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蜀汉灭亡的直接罪人,当然不止宦官黄皓 一人,也不止是信用黄皓的皇帝刘禅 。毕竟蜀汉是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复古西汉"儒表法里"体制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从来不是东汉和晚唐,区区一个宦官绝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也无法从根本上左右天下大势。
  诸葛亮受命托孤后,总揽大权,对刘禅抱有很高的期望,不止是希望他做一个祭由寡人"的礼仪天子,而是希望刘禅成为自己和刘备复兴汉室事业的真正继承人。因此,他才对刘禅严格要求,勉励他夙兴夜寐,严于律己。
  而当诸葛亮大军北伐之时,叮嘱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相府和皇宫俱为一体,奖惩功过,不宜因亲疏有所区别),又特意安排了"秉心公亮,义形于色"的贤臣董允,受命统帅宫中宿卫,对刘禅严加管束。蜀汉侍中:董允
  刘禅身为天子,皇后和妃嫔加起来仅仅十二人。他想扩张后宫,还被董允严辞回绝。他别说在朝堂上,做不了如秦始皇、汉武帝那般君威甚重的集权帝皇,甚至在自己后宫,也不能一手遮天任意妄为。刘禅和张皇后
  因此刘禅虽不敢、不愿因此嫉恨诸葛亮,但被黄皓这样擅长阿谀奉承的小人趁虚而入,得其信任,也是人之常情。
  董允在世时,一直刻意压制黄皓,使之不得升迁要职,难以为祸。刘禅连自己的亲信也不能擢升,当然对董允潜藏深刻不满。董允死后,陈祗 接任侍中、尚书令的职务。他以为"堵不如疏",刻意与黄皓交好,内外勾结,因此得到了刘禅的充分信重,借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尚书令:陈祗
  当时,大将军姜维身为"羁旅讬国"的曹魏降臣,却又手握重兵,位极人臣,被刘禅委以军国重任,因此人缘一直不佳,许多蜀汉重臣对他皆有疑虑。身处嫌疑之地、朝中政敌众多的姜维,甚至在府中豢养了大批唯命是从的"死士"("阴养死士"),此等做派,正和北边的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类同。蜀汉大将军:姜维
  段谷之战 ,姜维被邓艾打得大败,部属星散流离,死伤数万人。侯和之战 ,姜维率军反攻,又再次失利,未达到战略目的。
  蜀汉满朝文武,无论重臣如诸葛瞻、董厥;还是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皆对姜维屡次北伐无功,"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好战无功,国内疲弊"甚为不满。
  此时的姜维,之所以没有和兴势之战失败的曹爽,新城之战失败的诸葛恪那样,也因此被各方政敌反攻倒算,下台甚至丧命,便是因为文臣之首陈祗,以及陈祗背后的皇帝刘禅,同样也是姜维的最大支持者。蜀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谯周做《仇国论》,欲彻底将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方略否定,正是陈祗挺身而出,与之争辩,将其驳倒。
  公元258年,陈祗病逝后,刘禅为之痛惜流涕,整个蜀汉朝堂也失去了能弥合各方矛盾的中间人。
  黄皓终于得以操弄中枢权柄,离间皇族和百官,在其谗言下,刘禅的弟弟,甘陵王刘永十余年不得朝见,名将罗宪与之不和,被贬为巴东太守。
  如此窃夺朝权的宦官,当然是所有朝臣和士人的死敌,因此不管是北伐派如姜维、还是休兵派如诸葛瞻,他们不论彼此政见有多少分歧,在诛杀黄皓这点都是志同道合,誓欲除之。
  在刘禅的眼中,黄皓却只是个自己随时可以如蚂蚁一般拈死的"趋避小臣",姜维请求诛杀黄皓的表章,不但是小题大做,也严重冒犯自己的帝皇威严,才会断然回绝。此事的恶果是让蜀汉朝堂的激烈矛盾公开化,彼此已注定是你死我活。从此在黄皓的刻意欺瞒下,后主刘禅被"隔绝内外",只能听到黄皓想让他听到的声音。
  刘禅和黄皓
  姜维求杀黄皓不得,率领蜀军精锐远至沓中,屯田避祸,间接促成了魏国决定大军南伐。姜维又自作聪明变更从魏延起沿用了几十年的的汉中防御部署,更让战略要地汉中丢失,蜀汉门户大开。他提出「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的表章,黄皓却因为衔恨姜维,迷信鬼巫,竟因私废公,将此表章直接压下,对刘禅隐瞒。
  因此,邓艾精兵偷渡阴平小路时,蜀汉上下才回猝不及防。诸葛瞻率领留守军队仓促应战,却在绵竹之战一战败死,蜀汉的机动军队已经损失殆尽。成都城所谓剩下的数万兵马,是一群只有纸面意义的老弱病残,怎能对抗邓艾刚刚大胜的百战雄师?
