接戳到了王朗的痛点,将王朗气得跌落马下。综合两人的对骂来看,其实王朗输阵有三个原因。
  一、诸葛亮辩论技巧高超
  我们可以看到,王朗的观点其实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十分在理,很难找出问题来反驳他,从这里可以看到,王朗还是有真材实料的。不过诸葛亮并没有顺着王朗的话来反驳,反而是另辟蹊径,你说天下大乱最主要的原因是桓灵二帝失德,汉室天命已失,我却说这是次要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当朝官员多奸佞,不思匡扶社稷,反而另寻主人,篡夺天下。之后再把王朗也划入这类官员之中,将王朗的身份转化为奸佞贼子,然后再上升到道德层面对王朗进行人身攻击,最终成功激怒王朗,使得王朗失去了理智。
  二、王朗骄傲轻敌
  从一开始,王朗就轻视了诸葛亮,在上阵之前,他就梦想着一席话说得诸葛亮哑口无言,全然没有想过诸葛亮有多么难缠。所以他做的预案比较少,没有设想过该如何反驳诸葛亮。
  三、王朗情绪控制能力太低
  王朗原本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只要坚持这个说法,不会这么轻易落败。在面对诸葛亮的观点时,他也可以学习诸葛亮的做法,转换角度辩论。然而,他却被诸葛亮轻易激怒,失了方寸。
  其实在辩论对骂之中,切忌动怒,要想方设法化愤怒为力量,激怒敌人,把敌人激怒了,出了昏招,自己才有机会。在这一方面,只能说王朗的情绪控制能力太低,如果他不动怒,平静下来,应该还是能找出问题和诸葛亮继续对骂的。
  总结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最终却还是输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诸葛亮确实很强,另外两个则是王朗自身的问题了。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王朗所言当然不无道理,但在诸葛亮这个心理学高手面前,没有讨得半点便宜,诸葛亮在与王朗的对吗过程中三段话都字字诛心:
  第一段诛心之言: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第二段诛心之言: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第三段诛心之言: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76岁的王朗一向以大儒自居,把名节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老儒生,听了如此诛心之语,不死才怪,别说一个76岁的老儒生,就算是反复无常、身经百战的吴三桂,面对南明永历帝的诛心三问,都要面如死灰、汗流浃背:
  永历帝得知面前此人就是吴三桂,就连发三问"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吴三桂听了这诛心的三问,"缄口伏地若死人,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
  所以说吵架最怕诛心之言 ,而诸葛亮恰恰是这方面的高手,王朗不知深浅,自己讨死而已。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王朗的一场辩论堪称经典。在这场辩论中,双方各陈己见,都将自己的观念说了出来。王朗在辩论中所说的话,论点清晰,论据清楚,颇有道理。但是在经过诸葛亮的反驳后,却被活活气死马下。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 王朗和诸葛亮的辩论。
  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在这场北伐中,诸葛亮旗开得胜,一举夺取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曹魏在经过商议后,决定由曹真挂帅出征,并任命郭淮为副将,七十六岁高龄的王朗为军师。
  在和诸葛亮的蜀军接触后,王朗自告奋勇,要亲自和诸葛亮辩论。并夸口说,自己只要用一席话,就能够说服诸葛亮投降。这样就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让蜀军撤退。曹真闻言大喜,便出兵和诸葛亮见仗。
  王朗请对阵主将答话,诸葛亮出阵,让小校回话说,"汉丞相与司徒会话"。然后王朗就指责诸葛亮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兴无名之兵。诸葛亮也针锋相对的回答说,自己是奉诏讨贼,何谓无名无名?
