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将军,就是牺牲在红军东征山西的战场上,相对于地贫人稀的陕北,民国时期的山西堪称富腴之地,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只是一河之隔,从哪方面看都是红军发展和经营的较佳选择。那么为什么红军只是进行了"东征",而没有在山西境内开辟出根据地呢?因为阎锡山狗急跳墙了。
  (刘志丹剧照)
  中央红军的"陕甘支队"与徐海东的红15军团会师后,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但兵力其实只有13000于人,所以中央红军面临减员极大、人困马乏、给养困难的状态,徐海东慷慨借给中央红军5000大洋的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陕甘苏区太穷了,可谓当时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并且交通闭塞。
  以这样的经济状况,不仅无法解决当时红一方面军的燃眉之急,未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全部落脚陕北以后,也必然难以供养大批部队和机关。为此,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根据主席的提议,决定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区,正式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也就意味着红一方面军准备进军山西。
  实际上,对于东渡汹涌的黄河进军山西,一些红军将领是有顾虑的,因为红一方面军当时兵力太少,以13000余人的野战军力量杀入山西后,将面临与晋绥军10余万重兵的抵抗和反扑。仅阎锡山布置在一线河防的部队,就有四个旅20000余人以及大批民团,同时在二线纵深还驻有机动部队,敌人总兵力几乎是红军的十倍,因此一旦战事出现不利,红军回撤也将面临极大危险,黄河那可是比湘江湍急得多。
  比如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就建议着力巩固陕北,对东渡黄河进军山西"能不能渡过去、能不能渡回来"有所顾虑,而红1军团长林彪则提议去陕南发展,正是在有一定争论的情况下,主席最终力排众议说服了大家。1936年1月15日,军委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训令要求"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红一方面军各部队迅速隐蔽地集结到黄河岸边,进行渡河准备。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面对一河之隔不断壮大的陕北苏区,阎锡山也知道不妙,只恐红军渡河杀进他的老巢来,所以从1935年秋开始,就加紧对沿岸进行封锁和实施防御准备,晋绥军从北起河曲南到永和是近千里黄河沿线上,修筑碉堡和暗堡一千余个,每碉驻兵一班或两班,所有重要渡口也派驻了部队。同时组织自卫团等地方武装,配合正规军划分了六大防区,严防死守。
  1936年2月20日晚8时,红一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分别实施了强渡,一举突破黄河天险进入山西,随即长驱东进,而阎锡山闻讯也大为惊恐,迅速调集二线机动部队甚至太原的总预备队,分路驰援前线。从2月20日到3月5日的半个月内,红军连续击败晋绥军各部,同时攻克多座县镇,晋绥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对较弱,沿河数万人马,居然被1万多红军打得七零八落。
  当晋绥军大批增援部队抵达前线后,自3月8日起爆发了激烈的兑九峪战役,红军主力与阎锡山三个纵队15个团的3万人马在此展开厮杀,双方均有较大伤亡,红军由于兵力不足,战役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而阎锡山也被打怕了,下令部队撤出兑九峪地区,将主力集结布防于汾阳、孝义、灵石、介休一带,沿同蒲铁路和汾河堡垒线严密设防,防堵红军进一步东进或者北上。
  也就是说,在红军的猛烈进攻下,阎锡山已经完全弃守了黄河沿线,而是把战线后移到同蒲路附近,等于缩短了防线然后以优势兵力据守,等待援军的到来,哪来的援军呢?陈诚率领的中央军部队。一直以来,阎老西都把山西视为任何势力不得进入的私人巢穴,红军不行,中央军也不行,但是当晋绥军被红军揍得晕头转向时,为了保住自己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不得不痛下决心,厚着脸皮向老蒋求援了。
  这一请求正中老蒋下怀,之前想进还进不去呢,于是命令以陈诚为总指挥,调动河南、安徽等地的中央军七个师,火速开赴山西增援,先头部队于4月初到达战场。为了牵制红军的兵力,老蒋同时命令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趁机进攻陕北苏区,而红军留守陕北的仅为少量地方部队,所以整个东征的形势趋于不利:正面敌人大大加强,中央军和晋绥军已达20万众,而陕北后方又面临威胁。
  在晋绥军龟缩防守不出,中央军主力尚未开到20多天时间里,红一方面军在晋中和晋西北广大地区扫荡残敌,宣传发动群众,积极筹粮筹款和扩红,共筹得经费50万元和扩大红军近8000人,收获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为一年多后八路军再次东渡黄河抗日,以及创立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这一期间最遗憾的是,红15军团副军团长刘志丹同志,在攻打三交口镇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到1936年4月下旬,鉴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坐镇太原的陈诚正调集大军入晋,红军原定在山西以及华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已无可能实现,军委命令各部交替掩护回师陕北,并且于5月初安然西渡,晋绥军亦不敢衔尾追击,红军东征至此宣告结束。整个东征期间,红军转战山西境内50余县,歼敌13000余人,俘敌4000余人,给阎锡山以沉重打击。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已经是东征山西之后的1936年7月,所以东征其实是由红一方面军单独完成的,红军在东征期间不仅获得了较大补充,也发现了张、杨部队的犹豫不决和立场逐渐松动(东北军和西北军期间都没有积极动作),为后面的接触和西安事变的爆发也创造了条件,所以彭总战后感慨地说:"进军山西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二个大胜利"!