  而姜维所部数万人马虽然星夜驰援,却被钟会十余万大军穷追不舍,就算刘禅能神武天纵,坚守成都到姜维及时赶到,想迎战合计二十余万的两路魏军,前景同样凶多吉少。因此,刘禅才会绝望投降。姜维闻讯,拔剑断石,痛哭啼血。
  老年姜维
  在朝堂众臣群起抵制下,刘禅坚持信任了黄皓这个小人几十年,晚年更令此人掌握了中枢机要大权,以至于被"隔绝内外",确实对蜀汉亡国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他在位期间的最大错失。
  难怪无论蜀汉重臣如姜维、诸葛瞻,还是蜀汉故臣如陈寿、李密,均视黄皓此人为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也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众多论者。
  然而,秉承陈寿《三国志》一脉相承的传统史家说法,将蜀汉亡国的罪责推给黄皓这么一个奸佞小人,固然是大快人心,却也流于表面。率领精锐兵马远离主战场去屯田,又更改汉中防御部署的姜维;带领留守兵马纵兵浪战、全军覆没的诸葛瞻,同样负有相当责任,只是他们壮烈殉国,成了忠臣烈士,才获得在传统观念不被批判的豁免权。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从关羽丢失荆襄、刘备夷陵之战惨败,两战合计近十万大军以及大批良将的损失,就已注定了它偏安一隅,兵寡力微,先天不足。
  以诸葛亮之旷世奇才,十年北伐,耗尽心力亦只夺取武都、阴平这边远两郡。随着诸葛亮逝去,时间推移,中原经济和人口的不断恢复,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魏晋帝国,对南方吴蜀政权在国力上已形成压制性优势,而蜀汉立国时便存在的荆益士族之争亦只能一时压制,不可能彻底解决,是以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实非人力所能挽回。
  因此,天下大势如此,这样的蜀汉,本非一姜维可救,同样也并非杀一黄皓可救。这就和鸦片战争,清朝再打十次、百次也一定会输一样,不论清军主帅是谁,最终结果都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林则徐在战争之初就被罢官,反倒是成全了他的英名和晚节。
  将国家和政权败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于某个脸谱化的奸臣、奸佞误国,以此简单化历史,正是古今论史的一大通病,也因此将真正值得后人反思的根本弊端都掩盖了,绝对达不到"以史为镜""读史以明智"的初衷。
  诸葛瞻战死前,悲愤地说:我内不能除掉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出战不能守护国土,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为何诸葛瞻到死也要把姜维、黄皓拉出来批呢?
  姜维、黄皓,对蜀汉灭亡究竟负何责任呢?
  今天,咱们客观地聊一聊。姜维的作为
  自从投靠蜀汉后,姜维以其"敏于军事,既有胆略,深解兵意"而得到重用。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一直主张积极北伐,以其对陇西风俗的了解和文武才干,"断陇而有之"。
  因此,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成为主持北伐的主要将领。
  蒋琬、费祎在时,姜维服从全局安排,北伐频率较低,规模较小,兵力始终不过万。
  费祎去世后,无人能制约姜维,姜维的北伐规模迅速增大。
  连年北伐,进展有限,但耗费了较大的国力,"比年以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猝···"
  而且,与用兵谨慎的诸葛亮不同,姜维的用兵风格大胆激进,因此,常有大胜大败。
  狄道之战,姜维大胜,"经众死者数万人",其杀敌数量远远超过了诸葛亮北伐的成果。
  不过,在段谷之役中,蜀军"星散离落",又遭受了夷陵之战后最大的一次损失。
  大胜大败,虽然从局部看不吃亏,但以魏蜀实力的悬殊,这样的成绩无疑加剧了双方实力的差距。
  而在蜀汉的防御体系上,姜维又做出了颇具争议的调整:敛兵聚谷。
  姜维放弃秦岭前沿据点,将汉中兵力集中于汉、乐城及阳安关,坚壁清野,试图使敌野无所掠,攻坚难克,陷入困境之时,再以游军截其退路,与汉中守军一起打"歼灭战"。
  然而,这一计划失败了。
  尽管姜维迅速摆脱邓艾、诸葛绪的牵制,迅速回军,但阳安关守将投降,魏军占据了汉中。
  此后,姜维退守剑阁,阻击魏军,一度稳定形势,魏军已考虑退军。
  然而,邓艾"偷渡阴平",攻取涪城后,在绵竹大败诸葛瞻,直取成都,一举灭蜀。
  看起来,姜维执意连年北伐,耗损蜀国力,又在防务上冒险犯错,导致蜀亡,似乎是蜀汉灭亡的主要负责人。姜维的责任
  司马昭曾评价:蜀汉,唯一的依赖就是姜维。
  既然姜维是唯一的依赖,蜀汉亡国,他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过多甩锅姜维是不客观的。
  1、执意北伐
  许多朋友将姜维北伐,形容为一意孤行。
  其实不然。
  姜维组织的北伐,一直是按照蜀汉君臣的主流意见进行的。
  255年,姜维在朝上提出北伐,"唯翼廷争"。满朝文武,只有张翼一个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257年,谯周作《亡国论》,反对频繁大举北伐,而当时"权任"在姜维之上,与姜维"唯二"重臣的陈祗还驳斥谯周,支持姜维北伐。
  所以,至少在257年之前,蜀汉朝堂的主要实权人物、高层是支持北伐的。
  姜维北伐损失最大的段谷之战,发生于256年。
  也就是说,主流意见反对北伐,发生在姜维北伐高潮之后,已是"亡羊补牢"之论。
  而姜维的北伐,绝大部分发生在258年之前,258年之后,只是在262年进行了一次侯和之战。
  可见:作为录尚书事的大将军,姜维北伐并非一意孤行,他所进行的北伐,大多是在主流意见支持下展开的,而在主流意见反对北伐后,姜维并没有一意孤行!
