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诸葛亮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而在喊天不助我,助曹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天不助诸葛亮。即便诸葛亮下令追杀司马懿,由于苍天助曹,也不会对司马懿构成任何危害。
  以前豹眼总认为司马懿这人很窝囊,而且很坏,隐藏很深,最后篡夺了曹魏的江山;认为诸葛亮一生忠于刘备、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而,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了解了一点历史之后,感觉远非如此,对于诸葛亮装神弄鬼很不感冒。现在反而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老懿子司马仲达。
  在豹眼看来,无论政治还是军事,司马懿一点也不比诸葛亮差,甚至要超过他。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拿司马懿一点办法也没有,这就是例证。
  诸葛亮用了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祈禳大法等等,但丝毫没有把司马懿咋地。
  反而是司马懿通过使者了解了诸葛亮的食饭量,就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几天啦。而且司马懿也会观看天象,看到大星自东北坠落西南,就知道诸葛亮已经死了。
  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安营下寨之法,深以为诸葛亮是天下奇才,那是司马懿会做人、爱学习。
  火烧上方谷,那是演义为了可读性增加的艺术色彩,不可以过度地解读,否则,就没有趣味了。
  既然诸葛亮能向风伯借来东风,为啥就不能向雨师请求不要有这西雨;既然神机妙算,咋就算不出有这西雨,为何不早在司马懿逃亡的路上设下伏兵哪?
  一切的一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都是借口,为了自己的失败找一块遮羞布。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而把这一失,归结于天意,那就是唯心论。
  失败都是有原因的,事先策划不周导致了失败,不可以归罪于天,那是逃避责任。
  在豹眼看来,事后诸葛,找出失败的原因,远比以"成事在天"遮掩失败更可取。
  因为,当时诸葛亮脑子一片空白。出现的结果太意想不到了。紧接着他追悔莫及,最后他又恍然大悟……
  故事发生在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在战术上屡败司马懿。司马懿就龟缩不出。诸葛亮想尽一切办法引诱司马懿出战,司马懿都置之不理。
  诸葛亮就假装在上方谷囤积粮草,准备和魏军持久战。于是,蜀兵驾木牛流马往上方谷大量押运粮草。在押运的过程中,故意被魏将夏侯惠、夏侯和抢走部分。
  司马懿对诸葛亮屯兵屯粮上方谷深信不疑。就计划到上方谷烧掉蜀军粮草,他先派人袭击蜀军祁山大寨使各路蜀军前去救援的。这样上方谷就空虚了,他再乘虚而入烧掉蜀军囤积在上方谷的粮食。这是釜底抽薪之计。
  诸葛亮在山顶上,居高临下对一切都洞若观火。他安排蜀军虚作救应之势。司马懿以为蜀军都去救祁山大寨了,就带领司马师和司马昭并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而来。
  守在谷口的魏延,舞刀拍马,装模作样地和司马懿战了三合,就急急忙忙地败退了。司马懿看魏延带的兵少,就放心大胆地追赶魏延。魏延引五百士兵退入谷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穰星》这样写的: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中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经不见了。懿心疑,谓二子曰:"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
  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杀出。张虎、乐綝亦各引兵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司马懿父子与张虎、乐綝合兵一处,同归渭南大寨。
  看,这两小段就是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全过程。从此以后,司马懿死心塌地地防守营寨,无论诸葛亮如何挑逗、激将、辱骂,他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了平息魏军众将的心情,司马懿还假惺惺地向朝廷请旨出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你司马懿请旨出战不是个天大的笑话吗?派你带兵到前线迎敌,不就是要出战吗?难道是去开联欢会的?和敌方作战是司马懿的本职工作,所以他的请旨就不言而喻了。
  魏明帝曹睿果然 心有灵犀一点通, 立即下旨,所有魏军兵将都坚守不出,违令者斩。这样一直熬死了诸葛亮。
  上方谷的大火突然被一场骤雨浇灭,这个可以解释。用今天的气象学来解释,就是上方谷的上空突然在短时间内温度骤然升高,空气液化变成水汽,又化成雨水,降落下来。但是,难以置信的是,大火烧了有一段时间,为什么地雷和其它的火器都一直没有引爆。这就解释不通了。
  很显然,司马懿父子抱头痛哭了一场,怎么着也得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大火都烧了好几分钟了,人仰马翻的,谷中一片大乱。地雷竟然没有爆炸,火器竟然丝毫无功。真的太匪夷所思了。 我认为这个结果的出现是因为蜀军的后勤保障有严重问题。其供应地雷和火器肯定是假劣产品无疑。否则不可能烧了好几分钟,还稳稳当当的,一个也不爆炸。 诸葛亮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知道,北伐战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了。所以,他心中的绝望到了极限。
  结合李严供应粮草不及时,结合苟安传播流言等等。蜀汉内部人员有魏国的卧底或者是奸细的可能性太大了。他们为诸葛亮提供了不合格的地雷和火器救了司马懿。
  其实,即使大火烧不死司马懿,诸葛亮也满可以趁机消灭司马懿父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孙子兵法》云: 利而诱之,实而备之,乱而取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司马懿对诸葛亮采取的是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的策略。而诸葛亮在上方谷可以采取 乱而取之 的策略。当时,司马懿父子被大火烧的焦头乱额,四处乱窜。敌方的这种"乱相"是军事行动中千载难逢的良机。但是诸葛亮却没有抓住机会。书中也交代埋伏在谷口的马岱因为兵力太少而放弃追赶司马懿。看这才是司马懿最后得以逃脱的主因。
  出现这种结局,应该说诸葛亮负有的责任不可推卸。 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将帅的性格也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这一次,就是诸葛亮的性格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我来分析一下给大家看看。
  第一、诸葛亮太过于精打细算,以至于功败垂成。
  1、 诸葛亮无论是用兵还是搞其他的都是讲究"精准"。人们常说 诸葛一生惟谨慎。其实,我还要加上一句:诸葛一生惟精准。 诸葛亮办事精准到什么程度呢?人家说三天造出十万支箭,那就绝对不会提前半天,也绝不可能拖后一个小时;人家在什么地方要埋伏五千兵马,就绝对不会埋伏六千;人家要交给子龙三个锦囊藏着三条密计,就绝对不是四个锦囊等等吧。
  而我就不是,如果办事需要五千块钱,我兜里就会装上六千;如果七天以内必须完成的任务,我就会在第六天完成;如果中午吃饭需要两个馒头,我就一定会买三个等等。总之,我办所有的事,都是必须留有余地。
  而诸葛亮不是,他办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恰到好处,毫厘不差。长此以往,诸葛亮就给身边的人留下了神机妙算、高深莫测、神神秘秘的高大形象。而我给身边的人留下了啰里啰嗦、笨手笨脚的印象甚至有时好像准备的过于充分而显得有点画蛇添足。 所以,得出结论:我远远不如诸葛亮!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也是这样,他把需要多少斤火药,多少颗地雷,多少枚火器计算的丝毫不差。绝对多一点不行。要是我,一看需要两千斤火药,我就肯定担心威力不够,就放上三千斤,就可能火势更猛,在大雨到来之前,引爆了地雷,点燃了火器。那么司马懿可就惨了,烧不死,也会被炸死,起码炸断个胳膊腿的废了他也可以呀!
