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诛杀安德海,丁宝桢为什么敢在慈禧太后头上动土呢?

  话说同治八年,此时正值捻军回乱渐次平定之时,慈禧太后也正是人生顺风顺水的时候,但突然一件事儿的发生,令她大丢颜面。
  说起这事儿,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说"不大",是因为不过杀了个太监;说"不小",则是因为被杀的这个太监正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安德海,如今他正是被太后恩宠之时,却被杀了!
  这个安德海,在宫内被慈禧唤作"小安子",他模样长得也算清秀,加上从小就聪明伶俐,又善于傻眼观色,因此从那些木讷太监之中脱颖而出,讨的老佛爷欢心,成了她身边的红人,受到慈禧重用。
  朝臣怕慈禧,但也挺憷安德海,安德海借此没少捞钱,朝臣想要见慈禧或者想私下打听点宫中的事儿,都会找到安德海,使些银子换点消息啥的。很多大臣自甘堕落,利用各种机会勾结安德海,并且对他毕恭毕敬。这令安德海越发的嚣张跋扈,依仗太后宠爱日渐猖狂起来,渐渐忘了自己的斤两了。
  这时间一长,安德海以权谋私,勾结大臣的事儿弄得满城风雨,就连经常人宫的恭亲王奕䜣也曾受过他的算计。一次奕䜣对众臣说道:"我要是不杀了安德海这条狗,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朝廷纲纪!"
  安德海得知后奕䜣发怒的事儿后,也感到有些恐惧,毕竟奕䜣是王爷,自己是奴才。他知道奕䜣不会放过自己,于是经常借着各种机会在慈禧面前说奕䜣的坏话,以挑拨两人关系,据说奕䜣被摘掉"议政王"的帽子,便是安德海从中作梗。
  就连年幼的同治小皇帝对安德海和母亲这种暧昧不清的事情有所记恨。据出宫后的老太监回忆,小皇帝亲手做了一个小泥人,背后刻有安德海的名字,并用小刀削泥人的头。这老太监问他这是干啥,小皇帝怒气冲冲地说:"杀狗贼小安子!"
  这安德海也是个死催的货,不知道是不是活腻歪了,老想着出宫玩玩,顺道捞点银子。 于是便央求慈禧给他一个差事,让自己出宫耍上些日子。慈禧宠爱他,赶巧宫中要置办置办宫廷织物,于是就把这差事交给了他。这下安德海可算是得偿所愿了,带着一帮子奴才从京城出来,沿运河南下。这一路之上,穷奢极欲,强拿强索,凶着呢。
  安德海与众奴才分乘两艘大船前行,船头挂三头乌旗,船尾挂龙风旗,四周插满彩旗,船前一队士兵,船舱中还有僧人、女乐等几十人伺候他和那些大小太监,一路上又敲又打,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他安德海。所经之处,官员亲自迎接,好吃好喝,另行还要送份大礼。安德海自称朝廷钦差,作威作福,稍有不满,便破口大骂,摔锅砸碗,吓得那些官老爷畏他如虎。那些小太监也不饶人,仗着安德海威风,欺压他人,弄得县衙叫苦不迭。
  等到了山东地面之时,安德海依旧如此嚣张,但却不知道这山东便是他葬身之处。山东巡抚丁宝桢早就知道他出宫的消息,因此十分震怒。他早就对安德海这个阉人有杀意,如今正好到了自己管辖地盘上,他要让安德海有来无回。
  各位看官,或许不知道丁宝桢是个什么人物,这位丁老爷可了不起,他乃咸丰三年进士出身,为人刚正不阿。当年僧格林沁在山东剿捻之时,对官员十分不敬,官员慑僧王威势,都惧怕他。唯独当时身为按察使的丁宝桢不惧怕,并且当众与僧格林沁发生争执,最后僧格林沁对他刮目相看。
  如今安德海送到自己口边,焉能放过,于是丁巡抚传令德州知府赵新,要求他将安德海招摇情形查录在案,如有不法,立即擒拿。但赵新不敢,只是将安德海过境之事汇报。丁宝桢一面向朝廷参奏,一面派东昌府知府程绳武追赶捉拿,但程绳武依旧不敢,他只追了三天三夜,但不敢动手。丁宝桢大怒,拍下总兵王正起率骑兵追赶,要求务必拿获安德海,拿获不住便提头来见。王正起是悍将出身,果然将安德海于泰安拿获,而后押赴济南。
  一路之上,安德海十分嚣张,到了济南依旧嚣张不减,见到丁宝桢不但不跪,而且对着丁宝桢破口大骂,声称自己是朝廷钦差,要给丁宝桢好看。丁宝桢让左右用令牌抽他嘴,把他打得满嘴血沫。丁宝桢知道如果留下安德海会夜长梦多,于是不等朝廷命令,以"大清祖制,太监不许出都门,违者就地正法"为由,下令将安德海等人押赴街市处死。
  此时很多官员前来见丁宝桢,要求不要杀安德海,因为他是太后身边的红人,杀了他会令太后震怒和难堪。为此,不但会丢了顶戴花翎,还可能导致全家受连累。但丁宝桢不为所动,他知道自己此时不杀安德海,就很难有机会了,也正是因为怕慈禧袒护安德海,所以要在谕旨到达之前,杀了这阉货,为朝廷除一大害。安德海本以为丁宝桢不敢对他怎样,但没先到还是被咔嚓了。
  再说慈禧这边,接到奏折后,知道安德海不妙,于是赶忙找到慈安太后,要求一同去找恭亲王奕䜣求情,让他出面帮着调停。没想到慈安不肯,说太监出宫不合祖制。慈禧硬着头皮去找奕䜣,奕䜣拿出顺治年间由多尔衮铸造的太监不可干政的铁牌,告诉她这是祖宗留下的,你敢救安德海,就要把这交泰殿中的祖宗铁牌给熔了,看到时候各八旗王爷答不答应。并且要求将安德海凌迟处死。
  慈禧欲救下安德海之事最终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意,她不得不默认了此事,但为了能有所转机,还是扣留了谕旨两天,希望这两天能想出法子救小安子。但万没想到,丁宝桢竟然在没有谕旨同意的情况下,先行斩杀了安德海。慈禧如五雷轰顶,心中不禁悲伤而且愤怒,但又不能发作,只能强忍。朝中大臣纷纷赞扬丁宝桢,令慈禧对丁宝桢也无可奈何。为了彰显自己英明,她连发两道圣谕,说:"我家法森严,有犯必惩,安德海胆大妄为,有负皇恩,种种不法,实罪有应得!" 因此丁宝桢因此事并为受惩处。
  慈禧也是个女中丈夫,这件事情,她自知理亏,更没想到慈安会站在奕䜣一边,朝廷会这么恨安德海,自己如果一意孤行,会对自己不利,为了一个奴才不值得。也怪这个奴才太忘乎所以,因此也是活该。
  丁宝桢杀安德海一事,大快人心,就连曾国藩也在日记中写道:"我患眼疾已数月,在听闻此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的字)真豪杰也!"
  丁宝桢之所以诛杀安德海,心中肯定成竹在胸,绝非意气用事。
  诛杀安德海的前一年,即同治七年(1868年),丁宝桢因为助剿捻军驰援京畿,受到同治表彰,是少年皇帝面前的红人。
  安德海,则一直是慈禧太后面前红人,他在辛酉政变中,充当了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訢之间的联络员,凭借立此大功,升至总管大太监。
  安德海把宝押注慈禧太后,鞍前马后不辞辛劳,很快,又出谋划策,配合慈禧兵不血刃解除了奕訢议政王一职,这下把奕訢给惹恼了,立誓除掉"这个奴才"。
  知道了奕訢想法后,安德海开始也有些犯怵,毕竟人家是主子,自己是奴才,但凭借慈禧专宠,很快就把这份敬畏感抛到九霄云外。
  得罪奕訢也就罢了,安德海后来又得罪了少年皇帝同治,连亲娘儿俩的关系也敢挑拨,安德海不可谓不是艺高人胆大。据说同治帝恨极安德海,自己捏了个小泥人,背后刻上安德海的大名,没事儿就气急败坏地用刀戳泥人儿,边戳边骂。
  到了这个份儿上,安德海犹不收敛,继续高调做人,高调做事,敲锣打鼓娶进了一房名旦,"太监娶妻 "这条大新闻一夜传遍北京大街小巷。
  最左侧为安德海。不作不死,安德海生命中的大魔头已经向他发出了"狞笑 ",这一天很快就要到了。
  1869年,宫中筹备同治成婚大典,安德海也想借机出宫活动活动,趁机敛财,于是跟慈禧自请担纲皇帝龙袍采购任务,亲下江南,慈禧也没多想,答应了。
  安德海这下可犯了大忌,顺治曾经颁布上谕,防止太监干政,第一条就是严禁太监出京,奉旨出京倒还好,可安德海自恃得到慈禧允许,但却忘记了开具并携带官方证明,所谓钦差出京,必须有"明降谕旨",这样地方上才能搞好接待工作,手下兵士也必须凭借"传牌勘合",地方上才能搞好供应工作。
  或许安德海也知道规矩,但长期的持宠而娇已经让他很有些飘飘然,他安德海在京师跋扈惯了,谁敢查他证件不是?丁宝桢敢!