  而从北伐实际组织上看,姜维北伐,多是在魏国倒霉的时候进行的,如陇右大旱、伐吴失利、淮南三叛···
  在诸葛诞之乱平定后,司马家完全掌握局势,魏朝局安稳后,姜维只进行了一次北伐。
  因此,如果说北伐耗损国力的话,其责任也是蜀汉执政团体集体失误,锅不能甩给姜维一个人。
  2、开门缉盗。
  姜维第二个争议之处,是改变防御体系,"敛兵聚谷",放魏军进来,导致局势不可收拾。
  拿国家屏障来冒险,"开门缉盗",确实不智。
  然而,刘秀平公孙述,后唐灭前蜀,宋灭后蜀,益州割据者没有"敛兵聚谷",不也灭亡了吗?
  在司马昭集团讨论伐蜀时,邓艾认为蜀汉防御健全,无机可趁,这就说明敛兵聚谷,并没有明显破绽!
  事实上,姜维在侦知魏军将发起大规模进攻前,已经上书,要求派廖化加强阴平桥头,派张翼加强阳安关口。
  只是,黄皓相信鬼巫的话,不调兵。
  结果,诸葛绪攻入阴平桥头,堵塞姜维增援汉中之路,而阳安关守将投降,导致汉中失守。
  事实证明,钟会攻入汉中后,汉、乐两城无法攻破,而尽管诸葛绪堵塞阴平桥头,姜维还是迅速摆脱邓艾、诸葛绪,迅速靠近汉中(速度比兴势之战时费祎增援快得多),只是阳安关守将得非其人,汉中才失守。
  如果按照姜维的设想展开,汉中局势未必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此,姜维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平心而论,在实力悬殊、内部混乱的局面下,未必有人能比姜维作得更好。黄皓的作为
  黄皓依靠刘禅的信任,把持朝政。
  他将不依附于他的将领、大臣排挤于外,更换成自己一系的人物。
  黄皓倒是想要"制姜维",他联合诸葛瞻等人,想以阎宇代替姜维为大将军,未能成功。
  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姜维不敢在成都待,只好"避祸",到沓中屯田。
  魏伐蜀之战展开前,姜维建议调张翼、廖化加强要害,但黄皓信鬼巫之言,建议不作安排。
  结果···
  因此,诸葛瞻将"内不能除黄皓",作为一大遗憾。黄皓的责任
  姜维曾找到刘禅,希望除掉黄皓。
  刘禅的话,道出了玄机:黄皓不过是听我作事的"趋走小臣耳",以前董允对他咬牙切齿我就恨不爽了,你现在又何必介意?
  此言一出,姜维闭嘴,乖乖避祸屯田去了。
  意思再明显不过:黄皓是替刘禅作事的,黄皓的意思,就是刘禅的意思!谁敢动我的人?
  黄皓的责任大,但是,黄皓的背后,是天子!
  黄皓表面弄权,但他其实不过是刘禅维护君权的工具。
  因此,黄皓责任虽大,却又不值一提。
  与其谈论工具的责任,不如谈谈他背后的人。蜀汉灭亡元凶—刘禅
  谈论蜀汉灭亡的祸首时,人们似乎都不喜欢谈他们的君主。
  刘禅,不是傀儡,也并不是傻子,自诸葛亮去世后,他已经掌握实际权力。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为接班人,以大司马开府,总揽军权。
  然而,当蒋琬脑洞大开,想要改变北伐方向,顺沔水下上庸等地时,刘禅派费祎、姜维前去劝阻。
  费祎以大将军开府主政后,心心念念想作丞相,无法如愿。
  黄皓、诸葛瞻联名要撤掉姜维,未能如愿,显然也只能是后主否决!
  姜维"敛兵聚谷"的计划,是在上书得到刘禅批准后才施行的。
  而姜维上书要求调兵增援时,黄皓虽提出建议,但是刘禅与群臣商议后,认为蜀道险阻,敌人打不进来,才停止派兵的。(调兵权已集中于后主本人手中)
  因此,虽然刘禅不勤政,但他始终把持着最高统治权!
  蜀汉灭亡,刘禅自然是元凶!
  对内,刘禅启用黄皓,借黄皓弄权,既压制大臣,又将录尚书事的姜维彻底排挤出中央。
  对外,刘禅深知要依赖姜维(黄皓、诸葛瞻联名要废姜维被刘禅否决),又不敢放手使用姜维。
  姜维是大将军录尚书事,是有权过问全部军政事务的。
  然而,刘禅一步步削弱其影响力、权力。
  段谷之役,汉中都督胡济不按约出兵,导致姜维大败。事后,刘禅不但未降罪胡济,反而对其加官进爵。
  由此,姜维对汉中实际控制力大减!
  此外,扶植阎宇等人,虽是黄皓主张,但毫无疑问,是刘禅的意思。(只是刘禅不愿以阎宇最终代替姜维)
  在魏灭蜀战争中,刘禅,一手自己灭掉了自己。
  姜维提前请求派兵加强要害,被刘禅拒绝。
  南中霍弋请求回师增援,被刘禅拒绝。
  最后,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胆怯,麻溜投降。
  刘禅掌握了一切权力,但却一手毁掉了一切!
  因此,蜀汉的灭亡,黄皓、姜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最大的元凶,是那位显而易见却无人提及的刘禅!
