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蒋介石军事集团都有哪些派系?

  严格来说,所谓蒋系"军事集团"直到抗战胜利以后,全部正规军实行和完成"整编"才算真正形成,因为在此之前,要么是新军阀混战、要么是"合作抗日"(别跟联合抗日混为一谈),老蒋并未实现军政和军令的统一(八路军和新四军不计在内)。1946年整编工作完成后,授予番号的86个整编师(或军)至少在表面上,已必须服从南京"国防部"的调拨和指挥,可以视为一个军事集团了,其内部可框分为中央系、中央旁系和杂牌三大类。
  所谓"中央系",也就是从北伐时期的黄埔党军第1军发展起来的部队,北伐战争中发展较快,从1926年7月北伐开始时的三个师,到1927年9月已经扩充到九个师,遂分拆为第1军、第9军和第32军,分以何应钦、顾祝同和钱大钧为军长。这三军九师约20万人,是未来所有"中央系"部队的基本框架,然后就是不断的膨胀、拆分和新增番号,滚雪球一般壮大实力。
  "中央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蒋"嫡系部队",在58个整编师和28个未及整编的军中,其实真正的嫡系部队只有22个整编师和18个军,占比约为46.5%,我们熟知的五大主力当然尽在其中。嫡系自然也分派系,从大的系统来说,可以分为"土木系"和"非土木系",土木系当然就是由陈诚控制的部队,比如整编第11师、整编第66师、第54军、第79军等等,由于陈诚是老蒋的头号红人,所以土木系的势力最大。
  非土木系基本都是投靠何应钦来罩着的部队,但是又细分为大大小小若干派系,比较大的是胡宗南(比如整编第1师、整编第27师、第3军等)集团和汤恩伯集团(比如整编第85师、第13军等等),所以中央军最具实力的就是"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因为胡宗南和汤恩伯实力扩大后,逐渐已经直接受命于老蒋,不完全依靠何应钦的照顾了。
  另外还包括杜聿明的第5军系统(第5集团军为代表)、王耀武的第74军系统(第四方面军为代表)、郑洞国、卫立煌的远征军系统(新一军、新六军、第11和第20集团军为代表)、小蒋的青年军系统等等。这些小的系统也会出现了部队交叉隶属的情况,总之肯定有一个以上的靠山,否则那是混不下去的。比如阙汉骞第54军,既是土木系的基本部队,也曾经属于远征军作战序列。
  所谓"中央旁系",也可以称为老蒋的"半嫡系部队",也就是在北伐时期、中原大战时期、抗战时期逐渐失去独立性、从而投靠老蒋的原杂牌军,这些部队经过黄埔系的改造和渗透,成为中央军的一部分。比如中原大战蒋军胜出时,全部70万军队中有30万都是此类部队,仅有40万人才是真正的嫡系。
  北伐时期投靠的主要是闽军、浙军、孙传芳五省联军、张宗昌直鲁联军的一些部队,比如第74军的第57师,那就是原张宗昌的部队。中原大战期间投靠的主要有湘军、鄂军、豫军、陕军、西北军等等,而抗战期间被中央化的有粤军、黔军、东北军等等,所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上述地方杂牌军已经没有了军事领袖,失去了地方军队的独立性,依附中央军嫡系而存在,此类部队大约有20多个整编师(或军)。
  比如粤系的余汉谋部队,基本可以视为半嫡系部队,其所属的第64军、第65军在1948年转隶给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虽然所部官兵仍以粤系为主,但是考虑到黄兵团的派系属性、以及上述两个军服从命令的情况,确实可以划入中央军旁系了。再比如派到东北的第49军、第53军,原来都是东北军部队,后期已经基本"中央化"了。
  举几个大家不太熟悉的例子,整编第15师原来是豫军、整编第17师原来是陕军、整编第28师是原来的湘军,这些地方军的军事领袖们,比如刘镇华、杨虎城、何键等,要么被解除了兵权,要么完全投靠了老蒋,所以部队也就交出来了,高级军官均由南京方面任命,中下级军官保留自己的属性。
  所谓"杂牌军,就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打压和吞并,到1946年整编时仍然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地方派系军队,其显著标志在于,有自己的军事集团领袖、军队人事不完全服从从南京"国防部"的任命,自成一体有小圈子。包括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整编第7师、整编第48师、第46军等部)、阎锡山的晋军(第34军、第61军等部)、川军(这就比较杂乱了,比如整编第20师)。
  势力较小但是仍然保持独立性的还有西北"马家军",比如整编第81师和整编第82师,云南龙云和卢汉的滇军,比如第60军和第93军等部;傅作义从晋绥军中分化出来的"绥远系部队",比如第35军;陕西邓宝珊的一部、原盛世才军队被改编的一部等等,除此以外,还有若干地方杂牌军组建的骑兵军、暂编军等等,比如新疆的骑兵第5军和傅作义的暂编第3军等等。
  可以说,老蒋的这个"军事集团"那真是派系横生五花八门呐,由于对中央军旁系、杂牌军队不那么放心,所以蒋军在各个战略区基本都是三类部队的"混搭制",以中央军嫡系为骨干,同时也遂行监视旁系和杂牌的任务。我们以杜聿明较早带到东北的九个军为例,它们当时均隶属于东北行辕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指挥。
  中央军嫡系部队:新一军、新六军、第13军、第52军、第71军,中央军旁系部队:第49军、第53军,杂牌的滇军:第60军和第93军,杜聿明基本是以中央军嫡系的五个军为作战主力,以中央军旁系的两个军担负交通线掩护和纵深预备队,以杂牌的两个军为后方守备部队。所以蒋军在每次战役的排兵布阵时,都要考虑这些杂七杂八的派系关系,极大影响了作战效能。
  及至三大战役期间,蒋军的中央军嫡系部队基本在东北、华东和西北就歼以后,中央军旁系和杂牌军就放羊了,那么这个所谓的军事集团的覆灭,也就是时间问题了,其中起义和投诚的,大多为中央军旁系和杂牌军部队,这是有目共睹的。