  于是王朗便长篇大论地说了一篇说辞。他是从天数开始,说天数有变,归有德之人,是自然之理。然后他为曹操歌功颂德,说汉末时天下大乱,是曹操拨乱反正,将天下重新平定。因此曹魏得到了百姓民心的拥戴,众望所归。
  到了曹丕的时候,他顺天应人,通过禅让得到了汉朝江山,有法理的依据。王朗因此指责诸葛亮逆天理,背人情行事。最后,王朗用双方的实力对比来威吓诸葛亮。他说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然后王朗还利诱诸葛亮,说诸葛亮如果投降,不失封侯之位。
  面对王朗的一套说辞,包括他的威逼利诱,诸葛亮大笑回答。诸葛亮先说东汉末年的乱局,就是一群狼心狗肺的奸臣导致的。然后又揭王朗的老底,说他本来是汉朝的孝廉,可是却助纣为虐,帮助曹丕篡位。最后说自己代表的蜀汉政权是汉室正统,延续着汉朝的寿命。如今自己接受蜀汉皇帝的旨意来讨伐逆贼。像王朗这样的奸臣,只配躲起来苟延残喘,哪配谈论什么天数。然后还骂王朗不久死后,有什么面目去见汉朝的二十四位皇帝。
  王朗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后,气得大叫一声,撞死在马下。因此,这一场辩论也有了结果,以诸葛亮的胜利告终。那么,王朗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他却因为诸葛亮的一番话给气死。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二、 王朗想要以利压制诸葛亮。
  王朗与诸葛亮的辩论,实际上是双方另一种形式的交锋。诸葛亮和王朗都是成年人,双方都不可能说服对方。他们的辩论,是以这种形式挫伤对方的士气,为自己的军队取得优势。这是双方在道义上的交锋,如果失利将会给自己的军队造成严重不利的影响。因此王朗将自己的观点逐步展现开来,显示了王朗严谨的逻辑能力。
  我们看王朗的一番言语,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王朗是完全站在曹魏的立场上,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压制诸葛亮的。他和诸葛亮的辩论,实际上是想以实力为后盾,将逆臣的帽子强加在诸葛亮的身上。这样,曹魏就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取得道义的优势。
  他首先一上来就给诸葛亮扣上一顶帽子,那就是兴无名之兵。这就把诸葛亮的军队,说成了化外之民的武装。他将诸葛亮的讨伐,形容成没有理由的故意挑衅。当诸葛亮针锋相对的说自己是奉旨讨贼时,王朗又抓住这句话,用自己的逻辑来证明自己为正统,诸葛亮为贼的理论。
  王朗作为曹魏篡汉的推手,当然在这一方面上做够了文章。为了让曹魏享有正统的名号,他们专门沿用王莽的做法,采取禅让的形式。这样,在曹魏君臣的眼中,汉室江山在禅让之后就已经灭亡,自己成为汉朝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他们还美其名曰是仿效过去尧帝禅让舜帝的方式,顺天应人。
  王朗就是以这种逻辑来展开他的辩论的。他以天数为借口,来证明曹魏的正统性。他首先举出东汉末年的乱象,对曹操平定战乱的功绩大肆赞扬。他将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归结为天命所归。然后他又将曹丕篡汉的举动加以粉饰,证明曹丕的行为是符合法统的。最后他举出魏蜀之间的实力差距,还有封侯之赏来对诸葛亮进行威逼利诱。
  我们从王朗的论调来看,王朗对诸葛亮完全是以势压人。他是想用利益的争夺,来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这完全是一种荒谬的逻辑,利益与道义的矛盾,使得王朗的辩论变得似是而非,遭到了诸葛亮的反击。三、 诸葛亮以义来回敬王朗。
  诸葛亮马谡就抓住了这一点,他马上就指出了王朗的言语,完全是一种"鄙语"。这种言论,完全是品行高洁的人士所不可能说出口的。因为孔子早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王朗以他的言行,向世人表明了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耻小人。
  诸葛亮在回答中,自始至终就抓住一个要点,那就是王朗本是汉朝的大老元臣,如今却成为篡汉的曹魏功臣。因此,王朗本人就是个寡廉鲜耻的卑鄙小人。既然王朗是一个小人,那他嘴里说出的"鄙语"自然是荒谬之词了。
  因此,诸葛亮首先针对王朗所说的汉末的乱象,将造成乱象的原因归结为朝堂之上没有忠义之人。都是一些道德败坏的无耻之徒,断送了汉室江山。而王朗本是举孝廉出身的人,也就是汉朝的"大老元臣",本应该是汉朝的忠臣,为汉朝的延续而努力。可是他却成为汉朝灭亡的推手,这正和上面所说的卑鄙无耻之徒遥相呼应。
  诸葛亮还再次点明自己代表的蜀汉是汉朝正统的延续,自然不会承认曹魏的所谓禅让之举。这是因为尧帝禅让舜帝是出于自愿的举动。曹丕的禅让之举是一种强迫的行为,当然得不到忠于汉室之人的承认,这就揭露了王朗伪善的真面目。因此,诸葛亮咒骂王朗,他死后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帝于地下。