  2、 埋伏的士兵太少。这应该也是诸葛亮经过严密的计算。他计算着,司马懿被大火烧的晕头转向了没有战斗力了,甚至干脆被烧死了,士兵们抬着司马懿的尸体跑出来的。因此留少数兵马在谷口等着无论司马懿是死是活,捡回去就是。 要是换做我这种性格,我肯定埋伏几万人,宁可浪费人力物力也不能浪费这次好不容易才引蛇出洞的大好机会。
  第二、诸葛亮太过于自信,继而疏忽大意,给司马懿的逃跑创造了机会。 我一直在怀疑诸葛亮的目的是做实验,而不是要捉拿司马懿。不然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诸葛亮最善于使用火攻。他应该清楚地知道,火攻之后应该如何收拾残局。而这一次火烧上方谷,诸葛亮竟毫无准备,似乎司马懿必死无疑而且是必死于大火无疑。军事行动没有任何人敢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因此都必须有预备方案,即第二套行动方案,甚至有的还计划了第三套行动方案。反观,诸葛亮火烧上方谷,似乎就在赌,赌的是: 司马懿要么被火烧死,要么就安全逃回。 诸葛亮丝毫没有任何其他的应急预案,这似乎怎么也说不过去啊!
  第三、诸葛亮为什么不使用"诸葛连珠弩"? 试想,如果诸葛亮在谷口埋伏几千士兵,每人都手持"诸葛连珠弩",那就相当于埋伏着几千个机枪手啊。司马懿的结果可想而知了。这个,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我怎么看,都觉得诸葛亮火烧上当谷,不是为了消灭司马懿,也不是为了活捉司马懿,而是为了打败司马懿。
  诸葛亮要的就是:"我诸葛孔明天下第一。今天的事实进一步证明,我比你司马老兄高明厉害多了。我来日不多了,留你一命,统一天下的苦差事就交给老兄你了。这是我的意思,也是天意。老兄应该明白吧?"
  "功成不必在我",这就是诸葛亮的恍然大悟。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让大家最惋惜的就是两件事。一件事是火烧上方谷降雨,一件事是诸葛亮祈禳延命的主命灯被魏延扑灭。前一件事让司马懿逃脱了性命,后一件事是诸葛亮没能延长自己的生命。这都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功亏一篑。不过,我们看书中描述的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这一段,就会发现里面有着一些微妙之处。
  一、诸葛亮火烧上方谷。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是发生在他最后一次北伐期间。在这一次北伐中,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最后的较量。诸葛亮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因此准备在这一次北伐中,毕其功于一役。这一次北伐成为诸葛亮准备最充分的北伐。
  诸葛亮汲取前几次北伐的经验教训,对过去的种种缺陷都做了弥补。他积聚了三年粮草,用木牛流马运输,解决了后勤供应困难的问题。他用八阵图来训练军队,使得军队在野战中居于不败之地。他选择山岳地带与魏军交锋,充分发挥自己的兵种优势。在战术上,诸葛亮也采取了机动作战的方式,诱使司马懿与自己在野外决战。
  这一切当然给曹魏的主将司马懿很大的压力。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交手数次后,决定以坚守对峙的战术,来和诸葛亮拖时间。他准备利用诸葛亮的后勤供应困难,不和诸葛亮进行决战,在诸葛亮的粮草耗尽后等待蜀军自行撤退。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再对蜀军加以追击,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实际上是双方意志的搏斗。司马懿顶着部下求战的心理,与诸葛亮固守不战,这样他主场作战的优势就会持续发挥出来,为自己赢得优势。诸葛亮则针对司马懿的战术,采取种种手段,逼司马懿尽快与自己决战。他送巾帼给司马懿,司马懿向皇帝上表求战,利用中央派来的使者平抑了部下的怒气。
  诸葛亮针对司马懿想靠对峙来消耗自己的粮草物资的想法,采取战地屯田的办法,不断给司马懿制造压力。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抗中,诸葛亮的粮草供应就成为了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为此,诸葛亮用这一点做诱饵,吸引司马懿出战。
  诸葛亮在巡视战地的时候,发现了上方谷这个绝佳的地方。这个地方又因为形似葫芦,被称为葫芦谷。前面可容千余人,后者可容四五百人。在后面的山谷有一条小道出谷,只能容一人一骑。诸葛亮便派马岱在这里布置埋伏,把这个地方伪装成自己的粮草存储重地,并且用木牛流马的运输队向谷中运粮。
  有一个民间故事是讲猎人是如何捉狡猾的狐狸。猎人为了引诱狡猾的狐狸,就用诱饵将狐狸一步步引出来,然后活捉它。诸葛亮对待司马懿这个老狐狸就是采取了这个办法。他故意让司马懿袭击自己的粮草运输队,将上方谷的信息透露给司马懿。司马懿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又有着毁灭诸葛亮粮草结束战争的诱惑,最终司马懿决定袭击上方谷。
  在这一次攻击中,诸葛亮派魏延率领五百人马引诱司马懿进入上方谷,派马岱率领五百人马守在谷口,事先在谷中建造草房,装满木柴,并埋设地雷火器。等司马懿入谷后,马岱就放起火来。当时人算不如天算,正当司马懿和两个儿子抱头痛哭等死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浇熄了大火。司马懿的接应也赶到救援,司马懿趁机冲出谷口,逃回了大营。诸葛亮处心积虑的计谋就这样被一场大雨给破坏了。