  那么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为什么没有进行第二次东征呢?一方面,是陈诚的兵力在山西不断加强,后来已经增加到十个师,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刚刚回师陕北的5月中旬,老蒋亲自坐镇洛阳,指挥中央军胡宗南部、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共130个团25万余人,对陕北苏区进行了新一轮围攻,红军的主要作战目标,是要粉碎敌人的围攻保卫陕北根据地了。
  战事正酣之际,陈济棠和白崇禧于6月1日发动了"两广事变",老蒋不得不抽调兵力应对,对陕北的进攻放缓。而等到他扑灭了两广军阀的反蒋行动之后,决定亲自坐镇西安再次大举进攻陕北,12月初率大批随员和50架飞机抵达西安,他不知道的是,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态度已经有个根本性的变化。
  于是12月12日华清池的枪声响了,"西北剿总总司令"老蒋被他的副总司令、代总司令张学良当场活捉。
  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南之后,不肯继续北上陕北,徐向前在回忆录里提供过一个解释,陕北总共才四十万人,如果四方面军北上,红军全军就要达到八万人左右,根本养活不了,还不如甘南,甘南一带还有八十万人呢。
  当时四方面军才四万多人,中央红军加上二方面军也是四万多人。所以,徐向前认为,即便是北上陕北,以陕北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也养活不了这么多部队,所以必须要开辟新的根据地,否则在陕北连生存都很成问题。
  所以,在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之前,曾经讨论过配合作战,进攻宁夏的宁夏战役计划,但因为张国焘从中作梗,耽误时间,等到四方面军同意北上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战机,所以只能寻找别的发展机会,这也是徐向前说陕北养活不了那么多红军的意思,是为接下来四方面军渡河西征,也就是西路军做铺垫。
  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北上之前,就已经比较严重了。虽然当时红军在陕北已经站稳了脚跟,但能够控制的地盘还非常有限,生存比较困难,所以一方面军恢复番号之后,就曾经东渡黄河,进攻山西,也就是东征战役。
  红军渡河东征之后,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随着阎锡山调集军队,加上中央军已经陈兵豫西一带,随时准备进入山西,协助阎锡山围剿红军,阎锡山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不被中央军渗透,从而加快调集军队,围剿红军,东征形势恶化,红军最后退回了陕北。
  就是这次东征过程中,陕北红军的标志性人物刘志丹牺牲了。后来毛主席总结说,东征扩大了红军的影响,筹了款,扩了红,还是胜利的。但实际上,东征如果真的顺利的话,就会在山西站稳脚跟,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根据地,而不会退回陕北了。
  东征也是一次有意思的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中央军以追击和围剿红军的名义,先是在贵州突然袭击,解决了王家烈,将贵州完全控制起来,接着又进入四川,等于把刀架在脖子上逼着四川各军阀裁军,整编川军。
  有了这个先例,常公就企图在北方也如法炮制。先是以围堵红军的名义,让中央军进入了当时实际上已经被东北军控制的陕甘一带,接着又陈兵中原地区,对阎锡山也虎视眈眈,如果阎锡山自己搞不定红军东征,中央军就会进入山西,所以阎锡山才下本钱。
  红军进入陕西境内之后,就是因为杨虎城的西北军没有能力自己搞定,所以才不得不接受东北军进入陕西,而东北军进入陕西之后,就将原属西北军的许多利益都抢走了,比如一些原属西北军将领控制的煤矿,就被东北军直接控制起来了,杨虎城部敢怒而不敢言。
  红军东征其实就是在今天的晋西北一带,虽然晋西北和陕北一样,都是黄土高原,但实际上自然条件要比陕北好一些,人口也更多一些,加上阎锡山在山西盘踞经营多年,省内铁路线路较多,所以红军要在山西打开局面,难度是比较大的,远不如陕北容易。
  相比之下,陕北虽然也有军阀势力,除了当地的小军阀,还有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等等,但因为陕西在民国时期经过多次军阀混战,多次易主,所以每个军阀势力都没有深入控制基层,也没有建立起山西那种保甲制,陕北地瘠民贫,利益较小,军阀也无心争夺,所以红军打开局面相对容易一些。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瞧您说,咱咋没去山西?不仅去了,还打了不少的胜仗,把个阎锡山打的慌的都找不到北了。
  之所以没有形成大片的革命根据地,这完全是当时的局势造成的,毕竟日本人对咱所有的中国人的想法,就是一口吞下。咱要想把这事弄明白,最好顺着历史的走向,咱来瞅上一瞅。
  当初蒋介石五次围剿,咱进行五次反围剿。最后一次咱失利了,于是红军被迫进入了长征,这一路上辗转迂回,爬雪山过草地,这就到达了哈达铺这块。
  在哈达铺这块,咱一口气就休整了七天。为什么休息这么长时间呢?