  诸葛亮的这些言辞,如同刀匕一样直刺王朗的心胸,让他无言以对。虽然他想要回击诸葛亮,却找不到回击的言辞。最后只得气死在马下。经过这一番较量,诸葛亮牢牢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让蜀军士气大振。
  四、 王朗被气死的原因。
  按理说王朗和诸葛亮辩论失败,也不该这么轻易地被气死。但是,他的表现却出人意料,他当场大叫一声,撞死在马下。王朗的死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
  首先,王朗当时年岁已高,身体欠佳。在书中,王朗在担任曹魏军的军师,来对抗诸葛亮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六岁的高龄了。在汉朝时,这个年龄的人早已经行将就木了。而曹魏派王朗这样的人上阵,表示了他们对王朗能力的认可,希望王朗能够力挽狂澜。
  但是,王朗虽然见多识广,可是他的年纪是一个硬伤。他的身心健康当然不可能与年轻人相比,更不要说诸葛亮了。因此,他在遭受诸葛亮的呵斥的时候,无法应付这样的打击,才会气死马下。
  其次,王朗过于骄傲,说话太满。王朗年事已高,他经历了汉朝和曹魏时期,一直位高权重。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也养成了王朗颐指气使的脾气。他在其他人的恭维之下,忘记了自己的斤两,居然说出了用言辞就能够让诸葛亮投降的话来。
  但是出乎王朗的意料之外,诸葛亮对他这样的逆臣根本没有什么尊重地表示。在王朗以言辞威压的态势下,不但没有丝毫屈服,还给予了有力的回击。王朗在没有言辞反驳诸葛亮的情况下,自己的牛皮吹爆,丢尽了脸面。为此,更加让他感到耻辱,倍感气愤,加速了他的死亡。
  第三,王朗多年的教育,让他心中有愧。最根本的一点,是诸葛亮抓住了王朗言辞里的漏洞,对王朗进行了严厉的回击。王朗和诸葛亮辩论,是企图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可是他却不能拿出相应的依据,只是以强势压人,企图用自己的实力优势来威胁诸葛亮。
  可是诸葛亮根本就不吃这一套。他抓住王朗的身份,用道德观念来攻击他。在证明王朗是一个道德沦丧之徒后,就将他的言辞全部推翻,将他扫进历史的垃圾箱。因此,诸葛亮就牢牢抓住王朗的生平、身份,来揭露他无耻的面目。
  王朗是汉朝举孝廉出身的老臣,他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效忠朝廷,忠于汉室。这一点,在那些老臣的心中都有着心理上的烙印。在曹操的手下,有着大批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举动迷惑的汉室忠臣。这些人中有荀彧、荀攸这样的重臣,他们后来因为反对曹操篡汉而被曹操清除。可是即便如此,曹操也不敢迈出篡汉称帝那一步,这就是多年所受教育留下的影响。
  王朗自然也有这样的情结。他一边为了荣华富贵追随曹氏父子,为了曹魏篡汉而奔走。但是,这是他出卖自己的良知而做的事,时刻在遭受道德的审判。这种内疚的心情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它伴随着王朗之徒的终身。在诸葛亮毫不留情地对他揭露批判的时候,王朗终于因为内疚而无言以对,只能活活被气死马下。结语:
  王朗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担任曹魏军的军师,要和诸葛亮进行辩论。他的本意是想借这个机会挫败诸葛亮,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打击蜀军的士气。谁知道一场辩论下来,王朗理屈词穷,自取其辱,被气死在马下。
  在这场辩论中,王朗想要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可是却处处以势压人,还用利害来向诸葛亮威逼利诱,这恰恰给了诸葛亮反击的机会。诸葛亮揭露王朗寡廉鲜耻的面目,让他伪善的真面目暴露在大家面前。诸葛亮用这种方式,直接推翻了王朗的论调,牢牢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遭到诸葛亮反击的王朗无言以对,再加上内心有愧,最终只落得个可耻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本身就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之人。他善于根据对手的特点,洞察其人的内心,从而以反客为主之计,用如簧巧舌,制服他人。赴江东舌战群儒之时,可见一斑。
  王朗原本汉朝老臣,后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朝政,惧怕曹操势力而归附曹操。用诸葛亮的话说,他本身就是个"二臣贼子",只可"潜首畏尾,苟图衣食。"
