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1955年,战士拒绝当副军长,选择回乡当了一个农民,此人是谁?

  根据第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议,我国将在京举办授勋仪式,表彰那些曾为我国民族振兴做出伟大贡献的将帅们。1955年9月27日,授衔仪式正式举办,所有人都笼罩在祥和欢乐的氛围之中。
  然而,在授勋仪式结束后,一位佩戴副军长肩章的老汉,却悄悄地将领导人拉到一边, 小声地提出复原回家当农民的请求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执意要辞职返乡的杨锦华在朱德总理的反复追问下,几经斟酌,才吐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说: "我的文化水平太低了,恐怕难以担当副军长的重任,这样的高位还是留给更加有才干的人吧。"
  朱德再三挽留却还是难能改变这位老兵的心,只好答应了他的恳求。临别前,朱德总理紧紧地握着杨锦华的手,对他说: "如果您在当地有什么困难,记得来北京找我。" 杨锦华听闻后,向朱德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便扛着行李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杨锦华为什么会说出这番话呢?这件事还要从杨锦华的童年时代说起。杨锦华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的一户农民家中,贫寒的家境因为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变得更加拮据。尽管杨锦华的父母每天起早贪黑的耕种,却还是难以养活一家老小。
  父母的辛苦,杨锦华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懂事的他刚满八岁便给当地的一户地主家放牛。那户地主的家中也有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小男孩,那个小男孩穿着带着刺绣的新衣服,每天清晨有先生专程登门授课。
  而杨锦华却要在天蒙蒙亮时便赶着地主家的几头牛去后山放牧,身上穿的衣服打满了补丁,每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每当晌午放牛回来,杨锦华看着在屋里或是大声读书,或是拿着沾满墨汁的毛笔写字的小少爷,心里满是羡慕。但他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根本没有钱可以拿出来供他去读书认字,他只能把这些奢望悄悄地埋在心里。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爆发 ,民族的愤怒空前的激荡,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一波抗日浪潮。
  时年十二岁的杨锦华在其他短工的口中,零零散散地了解到了事情的经过,虽然年幼的他对其他大人所说的共产主义,英特纳雄耐尔等名词都不甚了解,但八路军这三个字却实打实的在他心中掀起一股难以平息的波澜。
  战争的炮火逐渐从华北、东北逐步蔓延至全国,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再也掩盖不住。在田垄上挥舞着锄头除草的杨锦华,脑子里想的全部都是上午其他短工跟他描述的共产主义世界的样子。
  贫穷让杨锦华被迫迅速长大和成熟,被迫早早地扛起家庭的重担。他恨透了战争和剥削,八路军无异于突然出现在黑暗的世界中的一束光, 指引着杨锦华前进的道路。
  杨锦华如愿加入八路军后,组织并没有安排他去往战场奋战,而是考虑到他年纪尚幼,专门组织营内干部为他 补习文化课 。从小对知识充满渴望的杨锦华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不出一个月,他便可以熟练的草拟书信。 半年后,杨锦华已经饱读军事理论著作 ,积累了不少的指挥作战策略。
  这个曾经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小孩儿,在半年时间内竟蜕变为学习班的领头羊,当上了基层最年轻的干部。杨锦华凭借着这股聪明勤奋的学习劲头,被连内领导推荐到太行陆军中学就读学习。在为期三年的学习交流结束后,杨锦华凭借着优异的结业成绩, 直接被总理亲自指派到延安就职。
  尽管杨锦华一直在部队担任文职角色,但他的心却始终牵动着前线的战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 并无条件投降 ,这场为期十四年的抗战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正当人们都在期盼着和平时代到来的时候, 蒋介石为了实现独裁专制的计划,将双十条约变成一纸空文。他不顾人民的意愿,单方面挑起内战,再度将全国的百姓卷入战争。
  杨锦华再也坐不住了,他主动向上级领导请示奔赴前线战场,直接参与抗战。组织考虑到他是军事学校出身,没有参战的经验,便将其安置在 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17旅49团 , 担任团政治部宣传部长一职。
  虽然杨锦华担任的是团内的宣传部长,按理说并不用拿着枪炮奔赴战场,但他每次在团内组建突击小队时都积极报名,只为能够冲上战场杀敌,为国家早日和平做出贡献。
  1948年11月6日,杨锦华奉命带队前往徐州,配合其他路解放军清剿黄维兵团。杨锦华在仔细研究当地的地形后,决定从蒙城入手,切断其退路,营造瓮中捉鳖之势,从而达到快速地将敌人化整为零清剿的目的。这一战可谓是杨锦华的成名之战,体现了他极高的军事素养和扎实的军事策略功底。
  1949年杨锦华跟随驻军部队进驻东阳县城,为了更快地摸清县城的人口情况和国军动向,杨锦华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巡逻体系。他将整个部队分为三个大组,其下又各分设三个小组,分别负责城内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巡逻任务,一旦遇到任何可疑人员,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在这套严谨的巡逻计划下,东阳县城城内的百姓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快速地恢复了生产。直到5月8日,杨锦华率领将士们在城墙上进行日常巡逻,只见远处一队国民党军驾驶着几辆装甲车向东阳县城缓缓驶来。
