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古玩界曾经就闹出过一个笑话,说是贩卖文物的一个团伙拿着"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的瓷器招摇撞骗,界内回应道,如果这个都能骗到钱,那么玩友的下限也太低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洪熙"是朱高炽的年号,在朱高炽的时期,朱棣的庙号乃是"太宗",直到嘉靖时期,朱棣庙号才更为"成祖",所以嘉靖以前带有"成祖"的款都是侮辱玩友智商的。那么嘉靖帝为何要给朱棣更改年号呢?
  我们知道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上位的,在位二十二年,死后上庙号为"太宗",大明的皇位也是从朱棣开始小宗夺嫡一脉传承。到了嘉靖帝朱厚熜时,又是一次小宗夺嫡。明武宗朱厚照暴毙后,无嗣继位,朱厚照的老爹朱佑樘(明孝宗)也没给他留下个亲兄弟,所以按照《明皇祖训》中"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则,朱厚熜这个血缘最近,年纪最长的堂弟,就成为大明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小宗夺嫡自古就是一个敏感话题,朱棣曾拼命地寻找建文下落,宋太宗也曾在立储的时候与大臣、宗室拼命斗法,说到底就是因为小宗夺嫡有些"得位不正"(但不违背宗法)。虽然朱厚熜被选立皇嗣时年仅十四,但他确实算的上明朝最善权谋的皇帝之一,在还未正式继位前,他就着眼解决小宗夺嫡这个敏感的事情,由此也引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大礼仪之争"大体意思就是朱厚熜得认哪个爹为亲爹。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要求朱厚熜先认朱佑樘为亲爹,这样他才能算是皇嗣继位。而朱厚熜真正的亲爹是兴献王朱祐杬,这个朱祐杬也就朱厚熜这一个儿子,总不能让兴献王"绝后"吧,大臣们于是又想了个办法,再让益王次子朱厚炫过继给兴献王为嗣。
  杨廷和剧照
  朱厚熜这时候肯定不乐意了,是你们让我当皇帝的,又不是我自己个想来抢皇位的(据说杨廷和为保首辅之位,才拥立朱厚熜这个年轻的皇帝)。这个时候不谈条件,以后恐怕就再难认自己的亲爹了。往深了说,这些大臣明摆着针对"小宗入继大宗"的问题,这时候后认了小宗的卑微,以后朝堂上可不就全看大臣脸色了?
  所以朱厚熜在入京前就开始"拨乱反正"了,也就是这个"大礼仪之争"。朱厚熜的原则就是亲爹只有兴献王一个,皇位传承乃是"继统不继嗣",按照宗法他就是大统继承人,没必要再认个爹。当时也有大臣迎合新帝的,如吏部员外郎方献夫顺势提出"继统不继嗣"。另一个原则就是奉迎生母蒋妃入京时必须按照皇太后的礼仪。
  这个大礼仪之争的过程不再赘述,最终结果就是嘉靖帝和大臣们各让一步,嘉靖帝父亲上尊号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注意"本生"二字。此二字熟悉清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光绪帝的生父奕譞被尊为"本生皇考醇贤亲王",生母醇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被称为"皇帝本生妣"。实际上光绪帝是被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宗法上得称咸丰帝为"皇考",称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为"母后"。
  嘉靖帝也一样,实际上还是被"过继"给了朱佑樘,作为大孝子,朱厚熜当然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随之而来的就是想方设法的给亲爹找补回来。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老爹抬进太庙了,太庙里都是皇帝,朱厚熜将亲爹排位送进太庙,意味着他是继承了亲爹的皇位,这就不再牵扯继嗣还是继统了,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皇位树立更合法的地位。这就是"太宗"变"成祖"的原始诱因。
  嘉靖帝给自己老爹抬进太庙,这与朱棣又有何干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一些误解,也就是广泛认为的太庙位置不够,嘉靖帝要给亲爹腾位置!
  嘉靖帝给父母正名的操作一直不断,前文说了"本生"尊号,这个尊号不到4个月就被嘉靖帝给改掉了,其父改成了"皇考恭穆献皇帝",其母改成了"圣母章圣皇太后"。这种操作一直不断,直到入太庙的环节。
  太庙自古就有规制约束,如《礼记·王制》所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意思就是太庙的正殿可以供奉七个皇帝的牌位,除正中间的太祖牌位不能动以外,现任皇帝可根据血缘远近,请出一个皇帝的牌位移入偏殿供奉,称为"亲尽则祧"。嘉靖时期则是"天子九庙"的规制,也就是太庙正殿可供奉九位祖先。
  明仁宗剧照
  所以就有一个误解:嘉靖帝要将父亲朱祐杬(明睿宗)搬进太庙正殿,则需要祧出血缘关系最远的明太宗朱棣。而朱棣对于嘉靖帝这一脉来说可比肩明太祖朱元璋(不夺权也轮不上这一脉当皇帝,视为开创之功),所以嘉靖帝不敢祧出朱棣。由此变心生一计,将太宗更为"成祖",庙号为"祖"的就享有万世不祧的特权,往后顺延一位血脉最远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了(朱棣长子),所以将明仁宗朱高炽祧出了正殿,搬进偏殿。
  这个误解确实很迷惑人,因为史实就是朱高炽出来了,朱祐杬进去了。但问题是嘉靖年间的庙数并不饱和!且在嘉靖九年(1530年)前,太庙正殿供奉的已有"二祖",即明德祖(朱百六,朱元璋高祖)。
  这个很少有人注意,其实在明初,朱元璋一共将四个老祖请进了太庙,他们分别是明仁祖、明熙祖、明懿祖、明德祖。这四位乃是朱元璋治政孝为先的宣传手段,皆是追封的"虚祖",没有不祧特权。这"务农四祖"已经占据了四个席位,太庙位置捉襟见肘,所以朱元璋将"天子庙七"更改为庙九,增加了两个席位。
  到明宪宗朱见深时,太庙已有太祖、务农四祖、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的牌位,九个名额刚好满员(朱祁钰未准入太庙)。再死皇帝,就得迁牌位了,第一个被迁的是明懿祖朱四九;随后弘治时期将明懿祖朱四九迁出;正德时期将明熙祖朱四九迁出。到了嘉靖时期,又将明仁祖朱五四迁出,是为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腾位置的。至此务农四祖就还剩最后一位,即明德祖朱百六。
  太庙此时就有明德祖、太祖两祖,太、仁、宣、英、宪、孝、武七宗,共计九人。随后嘉靖帝是将德祖、仁宗祧出,那么太庙就腾出了两个位置,难道嘉靖帝为了亲爹入太庙,要一下腾出两个位置?还要给自己预留一个?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其实主要是嘉靖帝先祧仁宗,后祧德祖的顺序迷惑了大家,普遍认为先祧仁宗是为了给明睿宗腾位置,但这本身就不符合"亲尽则祧"的法则,如果是腾位置,也是要先祧德祖的。这跟朱棣就一点关系也扯不上,能跟朱棣扯上关系的还是朱厚熜的庙制改革,也就是将"天子九庙"更回"天子七庙"。
  所以嘉靖帝改革庙制是要腾出两个位置,德祖"当仁不让",剩下一个就如前文所说,不敢祧出朱棣,故而改"太宗"为"成祖",享万世不祧之特权,然后顺延一位请出了仁宗。
  朱棣剧照
  那么朱厚熜他爹入太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明睿宗入太庙并未占用名额,乃是"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属于天子七庙计划外名额。嘉靖迁出德祖、仁宗,升太宗为成祖万世不祧是在嘉靖十三年。他爹计划外单列是在嘉靖二十七年。这些都跟嘉靖的父亲入庙没关系。且到了万历年时期,万历皇帝就把这个计划外单列,无昭穆亦无世次的曾爷爷给迁走了。由此可见,太宗变成祖,明面上是大礼仪之争的后续结果,实际上是嘉靖皇帝庙制改革造成的。
  朱棣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是他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嘉靖皇帝干的,嘉靖皇帝干这事儿其实不地道,又实在没有办法,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礼仪事件。
  在嘉靖皇帝以前,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明太宗,这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礼制,比如朱棣庙号为太宗,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朱棣的庙号怎么从太宗变为成祖的呢?"祖"按照礼制,只能是开国之君的庙号才对,明朝唯一享有"祖"为庙号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的庙号被更改,这要从他死后100年后的嘉靖皇帝登基说起。嘉靖朱厚熜这个皇帝其实是捡来的,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贪玩,啥都玩了,就是没有留下子嗣,他年纪轻轻双腿一蹬,死了。朱厚照死了没关系,白布一盖,送入皇陵就行了,关键是皇帝谁来干?