  王朗错就错在对自己估计过高,不该目中无人,自取其辱。他说的话也有一定道理,但却忘了自己是有"冷病"之人。而诸葛亮正是抓住了他的冷病穷追猛打,又加之王朗年事已高,在众人面前被揭了老底,以至羞愧难当,怒气填胸而死。当然,诸葛亮在痛骂王朗时,也有强词夺理之嫌,问题是,骂赢了就是硬道理。
  以下内容依据演义小说来阐述,与正史无关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明明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最后不仅输了,还被活活骂死了。
  诸葛亮是何人,早在赤壁之战前一人前往江东,凭借三寸之舌,驳倒东吴一群饱学鸿儒之士。诸葛亮的才智谋略不仅高人一等,就连口才也堪称无对手。
  这不在魏国的王朗对此很不服气,要与诸葛亮较量一番。在演义里第九十三回
  战前,王朗颇有信心,表示"只要一席话,定叫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一副胸有成竹,自信满满的状态。
  两军阵前,诸葛亮与王朗的惊世对话开始了。
  王: (两军阵前,拱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扶扇拱手)正是。
  王: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
  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诸葛:(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狂笑数声,扶扇而答)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 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王: (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手捂胸口,颤声)我、我、我……
  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以上就是两者之间的对话,结果不言而喻,王朗完败,还坠马而亡。
  细品之下,王朗所说的其实是在理的,汉室衰微,气数已尽,曹魏乘势而起,凭借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的作为,北方形势趋于稳定,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然而王朗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王朗本是汉朝元老,不思忠君报国,却背汉降曹。在古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是臣子的本分,王朗却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忘却了自己原来汉臣的身份,处处以大魏正统自居,让诸葛亮找到了破绽,并从汉贼的身份对王朗进行了人身攻击。
  不管是平常说话,还是骂人,都是讲究策略和方式的。王朗以汉室衰微,气数已尽,天命在魏,想与诸葛亮辩论天道正统,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以王朗曾经的汉朝臣子身份来进行反驳对骂,在道德和公义上是占有制高点的。汉室衰微的因素有很多,但诸葛亮深挖汉室的衰败是因为朝堂上有奸佞小人,昏庸无能之辈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挺身而出,反而助纣为虐,同谋篡位。
  王朗没看清当时三足鼎立的形势,以为人心向魏,却不知汉朝延续了四百年,仍然有不少人还是思汉的,要不然刘备也还能在益州之地建立蜀汉政权,延续了汉室的命脉。
  诸葛亮骂王朗是贰臣贼子,骂的不对吗?王朗确实是,但王朗却没有任何语言来反驳。
  诸葛亮并没有打算放过王朗,后面两次的对话直接上升到了更为厉害的人身攻击上面。
  "枉活七十有六""只会摇唇鼓舌""断脊之犬"狺狺狂吠"厚颜无耻之人"等等这些歹毒的语言让王朗顿时血压上升,作为饱学鸿儒的读书人,王朗何曾受此大辱,心理承受已达极限,坠马而亡。
  面对诸葛亮的如此辱骂,爱面子的王朗如何受得了,除非是非常不要脸或非常能隐忍的人才能无动于衷,比如曹操,陈琳写了《讨贼檄文》骂了曹操祖孙三代,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夸赞檄文写得好。再比如司马懿,作为三军统帅,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他,依然泰然处之。
  结尾:王朗败在了想跟诸葛亮讲道理,然而王朗忽略了自身的身份,低估了诸葛亮骂人的口才。
  王朗的说辞可以归纳为四段话。
  一、天数可变,既然汉朝能取代秦朝,难道我大魏就不能取代汉?