  蒋介石虽然是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蒋介石1949年到台湾当"岛主"他也没有实际上统一过中国。蒋介石在1928年被举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当年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张学良的奉系易帜,蒋介石名义上统一全国,并改组国民政府。但此时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依旧是派系林立,大小军阀不计其数。蒋介石也被美国称为五省国民政府主席(即蒋介石掌控的江浙沪一代),虽然后来经蒋介石数次兼并消灭,但桂系和阎系一直陪伴蒋介石到了最后。
  不仅如此,即便是在蒋介石所在的国民党内部也是派系林立,他们虽然承认蒋介石是"共主",但他们彼此却是不对付欲置对方于死地,当然这首先是蒋介石造成的,蒋介石控制下属还是那些封建老一套,扶一派打一派,支持弱的强的,任由下级争权夺利,他居中平衡。这种封建把戏也是蒋介石最后失败的原因。内部派系林立,也导致是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派系纷争堪称是国民党一大凸显而又诡秘的政治文化。北伐时期,胡汉民曾提出"党外无党,党内无派实际上,在国民党党内主要有三大派系,一个是CC系,一个是政学系,一个是黄埔系。
  CC系国民党党内派系,由于蒋介石在国民党党内属于小字辈,资格太浅,而且蒋介石对党务本身也不重视,他更看重的是军权。所以蒋介石就把国民党党务交给了自己政治导师陈其美的侄子陈果夫和陈立夫处理,二人也就此成为国民党党内最大派系CC派,CC系缘起于1927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一个俱乐部(Central Club的简称)因此称之为CC系。CC派把持党务人事系统如组织部、地方各级党部和教育系统,让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中统,实际上就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他们主持各级"清党委员会",一方面帮蒋介石清除异己,一方面安插自己的亲信。陈氏弟兄在国民党党内可谓权势熏天,素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国民党选举中央委员,陈果夫的选票甚至高于蒋介石。但随着国民党失败,CC系也失去了他的往日的权势,蒋介石到台湾以后,把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推在陈氏弟兄身上,同时也为了给自己儿子铺好后路。CC系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政学系,与其说政学系是一个派系,不如说是一个咨询和幕僚机构,也是蒋介石见CC系日渐做大。在其幕僚,官邸,秘书人中间非刻意培养出来的一批顾问人选,这些人包括:杨永泰、熊式辉、黄郛、张群、吴铁城等,这些人最大特点在于属于留学系统,希望文官制政府,政学系在政治上是拥蒋亲日。他们长期在蒋介石身边工作,颇受蒋介石信任,但自1936年杨永泰被CC系暗杀,新政学系成员逐渐减少,趋于衰落。随后并入政务系统。
  黄埔系是蒋介石在军中是最大派系,黄埔系就是指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学生,还有就是在黄埔军校担任过教官的人员,是蒋介石发家的根本,国民党中央军基本上就是黄埔系,尤其是一期到七期尤其受到蒋介石重用。而且黄埔师生与黄埔系不一样,二者的区别:一、是否为前七期的毕业生,越早资格越老,权力也愈大国民党高级将领也称蒋介石为校长,以学生自居为荣。蒋介石能够在三次下野又重新上台和黄埔系支持分不开的。当然黄埔系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包括陈诚的土木系,何应钦系,胡宗南系,杜聿明系。因此导致即便中央军彼此也是见死不救,但是对蒋介石还是很忠心的。
  蒋介石这些所谓派系既是蒋介石发家的根本也是失败的主因、原因就在于蒋介石始终没有统一这些力量,早在1938年的时候,白崇禧曾经问蒋介石,委员长在党内最大敌人是谁,委员长百年之后何人继之,这话也就白崇禧这样的非嫡系敢问。别人还真不敢,蒋介石倒也不介意忙道:我的最大敌人已经不在了(指邓寅达)。至于我百年之后,足下不必担心。可见蒋介石根本没有这个意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说起蒋介石军事集团,往往可以分为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从广义上讲,蒋介石作为当时国民政府最高军事统帅,所有的国民革命军乃至全国武装力量都是归他所管辖的。
  但从狭义上讲,蒋介石所能直接领导的军事力量却只有以他为首的中央军,而其它同属于国民革命军番号的军队则只是表面上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实则在各自内部都是自成体系,并不听从蒋某人调遣,甚至连蒋介石亲自领导的中央军内部也是由多个小派系组成,相互之间争斗不断。
  所以说,中国国民革命军与其说是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唯一的法定武装,不如说它是由各方势力所领导的军队共同拼凑出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归于一统,实则在作战指挥、人员任用、乃至财政收入方面始终都是各自把持,而这种地方派系各自为政的状态直至抗战结束也依然存在。
  那么,当时国民革命军究竟有多少个派系呢?民国五大军事派系
  其实派系还是很多的,其中拥兵20万以上的大派系就有五个,分别是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以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军和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绥军等。
  中央军是以蒋介石曾经的北伐军和黄埔军校师生为主要班底组成的,被视为国军的正统武装,犹如古代王朝的禁军或御林军一般,总兵力40万人上下,主要将领有何应钦、陈诚、胡宗南、卫立煌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五大主力几乎都是出自中央军,清一色的美械装备,外加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人员配置,着实战斗力极强,不过最后也和其它部队一样,都败在了解放军手上,其大部分的先进装备也成了我军的战利品。