  当朝首辅杨廷和与太后商议,选来选去就选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来继承皇位。
  17岁的朱厚熜进京继承了皇位,别看这小伙儿岁数不大,智商却超群,从进京的第一天开始,就与满朝文武斗上了,连三朝元老,内阁首辅杨廷和都不是他的对手。
  杨廷和被嘉靖皇帝赶回老家(成都新都区)的起因是少年天子嘉靖皇帝要给自己死去的爹上皇帝谥号,并且要将他的牌位放进太庙里去。
  这就过分了,本来这皇帝与朱厚熜这一支没有半毛钱关系,那是属于大宗朱厚照一支的,只是朱厚照死了无后,朝廷和皇室宗亲决定让朱厚熜来继承朱厚照的父亲朱佑樘的香火。简单地说,伯伯朱佑樘儿子死绝了,由朱厚熜来延续他的香火,他的爹不再是兴献王朱祐杬,而是朱佑樘。
  先当儿子,再继承皇位,这是礼数。
  17岁的嘉靖皇帝不这么想,老子光明正大的继承皇位,不是谁的继子,更不是来给谁延续香火的,我是我爹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
  既然我当了皇帝,总不能委屈我爹朱祐杬,让他还只是个藩王,人虽然死了,但是尊位还是要有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决定要给爹一个身份,一个皇帝身份。
  就因为这事儿,嘉靖朝闹腾了足足十年。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分问题,这是整个明朝时期,文官集团和皇权第一次正面的冲突,更是一次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谁赢谁就能占据主动权,哪一方赢,哪一方就能完全把控朝政。
  明朝第一权谋家嘉靖皇帝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他都垮了几任内阁首辅,终于获得了可以给自己的爹一个皇帝尊号,把牌位放入太庙的机会。
  可是这一切都搞定的时候,嘉靖皇帝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太庙没有位置了!
  根据太庙规制,太庙里只能存放9任皇帝的牌位,九五之尊,九九之数。嘉靖皇帝是明朝第11任皇帝,以前的10个皇帝牌位正好有9个摆放在太庙里,唯一一个被丢出太庙的皇帝牌位是景泰帝朱祁钰的。
  怎么办?
  再根据太庙礼制,一旦太庙里的牌位摆放不下的时候,就将除开国庙号为"祖"的皇帝牌位留下外,按照血缘的亲疏,把血缘最远的那位皇帝的牌位拿下。
  翻译一下:除了开国皇帝的牌位不能动以外,其他皇帝牌位都是可以移除太庙的,移除谁呢?谁的辈分高移谁,谁是自己的高高高高祖,就移除谁。
  嘉靖皇帝掰着指头一算,那不就是明太宗朱棣的牌位嘛!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没人敢动,要不动太宗皇帝朱棣的?
  朱棣的也不能动,按照宗族支系来说,朱棣这一支其实是小宗,大明江山应该是在大宗朱标这一支来继承的,没想到朱棣在建文朝起兵造反,将自己这一支小宗变成了大宗,继承皇位。
  要把朱棣的牌位请出太庙实在说不过去,那不就是承认了朱棣造反吗?
  极具政治智慧的嘉靖皇帝想到了一个不但可以解决当时问题的方法,更想到了一个不困扰子孙后代的点子:将朱棣的庙号升级,将太宗改为成祖;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请出去就行了。
  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变为成祖,既是从政治上肯定的朱棣继位的合法性,又能避免后世皇帝再次将他的牌位移除太庙,至于受了委屈的明仁宗朱高炽,他也就当了9个月的皇帝,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丢了就丢了。
  中国古代从西周时期开始,人们就有了起谥号的制度。谥号的作用,就是对这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总结,有好有坏。而到了唐朝大臣们觉得用几个字总结皇帝的丰功伟绩,实在太简短了,于是谥号越来越长。比如李世民的谥号,就是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实在太长了。甚至到了清朝,谥号都有十几个字。为了说得方便,于是大家就改称皇帝的庙号了。
  而庙号又是什么了?庙号就是皇帝家族供奉于太庙的称呼。一般而言,太祖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特定的庙号如:明太祖朱元璋。太宗庙号多为一个王朝的第二代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
  朱棣庙号原本为明太宗,想要表达自己是顺位继承。朱棣在登基之后将洪武31年改为了洪武35年,废除了建文的年号,以表达自己是顺位继承,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帝王。
  然而朱棣万万没想到,百年之后会有人将自己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这个人熟读历史的都知道,那就著名的丹药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由于明武宗朱厚照无后,嘉靖以藩王的身份入京继承大统。原本嘉靖应尊明孝宗为皇考,过继给明孝宗,但嘉靖不同意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入主太庙。而太庙按照昭穆制服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的排列顺序放入7位,后面进入的依次升入祧庙。嘉靖将兴献帝升入太庙,就必须要抬出一位,而朱棣实际上就是自己一脉的始祖,不能被抬出。嘉靖就想出由宗升祖的方法,将朱棣和朱元璋一样百世不祧。这样嘉靖的父亲也能进入太庙,朱棣也不被抬入祧庙。
  按照我们的理解,朱棣的庙号应该是"太宗"才是,却为何又变成了"成祖"呢?私自改动朱棣庙号的不是别人,正是朱棣的后代明世宗朱厚熜,因为"大礼议事件",世宗不惜更改先祖庙号,也可谓是处心积虑了。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上尊三代,追尊曾祖朱四九为懿祖皇帝,祖父朱初一为熙祖裕皇帝,父亲朱世珍为仁祖淳皇帝。但凡王朝新立,开国皇帝上尊三代是正常流程,有的甚至还上尊至四代、五代。依照前代惯例,如唐和宋,自开国皇帝以下,庙号都不能带"祖"字,像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他的庙号就是"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他的庙号也是"太宗"。甚至辽朝、金朝这些少数民族王朝,他们的第二世皇帝的庙号也是"太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明朝朝廷为他上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可以说这个庙号上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也符合封建宗法制度。
  此后在长达一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朱棣的庙号都是"太宗",我们今天在查阅《明实录》的时候是没有《成祖实录》的,朱棣的实录就是他最初的庙号"太宗",叫《太宗实录》。真正改动了朱棣庙号的人,正是他的后代,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
  明宪宗朱见深共有14个儿子,其中皇长子(万贵妃所生)早夭,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极三岁去世,因此,皇三子朱佑樘成为第一顺位皇位继承人。宪宗驾崩后,皇太子朱佑樘继位,是为明孝宗,孝宗在位十八年去世,由其独子朱厚照继承皇位,是为明武宗。
  明武宗是出了名的爱玩,但玩归玩,最后却把自己的命玩没了,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武宗出巡镇江途中意外落水,天子贵躯,体弱难消。虽及时被亲侍救起,但水入肺中,加上秋日着凉,以至于引发了肺炎,一路奄奄一息勉强回到京师,最终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驾崩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
  这位一生以爱玩出名,干下不少荒唐事的皇帝,没能给自己留下一个子嗣,以至于他一驾崩,皇帝之位立马就空缺出来了。由于孝宗皇帝只有武宗一个儿子,也就是说要想择选嗣君,就只能从宪宗诸子或诸孙中居贤者推之了。
  此时还远在湖北安陆,才15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拥立为皇帝。