  第一个原因,咱太累了,您瞅瞅这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的,一边打一边走,不容易啊,部队的疲劳值已经突破了人体极限了。
  为了尽快恢复,当时咱还给部队每一个人,每一名战士伙夫发了一块大洋。部队跟过年似的,洗澡的,理发的,修补衣服的都松了一口气。
  第二个原因,咱得静下心来,思考一下部队该去那,到那找个落脚的地,结束长征。
  咋说呢?这一路上,咱思考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确定下来,总是被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不得不放弃预定下来的目标。
  那么这一次,咱就定下来去陕北,和徐海东的红军进行会合。
  能定下这个目标,其实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在哈达铺,毛主席看到了一份报纸——《晋阳日报》,上边说明了徐海东的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而且还说刘志丹和徐海东对黄河对面的山西那叫个虎视眈眈,还特别贴心的画了一副陕北根据地的略图。
  当时咱消息闭塞,一路走过来啥也不知道,这算是瞌睡来了一个枕头。
  所以七天的修整完毕,咱就向着陕北的根据地就过来了。
  到了1935年的十月份进入陕北根据地之后,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算是正式的结束。那么进入陕北之后,咱就要面对一个发展问题。接下来咱瞅瞅当时的咱的状况又是咋样的。
  首先咱来看看部队的情况。
  当时红一军团就一万来人,红十五军团也就七千来人,红二十八军不到一千五。
  减员相当严重,要发展部队就得扩充才成。
  可是整个陕北根据地,四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只有四十多万的人口,这从根本上就限制住了红军对兵源的一个补充。
  再有就是陕北根据地,相对来说是比较贫瘠的,您别看咱根据地里头有二十多个县,但整体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闭塞,对外的联系就是一个大问题。
  咱别的不说,就说当时国民党的报纸,看到咱进入到陕北之后,那高兴坏了。按照他们在那段时间的说法,红军要是能在陕北根据地存在下去,那就是一件荒谬到极点的事情。
  这也就算了,蒋介石在看到咱进入到陕北,那叫个虎视眈眈的,又开始纠集陕北周围的战斗力,组成了五省联军,又要发动一次围剿。
  所以在历史上,咱又要进行一次抉择,往哪发展。当时的意见也不统一,有说去内蒙古,背靠着苏联,也有说向南顶住东北军的进攻,堵住蒋介石进攻陕北的通道,巩固发展陕北根据地。
  最后咱在瓦窑堡通过会议讨论的方式,咱就决定向东发展,进入山西和阎锡山较量较量,毕竟五省联军里也有他一份,这就是历史的红军东征。
  所以题主要说,咱没有去山西开辟根据地的说法,这没依据,有这事的。那么咱为嘛要在山西发展根据地呢?
  第一点,他近。您要是站在黄河边上往东边一瞅,对过就是山西。
  第二点,这山西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他是一条西北华北的交通枢纽地带,而且山西多山,有那么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意思。
  咱别的不说,当年春秋战国时期,放眼六国能和秦国单独抗衡的就是赵国,这不仅仅是因为赵国的武力值出众,地理位置也是很重要的,赵国发家的地方就是太原。
  第三点,山西可是个好地方啊,阎锡山自打成为山西王之后,就没有多少战事发生在山西,再加上阎锡山这些年的经营,这经济发达那是自不必说。
  咱别的不提,就拿阎锡山的军工来说事,小钢炮,冲锋枪等等这都能自己造,虽然比原版差点吧,但有东西总比没有东西要好很多的。
  当年阎锡山出去送礼,那都是拿冲锋枪当礼物的往出送。
  咱别的不说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候,当日本人打进山西,阎锡山急眼了,打破了国民党不给咱八路军补充武器,光补弹药的传统,一口气给咱来了两百支冲锋枪,目的就是让咱尽快的进入到抗日战场。
  说真格的,那会咱别说冲锋枪了,人手来一支老套筒就不错了,毕竟咱八路军平均下来四个人还匀不到一支枪,大部分人拿着大刀片,红缨枪啊!
  所以从这一点,您就能看出山西财力的雄厚。
  第四点,山西的人口密集,这对战招兵是一个很好的条件。
  而且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咱晋西红军游击队和平定兵变后成立的红二十四军,就是在山西建立的,所以群众基础就有保证。
  最后呢?之前咱就说过,阎锡山参加了五省联军,他可派了五个旅来祸祸咱陕北根据地。咱这么打进山西,你瞅瞅阎锡山跟咱急眼不急眼,他立马就得让那五个旅回援。这就可以大大的缓解陕北根据地的压力,有那么围魏救赵的意思在里头。
  你看,进入山西好处可是多方面的,咱当然就得去了。
  而且您翻看历史的话就会发现,阎锡山他的部队战斗力,还真有问题,咱别的不说,阎锡山出了山西打仗,他哪回打赢过?几乎就没有,每次都是被打回了山西。不管咋说吧?这东征山西算是定下来了。
  您还别说,咱一万三千人的部队,对着阎锡山进行防护的黄河防线就开打了,对过阎锡山两万人,各种高堡暗堡一千多个,愣是没有守住,被咱轻轻松松给突破了。
  1936年二月十七号,东征红军进入到临战状态,到了二月二十号的时候,七十五师二二三团四十多人就突破了黄河防线。
  这一路下来,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啥堡垒都让咱给一锅烩了,红十五军团这就顺顺利利的过来黄河,一路就打了过来。
  你说阎锡山也费心思了,大大小小三道防线,划分六个战区,他就没顶住咱的进攻。
  这过程咱就不说了,总之这次东征相当的顺利,阎锡山最后被打的实在是撑不住了,心里慌的都找不到北了,于是这就向蒋介石发出了求救信号。
  当时蒋介石就高兴坏了,毕竟你像阎锡山这些个地方军头,把地方把持的相当严密,一般情况下,蒋介石的部队就进不去。这次可是阎锡山主动邀请蒋介石的部队进山西的,这一进去了,再想让蒋介石把部队撤出来,基本上就不可能了。
  于是咱就看到蒋介石准备了十个师的兵力,让陈诚带队,这就进入到了山西。
  与此同时呢?蒋介石依然没有放弃对咱陕北根据地的围剿,动员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向陕北进攻。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这个时间点上,咱要是继续东征的话,战果肯定是有,毕竟不管是阎锡山,还是陈诚咱又不是没有打过,那个不是手下败将?