  二、汉朝皇帝昏庸,而我朝皇帝贤明,皇位就该由我朝天子来坐。
  三、蜀乃边陲小国,而大魏兵多将广,你打不过,何必白费功夫?
  四、兵戎相见,只会使百姓遭殃,我劝你不如早早投降,既对百姓好,对你也好,我担保你投降后,封侯拜相。
  这套说辞有道理吗?坦白说,有道理。
  谁规定皇帝只能由刘氏来坐?
  刘氏皇帝昏庸无能,曹操出来救场,凭什么他这种贤者就不能取代刘氏?
  并且魏强蜀弱,是事实。挑起战争会使百姓遭殃,也是事实。
  这套说辞对于老百姓,很有说服力!所以王朗的话很有道理。
  但是这种有道理话从王朗口中说出,总感觉很别扭,貌似在哪里听过。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画面?
  王朗是何许人?用演义中的话说"汉朝大老元臣,初举孝廉入仕"——王朗能爬到魏国司徒之位,是因为他在汉朝做过官。汉室并未亏待过他 。而他一个食汉帝之禄,却不为汉室分忧的人咒骂汉室不仁,扬言汉室该灭亡这种话,岂不是很滑稽搞笑吗?
  就好比汪精卫投敌,跑到前线宣讲,说你们不愿意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中国军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管他说得对不对,只要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有道理就没道理了。只要指明了汪精卫狗汉奸的身份,自然而然的可以激起己方同仇敌忾之气。
  诸葛亮反击王朗也是一样。他根本就不跟王朗正面辩论,而是直接骂王朗是汉贼!不管王朗说什么,他就是一口咬定——你王朗是汉贼,你王朗是汉贼,你王朗是汉贼。
  面对诸葛亮一连串的人身攻击,王朗完全无还手之力。
  他既不能赖账——因为他背汉降曹是事实;
  他也不能反驳——因为作为叛徒,确实没什么好神气的。如果他为叛徒行为辩解,那岂不是说哪天大魏不行了,也可以背叛大魏?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王朗自然就输了。他能做的事,就只能是骂诸葛亮是村夫。也用人身攻击喷诸葛亮。
  但诸葛亮根本不给王朗还口的机会,揪着王朗的软肋继续人身攻击——你这种汉贼也敢说话?你这种汉贼就该闭嘴!你这种汉贼怎么不去死啊?!
  这种时候下,如果王朗脸皮够厚,也就是他打心眼里认同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别人骂他是汉贼,任凭诸葛亮羞辱,他还是会输,不过不至于气死。但是王朗对自己理论体系信仰不够坚定。嘴上说一套,可内心里却还是买诸葛亮说的那一套的账 。
  结果他经受不住折磨,内心纠结无比,最后暴毙而死。(应该是脑溢血之类的急症)
  如果在阵前跟诸葛亮对喷的是曹操(宁负天下人),是吕布(三姓家奴),诸葛亮也不会赢得那么轻松。因为曹操和吕布本来就不要脸。他们嘴上说不要,心里也确实是真不在乎。
  诸葛亮与王朗的阵前交锋可谓是精彩至极,的确单从言语上而言,王朗说的确实句句在理,毕竟王朗也是当代大儒,说话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出来之后,人们心中对于家天下的概念也淡了,毕竟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而作为当今最强势力的曹魏完全有能力和实力成为取代者,君子识时务,遵循时代的潮流,历史的大势也无可厚非,但是王朗却忽略了一些东西,最终导致他的怒而坠亡,那究竟是忽略了哪些东西呢?