  朝野上下不少人都有自己拥立的人选,但当时总摄朝政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却看中了十五岁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从伦序上讲,兴献王朱祐杬作为宪宗第四子,孝宗驾崩后其排序在宪宗诸子中最靠前,虽然他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就去世了,但世子朱厚熜服丧期将过,根据《皇明祖训》中所说的"兄终弟及"的原则正当迎立之时。于是,杨廷和力排众议,并成功的劝服张太后,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派大臣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入京继承大统。
  朱厚熜以一介外藩王爷身份继承帝位,当时心里是窃喜的,因此高高兴兴随迎驾使团入京,结果还没入城,便发生了第一轮冲突,礼臣们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关键时候,朱厚熜却不干了,毕竟大臣们在安陆奉迎时并没提这事啊,他更是理直气壮的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朱厚熜坚决不听礼臣之言,绝口不改称呼,并停滞在北京城外,连大学士杨廷和都劝不了。双方互不妥协,迁延日久总不是办法,最后还是张太后下了谕旨,此事后商,宜让新君完成继位大典。朱厚熜这才接受百官跪请,自大明门入,在奉天殿即皇帝位。
  (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继位后,"大礼仪之争"才真正开始,这位年轻的皇帝在这件事上可谓是毫不妥协,耐心十足,为了关于以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和生父兴献王的尊号这两大皇统问题,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展开了长达三年半的礼议之争(史称"大礼议")。在这中间,世宗对群臣的劝谏一概不听,至始至终都坚持已见。最后,这场引发朝野震动的大礼议事件,以大学生杨廷和致仕,世宗皇帝成功的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上皇帝尊号而结束。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世宗为生父兴献王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蒋氏改称"圣母章圣皇太后",九月,改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然而,大礼仪事件后续却持续了十几年,中间世宗陆陆续续为生父兴献王争取权益,如上庙号为"睿宗",神主入供太庙,位在武宗之上。其种种所为,表现上凸显出世宗极重孝道,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是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世宗要想坐稳皇位,就必须要以强硬态度宣誓自己的地位,在长达三年半的大礼仪之争中,世宗身边已经聚集了一班拥护他的心腹大臣,并在此后形成了属于嘉靖时代的嘉靖政治集团。
  (朱棣的庙号由明世宗所改)
  大礼仪事件是明朝历史上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上一次,还是明太宗朱棣之时,以皇嫡四子的身份推翻建文帝的统治。也正因此,为了让自己入承大统显得名正言顺,便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做出了一件更惊人的大事,将明太宗朱棣的谥号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将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这一改,就等于将朱棣的宗法地位提高到了最高层次,已经不同于已往的小宗入大宗,而是妥妥的以大宗自居了,因为即便懿文太子朱标在世当了皇帝,他的庙号也绝不可能是"祖",世宗为了给自己正名,不惜更改先祖的庙号,此也可谓是处心积虑了。
  由于世宗更改太宗的庙号在当时轰动一时,影响很大,后世便以"明成祖"盖谓朱棣之庙号,而他之前使用了一百多年的庙号"明太宗"则逐渐被人们淡忘。
  朱棣原本被称为"太宗",到嘉靖十七年后才改称"成祖"。这一切都是嘉靖朝长达十八年的大礼议之争的结果。一,孝顺的朱厚熜
  朱佑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异母弟,被封为兴王,王妃是蒋氏,封国在湖广安陆州。
  朱佑杬精通儒家经典,常常写诗作文自娱,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的藩王。
  他与蒋氏生了四个孩子,只有最小的儿子朱厚熜长大成人。这让兴王夫妻对他十分疼爱,在他的成长和教育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朱厚熜五岁起,兴王就教他读书写字,并亲自教授和讲解《孝经》。之后又将他送到府学读书,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
  在老师和父亲的用心培养下,朱厚熜熟读儒家经典并掌握了各种礼仪。
  正德十四年,朱佑杬病逝,朝廷赐谥"献",故称兴献王。
  朱厚熜年少丧父,与母亲蒋氏相依为命。王府内外的事情完全由他来处理,故此养成了少年老成的性格。同时也朱厚熜十分孝顺母亲,对已故的父亲也十分思念。
  正德十六年年初,经蒋氏上疏请求,十五岁的朱厚熜才继任为兴王。
  袭位几个月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无后,在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的主持下,朱厚熜被迎入京师继位。在文武百官看来,朱厚熜是以武宗继承人的身份继位的,所以从入城到继位的仪注都按照太子的身份安排。
  这引起了朱厚熜的反感,他停驻在城外不肯入城,理由就一个:
  "我奉遗诏来京继位,岂可以皇太子礼待之。"
  僵持了大半天,张太后与大臣们做出让步,由百官上表劝进请他入城继位。朱厚熜三推三让后才答应请求。于四月二十二日下午从天子专用的大明门入城登基,这就是嘉靖帝。继位后第三天,他便下令接母亲蒋氏入京,以慰孝思。
  在这位少年天子的心中,张太后只是自己的伯母。如今自己成为大明的君主,那已故的父亲必须得到"称宗附庙"的待遇,母亲也应成为当朝太后。而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们却不以为然,正是君臣间对礼仪的不同看法,导致了大礼议之争的爆发。
  二,大礼议之争
  1,从兴献王到兴献大王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继位刚五天的嘉靖帝召见群臣,他命礼部议定武宗的谥号,然后议定自己父亲兴献王的称号。
  官员们认为天子大宗不能绝嗣,朱厚熜是小宗入继大宗,只能视为武宗之父孝宗的后人。
  五月七日,礼部尚书毛澄与首辅杨廷将议定结果上奏:今兴献王于孝宗为弟,于皇上为本生父。皇上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妃,皇上俱称侄皇帝,则隆重正统与尊崇本生恩礼备至,可以为万世法。
  《明世宗实录卷二》
  按百官的意思,嘉靖帝只能是孝宗的后代,在兴献王夫妻面前应该自称侄儿。为表示尊崇生父,可将兴献王改称"兴献大王"。
  嘉靖生气地说:"父母岂能更换?"然后驳回并命诸臣重议。
  五月二十四日,毛澄上奏,依旧坚持皇帝是孝宗的后人,只能称兴献王夫妻为叔父叔母。兴献王的称号则改为:皇叔父大王。本朝之制,皇帝于宗藩尊行,止称伯父,叔父,自称皇帝而不名。今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大王,又自称名,尊崇之典已至。
  《明史——毛澄传》
  杨廷和补充说:前代入继之君,追迫所生者,皆不合典礼。至兴献王祀,虽崇仁王主之,他日皇嗣繁衍,仍以第二子为兴献王后,而改封崇仁王为亲王,则天理人情,两全无失。
  《明史——杨廷和传》
  嘉靖帝仍令重议。
  杨廷和等人再次上奏,请皇帝不要违背礼法,并强调这已经是给兴献王夫妻最大的尊崇了,不能再让步了。臣等会议者再,请改称兴献王为叔父者,明大统之尊无二也。然加皇字于叔父之上,则凡为陛下伯,叔诸父莫能与之齐也,加大字于王之上,则天下诸王皆莫得而并之矣。
  兴献王称号既定,则王妃称号亦随之,天下王妃亦无以同其尊矣。况陛下养以天下,所以乐其心,不违其志,岂一家一国之养可同日语哉。此孔子所谓事之以礼也。其他推尊之说,称亲之议,似是非礼。
  《明史——杨廷和传》
  嘉靖帝无法反驳,也不愿妥协,便把奏折留中不发,事情陷入僵局。
  2,从兴献大王到兴献帝
  嘉靖帝的心理被新科进士张璁看透,七月初三,他上疏支持皇帝尊崇父母的要求。
  在奏疏中,他盛赞皇帝的孝心,并指出嘉靖帝乃依照"伦序当立"的原则登位的,并非预先被立为储君,所以不能视为孝宗的后代;
  其次,朝臣要求皇帝称母亲为"皇叔母",有悖孝道,是陷天子于不孝;
  奏疏的最后指出,当今皇帝是继统非继嗣,应当为生父兴献王建庙以供祭祀,恪尽孝道。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汉文承惠帝后,则以弟继。宣帝承昭帝后,则以兄孙继。若必夺此父子之亲,建彼父子之号,然后谓之继统,则古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谓之统矣。