  但这么一打下去的话,势必会形成一个大的内战。而这个时间点上,日本人对咱可是虎视眈眈的,他恨不得咱打起来,他来个轻轻松松侵占咱的土地。
  所以最终高兴的只能是日本人,这便宜咱能让他们占了吗?不能够啊!
  那么在当时,咱共产党就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
  而张学良和杨虎城也不想打了,毕竟外敌就在眼跟前了,所以咱这个统战工作对着张学良和杨虎城来做的话,效果相当好。
  所以这个时间点上,进攻咱陕北根据地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已经停了下来。
  那么基于这些个情况,咱的东征就停了下来,这就西渡黄河,回师陕北根据地。
  所以咱红军东征是胜利的,但没有建立大片的根据地,是依据当时的情况发展造成的。
  但在东征的时候,咱扩大了红军队伍,扩大了有八千多人,筹款五十万元,组织地方游击队三十多支,还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为以后抗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再往后,大家伙都知道了,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终于把小心思给收了起来,国共进入到第二次合作。
  咱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成立之后,这就对日本人发起了抗战。
  而这一次,阎锡山开头有点不待见咱,咱要求给补充点物资,说什么难以办到。结果日本人打过来了,阎锡山撑不住了,回头主动给咱送来一百万发两种型号的子弹,外加二百支冲锋枪,让咱赶紧来。
  这就是后话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说起这事还真的有那么点意思,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后,红军主力在各地方军阀眼里就变成了"瘟神",生怕这样一支有素质有纪律,战斗力还不弱的部队来到自家这一亩三分地。
  毕竟此前红军和老蒋主力打得有来有回,军阀们可都看在眼里,就算因为李德和博古等人的决策错误导致红军损伤惨重,军阀们也不希望和红军有所摩擦,疼的那可是自己而不是老蒋。
  红军
  基于这种情况,甚至出现了龙云在云南又是送物资,又是送军用地图的,就是希望红军赶紧离开云南。
  到了西康后,刘文辉更是厉害,明明直接把泸定桥炸了,红军就必须背水一战了,他愣是没炸,于是红军就这么过去了。
  当然,刘文辉不炸泸定桥的原因还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麻花之前写过的一篇问答,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飞夺泸定桥
  那么红军最后来到陕北后,开始提心吊胆的就变成了东面的阎锡山和西面的"马家军"了。
  他们在担心红军的同时,红军也怕他们弄出个啥幺蛾子,在加上陕北那个地方,当时是真的穷啊,红军当时虽已不是巅峰,但那么多战士和干部每天的吃喝用度总是要解决的。
  于是红军就在瓦窑堡开了个会,决定去山西那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开发一下根据地,也就是说红军当年是打过山西甚至北边绥远的主意的。
  瓦窑堡会议 如火如荼的东征
  1936年2月20日,红军东征战役正式打响。虽然阎锡山早有准备,在黄河沿岸可以说是布下了铁桶阵。
  奈何阎锡山虽然兵强马壮,但黄河防线实在是太长了,事前也不知道红军从哪打过来,所以没有任何悬念,红军集中兵力一点破面,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后,后面自然是继续扩大战果,至少得打下一条缓冲地带来。
  阎锡山可不是省油的灯
  但是阎锡山不怎么抗揍,很快就抵挡不住,开始向老蒋求援。本来一路势如破竹的红军准备直接打到河北大地的抗日一线去抗日。
  结果老蒋调兵的速度确实可以,红军不得不从新调整战略方针,本来打阎锡山一个措手不及就是占了先机的优势,如今没了先机,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远远落后的红军只得从晋西北赶紧分兵,该南下的南下,该东进的东进。
  红军东征 红军在山西的收获还是很丰盛的
  通过上面所述,不难发现,当时红军在晋西北就如同孙猴子大闹天宫一般,真是把晋西北搅得天翻地覆。
  更为重要的是红军留下了革命的印记,而这个印记会形成种子,而种子慢慢就会发芽、开花到最后结出革命的果实。
  而当红军明知道老蒋主力来围剿他们了,他们不退反进,目的也正是为此,继续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发动群众、筹钱、建立根据地,像河东革命根据地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
  红军与群众
  从1936年3月到4月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东征的红军就筹到了40余万元的款,组织起了地方游击队20余支,红军自身也增加了7000余人。
  因此别看红军东征不显山不露水,但为红军在此后的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游击队 既然效果如此之好,怎么就没下文了呢?