  丁宝桢作为山东巡抚,他怎么会知道安德海的手下都没带证件?
  据说安德海伏诛后,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里记录,"闻丁抚入觐时,曾受当道意旨,故未奏奉上谕即下手擒拿,而安之出,实有人訹之也。"
  也就是说,丁宝桢事发前曾经进过京,得到过更上层的指示,是同治还是奕訢,赵烈文没做猜想,依据正常情况来看,后者可能性更大,议政王的光环是没了,但奕訢还担任着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属于权力中心,地方大员也还是他的直接管辖范围。
  继续往深入猜测,安德海行前未必没考虑过办证,但肯定也是被奕訢搪塞支吾过去,甚至再追根溯源,安德海出京一事,没准儿也是奕訢找人撺掇的。鱼出现了,该收网了。
  刚一进入山东境内的德州时,丁宝桢就盯上了安德海,后命人 在泰安将安德海一行捕获,带到济南府。
  丁宝桢为安德海拟就五桩大罪:
  一、不用说了,太监不能出京;
  二、没有明降谕旨;
  三、没有传牌勘合;
  四、所乘船只上有龙凤旗帜,这是皇家专用;
  五、携带女优,不成体统。实际上,丁宝桢在杀安德海之前一天,已经接到了军机处密谕:"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密谕里说的很明白了,你丁宝桢能办就办,不能办也没关系,等安姓太监到了直隶境内,可以由曾国藩办他,那时候这功劳就不是你的了。
  本身,丁宝桢也是一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清官,以敢于担当著称,恭亲王的军机处发来的密谕,又能保证了他不需要担负责任,那还等什么?
  安德海 再也傲娇不起来了, 第二天,即被验明正身,就地正法。
  有人会说,那时候慈禧太后不是权倾朝野么?那丁宝桢岂不是与虎谋皮,成为慈禧太后的眼中钉,难道不想活了?还真没到那分数上。
  首先这安德海是民愤太大,闻听这家伙一死,全国各地官僚恨不能纷纷发来贺电,慈禧也都看在了眼里,这只能说安德海得罪人太多了,人既然已经死了,慈禧也会审时度势,不会意气用事。
  第二,慈禧其时还称不上权倾朝野,慈安皇太后虽然不太爱管事,但毕竟是两宫听政,名义上,慈安才是正牌的皇太后,慈安也支持安德海伏法一事,慈禧表面上也不能反驳。
  第三,那当然还得怪安德海太大意,没办好手续,头脑发热,挖个坑就敢跳,在宫内耀武扬威习惯了,还真以为朝臣都敢怒不敢言,敢言也白言,他是真没敢想自己能被处死,死也死得"名正言顺 ",丁宝桢执行的没毛病!
  第四,慈禧知道,这事有奕訢的参与,这时候的奕訢,仍然身处权力中心,慈禧并没有替换掉他的想法。
  最后,丁宝桢的确一片赤诚,当官当的坦坦荡荡,于公,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于私,两袖清风乐善好施,他死后,连办理丧事的钱都没留出来,慈禧也都看在眼里,感念在心上。所以,丁宝桢死后,慈禧也深加体恤,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同治八年,1869年,农历八月初二深夜。
  山东巡抚丁宝桢和山东按察使潘霨在济南的历城县监狱请王命旗牌,将内务府总管太监安德海和随行六人就地正法,旋即轰动了整个朝野,正在天津被教案弄的焦头烂额的直隶总督曾国藩惊讶不已,惭愧自责。
  曾国藩当时对幕僚说,稚璜乃豪杰之士也。(丁宝桢字稚璜)。
  今天的人们回顾这件事,大都从丁宝桢个人的性格去总结,像曾国藩那样把丁宝桢想象成一个打抱不平的热血青年,因此丁宝桢杀安德海也就成了引刀逞一快的侠义之举,尤其是看到后来慈禧太后并没有因此报复丁宝桢,大家都觉得丁宝桢很英勇,也很侥幸。
  其实不然。
  丁宝桢杀安德海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其实是慈安太后,加上以恭亲王奕訢和瓜尔佳文祥为首的整个文官集团在向慈禧太后示威,慈禧不能也不敢进一步处罚或报复丁宝桢。同时,丁宝桢处理此事的手腕极其高明,充分彰显了一个成熟、干练又充满智慧的政治家品质,不仅让慈禧太后一点把柄都没有抓到,事后还要承丁宝桢的人情。
  安德海被诛是咎由自取
  安德海当时刚过二十五岁生日,还很年轻。他是直隶南皮人,十岁进宫,辛酉政变时,他曾与慈安身边的宫女联手,行苦肉计从热河进京为两宫太后给恭亲王奕訢送信,自此以为立了大功,开始娇纵不法,除了慈禧太后,谁都不放在眼里。
  首先他没把小皇帝载淳当回事。
  小皇帝载淳极聪明,也极淘气。他和大公主荣安一起在慈安宫里长大,慈安太后对他们姐弟很宠溺,因此上房揭瓦、捉弄宫女太监、欺负姐姐荣安公主、与宫女早恋,甚至逃课,在课堂上与他的堂弟载澄一起捉弄师傅之类的,隔三差五他就要犯点事,要不犯点事皮就会发痒。
  但他每天都要去慈禧宫里请安,一天还不止一次。其间慈禧过问他的起居和功课时,安德海往往装作不经意,把他的种种不堪故意泄露给慈禧,令慈禧大为光火,经常加重了慈禧对他的责罚。
  据说,每次小皇帝挨打就在心里喊,杀安德海 ! 挨一下打喊一句,有一次不小心竟然喊出了声。久而久之,杀安德海成了小皇帝最大的心愿。
  有一次小皇帝过生日,有官员想讨他欢心,请教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皇帝有什么心愿可以帮他去了一下? 明善半开玩笑地说,你去把安德海杀了,等皇帝亲政我保你进军机。
  安德海也是找死。他利用慈禧的宠幸,与内务府官员沆瀣一气,联系各省驻京的提塘官,公然说和官司,替人开复处分,从中收取大笔贿赂。安德海胆子特别大,有一次竟以太后的名义找到一个总督,直接交代他办某件事,该总督觉得事关重大,不敢怠慢,遂向军机处求证,安德海东窗事发。
  当时的内务府总管大臣是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索绰罗宝鋆,奕訢正是安德海的顶头上司,他把安德海送到慎刑司,一顿皮巴掌打的安德海掉了好几颗牙。安德海就此恨上了奕訢,处心积虑地在慈禧面前挑拨,日子久了,慈禧太后开始对奕訢心生嫌隙。
  同治二年,御史蔡寿祺为胜保打抱不平,上折弹劾恭亲王奕訢,说他贪墨、揽权,但查无实据。慈禧借力打力,褫夺恭亲王奕訢议政王头衔和赏食亲王双俸,辛酉政变达成的"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朝局被打破。
  风波过后,朝中的汉大臣,尤其是翰林院出身的言官、御史和各省督抚,普遍为恭亲王奕訢报不平,认为慈禧不讲信用,明面上是收走了恭亲王奕訢的权力,实际上是打击整个文官体系。
  当时京中名士们的饭局和花酒很多,正好借机传播小道消息,渐渐地大家都了解了内情,许多人开始惦记上了安德海,丁宝桢就是其中之一。
  慈安太后的态度不容忽视
  小皇帝载淳那一年十四岁,虽然还没到亲政的年龄,但已经不能把他当做懵懂少年了。
  小皇帝的性格与他爹咸丰皇帝不大一样。
  咸丰皇帝是文静平和一路的,书读的好,文采斐然,但不喜欢舞刀弄枪。小皇帝相反,好动,喜欢热闹,没有他爹那样的定力。当然,他继承了他爹的文采,书读的还不错,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师傅比他爹的师傅强的太多。
  小皇帝想杀安德海不是一天两天了。
  宫里上到慈安太后,下到身边的小太监都知道,唯独瞒着慈禧和安德海。
  在这件事上,小皇帝是有帮手的,而且还很强大,宫里的一个是慈安太后,宫外是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其实他更强大的后台是他的师傅们,只是那个时候他还太小,这种事还不敢让师傅们知道。
  杀安德海,慈安太后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
  她素来不喜欢安德海,知道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她犯不上为了一个太监得罪慈禧。但她是小皇帝的娘,舐犊情深,儿子多年的心愿她不能不考虑。更何况,小皇帝眼看就要大婚和亲政,安德海不除,会成为儿子将来的心腹大患。为此,她觉得即便是为此得罪慈禧也很值。
