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关系一直很好吗?

  1898年秋,谭嗣同、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喋血北京菜市口,戊戌变法失败。同时,康有为和他的爱徒梁启超先后逃到日本,前途茫然之际,孙中山主动联络康有为和梁启超,希望在革命党与变法派之间寻求合作,康有为拒而不见,梁启超却与孙中山彻夜长谈,二人甚至商量了合作计划,这件事,可以看作康、梁师徒分裂的开始。
  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在梁启超与孙中山越走越近的时候,也就是康有为在日本政府驱逐下,不得不逃往加拿大之后,梁启超给老师康有为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他在信中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光绪皇帝)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量(康有为)春秋已高,大哥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恩师。"
  客客气气的语言下,却让老师"息影林泉,自娱晚景",无异于规劝老师退出政治舞台,不要再参与或干预政治上的事情。而且,随同这封信一起的,还有同为维新领袖的唐才常等13个人的签名。
  康有为收到这封信后,估计脸都气歪了,昔日的学生和变法同盟,如今却让自己退出政治舞台,其震惊与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康有为尽管几乎出离愤怒了,但他到底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收到信后,他什么也没表示,既不说梁启超忘恩负义,也不说自己将东山再起,而是沉默,很长时间的沉默,反倒是各地的保皇派头头听说后,一齐围攻和声讨以梁启超、唐才常等人,认为他们是变法的叛徒。康有为与学生梁启超变法后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同,康、梁的关系,曾经是师徒,曾经是非常好的。梁启超认识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前,当时,他以17岁的年纪,考上举人,春风得意。康有为本来已经考上举人,但他在参加顺天府试时,上书光绪皇帝,大声疾呼说:"强邻四逼于外,奸民蓄乱于内,一旦有变,其何以支。"结果被考官以"如此狂生,不可中"为由,抽去试卷,因此落榜。
  然而,虽然已经落榜,但他的名声却因此在举子中间如雷贯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经人介绍,拜会了康有为,与康有为长谈一日一夜,兴奋不已,一改平日所学,拜康有为为师,成为了康门弟子。
  从成为康门弟子开始,一直到"公车上书",再至"戊戌变法",梁启超始终跟随在康有为身后,以弟子的恭敬态度,侍奉于康氏之前,二人政见相同,主张一致,同赴变法,共同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鼓与呼,最后变法失败,不得不栖身海外,以求自保。
  但是,清朝已经病入膏肓,任有良药也无法根治,变法失败,是必然的结果。然而,任何政治变革的失败,必然会带来内部的分裂,梁启超与老师的分裂,关系由好到不好,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思想的变化必然带来关系的变化,二人由亲密到疏远、再至分裂,是二人道路选择的结果。
  康有为和梁启超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二人既有师生之谊,也有同道之志。"康梁"是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两人的关系是不是一直都很好呢?
  图/公车上书记书影
  志同道合
  1891年8月,梁启超初见康有为,被其学识所折服, 决心拜师。在万木草堂学习的三年间,梁启超既是康有为的门徒,也是康有为的助手。
  1895年春,《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梁启超受老师之托带领粤、湘两省举人上书请拒签和约。这就是轰动朝野的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的序幕就此拉开。"百日维新 "时期,梁启超一直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 两人一同为新政的拟定与推行而奔走。
  从万木草堂到百日维新,这是康梁关系最为融洽的时期,虽然两人在某些思想和具体主张上稍有差异(梁启超更为激进),但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图/梁启超
  貌合神离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分别在友人的帮助下,辗转到达日本。之后,两人的关系几经离合,思想分歧也越来越大,逐渐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
  梁启超在日本接触到许多西方的学说,观念迅速更新,他自称:"启超至三十以后,已绝口不谈"伪经",亦不甚谈改制"。在1902年发表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梁启超直言:"吾爱孔子,吾更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对此,康有为反驳"教强则国强",又训斥他"数典忘祖",两人的辩论已经是针锋相对。
  另一方面,梁启超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往来密切,也引起了康有为的强烈不满。梁启超两次被恩师勒令离开日本,第二次归日后终于屈服,思想又转至"保皇"的方向,投身于与革命派的论战中。
  师徒二人没有彻底闹翻,但已经是貌合神离,这段时间,梁启超的思想一直游离于保皇与革命之间,而康有为始终坚持"保皇""保教"的主张,一边主持保皇会的活动,一边潜心于儒家典籍,为改良寻找依据,修订、充实《大同书》。
  1912年,梁启超给康有为的告别信中写道:"……然师平昔事无大小,举措乖方之处,不一而是,弟子不能心悦诚服,无如何也。"
  分道扬镳
  辛亥革命爆发后,康、梁走向公开对抗、正式决裂。
  康有为无法接受清王朝覆灭的现实,仍然坚持尊孔复辟,反对共和,思想已经全然僵化。他与袁世凯并非同道 , 却迎合了独裁帝制的时代逆流,被当成推波助澜的舆论工具。
  老师还停在旧时代的幻梦中,学生却已经大步走向新时代。1917年夏天,张勋和康有为策划了一场复辟清朝的闹剧,这时梁启超再也不顾及老师的面子,他在《反对复辟电》中毫不留情地说"此次首造谋逆之人,非贪黩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愧之书生"。
  这"书生"指的正是康有为。
  复辟失败后,康有为也是满腔怨气,作诗道:"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言语之间,竟是指责梁启超背弃伦常,禽兽不如。
  自此,他们从昔日亲密无间的师生,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政坛对手。
  图/师生二人合照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康梁二人政治上决裂了,但师生情分仍在。1927年,恩师七十生辰,梁启超专程前往上海贺寿,亲撰《南海先生七十寿言》。不久后康有为病逝,梁启超闻讯,立即电汇几百块钱为其成殓。
  4月17日,康门弟子设灵祭师时,梁启超宣读了《公祭康南海先生文》,情文并茂,感人至深,过往龃龉不提,只说:"复辟之役,世多以此为师诟病,虽我小子,亦不敢曲从而漫应。"
  参考文献:
  徐松荣:《康有为梁启超关系演变的根源与由来》
  魏义霞:《论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关系》
  并不是,后面梁启超思想更侧向于革命,而康有为则依然偏向保守!