  除中央军外,以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军自然可谓是地方实力派中的老大了,东北军自民国初年起,历经张家两代人的苦心经营,终于成为民国中早期唯一具备海陆空三硒作战能力的部队。
  在918事变之前,其空军和海军的规模均在当时的中央军之上,陆军的坦克数量和炮兵数量也是远远高于当时的中央军。
  可以说是当时民国各派系中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总兵力35万人上下,主要将领有张作相、汤玉麟、张宗昌、万福麟、王以哲等。其势力鼎盛时期横跨北方九省,是可以与南京政府分庭抗礼的一大地方势力。
  虽然家底雄厚,武器装备先进,并拥有当时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兵工厂——奉天兵工厂等多家重工企业,但张学良也是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
  918事变一枪不放退出了奉天,当发现自己判断错误后已经被日军抢得了先机,为时已晚,仅四个月就被日军占领了东北全境,而退入关内的20多万东北军由于失去了根基,被蒋介石逐步化整为零,分派到了全国各地,在抗战初期着实为国家民族出了不少力,但因为统帅张学良被软禁,家乡又无法提供兵员补充,东北军也大多在抗战前期的四年力被消磨殆尽了。
  西北军是地方势力中的第二大组成,与东北军一样,其前身都是北洋时期直系军阀的分支,鼎盛时期总兵力也在30万人以上,但武器装备相较于东北军差距很大,而且在中原大战之后,其领导人冯玉祥就宣布下野,远赴海外了,整个西北军四分五裂,成了没娘的孩子。
  其中位于华北的各部被张学良收编,在1932年的长城抗战中表现抢眼,另一部分则逐渐成为中央军的旁系,依附于蒋介石,不过因为其兵员来源始终都在,所以西北军直至抗战结束,还依然存在,其主要将领有宋哲元、鹿钟麟、韩复榘等人。
  晋绥军和桂军分别是民国时期的另外两大军事巨头,分别由阎锡山和李、白等人领导,阎锡山统治山西三十余年,对山西的治理颇有成效,也打造出了一支装备还算不错,战斗力尚可的军事力量——晋绥军。
  由于善于经营和凝聚力颇高,晋绥军直至抗战结束,依然是国军内部主要的派系之一。与晋绥军一样,桂军靠着顽强的精神和李宗仁、白崇禧的领导,也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依然存在,而且到了抗战后期,还成为能和中央军比肩的一大地方实力派,李宗仁也一度取代了蒋介石,做了一年多的代总统。但这些部队随着国民党军的全面败退,也一个个的被解放军打败,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这五大巨头之外,国民党军中还有若干个中小派系,如川军的刘湘、杨森,云南的龙云,西北的马步芳,新疆的盛世才地方势力。中央军内部的三个派系
  除了地方各大小派系,蒋介石所直接领导的中央军也是由三个小派系所组成,分别是土木系、胡系和汤系。
  其中,土木系以陈诚为首,也是中央军的支柱之一,以陈诚的嫡系部队,第十八军十一师为主要班底,同时也包括在人际上与陈诚关系接近的一些将领所组成。
  胡系是以胡宗南为首的中央军内部另一派系,胡宗南是正宗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也是黄埔一期的代表人物,在蒋介石的刻意栽培下逐渐壮大,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并最终成为中央军的一个派系。
  由于胡宗南部在抗日战争中大多都处于西北地区,参战不多,所以直到抗战胜利后实力依然保存良好,但在解放战争中仍被我军所消灭。
  汤系是以汤恩伯为首的第三个中央军内部派系,形成时间较晚,是在抗战时期汤恩伯得到蒋介石赏识后,收拢了大批的杂牌军和地方武装,才逐渐形成的,后来也自成一系,与土木系、胡系并称为中央军三大派系。
  一个国家党派之间,如果出现派系林立的情况,必然矛盾众多,每个派系老大都想成为一家独大,即使没有蒋介石自绝于人民的行为,就凭着国民党内部的众多派系,也可以想象国民党内部的明争暗斗之猛烈,这样的党派又如何能成为拯救民族、支撑国家运行的可靠政党呢?
  蒋介石的中央军,李宗仁的桂系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应该就这5个派系吧????
  万丈红尘杯中酒
  千秋帝业一壶茶
  金戈铁马天下事
  千年历史任人评
  大家好,我是文史墨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蒋介石军事集团分为中央军,中央军旁系,杂牌军三大山头
  众所周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尤其是其军事集团内部历来不团结,山头林立,互相倾轧。表面上看来军队庞大,但综合战斗力很差。蒋介石在1928年任陆海空军总司令,紧接着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但此时,军事势力依旧是山头众多,各个实力派互相之间勾心斗角。
  实际上,在抗战胜利之前,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实现军政的统一指挥,多数时候只是为了一时之需而暂时集中统一。1946年整编后的86个整编师,表面上服从南京的调度和指挥,其实内部矛盾重重,山头众多。主要可分为中央军、中央军旁系和杂牌军三大集团。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
  所谓"中央军",也就是从北伐时期的黄埔军第1军发展起来的部队,从北伐开始时的三个师,到1927年已经扩充到九个师,分为三个军,何应钦、顾祝同和钱大钧分别任军长,总共约20万人。"中央军"也被称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后来发展到22个整编师和18个军,约占总兵力的46%,有名的五大主力都在内。