  还有一层意思,是她对小叔子奕訢的深深歉疚。
  辛酉政变,事先商量好的,是两宫太后垂帘,她的小叔子以亲王之尊秉政。什么是亲王秉政?那是说,她的小叔子与她和慈禧三个人一起分享君上的权力,而不是像后来那样把他贬成一个臣子。
  更何况,她眼看着在奕訢的谋划下,平定洪杨,克复江宁,剿捻,消弭满汉畛域,办洋务,一个崭新的中兴局面出现在面前。她们孤儿寡母,居然把丈夫留下的残破河山整理得有模有样,有朝一日她见了大行皇帝,终于可以说一句不负所托了。
  所以,她对慈禧的揽权和整治小叔子的行为颇多不满。在奕訢面前她的心态与慈禧完全不一样。奕訢对于慈禧就是臣属,他们是朝堂上的工作关系,而慈安则是自比长嫂,看奕訢是家人,是一个非常能干还常受委屈的弟弟,慈安对奕訢多有不忍。
  竟然连恭亲王奕訢都敢碰,简直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慈安太后越发觉得安德海是一大祸患,要趁他羽翼未丰尽早除掉他。
  安德海出京
  安德海出京,实际上是得到慈禧太后的允许的,只不过,慈禧担心被爱管闲事的言官和御史知道,没有让安德海办理正式的手续。
  所谓正式的手续是,先到内务府登记在册,然后由内务府行文知会兵部,再由兵部颁发出京的许可,俗称"勘合",是一块类似令牌的东西,拿着这个勘合,出京以后所有的供应,都由兵部驿站提供,地方官也有招待的义务。
  但这样一来,安德海就变成了钦差。大清早有家法,太监不经皇帝差遣,连紫禁城都不能出去,更何况是出京。给安德海一个钦差的身份,慈禧太后想都不用想,根本行不通,连内务府那一关都过不去。
  安德海耍小聪明,他狐假虎威地说动了慈禧,理由就是太后的懿旨肯定大于皇帝的圣旨,只要太后发话了,谁敢放个屁啊。
  慈禧开始时是觉得不妥,但后来在安德海的撺掇下态度有了改变。自从罢黜了恭亲王,她的权威渐渐竖立起来了,朝堂上往往一言九鼎,这让她比刚垂帘时自信多了,派一个太监出京,就像安德海说的那样,谅那些言官也不敢不知趣。
  于是安德海出京了。
  他很高调,带着他从徽班娶的姓马的旦角媳妇和他的亲叔叔,还有一个大车队,拉着他从宫里偷出来的细软和准备贩到江南的东西,浩浩荡荡,迤逦出京。
  安德海走之前,小皇帝有点沉不住气。但明善老奸巨猾,给安德海挖了一个大坑。
  安德海本来应该先到内务府请假,征得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的允许,才可以走。这个时候明善的态度就很重要了,明眼人都看得出,以安德海的人缘,不出京则已,一出京必死无疑。
  但这对明善来说是个大麻烦。
  安德海来内务府请假,明善如果不准,得罪慈禧太后,还落个不尊懿旨的罪名;准了安德海的假,日后追究起来就有责任了,按律例,明善是内务府堂倌,手下的大总管被枭首,他这个行政主官最轻的罪也会撤职。
  所以明善一点也不敢马虎,生怕行错一步。
  所幸安德海很倨傲。
  他平时是不怎么把明善放在眼里的。明善是他的顶头上司,论辈分明善的儿子文锡都比安德海大十几岁,可安德海平时见了明善只行平辈之礼。他大咧咧地对明善说,他奉了懿旨要出京,来与明善大哥打个招呼。
  明善早就料到他会如此,也非常希望他能如此。他就怕安德海把他当上司来请示,那样他就脱不了干系了。
  所以这时他装聋作哑,热情招呼,奉茶让座,对他要出京一事不置一词。安德海一走,明善立即命苏拉记档,写上某月某日安德海到内务府传懿旨,说他要出京。
  反正安德海也没说让他知会兵部。明善命苏拉记下的是真实情况,安德海不是来请示,也不是来请假,人家是来传懿旨,他明善有几个脑袋敢不尊懿旨,不尊懿旨岂不是抗旨?
  明善生怕安德海知道内情不走了,那样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在明善看来,安德海不出京则已,一出京就是死罪,皇帝甚至可以直接下旨把他抓回来。不过那个时候皇帝还小,哪容他下什么旨意,所以明善把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
  明善叮嘱小皇帝,三五天内务必留意顺天府和直隶总督的奏报。这是因为,顺天府在北京城墙以外的地界,是直隶总督的辖地,由顺天府和直隶总督共管。太监出京那么大的事,即便顺天府不上报,直隶总督曾国藩也一定会上报。
  小皇帝那时正在慈禧太后的指导下学习看奏折,每天放学以后,他都要到慈禧太后住的长春宫,把内奏事处送来的折子都看一遍,有不懂的地方问慈禧太后。慈禧也很有耐心,他认为看折子是皇帝必备技能,她看得很紧,小皇帝稍不专心就是一顿申饬。
  正巧慈禧太后那两天生病了,慈安太后建议,为了让慈禧安心养病,小皇帝看折子由她指导,并且将地点改在皇帝专属的养心殿。慈禧哪知道他们娘俩的弯弯绕,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于是,慈安太后郑重其事地给军机处下懿旨,皇帝放学以后到养心殿看折子,有可能找军机处咨商不懂的地方,军机处要随时待命。
  这是慈安太后深沉的地方。
  处置安德海不能有一丝纰漏,时间是个关键因素。一旦皇帝看到曾国藩的折子,必须马上找军机大臣吩咐下去,这样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处就必须随时待命。如果到了九转丹成的一刻找不到人,或者临时现到恭亲王奕訢的家里去找他进宫,慈禧马上就会知道,那样就麻烦了。
  现在,总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慈安太后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可是,虽然曾国藩的折子天天有,但根本不提安德海,让小皇帝坐立不安,每天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丁宝桢的处置方式
  曾国藩不是不知道安德海出京,而是根本不想管。
  安德海出京第二天,在通州张家湾运河码头上雇船,就有专人向曾国藩报告,连雇了谁家的船,花了多少银子都一清二楚。
  曾国藩那时是怕了。天津教案里,他先是被崇厚所误,接着又对法国公使丰大业过于软弱,以至于天津百姓动了公愤,朝中言官和御史骂声一片。曾国藩自觉"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每天内心深处都有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完全不想节外生枝。
  就这样,安德海顺利沿运河南下,进了山东地界。
  第一个发现安德海行踪的是德州知府赵新。他手下的探马向他报告,有安姓太监一行,自称钦差,但一应供给均是自费,没有骚扰百姓和地方的行为。
  赵新比较持重,得报后他亲自带着亲兵和办刑名的师爷,化妆成百姓,一路尾随安德海,就近观察。这一观察不要紧,赵新觉得非抓他不可了。
  赵新是两榜进士出身,腹笥极宽。他发现安德海的船上挂着一面旗帜,上面画着一只三只脚的乌鸦。这分明是《淮南子》里的典故,"日中有三足乌,为西王母取食"。安德海走的时候心血来潮,找了一个高人指点一番,挂上这样一个幌子,暗示自己是为西太后办事的。
  而且,安德海在船上过生日,弄了一个龙袍挂出来,让随行的人给龙袍磕头,说是替他尽孝心了,而他自己则大马金刀地在一旁坐着。
  赵新马上给丁宝桢写奏报,别的一概省略,只说这两件事,连夜打发亲兵快马送省城。
  丁宝桢得报,一刻也没有停留。那时运河在临清断流,所有的船只都需要上岸,在陆上走到济宁才能继续乘船。丁宝桢怕走岔了路,错过安德海一行,他一面以巡抚衙门的名义行文山东各州、府、县,发现安德行踪立即逮捕,押解至省城。另一方面派他的爱将王心安带着亲兵小队迎头赶上,与赵新汇合。王心安不负所望,第四天就把安德海一行连人带东西押解到了济南。
  丁宝桢亲自审问,翻来覆去就问一件事,太监为什么出京,出京的手续哪里去了。
  安德海说,他是奉了懿旨的,他与慈禧太后天天见面,私自出京还了得,太后第一个就饶不了他。可丁宝桢说,就是这话,既然太后派你出来,那手续哪去了?