  臣窃谓今日之礼,宜别立圣考庙于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圣考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也。 《明世宗实录卷四》
  嘉靖帝览奏大喜,忙召集群臣,强调自己尊崇父母的心愿是符合礼法的。并写手敕给杨廷和,要尊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
  内阁文官们集体反对,拒不奉命。此时蒋氏也抵达京城外,听说要儿子称自己为叔母,她很生气,便拒绝入城。
  朱厚熜得知后痛哭流涕,他上书张太后:自己要退位,带母亲回陆安继续做藩王。
  朝臣们大为恐慌,毛澄上疏表示诸臣只是依礼法而议,不敢强迫皇帝顺从:
  臣等一得之愚,以尽于前议。兹欲仰体圣心,揆量事体,使宜于今而不戾于古,协乎情而不悖于义,则有密勿之地心腹之臣在,非臣等有司所敢专也。
  取得主动权的嘉靖帝这才迎母亲入城,一些官员也从新皇帝的态度上看到了升迁的机会。
  兵部主事霍蹈,礼部给事中熊浃,同知马时中,巡检房浚等人纷纷上书支持嘉靖帝。杨廷和等只得让步,尊称兴献王为"兴献帝",蒋氏为"兴献后"。
  嘉靖帝仍不满意,因为自己提出的封号是"兴献皇帝"和"兴献皇后"。
  朝臣们也很快分化为"支持派"和"反对派",一场礼仪之争逐渐发展为政治斗争。
  3,从兴献帝到圣献皇帝
  十二月十一日,嘉靖帝要求在父母的尊号上加上"皇"字。
  杨廷和表示强烈不满,认为皇帝的要求有悖纲常伦理。他向皇帝请辞,嘉靖帝不准,并要他按自己的意思拟旨昭告天下。
  礼部尚书毛澄,吏部尚书乔宇等一百多名大臣上书反对,君臣之间再次陷入僵持。
  嘉靖元年正月十一日,宫中失火。大臣们纷纷说是皇帝违背礼法导致上天震怒。
  嘉靖帝也感到恐惧,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思。于三月份将父母的尊号昭告天下,随后尊称自己的母亲兴献后蒋氏为"兴国太后"。
  然而事情却不曾就此打住,支持嘉靖的官员纷纷弹劾杨廷和等人,嘉靖帝则坐山观虎斗。
  到了嘉靖二年,毛澄等内阁大臣因受不了弹劾与诬陷而纷纷辞官,到了年底,杨廷和也辞官而去。
  反对大礼的领袖已经离开朝堂,南京刑部主事桂鄂便上奏嘉靖,请皇帝重议大礼。愿速发明诏,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皇考,别立庙大内,正兴国太后之礼,定称圣母,庶协事天事地之道。
  《明史——桂鄂传》
  此奏正和嘉靖之意,于是本以平息的大礼议之争再起波澜。
  嘉靖三年正月,嘉靖帝命朝臣重新议定父母的尊号与待遇。
  他的态度很明确:兴献王应称皇帝,母亲也是当朝太后,不可居于武宗之母张太后之下。
  内阁再次让步,尊称兴献帝为"本生考兴献皇帝"。
  嘉靖帝得奏后马上为父亲上尊号"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母亲蒋氏上尊号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
  接着又表示:自己要在奉先殿旁边为父亲建庙祭祀。
  这样的要求让内阁官员们不肯让步了,他们纷纷上疏指出:大宗不祭小宗,今陛下入继大统,只能祭祀孝宗,不该祭祀兴献帝。
  嘉靖帝不听,一味催促建庙。
  支持派和反对派为此又掀起斗争,张璁与桂鄂上奏皇帝说:今当明父子大伦,继统大义,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张太后)为"皇伯母",而去"本生"之称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圣母章圣皇太后"。
  《明通鉴卷五十一》
  两派官员彼此争斗不休,嘉靖帝则宣布于七月十五日为父母正式上尊号。对于朝臣的反对一概不理。
  七月十五日早晨,二百二十多名官员在左顺门跪哭,高呼太祖皇帝和孝宗皇帝,哭声响彻紫禁城,只求嘉靖帝收回成命。
  这可惹恼了嘉靖,他命锦衣卫将跪哭的五品以下官员全部抓捕到诏狱严刑审问,其余待罪。
  嘉靖帝的暴力手段,彻底击垮了反对派的阵营。
  七月十六日,他正式为母亲蒋氏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
  七月二十一日,兴献帝的神主从陆安送到京城,被安放在新建的观德殿中,嘉靖为父亲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
  从此,嘉靖帝重用支持自己的官员,并逐步清洗反对派。
  嘉靖四年三月,光禄寺丞何渊上奏:
  "为献皇帝立世室,崇祀皇考于太庙"。
  何渊的建议正是嘉靖帝想干的,然而兴献帝生前只是小宗藩王,并未称帝。而太庙供奉的都是大宗的帝王,兴献帝无论如何也不够资格进入太庙。
  嘉靖本人深知礼法,所以不敢答应。而是采取折中的办法,为兴献帝修建了单独的祭庙,并亲自提名为"世庙"。
  为了从封建礼法上为兴献帝称宗附庙找到依据,他于嘉靖六年下令重新制定了礼仪规定,并命礼部用一年时间编成《明伦大典》一书,颁布天下。
  他故意在明堂祭天大典中只以太祖朱元璋配祭,而将太宗朱棣省去。
  他又将"恭穆献皇帝"的尊号改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为其后的称宗附庙埋下了伏笔。
  三,改革宗庙制度
  当时,明朝宗庙中神主位已经摆满。分别供奉着德祖(始祖),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九尊神主牌位。
  嘉靖帝发现这一情况后,为了腾出位置给自己的父亲兴献皇帝,便开始了宗庙改革。
  嘉靖十年正月,他下令将德祖的神位迁到祧庙(远祖庙),将太祖神位摆放在正中,其余七位神主分列两旁。
  这样,就空出一个神位,敏锐的大臣已经嗅出这是嘉靖帝为父亲留的神主位。
  到了九月份,嘉靖帝又向大臣提出:宗庙中父子兄弟同处一室,于礼不合,应当择地建造九庙,使历代帝王各有一庙。
  建造九庙的事情一直讨论到嘉靖十三年九月,由礼部官员拟定了九庙的规模与格局:
  太祖朱元璋的太祖庙居中,太祖庙之左为三昭庙,外加太宗庙共四座,右为三穆庙。三穆庙首位空虚以待将来有功德之宗进入。
  嘉靖得知后很满意,下令明年二月春暖之后便兴建九庙。嘉靖十四年,他对大臣们说:皇考献皇帝的"世庙"迫近河水,趁着建九庙一并迁移重建。
  于是,"世庙"就这样建在了朱元璋太祖庙的左边,与太宗庙和三昭庙建在了一起。
  通过宗庙改革,嘉靖帝已经让父亲的"世庙"与九庙盖在一起去了。四,称宗附庙,"太宗"变"成祖"
  嘉靖十五年,朝中反对大礼的官员早已清理得差不多了,嘉靖帝对权术的玩弄也更加炉火纯青。
  他想起了七年前刑部员外郎邵经邦曾在奏疏中说:陛下万年之后,以"世宗"为庙号,使子孙百世不迁。
  《明史——邵经邦传》
  虽然邵经邦最后被自己以妄议大礼的罪名给流放了,但他内心对"世宗"这个庙号是十分满意的。
  但供奉自己老爹的地方就叫"世庙",自己怎能再用"世宗"为庙号呢。他又命内阁商议办法。
  于是在这一年,兴献皇帝的"世庙"被改为"献皇帝庙"。
  紧接着,他又对朝臣表示,供奉兴献皇帝的庙原本叫"世庙",如今被自己更改,实在内心不安。
  皇帝的心思很快被人揣摩出来,于是有人上奏:请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明世宗实录》
  这里的称宗以配上帝,指的是明堂祭天大典中以有功德的皇帝配祭上天。此前一直以太祖朱元璋和太宗朱棣二人配祭,但经嘉靖帝礼制改革后,太宗朱棣已经被省略了。
  而这奏疏中便是要求加尊兴献皇帝庙号并配祭上天。
  嘉靖帝览奏后大喜,他向内阁下达旨意:命首辅夏言与礼部尚书严嵩等议定献皇帝称宗附庙之事。
  要让没做过皇帝的朱佑杬入太庙已经很扯淡了,还要让他取代太宗朱棣的配祭地位,这样就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严嵩等人也不敢做出决断。
  户部侍郎唐胄上疏反对:
  臣谓明堂之礼诚不可废,惟当奉太宗配,于礼为宜。若献皇帝得圣人为之子,不待称宗议配,而专庙之享百世不迁矣。
  嘉靖见唐胄不光反对父亲配祭上天,连入宗庙都反对。他很恼火,将唐胄削职为民。
  夏言和严嵩见状赶忙称颂皇帝的孝心,并制定了兴献皇帝配祭上天的大礼。
  嘉靖紧追不舍,亲自撰写《明堂或问》一文向朝臣传达自己的意思。
  文中指出,用兴献皇帝取代太宗朱棣确实不妥,应当为太宗另外上尊号以表崇敬。
  同时又强调——自己的父亲虽不能比太宗,但必须称宗附庙。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当以"祖"字别之,庶见其宜也。
  《御制明堂或问》
  严嵩等人看罢皇帝的文章,赶快上奏:今皇考与孝宗同气之亲,为一世。臣等窃拟宜奉皇考附于孝宗之庙。太宗皇帝功同再造,宜进尊为祖,以别群宗。
  《明世宗实录》
  在这样一个权谋老手的面前,群臣无一人敢反对。兴献皇帝称宗附庙的建议就这样集体通过了。
  嘉靖十七年九月十一,嘉靖帝率群臣给太宗朱棣上尊号:"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佑杬则获得了"睿宗钦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的尊号。
  九月十三日,"睿宗献皇帝"的牌位终于进入了太庙中。
  嘉靖帝用了十八年时间,终于让自己的父亲称宗附庙了。