  其实只要认真看了前面的,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开始麻花就说了,陕北这地方在当时是真的一穷二白,红军的战士们虽然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但也是要吃饭的。
  这可以说是红军找阎锡山麻烦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素。
  别忘了,红军最终的目的是要去前线抗日,而打通山西自然是从陕北前往华北前线的最佳选择。
  他两可不是一路人
  而且外敌当前,当时可以说除了老蒋等少数,其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枪口都是一致对外的。
  红军也是如此,深知哪怕是阎锡山,那也是自己人,这个时候不应该再继续内耗了,于是红军主动找上了东北军和西北军。
  期间对阎锡山也做了很多工作,于是一个逼老蒋抗日的决策形成了。
  而为了表示诚意,红军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于1936年5月5日,主动撤回了瓦窑堡,东征也因此而结束了。
  少帅 结语
  综上,红军当年之打过阎锡山的,只是出于内耗只会便宜日军的原因,让阎锡山这口气顺了过来。
  换言之,阎锡山在当时的地方军阀中实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毕竟敢公开反蒋,最后还活得很滋润的也就那么几个。
  所以不难看出,红军当时其实还是很强大的,也不怪刘文辉这些本来装备就很差的军阀惧怕红军了。
  当然,红军的强大并不是因为人数和装备,相反当时这些还都是红军的劣势,至于红军的强大是为何,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其实当工农红军来到陕北站稳脚跟之后,确实考虑过向山西发展。与贫瘠的陕北地区相比,山西与陕北只有一河之隔,但是却富裕的多。如果红军能够在山西打下一块根据地,对于红军的扩张与发展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但是为什么我们只进行了东征,却没有开辟根据地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来自国共两方面的压力,迫使山西的割据者阎锡山不得不花血本儿,和共产党军队拼命。
  虽然红军来到了陕北根据地,但是陕北是一个非常贫瘠的地区,总人口40万左右,难以养活红军。红军虽然在陕北暂时站稳了脚跟,但是控制的地区面积还是相对比较狭小,生存问题难以解决。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指出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应当是山西以及绥远地区,正式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也就意味着刚刚恢复了番号的红一方面军准备进军山西。
  红军向山西进军,这可急坏了把山西视为自己私人财产的阎锡山!阎锡山不仅给防备红军进入山西,也得防备蒋介石借着打红军的名义,把中央军派到山西,再复制贵州王家烈的故事,来一出杯酒释兵权,失去了山西这个根据地,阎锡山可就啥也不是了!
  所以阎锡山不得不拼尽全力阻止红军东征。阎锡山下令部队加强黄河周边的防御,勒令各支部队严防死守,不得放红军一人一马渡过长江。
  可是阎锡山的晋绥军战斗力实在太差,在国军的序列里根本就排不上号,在面对英勇无畏的红军时,更是狼狈至极。1936年2月20日,一方面军分三路强渡黄河,突破了阎锡山精心购置的防线,开始向东迅速发展。
  红军的兵贵神速,让阎锡山不得不在喝了一口老陈醋之后,调整部署,把留作后手的二线部队,甚至留在太原的总预备队通通派了出去支援各线。应该说在阎锡山的部署之下,前线各处的晋绥军的兵力更加雄厚,但是晋绥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感人,驻守黄河的数万晋绥军被1万多红军戏耍,打的落花流水。
  阎锡山眼见的晋绥军靠不住,他不得不收缩防线,放弃黄河沿岸,沿同蒲铁路以及汾河堡垒带严加防守,积极等待援兵。
  这样的局面,老蒋做梦都会笑醒,蒋介石早就想把自己的势力伸进山西,可是阎锡山是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主,还特别的护食,老蒋苦于一直没有机会,这次是阎锡山主动舔着脸来求援的,这次可谓是正中下怀,他立即调集陈诚率领7个师进入山西地区。
  同时为了了进一步的牵制红军,老蒋拿出了杀招,命令在陕西的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领了西北军以及东北军向陕北地区发动攻击,趁着红军主力渡河东征的机会,夺取陕北根据地。
  别看平常蒋介石做事效率不高,但是这次老蒋调兵的速度非常的快,应对的手段也非常的毒辣,蒋介石的这一招使得我军打阎锡山一个措手不及取得的先机荡然无存。可以说现在的形势对于红军极为不利,如果红军主力仍然在山西恋战的话,很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
  红军抓紧陈诚率领的援军尚未入晋,而晋绥军已被红军打的失去了作战的勇气这么一个时间窗口,抓紧一切机会宣传和发动群众,筹集款项以及扩充队伍。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的斗争中,红军为一年多之后再次重返晋西北,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可以说这次东征之旅是红军的播种之旅,红军所过之处,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待到红军重回山西之时,这些种下的种子将会开花发芽直到最后收获丰硕的果实。
  1936年4月,人称小委员长的土木系首领陈诚将军坐镇太原,积极调兵遣将,谋划对东征的红军部队进行新一轮的打击,以当时红军的实际情况,已经无法完成在山西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所以当时党中央作出了进入山西地区各部交替掩护撤退的决定,由于晋绥军部队早已经被我军打的丧了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红军撤退,连尾随攻击的胆量都没有。
  红军的这次东征,有力的打击了阎锡山集团,扩充了队伍,募集到了款项,组建了20来支游击队,播撒了革命的种子应该说还是收获颇丰的!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2月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确定了: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
  中央红军组成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由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分别兼任总政委、总指挥、总参谋长,命令"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红军东征历时117天,击溃了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13000余人,俘敌4000余人;同时,东征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50万元,组织地方游击队30多支,建立了县、乡、村苏维埃政权,毛主席充分肯定了东征的功绩: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
  在东征中,刘志丹光荣牺牲。那是1936年3月,作为红28军军长,他和政委宋任穷率红28军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
  在东征中,毛主席写下了著名的巜沁园春雪》。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东征红军总部来到清涧县袁家沟,天降大雪,毛泽东登高远眺,看到这景色壮观,奇美无比的大好河山,抚今追昔,心湖澎湃,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陕北会师后,红军没有立刻在富庶的山西建立革命根据地,实在是有苦衷的,而且在当时无法立即解决。 1、1935年前后的山西,各方势力虎视眈眈,红军没法安然建立根据地
  说到红军建立山西根据地的事情,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各方势力的情况。
  (一)各方势力的情况
  1、日本人
  日本人从九一八后,轻松占领东北三省,而之后,日本人先是向热河进军,并和中国军队发生了著名的"长城战役",最后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
  无疑,日本人还是利益获得方。
  时间在流逝,日本人鲸吞中国的野心在继续。
  1935年,日本人发动了"华北事变",让国民党签订了《何梅协定》,这协定的签订,让日本在华北占据了极大的便利。
  日本人一边忽悠阎锡山等人成立自治省,一边用野心策划未来,而山西腹地,是日本人的目标之一。
  2、国民党中央军
  国民党的中央军,是想着进入山西,并且控制山西的,但阎锡山找出各种理由抗拒国民党中央军的进入。
  大家都明白,蒋介石的人马进来后,不仅仅是来帮忙的,还又可能要夺地。
  一句话,蒋介石对山西也是虎视眈眈。
  3、阎锡山的矛盾
  对于一方军阀阎锡山而言,想法保住自己的地盘是第一目标,因此,阎不希望几方势力到他的地盘上来,同时,他谁也不想得罪。
  所以,阎锡山一边温柔拒绝蒋介石派人进入,一边又不愿意得罪日本人,担心日本人撕破脸皮强势进入山西。
  红军陕北会师后,阎锡山非常担心红军杀入山西地界,如此会引发连锁反应,势必引得蒋介石人马前来。
  因此,阎锡山在1935年年底制定了"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 的政策,把防共当成了防狼。
  具体策略上,阎锡山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是,让晋绥军4个旅、1个团,在黄河东岸黑峪口至禹门口300千米地段筑碉守备;
  二是,安排5个旅,进入陕北,驻防于吴堡、葭县(今佳县)、神木地区等,目的是能牵制红军;
  三是,将18个旅的军主力分散驻守太原、临汾、长治、汾阳、应县、大同地区及绥远省(今内蒙古中部)境内,做出时刻保卫、时刻联动的架势。
  面对阎锡山的严防死守,红军该作何打算呢?