  丁宝桢审案极高明,他坚决不承认安德海出京以后的身份,甚至假装不知道安德海是谁,更否认他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只是一味纠缠安德海出京的手续。
  这下安德海的麻烦大了,没有兵部的勘合就是坐实了私自出京,而就凭太监私自出京这一点,丁宝桢根本不用向皇帝报告就可以直接杀了他。不过丁宝桢没有这么做,这不是丁宝桢持重,而是他幕府里有高人。
  丁宝桢是真的想直接杀了安德海。他是巡抚,照例署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手握民间所说的尚方宝剑,想杀谁根本不用向朝廷请示,更何况他能坐实安德海的罪。
  可是他的幕僚薛福臣劝他,说可以把此事做得更圆满一些,现在杀安德海的确很痛快,但安是慈禧太后的红人,日后慈禧肯定会报复。退一万步说,报到朝廷那里,如果朝廷的旨意是让押解回京,丁宝桢一样也可以杀他,就说是怕路上出现意外,先杀了了事,而且是因为朝廷不想杀我才杀的,至少占个理不亏。
  丁宝桢深以为然,他亲自动笔给皇帝写奏折,言明发现安姓太监一行,自称钦差却没有兵部颁发的勘合,疑似招摇撞骗,特请旨办理。丁宝桢老奸巨猾,他字里行间不承认有安德海这样一个人,杀了安德海上面如果真的追究,他可以推个干净,就说他也不知道那真的是安德海。
  他把德州知府赵新给他的奏片附在后面。然后,连夜六百里加急送北京。
  丁宝桢的高明之处
  小皇帝第一个发现了丁宝桢的奏折,他一刻也没有耽搁,立即按照明善教给他的路数,召见恭亲王奕訢。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有引起任何人怀疑,尤其是慈禧太后布置在他身边的眼线。恭亲王奕訢是他六叔,他看奏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六叔指点。
  叔侄俩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奕訢第一次领教小侄子的"雷霆之怒",心中发笑,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坦然承受,并建议侄子马上召见全班军机和步军统领荣禄。召见军机是要军机当面承旨,好给丁宝桢发廷寄,召见荣禄是为了抄安德海的家,并抓他的同党。
  军机处的廷寄简明扼要,验明安德海正身,就地正法。而且严令兵部,六百里加急,火速送达山东巡抚衙门。于是,丁宝桢第三天夜里就收到了。
  收到军机处的廷寄,丁宝桢热泪盈眶,他没想到两宫太后的处置方式竟然如此简洁明快,足见朝廷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他远在山东,根本不知道这些信任和倚重是出自不满十四岁的小皇帝的圣意。于是他也毫不含糊,马上动手。
  按惯例,处决安德海这样的钦命要犯,应该首先由巡抚衙门给臬司衙门行文,再由臬司衙门出告示,第二天午时三刻法场行刑。但丁宝桢怕朝廷变卦,安德海是太后的宠监,也许会有后文,于是一切从简,半夜就直接升堂,一刀砍了安德海的脑袋。
  丁宝桢处理善后也很高明。
  安德海随身携带很多行李,绝大多数是他从宫里偷出来的东西,也有部分是其他太监委托安德海处置的赃物。丁宝桢没有按规定的程序,把这些交给刑部或大理寺,而是原封不动,直接送到长春宫,让慈禧太后自己处理。这是一种变相的贿赂,安德海固然拿了慈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别人的,现在全部变成慈禧的私房。
  安德海随身携带一些信件,大部分都是他结交外官的证据,还有一些京里大小官员请托的事项,如果这些文件交上去,不知连累多少吃瓜群众和大领导,那将又是一起风浪。丁宝桢只想杀安德海,不想得罪同僚,更不想给恭亲王奕訢找麻烦。他当着幕僚的面,把这些文件全部烧毁,谁也不给看。
  剩下的,就全都是小皇帝的麻烦了,因为他要面对慈禧的责问。这就看出丁宝桢奏报的高明之处了。
  关于怎么向慈禧太后交代,恭亲王奕訢已经替小皇帝想好了,只是以他长辈的身份,不好叫唆亲侄子去糊弄他嫂子。他把想好的话告诉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由明善当成自己的主意教给小皇帝。
  于是,当慈禧在病榻上青筋暴起,怒斥小皇帝自作主张时,小皇帝跪在地上一味磕头,直到把自己磕得要发昏,然后才说,儿子这么做是为母亲分谤,安德海必须死。
  他为慈禧详细解说《淮南子》日中三足乌的典故,言明如果不杀安德海,那就等于承认是慈禧太后派安德海出去打秋风,搜刮民脂民膏的。
  三足乌的典故很浅,随便一个开了蒙的童生或秀才都看的懂,特别容易让天下人误会。他还讲了安德海让随行的人向龙袍磕头的事,慈禧惊出一身冷汗,连龙袍都敢偷,安德海莫非想造反不成?
  慈禧无话可说了,不得不认可这个结果。不仅如此,她索性让内务府大肆整顿一番,把安德海在京的所有亲戚,以及宫里面的喽啰一并抓起来,打的打,杀的杀。
  更深层次的背景
  与大家想象的不同,慈禧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大权在握的。
  辛酉政变时,朝政的格局是三足鼎立,即"太后垂帘、亲王秉政",在上的皇权由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三人共同分享。其中奕訢的角色是双重的,即一方面他是皇权的代表,另一方面他是整个文官集团的核心领导人。
  这样一来,慈禧的权力非常有限,理论上她只拥有三分之一的皇权,而且,某种程度上,她要看慈安太后和奕訢的脸色行事,因为那个时候她对朝政的运作方式还不熟悉,经验和资源远远不及恭亲王奕訢。
  所以,在同治二年以前,皇帝实际上是奕訢在做,他承上启下,掌管着整个文官体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同治中兴。
  但同治二年蔡寿祺事件中,慈禧借机收回奕訢的权力,把他贬为臣下,三驾马车体制崩塌,恭亲王奕訢精心构筑的文官体系开始解体。加上慈禧越来越熟悉政务,提拔和经营自己的人脉,并卓有小成,她越来越排挤奕訢和原来的文官集团核心,从而引起了公愤。
  安德海被诛就是整个文官集团,尤其是朝中汉大臣对她的示威和发泄,也包括慈安太后借此表达不满,这一点,慈禧心知肚明。
  那个时候,慈禧的政治生涯仍处在起步阶段,她根基未稳,还不能像她晚年那样为所欲为,她要做的不是发泄怒火,报复丁宝桢,而是安抚整个文官集团,收敛一点,向恭亲王奕訢和慈安太后适当地妥协,适当地让步。
  就这样,慈禧太后不仅没有报复丁宝桢,反而在不久以后,提拔他任四川总督,让他去整顿被吴棠败坏了的四川吏治。
  慈禧太后总揽大权,能废立皇帝,把一班大老爷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是"甲申易枢"之后的事情(公元1884年之后)。而丁宝桢处死安德海时,是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当时慈禧还没有大权独揽,她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恭亲王奕訢和慈安太后的掣肘。
  并且,处死安德海是慈安太后、奕訢和同治皇帝共同的决定 !丁宝桢认真按照朝廷的旨意办事,慈禧也不能说什么。
  安德海受宠的原因
  安德海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在他17岁的那一年,恰好碰上了一件改变了他命运的大事件——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皇长子载淳继承皇帝位,但鉴于载淳太小,咸丰帝将皇帝的披红和盖印大权交由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
  同时咸丰为了避免后宫干政的问题,他还委任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以制约两宫太后。
  没过多久,肃顺等于便与慈禧和慈安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怒之下,慈安和慈禧打算暗中和恭亲王奕訢联合,发动政变,杀掉肃顺等人,夺取大权。
  可是,当时恭亲王奕訢不在承德,他正在北京主持与英法联军商讨和谈的事宜。慈禧和慈安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让太监安德海偷偷的潜回北京城,去到恭王府,将夺权阴谋告诉给奕訢。
  第二天一早,安德海就匆匆别去。他这次去北京,身上带了慈禧的密诏,并且还盖上了"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奕訢接到了密诏后,立即动身,打着奔丧的旗号,于八月初一日来到承德行宫。
  之后,奕訢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与慈禧和慈安私下会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最后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去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此后,慈禧开始了垂帘听政。
  因此,辛酉政变能成功,安德海的功劳非常之大。正是因为他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后宫和藩王才能如此顺利的搭上线。否则在那个年代,如果肃顺派人把后宫和奕訢盯死了。后宫和奕訢搭不上线,政变肯定成功不了。
  事后,慈禧鉴于安德海立下了汗马功劳,晋升他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当时的安德海还不到20岁!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和慈安与奕訢又爆发了矛盾(奕訢取代了肃顺的工作,典型的皇权与相权矛盾)。
  慈禧认为奕訢的威胁比当年的肃顺更大,便与慈安商量搞倒奕訢,两人一拍即合,没过多久便制定了搞倒奕訢的计划。而这个计划的执行人自然还是已经升为总管大太监的安德海了。
  同治四年三月,在安德海的密谋下,慈禧借用一个御史弹劾奕訢的机会,突然发动政治上的袭击。她亲手写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 "的罪名,革去奕訢的议政王和一切差使,不准干预一切公事。
  一个月后,慈禧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知道错了),下令让奕訢"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无庸复议政名目"。
  慈禧在这一贬一捧之间,既轻而易举地革去了奕訢"议政王"的名位和权力,又继续使用了奕訢,扫除了他对自己的威胁。
  安德海在这次事件后,更受慈禧信任,一时间风光得意,忘乎所以。不过,他帮助慈禧搞倒奕訢,必然也会遭到奕訢的报复。这也为后来他被丁宝桢打死,奕訢乘机火上浇油弄死他,埋下了一个伏笔。
  安德海的作死过程
  安德海备受慈禧宠幸之后,他开始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同治七年冬天,他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得迎娶年仅19岁的徽班名角马赛花为妻 。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对安德海的宠爱,特地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太监都能明目张胆的娶妻,这在当时的北京四九城绝对是个大新闻。飞快的就在大街小巷传播开来了。
