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如果吴三桂归顺李自成,能联手打败清军吗?

  感谢邀请。我们先简单回顾下战役过程:
  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剑拔弩张,吴三桂军倾巢而出,列阵时刻,李自成大军呼啸而至。此刻,御驾亲征的李自成,押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吴全家数百口性命都在李自成的手里。
  李自成本想以父子亲情、民族大义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奈,吴三桂此刻全然不顾,孤注一掷,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击败大顺军,解救出全家老小。
  双方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
  对阵规模:吴三桂军5万,李自成军6万。两天激战,李自成占了上风,清军突然夹击,其动员力量达到15万,而且谋求将大顺军全部剿灭。损失惨重的李自成大败而归。历史出现转折点,并以此进入"后李自成时代!" 回到北京的李自成怒杀吴三桂全家数百口。
  如果吴三桂此时"真心"归降大顺,历史完全可以改写。 1.建州军为鞑虏,中原正统自古有"华夷之辨"。
  中原百姓对其并不认同,李自成完全可以以时间换空间,发布《讨满洲檄文》,历数其所过之处,荼毒生灵等各种罪行,抢占舆论制高点。
  2.高调宣传吴三桂。吴三桂军长期镇守边关,屡败清军,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被彻底击破。
  大顺以吴三桂为楷模,振臂一呼,建立最广泛的统一阵线。
  3.宣传孙承宗、史可法等前朝众多豪杰抗击清军的英勇事迹,树立典型。
  承认其为前朝忠勇可嘉之勇士,无论精神、气节等均有榜样楷模的力量,有助于巩固统一阵线,笼络人心,尤其是增强归顺人员的信心,为其找到归属感。
  以孙承宗为例,高阳城保卫战,74岁高龄的老帅,不愧为两代"帝师",率领军民500人抗击数万清军,这是何等的气魄! 在保卫高阳的战斗中,孙承宗6个儿子、2个侄子,12个孙子、侄孙全部殉国,全家老小百余人遇难,可歌可泣,气壮山河!
  4.发布《告中原豪杰书》,号召中原军民起来抗战。5.停止一切任何形式的"追赃助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最广大的统一阵营。
  用今天小米CEO雷总的话说,"把朋友做得多多的"! 这实在是有力量、有杀伤力、可以胜过敌人四个军团的力量,但李自成必须要懂。
  6.成立以吴三桂父亲挂帅的全国救亡委员会。
  以上六点总结概括起来,就是建立内部的统一思想防线,保证内部安定团结,避免任何人"降而复反",从而保证己方的战斗力越来越强。 从以上分析可知,吴三桂在整个战争态势中是一枚极其重要的战略砝码,谁争取到他谁就获得了战争主动权。故而历来史学家都把吴三桂看做是一根救命稻草,他的抉择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或归宿。
  以上是从吴三桂的角度解读李自成可能的发展方向。而从李自成的角度看,他曾经向崇祯表达了抗击清军、请封"西北王"的主动"委曲求全"的主张,其实这是李自成的"大智慧"。
  很多人为此而求全责备李自成没有抱负,"农民意识"、"没有战略眼光"、"鼠目寸光"甚或"流寇习气"等等,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只是崇祯过分依赖群臣的意见,而他们不表态的做法,令崇祯心灰意冷,强硬地拒绝了李自成。最终落得崇祯上吊,李进入北京,虽获得了全部的明朝管理制度体系,却没有把握机会,反而失去了江山。总之,倘若吴三桂真心归顺,李自成在上述做法的基础上还可以分封崇祯的几个儿子,笼络人心,甚至立为新君,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天下归心,何愁建奴不灭!