  而就是这些嫡系也分山头,主要可以分为"土木系"和"非土木系",土木系就是由陈诚控制的部队。非土木系基本都是追随何应钦的部队,这里面又有若干山头,比较有影响的是胡宗南集团和汤恩伯集团,胡宗南和汤恩伯后来也受到蒋介石的重视和信任,对蒋介石惟命是从,基本上也成了蒋的爱将。此时何应钦集团的影响力仍然最大。何应钦是民国军事上的元老,中央军将领大都是他的门生故旧,由于何应钦为人相对低调,明面上看只有胡宗南、陈诚、汤恩伯三大山头,实际最大的山头是何应钦系。这样说来实际中央军主要分为何应钦、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四大军事集团。何系内部也分派别,比如杜聿明的中国远征军和第5军、关麟征52军系统、王耀武74军系统;李弥第8军系统;蒋经国青年军等。陈诚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而且清廉正直,为了平衡,蒋介石有意扶持陈诚在军中的势力,所以土木系将领提升较快,一大批人得到重用。如东南军政长官罗卓英、海军司令桂永清、空军司令周至柔,都是在陈诚时期得到提拔的。土木系部队待遇高,装备好、内部比较团结,战斗力也较强。胡宗南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人称"西北王",抗战时期手握40万重兵,由于守陕有功,深受蒋介石看重;汤恩伯是军校教官,任13军军长时,在长城抗战、台儿庄等战役立有大功,长期在河南、大别山一带作战,蒋介石对他宠爱有加。其部扩充到4个集团军,被称为中原王,他们两人的部队称为胡宗南系和汤恩伯系。
  何应钦集团与陈诚土木系成见很深,双方经常较劲,甚至战场上都互相打压拆台。陈诚在东北任行辕主任时,曾多方排斥何系将领。而杜聿明在徐蚌决战中,对土木系12兵团相当不重视,为掩护部队撤退,要将12兵团当作诱饵放弃。到了解放战争中后期,战场上主力将领关麟征、杜聿明、郑洞国、宋希濂、廖耀湘、邱清泉、李弥、陈明仁等等都是何系将领,三大战役时杜聿明兼任徐州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负责两大战场,主要原因是其他人指挥不了何系将领,蒋介石被逼得不得不这样。接受改编的中央军旁系部队
  所谓"中央旁系",也就是在军阀混战和抗战期间依顺蒋介石的杂牌军,这些部队经过改造,成为中央军的一部分。北伐时期争取过来的主要是闽军、浙军、孙传芳五省联军、张宗昌直鲁联军等。中原大战期间投靠的主要有湘军、鄂军、豫军、陕军、西北军等。抗战期间被中央化的有粤军、黔军、东北军等等。这些部队以现成建制,主要以师级团级为单位,编入中央军,既达到了同化目的,又能使这些部队人员接受。如74军的57师,原来是张宗昌的部队。粤系所属的64军、65军后来隶属于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这样的改编部队有20多个师。原东北军部队,如49军、53军,在张学良被囚后,高级将领全部更换为蒋介石所信任的人,编入各大战区,基本上就是中央军了。不受信任,处处受制的杂牌军
  所谓"杂牌军",就是在经过一系列的削弱、渗透和改编之后,到1946年整编时仍保持一定独立和完整的军政体系,有公认的军事集团长官、军队人事任免基本上听命于实际领导者,南京政府难以插手。主要是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阎锡山的晋军、川军、云南龙云和卢汉的滇军。其他实力不太强的有西北"马家军"、陕西邓宝珊所在部、新疆盛世才军队等等。 山头林立,各自为战是国民党军队失败的重要原因
  由于对中央军旁系、杂牌军队不那么放心,所以蒋军在各个战区都是三类部队的混合作战,以中央军嫡系为骨干,同时也执行监视任务。以杜聿明在淮海和辽沈战役中为例,以中央军嫡系的五个军为作战主力,以中央军旁系两个军担负掩护和纵深预备队,以杂牌滇军的两个军为后方守备部队。所以,由于国民党军在每次战斗中受到山头斗争的干扰,指挥上受到很大影响,作战效果可想而知。到三大战役期间,蒋军的中央军嫡系部队基本在东北、华东和西北被歼灭以后,中央军旁系和杂牌军就没有了主心骨和监督,本来这些部队也很不愿意为蒋介石卖命,于是许多中央军旁系和杂牌军部队起义和投诚,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倒塌。
  国民党军队内部山头众多,而且各自为战,没有全局观念,甚至有时候互拆墙脚,淮海战役中,张灵甫74师(中央军)被围时,他不听兵团司令黄百韬将令,气得黄百韬见死不救。张灵甫距离右翼李天霞部83师(中央军)仅十里路,因与张灵甫有隙,李天霞只是派出1个营佯攻。第7、48师是桂系部队,更是不当回事。当时74师周围有7个军级国民党军队,但没有一支部队真正去救援。可以说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内部各山头见死不救,互相拆台直接造成74师被全歼。
  部队中拉帮结派历来是军中大忌,而在国民党军队中不可避免,这与国民党高层的施政纲领和用人唯亲有直接关系,这种只是出于私利而不顾大局的统治者及其军队是注定要失败的。
  铭记历史,敬畏历史,带你走进最真实的历史,如果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寻找志同道合爱好历史的朋友一起交流哦!
  国民党军队的一大特点就是派系林立,这个特点与生俱来、伴随始终。自北伐之初,国民党军队就分为八个军,所谓八个军也就是八个派系的衍生品。
  其中,第一军为蒋系,由蒋介石主导建立,其主力由黄埔生军校和改编之许系粤军为基础,也叫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另外七个军分别为:
  第二军:谭延闿的湘军
  第三军:朱培德的滇军
  第四军:李济深的粤军
  第五军:李福林的福军
  第六军:程潜的湘军和吴铁城的警卫军合编
  第七军:李宗仁的桂军
  第八军:唐生智的湘军
  在北伐过程中,各路派系此消彼长,有的做大做强,有的则被兼并甚至击败:
  谭系湘军、朱系滇军和李系福军都因为实力较弱,而依附了蒋介石和李宗仁,程系的湘军被蒋介石消灭,唐系湘军被李宗仁打败,被迫依附于桂系。
  这样一来,原来的八大派系缩减成了三大派系:蒋介石、李宗仁和李济深。
  随着北伐的高歌猛进,各路军阀也不断加入国民党军,截止到北伐战争结束时,国民革命军中存在有四大派系,分别是:
  蒋介石领导的第一集团军、