  当然了,安德海娶妻生子,这本身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是有点嚣张而已。有慈禧替他在后撑腰,他有这个嚣张的资本。
  但是,他居然敢挑拨慈禧与同治皇帝的母子关系,这就让很多人不能忍了!尤其是同治皇帝本人。
  据一些档案记载,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他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居然把同治皇帝不放在眼里。他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同治常被慈禧太后训斥。一次两次也就罢了,经常这么目无皇帝,越权胡为,同治皇帝对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同治皇帝当时非常想除掉安德海,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并且还是安德海自己作死,主动送给同治的。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久在宫闱的安德海不知道怎么想的,他居然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便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虽然慈禧也知道这有违祖制,但最终还是许可了安德海的请求。
  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安德海便置大清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出京了。
  出宫就出宫吧,有慈禧支持,安德海偷偷的去江南,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关键就在于安德海太嘚瑟,他不想偷偷的进村,偏要大摇大摆,前呼后拥的进城。
  更要命的是,安德海虽然号称钦差,但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 。在清朝,钦差大臣出巡也是有一套制度的。军机处要先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接到公文后,要按礼迎送,以避免假钦差浑水摸鱼 。也就是说,哪怕是钦差出巡,也要提前知会沿途官府衙门的,否则这就是不遵守朝廷制度。沿途的地方官员是可以根据大清律历进行弹劾的!(微服私访属于电视剧戏说,不能当真)
  果然,安德海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就被德州知州赵新发现了不正常的情况:既是钦差过境,德州府却为何没有提前接到军机处下发的公文?并且安德海的仆役下船购买物品时,也未出示"传牌勘合" 。(相当于工作证件,凭这个证件可以在途经各地时,不用花自己的钱买东西)
  为了谨慎起见,德州知府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山东巡抚丁宝桢。希望在丁宝桢那里打听一下这个罕见情况的虚实。
  丁宝桢在受到奏报后,很快就明白了这是安德海在作死。他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感到不满意了,非常想收拾他。只不过安德海在皇宫里,平时不是他能接触得到的。但现在安德海居然敢跑到自己地盘上来,这正是收拾安德海的大好时机。
  于是丁宝桢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在山东的种种不法行径,并强调自己是山东巡抚,列出了六条捉拿安德海的理由,请求朝廷准许他将安德海逮捕。
  这六条理由如下:
  第一、大清祖制规定宦官不准结交外臣 ,从顺治皇帝到现在将近两百年,从未有一例这种情况。而安德海居然敢破这个例,实在是大逆不道之举。
  第二、安德海声称要为同治皇帝准备大婚用的龙袍。但是龙袍是御用之衣,自有江南织造负责,不用宫里的太监远涉靡费 。并且皇太后和皇上都崇尚节俭,怎么会派宫里的太监大摇大摆的外出采购?
  第三、就算真的是皇太后的意思,让安德海出宫来山东采办,也应该有明降谕旨,并提前下发文件传给我知道 。可是我什么正式文件都没有见着。
  第四、太监出宫办差,按例出宫和回宫往返应该有传牌勘合,也就是要有一个出宫办差的时间表。办差就专心办差,哪有像安德海这样一边走,一边玩的情况 。
  第五、安德海只是一个六品宦官,他居然敢打皇帝专用的龙凤旗帜 。这是死罪!
  第六、安德海此次来山东,在他的船上居然发现有女眷 !太监和女人一起出宫游山玩水,这成何体统?丢的是皇家的脸面。
  将以上六条捋成一条来说就是:安德海大摇大摆的打着龙旗,带着女人游山玩水。并且他还自称是钦差,但他又没有任何能证明自己是钦差的文件。现在我怀疑他是假的,请求皇帝准许我抓捕他 。
  安德海之死
  丁宝桢的密折呈送上去后,批复很快就以军机处的名义送达下来——抓!
  得到了朝廷的指示后,八月二日,泰安知县何毓福将安德海一行人抓获。随即安德海就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被先行押往济南,由丁宝桢亲自审讯。
  又过了四天,即八月六日,丁宝桢接连收到了由军机处寄发的二份密谕。这两份密谕要求丁宝桢直接处死安德海。如果他跑了,就拿你丁宝桢是问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 。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于是在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查验了安德海的身份后,遵旨意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
  这样一说,丁宝桢处死安德海的情况就很明白了。他最早并没有搞死安德海的想法,因为杀宫里的奴才,他的级别不够。但是后来军机处的密谕要求他就地杀掉安德海!并且还特意强调,如果让安德海跑了就拿他丁宝桢是问 。丁宝桢接到密谕后,他就算不想杀也是不行了。
  那么,到底是谁指示军机处下密谕让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呢?从很多资料来看,同治皇帝和恭亲王奕訢都有参与到了其中。但最终拍板的人是慈安太后。是她批准了诛杀安德海的请求 。
  因为,清朝从上呈密折,到下发密谕的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大臣上呈密折,只有皇帝才能看。然而当时的皇帝是谁?就是恨安德海恨得牙痒痒的同治皇帝 。
  第二,同治还小,他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像这种事情要给两宫皇太后先看,两宫太后都看完之后,再交军机处草拟解决方案。然而军机处的负责人是谁?就是当年被安德海给坑过,恨安德海恨得牙痒痒的恭亲王奕訢 。
  第三,军机处草拟方案后,要送回给皇帝披红和盖印。由于同治帝还小,披红和盖印的权力掌握在慈安和慈禧手上 。如果慈禧不披红和盖印,那么军机处的草拟就无效。密谕最终就发不下去。
  但是,军机处的密谕最终下发了,这就说明有人披红和盖印了。这个人有可能是慈禧吗?显然不大可能啊!所以,披红和盖印的人就只有可能是慈安。
  至于慈禧太后,她当年就是个马前卒,实际地位要低于慈安太后。慈安坚持要杀掉她的心肝宝贝安德海,她也只能附和慈安。
  不过,当慈安后来暴毙而亡后。慈禧也就再没什么掣肘了。
  她先是通过"甲申易枢"彻底搞倒奕訢,提拔醇亲王奕譞一党。接着打压奕譞,把醇亲王直接给吓死了。等到老人们都一一被她打倒后,她也就无所畏惧。像什么囚禁皇帝、试图废立皇帝、向十一国宣战等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她都干了。
  安德海是非常受慈禧喜欢的太监,在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中,由于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
  安德海被杀事情经过
  1869年,安德海借同治皇帝即将举办大婚典礼之机,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一带采购龙袍和婚礼所用之物,慈禧同意之后,他坐着豪华楼船,拥着女优名伶,悬着龙凤旗帜,沿大运河一路招摇南下,直奔江南而去。安德海却一路上敲诈勒索,公然向地方上索取贿赂,"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地方官考虑到他慈禧太后的关系,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结果碰到了丁宝桢,然后被丁宝枕扣下,呈送密折送交军机处,列举了安德海的罪状;
  一;未经差遣,宦官不许擅出皇城,安德海出城未携带任何文书
  二;清朝祖制,宦官不许与外人接触
  三;龙凤旗帜,是帝王御用物品,安德海违制妄用,有僭越之举
  四;太监往返照例应该有传牌勘合,不能随意畅游
  最后因为慈禧正在生病,在慈安太后授意下,于是同治皇帝让恭亲王奕訢马上赶到军机处拟定密旨,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山东,要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宝桢未受处罚原因
  首先来说;丁宝桢这件事没有任何过错,杀安德海完全是合理合法的执行。
  其次;丁宝桢已经上书了军机处,通过了军机处的同意。
  第三;安德海完全是自作自受,安德海乘着为慈禧传令的机会,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甚至教训年幼的同治皇帝,可以说宫廷之中,除了慈禧之外,安德海已经得罪了所有的重要人物。
  第四;我认为慈禧既然想着把持朝政,就需要朝廷重要人物的支持,安德海嚣张跋扈,得罪满朝权贵,就算是喜欢他,也不能纵容他胡作非为。
  所以综合所有原因,安德海必死无疑。据说安德海的这次出行,就是别人给他下的套,宫廷斗争激烈,像是安德海这样可以说是死有余辜。
  关于丁宝桢,更出名的是宫保鸡丁,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丁宝桢是个"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狠角儿!
  安得海,又是个不知深浅,不识时务,不懂规矩的短把儿太监!
  蠢猪撞在枪口上,常言道:是福还是祸?是祸躲不过!安德海,说白了无德,敛财而不择手段,命中注定死得很难看!
  慈禧 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女性,敢与八国联军开战,巾帼不输须眉,事实证明有勇有谋,更有智慧,但她时运不济,在大清这条风雨飘摇的破船上做了东家!力挽狂澜若干年,
  击破南京,逼死洪秀全;剿灭捻匪,安定中原;收复伊犁,全力支援左宗棠;镇南关启用老将冯子材宝刀不老大破法军;还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江南冤案,狠心割肉补疮...