  当今天下的人心向背以及汉朝余威
  对于王朗来说,良禽择木而栖没错,但是他忽略了此刻的汉朝还是余威尚存的,大汉天下虽然气数已尽,但是天下汉人还在,人心向背还不是此刻的曹魏可以完全取代的,这点从跟随了曹操一辈子的荀彧身上就可以看出来,毕竟区别于其他朝代的灭亡,汉亡是亡于强盛,所以说王朗说的话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他当众鼓吹这种背汉而向曹,以此为荣的说法在那个把名声看的特别重的年代就会被视作是一种巨大的羞辱,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朗被诸葛亮几句话就撂倒了的原因所在了,说到底,在王朗心中对于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存在芥蒂的,只不过平时他能说服自己这是正义的,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但一旦当中被揭穿内心就受不了了。
  被身份和名声所累
  作为汉朝重臣,以及经学大家,享受名声和身份带来的好处时也必然被这些所束缚牵累,就如同当今的公众人物一般,必须时时刻刻做好标准模范的作用,而王朗一味享受自己的名声的好处,却忽略了这名声带来的负担,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作为汉朝重臣,当代大儒却明知故犯?而且越是名声越高的,这种束缚和牵累的惯性就越大,大到最后轻易无法挣脱,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可能心中也觉得王朗所言在理,但却寥寥数句就能驳的王朗哑口无言。
  忽略了自己心理承受能力
  毕竟是读书人,心比天高,脸比纸薄,虽然早就做出了自己认为对的决定,并为此努力奔走着,但是脸皮确实太薄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随便被对手的几句话就使得自己心中方寸大乱,支吾难言,就好像现在的辩论一样,本来事物就是具有两面性或者多面性的,根本就不存在说谁对谁错,言之有理,引之有据,让人信服就是道理,而显然王朗压根没意识到这点,一时气血攻心,难以自辩,所以忽略了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导致王朗没能压过诸葛亮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说,不是王朗说的不对,而是说的场合,自身的身份,以及脸皮厚的程度都不行,这就是为什么,他自认为自己说的句句在理,最后还是被气的吐血而亡的原因所在了。
  面对面的对骂,很讲口才,急智,好多事例,明明自己占理,但一对阵,自己有理说不清,后输了,搞得哭笑不得,诸葛亮对王朗一骂就显出了诸葛亮的急才,口若悬河,把王朗骂得有理说不出。急死了。

渣男本色,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我是慎独jy,一个热爱写作的00后大学生,点击上方关注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图片来源星辰大海再别康桥现代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一份珍贵的党课教材这是一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课教材,也是一份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教材长22厘米宽9厘米,共23页,毛边纸手刻油印,由空白封面目录正文等三部分组成,1938年由中共东阳县委编印57位开国上将,排名真的有高低之分吗?萧克镇上将并非事实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817期。1955年全军首次授衔,开国上将评出了55位,后来又补授了王建安和李聚奎两个人,所以上将的总数最后是57位。在评衔名单确定之后,战功卓著的三野名将志愿军参谋长被授少将,彭德怀拍桌子他要是少将,我顶多中将1955年9月27日,一场盛典在中南海拉开了序幕。这场盛典是对军人的表彰,在这一天,曾经为新中国的成立出生入死的军人们,将被正式授予军衔,从元帅到士兵,都将佩戴上属于自己的勋章。军梁实秋的鞋带松了,妻子俯身为他系鞋带,谁知从此天人永隔提起莎士比亚,不得不提起梁实秋,他是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中,当之无愧的权威人物。正如梁实秋的高徒余光中说的那样莎士比亚只用了20年,而梁实秋先生译却用了了36年。莎翁是在太平盛世里心一等功臣,却蒙冤了45年,晚年时看到自己的武器嚎啕大哭1980年一位四五十岁的老兵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了北京军事博物馆。这位老兵是抗美援朝的功臣。在博物馆中,老兵在看到一排新机枪时停了下来。其实这排轻机枪左手边的第一挺机枪就是这位老兵当从大被同眠到大骂绝交,沈从文和丁玲之间究竟有什么恩怨?(说历史的女人第3期)丁玲和沈从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作家。丁玲的一生充满战斗和革命色彩,而沈从文则人如其名,显得平和而从容。二人在文学史上留下不少传奇佳话,被后人津津乐道1200多年风吹日晒,武则天为什么要给自己立一块无字碑呢?