  二、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我们从书中看这一段描写,似乎一切都是天意。如果没有天气突变,司马懿父子就全被烧死在上方谷中了。这样,诸葛亮最难缠的对手就消失了,并且失去主帅的魏军群龙无主,也会成为诸葛亮的囊中之物。接下来诸葛亮就可以席卷关中,威胁关东。东吴在蜀军胜利的鼓舞下,也会积极攻打曹魏。这样一来,诸葛亮重建汉室江山的理想还有实现的希望。
  因此,诸葛亮在看到司马懿父子逃出上方谷的时候,才会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那么,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父子逃走的时候,为何不去派兵追击,反而是在独自感叹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诸葛亮的计谋本身上。正是他的计谋中的破绽,才造成了这不可挽回的失败。
  诸葛亮的火烧上方谷的计谋中,最大的缺点就是,用于上方谷本身的军队太少。这使得上方谷的计谋只能是孤注一掷,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烧死司马懿父子,让司马懿稍有喘息之机,这个计谋就不可能成功。就更不要说上方谷还突降暴雨,浇熄了大火。
  诸葛亮在上方谷布置了埋伏,可是在那里只埋伏了一千人马。这一千人马还分为两部分,魏延率领五百诱敌,马岱率领五百截断谷口放火。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在这里,却动用了中军护卫人马和张虎、乐綝率领的五千人。
  司马懿还使出惯用的招数,将军队分为前后两部分。他率领军队在前面放火,张虎乐綝的五千人在后面接应。这样,如果司马懿不能被火迅速烧死,张虎、乐綝的五千人马就可能将司马懿救出去。仅仅靠马岱的区区五百人马是不可能阻止住司马懿突围的。
  那么,即便是如此,诸葛亮率领了十万大军北伐,手中至少还有数万人马。他派这些人马去追杀司马懿,也是可以的。可是,我们看到,诸葛亮手中并没有留下什么军队,他将军队一部分用来防守祁山大营,而另一部分被他派出去攻打魏军的渭南大营。这样,诸葛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逃走,而手中却没有兵力去追杀他。
  而在上方谷的兵力布置,也有很大的漏洞。这是因为,上方谷本身并不大,前后两个谷加起来也不过才能容纳一千五六百人。而魏延率领的五百诱敌之兵,也是进到谷中。那么,司马懿如果率军进入,最多只能带几百兵。近万的魏军只有几百兵入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种景象是什么样的。假如司马懿没有混杂在先头部队中,没有进入谷中,这条计策岂不没有实施就失败了吗?
  对于魏延的使用,更是让人不可理喻。让魏延率领五百人马阻击司马懿,本身就是大材小用。司马懿要袭击上方谷,派一员普通将领就可以了,魏延这样的大将应该用在关键的地方,而且在布置上方谷火攻时,诸葛亮还专门单独将马岱叫到帐中安排一切事项。他在布置完后,又附耳交代马岱,让他堵塞住上方谷的后路。
  这种安排一看就知道是对付魏延的。上方谷的后路仅仅能够通过一人一骑,这样的地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算是不堵塞,司马懿也不可能从这条路逃出来。而这条路堵塞住,魏延和他的手下五百人马就没有了退路,只能和司马懿一起葬身火海了。可以想见,当时的上方谷中,里面的葫芦谷是魏延,外面的葫芦谷是司马懿。大火一起,双方都陷入了绝望。
  这是因为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一定会谋反。在这次北伐中,他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就对魏延下了死手。在这次火烧上方谷的行动中,如果司马懿一死,诸葛亮北伐的胜利就在眼前。魏延对于诸葛亮来说,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因此,诸葛亮决定在火烧司马懿的同时,连同魏延一起烧死,以除后患。
  这样,当暴雨浇下的时候,整个上方谷地区的两支蜀军各行其是。魏延的蜀军刚刚死里逃生,和司马懿一样丧魂落魄,没有战心。而马岱的区区五百人马,要对内阻击司马懿,对外抗击没有入谷的优势魏军,这是马岱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以马岱的能力,他连追击司马懿败兵的勇气都没有,就更不要说杀死司马懿了。
  如果诸葛亮不是想要一劳永逸除掉魏延这个隐患,让魏延代替马岱,还可能会出现魏延斩杀王双的情景。可惜,由于诸葛亮过于相信自己火攻的威力,将机会错失了。
  结语: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遭到了司马懿顽强的阻击。诸葛亮为了消灭司马懿,采取诱兵之计,将上方谷伪装成自己的屯粮重地,引诱司马懿前来袭击。司马懿最终上当,被魏延诱入上方谷,遭到了马岱的火攻。
  但是,由于突然降下暴雨,让司马懿逃脱了被烧死的命运。诸葛亮在得知消息后,也无可奈何。这是因为,诸葛亮对上方谷火攻的成功过于自信,没有为失败做出预案。他手中的大军派去攻打魏军的渭南大营,上方谷只有马岱的五百人抵抗上万曹军的内外夹攻。唯一可能创造奇迹的大将魏延,则被诸葛亮封锁在谷底。