  从此以后,兴献王朱佑杬便成为了"明睿宗"。
  而原本的"明太宗"朱棣,也在这次事件中升级为"明成祖",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总结:
  朱棣作为藩王,靠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并设置了种种的规定限制藩王。
  然而他不会想到,他死后九十八年,朱厚熜便以藩王的身份继承了大统,还把他的庙号也改了,可真是世事难料。
  嘉靖帝为了给自己的父母争地位,同朝臣们斗了十八年之久。君臣不思强国养民,却将精力投入到了这漫长的斗争中,这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并非好事。
  而大礼议之争中,嘉靖对异己采取粗暴的武力压制态度,让许多有能力的正直大臣退出了朝堂,一些善于巴结奉承的奸诈小人却从此掌握大权,为今后嘉靖一朝的腐败与混乱埋下了伏笔。
  听说过的王朝,汉朝有太宗,唐朝有太宗,宋朝有太宗,元朝也有,清朝也有。唯独大明王朝没有,明朝真的是没有太宗吗?并不是,原来明朝是有太宗的,后来庙号被改了。
  明朝的太宗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朱棣,而后来朱棣留给我们的是明成祖。干这件事的是朱棣的一个后人,大名叫朱厚熜,他用的年号是嘉靖,庙号是世宗。他能够继承皇位,完全是他有一个非常能作的堂哥朱厚照,也就历史上的明武宗。明武宗一次落水着凉后去世,因为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当然年纪轻轻的也没有考虑过继个嗣子。这样就出现了继位人选问题,只能从近支中选择一个,最终朱厚熜被选中。
  当然,这个继承人并不是明武宗选择的,而是当时的首辅杨廷和定的,他依据的是《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并且是在明武宗去世前定下来的,这里面就隐含一个问题,既然武宗还在世就确定继承人,作为成年皇帝的朱厚照为什么自己不能决定继承人。武宗之死或许并不是落水着凉那么简单,杨廷和选择外藩入继也不是简单的兄终弟及,而是很有可能充斥着明朝内部的前权力争斗。
  这里面就涉及朱厚熜即位的问题,到底是怎么个兄终弟及,谁也没说清楚。因为这种继承方式太特殊了,属于堂兄弟之间继位,在历史上也非常罕见(明朝后面的清朝倒是有一例)。在朱厚熜从安陆兴王府来到京师的时候,他和杨廷和等朝臣发生了很激烈的冲突。朝廷的礼官让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即位,遭到了朱厚熜的反对。他说我是来继承皇帝的,不是来继承皇子的。朱厚熜这么说有点耍无赖,你爹不是皇帝,你伯父和堂哥是皇帝,你就是继承来人家的皇位,让你从皇子开始继承,更符合礼仪。理论上他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嗣子,就应该自我过继给伯父朱祐樘。朱厚熜想争,就是不希望被杨廷和等大臣摆布。
  历经和杨廷和等人的争斗后,嘉靖皇帝逐步控制住了局面。他选择追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为皇帝。历史出现过多次追尊帝王先辈的情况,嘉靖皇帝追尊父亲的这种情况比较特殊。有开国皇帝追尊先祖的,比如晋武帝司马炎追尊司马昭、司马懿。有隔辈继位追尊父亲的,比如明朝的建文帝追尊父亲朱标(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皇太子)。追尊藩王为皇帝几乎没有,汉哀帝刘欣也只是敢追尊父亲定陶王刘康为定陶恭皇,而不敢称皇帝。如果笔者记得没错的话,藩王被追尊为皇帝除了朱佑杬就是清朝的多尔衮了。
  经过一场"大礼仪",兴献皇帝出现了,剩下一个问题,那就是朱佑杬入宗庙的问题。在这里要说一下,朱佑杬如果要入宗庙根本不需要把朱棣的牌位移到祧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朱棣本身的庙号是太宗和祖一样也是万世不祧。另一个是虽然嘉靖皇帝前面有十个皇帝,但有资格进宗庙的只有八个,分别是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没法进入宗庙的是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建文帝是被朱棣推翻的,自然是不承认的。景泰帝在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位后,就被废为郕王,死后没有庙号。
  这样看,按照九庙的规模,把兴献皇帝朱佑杬放在宗庙,位置也是够的。因此,改庙号不涉及祧庙的事。而且除非嘉靖帝是傻子,否则动谁也不敢动朱棣,朱棣就是明朝后面皇帝的根本,没有朱棣这些人顶多是王,根本就没有资格成为皇帝。
  那么,嘉靖帝给朱棣改庙号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嘉靖皇帝御撰的《明堂或问》怎么说:
  嘉靖十七年,致仕同知丰坊疏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兴献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诏下礼部会议,尚书严嵩等皆以明堂为应建,而於称宗、配享二事则依违其词。户部侍郎唐胄抗疏言,宜以太宗配享。帝怒,下胄狱。嵩乃再会廷臣议,请以兴献帝称宗配食。帝以疏不言祔庙,留中不下。复设为臣下问答之词,作《或问》一篇。大略言文皇远祖,不应严父之义,宜以父配称宗。虽无定说,尊亲崇上,义所当行。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是年九月,遂尊兴献帝为睿宗,祔太庙。又即元极宝殿为明堂,大享上帝,以睿宗配,皆如帝旨。此本前有帝所自作小序,后以配享诏书一通附之。
  这段话说得很明确,建立明堂,给兴献帝加庙号,配享明堂这就是嘉靖皇帝最直接的目的。这里面就涉及了郊祀和堂祭,古代的帝王很迷信,都要祭天,主祭的昊天上帝也就皇天上帝,在郊外进行的祭天活动被称为郊祀,一般会定在冬至日这一天。这个过程需要从皇帝的祖先找一个出来配祭。按照道理来讲祀始祖,明朝皇帝朱元璋属于草根出身,祖先也没有太像样的祖先,明朝皇帝就选择太祖皇帝朱元璋作为始祖来祭祀,当然始祖和太祖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堂祭是明堂祭祀,最初明朝是没有堂祭的。但以往的王朝是有的,比如礼法逐步形成的周代就有堂祭。堂祭一般选择有功德的皇帝作为配祭。
  在堂祭配祭的选择上,让嘉靖帝钻了一个空子。最早组织堂祭的是周公旦,配祭的是周文王。周文王作为周朝有功德之人,这是没有话讲的。他的另一个身份还是周公旦的父亲。这就造成了一种误解,那就是周公旦在祭祀自己的父亲。而嘉靖皇帝也认为自己的父亲很有功德,毕竟生了自己这样的皇帝。理应像周公旦这样,祭祀自己的父亲。
  这个时候,嘉靖皇帝就要处理好朱棣的问题,朱棣是明朝北迁皇帝的根,是正统所在。只有把他放在祖的位置,和太祖朱元璋一起配祭郊祀才能把位置让给兴献皇帝。就有了朱厚熜把老祖宗朱棣的太宗庙号"升格"为成祖的情况。仔细分析,这种升级简直就是把朱棣放在火烧烤啊。
  朱棣虽然被抬升为祖,但是祖并代表是好事。他这个祖和父亲朱元璋并列。祖和宗区别很大,祖属于开拓之君,宗属于守成之君。当初确立朱棣的庙号太宗也是后继者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来的。毕竟朱棣的身份太特殊了。如果当初定为祖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问题是宗更符合朱棣的身份。宗属于继承皇位,而祖是需要有开拓的,朱棣严格意义来讲并没有开疆拓土,只能算守成之君。他的祖会给人一种篡位者的感觉。
  纵观中国历史,除了明朝以后的清朝外,存在时间较长的王朝几乎都是一朝一祖。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他属于重新再造了一次汉朝,属于开拓。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灭南宋,一统天下,属于开疆拓土,可以称为祖。两个人虽为祖都有自立的成分,刘秀不是出身西汉皇室正根,和西汉皇帝联系上需要到汉景帝那。忽必烈也是改变了蒙古旧有的继承方式,打败弟弟阿里不哥即位。把朱棣和这两位放在一起就有意思了,朱棣实际上属于自立者,也可以直白地说就是篡位。
  朱厚熜为何要玩自己的老祖宗呢?朱厚熜也是明朝皇帝即位的一个特例。属于旁系继统,也可以说是小宗入继大宗。属于大宗无后,臣子拥立的。这个事情要怨武宗朱厚照的父亲孝宗朱祐樘,他比较模范的遵循了一夫一妻制,没有过多的纳妃子,导致子嗣不多。朱厚照死后,只能从旁系引入继位人选。朱厚熜的继位并不是正统,他要确立正统的地位要给父亲由王"升格"为皇帝,而后把朱棣由"宗"升"祖",实现对继位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的朱棣绑定。
  通过改庙号来彰显自己的正统。不得不说,嘉靖帝手段还是很高明的。到他的儿子明穆宗朱载垕罢了睿宗(兴献王)的明堂配享。到头来,嘉靖皇帝的孝心被自己的儿子改变。
  朱棣的庙号原本是"明太宗",明成祖这个庙号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在嘉靖十七年改的,之所以改"太宗"为"成祖",也并不是大家说的太庙名额满了。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宗庙制度。