  4、红军的选择
  长征以后,会师陕北,下一步该去向哪里?
  有人说,应该继续南下在川搞根据地,也有人说,应该在陕南扩大根据地,而毛泽东等人明确提出:东征山西,目的有二,一是山西人多且富裕,可以补充队伍,也可补充物资;二是山西是抗日的前线,红军应该渡河,扑向抗战的第一线。
  红军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阎锡山的头开始疼了。
  (二)红军东征结果
  1936年的2月上旬,1.3万人集结在陕北,2月18日,就此拉开了东征的序幕,开始渡河作战。
  事实说明,红军的战力完全强过晋绥军,在指定的渡河口,顺利渡河。
  之后,首战告捷,仅仅一周时间,晋绥军5个团被击溃,1200余人被俘虏,在石楼、中阳、孝义、隰县之间的吕梁山区被红军控制。
  阎锡山慌了,赶快做出调整,一是希望蒋介石援助,二是将派往陕北五个旅中的四个调了回来。
  蒋介石对于阎锡山的求援,很重视,命令陈诚带大军快速进入山西境内,整体10个师先后前来,和晋绥军加起来总共20万人左右。
  无疑,这种力量悬殊之下,在山西建立根据地,和阎锡山死扛是不行的。
  整个东征战役75天,2月中旬开始,5月初结束。东征期间,歼灭了敌军7个团,俘虏了四千多人,枪支缴获了四千多,还有20门炮。
  除了这些,还扩大了红军,多了8000多位战士,筹款30多万银元。
  而战争开展的同时,也宣传了抗日,宣传了红军的主张,这让红军在山西境内的群众基础大大增强。
  另外,受东征的影响,阎锡山把派到陕北的4个旅拉了回来,减缓了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巩固了根据地的影响力。
  这是一趟收获满满的东征。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不少战士还是牺牲了,特别是4月14日,在攻打现柳林县三交镇时,刘志丹同志光荣牺牲,年33岁。如果刘志丹不死,前程不可限量。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在1935年前后,在山西建立根据地,那是非常艰难,日本人、阎锡山、蒋介石的中央军都在虎视眈眈,很难从容建立根据地。
  有人问了,那么,后来的八路军不是常常活跃在山西吗?那又是怎么回事?2、后来的八路军在山西建立了三大抗日根据地,为何相对容易?
  在红军东征的时候,虽然没有在山西建立根据地,但能满载而归,这不得不说红军是艺高人胆大啊!