  诸葛亮的所有计划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上方谷烧死司马懿的基础上。而上方谷的失败,将诸葛亮的计划全部破坏了。这样,诸葛亮只能眼睁睁看着司马懿逃走。而且从此之后,成为惊弓之鸟的司马懿再也不敢出战,再也没有诸葛亮决战的机会。诸葛亮只有抱着遗憾,病逝在秋风瑟瑟的五丈原上。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天不助我,而助曹"一说出现在新三国,而在老版本中,诸葛亮最后说的一句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死对头,因为有着司马懿的存在,才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功而返,甚至是有所损失。当然,这并不是说司马懿这位冢虎比诸葛亮这位卧龙厉害多少,而是因为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谨慎的人。正是因为两人都用兵谨慎,且又每次能够猜对对方的心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诸葛亮作为率兵出祁山的主动一方,常常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司马懿被困上方谷一事,就是诸葛亮针对司马懿而设的计谋。当时,诸葛亮为了能够清除司马懿,其一方面命令马岱将葫芦谷的后路阻断,在里面暗射伏兵;同时,又命令魏延做疑兵去诱敌。两者以七星旗为方向,七盏明灯为暗号。
  从诸葛亮的布置中,其实不难看出,无论是马岱,还是魏延,他们所率领的士卒都不会太多。毕竟,如果士卒较多的话,不仅会引起司马懿的注意,达不到埋伏的效果,更是会让行动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换句话来说,诸葛亮是希望一次性能够把司马懿解决在上方谷的,而不是说要进行第二次。
  但事与愿违,诸葛亮的计谋很成功,也的确把司马懿引进上方谷而进行火箭射击。但是,正当这个时候,老天突然下起了雨来。正是因为这样的戏剧性变化,让司马懿有了一线生机。
  一方面,司马懿虽然中了魏延的诱敌之计,但其只是率领中军追击而已,其余人马还是以三五千一队,一二千一队在祁山大寨附近活动,且祁山大寨和上方谷的距离并不是很远。另外,还有张虎、乐綝两位名将后代各自率领着五千兵马在后方接应。
  可以说,当一场大雨下来时,本已有死志的魏军突然涌现一股求生意志,他们爆发的力量根本不是马岱,或者是魏延这五六百蜀军能够抵挡的,这和魏延的个人勇武无关。毕竟,他们的大后方还有魏军不下一万的接应大军。
  另一方面,因为蜀军是以七星旗为方向,七盏明灯为号。因为刚放出一把大火,又突然有雨水浇灭,二者结合所产生的烟雾还是较大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虽然能够在山谷上看到司马懿,以及张虎等人的举动,可以命令摇旗,但是马岱和魏延等人却看不到,视野不够。
  最后,诸葛亮是是一个比较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玄学之人。譬如,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在胜利回师的途中,经过泸水时,江面突然狂风大作,孟获说是之前战死异乡的士兵作怪,要以人为祭品才能够平息。但是,因为他不想沾染过多的杀孽,才用馒头(音谐蛮头)来代替。当然,还有华容道关羽放曹操,以及黄承彦放陆逊,等等一系列事件。
  从这些事件中,不难发现,诸葛亮是一个很讲究一次性解决问题的人,而且如果事情扯上一些神秘因素的话,他就会以玄学中的一些理论来说服自己,甚至是以理服人。因此,司马懿在上方谷能够逃脱掉,以诸葛亮的观点看来,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奈何"天不助诸葛,而助曹。"
  诸葛亮上方谷设计火烧司马懿,是发生在他第六次北伐曹魏的战争中。而诸葛亮病逝却是在第七次北伐途中。这就是说火烧司马懿时,诸葛亮很可能已经知道了,自己将命不久矣。在围烧司马懿时,突然天降暴雨将大火浇灭。当时诸葛亮悲痛地感叹:天不助我,而助曹。对这场埋伏战,诸葛亮无疑是煞费苦心的。但暴雨浇灭了大火的同时,蜀军依然处于山上,司马懿大军依然被围困于上方谷内。可以说当时的曹军正士气低迷,诸葛亮为何不追杀司马懿呢?甚至诸葛亮可以让弓箭手当场射杀了司马懿?
  诸葛亮感叹的天不助我,而助曹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老迈的诸葛亮,已经被数次北伐失败,磨平了锐气,他开始信命了。另一方面,他想尽全功于一役。当年在隆中时,诸葛亮为弱势的刘备做出的谋划是: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要想和此二人争锋,主公(刘备)需要占据人和这一优势。换句话来说,当时的诸葛亮是相信人定胜天,并不信命的。
  但上方谷的大火却浇灭了诸葛亮的希望,让他开始信命。上方谷之战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又是什么呢?难道真是单纯的诛杀司马懿?人们常说《空城计》是司马懿放了诸葛亮一马。这是因为司马懿想"养匪为患",借助领兵在外对抗诸葛亮的机会摆脱魏国君主的控制。人们只看到了司马懿放过诸葛亮这一次,却遗忘了诸葛亮多次可以诛杀司马懿。可以说司马懿是诸葛亮多年来培养的一个对手。
  诸葛亮熟悉司马懿的打法,且司马懿还和魏国君主相互猜忌,没有任何一名曹军主帅,像司马懿这样符合蜀国的利益了。诸葛亮放过司马懿,亦如当年故意放走曹操一样,诸葛亮希望能逐步蚕食魏国。到了关键时刻,诸葛亮再尽全功于一役除掉司马懿,那时魏国上下必然会大乱,随之蜀军便可乘胜吞并魏国的大部分领土,扭转大局。上方谷之战,就是诸葛亮以司马懿性命,换取的尽全功于一役的大战。
  这一战司马懿必须死,这样在气势上蜀军就可以打击魏国,让魏国上下畏惧蜀军胆寒。其次诸葛亮也想借助这一战,吞并曹军的主力。因此便可以说上方谷之战,诸葛亮希望达成两个战略目标:一、除掉司马懿,二、歼灭曹军主力。火烧司马懿失败后,放箭或是乘胜追击都能到达第一个战略目标。但无法达到第二个战略目标。曹军占据地理和人数上的优势,不能歼灭曹军主力,蜀国便无法扭转大局。因此诸葛亮才会感叹:天不助我,而助曹。
  诸葛亮不在乎司马懿的死活,他更在乎能否歼灭曹军主力。要不然他会感叹:天不助我,而助司马懿。诸葛亮一生用计谨慎,很少冒险。既然司马懿是诸葛亮多年刻意培养的对手,那他为何又要在上方谷战役中,除去司马懿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上方谷之战,诸葛亮的叹息即是叹息蜀国时运不济,未能尽全功于一役,也是在叹息自己将命不久矣,不能为蜀国做更多了。