  破败的清朝,整个八旗子弟,除了享乐惹事,没有一个有用的货,担子全部压在一个女人肩上,慈禧的感觉肯定不会舒服的一撇,除了小安子,闲得时候能逗得自己开开心,其余通通糟事,
  民间老话说的好,打狗还得看主家,
  这丁宝桢,着实让慈禧无奈,如果不是慈禧爱才,劈他丁宝桢十八个脑袋,也难以解气!
  话说回来,此事也不能全怪这位山东巡抚,太监不能出宫,也是老祖宗立下规矩,
  只要江山不倒,这张老脸也就暂时不要了,大清江山社稷还得靠这帮
  栋梁一般的汉人来支撑...
  慈禧宠爱的安德海,为什么被山东巡抚杀掉?
  安德海自己的原因,他在慈禧手下做太监总管时,还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小白脸,有点玉树临风的意思,被杀前正如日中天。他在辛酉政变中帮过慈禧,深得慈禧欢心。他为人高调,不但敢穿皇帝龙袍游逛后花园,还敢于明目张胆地手持玉如意玩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他的话就如同圣旨一样地有效。慈禧是大树,他来纳凉,没有谁敢说什么。
  李莲英巴结讨好慈禧靠会梳头,安德海谄媚慈禧也有绝活,他会唱戏。陪着二十六岁就开始守寡的慈禧唱戏,免不了会来几段才子佳 人的。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特别容易进入意境。有一次,恭亲王鬼子六求见慈禧,慈禧硬是拒绝了,原因是身为太后的慈禧要跟安德海一起唱戏。这次,让鬼子六颜面扫地了,从此他对安德海怀恨在心了。
  公元1869年,同治帝即将大婚,安德海处心积虑地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为皇帝采办庆典礼物,自然获得了慈禧批准。这家伙,忘乎所以了,一路上,彩旗招展,前拥后簇,好不威风,他还大肆向沿途的地方官员索贿,排场之大很是罕见, 御驾南巡之势。
  当安德海一行来到山东地界时,山东巡抚丁宝桢以他违犯了太监不得出宫的清廷祖制,强行扣押了他。这安德海当初出宫只有慈禧的口头许可,没有办任何手续,更无朝廷公文在身。依理依例,丁宝桢扣押他没毛病。丁宝桢这个人,刚正不阿,重律法,轻人情,对安德海的所作所为已 所耳闻,对他早深恶痛绝了。
  拿下安德海是大事,需要上报京城,而清廷又是慈禧作主,安德海是慈禧的红人。这些,丁宝祯心知肚明。如果慈禧有意偏袒,公开护犊子,自己就白忙一阵了。
  丁宝祯灵机一动,上报给了恭亲王。恭亲王对安德海早憋了一肚子火,自是心花怒放。不过,这鬼子六是工于心计的人,他不动声色,直奔慈安太后处,痛陈安得海的不法行为。请求慈安以正宫太后的身份为祖宗、为江山、为社稷法办了安德海,以正天下视听。慈安太后深知破坏祖宗规矩事大,也懂得如果此事让慈禧知道后会节外生枝。她与恭亲王等秘商后,下旨对安德海就地政法。
  安德海的死,对慈禧没有什么大影响。李莲英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还会讲笑话,唱戏也不在话下。而且精通口技,慈禧在李莲英身上重拾了快乐。而李莲英比安德海聪明,他吸取了安德海死亡的教训,终其一生,低调做人,比安德海口碑好得多。
  慈禧一生身边有两个著名的太监,一个是昵称"小安子"的安德海,一个是昵称"小李子"的李莲英。
  安德海的死,给了李莲英上位的机会,"小李子"从一个专给慈禧梳头的奴才,一跃成为了总管大太监,接替了"小安子"的位置。
  这个安德海可不是个简单的太监,没有特殊的能耐也混不到太监总管的职位,也成不了慈禧眼中最信赖的人。
  史书称他:"能够讲读《论语》、《孟子》诸经;艺术精巧,知书能文。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不露一丝痕迹,以忠心获得咸丰皇帝的喜爱,以柔媚赢得西太后的欢心,一生深得西太后的宠爱和器重。"
  安德海因为识文断字,有文化,咸丰皇帝死后,在慈禧上位夺权的过程中一直充当她的狗头军师和联络员,虽然他是个太监,但慈禧相当信任和依赖他。
  咸丰十一年辛酉7月17日,咸丰皇帝病死,由此展开了两宫皇太后(慈禧和慈安)和8位顾命大臣之间的权利争夺战。
  慈禧借助小皇帝的叔叔恭亲王奕忻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史称"辛酉政变"。
  由于安德海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忻之间的秘密联系人、交通员,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此时他才20岁。
  慈禧掌权后开始垂帘听政,很快她就边缘化了先帝正妻慈安皇太后,撤了恭亲王奕忻"议政王"的头衔,限制他在军机处行走,慈禧开始卸磨杀驴。
  这些权谋都是不识字的慈禧依靠有文化的安德海搞出来的,从此慈安皇太后、恭亲王奕忻还有一直被慈禧压制的同治皇帝都恨上了慈禧身边这个红人。
  安德海得势后按耐不住的膨胀,还收受大臣的贿赂,慈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先是娶了著名的艺人九岁红,慈禧还赏给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这足以看出安德海在慈禧心中的地位,成了京城轰动一时的新闻。
  他还嫌不够体面,非常想到宫外走走,想到地方上去摆摆谱。适逢同治皇帝到了大婚的年纪,需要派人到江南去采办,安德海就领了这个差事,正好可以到江南去逛逛,慈禧也不限制他。
  安德海出京下江南要经过山东,当时的山东巡抚是丁宝桢,他是一介文人,书生气很重,他最恨太监干政,偏偏这个安德海还是慈禧的智囊。
  "太监干政,是国之大忌,清世祖顺治就立过铁牌:太监干政,斩!"丁宝桢认为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不和,就是这些太监在其中捣鼓的,作为儒家士大夫,自然要站在皇帝一边。
  恨安德海是一回事儿,但杀他又是一回事儿。
  安德海唯恐天下人不尽知,浩浩荡荡,那排场俨然一钦差,可他又不是钦差。所过州县都对他客气有加, 沿途得了不少官员的"孝敬",严重败坏朝廷的声誉。这就让丁宝桢更气愤了,当安德海到了泰安时,被丁宝桢一举擒下。
  虽然将安德海擒下了,但还不敢杀,丁宝桢也不敢得罪慈禧。人已经拿了,要是放了恐引来杀身之祸,丁宝桢左思右想,就给军机处写了一封信,历数安德海在地方上的罪状。
  恭亲王奕忻看了信,去和慈安太后商量,又汇报给了皇帝,于是乎3个恨慈禧和安德海的人正愁整治不了安德海,打击不了慈禧,这么好的机会怎么会错过,一致同意杀了安德海这个慈禧的狗腿子。
  军机处的回复是"安德海擅离远出,已违反祖制,并做出种种不法之事,当就地正法",清朝祖制是太监不能出宫。丁宝桢快刀斩乱麻,前后5天,安德海人头落地。
  第一红人大太监安德海被山东巡抚杀了,听到消息许多人像在做梦一样,很快就轰动了天下。
  事发后,朝野上下无不暗自称快。一时间丁宝桢名声在外,许多人称他为"丁青天"。曾国藩称他为"豪杰士",非常赞赏他的魄力。
  慈禧得到消息后当然气恨交加,丁宝桢也知道他得罪了慈禧没有好下场,但丁宝桢还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安德海娶了老婆后,坊间都在传闻安德海是个假太监,得慈禧宠信,与慈禧有一腿,还说二人有私生子,慈禧与安德海关系过于密切,使得许多人浮想联翩。慈禧也怕坏了名声。
  丁宝桢杀了安德海,把他的尸体暴露在菜市口,使人知道他是个真太监。此举解了慈禧的难言之苦,帮助慈禧还了清白,谣言不攻自破,慈禧也就没有追究丁宝桢。
  丁保桢这事办得滴水不漏,慈禧是个心机深重的人,权衡再三后说:"这安德海太无法无天了,丁宝桢杀得好。"
  慈禧是个记仇的人,安德海被杀让她记恨。但是安德海的死也恰好给了李莲英机会。李莲英聪明伶俐,一张嘴巴能说会道,手脚勤快,常年在慈禧身边耳闻目睹,安德海能做的事他都能做,比安德海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键是李莲英行事低调,慈禧喜欢,大臣们也不讨厌。有了李莲英,慈禧慢慢的就把安德海的事放下了。
  丁宝桢后来在任上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光绪年间又被提拔为四川总督。丁宝桢能在太岁头上动土,过后还能自保,实在是有胆有谋。宝桢政尚威猛。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清史稿》
  "丁宝桢为人正直,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广受朝野好评。礼部尚书李端芬高度评价丁宝桢的功德情操,把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件事,让老梁来看,这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放眼整个朝堂,就没有一个愿意让这小安子活着的人(包括慈禧本人),所以诛杀安德海这事,那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谈不上啥动土不动土的。
  那么老梁为啥要这么说呢?这根子上的毛病就是没头脑的安德海,自己找死往死里作。
  所以这事,老梁就从安德海的身上给大伙唠唠,大家伙瞅瞅老梁说的对不对。安德海其人
  安德海这傻小子从头到尾就活到了二十六岁。满清后期那个年月,大家伙都知道,寻常百姓能每天能糊口饱饭就不错了。可这安德海家里条件不行,没得办法蹲在家里长到八九岁的时候,这就把自己个割了,走了门路这就进了紫禁城。
  这人年龄虽然小,但那俩大眼珠子咕噜噜的乱转,瞅着就知道是个机灵鬼。蹲脑壳上哪主子,想喝口茶水,不用您张嘴,立马端到您眼前,您一试这茶水的温度刚刚好;吐口老痰,这老痰刚到嘴跟前,得,人家已经脑壳上顶着一痰盂,蹲到您眼跟前;您要是想踹个人,试试这鞋合不合脚,这就撅着屁股凑眼跟前:"你使劲踹!"