  这一点,就事论事的说,如果吴三桂能一心一意,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山海关之战的胜负,未有定数。
  吴三桂当时的手下,大约有四万军队,其中包括约万人的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是精锐中的精锐,这些军队是抵抗满清八旗的中坚力量,基本可以与同数量级的清军打一个平手。事实也是如此,在山海关大战中,他们与李自成十几万大军大战许久,还能拼得难分伯仲,最后多尔衮一来收人头,大顺就垮了。
  如果这支部队能服从李自成的指挥,那么满清就很难突破关宁锦防线了,毕竟他们二十多年来都没有突破的防线,并不是一时半会就打的下来的。更何况,李自成肯定会加强这条防线的防御力,多尔衮想攻破只怕更难。
  那么绕路宣大行不行呢?估计更悬,因为宣大防线刚刚被李自成攻破并且进行了加强。尽管崇祯朝数次都因为这条防线陷落而被围城,但没有一次是攻破了北京的。实际上,就在多尔衮们进入北京的时候,他们都不认为自己可以长期占据这座城市。
  其实说到底,还是汉人自己内斗,给了鞑虏可乘之机,仅此而已。
  没可能,招不招降都阻止不了清军入关!
  即使吴三桂归顺了李自成,也无法打败清军,但是,一定会阻碍清军入主中原的进程。
  人狠话也多,史论纵横跟你扯一扯!
  首先,且不说让吴三桂投降一个毫无根基的暴发户能否成为可能,但就说山海关大战时,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农民军有多少,战斗力几何;吴三桂兵有多少,战斗力几何;清军兵有多少,战斗力几何。搞清楚这几点,山海关大战的胜负就一目了然!
  首先是农民军有多强,李自成崇祯十年(1637)的时候被完全打残,崇祯十一年才卷土重来,当时,明朝精锐尽调往辽东战场,如卢象升在勤王时战死,孙传庭下狱,其手下的秦军和洪承畴都被调往辽东战场,准备进行松锦大战,松锦大战的三年1640-1642是李自成农民军快速发展的三年。
  但是,在1644年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过程中发生的宁武关之战,李自成损失七万余人,差点给李自成打回老家,说明农民军的战斗力还是不行,但是这时候大同总兵和宣府总兵投降,使农民军和明朝军队的军事力量发生了转变,这些投降的明军都还是驻扎在原地,李自成直取北京。紧接着就发生了山海关大战了,李自成带去的士兵应该在十万左右,应该是农民军里面的精锐,但是在和吴三桂的山海关大战中,虽然以人数压倒吴三桂,但是应该照比吴三桂的士兵水准差太多了。
  其次是吴三桂的士兵有多强,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吹嘘这个关宁铁骑,感觉是无敌般的存在,只能说明朝已经没有军队了,只剩下这一支十个月没开饷的精锐了,据说可以以一当十。而吴三桂这支部队,其实是在松锦大战中跑的最快的部队。
  也就是,即使吴三桂的士兵强,也是清军曾经的手下败将,而是时间还不长,到1644年的时候,这支部队其实已经如丧家之犬了。
  再看清军,清军实力那肯定是最强的,在松锦大战中13万明军精锐对11万清军,大败而归,萨尔许之战也是将近二倍于清军,都是以惨败而告终,在山海关时,如果李自成和吴三桂兵合一处,达到十五万人,清军应该还能集结了不少于两年前的松锦大战时的十一二万人。
  所以,李自成加上吴三桂的十五万人,肯定不如松锦大战时洪承畴指挥的部队,而清军只能是比松锦大战时强。
  说到这,可以说,李自成和吴三桂基本上是干不过清军。但是战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打的好的话,肯定会给清军造成重创,阻碍清军入主中原的进程。
  阻挡不了。
  明清交革,满清入主中原,很多人把罪责全部放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上。实际上,吴三桂的举动固然加速了满清入关,但是,即使吴三桂不开山海关大门,满清一样会入关。把扼制敌人入侵中原的希望放在山海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管是金灭辽,蒙古灭金,或者后来日本侵华,长城天险,都从来没有阻止过野心勃勃的对手进入中原。
  万里长城万里长。山海关这样的雄关自然可以扼制满清从这里入关,可是,即便如此,满清依然多次越过长城,掠夺中原。
  尤其是在满清和蒙古交好之后,满清更是可以从山海关以西,快速进入中原。山海关雄关,但要护卫中原,难道可以仅靠一座雄关吗?