  可能当时的诸葛亮也意识到,自己死后蜀国被魏国吞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上方谷之战失败后,第七次北伐时的诸葛亮更是在途中病重。当时姜维就对他说:丞相何不用禳星之术为自己延寿呢?随后魏延闯帐,踩翻七星灯后,姜维大怒要拔剑杀了魏延。诸葛亮却出面阻止姜维说道:天意难违,罪不在魏延。这就是说:当时采用禳星之术的诸葛亮也很矛盾。
  他既信天命,又相信事在人为。导致诸葛亮如此矛盾的原因,正是因为屡次北伐失败,让磨没了锐气的诸葛亮也很迷茫。自己究竟还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呢?上方谷之战,是诸葛亮赌上国运的一次战役。天降大雨,让司马懿得以活命,这也让诸葛亮意识到此时天时,人和都不在蜀国一方,蜀国迟早会被魏国吞并。意识到这些的诸葛亮,哪还会去管司马懿的死活。他只会为未能完成刘备的重托,而悲叹。年轻时携手刘备建立的功业,即将毁于一旦,再也没有老将去体会诸葛亮的悲凉。侥幸活下来的司马懿,随后便加快了揽权篡魏的步伐。
  诸葛亮在火烧上方一仗时的表现,表面上确实让人费解。既然,上方谷是诸葛亮呕心沥血布置的一个大陷井,依诸葛亮谨慎的性格,为什么不留一手,在山上多布署一些弓箭手,要知道,蜀军的无当飞军,和诸葛亮发明诸葛连弩,那是可是令魏军闻之色变的兵种。真那样话,就是有一百个司马懿也活不了。可是,上方谷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一命。诸葛亮听说后,也只是说了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也没有下令士兵继续追杀。看起来,诸葛亮的举止有点怪异,可仔细分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一,诸葛亮没有多余的兵力。
  诸葛亮布置在上方谷消灭司马懿,一是因为上方谷地势险要,的确是一个打埋伏的绝佳之地。没有这种地理优势的帮助,单凭蜀军的力量。要完成这么大规模的伏击战是不可能的。二是诸葛亮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在某种程度上讲也过于自信,毕竟,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不是谁都能制造出来的。所以,上方谷内的地雷和干柴的威力有多大,他比谁都清楚。也就是说,诸葛亮有绝对的把握,一旦,所有计划都能如愿,无需布署更多的兵力。
  由于,国力所限,蜀汉北伐时的兵力本就不多。大致有七,八万人马。为了保证火烧上方谷能够成功,还需要其后辅助动作,如坚守大营的人数,伪装屯田的人数,后续攻打魏军大营的人数。一番兵力布署下来,多余的兵力就所剩无几了,这也是,担任引诱任务的魏延只能领五百人的原因所在。
  二,诸葛亮是一个信命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为了理想矢志不渝,带领弱小的蜀汉,一次次以弱攻强,毫不畏惧。
  但是,他又知天理,信天命。如,在刘备攻打西川时,他千里迢迢派马良给刘备送信,提醒他:太白星处在雒城上空,主宰将帅,一定凶多吉少。
  五丈原上,他知命不长久时,做的那场续命的法事,慌乱中,魏延踏灭了主灯时,姜维大怒之下要杀魏延,诸葛亮拦住了姜维,并说: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
  这种性格决定了,诸葛亮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刚强的人。但是,刚强的表面下,也有他柔软的一面。一旦,有东西能击到这个柔软的地方,结果,就很危险。
  上方谷的这场雨,就是那个击到他心中柔软地方的东西。受到打击的诸葛亮心中知天理,信天命那一面又泛了上来。
  所以,诸葛亮长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综上所述,是诸葛亮的复杂的性格和理想之间的纠缠才让做出了非夷所思的决定。
  上方谷天降大雨,助力司马懿成功逃脱,诸葛亮之所以不下令手下追杀司马懿,而是不断感叹天不助他,其实主要是有三大原因!
  火烧上方谷
  火烧上方谷的故事,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期。当时诸葛亮巡查战场,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个地方两山夹一谷,形如葫芦,里面可以容纳上千人,是个天然打伏击的地方。于是诸葛亮便问手下,这地方叫什么名字?手下回复,这叫葫芦谷,又叫上方谷。得到属下回复后的诸葛亮,脑海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在此地玩死司马懿!
  原文:孔明看了,心中大喜,问向导官曰:"此处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号葫芦谷。"孔明回到帐中,唤裨将杜睿、胡忠二人,附耳授以密计。
  诸葛亮是个用兵老手了,而是是个玩火专家,当年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诸葛亮已经将火攻战术玩得非常顺手了,现在突然看到上方谷这么个绝佳的地势,他立马就想到了火攻之术,准备在此地设伏,一举烧死司马懿,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
  但是司马懿也是个聪明谨慎之人,他和诸葛亮作战的套路就是坚守不出,把诸葛亮的粮草耗尽就行了,他不出来打,诸葛亮又怎么可能把司马懿引到上方谷呢?此问题的关键便是粮草!诸葛亮数次战败,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没办法,蜀道太难走了,运粮食太困难了。而司马懿也是深知这点,所以总是能够踩准诸葛亮的尾巴。既然粮草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那么能不能解决粮草问题呢?