  由冯玉祥领导的第二集团军、
  由阎锡山领导的第三集团军,
  以及由李宗仁领导的第四集团军。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的东北军又成为第五大派系。
  经过八年抗战,这个格局有发生很大变化,除了蒋介石的中央军仍一家独大外,李宗仁的桂系逐渐壮大并恢复了北伐时期的元气,阎锡山因日军的进攻和中央军的入驻,只得晋西以及晋南一部分,实力日益变弱,其余各小派系或消亡或仍艰难地存活。
  此外,傅作义发展为一新派系,并一度执掌华北军政。
  从1931年开始,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到了十月份,蒋介石迫于西南实力派军阀的压力,不得不谋求妥协,统治集团表面上又"统一"了。
  于是他们一起去拜谒中山陵,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心中各怀鬼胎,准备着一场更激烈的斗争。
  鲁迅先生曾针对此事在《十字街头》半月刊上发表了一首题为《南京民谣》的打油诗:
  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周周)
  败亡之道:民国中央军、杂牌军、地方军派系之争。
  蒋介石政权在大陆仅经过三年战争即土崩瓦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央军嫡系、杂牌军、地方军事等派系相互倾轧、内耗、见死不救所致。
  袁世凯利用权谋迫使清帝退位、建立民国,北洋系接管实质权力,并未发生大规模战争,而响应革命的各地督抚成了割据地方的军阀,形成大大小小地方派系。
  袁死后,广州民国政府代表国家正统,以黄埔军校生为核心建立的军队,不断北伐、混战、扩张,消灭了大量地方军阀,由于是政府军,也称"中央军"。
  中央军在军阀混战中,收编大量地方军阀部队,俗称"杂牌军"。抗战时期,中央军、杂牌军、地方军以民族大义为重,尚能保持一定团结。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消灭共产党、彻底清除地方势力,三大势力博弈愈演愈烈,战场上见死不救比比皆是,其中孟良崮战役就是最典型例子。
  1947年5月,孤军深入的张灵甫整74师(中央军)被华野堵截在孟良崮一带,他不听纵队司令黄百韬命令向整25、65师(杂牌)靠拢,导致黄百韬在天马山阵前见死不救。
  张灵甫距离右翼李天霞整83师(中央军)仅十里路,两人同为王耀武手下大将,却因争权夺位而互相拆台。李天霞派出1个营,携电台冒充1个旅救援,亦作壁上观。
  距离李天霞部不远是整7、48师(桂系地方军),擅长山地作战,却因涟水之战与张灵甫有过龌蹉,仅派出1个团作试探性攻击,即收兵回营。
  战后检讨会,各路将官纷纷吹嘘自己拼死救援,将战败责任推给张灵甫。而据华野战报,整74师周围有7个军级友军,共战死3000人左右,平均每军不到500人。中央军的起源:依托黄埔军校生为基础的广州政府军,其中何应钦系是中央军第一大派系。
  孙中山一个创举,就是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当时代表进步的革命思想,使命是建立现代军事体系、消灭军阀最终实现国家一统。
  广州政府军以黄埔生建立的第1军(3个师)为核心,从1926年7月北伐开始,1年后扩充为何应钦第1军、顾祝同第9军、钱大钧第32军共9个师20万人。
  何应钦是民国军事上第一大佬,中央军嫡系将领基本出自其门下,所以明面上只有胡宗南、陈诚、汤恩伯三大派系,实际最大的派系是何应钦系。
  只是何应钦为人低调内敛,派系不明显。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战场上主力均为何系大将统领:关麟征、杜聿明、郑洞国、宋希濂、廖耀湘、邱清泉、李弥、陈明仁等等。
  大决战时为何要杜聿明兼任徐州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实际负责两大战场作战?因为除了他,没有人能指挥的动何应钦系悍将,特别是邱清泉、廖耀湘两大主力兵团。
  何系内部也有细分,比如杜聿明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系统;关麟征52军系统;王耀武74军系统;李弥第8军系统;蒋经国青年军系统等等。
  总体来说,何应钦系力量最为强大,但与陈诚土木系矛盾尖锐。双方较量不仅在人事安排上,甚至战场上也暗中拆台、打压。
  陈诚取代熊式辉主政东北时,曾大肆打压何系将领、分拆部队,将立有战功的陈明仁、张耀明等撤职查办。弄得何系将领怨声载道,人人喊杀陈诚以谢天下。
  而杜聿明在指挥徐蚌决战时,亦对土木系12兵团表现出相当冷血。为掩护徐州集团撤退,坚决反对12兵团突围,并面见蒋介石,要求将其为弃子、诱饵。中央军除何系之外的三大派系:陈诚土木系、胡宗南系统、汤恩伯系统。
  相对来说,陈诚为人正直、清廉,富有理想主义,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为了对抗何应钦势力,蒋介石有意扶持他在军中坐大。
  陈诚的起家部队为11师,后扩编为18军,因此陈诚系又称"土木系",主力是以18军扩编、吞并出来的第10(新)、54、66、79军等部队,战斗力都不俗。
  由于陈诚的特殊身份,土木系将领皆飞黄腾达,有四大金刚、十三太保等一大批。如东南军政长官罗卓英、海军司令桂永清、空军司令周至柔,位高权重。
  由于陈诚痛恨贪污、腐化,土木系算是治理较好的部队,训练足、待遇好、内部比较团结。12兵团被围双堆集,只有同派系的阙汉骞54军不顾伤亡、拼死相救。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蒋介石的得意门生,盘踞西北被人称为"西北王",抗战时期手握40万重兵,由于守陕有功,拥有极大的人事任免权,其部队称为胡宗南系。
  汤恩伯是军校教官、浙江武义人,抗战初期任13军军长,在长城抗战、台儿庄等战役立有大功,长期在河南、大别山一带作战,其部扩充成4个集团军40万人,被称为中原王,其部队称为汤恩伯系。
  抗战胜利后,中央军四大派系的部队,约为22个整编师(黄河以南);18个军(黄河以北),这些部队,是所谓的"中央军嫡系"。中央军四大派系之外,其余是脱离原有地方派系、直接听从"中央"指挥的部队。