  因此,把阻止满清进入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山海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明清交兵几十年,满清一直无法"入关",也在于明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国力,以及明朝关外将士的浴血奋战,并非在长城雄关。
  吴三桂投降前,满清已经积极准备进入中原
  皇太极时期,没有急切入主中原,和皇太极的方略有关。
  因为皇太极对明清两国国力差距有深刻认识。因此,制定的战略是"伐大树"战略 。并不急于直接入北京。而是采取了掠夺的方略。在皇太极时期,清军曾经数次进入中原,最远,甚至深入到淮河流域!而入侵的规模非常庞大,如果结合后来李自成攻北京时的轻松成都,满清不是没有能力提前攻取北京。可是,在"伐大树"的战略下,不断削弱明朝的力量,为以后入侵中原打实基础。
  可是,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满清已经开始准备入主中原了。 清军早有入主中原之意,在收到吴三桂的信件之前,已准备入关争夺中原
  多尔衮早已定下了从山海关以西进入中原的方略,并且,是在实行期间,接到了吴三桂的信!
  而多尔衮这次入侵中原,与往日不同。确实是奔着入主去的。
  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就是,多尔衮写到:以前我们和明是两国交兵,我们以掠夺削弱敌国,今后,那些地方的人民都是我们的人民了,任何烧杀掠夺都会被处决!
  因此,多尔衮在吴三桂信件之前,就已经下定决心入主中原。
  当时的关内,没有任何一股政治力量搞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如果关内认清楚形势的政治力量,不需要唐宗宋祖这种级别的力量,哪怕就是后汉刘知远这个级别的人物,也是有机会组织满清的。
  遗憾的是,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南明,都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主要敌人。
  李自成始终把明朝当做主要对手:
  按理说,李自成很满清是不陌生的。当年,正是因为明朝要筹措资金抗击后金,才裁撤驿站,李闯王才失业的。而且,皇太极、多尔衮, 都曾给李自成写过信,多尔衮还曾提出,要和李自成一起打下明朝,平分天下。
  在进入北京之前,李自成的主要对手是明朝,这个无可厚非。
  可是在李自成入主中原之后,他应该不难理解,清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他所面对的明军!不管是洪承畴,还是卢象升,很多当初在镇压农民军时表现出色的将领,都在与清军的战争中吃了大亏!李自成入北京后,政策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致使失去了机遇
  可是,李自成入北京后,招抚左良玉、刘泽清等南明将领,就是没有对满清做出合适的防御部署,甚至去掠夺吴三桂家属!
  即使是在山海关之战,已经发现清军接近的情况下,依然只派唐通偏师驻一片石防御清军,主力攻打山海关!
  而在李自成连续兵败后,甚至派兵攻打张献忠,从汉中攻川北,这确实是亡国之君的昏招!
  南明也把清军看成朋友,李自成看成主要敌人
  满清在进入北京后,一度希望兵分两路,一举消灭两个对手。
  可是,南明更滑稽,即使是史可法这样的人物,都答谢满清。
  满清集中力量打击李自成,一是因为认识到李自成的军力,二是了解到南明的愚蠢!
  满清始终巧妙利用关内势力矛盾,处于主动地位
  相比之下,满清集团在整个明清战争时期,都处于外交的主动境地。
  在明朝国力尚可时,他致书李自成,多次表达共分天下之意。并有意识地在李自成遇到困难时,出兵掠夺中原,给农民军喘息之机。
  在入北京后,又交好南明,全力以赴打击李自成。
  直到满清渡江,明和农民军余部才可以配合起来,可惜,晚了!