  我们普通人可能对此没有好的办法,但是诸葛亮并非常人,经过一番探索,他成功发明了木牛流马,用于搬运粮草!人力运粮,总会有疲惫的时候,而木牛流马,就是个机器,根本不用吃饭喝水,所以他们能够不间断地搬运粮草,这样便能轻松的解决蜀军的粮草问题!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一经问世,彻底吓懵了司马懿,因为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挡住诸葛亮,就是以持久战来消耗诸葛亮的粮草,现在诸葛亮粮草充足,不怕持久战了,那还怎么玩儿?
  原文:忽哨马报说:"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人不大劳,牛马不食。"懿大惊曰:"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
  司马懿决定派人去抢几个木牛流马,想看看这玩意儿是否有传说的那么神奇,是否真的可以不费人力,连续运粮。而诸葛亮那边,在得知木牛流马被抢后,不仅不担心技术泄露,而且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司马懿上套了!
  说白了,木牛流马之所以制造出来,压根儿就不是为了解决蜀军的粮草问题,而是为了引诱司马懿上钩,诱使司马懿来袭击上方谷!因为上方谷就是木牛流马的运输目的地,这便是诸葛亮的"屯粮重地"!
  经过双方的斗智斗勇,最终狡猾的司马懿还是上当了,中了诸葛亮的圈套,认为上方谷就是蜀军的屯粮之处,于是准备带人前来袭击上方谷。诸葛亮呢,也早已经在上方谷准备好了伏兵和引火之物,就等着司马懿钻进来。为了彻底打消司马懿的疑虑,诸葛亮还专门派魏延去引诱司马懿,让魏延也钻进上方谷,一旦有伏击,魏延也跑不掉,只有这样,司马懿才会真正的放下戒备,冲进上方谷!
  最终,司马懿中计,冲击了上方谷,遭到了伏击,差点被一把火烧死。可就在大火烧得正旺时,天空却突然降下暴雨,直接将大火扑灭,而且就连诸葛亮预先埋设的地雷火器,都被浇灭了,无法爆炸,这可给了司马懿极大的机会啊,于是司马懿趁机率军冲出了谷口,逃出了上方谷。
  原文: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儿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
  诸葛亮原本还在心中暗喜,花费了这么多功夫,终于把司马懿这老狐狸引诱了过来,终于可以一把火把司马懿给烧死了,结果属下却给他带来了天降大雨、司马懿跑了的消息,令诸葛亮大为震惊!然而在震惊之余,诸葛亮却并未发布全军出击,追杀司马懿的命令,而只是在喊天不助我,助曹!这是为何呢?明明此时追击司马懿,很有可能还有机会诛杀司马懿啊,为啥诸葛亮放弃了呢,为啥他只是在不断感叹呢?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诸葛亮比较信命
  诸葛亮这个人,能力非常强,会看星象,能根据星象判断大将的生死,比如关羽、关羽身死时,诸葛亮都会看到将星陨落。
  除了这个本事,诸葛亮还会天文地理,当年赤壁之战,火攻之计虽已定下,但谁都不知道何时会有东南风,何时能够实施火攻计,唯有诸葛亮算清了起风的时间,令人惊叹,这堪比人工天气预报啊。
  另外,诸葛亮还擅长火攻之术,他这一生,用火攻之术击杀的敌人非常多,在他看来,烧死司马懿,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要司马懿敢来,他就必死无疑!
  按照诸葛亮的这些能力叠加,其实火烧上方谷,基本是万无一失的!以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通,他必然能够算到上方谷当天不会下雨,结果呢,天上突然就降下了暴雨。诸葛亮玩了一辈子的火攻,啥时候遇到过这么离奇的事情啊?当年火烧藤甲兵,情况和火烧司马懿差不多,可也没有出现这种突然天降暴雨之事啊。很明显,这件事情不寻常,也许在我们现在,会有很多人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说这场雨是因为空气剧烈运动引起的,但当年的诸葛亮又不懂这些物理知识,而且人家火烧藤甲兵的时候也没出现这种情况啊,所以说,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天意!是上天不想让司马懿死!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喜欢看星象,喜欢信命之人,此时既然上天的意思是不让司马懿死,那么诸葛亮自然就不会再下令去追杀司马懿了。事实上,关于诸葛亮信命这一点,从后面的祈禳之术也可以看出。
  当时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于是设置了七星灯,只要主灯七日不灭,他便可以续命。而到最后一天时,魏延的突然闯入,却直接将主灯扑灭,令续命计划破产。看到这里,很多人估计会疑惑,诸葛亮干嘛不进行第二次祈禳之术,再来一次续命嘛,这一次不准任何人进营帐,不就可以保证主灯不灭了吗?为何诸葛亮不这么干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亮信命,他认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魏延闯入扑灭主灯,就是上天告诉他,你诸葛亮不能续命了,所以他放弃了继续续命的打算。殊不知,这万一是魏延故意的呢?万一再一次续命就可以成功呢?
  所以说,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逃出上方谷后,之所以不让手下去追杀,而只是感叹天不助他,就是因为他这个人比较信命,认为这一切都是天意,是天意不让司马懿死,他不能逆天行事!
  二、追杀司马懿不一定能够成功
  在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已经逃脱之时,司马懿早就跑得老远了,这个时候如果诸葛亮再命令全军出击,追杀司马懿,成功的可能性其实并不是非常高!按照司马懿那种忍耐的性格,只要他逃回了大营,他必将下令紧闭寨门,不准出击,这样的话就算是蜀军追上去了,也无法击破魏军大营。而后续的事实也证明,司马懿回到大营后,立即勒令众将,不准出战,就打算一直这么耗着,耗死诸葛亮!
  诸葛亮用兵非常谨慎,若不是有百分百的把握,他是绝不愿意冒险的,他知道成功追杀司马懿的可能性比较低,肯定是不会这么干的。这就好比当年的子午谷奇谋,魏延的想法虽然好,但是诸葛亮认为成功可能性低,会坚决不同意的!