  您说就这眼力劲,他走到哪里都不吃亏啊。掌管人事调配的太监,觉得这小子不错,一脚就踹到了咸丰的眼跟前伺候去了。
  咋说呢,蹲在皇帝的眼跟前伺候,这差事是美,但您得打着十二分小心,一不小心杵到皇帝的眼皮子上,分分钟钟就给你填了井,保证你连吼一嗓子的机会都没有。
  可谁让人家运气好,这事就没有摊上过,凭着这机灵劲,全须全尾的活到了咸丰崩了以后,这还不算,还走到了慈禧的眼皮子底下,成了慈禧眼跟前的大红人。
  好了,到这就出了安德海必须死的第一件事。第一件
  话说咸丰在崩了之前,就整了这么一件破事。因为继位的同治年龄小,所以就整了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
  扯到这里估计有哪些个喜欢较真的朋友就要问了:"咋就整了八个呢?这么多?是不是为了讨个吉利发发的意思!"
  您还六六呢?这咸丰是害怕满清皇室的权利被这顾命大臣给夺了去,所以整的人就多了,这人一多前后被牵制的就多,不可能让一个人独大。即使最终一个人真的能够独大,这也是需要时间的,有这点子时间,这同治就已经长大成人了,学一把康熙智擒鳌拜,应该是没啥问题的。
  当然,当皇帝的人不可能就留这么一道保险,所以又整了第二道保险,将披红盖大印的权利交给了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
  您这八个大脑袋商量通过的事,没这两位的首肯,您这形成的决议是不能执行的。
  好吧,这朝局就直接形成了,两个势力争斗的局面。
  大家伙都知道,慈禧这辈子最喜欢什么?权利!这眼瞅着到手的权利,就这么被分了,她能乐意吗?不能啊!您想想,这天天的眼皮子都没睁开,八个大脑袋挤在门口:"快醒醒!快醒醒!上班了哎!上班了哎!"
  整个策划出来,您不同意,他们八个人还不高兴,耷拉个脸蛋子不知道给谁看!
  于是慈禧就想了个办法:"咱搞个垂帘听政咋样?大家伙都轻松!"
  八个人可不是傻子,您这搞垂帘听政,下一步要干啥呀?所以八个人脑袋摇的想拨浪鼓似的。
  "弄死他们!把权利夺回来!"一来二去的慈禧就黑了心。
  赶巧了,恭亲王奕䜣(咸丰的弟弟)北京和英法联军搞议和的事。慈禧一脚就把安德海这机灵鬼踹出去,让他把自己这根线,往奕䜣的脑门上搭。
  这么一拉线,奕䜣知道了慈禧想要夺权,而奕䜣这人人称鬼子六,脑袋瓜子好使的很,比哪咸丰强了不止一点,如果不是道光走了眼,那皇位就是他的了,所以他也想弄点权利耍耍。
  得了,这俩人一拍即合。咱在这里说的是轻巧,但中间拉线的安德海,把两条大长腿都跑细了这才敲定这事的。
  于是奕䜣拿着盖着大印的密诏,打着奔丧的小旗子这就往承德行宫溜达。
  到了地经过安德海的再次拉线,奕䜣才见到了两宫太后,这就发动了辛酉政变,一家伙下去八个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奕䜣得到了他想要的权利,议政王的大帽子就扣在他的脑袋上了。
  而安德海由于在这件事上立了大功劳,这就蹲在了总管大太监的位置上了。第二件事
  咱刚才不是说了吗?慈禧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权利,这到手的权利是比之前多了一点,能够垂帘听政了,但在朝堂上却冒出个奕䜣,顶着个大脑壳处处说事。
  慈禧就看着奕䜣太讨厌了,于是又想除掉奕䜣。这不就一脚又将安德海踢了出去,去拉线。这顿线拉的很是辛苦,渐渐的朝堂上的趋势对奕䜣越来越不利,慈禧借着一个弹劾奕䜣的折子,一脚就把个奕䜣给踹出了朝堂。
  最后整了个罪名"虽无实据,但事出必有因"就这么个莫须有的罪名,奕䜣丢了所有的差事,哭着回家自己个耍去了。
  接着慈禧又玩了一出,给你一棒子,再丢你个甜枣吃的戏码,拿出个军机大臣的帽子丢给了奕䜣。就这么一棒子一甜枣的,奕䜣最重要的议政王的帽子没了。
  这一出中安德海,那叫个举足轻重啊。奕䜣拿慈禧没办法,但转眼就恨上了安德海。第三件事
  安德海就是个作死的料,仗着慈禧的宠爱,连小皇帝同治都不放在眼里,没事就在慈禧眼前给同治上眼药水。把个同治坑的不要不要的,同治气的做了个小人,没事就扎:"扎死你个安德海!"
  好吧,这事被慈安知道了。大家伙都知道这慈安是同治的养母,平时就宝贝的不得了,既然自己儿子恨安德海,那么理所当然的慈安也恨安德海。
  这两帮人都恨上了他,这货还不自知的上蹿下跳的,撩完这个撩那个的,就连有人想要见见慈禧的面,这货都会吃拿卡要的好不得意啊。
  那么慈禧的态度是啥呢?首先老梁说一件事,大家伙判断一下。
  这时间点到了同治七年的时候。这货作为一个太监,居然结婚了!结婚了!这还不算,蹲在北京城最大的酒楼里开席,那灯笼挂的老大了,那花轿抬老气派了,那小喇叭吹的震动整个北京城啊。
  咱说了,这太监娶媳妇不稀罕,但这明目张胆的这可是头一个啊,那礼收的哗哗的,就连慈禧都赏了一千两白银,一百匹绸缎。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这是慈禧宠爱安德海!"
  老梁就要呵呵了,这是捧杀,捧到你该杀的地步。那为啥慈禧要杀安德海呢?很简单他知道的太多了,慈禧一步步拿到满清最高权力,这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而安德海知道的内幕实在是太多了点,而且这个还是一个极度炫耀不安分的主。慈禧就算是在不要脸,但基本的脸面还是要得,而安德海不仅是慈禧不要脸的实证,还是拿着她最大把柄的人,所以安德海不死,这事都过不去哦!安德海自己找死。
  咱说,慈禧要杀安德海这还得有个由头,起码这由头得正,不然以后跟着慈禧的人都会害怕,她的根基就不稳当了。
  这时间点就卡在了同治八年的时候,一直蹲在紫禁城里了的安德海,脑子抽了抽,这就想要出宫玩玩,这借口同治大婚的由头,要到江南置办龙袍之类的家伙事,其实他就是想要出宫溜达溜达。
  慈禧太后表示支持,这安德海好不得意,这就带着一帮人吆五喝六的出宫了。
  在这里老梁插一句,这满清有一个规定,如果不是宫里差遣,太监是不能够随意出宫的。要想出宫,您得带上公文才成,而且军机处还得先一步发了公文到各地,你这才能出发。
  大家伙记着,安德海出宫没有带公文的,而且军机处也没有下发公文。大家伙觉的奇怪不,按理说依照慈禧当时的位置,搞这么个东西很简单的,但安德海偏偏就没有。
  好了,安德海这作死的节奏就开始了,每到一个地就刷脸,这顿刷,银子票子古董是耍了一筐又一筐,您这地方官如果伺候不好,他能拿着大脚丫子踹死你。
  这找死的货,这就窜到了山东的境内,当地接待的一个知州发现不正常,这小子一没公文,二没有工作证,吆五喝六的啥玩意?
  请大家记住那个时候,那个时候是没有网络的,您刷个脸,这得让人家认识你才成,不认识您刷个脸,人家还以为您是江湖骗子不是,在说冒充太监到处骗吃骗喝的事,这大清朝发生过好多次。所以这知州就报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案头上。
  "呦吼!到了!"丁宝桢是知道这事的,他早就想收拾这混蛋了,您掉他手里能有个好吗?