  满清入关,对历史的影响今天不去评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当时,满清是中国大地上唯一有能力统一,并且治理这片大陆的势力。
  其实在降清之前,吴三桂是试图归顺过李自成的,而且李自成也接受了吴三桂的归降。当时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南明王朝还没建立,大明就处在一个灭亡的边缘地带。四处无缘的吴三桂因为个人前程和军饷问题,对于投降否犹豫不决,后来李自成命人送来劝降书,吴三桂便决定投降,并且诱导自己的军卒鼓动自己投降,来掩盖自己主动投降的现实。
  确定投降了之后,吴三桂带着人离开了山海关开始往北京走,刚到半路上,北京就发生了巨变。因为大顺军军粮不足,李自成放手刘宗敏对大明降臣铐掠助饷,其中遭了秧的就有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深感自己继续前进怕是要进了虎穴的吴三桂为了自己的生路,掉头冲向山海关,重新打起亡明孤臣的旗号,与李自成走向了彻底决裂。
  所以综上来说,不是吴三桂不投降,而是李自成的失算和考虑问题不周又一次逼反了吴三桂,三万多的关宁精锐冲回了山海关,又一次把历史走向带入了高潮。另外还要提一点,李自成的军队其实战斗力再进了北京之后就开始直线下滑,军无斗志,这也一来自然不是清军对手,十万之众愣是被三万关宁军挡在山海关下好几天。如果在公平条件下和清军打,看看陕西的战绩就知道了。
  即便是吴三桂没有投降清军而是投降李自成,照样无法阻止清军入关这一历史进程。
  我们可以看一下李自成和吴三桂两股势力都是什么货色。我们可以透过松锦大战看一下吴三桂,松锦大战时,明军由移营变成溃逃,其中吴三桂跑的最快,结果吴三桂"仅以身免"。李自成多次被明军打回原型,甚至差点饿死在深山老林。但是李自成有一个明朝没有的优势,就是破产的流民。所以,李自成就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几乎每次失败都会东山再起。而且,李自成的主力是因为拖欠军饷而哗变的明朝西北边军,这一部分人马战斗力是不错的,而李自成部大部分人马都是用做炮灰的流民,可以一战的还是不多。
  至于这两位菜鸡互啄的结果,从一片石大战可以看出,李自成凭借人数优势,不断用炮灰消耗吴军的战斗力,并在关键时刻将其班底,也就是原明朝西北边军投入到战场。眼看吴三桂就要完蛋的时候,八万清军加入战斗,使得胜利女神不再眷顾李自成。而之后一系列战役,清军通常都会取得优势。
  即便是后来,李自成和张献忠残部的军阀们为了确保自身利益而与南明合流,但是也就是灭亡以前最后的挣扎而已。清朝利用自身的国力以及军力优势,再加上西洋火器的助力,不断压缩南明势力和农民军势力的生存空间,并最终统一天下。
  由此,即便是吴三桂同李自成合流,也不过是让大清的战绩锦上添花而已,同时也为清朝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军阀,可谓是一举两得。
  谢邀。先说结论,历史进展受很多偶然事件影响,只能说李自成收降了吴三桂,是有很大概率打败满清,统一中国的。在当时的各方势力角逐中,明朝、满清、张献忠、李自成之间,最有势力、最有名望的当属李自成,而最终导致李自成失败的恰恰就是吴三桂这枚重要的棋子。
  明末的天下局势
  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四月攻克北京,明朝最后一位君主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宣告着明朝的灭亡,而李自成攻克明朝首都,并于该年的春节,也就是攻克北京的前几个月,在西安登基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而后率军北上,节节胜利,算是顺利灭亡了明朝。
  但当时仅仅只是占领了首都,江南的明朝势力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所以说李自成还没有真正实现统一全国,而遍观天下势力,大规模的势力还有如下几个:
  明朝末年势力
  首先是李自成,其占领湖北大部、河南、山东、山西、直隶、北京、甘肃、宁夏、陕西等,并且建立国号,拥有军队数十万,北方的明朝官吏旧臣基本都归顺了李自成,其势力最大;
  其次是满清,满清虽然位于关外,其军队也仅有十万之众,而且土地贫瘠,生产落后,但是其军事战斗力强悍,而且其已经建立大清,和明朝分庭抗礼,但是此时的满清王朝势力并不雄厚,其未能突破关宁防线,对明朝的策略只能是侵略扫荡,暴掠物资;
  再次是南明政权,明朝崇祯皇帝虽然自缢身亡,但是其祖先明成祖早有准备,在南京也留下了一套政府班子,就是预防北方战乱造成的后果,而且南明所处的江南,未受战火,可以说经济实力雄厚,但是南明政权几乎没有军事战斗力,望风而降,是其战斗特点;
  最后是张献忠,张献忠虽然发家较早,和李自成是哥们,不过在造反的路子上,一路混得不如李自成,而且李自成占据整个北方后,张献忠自然不肯久屈人下,于是所幸挥师进入四川,四川易守难攻,素有天府之国的称号,但是占据四川也说明张献忠只想自保,并不想争夺天下,而进攻南京自己也没有势力,所以张献忠是最没有势力的,也没有心思进取天下。
  易于割据的四川
  观澜天下局势,满清只想趁火打劫,多抢掠一点;南明一堆士大夫,想守天下没有能力,军队有投降习惯,暗中联络;张献忠进攻四川,只想称霸一方,所以李自成势力最强,最有希望占领天下。
  吴三桂重棋子改变历史走向
  在这几方力量角逐中,有一枚不能称之为势力,而只能称之为棋子的吴三桂,吴三桂是关宁总兵,防守关宁防线,掌握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这支部队只有3-5万人,力量弱小,而且没有太大的补给,明朝一旦灭亡,就会失去战略补给,所以只能投奔其它势力。
  关宁防线
  吴三桂是满清与中原的重要力量权衡的棋子,其防守的关宁防线极为坚固,守住关宁防线,就好比掐住了满清的咽喉,其不能肆意进攻,从长城突围,只能短期军事斗争,还要防备后方,所以攻不下关宁防线,满清就没什么希望占领中原;而且满清是外族,和吴三桂世仇,而李自成是新朝,诸多吴三桂的同僚甚至父亲都已经归顺,所以于情于理,吴三桂都应该归降李自成,而且吴三桂早期也确实投降李自成了,只不过随后又叛乱了(吴三桂叛乱原因下节再说)。
  山海关之战
  吴三桂的叛乱直接献给了满清的山海关,这样满清主力就不用费尽心思翻越长城,而且后方也有补给。本来趁着中原大乱,满清就动员了几乎所有力量,准备尽可能多捞取一点战略好处,但是吴三桂的投降却给了满清更大的机会,而李自成由于战略大意,其并没有充分重视,战无不胜的大顺军队讨伐山海关,在吴三桂和李自成相互厮杀的后方,是满清渔翁得利、虎视眈眈的双眼,于是吴三桂凭借一己之力,让满清彻底击垮了大顺军,占领了北京,并且有了问鼎中原统一天下的可能。
  收降吴三桂,李自成便有大概率统一天下
  那么吴三桂为什么要反呢?因为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后,大肆拷掠官吏,致使已经投降的大量士大夫、知识分子遭到了极为严酷的打压,而吴三桂的家人被崇祯留在北京充当人质,自然也难逃厄运,这是吴三桂反叛的主要原因。
  李自成在攻下北京之后没有及时调整战略,仍旧拷掠投降的大臣是重大错误,这使得更多的人不敢投降,其应该重用这些投降派,招揽南方的明朝势力,如果这样,吴三桂也不会反叛,而满清突入中原,也只是暴掠一番,面对关宁铁骑和大顺数万精锐部队,满清部队未必敢久留;
  鼎盛时期的大顺政权
  而吴三桂投降之后,南明根本没有多少抵抗力量,如果能优待投降派,李自成积极和地主阶级合作,那么就可以顺利完成政权更替,这对于汉人来说,只不过换了一个统治阶级而言,皇帝由朱家变成了李家,只要既得利益不受损,投降没有什么的,所以南明会快速土崩瓦解;
  张献忠本来势力不大,投降也罢,抵抗也罢,都坚持不了多久,如果李自成统一明朝,就消除了内患,战斗力强悍的大顺军,北伐满清,消耗满清,甚至灭亡满清都是极有可能的,那么中国也可能迎来一个新的朝代。