  三、罗贯中不让诸葛亮追杀
  火烧上方谷的故事,本来就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在正史中压根儿没有这回事,所以在此战中,罗贯中是肯定不会让司马懿被杀的。司马懿被困上方谷,罗贯中可以给他下一场定点暴雨,精准扑灭上方谷内的大火,帮助司马懿逃离。司马懿逃离后,他又怎么可能让诸葛亮再去追杀司马懿呢?万一真把司马懿搞死了怎么办?后面的故事还怎么写?曹魏谁来篡夺?晋朝谁来建立?
  结语
  综合来看,诸葛亮眼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却不下令将士追杀司马懿,而在喊天不助我,助曹,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诸葛亮比较信命,他认为司马懿逃离乃是天意,所以不追;二、诸葛亮用兵谨慎,他认为追杀成功的概率性比较低,所以不追;三、罗贯中不让,万一真把司马懿搞死了,后面没法写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当时的诸葛亮已经生病,没有办法与司马懿周旋,司马懿也并不是一直坚守不战,而是经过上方谷一战之后才决定的坚守不战,在上方谷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利用上方谷的地形和地势,把司马懿引进谷底。因为谷底杂草丛生,诸葛亮早就派人在上方放火。
  最终司马懿大军被大火围困在谷底不得挣扎……
  而司马懿自己也认为自己要命丧于此,但哪知道上天却突然降了一场大雨,司马懿大笑,这是连上天都在帮助他,所以司马懿乘着大雨便逃出谷底。
  至于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杀掉司马懿?
  第一在当时,诸葛亮的准备并不充足,不说有没有安排弓箭手。之所以能够引司马懿进入谷底,就是因为其部下极少,才让司马懿轻敌,所以才能引司马懿进谷底。
  第二就是因为当时的火势太过庞大,诸葛亮距离司马懿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诸葛亮等人在上方山丘远远的看着司马懿被火势吞灭。如果诸葛亮等人距离太近,稍有不慎也会被大火所吞噬,所以在司马懿准备逃跑的时候,诸葛亮也没有放箭,因为很可能是当时的情况确实来不及追赶,也没有办法追赶,从而导致了弓箭手的射程不够……
  这并不予盾,因为司马懿趁大雨逃遁的时候,时在让诸葛亮始略未及。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藤甲军 ,火烧赤壁,为何在火上方谷这一仗就失算了呢。
  这还得从他坐那把轮椅说起。诸葛亮走到哪都坐着个四轮车,尤其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他就不怕追兵撵上来吗。再说,那玩意多笨呢。
  其实大家不如道,诸葛亮四轮车上有三样东西离不了,走到哪都带到哪。
  三样东西都什么呢?一样是地图。一样是原始的指南针。还有一个精致的小陶罐 ,里面装的是经提炼的盐 。诸葛亮走到哪里都拿在手里把玩 ,还时不时的捏起点品尝 。
  这叫观盐,一般一两天之內的天气变化都可以馈测出来。那说这准吗?你如果留心观察也准。诸葛亮没去过北方。南方气多候朝湿,方法很准。
  诸葛亮就是以这东西忽悠众人的,当然那时候的人也单纯,又没人敢问,所以屡试不爽。
  火烧司马懿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生病。六出祁山让诸葛亮健康出现严重问题,时常头昏眼花,四肢无力,手指又受了伤。
  这天诸葛亮出外散步的候,没坐四轮车。大营里煮马肉,由于没找到盐,便把诸葛亮的盐罐拿来用了。用完之后,几名火头军才觉得害怕,就把一些面粉搀进盐里,偷偷送了回去。
  这要是换平常,诸葛亮一眼能看出来。可惜这会头昏眼花,手又不好用,就判断近两天没雨,才设巧设计火烧上方谷。
  其实,大雨烧灭上方谷之后。诸葛亮灰心丧气,体力不支,人们都忙着抢救他了,哪里还有心情追杀司马懿了。
  上述根据民间传说整理,并无历史记载。欢迎评论,谢谢。
  人生在世,要的就是一股心劲。领兵打仗也是如此。
  诸葛亮为骗得司马懿出营对战,百般思虑,昼夜不眠。最后想到用粮草来当诱饵。
  大家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为了让司马懿进入圈套,竟然在上方谷布置粮草谷堆,而且是真的粮食。
  司马懿进入上方谷后,命令军士打开粮仓查验真假。
  诸葛亮深谙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真理,把大军粮草真的放在了上方谷,颇有背水一战,只可胜不许败的气势。
  这才使得多疑谨慎的司马懿上当,从而没有进一步发现粮草下面的火药。
  当司马懿全军进入上方谷,为抢得蜀军粮草而欢呼雀跃之时。诸葛亮携伏兵粉墨登场。
  上来就是带火的弓箭一通乱射。刹那间,火光冲天。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的司马懿,清醒了之后,立马带兵想冲出上方谷。
  然而,碰到了早早埋伏在此的魏延大军。
  怎么办?前有伏兵,后有大火,两面是悬崖峭壁,躲都没地方躲,完完全全成了活靶子。
  没办法,临终相互宽慰吧。司马懿父子抱在一起,仰天长啸,难道我父子二人今日要葬身于此。
  蜀军将士心中大悦,丞相真乃神人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把对手几十万大军消灭了。就冲这,那几堆粮食烧的值啊。
  话音未落,天公不作美,戏弄了诸葛亮一番。下起了瓢泼大雨。
  剧情反转。
  原先以为绝无生路的司马大军,顿时有了冲劲,加上魏军的援军也来了,正在谷口与蜀军交战。
  而原先欢呼雀跃的诸葛大军,被淋成了落汤鸡。好好的一场胜利,就这么被老天夺走了。
  诸葛亮也是被气得口吐鲜血。
  "天不助我,助尔曹"。此时的蜀军士气低落,浑然没有了气势。加上司马懿的援军也来了。
  而刚刚的那一场大火,把蜀军的粮草也给烧了。
  背水一战的对立面就是全军覆灭。什么都没了,还拿什么去追击司马懿。
  所以说,此时的诸葛亮不是不想追司马懿。而是不能拿数万蜀军将士的性命开玩笑。
  心劲没了,什么都没了,命都不久了。

死刑犯在执行枪决时,会根据犯罪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枪械执行吗?作为多次执行死刑犯的退休武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一般来讲,以前执行死刑是由武警来执行的。当然,各个地区都有一定的区别,但普遍采用的方式都是枪决,基本都是八一杠或者其他半自动步枪怎么评价战神小诸葛白崇禧?民国时期曾流传这样一个说法中国只有三个半军事家。至于这三个半军事家是谁?版本很多,但无论哪个版本,都有白崇禧。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生于广西桂林南乡山尾村,字健生。白氏祖先是位和平解放七十年西藏旧貌换新颜作者佐兰斯帕希奇(ZoranSpasic),塞尔维亚与亚洲国家合作中心主任编译赵芃七十年前(1951年)的5月23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光荣岁月丨大山里的游击战民兵张凤林的战斗生涯回忆(七)前情回顾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匪盗猖獗,张凤林作为民兵参与剿匪,最终,县支队与民兵歼灭了大部分伙会。