  从北伐开始,蒋介石利用各种手段瓦解地方军阀势力,将收编、吞并的部队归纳到中央军体系,为表现出一视同仁,给予其较好的待遇。
  陈诚在归顺部队中建立"调整师"制度,与中央军嫡系一样进行整编与换装。这些部队对蒋介石感激涕零,打仗特别卖力,与嫡系部队并无区别。
  如原孙传芳旧部第57师属于第一批调整师(10个),划归俞济时74军序列,代号"虎贲师"。师长施中诚后升任副军长、100军军长、74军军长,也算难能可贵。
  继任师长余程万为黄埔系将领,继续保留了57师中下级军官和老传统。后在长沙会战中,余程万率八千虎贲打出了名动天下的常德保卫战,气壮山河。
  还有一种是将归顺部队单独组建成军,继续由非"浙黄陆一"的将领指挥,代表性的部队便是号称"杂牌中的王牌军":张宗昌部降将黄百韬的第25军。
  第25军3个师分别来自中央军、东北军和川军,原本战斗力低下。黄百韬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将其打造成擅长夜战、拼刺刀的部队,战力在杂牌中极为罕见。
  豫东战役,黄百韬在帝丘店受华野3个主力纵队围攻,危急时刻他手持冲锋枪,以兵团司令身份亲自率部反攻,夺回丢失阵地,迫使粟裕放弃围歼黄百韬兵团计划。
  蒋介石闻讯大喜,授予黄百韬青天白日勋章、第7兵团司令官宝座。同时将粤军战力最强的63、64军调入第7兵团,与25军一起换装美式装备。
  这类部队有20多个整编师(军),蒋介石将其佼佼者当做嫡系主力使用。但其战斗力参差不齐,有黄百韬第7兵团如此王牌,也有孙元良16兵团这样的乌合之众。地方派系是经过北伐、混战、抗日,表面上接受中央领导,还保持一定独立和完整性军政系统。
  经过多年战争,大多地方军阀被消灭、吞并,如东北军、西北军、湘军、鲁军、闽军等。也有地方势力响应中央、服从调遣,在军政上仍保持半独立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派系为(新)桂系,领袖为李宗仁、白崇禧。虽是地方派系,但其追随革命、主张统一,势力从广西到达两湖、两广,对蒋系有一定威胁。
  桂系主力为第7、48军及扩展部队等,其中第7军骁勇善战,号称"钢七军",擅长山地作战,在北伐、抗战、内战多有表现,是桂系的实力本钱。
  另一个代表势力是傅作义的晋绥系,作为阎锡山旧将,傅作义无论作战还是地方治理,都有上乘表现,以致独树一帜,掌握京津、河北、绥远、察哈尔等地军政大权。
  晋绥系主力为第35、104军及扩展部队等,战斗力强悍,是东北、华北、华中、西安、徐州五大"剿总"序列中,唯一对解放军作战占据优势的战区。
  新桂系和晋绥系控制范围达数省。不但直辖本部,还能指挥中央军。如桂系控制的华中剿总有黄维、宋希濂兵团;傅作义能指挥华北剿总序列李文、石觉兵团。
  相比桂系、晋绥系,次一级的地方派系只能盘踞一省。多为蒋介石鞭长莫及(宁夏、青海、甘肃、新疆),或地方势力太过强悍(山西)、复杂(四川)所造成。
  阎锡山的晋系主力为第34、61军及扩展部队,有一定战斗力和独立性;不过与西马、宁马、新疆盛世才等一样,控制范围仅一省、兵不过10万。
  阎锡山比较会做人,跟随蒋介石较紧,加上中原大战的功劳,阎得以在民国政治上有相当影响,官至行政院院长,到台湾后亦有一定地位。
  反观龙云的滇系,一直受到蒋的挤压和算计。其主力第60、93军不但调遣至各战场,甚至抗战胜利后直接派往东北打内战,以致本人被中央军武力逼迫下野。民国地方军事派系存在的原因。
  中国自汉以来每逢改朝换代,必有大战。一是新势力取代旧统治集团,重新分配利益;二是解决人口过剩、土地兼并,使得民众继续繁衍生息。
  清帝退位未爆发大战,造成新老利益集团并存,势必引发尖锐冲突;蒋介石没有好的施政纲领解决土地兼并、人口与粮食问题,仅凭权谋瓦解地方派系以实现统一。
  蒋介石中央政权早期势力范围仅限江浙沪一带,在围剿红军过程中,中央军势力到达湖南、福建、四川、陕西。而随着抗战爆发,蒋介石借机消灭东北军、西北军、鲁军等势力。
  为了国家存亡,各个派系以国是为重,携手抗日,蒋介石真正实现政令统一。抗战胜利后,蒋打着戡乱旗号削藩:缩编地方派系、赶走何应钦、逼龙云下台等等,让内部派系斗争愈演愈烈,结局惨不忍睹。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感谢点赞和关注。
  蒋介石的军事集团派系大的方面分为中央系和地方派。
  地方派主要有桂系的李宗仁,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二马,云南的龙云,卢汉,西南的川军,粤军的薛岳等人。
  中央系我们比较熟悉的有黄埔系,就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如陈诚,胡宗南,杜律明等人。而黄埔系又可以分为陈诚的土木系和胡宗南系。
  还有日系,就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代表人物就是何应钦。
  还有一个美国系。大家知道欧美财团为了表示对某人的支持,除了会给钱外,一般还会派一个代理人进入政府,以所谓的顾问身份指导政府政策。
  宋家就是美国在国府的代理人,后来宋子文在国府内部组建一只美械部队,其中这只部队有一个团长,就是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孙立人。
  这也就是为啥老蒋跑到台湾以后,美国人考虑换掉他的时候,把孙立人列为候选人之一,因为在国府他就是美系的人。
  另外还有戴笠的军统,陈立夫和陈果夫的CC系和中统,另外中央系和地方系之间还有一个保定系,就是保定军校出身的,像老蒋,顾祝同,傅作义,叶挺,薛岳还有陈诚都是这里出来的。
  其中尤其陈诚值得一说,他不仅是蒋保定军校的校友,还有他黄埔军校的学生,两人还是浙江同乡。所以蒋才会视陈诚为心腹,要不然也会派他去安排后路,能替领导安排后路的,都的是心腹,能替蒋这种多疑的人安排后路都的是心腹中的心腹。
  还有件事,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决战东北,血战四平,四野损兵折将都没拿下四平,战后守四平的陈明仁拿了青天白日勋章,不久陈诚走马上任东北,搞起了反腐运动把陈明仁给撸了。