  周朝初创宗庙制度,规定天子有七庙,始祖居中,三昭三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画个示意图。
  如果七庙都满了,后面的皇帝死了怎么办呢,那就"亲尽则祧",意思就是按照血缘的远近,将最远的那位皇帝祧出来,安置到太庙后面的祧庙中。举个例子,周穆王之后是周共王,如果周共王要进入太庙,那就将周文王的牌位挪到祧庙中,这样周共王就能配享太庙了。但我们知道,周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二人建立的,所以文武二王和始祖一样,都是百世不迁的。
  简单了解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明朝的宗庙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天子七庙改成天子九庙,到明宪宗朱见深时期,九庙全部填满,分别是:德祖、懿祖、熙祖、仁祖(朱元璋追尊的四位先祖)、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
  宪宗死后,太庙第一次出现了需要祧迁的情况,礼部就制定了一个方案,从懿祖开始出祧,然后是熙祖、仁祖,至于德祖朱百六,他是老朱家能找到的最远的先祖,万世不祧。
  等到嘉靖帝朱厚熜(cōng)继位时,太庙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yuán)的儿子,因为武宗无后,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才当上皇帝的,继位之初就因为谁是皇考(宗法意义上的父亲)的问题与大臣们爆发大礼议之争。过程就不说了,结果就是朱厚熜赢得胜利,认孝宗为皇伯考,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当然,仅是追尊为皇帝还不够,朱厚熜还想将朱祐杬抬进太庙,只是这事不能着急。
  朱祐杬在朱厚熜没当上皇帝前就死了,现在被追尊为皇帝,自然是要进太庙的,但毕竟是追认的,大臣们一直都是反对态度。嘉靖十年,朱厚熜另辟蹊径,将德祖祧迁到祧庙,并在太庙边新建了一个祔庙奉祀朱祐杬。嘉庆十七年,朱厚熜又提议按古制修建明堂(现在的天坛祈年殿),顺便给朱祐杬上个庙号以祭祀上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上了庙号,自然就可以进太庙了,大臣们都知道朱厚熜的小心思。礼部尚书严嵩插科打诨,说什么明堂制度太古老了,具体怎么定也说不清楚,如果按功德论,应该由朱棣配上帝,如果按亲疏,朱祐杬也不是不可以,但庙号不能上,从来就没有过没当皇帝而称宗进入太庙的,如果硬要将朱祐杬抬进太庙,他在天上也会不安。
  朱厚熜看到严嵩的奏折后,批文再议。结果有个叫唐胄的户部侍郎不怕死,写了一道奏折,认为如果要建明堂,那只有朱棣最适合配上帝。朱厚熜大怒,心想动不了严嵩,还搞不定你个小小的户部侍郎,于是将唐胄送到锦衣卫大牢里去了。
  打了唐胄这个出头鸟,其他大臣也老实了许多,最后还是同意给朱祐杬上庙号,并在明堂配上帝,并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作为落选明堂的补偿。
  睿宗朱祐杬要进太庙,自然要祧迁一位皇帝,太祖朱元璋万世不迁,成祖朱棣有"再造之功",和周文王、武王一样,也是万世不迁,被祧迁的自然是仁宗朱高炽了。
  整个嘉靖朝,经历了武宗入庙,德祖祧迁,睿宗祔庙,太宗升祖,仁宗被祧,睿宗入庙,最后形成了八庙八世。
  朱厚熜死后,以世宗入太庙,穆宗朱载坖(jì )将睿宗和孝宗算作同一世,将武宗和世宗算作同一世,形成了九庙七世的格局。
  综上,嘉靖帝给朱棣改庙号,并不是因为庙号名额满了(德祖祧迁后,已空出一位),而是嘉靖帝为了让自己生父进太庙而对大臣们做出的妥协。朱厚熜《明堂或问》:
  "问曰: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答曰: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朱棣庙号之所以会从明太宗变成明成祖,其实是因为明世宗朱厚熜搞了一个大礼议事件的结果。在朱厚熜之前,朱棣的庙号其实还真的是明太宗。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朱棣同志,是通过靖难之役,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才登基为帝。在夺得皇位之后,朱棣自己也知道自己夺得皇位的方式,并不是太过光彩。尽管在位期间政绩不错,但他也并没敢抬高自己,也没敢让自己的儿子追封自己为祖。所以朱棣的庙号在明世宗朱厚熜之前,都是明太宗。
  在中国古代,庙号是一个特别讲规矩的东西。祖和宗的区别,那是相当大的。正常来说,只有奠定一个王朝基础的君王,才能称之为祖。后世继位之君,都称之为宗。
  比如汉朝,西汉就只有一个祖,那就是刘邦,其他都是宗;而东汉同样也只有开国皇帝刘秀一人敢称祖,其他人都只是宗。再比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敢称祖,唐朝开国后李渊他爹、他爷爷,因为奠定了唐朝的基业,所以也被追封为祖。但李渊之后,哪怕是像李世民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只能称之为唐太宗而已。
  所以,正常情况下,按照庙号的制度,朱棣是无论如何都不敢称祖的。哪怕他敢篡位当皇帝,也不敢下旨让大臣们在自己死后尊自己为祖。因为那意味着他不尊重他老爹,意味着明朝是他和他爹一起打下来的。
  但是,当明朝的皇位,传到明世宗朱厚熜手里的时候,出了一点小意外。
  朱厚熜的即位,同样十分传奇。原本朱厚熜只是一个藩王世子,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但在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因为自己一系列骚操作导致自己英年早逝。而朱厚照死的时候,并没有子嗣。非但如此,朱厚照他爹朱佑樘,更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所以,在朱厚照去世之后,大臣们想要再立一个皇帝,就得从朱佑樘的兄弟的儿子当中找。最终,当时的明朝首辅杨廷和,选中了兴王的儿子朱厚熜。
  杨廷和是真正的老臣,为国家做事多年,在朝中权势极重。杨廷和选择朱厚熜的原因倒是很简单,因为朱厚熜当时十分年幼,再加上老爹已死,所以比较容易被控制。但杨廷和万万没想到的是,他选中的这个朱厚熜,却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决定选择朱厚熜以后,朝廷派人拿着太后的诏书,前往安陆的兴王府邸,将当时已经继承兴王爵位的朱厚熜,接到京城,继任皇帝。但是,当朱厚熜和朝廷所派的人到达京城外的良乡时,朝廷前来迎接的礼仪大臣,就和兴王朱厚熜产生了第一轮的冲突。
  冲突的中心点,在于礼仪大臣建议兴王朱厚熜,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不过,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朱厚熜的坚决拒绝。在此之后,朱厚熜入宫的时候,双方更是因为走哪个门而再次产生了冲突。朱厚熜坚持要以继位之君的身份,进入皇城。而大臣们却希望他以藩王的身份,进入皇城。
  这场冲突,当时闹得极为不愉快。朱厚熜甚至扬言,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决定,自己直接放弃继承皇位。最后还是张太后出面调停,才使得朱厚熜顺利的继位,史称明世宗。
  不过,朱厚熜继位之后,朱厚熜和大臣们之间,在关于尊谁为皇考的问题上,又继续开始了拉锯战。所谓皇考,就是已经去世的父亲。朱厚熜坚持认为,自己应该尊生父兴王为父亲。而大臣们却认为,朱厚熜应该尊当年的朱佑樘为父亲。
  这场关于‘认爹’的争论,听起来似乎很可笑。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反正你已经当了皇帝,认谁做爹不一样?但实际上,这场认爹的争论,其实是朱厚熜和老臣们之间,关于权力的争夺战争。如果朱厚熜放弃认自己的父亲,那就意味着他输给了那些老臣,以后就只能听从老臣们的摆布。
  这是朱厚熜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场‘认爹’的争论,持续了足足三年多的时间,最后还是以明世宗朱厚熜的胜利而告终。而朱厚熜胜利后,也因此成功的将自己生身父亲朱祐杬,追封为明睿宗,母亲蒋氏追封为慈孝献皇后。
  不光如此,朱厚熜还将父亲朱祐杬的牌位,供奉到了太庙之中。要说这事其实也很正常,毕竟朱祐杬已经成了皇帝,牌位进入太庙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问题是,太庙之中的牌位的供奉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摆放就可以的。