  谢谢邀请!诸葛瞻在临死时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此话道出了蜀汉政权灭亡的原因。一是自己有责任。身为蜀汉的重臣,既没有除掉黄皓这个祸国宦官,也没有控制住姜维的频繁北伐,致使蜀汉灭亡,这是诸葛瞻的自责。二是黄皓弄权,是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黄皓身为宦官,不做正事,结党营私,把持朝政,陷害异己,一天到晚哄刘禅开心,把整个朝庭被弄得乌烟瘴气,使刘禅贪图享乐,荒废朝政,害了国家,害了人民。实质上,这里隐含着对后主刘禅的指责,身为君主,亲佞远贤,荒废国事,甘当亡国之君,怎能不令人痛心。三是指责姜维,频繁北伐,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导致蜀汉灭亡。这个指责不是完全正确的,姜维对蜀汉的忠诚是不可怀疑的,之因为有姜维的频繁北伐,才使刘禅的政权延续几十年,蜀汉朝中的一些重臣,总认为姜维是魏国的降将,对姜维始终有怀疑的心理,因此每次北伐,人力财力都限制,黄皓及其死党从中打搅,陷害姜维。如果说蜀国灭亡姜维有责任,那就是姜维防守不严,给邓艾偷袭成都以可乘之机。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黄皓弄权是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人们常说,司马炎灭蜀,要杀黄皓。可见黄皓是蜀国灭亡的罪人。诸葛瞻、姜维有过失,和黄皓比起来,那小多了,实际上,从夷陵之战开始,蜀国就一步步走下坡路了,蜀国的灭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头条号"市井讲史"看更多原创历史文章。诸葛瞻死前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更多的是从父亲诸葛亮的角度发出的感慨,同时也是对不能保住蜀汉基业而发出的感慨!
  但这里"除黄皓"和"制姜维"应该是两个层面的意思:黄皓是蜀汉后期乱政的重要宦官,是他从内部瓦解和排斥了蜀汉本就已凋零的人才网,削弱了蜀汉的力量,所以应该除掉;姜维是蜀汉后期唯一有能力阻挡曹魏的军事将领,但诸葛瞻说"不能制他",应该主要指没能阻止他多次举兵伐魏,空耗国力。所以,他说的姜维和黄皓在这里应是两回事。
  黄皓对蜀汉后期国家发展起的作品用很坏,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左右皇帝刘禅的想法,而且他还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小人。像诸葛瞻这样前丞相诸葛亮的儿子,现皇帝刘禅的姑爷最后都遭到黄皓排挤和打压,另外连大将军姜维都害怕被黄皓加害而躲在外面屯兵,不敢轻易回成都,这足可见黄皓对蜀汉后期国家政局的坏影响有多大,对蜀汉政权不能吸引人才起到的坏作用有多大!所以有人将蜀汉灭亡的责任扣到他头上,说"蜀汉亡于黄皓"也不是一点依据都没有。
  姜维在蜀汉后期对国家的发展应该说是正反作用都有,首先他对蜀汉的忠诚度是没问题的,其次他的军事能力也是比较出色的。但姜维被一些人诟病的是他掌兵权后,主导对曹魏进行了多次无效的北伐行动,使蜀汉国力虚耗。但现在看他始终抓着兵权不放,并数次主导北伐可能也是无奈和自保的手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手中的兵权更稳固,才能不被黄皓等轻易加害。
  其实,总的来看,蜀汉后期的困局主要责任还在刘禅身上,是他不能正确用人和主导国家发展,所以才使蜀汉越走路越窄,而在邓艾数千疲兵杀到眼前时,他顿时全无应对之策,只好投降了之。所以,诸葛瞻在"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之前应再加一句"上不能佐皇帝"才更恰当!(文/讲史论教)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 这是诸葛瞻在绵竹之战时的遗言,这句话可以反映出他的无力回天,也可以看出诸葛瞻在 内心中认为,黄皓和姜维是导致蜀汉败亡的元凶。 那么诸葛瞻这样说到底对不对,下面我就按照《三国志》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一、诸葛瞻其人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子,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只有8岁,而且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为蜀汉最牛的官二代。诸葛瞻的能力比较一般,诸葛亮曾说"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意思是害怕他过早养尊处优,缺乏锻炼,难以成器。
  知子莫如父,诸葛亮言中了。诸葛亮死后,刘禅虽然废除了丞相,也没有给诸葛亮立庙,但却相当重用诸葛瞻。不仅把公主许配于他,还一路火箭提拔,33岁时诸葛瞻就已经官至平尚书事、代理都护、卫将军,可以说位极人臣。
  但正因为此,诸葛瞻和黄皓、姜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内政方面有黄皓弄权、军事方面有姜维常年领兵在外,这让诸葛瞻这个"权臣"显得有名无实。
  二、诸葛瞻与黄皓、姜维的斗争
  有矛盾就有斗争,诸葛瞻也不例外。诸葛瞻虽然对黄皓有意见,但因为刘禅的庇护和黄皓在朝廷的人脉圈子,诸葛瞻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他把矛头指向了姜维。
  姜维虽然贵为大将军,但在蜀汉朝廷内地位并不高,主要是因为他常年北伐引来许多人的不满。262年姜维在汉、侯和被邓艾击败后,黄皓就想让左将军阎宇替代他,诸葛瞻也想借机剥夺姜维的兵权。得知消息的姜维向刘禅上疏,希望能除掉黄皓,而刘禅却劝说姜维大度一点,不要和黄皓斤斤计较。姜维一看这阵势,吓的带着主力部队留在沓中屯田,自此再也没有回过成都。
  到最后诸葛瞻是谁也没有扳倒,自己还是哪个有名无实的"权臣",可见他内心是十分郁闷的。所以诸葛瞻的那句遗言多少有些个人私怨在里面,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黄皓、姜维与蜀汉灭亡的责任
  蜀汉灭亡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但黄皓和姜维确实有些责任。黄皓不必多说,他仗着刘禅的宠信,结党营私,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罪不可赦。姜维的责任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屯田沓中,一个是汉中防守。
  屯田沓中是姜维躲避政治陷害的无奈之举,但他把主力部队放在西北边陲,使得成都空虚,给了曹魏可乘之机。曹魏《代蜀诏》中明确指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 所以在姜维屯田的第二年,曹魏就发动了全面灭蜀的战役,这在之前是没有的。
  而姜维的汉中防守策略也值得商榷。姜维面对曹魏对汉中的进攻,抛弃魏延、王平等人拒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守策略,而是选择"敛兵聚谷"的防守策略,使得钟会十万之众长驱直入,致使汉中失手,使蜀汉丧失了最后翻盘的可能,这个锅姜维是甩不掉的。四、其他人的责任
  单单把锅推给黄皓和姜维是不合适的。黄皓之所以能乱政,和刘禅的庇护,陈祇的党同,群臣的附阿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此时的蜀汉朝政已经烂到根子上了。
  而心有不甘的诸葛瞻对蜀汉灭亡也有很大责任。其一,他位极人臣却没有制止黄皓。其二,他临危受命阻截邓艾,本来形势大好,却不听黄崇的建议,优柔寡断贻误战机,被邓艾全歼于绵竹,简直是神坑。
  蜀汉灭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身实力的弱小,再加上内部斗争尖锐、朝政黑暗、军事失利,岂有不亡之理。
  感谢您的阅读,请点赞关注支持一下,谢谢!