  一年后,四野卷土重来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拿下了四平,为这事陈诚没少挨骂。现在知道我党为啥三年就统一全国了吧,国府净出神队友。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国府派系,总之国府内部的派系多如牛毛,你要不是专门去研究你压跟就分不清,他们有啥区别。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国府是散装,蒋介石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的原因。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这是老人家说的,当然放之四海皆准。
  蒋介石军事集团的派系,别的大佬回答中说的非常详尽清楚,大至上就是中央系和地方系,再细化一点中央系里有黄埔系和早期就投靠的地方系,地方系么比如阎锡山晋绥军,李、白的桂系这些大家熟知的,其他还有偏远地区的滇军,马家军,新疆盛世才部等很多。
  其实蒋介石军事集团的派系脉络一直很清晰,如黄埔系细分还有陈诚土木系,胡宗南、汤恩伯、杜律明的各自山头,但最终都是蒋介石可以依为干城的黄埔系力量。地方派系北方以当年哪位冯老总西北军衍生各军为主,阎锡山、韩复渠、宋哲元、吉鸿昌、石友三、朱怀冰、孙连仲,以及再略小一辈的杨虎城、张自忠、吴文化、傅作义等,也不知冯老总怎么把手里一把好牌打成这德性的。蒋介石对南方军阀是借红军长征这一路,各种胁迫大致收服的,对北方,是借抗日收服的,当然这个收服,很多人也觉得不靠谱,这些地方系后来也一直各种不服,但是收服就是收服,政治就是大家各种不服,最后还能一起办事,史实就是最有资格跟蒋介石叫板的晋系、桂系都跟他去台湾了。
  蒋介石的失败,一直强调是政治上的失败,军事上,以当年中国国内状况,已经没有那个或几个地方系可以和蒋介石抗衡了。所以这些军事集团派系,并不是蒋介石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要说对蒋介石造成威胁的余洒度、陈烈、黄雍、徐会之派系,其实是有一个的:邓演达第三党!关于邓演达,现在我们给的历史评价非常之高,但主要是说他作为国民党左派的反蒋历史功绩,实际上在当年,邓演达第三党曾是国共两党都觉得最危险的敌人,我党润之先生是做农运起家,最后靠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取得成功,但这一套理论,当年就是在跟邓演达手下工作时,学习探索出来的,后来邓演达组第三党,与我党覆盖面重合,因此即使在4.12之后,第三党都是危险度高于国民党的,不过这话题就到此为止不延伸了。
  对蒋介石,邓演达一向的态度就是反对,蒋介石一生最大的敌人,蒋介石自己就明确说过是邓演达而不是共产党,为什么?还是一个竞争上市场覆盖率重合的问题,蒋介石军政核心就是黄埔系,而黄埔系包括国共分裂,都不如邓演达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分裂大。黄埔建校是国共合建,不和后分裂各有立场不假,是为各自立场而战,邓演达组的黄埔同学会,直接以反蒋为目的,据说汇聚同学达五千余众。
  三一年蒋介石在上海诱捕邓演达,三、四个月后即顶着巨大压力枪毙了邓演达,黄埔同学会首犯二十余人也押送南京训诫,同学会干部有余洒度、陈烈、黄雍、徐会之等,后面几个都是一期,后来仍被重用,都是官拜中将,而余洒度是二期,居然是头目,南京训诫后也是第一个服软的,但是到三三年,据说就腐化堕落到利用军事渠道贩毒,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枪毙。我是历来反对阴谋论的,但是这一件事,我始终觉得迷雾重重,这四位同学会干部都有我党的身份,最后只有徐会之跟到台湾,在五一年被用共谍罪枪毙,所以余洒度的死,不是那么简单。
  邓演达组这个同学会,蒋先云要是没有牺牲,这一位置必然是蒋先云的,那个影响力还要恐怖,蒋先云不在了,余洒度居然能以二期身份出场,那个年纪,就能参乎神仙打架,当然是有相当底子的人材。蒋介石别的方面不说,对黄埔同学是真没话讲,张灵甫杀妻都能给压下来,余洒度贩毒还算事?(那个年代贩大烟和我们现在贩毒真不是一个性质),所以余洒度的死,最后多半还是因为同学会,从校长碗里抢饭了!
  后来蒋介石是对白崇禧说的,他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邓演达。
  蒋介石在败退到台湾之前,都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各地基本上是在国民党这面大旗下面,各人打各人的小算盘而已。这种现象,从国民党成立之初,就是这样的。可以说是胎里带来的毛病。
  早在孙中山去世之时,一首打油诗就揭开了这个人所共知的秘密: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为啥默哀是三分钟,他们却静默了十分钟?是哀痛过度忘了时间了吗?不是。而是各自想着怎么吃了对方——典型的面和心不和!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蒋介石军事集团中,自始自终没有真正的统一过。除了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外,东北有张学良的部队,西北有杨虎城部、宁夏青海有马家军,新疆有盛世才部,华北有阎锡山部,四川有刘湘、刘文辉等,贵州有王家烈部,云南有龙云部,两广有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而蒋介石的中央军,仅仅是占据了江浙五省左右的范围,在全国各地还有大小不一的地方军阀。如抗日战争初期被枪毙的韩复榘,原占据山东,被活埋的石友三,则原来是冯玉祥的部下。被蒋介石在中原大战前收买过来的,背叛了原来的领导冯玉祥。致使蒋、阎、冯中原大战中,最后由蒋介石取得了胜利。而冯玉祥至此则渐渐地失去了兵权。
  因为蒋介石对他军事集团中的各路"诸候"没有绝对的领导权威,"犯上作乱"、不听指挥的情形,或大或小,时有发生。比如某次"兵谏",老蒋就被人抓了。至今留下个著名的景点"捉蒋亭"。就是明证。
  "十八路诸候"不听话,那么中央军内部又如何呢?也不是铁板一块,同样是派系林立。何应钦、陈诚等各有山头,老蒋和小蒋也各有自己的一套特务系统。这样的结果,就是打了胜仗争功,有了困难和危险就推躲。张灵甫被围歼时,离他不远的李天霞就像征性地派兵打了打——我让你岀风头!让"共军"灭了你!等老蒋追究张灵甫部被全歼的责任时,这帮人的理由比他们的"校长"还充分!
  国民党怎么能不败呢?