  没可能,满清取代朱明是历史的必然,当时满族就是冉冉升起的太阳,而朱明已经日落西山,就算朱元璋再世都不能力挽狂澜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英雄创造不了历史,明粉们别再吹朱明了
  吴三桂真正归顺,清军连山海关都进不了。

晚清老照片有田不慌的老农,行酒令的歌姬,小妾叼着烟杆洗衣服久远的历史总是让人回望,不用非要越过千年,一百年前的人和物就让人感喟良久。画师再技艺高超,也没有照相机发明后留下的照片真实直观。遴选一组清末老照片,为大家呈现文字记述难以还原的历史戴笠墓地七个老农挖了一星期才挖开,死前给蒋介石发去神秘电报戴笠生于乱世,靠着自己的特殊才能,一步步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开启了自己传奇一生。关于他给外界的印象一直像个谜一样,而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也充满了争议。在抗日战争时期,戴笠和他领导的军清朝妃子为什么要戴长护甲套?不光是为了方便皇帝,还有其他作用在各种清朝的宫斗剧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贵妃们手上带着长长的护甲套,显得格外妖娆妩媚。剧中这些妃子的护甲套其实并不是导演或者是编剧设计的,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些护甲套的作用是山东和河北在古代不属于中原,真正的中原竟然是这几个地方我和一些人讨论历史的时候,我最喜欢问他们一个问题,就是中原是指哪里?我经常会听一些失望的回复,他们说中原是今天的河南省。他们很多都不知道,河南省在元朝时才建立。真正历史上的中原地区当年美国向日本扔原子弹的地方,现在怎么样呢?核弹威力巨大,这方面日本最有发言权,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挨过核弹的国家。为了尽快结束二战,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共造成数十万人死伤。不过这并不值得同情,我们民族为什么叫汉族1汉族来源的简介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到20世纪末人口已达12亿左右,是中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死得最可惜的4位名将,刘备杀2人,曹操和孙权各杀1人三国是个乱世,将领战死沙场比比皆是,兵败被俘,被对手杀害,也屡见不鲜。例如三国第一名将吕布,他兵败被俘后,提出愿意归顺曹操,但他曾杀了两任主公,丁原和董卓,曹操不敢留他,将他给杀了五代桀燕皇帝刘守光玩转老爹,玩转老哥,最后玩死自己五代桀燕皇帝刘守光玩转老爹,玩转老哥,最后玩死自己文老张在路上一hr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冬天,晋王李克用得了重病。同年,后梁篡唐,朱温称帝建立后梁。李克用为了表示自己不叛唐的决军阀少爷卢小嘉,为抢舞女暴打青帮黄金荣,老爹去世后成街头混子民国时期,黄金荣杜月笙在上海滩是呼风唤雨一般的存在,是名副其实的地下皇帝,但这两位青帮大佬却被一个毛头小子教育过。他的名字叫卢小嘉,曾经绑架黄金荣,逼杜月笙下跪,而他敢这么做的底气1420年的那个冬天,姗姗来迟的紫禁城揭开了面纱最近几天有点冷。眼下正值冬天,按照从2021年12月21日冬至这天开始数九,眼下已经进入四九。历史上,永乐十八年,也是一个冬天,紫禁城城墙左祖右社主体建筑建成,标志着紫禁城正式登上毛泽东长媳刘思齐,1岁丧父20岁丧夫,76岁时宣称自己有心愿未了2022年1月7日凌晨,92岁的老人刘思齐去世,讣告里简单地写着她的生平毛泽东同志的儿媳毛岸英烈士的妻子。短短两句话,并不足以道出刘思齐那愁肠百转的人生经历。中间晚年刘思齐刘思齐自