小编第一次来乾陵的时候是被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老公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深深地震撼到了,当我们沿着这个宽阔的司马神道一路往上走的时候,地势越来越高,仿佛感觉到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就坐在从全局来看,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未必是一步好棋中原是中国的中心地带,北达华北,东北南到长江中下游西入中国内地东临大海。当初项羽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自己坐镇徐州,自号西楚霸王。大封天下诸候王,希望天下从此太平。当初项羽为什么没听范如何评价被誉为当代诸葛的杨永泰,他的才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在谈及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时,杨永泰这个名字,在红军长征的各个阶段,他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应该承认杨永泰的文韬武略是出类拔萃的。在红军长征刚刚突破湘江防线,在向黔边移动之时他的画,让烈士后代落泪早安!来源人民公安报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长津湖将我们的思绪拉回抗美援朝时期很多战士为了守卫家国将热血洒在那个冰天雪地的战场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电影中的这句台词更是
蜀国可自守而固,却败于穷兵黩武蜀国可自守而固,却败于穷兵黩武。诸葛亮六出祁山皆败,是唐杰柯德式的愚蠢。或曰不北伐,莫非要等死吗?事实上,除了等死和主动攻击的找死这两个方法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儿,就连小鬼当家里的孩汉书译著18,七国联合起兵叛乱,王子刘彻立为太子公元前155年冬十二月,孝景帝下诏书说襄平侯纪嘉之子纪恢说不孝,阴谋造反,想要杀死纪嘉,属于大逆无道。现赦免纪嘉,仍然为襄平侯,其妻子儿子连坐的恢复原爵位,只判处纪恢说和他妻子儿子没有什么救世主满清入关前,就大明烂成那样子,依然有一些满族核心贵族想投靠大明,搞的皇太极不得不大搞既往不咎,同时,有很多汉化的满族人瞧不起同胞,觉得他们太low。哎,历史同此凉热啊,看看历史,很网庙十哲之首兆古一帝杨广现代被一部分网友过度吹捧称之为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功绩碾压秦皇汉武,吊打唐宗宋祖,连千古一帝都没办法赞扬这位神奇的皇帝,但杨广的功绩真有那么大吗?。杨广的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是把他是第32集团军总司令,却遭国民党通缉,1981年为何向邓颖超致歉李默庵,估计许多人对他不是很熟悉,李默庵也曾在黄埔军校中学习,并且还是一期生,后经历过东征北伐等,对了李默庵和周总理还是有很深的友谊的,因为周总理曾是黄埔的政治部主任,而对于这个学党史百年天天读11月11日重要论述1980年1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说有的国家认为东南亚的真正威胁来自中国。这个问题应弄清楚,否则不可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中国地方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还要毛主席频频为女婿孔令华夹菜,李敏见状忍不住打趣爸爸可真偏心前言图李敏毛主席孔令华毛主席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晚年的毛主席常常独坐在沙发上感伤,细数着那些已经离他而去的亲人。他经历了太多的离别,因此格外珍惜当下的生活尘封档案之230义盗尤鹞子不正常人类百科几十年前的案子,大家当故事看就好了1945年12月,三个多月前最先占领伪满洲国首都长春(伪满时称新京)的苏联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一名上校,代表苏军把从日本关东军司朝鲜半岛极简史(一)唐代安史之乱前半岛北方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郡高句丽半岛南方三韩新罗和百济中原王朝隋唐时期,半岛进入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三国时代。后来唐朝灭高句丽和百济,在半岛北部建立都护府。半岛爱收红包的五代第一夫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妻子刘氏,郭崇滔率领文武百官共奉,被立为皇后。刘氏出身低微,不明大局,一旦贵为第一夫人,即专收红包为务。有人曾把权势比作无时不在变化的液体,初尝是芬芳满口的白兰地,古代押运流放的女囚犯,来回足足数千里路,为何衙役们还争着要去古代刑罚严苛,基本上处于人治,法律思想虽然有了萌芽,但是始终未能发展起来。而且古代有着皇权这个巨大的毒瘤,皇帝的好恶以及下层官员对于皇帝心思的揣摩,都会在有意无意间制造出案子。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