  蜀汉灭亡最主要还是国力不济所导致,黄皓和姜维,包括诸葛瞻都加速了这个过程,但是这终究是末节,最核心问题还在于国力悬殊太大。
  诸葛亮时代的曹魏和姜维时代的曹魏最大的区别在于,姜维时代的曹魏北方边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虚耗蜀汉国力,这么看的人也许只看过《三国演义》;事实上诸葛亮时期的曹魏面临的军事压力丝毫不比蜀汉小,在曹魏的西面有蜀汉,东面有孙吴,在正北面有统一的漠南鲜卑,在东北有公孙渊,这里不要小看公孙渊,当时东北地区人口按照后汉书和晋书的统计,差不多有60万人口,公孙渊也差不多有10万军队,仅从军队人数而言,已经和蜀汉军队数持平了。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蜀汉困难,曹魏比蜀汉还有困难,兵力还要紧张。
  然而,姜维时代的曹魏北部边境压力大大减轻了。
  首先是曹魏幽州刺史派人刺杀了漠南鲜卑头领轲比能,导致漠南鲜卑再次分裂,而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慕容鲜卑氏、慕容宇文氏和慕容段氏纷纷向曹魏请降,而解除了鲜卑压力的曹魏立刻就对盘踞东北的公孙渊动手,鲜卑各部还派人助战,司马懿很快就平定了公孙渊。
  漠南鲜卑的重新分裂,公孙渊被平定这就意味着曹魏可以从北部边境差不多十万主力可以回撤,而且这十万军队可不是类似民夫一样的郡国兵,而是长期和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边军!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晚明突然蒙古林丹汗和后金都挨了两颗陨石被消灭了,明朝能从九边抽调十万边军用于平定李自成起义,那是个什么概念。
  而反观蜀汉这边,无论诸葛亮如何有能力,蜀汉毕竟只有一州之地;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益州疲弊"真不是虚言,因为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蜀中情况已经到了地方官吏能足额把应征壮丁带到汉中就会受表彰的地步,诸葛亮一死,蜀汉军队就出现士兵大量逃亡的情况。
  因此,姜维时期的蜀汉所面临的曹魏军事压力是诸葛亮时代的两倍都不止。事实上曹爽带16万军队伐蜀已经让蜀汉疲于应付,而且当时曹魏本钱也大到曹爽大败而不损曹魏根基的地步,如果不是曹魏出现司马懿杀曹爽、淮南三叛这种内乱的话,曹魏只要持续进攻,蜀汉可能更早支持不住。
  当然,如果姜维能更具有战略眼光,不要盲目出击,也许能在曹魏内乱中收获更多,甚至真的能实现诸葛亮割据凉州的愿望,但是也许割据凉州蜀汉亡国会更快,因为凉州并不是什么有钱的地方,而曹魏主力都集中在关中。
  姜维真拿下凉州,势必会和曹魏发生长期交战,而长期缠斗,蜀汉真没有这个本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战而得三郡,为什么在马谡丢掉街亭后主动放弃街亭?不是因为诸葛亮的蜀汉主力打不过张郃,而是蜀汉本钱太小,打不起消耗战,即使击败张郃,后面还有曹真呢。
  至于诸葛瞻,他与董厥并平尚书事短暂成为蜀汉执政官后,曾经企图用阎宇替换掉"穷兵黩武"的姜维,当然,如果诸葛瞻成功了也许蜀汉命运会发生一些改变,诸葛瞻不但没有成功替换掉姜维,反而激化了蜀汉内部矛盾,姜维提前行动,以北伐的名义避祸沓中。尽管蜀汉内斗相比其他两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这也足以致命了。
  黄皓、姜维以及诸葛瞻在蜀汉灭亡过程中都有责任,俗话说的好嘛,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但是,说到底还是曹魏国力优势太明显,当曹魏解决北部边境军事压力后,曹魏和蜀汉、东吴攻守之势自然就会发生转换,即使蜀汉在炎兴元年躲过了,但是只要曹魏北部边境没有大的军事压力,曹魏用国力消耗也能消耗光蜀汉。
  在蜀汉的历史上,姜维是最后一位大将军。他在费祎的时期,就矢志北伐,多次率领军队袭扰曹魏。在费祎死后,姜维在掌握军权后,就按照他的意愿,开始了对曹魏的大规模进攻。他发动的攻击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也给了曹魏沉重的打击。直到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施展诈降计,想恢复蜀汉政权。因为种种原因,姜维没有如愿,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他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娶了刘禅的公主。当时的蜀汉百姓,出于对诸葛亮的敬仰,爱屋及乌,对他称誉有加。在曹魏的灭蜀之战中,姜维的主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一线,邓艾乘机率领军队偷渡阴平,袭取江油,兵锋直指成都。蜀汉君臣只得起用诸葛瞻,让他率领蜀汉最后的主力去迎击邓艾,希望他能够力挽狂澜。
  可是诸葛瞻优柔寡断,在率领军队到达涪城后就不进军了。当时他手下的黄崇建议他赶快进军,依据险阻挡住邓艾,不能让邓艾进到平原地带。可是诸葛瞻就是不动,以至于黄崇急得落泪。邓艾则乘此机会,长驱直入,打败了诸葛瞻的前锋。随后,双方在绵竹进行决战,诸葛瞻虽然和邓艾殊死作战,最终还是战败。诸葛瞻父子和黄崇等人都战死沙场。
  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了一件事,那就是诸葛瞻在战败之际,对他人说,"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那么,诸葛瞻在最后的时刻,对于导致战败的原因,没有占领江油依托险阻抗击敌人感到悔恨,可为什么要对黄皓和姜维有如此大的冤仇呢?黄皓乱政,除之有名,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矢志北伐,为什么诸葛瞻还要这样对待他呢?