  "抓!"命令下了,但例行公事丁宝桢还是将这件事上报了。
  咋说呢?这知州怂了,不敢抓。接着安德海这不要命的货,还山东的地界上窜,丁宝桢让一个知府去抓,这小子也是个怂货,不敢。
  丁宝桢真的怒了,把总兵王正给踹了出去:"抓不到,你就把自己个脑袋剁了,送回来。"
  "啥玩意?用我的命换他的命,不干!"到底是当兵的,拿着破刀片子就把安德海拦下了,捎带着一根绳子就带到了济南,让丁宝桢验货。
  这安德海也是个不知道死的货,一路上骂骂咧咧的,见了丁宝桢骂的更厉害了。丁宝桢俩眼珠子一瞪,他就不灌这货这毛病,拿着一个令牌"啪啪啪"就是一顿抽。
  抽的安德海大门牙都掉了,说话都漏风。
  "大清太监不许出门,出门者斩!"揍完了,丁宝桢这撸起袖子就要弄死安德海。这个时候,一帮子大老爷们,脑袋上扣这官帽子的家伙们窜出来求情。
  结果丁宝桢根本就不理会,大片刀子抡起来就把个安德海给剁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慈禧居然病了一段时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当安德海这事出了之后,慈禧也跑了跑退,但事是已经定下来了。俺觉得这就是做个样子而已。
  如果慈禧真的宠爱安德海,老梁觉得丁宝桢就不会在六十六岁的时候在四川都督的位置上过世,还入了贤良祠。要知道慈禧可不是个心胸开阔的人。
  好了,今天就写到种类,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关于丁宝桢诛杀安德海一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演绎出很多版本,比如安德海的慈禧的不正当关系,比如慈禧曾经下旨"刀下留人",丁宝桢抗旨而行等等。
  先介绍下事情的两个主人公
  丁宝桢担任山东巡抚期间,因勤王剿灭"捻军" 而得到皇帝的信任,并被授予太子太保衔,得到重用的丁宝桢,第二年就将安德海诛杀。
  安德海,"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 由于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立功,所以颇受重用,安德海被抓时才26岁。
  再看一下事情的大概经过
  同治八年,安德海借口采购同治大婚典礼所用之物出京,不仅没有携带任何公文,反而招摇过市,排场颇大,行至山东,被巡抚丁宝桢捕获,旋即将其诛杀。
  丁宝桢为什么敢杀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杀安德海有制可循,有法可依,安德海在没有公文的情况下擅自出宫,违反了祖制,按律当杀 。
  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难道丁宝桢真的敢"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吗?
  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诛杀安德海恐怕是一场密谋已久的计划。
  "辛酉政变"后,成为总管大太监的安德海依附于慈禧,利用手中的权利干预朝政,恭亲王奕訢被革职就与安德海与慈禧的密谋有关。
  不仅和奕訢关系不好,安德海和小皇帝同治的关系也搞的很僵,他时常向慈禧打皇帝的小报告,致使同治经常受到责罚。
  所以杀安德海应该是同治,奕訢 密谋的结果,而丁宝桢只是实际执行者。
  由于当时处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时,慈禧还没有大权独揽,而安德海所犯之罪又确实该杀,所以慈禧只能吃了哑巴亏。

地主家的小儿子,娶了染上天花脸有麻子的养妹,生下一子家喻户晓古代有亲上加亲的观念,表亲甚至是直系血亲都可以结为夫妻,不过后来人们渐渐也见到了近亲结婚对后代的影响,于是到近代时期,近亲结婚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了。但在晚清年间,还有一位清朝官员娶1951年,阎锡山小儿子为了二嫂放弃前程,后赴美开酒馆兼职保险员说起山西王阎锡山,那也是民国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甭管外边怎么乱,这位阎老西儿在山西都是稳如泰山,我自岿然不动,统治时间长达四十多年。直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失势,阎锡山才带着一六岁小儿福临如何脱颖而出继承皇位皇太极死的突然,由于他生前未能指定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按旧制应有八王公开举荐贤者。宗亲贵族,王公大臣,人人觊觎。于是满族贵胄内部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皇太极有十一个聊聊战争那些事儿。强渡大渡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1935年5月,第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后,飞速向大渡河前进。蒋介石调集军队。妄图凭借天险。歼灭红军于大渡河南岸地区。大渡河水深流急。两面对困境,他从不焦虑伟大的人物一定会有伟大的经历。邓小平作为引领中国这艘巨轮走向富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其一生经历之坎坷超出我们的想象。革命年代就不用赘述,常年与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为何刘邦能轻易进入韩信军营,而汉文帝却不能轻松进入周亚夫军营?关于刘邦进入韩信军营,史料的记载也仅限于自称汉使进入军营,然后收韩信兵符,调走韩信的精兵。具体细节怎么操作,史料并无记载。至于刘邦为什么能轻易进入韩信军营,还能轻易调走韩信精兵,我盘点中国名人的临终遗言,鲁迅先生堪称人间清醒1万婴之母林巧稚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昏睡中喊道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不一会儿,她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是她临终前宋朝一姐李清照,喝酒赌博爱怼人,手撕渣男进监狱,仍是千古第1才女社会清照姐,人美路子野,写最清新的词,喝最浓烈的酒,撩最暖的汉子,撕最渣的男人,大宋文人千千万,照姐怼了一大半。可盐可甜可霸气,好赌好酒又花痴,这就是真实而好强的李清照,无论是做什1984年贺子珍病逝,上海市委请示葬礼的规格,邓小平一句话定调1984年4月19日,一则消息轰动了全国,就在这一天,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妻子贺子珍,因病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相信大家对贺子珍的名字都不陌生,她不仅仅是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第一位崇祯继承哥哥皇位后,是如何处理21岁的皇嫂的?天启七年,即一六二七年八月二十二日,乾清宫中一片混乱。这座原本安静幽深的大殿中人来人往,无数人沉默着,低着头,偷偷地望向那个哭泣的绝美女子,以及病榻之上细若游丝的大明皇帝,明熹宗朱他是邓小平的亲弟,比哥哥小七岁,建国后主政过河北,活到了106中国从成立以来,就遭受了不少的磨难,特别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期间,党内经历的一系列动荡。中国能够顺利度过那次动荡,离不开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的努力。邓小平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不用多说,也
民国才女艾霞16岁逃婚被表哥抛弃,成名后遭渣男欺骗,22岁自杀艾霞1934年2月12日,离农历的新春不远了。一间昏暗的房间里,屋里的设施摆放器件用具都可以看出来全是上好的。这是艾霞的家,而在当时演艺界早已经赫赫有名的她却瘫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大唐第一才女上官婉儿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在一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她的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的宰相,父亲上官庭芝是周王府的属官。也就是说,上官婉儿系出名门,丽质天成,绝无奢华,名门之秀,妥妥的皇上不急太监急这句话怎么来的很多人都爱看古装剧,经常听到一句话叫皇上不急,太监急或。近代被比作旁观者的焦急,其实这句谚语的典故与皇帝的春宵有关!古代皇上们的生活简直是想象中的不轻松。虽然被尊为九五,但还是有很清朝十二帝列表及简介(1)大清王朝的三位奠基者一,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领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实际奠基者。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河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满族为什么能够在半个世纪就建立起大一统的清王朝满族人从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就对其他民族采取了包容的政策。这些包容政策使满族以一弱小民族,竟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三迁都城(兴京东京盛京北京)建立起大一统的清王朝。当年金国曾灭小周后是怎么成为皇后的?花明月黯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句词出自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之中,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说的是男子与少女幽会花前月下的一种景象,创作于北宋乾德二年。李煜作为假如康熙传位给他,清朝很可能成超级大国,那八国联军绝不是对手毫无疑问,古时候的书籍的确非常重要,这些书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古时候的文化背景,还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而秦始皇烧了很多书,秦始皇的行为不免遭到了很多后人的诟病。而在清朝的时大唐的掘墓人朱温,当皇帝后做了什么?为何被人称作禽兽不如?朱温为唐后五代梁朝开国皇帝,在位六年,他有三千佳丽藏于后宫,但还不满足,当朱温碰及一个人时,被世人咒骂畜生不如,这个人是谁呢?一小霸王朱温朱温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沟人,他的父亲是当地塑料兄弟情,乔治五世拒绝表弟尼古拉二世的避难请求?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照片,猜猜谁是乔治五世,谁是尼古拉二世。是不是长得很像?因为他们是表兄弟。乔治五世和尼古拉二世丹麦克里斯蒂安九世把大女儿亚历山德拉嫁进了英国王室,生下了乔治五世。歼敌1万5,伟人却改为歼敌6千!长津湖之战才发现真高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朝鲜战争,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志愿军战士入朝1951年11月5日,我军发动进攻,第一次战役宣告胜利结束,共歼美国各州的州长虽然权力很大却为何不敢自封总统?美国有限制州长权力的制度,避免各个州成为独立的小王国,这也是各个州长不会自封总统的根本原因。美国,州长权力之大我们知道,美国是美利坚合众国(USA),由五十个州组成。各个州的州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