  在大臣们看来,一个对于朝廷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的人,只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后来当上了皇帝,就被追封为睿宗,而且还请进太庙之中进行供奉,这是他们很难接受的,所以,大臣们坚决反对此事。
  而且,按照当时的礼制,太庙正殿当中,只能供奉九个牌位。如果朱厚熜强行将自己的父亲搬进太庙,就需要把这九个牌位当中,除太祖之外和自己关系最远的一个老祖宗搬出太庙正殿,请到偏殿去。
  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亲手打下了江山,自然是不能动的,而且要放在正中间祭拜。再往下,就是朱棣。也就是说,如果朱厚熜想要将自己老爹摆进去的话,就得把朱棣给请到偏殿。
  这显然不现实。
  要知道,如果没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那后来这一支朱家人,根本就当不了皇帝。
  所以,朱厚熜就只能耍一个小花招,将朱棣的庙号改为了明成祖。被称之为祖的皇帝,是不用搬出去的。所以,朱棣被改称为明成祖之后,就不用被搬到偏殿。然后往下顺次移动一个,将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给移到偏殿。朱高炽在历史上只做了几个月的皇帝,贡献相对较小。就算把他给移出去,问题也不算太大。
  在朱厚熜之后,朱棣的庙号,就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北征漠北返回的途中,病逝在榆木川,太子朱高炽继位,尊朱棣庙号为"太宗"。
  明朝传了几代以后,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皇室正宗香火断了,主政大臣杨廷和一力主张拥立在湖北安陆的兴王朱厚熜为皇帝,是为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帝从继位之初,就因为"继统"还是"继嗣"的问题,与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展开了历时十七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波及朱棣,庙号从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关于认谁做老爹的"皇考"问题,嘉靖兴起"大礼议"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暴死,因为朱厚照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在世的兄弟,内阁大学士杨廷和遵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人到安陆迎接朱厚熜继承帝位。
  四月二十二日,迎接朱厚熜的车架队伍返回到了北京郊外,朱厚熜对杨廷和与礼部拟定的以皇太子之礼迎接自己感到非常不满,停在郊外死活不往前走了。
  朱厚熜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杨廷和被迫妥协,以皇太后名义让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朱厚熜继位后,就下令群臣讨论自己的生父兴献王的主祀及封号,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认为应当参照汉哀帝生父和宋英宗生父的先例,朱厚熜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应当尊奉大宗为正统,以明孝宗为皇考,以兴献王为皇叔。
  年轻气盛,而且又处在叛逆期的十五岁的皇帝朱厚熜当然不肯答应,但刚刚继位的朱厚熜地位不稳,只能妥协,但是很快朱厚熜就迎来了转机。
  同年七月,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朱厚熜,认为朱厚熜继承的皇统,而不是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认为朱厚熜的情况和汉哀帝、宋英宗不同,二人很早就被养进宫中,已经过继给了皇帝,在法理上与生父没有关系了。
  张璁的上疏令朱厚熜非常高兴,让聪明的朱厚熜找到了理论依据,虽然张璁作为官场新人,声音非常微弱,但是他的话无疑让一上台就碰壁的朱厚熜抓住了救命稻草,他可以以此为理论对杨廷和的旧势力进行驳斥,而且这一见解也得到了杨一清、王阳明等官场老将的支持。
  终于在不久之后,朱厚熜在奉迎生母进京的礼仪上扳回一城,朱厚熜坚持以皇太后的礼仪奉迎生母蒋妃,杨廷和等人不同意,朱厚熜以撂挑子不干相威胁,杨廷和被迫同意,朱厚熜得以如愿,奉生母为皇太后,顺势加封自己的老爹为兴献帝。
  此后朱厚熜并没有满足仅仅封自己的父母为帝后,到嘉靖三年正月,积蓄已久的朱厚熜再度召集群臣发起礼仪议论,杨廷和看到皇帝再次挑战文臣的权威,于是以辞职进行要挟,没想到朱厚熜竟然同意了,一点也没有挽留。
  这样以来文臣集团就群龙无首了,结果礼部尚书汪俊、吏部尚书乔宇等人联合两百五十多名大臣,集体上书反对朱厚熜以兴献王为皇考,群臣的反对令皇帝震怒,对劝谏的大臣进行罚俸或者罢黜的处罚,逼迫文官集团进行让步,朱厚熜的生身父母分别成为了"兴献皇帝""兴国皇太后"。左顺门案:朱厚熜与文官的终极决战
  经过三个月的斗争,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熜勉强同意称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也就是官方承认二人是朱厚熜的生身父母,但在法统上依然是不承认的。
  同年七月份,朱厚熜下诏礼部,为他的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这种规格一下子就提高到了皇帝的高度,群臣都明白这件事还没有完,朱厚熜始终还是要称自己的父亲为"皇考"的。
  于是吏部左侍郎何孟春、杨廷和之子杨慎等人在金水桥南拦住下朝的群臣,号召一起在左顺门外跪着,逼迫朱厚熜改变主意。
  朱厚熜得到消息后,令太监让大臣们退朝,但是群臣坚持不退,朱厚熜大怒,将为首的八人直接下诏狱,朱厚熜的行为直接令大臣群情激愤,冲到城门前直接开始砸门了。
  朱厚熜把心一横,直接跟大臣撕破脸,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审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直接停职待罪,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四品以上官员停薪留职,五品以下官员进行廷杖,现场有十六人被打死,从此文官再也不敢组织朱厚熜了。
  之后,朱厚熜为自己的父亲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上尊号"圣母章圣皇太后",改明孝宗为"皇伯考",彻底推翻之前杨廷和定下的制度。嘉靖五年,又将自己的父亲建世庙供奉,嘉靖十七年给自己的父亲尊庙号为"睿宗",到嘉靖二十七年,将自己父亲的神位移入太庙,位在武宗之上。朱棣从"太宗"升成"成祖",享受"万世不祧"
  明朝的太庙制度,是遵循《礼记》的:"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也就是说太庙之中只供奉七位皇帝的神位,因为太祖有开创王朝的功业,是享受世代供奉的,也就是"万世不祧"。
  其他皇帝就根据与当代皇帝的远近关系,辈分隔的远的,神位就会被移入偏殿供奉,成为"入祧"。
  在朱厚熜继位的时候,明朝太庙正殿的神位已经超过了七个,朱厚熜之前有十位皇帝,建文帝和景泰帝没有入太庙,所以当时出现了八位神位的情况。
  本来朝廷是要讨论将明太宗朱棣的神位移入偏殿的,但是当时朱厚熜闹起了大礼议,礼部忙着应付皇帝,没工夫讨论这个事情,移庙的事情就耽搁。
  这个事情一直拖到嘉靖二十七年,朱厚熜要把自己的老爸"睿宗"供入太庙,猛然才发现太庙已经爆满了,开始了要移一位神位进偏殿的工作。
  本来按照《礼记》中七庙的规定,嘉靖帝把自己老爹弄进去,是要移走两个神位的,但是可能朱厚熜也觉得这样做太不要脸了,于是指出"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这是一个儿子尽孝心的话,他把自己老爹放进太庙,不考虑礼仪上的昭穆、世次,只考虑伦理。
  因而在明太庙中,"睿宗"是不占一个位置的,但是此时仍然面临这"八庙"超出一个的问题,必须要移走一位。
  本来首当其冲的是太宗朱棣,但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在群臣眼中是开创盛世功绩的一位皇帝,对于嘉靖来说,这也是一位小宗入主大宗的皇帝,跟自己的情况何其相似。
  于是上下一拍即合,将朱棣原本的"宗"升格为"祖",与朱元璋一样,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就这样明太宗在历史上就消失了,新的明成祖诞生了。
  其实朱厚熜在把朱棣升格为成祖的时候,也在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朱棣开创了燕王系入继大统的局面,自己也开创了自己这兴王系接棒的未来,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成为"祖",在太庙里面不被移走呢?