  想想,西北军的杨虎城,东北军的张学良,为何不抄了红军的后路?这说明,东北军和西北军都是可以争取的。
  果不其然,过了六七个月,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就此达成了统一抗战的共识。这是后话,暂时不提。
  东征战役过去不久,日本的铁骑进入了绥远,阎锡山明白,日本人侵入山西是一定的。
  好在,中央军来了不少在山西,可以和日本抗衡一二,而阎锡山也开始转变思想,从"反共"开始转向"联共"了。
  是日本人这个外敌,让国、共、地方军阀合作了起来,形成了大好的合作局面。
  1936年的9月18日,在九一八之后的第五年,中共和阎锡山合作成立了"山西抗日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
  此时,阎锡山给予了中共很多的合作方便,不过,阎锡山还是小心翼翼,怕被日本人反感,把"山西抗日救国同盟会"改成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前后对比,去掉了抗日二字。
  名称是没有抗日,但阎锡山和中共的合作则密切极了。特别是全面抗战发生后,更是如此。
  到1939年,山西105个县中,有70个县的县长都是共产党担任,共产党在山西的群众工作非常突出,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山西就此成为全国范围内: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超级模范地区。
  眼看着,八路军和中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蒋介石着急了,提出"抗战的同时还是要反共、排共",阎锡山表示响应。
  1940年后,阎锡山的油滑日子开始了,他利用中庸之道,游走在日军、八路军、国军之间,对中共和八路军的支持力度也没有那么大了,我党我军的活跃区域在晋西北那片,而山西南部的那些富饶地区,阎锡山不让染指,尽量淡化我党我军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阎锡山一度和日本人很近,差点成为千古罪人,但最后还是把握住了大体的方向,没有成为大汉奸。
  可以这么说,是全面抗战,让我党我军在山西有了发挥的余地,有了壮大实力的群众基础,并有了三大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
  曾经,红军在陕北会师后,有意在山西建立根据地,但是,没有结果。
  而抗战前后,我党我军有了建立根据地的条件,就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抗日根据地。
  回到文章开头,红军在陕北会师后,曾经是有意在山西境内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的,但条件不成熟,只好见好就收。
  后来,抗战发生后,因为合作的关系,我军在山西建立了三大抗日根据地,这得以让我党我军发展壮大。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乃是百战之师,修养第一。修养也是为了抗战,而不是去山西打阎锡山。
  当时党中央早已经决定了:抗战第一,赶走日本侵略者是第一任务。
  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境内最早举起抗日大旗的政治力量,没有之一。
  共产党是1932年4月21日公开发布的《对日战争宣言》。
  而国民党政府要迟至9年之后的1941年12月19日才正式向日本宣战。
  国民党政府在正式宣战之前,只是发表过《自卫抗战声明书》,不算对日正式宣战。这个《自卫抗战声明书》也是迟至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才发表的。
  并且中国共产党1932年向日本宣战也并不是喊喊口号,而是当时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派出了大批干部去东北地区与日本侵略者直接交战。
  "东北抗日联军"最高峰时期,11个军,3万余人的领导人无一例外全部是中国共产党员,直接受中共中央满洲特委领导。战斗方式也是学的"中央红军",分别建立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个游击区。
  著名的抗战英雄杨靖宇是河南确山县人,曾经在河南担任过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后来被党中央派进东北抚顺,担任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煤矿工人运动。再后来才领导对日作战。
  杨靖宇将军的直接政治领导人,也就是当时的中共东满特委书记董长荣是安徽人。
  一个安徽人为什么被派去东北呢?因为董长荣1926年在日本做过"中共东京特别支部领导人",他大学读得是"东京帝国大学",他对日本很了解。1930年他担任的是河南省委书记。"九·一八"之后,他就被调入了东北指挥对日作战。
  周保中家更远,他是云南白族人,原来的名字叫"系李元",在上海中共中央委工作。也是"九·一八"后被党中央派进东北的抗日干部,他担任的是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亲自给他改的呢!建国后他也去了家乡云南工作。
  赵尚志才是东北本地的中共党员。李兆麟也是,他们都是辽宁人。戴宏斌、陈荣久也是东北本地人中共党员。
  而当时,国民党是"不抵抗政策",东北军撤出了东北。所以说,我党从"九·一八"之后就向日本国宣战并直接作战了。
  中央红军1935年9月18日突破腊子口占领甘肃省的哈达铺镇后,此时还未进入陕北。在三天后9月22日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说道:"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那里就是我们抗日的前进基地。"
  这之前四个月,党发布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
  长征还未结束,毛泽东已经开始了研究对日作战问题。
  安定下来之后,先后写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阵、办法和前途》、《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大名鼎鼎的《论持久战》。
  红军为了达成奔赴抗战前线的意愿,我党甚至动员张学良放走了被他兵谏扣下的蒋介石,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最后逼着蒋介石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组建了八路军,奔赴敌后打日本侵略者去了。
  而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党内决议,早在1935年12月份举行的六届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通过了,这次会议即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而这个时间,离张学良兵谏蒋介石还有一年之久。
  所以说,当时红军的任务是抗战,联合全国全民族的力量去打日本人,并不是去和阎锡山争地盘。
  这是既定政策,所以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没有马上就去山西开辟根据。东征也是为了去打日本人。
  红军过黄河东征山西,壮大了实力,人,财,物,枪支,弹药都得到了补充,撒下了革命的火种!
  有句话说,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实,对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来说,历史,常常有惊人的偶然因素、机会机遇。
  1,在中国东南,红军错失良机。毛泽东曾经说,红军存在的最大原因是军阀混战,以至于红军能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红军已经在井冈山、在赣南开辟了红红火火的革命根据地,而广东的陈济棠、福建19路军蔡廷锴,1933年发动福建事变时,红军的指挥权却在李德、博古手里,党的领导权,却在"左倾机会主义"的王明手里。以至于对福建事变没有形成有力的策应和支持。
  2,在中国西南,红军金蝉脱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终于到达陕北,张国焘试图分裂红军,带领8万红军南下,也客观上滞留和分散了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的力量。
  3,在中国西北,红军苦尽甘来。在贫瘠的陕北,红军的生存环境仍然十分恶劣。且不说吃不饱穿不暖,就是军事压力仍然十分巨大。
  此后红军有东征和西征,东征,就是东渡黄河,进军山西。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而西征却失败。毛泽东和红军等待的,还是军阀混战。阎锡山希望当土皇帝,张学良终于学良。当时最大的"军阀",却是想灭亡中国的日寇!