  我们首先从正史上查找不到这件事,在正史上,只是记载有诸葛瞻儿子诸葛尚说的话,当时诸葛尚叹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诸葛尚说完这话后就冲入敌阵战死了。从诸葛尚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父子主要的矛头还是针对黄皓的,并没有说到姜维身上。
  在蒋琬、费祎死后,刘禅逐渐亲政。可是,刘禅在亲政后,由于没有了正直大臣的强有力监督,他就逐渐走上了歪路。其中任用奸佞小人黄皓就是刘禅最大的错误。黄皓是刘禅身边的宦官,在得到刘禅的宠信后,他开始插手朝政,把蜀汉政权搞得乌烟瘴气。
  当时,吴国的使者薛珝在回国后评价自己在蜀汉的见闻时说,"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黄皓对蜀汉政权的危害了。
  更有甚者,黄皓与姜维不和,他还想为他的党羽谋取大将军的职位。姜维在得知后想要除掉黄皓不果,只得率领蜀军主力到沓中种麦屯田避祸,让开了汉中的防御大门。当姜维得知曹魏将要发动灭蜀之战的时候,专门向刘禅发出了警告,想要刘禅赶快加强汉中的防守。可这件事被黄皓压下了,他蛊惑刘禅说曹魏没有能力攻破汉中防线。就这样,黄皓的胡作非为,贻误了战机,是蜀汉灭亡的一个原因。诸葛瞻父子出于对蜀汉政权灭亡的痛惜,当然恨不得斩了黄皓不可。
  那么正史上没有记载诸葛瞻说的外制姜维这句话,历史上就没有这件事吗?我们从历史上的史实来看,这件事是很可能存在的。在景耀五年,诸葛瞻和董厥一起上表刘禅弹劾姜维,认为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敝,要夺姜维的兵权,让闫宇来接替姜维。如果是这样,诸葛瞻对姜维的反感还是很严重的。
  那么,姜维北伐是诸葛亮的遗愿,作为蜀汉的忠臣,诸葛亮的嫡子,诸葛瞻为什么对姜维如此反感呢?这主要还是出于大家对姜维个人能力的评价。在《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是这个人粗有文武,能力一般。我们看费祎的言语,就知道他对姜维的看法。当时费祎在阻止姜维北伐的时候,就指出诸葛亮尚且不能北伐成功,我们就更不如诸葛亮,没有北伐成功的希望。所以,我们谨守社稷,等待将来有能力的人出现继续北伐。
  从费祎的言语中,他根本就不认可姜维的能力。但是,姜维对自己的能力并不是这么看的。他不管能不能北伐成功,反正是要北伐的。在北伐初期,姜维还取得了一些胜利。可是到了后期,姜维连一次胜仗都打不成。就这样,姜维率领越打越少的军队,为了北伐而北伐,依然不停的对曹魏发动没有希望的进攻。就这样,姜维耗尽了蜀汉的军力、人力、物力,将蜀汉拖入了灭亡的深渊。
  诸葛瞻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姜维这样胡作非为。他想要制止姜维,可惜力不从心。蜀汉在魏延死后,内讧中损失了所有的有进攻能力的将领,只得依靠姜维这样水平的将领。刘禅在军事上也只能依靠姜维,最后也没有撤换姜维。
  所以说,诸葛瞻把整个蜀汉灭亡的原因归结为黄皓弄权于内,姜维穷兵黩武于外。这也是符合当时蜀汉的实际情况的。再加上姜维改变汉中的防御措施,开门揖盗,让敌人轻易突破了秦岭天险,直接打到蜀汉腹地。这一切,更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诸葛瞻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为此,他不惜先任用黄皓的亲信闫宇去代替姜维。虽然这样一来可以暂时停止姜维的北伐,可也无异于饮鸩止渴。其实,当时蜀汉的局势已经如同薛珝所说的,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这样,诸葛瞻只得在临死前,怀着对黄皓、姜维的怨恨而战死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瞻确实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蜀国灭亡更多可以归结于阿斗,弱智一样的皇帝又有皇帝的权威,姜维是蜀汉后期最有计谋和战术的人,因为阉人黄皓已经被司马昭买通了,目的就是杀姜维灭掉蜀国,姜维深知厉害关系所以躲的远远的避祸去了,但是还是一心保护蜀国,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后代太平庸了唯独有忠心,邓艾2000多士兵竟然打败了诸葛瞻30000多人,还能偷袭成都成功,这样的统帅也能带兵?还是司马昭说的好安乐公无情到这种地步孔明再生也不可能保的住,何况姜维,诸葛亮虽然信任姜维,可惜诸葛亮死后没有直接把兵权交给姜维,蜀国内乱后姜维才渐渐掌权,诸葛亮也有一定的责任,权利交接没有做好,姜维掌握兵权之后开始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又回到了这里,诸葛亮都除不掉黄皓,在诸葛亮北伐时就开始做乱,何况姜维,包括诸葛瞻也是一样没有一点计谋,一味的抱怨竟然掌握蜀国兵权,一个太监明杀不行暗杀也不行吗,秦国亡于太监,汉朝一样亡于太监,能怪太监黄皓吗,不是阿斗没有能力,识人不明,用人不查,用而多疑,无谋无知,能让一个太监亡国?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绝不是空穴来风,竟然邓艾1000多人偷袭成直接投降了,驻城而守等待援兵不行,有些人说阿斗爱惜百姓才投降的,有这样得皇帝有个鬼用,蜀国后期除了姜维也确实没有能力的人,有一点气节的人也不会不打就投降,古代选继承人不选强的选年长的,哪怕是个弱智,有阿斗这样的皇帝是要注定灭亡的,所以个人认为不能把责任都推给黄皓,即使不是黄皓也会有李皓被收买,可惜了诸葛亮得出师表,