1948年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于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慈禧西逃昌平知州不开城门,杀了,怀来县准备小米粥,官升三级作为晚清最高掌权者的西太后是幸运的,她虽然亲历了满清政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却在清朝覆灭前撒手人寰,没有见识到她苦苦支撑的满清政权在革命党人摧枯拉朽的斗争中轰然倒塌。这位一生都醉心于权打扫战场时,为何敌军的尸体不能乱翻战争往往是无情的,战场上也充满了杀戮,而这些战争如同坦克的齿轮,碾压着鲜血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而到了近现代,随着热武器的逐渐流行,战争更加频发,也显得更加残酷。或许上一秒还在与你谈笑儿子战场牺牲,母亲含泪祭奠,为何17年后又收到儿子的亲笔信?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多少家庭被战争弄得支离破碎,又有多少母亲见儿子的最后一面是他们奔赴前线的背影。可悲,可敬!有这样一位母亲,她遭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和他的俄罗斯夫人蒋方良2004年12月15日,在台北荣总医院,一位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躺在病床上,她已经被慢阻肺折磨得痛苦不堪了,弥留之际,一向沉默寡言的她挣扎着问医生我死了之后,可不可以和我先生葬1987年中印边境中国三个军已整装待发,印度为何突然怂了不打了每当提起印度这个老邻居,除了想起他的咖喱和飞饼之外,最让我们记忆深刻且耿耿于怀的就是印度总是不断地挑起与我国的边境冲突。除了1962年的中印战争之外,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发生在1981949年胡志明奔赴广西求援,陈赓赴越助阵边界战役大获全胜1949年随着54门礼炮齐鸣28响,新中国在万众欢呼声中成立,宣布解放全中国。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像中国一样能够在人民同心协力的拼搏下获得新生,与此同时的越南仍然处于与法国侵略者相交西楚霸王项羽难道才是秦始皇的精神继承者吗?大秦帝国小说的叙事中,秦制虚拟的国家概念对封建旧贵族的镇压,所以,黔首是大秦依靠的群众,而六国旧贵族则是时时想着复辟的坏蛋。问题是,可能吗?电影秦颂剧照在秦制货币的阶级性一文中,三
苏联飞行员劫机逃亡中国,入狱8年,刑满释放才发现祖国没了一突如其来的警报1985年12月19日,我国北部边防某部队突然拉响了紧急警报,只见雷达图上一架没有识别的苏联飞机正直挺挺地朝齐齐哈尔飞来,这可使在场的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不得不对这红军师长和52团神秘失踪,中央多次出动寻找,村中民俗揭开真相2008年4月,贵州省锦屏县的工作人员正在档案馆紧张地查阅着资料。他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他们所查询地资料涉及到一件70多年前的历史谜案。1934年7月,按照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1978年李云龙原型去世,离婚惊动中央,临终遗愿前妻不准参加葬礼王近山的传奇经历2005年,我国上映了一部电视剧,讲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有建国之后几名军人的故事,这部电视剧一经上映就引起了讨论热潮,此后的数年间重播数遍,一位有血有肉的八路军团驻外杂谈(二)俄罗斯中餐馆风云30年见证华人在俄发展中餐文化博大精深,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从俄罗斯独立以来,俄罗斯的中餐业从小到大,见证了俄罗斯社会和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所以俄罗斯的中餐馆值得一写。下面的内容都来自本人搜缅怀毛主席美术作品之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文家市镇是浏阳市南部地处湘赣边界的一个小镇。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文家市东北王张作霖,我们对他了解有多少?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汉族,字雨亭,奉天省海城县北小洼村人。北洋军奉系首领。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毛泽东的工作方法六十条今天是毛泽东诞辰128年。缅怀一代伟人的同时,可以学习毛泽东所倡导的工作方法,推荐一份文件工作方法六十条。一文件背景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写了一篇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毛泽这里的铀造出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如今遗留多少放射性废物?乌兹别克斯坦辐射与核安全司特别关注苏联时期以来铀矿床积累的放射性废物。经查,乌兹别克斯坦积累了400万吨放射性废物,远低于其他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2。4亿吨,吉尔吉斯斯坦1。32亿吨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知识储备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一场伟大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一天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历程(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胜利前夕,解放日报报道原子弹轰炸日本,毛主席为何勃然大怒1945年8月6日,美军使用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造成约14万人死亡。8月9日,美军又在日本长崎投下一颗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造成约8万人死亡。当晚,毛秦灭六国事件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统一全国的战争。战国后期,魏赵韩齐秦楚燕七国争雄,各据一方。七国中,秦用商鞅变法,提倡耕战,发展生产,国富兵强,势力最盛。秦王赢政亲政后,以尉缭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