盛世大唐名相彪炳史册昭示未来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辅佐君王的名相,为君王分忧,为民着想,维护王朝统治,政治清明社会发展人民安定,开创了一代王朝的基业,载入史册,令后人敬仰。有传说中商朝武丁的辅臣傅说,周武王周成四川盐亭籍新兵王睿赓续红色基因献身强军伟业从小母亲就跟我讲她爷爷严志先的故事,他是牺牲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一名英雄当问及为什么当兵时,四川省盐亭县籍新兵向笔者娓娓道来。王睿(右二)王睿的外曾祖父严志先,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汽车为什么杨行密死后不到两年他儿子就被人杀死架空权力?杨氏吴国,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唐末中国杨行密的生命大部分消耗在应对周边纷争争夺上游方面,没来得及内部整合。更无暇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杨渥除了杨家中央直辖的扬州及一些地方,其余州郡被部下的晚清公主眼睛里记录下的紫禁城这是一位公主写的,她名叫裕德龄(18861944),笔名德龄公主,旅美作家,满州汉军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称德龄公主或德龄郡主。少年时随父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生活了六年,增长了见识开阔欧美学者曾公开表态中国人是最聪明的,他们是人种进化的巅峰笔者杰鲁鲁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我猜可能很多人只知道其中一二,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中华文明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然后经历了几千年的积蓄和繁衍,中华文明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十大元帅中有九位都打得热火朝天,唯独贺老总在运粮,为什么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国人民经过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完全胜利。8月15日晚,由毛主席主持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在延安召开,贺龙参加了会议1968年,河北意外炸出一座地下宫殿1968年5月23日,解放军某部工程兵正在河北陵山掘进隧道。轰隆一声闷响,炸药起爆后,洞口处的烟尘喷薄而出。这意味着,隧道又向大山深处延伸了一步。待尘埃落定,战士们摸索着走进隧道。赤壁之战后,曹操智谋出众的程昱说了什么,使得其决定激流勇退?曹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整个荆州,而依附在荆州有八年之久的刘备赶忙仓皇南逃,与闻讯赶来的江东使者鲁肃相遇,最终终于达成了联合抗曹的联盟。对于刘备投靠江东阵营,曹操麾下的将领当中很多人都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么孙权和刘备结盟的意义在哪里?说到赤壁之战,相信人们都很熟悉,这是正式打开三国鼎立局面的主要战役,其实这也算是重新争夺领地的开始,不过这场战役所带来的故事和结果,让后世不断传颂。天下一统,是每个君王的目标,赫赫对越自卫反击战,规模最大的高平战役,我军坦克部队大显神威(图1)对越自卫反击战文丨峰纪实编辑丨峰纪实那些从战场下来的老兵们,他们得到的不应该只有假肢和一张退伍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铭记与尊重。我们都知道,在1979年的春天,我们进行了一场对日军夜袭地道,八路军守株待兔放倒6个日军,没断气就逐一补刀作者老黄有话1941年春天,冀鲁边区抗日烽火燎原。一个墨黑的夜晚,三官道民兵联防的干部正在于家村一户贫农家的热炕头上,围着一盏油灯,研究保卫春耕的部署。突然,一个民兵闯进来说十万火
开国功臣杨素戴最绿的帽子,做最红的月老,别人爱情里最惨NPC头条故事会今天呢,我们要讲述的人物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杨素。提起来杨素想必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提到破镜重圆成人之美以及红拂夜奔这几个成语,你一定不陌生。不过不知道也没有关系,不要走开,听55年授衔结束台下还站着一个人,周总理问原因还没有念到我名字引言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轻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而我们国家历来最不缺少的就是英雄,最敬重的也是英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为了表彰那些对红军时期有名的女将军,手下走出5位开国上将,她却没军衔提起开国上将许世友洪学智王建安等人,大家都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都曾是一位女将军的下属,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了不起的女将军却没有军衔,她就是张琴秋。张琴秋是浙江桐乡县人,出生刘备有个儿子胜过阿斗百倍,为何诸葛亮却说此子必须处死?蜀国三国时期灭亡的原因跟这鼎鼎有名的刘禅脱不了干系,诸葛亮又不幸去世,蜀国内忧外患,一时间陷入了僵局,蜀国之所以萎靡不振原因大大的有。刘禅是刘备的嫡长子,就是太子。世称后主。刘禅能1950年,董仲民调往北京工作,老友你妹妹早牺牲了!你不知道?抗战时期,党中央有个十分重要的部门机要科,机要战线上的工作者,严格恪守密码第一,生命第二的行动原则。许多优秀党员用生命诠释忠诚,保护党组织的秘密,因而涌现出无数英勇献身的英雄。在战黄杰历经三次婚姻,首任丈夫是军事家,第三任丈夫是开国元帅在20世纪初,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少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其中,也不缺乏女性共产党员,她们以不弱于男人的体魄,形象生动地向年轻人展示着巾帼王昭君不得汉元帝宠幸,主动远嫁匈奴,她的结局令人叹惜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主动请嫁塞外匈奴,不是因为她心怀天下,而是另有缘由,其中曲折幽怨令人叹惋。小编先带大家梳理一下脉络线1。入宫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之家,她天晚清百态皇室格格相貌绝美惊艳,大公主面如龙母人丑心善晚清时期满族皇室逐渐衰败,就连以慈禧太后为宫廷之首的内阁大权亦是开始被新生力量取而代之。然而不管历史如何走向与改写,曾经的皇族之人依旧是很多人为之津津乐道的话题,就连其皇族后院女眷腰缠80斤炸药的孙庭江,功成后回家务农,已108岁,身体还很硬朗2015年9月2日,他作为抗战英雄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光荣地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9月3日,他又骄傲地站在天安门上观看了阅兵仪式,实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为什么会兵败苏联,只是因为冬天嘛?对于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之所以会败给苏联,网上流传的主流看法是因为苏联的辽阔和冬天。我将从其他方面带大家解读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德国进攻苏联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原因有三第一,总东北王张作霖,也是女儿奴?张作霖为何惧怕他的长女张首芳?无论是性格多么刚硬的爸爸,在女儿的面前,都会化成绕指柔,对于女儿的所有需求,爸爸总会放在心头的第一位女儿说的话比任何人都管用女儿一委屈,爸爸就会心疼不已。总之女儿在爸爸那里是需要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