  谢谢邀请。问题君其实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诸葛瞻临死前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这句话吗?为此作者君专门查找资料进行考证,发现无论是正史的《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没有提到过这句话,最后查实这句话的实际出处是写于唐代的 《元和郡县图志》,在该书第三十一卷 剑南道上一篇中记载其全文是" 邓艾平蜀京观,在县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而战。"父子死焉。 "
  由于蜀国无史,《三国志》的《蜀书》部分是陈寿自行采集,难免有诸多遗漏。成书于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并没有完全严格的参照正史。《元和郡县图志》是一本地理志,考察的是山川物产,可毕竟是一本官办刊物,书中记载的内容可信度较高,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所以作者君认为既然古人都相信有这句话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信呢
  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这个我们来慢慢分析。
  第一,自古以来建立在四川的政权都逃不过被建立在中原地区或者是江东地区的政权兼并的命运,这与古代巴蜀地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蜀汉政权相对于在它之前西汉末的公孙述政权、在它之后的成汉政权、前蜀政权和后蜀政权都要活得久一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第二,虽然硬件太差,不过被灭政权的当权派不可能一点责任也没有。 黄皓做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佞臣,对蜀汉的灭亡无疑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毫无疑问的,肯定没有蜀后主刘禅的责任大。做为一名皇帝,刘禅当得也太走心了一些。
  第三,姜维官居蜀国大将军,蜀亡之时,率领孤军与数倍敌军奋战,刘禅投降之后,忍辱负重,最终与国同亡。上不负诸葛武侯知遇之恩,下不负刘后主委任之命,只可惜时不与之,蜀汉亡国他又需要负什么责任。难道说南宋亡国,文天祥、陆秀夫要负责任?唐朝亡国,张巡、颜真卿要负责任?
  任何政权的灭亡绝非是因一人或极个别人的缘故,蜀汉政权亦是如此。
  虽然诸葛瞻身为诸葛亮之子,但名过其实。从不听黄崇速占险要而错失良机,最终战死绵竹可见起其军事才能普通;国事上才能平平,将就庇护黄皓,唯独反对姜维北伐,可见诸葛瞻远没有诸葛亮的才能。毕竟他是忠良之后,自然很重视名节这一点,所以把蜀汉之害归结为姜维和黄皓,而错在于自己不能铲除他们。
  其实黄皓和姜维并非诸葛瞻一人能铲除,除非诸葛亮在世,诸葛亮死后,刘禅取消丞相,仅有尚书令,并且让蒋琬、费祎分权,起到制衡的作用,黄皓和姜维的存在,也是刘禅利用彼此,相互制约。因此,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进入刘禅时代,没有任何人可以凌驾皇权之上,更何况诸葛瞻。

武则天在死前,为什么把皇位还给李家?武则天一生,正如其墓上一块无字碑,千秋功罪任人凭说。一个开国大将之女,在父亡后随寡母到处寄人篱下,被唐太宗收纳,后长大丰满。唐太宗将死,出人意料将其送入尼姑庵。李治继位,偏爱着她,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现在我们知道的我国最早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之后就有了青铜器金文,各国的文字的母体是金文,所以怎么可能完全不认识。若是完全不认识,像是商鞅这些到别国去发展的人,怎么也得发展出来一个文那些被亲爹娘坑惨的皇帝对于历史中坑爹的帝王基本都耳熟能详,最出名的莫过于杀光兄妹的秦二世胡亥与好大喜功的隋炀帝。然而历史中也不乏被亲爹娘害惨的帝王,今日咱就聊聊这几位。做了三天秦国皇帝,暴毙的安国君安国杂谈诸葛亮缘何错用马谡文沈栖图王恒三国时期,在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中,诸葛亮被称为出类拔萃者。倘若没有他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确立联吴抗魏的外交格局,并在具体战役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备恐难成气候。然而和珅富可敌国,但有三不贪,是哪三不贪?第一就是科举钱不贪。和珅作为宠臣,要说在这方面肯定被很多人找上门要求走过后门,但是每次他都是坚决拒绝的,废话嘛,科举可是关系到朝纲的问题,举国上下都在关注,就像如今的高考一般,说像瓦岗五虎七彪八猛都是如何死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一般的演义评书设定都是五虎八彪,说唐全传偏偏别出心裁,搞出了一个五虎七彪八猛,而且除了五虎交代的比较清楚外,对于七彪八猛具体是哪些人并没有一一点明,不过根据书中的剧情,我们还是可以假如关羽投奔曹操,能在曹营排第几?