  可惜啊,明王朝还没有延续到讨论他是不是要被移走的时候就已经灭亡了,而且他的儿子也没有他这么有想法和聪明,很听文官和老师的话,对他也没啥好感,他想当祖还差太远,混了个"世宗"已经是给面子了。
  历史上总是把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作为明太宗庙号变更的始作甬者。但在我看来大礼仪之争重要的是皇权和相权之争,是嘉靖为树立权威之争。其实在谥号成串的情况下变庙号为成祖不是更能体现永乐大帝的丰功伟绩吗?

中国奇女子林徽因林徽因,一个拥有才貌双全诗情洋溢倾国倾城的民国才女,她是诗人建筑学家学者,生在一个动荡又有充满温情的年代,用满腹的才情和一身的智慧演绎了一段传奇人生。出生名门随父游历欧洲林徽因于11979年,中国女子到美国餐厅吃饭,餐厅老板说我曾经是你的俘虏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结束了为期三十年的中美对立关系。随着两国的建交,两国人民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同年,两名中国女子受邀到美国进行友好访问工作,结束之后,两人到美国餐厅就餐。18岁嫁人,23岁净身出户的女子从来,可以模仿的美都浮于表,不可模仿的美才真正摄人心魄。上世纪初,尤以民国名媛最为耀眼,在民国女子中她们是一群特殊的存在,她们举止优雅,个性鲜明,将那个年代女子的美演绎到了极致。蓝霍元甲黄元申41岁当和尚,妻子独自养2娃,父母的悲痛藏着眼泪他是观众心目中的大侠霍元甲。自己也是从小习武,极善跳跃。中年事业正盛之时却遁入空门。他就是黄元申。1948年,黄元申出生于上海。无论是远在西南的祖籍地,还是夜上海的繁华,幼年的黄元周总理夫人说,如果当年周恩来不坚持独身,和她在一起最合适爱情亲情或者友情,在这些情感里,我们不断地做着选择,不断的接受又不断的放弃不断的失去。如果说和平的年代里分道扬镳是不爱,那么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硝烟世界,分开就是革命下伟大而无望的爱意59年,毛主席和贺子珍庐山重逢,得知其享副省级待遇后可以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1937年,由于年少轻狂,贺子珍毅然地离开延安奔赴苏联,在面对毛主席的挽留,贺子珍还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只让别人口头传达一句话我要去苏联治病,取弹药2015年,湖南109岁抗战女兵提出一个心愿,政府得知后立即安排如果提起现代诗乡愁,可能大多数人脑海里便冒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首是余光中先生所写的。其实,在此之前,席慕容先生也写过一篇同样叫乡愁的诗歌,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荷兰为何被称为自由王国?之所以有人称荷兰为自由王国主要指的是性自由,既性交易合法化。荷兰是个发达国家,集平等开放浪漫色情于一身!位于欧洲西偏北部,与德国比利时接壤。是由荷兰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属圣马丁4个构成古人也不傻,饱受诟病的嫡长子继承制恰恰是最好的安排封建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虽有其局限性,但恰恰是王位传承最好的安排,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封建时代的历史已经实验了各种王位继承模式,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父死子继,还有过兄终弟及退位让贤公平竞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皇太极无端猝死盛京(沈阳)清宁宫,顿时震动了满清天地。然而,皇太极死得蹊跷又未立储嗣,顿时让一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与各旗将领闻风而动,其中此前由皇太极亲陈独秀的小儿子,建国后在砖窑厂搬砖,主席特批予以照顾我再努力多搬一些砖,这样儿女就可以上学了。这种想法,源于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而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并且不断在身边上演,我们也常为之动容。这位老人一生老实勤恳,建国后便在砖
元朝98年之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时期(1)妥欢帖睦尔即位却说妥欢帖睦尔,留宫三个月,因燕帖木儿已死,仍由太后与大臣决定,奉他即位,且约好他去世后,传位燕帖古思,仿照武宗仁宗故事。这便是元朝的末代皇帝,后来明军入燕都,元主北卧龙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名传千古的忠臣,后人推崇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若是评选十大忠臣,他必定入选。若是评选十大谋臣,他也当仁不让。若是评选十大军事家,他也占据一席。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毛泽东究竟有多高明?不得不说在毛泽东那个时期,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包揽了各路英雄少年,他们为我们开创了千秋伟业。那个时代之所以备受瞩目,与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离不开关系的。他善于识人毛泽东为共产党人创刊号撰写发刊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央广网推出党史声音日历,用声音带你穿越百年时光。党史上的今天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为共产党人创刊号写发刊词,系统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人脸识别显示,他与周总理相似度达73,邓颖超见了不禁一愣1983年,河南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只有一集的电视剧周总理的一天。1964年,早晨754,理发店。朱师傅!哎呀,最近身体可还好?好啊,还挺硬朗的,多谢关心!朱师傅回答到,说完开始给坐下李清照晚年为什么入狱?犯了什么法?谢谢今天邀请,就从李清照晚年入狱粗略说一下吧,源于,宋代有一条现在看来很恶劣的法律,就是男人可以找任何理由休妻。反过来女人要告丈夫,即使证据确凿,诉讼成功,女人自己也要入狱两平,李抗美援朝的对空作战抗美援朝初期,因为没有反空作战的武器,志愿军的阵地和后勤补给线饱受敌军轰炸之苦。1951年1月21日,中国空军飞行员在苏联的帮助下,终于飞上了蓝天开始与敌人作战。1月29日(抗美援朱棣死之前是怎么安排传位的呢?大明风华把朱棣传位描述地惊心动魄,吸足了观者的眼球。本来,帝王出征在外驾崩,皇太子健康欠佳,几个诸侯王又飞扬跋扈虎视眈眈,没有故事发生也不太合乎常理。尽管皇太子朱高炽顺利登基,没有奇怪的新疆地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地名就是流淌其中最鲜活的文化印记。新疆地名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便是一种文化标记,便是一种历史见证,便是一种生态发展。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多元的文化新疆多民渡海第一仗全纪录(四)打过长江去,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第三纵队在淮海战场打了胜仗,老百姓不知道有多高兴。乡亲们问战士还走不?还去哪里打仗?。战士们纷纷回答要打到南京去!长平之战蔺相如之死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