徐向前军事上的得意之作,横扫敌军如卷席,光抓到的俘虏就达万余(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刘湘的精锐之师被熬垮之际,正是徐帅放鹰之时。1934年8月9日,徐向前对青龙观发起夜袭。青龙观系刘存厚残部所镇守,是东线战场最险要的地方,却也是最薄弱环节。红乾隆收复新疆后,为解决男多女少问题,采用一方法人口增十倍我国新疆古称西域,在西汉时期,打败匈奴后设置了西域都护,从此将这一片广袤的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在此后一千多年间,西域地区跟中原王朝分分合合。每当中原王朝强大之时,都能很好地管理好这一新疆挖出汉古城,发现将士遗骨,专家祖国河山都由烈士生命铸就1972年,新疆奇台县发起第一次文物普查,发现了一座汉朝古城。过了42年,考古队开始对这座古城发起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经过挖掘和辨认,专家们惊奇地发现,此城正是东汉名将耿恭和他手下立下赫赫战功的刘襄,为何不敢取刘恒而代之?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不可能,刘襄唯一的机会就是在刘恒没当皇帝前。刘恒当了皇帝,那刘恒就是正统,如果刘襄这个时候在举兵夺位,那就是叛乱。齐王刘襄无疑是诸侯里实力最强的诸侯,吕后驾崩历史上有哪些真正开战后才掏出来的高科技?按题主描述的高科技可以是当时新科技的武器的话是有很多的。二战时期美军使用的无线电近炸引信英军使用的大满贯大当量航弹(炸弹之母)苏联反坦克航弹(集束炸弹),德军使用的V12导弹,喷气这位汉将的安边思想与民族政策极其超前先进,毛泽东对其推崇备至种田也能打胜仗大器老成的大战略家赵充国(12)江湖闲乐生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原本在青海湖一带放牧的西羌各部进入金城郡,欲与西域的匈奴势力联合,发动叛乱,夺取金城与河二战后的法国老照片女法奸们的下场有多可怕林子大了啥鸟都有,二战期间中国有汉奸,而在二战期间曾有数十万法国女子和德国男人交往,还自愿加入德军慰安阵营。而这些女子在战争结束后,却遭到了法国民众的严重羞辱。这就是一组当年的老照说谍冷战,克格勃插在英军情六处(MI6)的匕首乔治布莱克乔治布莱克,原姓贝哈。苏联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的获得者。乔治布莱克1922年11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父亲艾伯特贝哈是英籍土耳其人,母亲是荷兰贵族后裔。父亲因病去世后,13岁的布莱解读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的最终结局伯嚭害贤祸国,国破被诛伯嚭(p),春秋晚期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担任了吴国的太宰(大夫),与伍子胥一起共图国事。起初,由于他在吴国尚未站稳脚跟,二战中最愚蠢的一次作战,偷袭前先发广播我们出发了!二战一直是一个议论不断的话题,自从1940年6月,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西线无战事,德国法西斯几乎独霸了整个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只能在不列颠上空和大西洋海面孤军奋战陕西10年13次摘得考古界奥斯卡位居全国榜首古桥群很可能是文献所载的中渭桥2018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喜庆六十华诞。60年前,在全国文物考古工作刚刚起步时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所)成立,承担起全省文物考古工作的重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