尽管曹操麾下猛将如云,许褚典韦张辽徐晃张郃夏侯兄弟,曹氏兄弟等,但都没人能出关羽之右。白马之战,颜良在一至三合内,斩杀吕布旧部八健将中的宋宪和魏续,二十个回合内,打败五子良将中的徐服不服?张发奎叫板张学良,坦克飞机首次亮相北伐生死之战1933年6月,正在英国游历考察的张发奎胃病复发,住进了伦敦郊外的一所医院。某日,中国驻英公使郭泰祺引着一位青年步入病房,未等郭开口,张发奎首先发话你不用介绍了。嗳,你们俩怎么认识一个衰落的王朝迎战世界最强帝国,将士拼死抵抗还是未能守住国土中国有个著名的历史周期律,一个王朝很难超过三百年这个周期,到了三百年就是他的寿命之所在。可宋朝却奇迹般的突破了这个周期律,不过当蒙古铁骑到来的时候,这个古老的王朝还是显现出了他的疲帖木儿在重创奥斯曼帝国后,为何不顺势灭了土耳其反而东征大明?从土耳其的前世今生,看土耳其为何会人见人厌在梳理土耳其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提到了一场决定奥斯曼帝国命运的战役,这便是安卡拉之战,时间在公元1402年,此战,帖木儿大获全胜,并生擒奥斯战争史上有什么bug级的存在?谢谢邀请。我们就来说个国外的吧,瑞士刁民不好意思,我的意思是瑞士步兵。尽管在近现代史中,瑞士人为人所知的形象是铁打不动的中立国,但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瑞士人的支柱产业之一是雇
志愿军三炸水门桥勇阻美逃,冰雕连坚守阵地悲壮泪目水门桥,一座长不过8。8米,架设在长津湖引水管上的浮桥,却在朝鲜战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关系到美军王牌部队陆战第一师2。5万人的生死。在朝鲜那个最冷的冬天,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在07年毛主席外孙加盟湖南卫视,面对专访年幼时用尽心思难见外公东方红太阳升,东方出了个毛主席。一首充溢着饱满感情的东方红,可以说是道出了中华子女对于毛主席的爱戴之情。追忆新中国成立的峥嵘岁月,从党的诞生到党的发展壮大再到新中国的建立,毛主席作颠沛流离寻找党开国中将唐天际回忆南昌起义失败后寻找党组织一九二七年五月,继上海四月政变后,长沙又发生马日事变。不久,武汉国民党反革命派公开叛变革命,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共反人民的措施,记得在军队方面的有共产党退出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人员不准曹操是怎么厚待关羽的?从中我们应受到什么启示?曹操攻破下邳小沛,刘备单人匹马向冀州逃去,投靠了袁绍。张飞带着几骑残兵夺路而逃,落草为寇了。关羽被曹军大将张辽围困在下邳城外的一座土山上,准备死战尽忠。张辽单骑上山,再三劝解。关羽大清浙江省造光绪元宝楷书版铜样币暗记探秘大清浙江省造光绪元宝楷书版钱币一直以来被业界列入龙银大珍,充满了未解之谜。其出处在早期不太为人所知,仅知是样币。今年由于国外文献逐渐披露而明朗光绪二十七年浙省再度设局造币,英国佰明1970年金日成时隔多年重访中国,周总理修改菜单,毛主席给他夹肉1970年10月的一天,一架来自朝鲜的大型专机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舱门打开后,一位身材魁梧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他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对于中国这片土地,毛主席秘书张玉凤服务员出身,却敢顶撞毛主席,后来怎样了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975年7月23日晚,伴随着满江红乐曲的响起,82岁高龄的毛主席躺张爱玲凄惨晚年3年搬家180次,身上爬满跳蚤,死时无衣物遮身我国的民国时期,是一个光明与黑暗共存的特殊时代,封建王朝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西方的思想正慢慢地进入了中国,开始向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宣战。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几千年,已经近乎麻木的中国从苏联模式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震惊了世界,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成功,建立了新中国,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你可能了解汉朝吕雉的人彘,恐怕不知道唐朝女皇武则天的骨醉吕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糟糠之妻,陪着刘邦走过了创业过程中的所有艰难岁月,因此刘邦在夺得汉家天下之后就立马将其册封为了皇后,吕雉也变成了吕后,从此母仪天下。刘邦登基之后非常宠爱戚夫人,乾隆皇帝晚年统治下的清朝,为什么说是古代社会最腐败不堪的时代乾隆五十五年,刚刚过完八十大寿他正在开心地翻阅大臣们给他祝寿的奏章时,突然有一份奏折让乾隆表情突然严肃起来。看完奏折之后,乾隆非常的生气。是什么样的奏章让老皇帝乾隆这么的不开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