  杨锦华立即将这一紧急情况报告给上级领导,而后,城内驻守着的49军迅速做出反应,提前准备好武器装备迎战这伙国民党军。在国民党军即将抵达城门时,城内的解放军战士们手持武器一呼而出,将他们打的四下逃窜。
  英勇的49军战士们,死死地咬住这些敌人,一路循着他们的踪迹前进。不曾想,竟一举追到了他们的师部,还顺势 活捉了318师的师长 ,彻底击溃了国民党军前进的脚步。为此,上级特地授予杨锦华个人二等功一次,因为如果没杨锦华前期谨慎的侦察和巡逻,我军部队断不可能做到在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的前提下,活捉对方的师长。
  这位老兵不止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参与者,在建国后,杨锦华更是主动请缨参与到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去。在朝鲜战场上,杨锦华带领着手下的将士们屡建奇功,为遏制美军向北推进战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杨锦华本人也凭借着出色的表现, 被组织荣升为师长 。
  1955年,杨锦华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邀请函,信中提到,国家将于 9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授勋仪式, 授予那些为国家解放做出贡献的将士相应的荣誉和职位。正当杨锦华不明就里的时候,上级领导突然通知他,要他尽快前往北京参加副军长职位授勋。
  他的战友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祝他旅途顺利,而杨锦华却并没有表现出欣喜的样子,反而好像心事重重。他拿着这封邀请函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在车厢里,他看着窗外的景色,心里却都是那些战死在沙场上的战友们。
  那天夜里,杨锦华想了很多,几经辗转,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他睁开眼,对着窗外初升的太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退伍,回家!"
  在授勋仪式结束后,他悄悄拉住朱德的衣角,同朱总理小声地说: "司令您好,我是杨锦华,我想跟您说明一下情况,我想退伍回家。" 朱总理看着眼前这个憨厚朴实的小伙子,温和地追问道: "为什么要退伍呢?"
  杨锦华低头不语,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脖颈滚落在衣领,半晌,杨锦华支支吾吾地说道: "我的文化水平实在是有限,恐怕难以胜任这个要职。"
  朱德总理听着眼前这个小伙子的说辞,微微点头表示理解,用手轻拍他的肩头,跟他说: "虽然您的文化水平或许同其他人相比有所不足,但这些年在战场上的磨砺,早已让你积累了充足的作战经验,小伙子,不要妄自菲薄,希望你能够继续留在部队中发光发热。"
  杨锦华摇了摇头说道: "我如果贸然接受这个职位,那么不光是我自己的不配位,势必将让更多更优秀的战士难以得到晋升,难以施展拳脚。"朱德总理见他去意已决,便不再多阻拦,只是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道:"如果今后有什么困难,记得来北京找我。"
  杨锦华听完这句话后,眼眶红红的,顺势给朱德总理敬了一个军礼后,转身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回到家乡后,杨锦华没有遵照母亲的意见,拿退伍津贴娶个媳妇成家,而是将自己的退伍金拿出来,帮扶村内那些因为贫穷上不起学的贫困儿童。
  他说: "我一直因为小时候家里没有钱,无法像其他小孩那样入学读书而感到遗憾,如今我看到村内还有这么多没有钱入学读书的孩子,我不能让他们继续我的遗憾。"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回到村子里的杨锦华带领着当地的乡亲们修挖水渠,解决了当地长期缺水的情况,让当地粮食的亩产量翻了一番。
  读书和温饱,这是杨锦华年幼时梦寐以求的两样东西,如今,他带着一身的荣耀战功回到村子里,却能够放下身段,将退伍津贴尽数交付给村内贫困人家的孩子,再带领着全村的百姓实现粮食自由。
  进可横刀立马挥斥方遒,退可蛰居村内耕种读书,杨锦华用自己的前半生为中国的独立自主而奋战,用自己的后半生为百姓的温饱民生而奔走。他早已将自己与"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大字融为一体,刻入灵魂。
  如今,硝烟已然褪去,国家繁荣复兴,那些曾为国家的命运奋斗的少年郎,早已成为耄耋之年的老人。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整个中华,也正是他们勤恳的付出和努力,我们当代人才能生活在这样和平安定的环境之中。

基辅会战前,朱可夫主张放弃,斯大林明知赢不了,却坚持一战1941年6月21日,担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大将得到了确切的情报德军将在次日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朱可夫马上给斯大林打电话,但是斯大林并不相信。电话那头斯大林没有任何表示,这令朱可三月初三日头笑,陈谷烂米无人要,农谚预测年景,啥意思?三月三是什么日子?为什么在古代对这一天非常重视?看完就知道了!三月三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农历三月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三月初三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赵氏孤儿欺骗了大家两千年。朝堂之上,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其全家三百多人全部被杀死,幸亏赵家门客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出手相救,才保住了唯一孩子赵武,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最摊丁入亩,促进人口暴涨清代著名的摊丁入亩政策,在雍正年间得以执行。