  4,在中国东北,解放军绝地反击。日本投降,共产党迅速出兵东北。经过拉锯,解放军终于击败国民党,并且高歌猛进,从黑龙江一直打到海南岛。

他是林则徐侄孙,先后被国共两党授予少将军衔,毛泽东久闻大名1949年8月2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亲切接见了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和国民党海军起义高级军官林遵。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林遵(前排左二)当张爱萍和林遵来到丰泽园时,毛主席已经海湾战争,伊拉克为何没成为第二个越南,而且只坚持了42天?伊拉克能坚持42天,已经算奇迹了!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在战前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萨达姆甚至扬言把海湾地区变成第二个越南,让美军血流成河。包括张召忠在内的许多穆桂英死于谁手?穆桂英死在哪呢,她死在自己手上,是自己老死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杨家将演义是一部塑造女性英雄形象的文学作品。一般说起古代来,咱一般都会说夫权思想,男尊女卑,但是穆桂英这个故大连市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只怕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三个人是谁?更不知道三两油四个蛋这样的历史典故了,也不知道刘司令力争修了碧流河水库,而建渤海大厦曾成为他的一宗罪。魏市长为了每月能给市民每人供应半斤鸡蛋(半市斤她结婚24年不能上桌吃饭,直到儿子考中进士,她才有了地位以前我们听说母凭子贵,一般都是在宫斗剧里,总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在古代很多平常人家也是有这个说法的,母亲在家里是什么待遇,跟儿子是挂钩的。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谭廷闿,他的母亲就是彭德怀娶她为妻等她长大,她却另嫁他人,但他们的心再难以分开剧照刘坤模如果没有遇上彭德怀,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刘坤模大抵就会像那个时代中国乡村千万个农村姑娘一样,嫁人生娃,相夫教子孝顺长辈,日出而作日落则息,在田间地头与小小的屋檐下忙碌一生。毛主席登上六盘山后,写下一首清平乐,全词大气磅礴雄浑豪放1935年,毛主席指挥红军翻越了长征中最后一座高山。之后,主席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现代诗长征谣。被人改编成歌曲,在军中广为流传。解放后,这一首歌谣又被改为了清平乐六盘山正式发表。词雍正上台后,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们的?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也是清朝历史上最激烈的权力斗争之一。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纪念周恩来总理(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周恩来同志在上海坚持党的地下革命工作,担任过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等职务。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底,他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担任苏区中央局红军最神秘的无名师长,惊呆国军中将王耀武,至今都找不到后人大家好欢迎收看詹史今天介绍的这位红军高级将领很特殊他名叫胡天桃曾担任红10军团21师师长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他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只知道他的名字叫胡天桃却不知道他的籍贯年龄牺牲后甚至历史的尘埃简评诸葛亮的五大失误都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可惜智者千虑,总有一失,本人自认对诸葛亮有所了解,姑且分析一下他生前的几个主要失误。(其实历史上的武侯诸葛远没有小说那般神奇,谁叫三国演义那么深入民心呢,所
二战史卷四19苏联敌后游击战斗第十九章苏联的敌后斗争在全面介绍了苏德战场及其后方之后,我们还想说说它的另一个战场敌后战场。伟大卫国战争同样是一场人民战争,不但有自己的正面战场,还有自己的敌后战场,不但把自己后方开国大将之首粟裕,一人创造了军事史上五大奇迹,到底是哪五个?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涌现出了不少文韬武略的优秀军事统帅,他们每一位都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所以为了表彰这些军事统帅的功劳,新中国在1955年首次贺子珍在苏联遭到怎么样的歧视?苏联官员公开辱骂你们都是懒虫贺子珍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兰台给大家讲一讲毛主席前妻贺子珍为什么在苏联住进了精神病院。大家都知道,贺子珍与毛主席离婚,主要责任还是在贺子珍。这不是兰台偏袒毛主席,确实是因为贺子珍忽必烈去世后,元朝35年换了7个皇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呢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元朝虽然建立但是领土广阔,又是一个少数民族,第一次管理一个这么庞大而人数众多的国家其在运行中必然会暴露诸多问题。忽必烈去世后,元朝内部高层为了争夺皇位频繁毛主席的画像还会在天安门上挂多久?邓小平的回答,掷地有声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我们拥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毛主席的画像一直挂在天安门上,代表着毛主席的形象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一宣德皇帝朱瞻基安南人黎利反叛,屡次打败官军。黎利请示朝廷,请求重新立陈氏之后为安南国王。朱瞻基认为国中疲惫,远征无益,于是答应了他,册封陈暠为安南国王,罢征南兵。后来黎利篡夺陈暠之位而自立为王。刘邦没有项羽打仗厉害,为啥还能夺得天下,主要是因为这八点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秦王朝合的好像时间有点短!仅仅经历二世就亡国了!而这时战国七雄的遗留贵族们纷纷起兵争夺天下!而这里面最厉害的就是刘邦和项羽!自打楚怀王下令先入关中战神白起与兵仙韩信谁更厉害第一,出身白起几乎是从小兵做起,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做到大良造的地位,受封为武安君。白起韩信先从项梁,后从项羽,当过执戢郎,由于不被重用,后转投刘邦,直接当上大将军。萧何月下追的就曹操为什么要放弃与刘备争夺汉中?汉中北接绵延陡峭的秦岭,南靠曲折纵横的大巴山脉,是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中间的一块盆地。自古以来,它是拱卫四川大地的前进基地,欲得四川,先得汉中。同样,它也是进攻四川的前哨基地,占领了汉残暴好杀项羽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不管是汉之后的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项羽这个人物青睐有加,宋朝李清照写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在宋代,人们对于项羽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在当代,对于项羽的崇萧宝卷的一生都是什么样的,他到底有多荒唐?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昏庸的皇帝,但是要评选出一个千古第一昏君,确实还不太容易。人们熟悉的昏君,比如商纣王汉灵帝,他们要么暴虐,要么荒淫。但是他们都比不上萧宝卷。萧宝卷一生做过无数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