这一政策废除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促进了人口增长,是以广受赞誉。那么,此事真的有清吹所说的那么伟大吗?其实,摊丁入亩,实在是清朝不得已能让大帅哥潘安念念不忘的女人是谁?还不知道能让大帅哥潘安念念不忘的女人是谁?这个女人就是杨容姬,西晋名儒杨肇之女,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潘岳(即潘安)之妻,著有离合诗思子诗东郊四川不过就是一个省,清廷为何不设巡抚而直接设四川总督?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清王朝为何要在重叠的行政区范围内同时设置总督和巡抚。说白了,其实就是帝王们惯用的伎俩权力平衡。总督虽然级别比巡抚高一些,但二者并没有事实统属关系读毛年谱(096)遵义会议上投反对票的凯丰,后来怎么样了?1935年,毛泽东42岁。遵义会议上的反对者,除了博古,还有凯丰遵义会议之后,陈云在传达提纲中说扩大会中,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博古同志没有完全彻底的承资治通鉴70二代们的一生有人托底,普通人的际遇没有奇迹材料(可略过,直接看白话)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1985年,萧华逝世,临终前特意叮嘱妻子我还有两件事情放心不下前言我5岁送情报,9岁当红军,11岁参加长征。长征途中,由于年龄小步子小,别人走一步,我得跑两三步,一天到晚不停地跑,我是跑完了长征。在北京东城区育群胡同里的一个小四合院里,一位传毛主席多次落泪都为谁?(4)伟大的毛主席,可爱的小故事(144)敬爱的毛主席男儿有泪不轻弹!公开场合很难看到毛主席掉泪。无情未必真豪杰!毛主席也有多次落泪。毛主席都为谁落泪?陈毅追悼会,毛主席流泪三鞠躬197赵匡胤知人善任用曹彬赵匡胤起初是后周世宗手下的将领,掌管御林军,任殿前指挥使,位高权重。曹彬跟周世宗是亲戚,当时在世宗身边做近侍,掌管周世宗的后勤保障。因为赵匡胤很有权势,许多朝臣都争相巴结他,但是曹
700余张珍贵高清老照片,打开北京中轴线北京有一条长7。8千米的南北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楼,纵贯城市核心地带,由众多连续而有着内在关联的建筑道路等城市空间所组成。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线性历史文化遗产,这条驾驭全城地位至尊的抗战时期,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的抗日斗争党史天天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三省,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而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正是在敌军侵占的东北地区建立的细菌战部队,该秘密基地利用健康活人进行细美国外交官问周总理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低头走路?总理巧妙回答1972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连任总统成功,而随着政局的改变,尼克松也开始重新审视起了整个亚洲的战略格局。在当时的情况下,苏联仍然是美国强有力的对手,为了成功挪威侨胞马列细品舌尖上的中国巨变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挪威侨胞马列细品舌尖上的中国巨变年过七旬的挪威侨胞马列,从事餐饮行业已将近50年,是一位厨艺精湛的杭帮菜烹饪大师。和食物打了一辈子交道,马列说起中国人舌尖上的巨变地评线中安时评品读红色爱情故事,感悟信仰的力量来源中安在线七夕将至,品读那一段段尘封已久的红色爱情故事,追寻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血色浪漫,读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深刻内涵,感悟年轻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董存瑞年仅19岁牺牲,他的家人后来过得怎样?妻子的选择令人动容董存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英雄。2009年9月,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揭晓。这一个个名字的徐达的岳父,明朝13位帝王仍流着他的血,朱元璋为何要杀他?这里是阿涛历史,讲述有趣的历史小知识。他是朱元璋麾下最没眼光的将领,本是从龙之臣却非要选择叛变,最终死在朱元璋的剑下。他就是徐达的岳父谢再兴曾为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明朝有十三位帝1985年梁兴初因病去世,妻子任桂兰提出唯一请求,中央批示同意1985年,梁兴初因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他的战友们纷纷来到北京,为老朋友送行。失去丈夫的任桂兰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突然,她想到梁兴初曾经的努力几年也没有做成功的事,她决定替丈夫张爱萍在一次会议中提前离开,周总理将其拦下搜口袋保密无小事图一张爱萍在1964年秋天的一天,在一次会议上,张爱萍因临时有会要开急着赶往下一个会议现场,便提出提前离开,这本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张爱萍也是有事。但谁知就在张爱萍起身的时候,周恩上甘岭,这样成为美国人的伤心岭!党史天天读69年前的今天,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这一战历时43天,打出了国威军威!而关于上甘岭战役,你可能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上甘岭不是山也不是岭岭字通常指的是一座山,在电影从窃听苏联到全世界,总统也不放过,为何美国至今窃听恶习难改?窃听风云里,刘青云说错的事情我们都敢做,对的事情反而不敢做了。那还活着干嘛,还不如去死。,这句话可以说是斯诺登事件的最佳写照,菱镜计划窃听事件让美国的窃听的恶习重新浮出水面。到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