  梁启超(1876一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4年(光绪十年)中秀才。1889年中举。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从学于康有为,并成为康有为的得意门生。
  当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的时候,以梁启超的学识口才最好,其他诸弟子没有能及得上他。康有为常以孔仲尼自许,因此就称梁启超是颜渊,梁启超因此得名。康有为的名声不太好,他好像除了发表言论,倡导新思想,四处结交官员,结社立党以外,其他的什么都不会了。而他的学生梁启超是新会的举人,喜欢读先秦诸子的文章,曾阅览过四库全书的总目。康有为的强学分会解散后,会里的器皿和房舍都完好无损的保留下来。梁启超认为这是一个有利条件,就把这地方收拾干净,和浙江人汪康年一起办时务报馆。后来,梁启超在时务学堂任主讲的时候,宣传他老师的种种学说。叶德辉、宾凤阳、梁鼎芬等群起而攻之,影响很大,康有为的学说最终也无法盛行开来。
  甲午战争后的赔款使清政府国库亏空,朝廷就想方设法向百姓收税。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弊端。可是当时朝廷严格控制舆论,大兴文字狱,弄得人心惶惶,没人敢轻易写文章讥讽当政者。梁启超不管这些,自从他办起《时务报》每一期都张口大骂朝廷,把大家心里想说而不敢说的话都说出来,江苏以及周围一带地方的人都很喜欢梁启超奇诡的文风,争相传看他的著作,销量达到一万七千余册。借此,康有为的势力得以慢慢壮大,羽翼也逐渐丰满了起来,可这也为后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光绪二十四年,康受到皇帝召见,促成了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这时梁启超接受了孙中山的新思想,康梁关系逐渐疏远。康有为在张勋复辟失败后,不仅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将怨气发泄在梁启超身上,咒骂他为"梁贼启超",还写诗将他比喻为专食父母的枭獍。张勋复辟失败后,康有为跑到了上海,临走之前,他留了一封信给张勋,上疏"后会有期",他的言外之意已经很明确了。政府颁布通缉令缉拿康有为,幸亏梁启超相救,他才免于难。
  康梁公开辩难及交恶以后,刘海粟等人积极从中斡旋,二人关系有所缓和,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客死在胶海海滨,享年七十岁。4月17日,梁启超联合康门弟子,在北京设灵公祭,含泪宣读悼文,在这篇情深义浓的悼文里,梁启超肯定了康有为早年的历史贡献,但也委婉地批评了他在复辟帝制的错误。虽然康梁曾由亲密走向反目,但他们的师生情谊也维系到了最后。因此被称为20世纪以来最负盛名的师徒。
  不是的。
  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在政治主张上,康梁都属于保皇派,梁启超认同康有为的保皇思想,两人可谓亦师亦友。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流亡日本,二人的关系陡转直下。在流亡日本期间,康有为拿着所谓的"衣带诏",继续宣传他的保皇思想,而梁启超的政见却从保皇转向革命。在这段时间里,梁启超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的来往开始密切,受到了革命党人革命思想的影响。梁启超还召集其他同学,联名致函康有为,劝康有为接受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成立,康有为则努力让溥仪复辟帝位,而梁启超则是坚决拥护民主共和。梁启超还积极参加讨伐复辟,并斥责康有为,很显然这时候二人师生关系几乎荡然无存了。
  康有为逝世后,梁启超召集康门第子为康有为举行公祭,并致悼词,一方面肯定了康有为早期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也批评了康在复辟帝制问题上的错误。
  提起康有为和梁启超,就不得不提起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对康有为可谓是极其尊重。戊戌变法之后,一步步和和老师开始了交恶。那么在这其间发生了什么事呢,且听大胖慢慢道来。
  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梁启超初次拜见康有为,便被康有为折服,决定跟随康有为。梁启超后来说过: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这句话是啥意思呢,说简单点就是先生说的话让我茅塞顿开,就像我睡觉时,一盆凉水浇在我头上,让我清醒了。
  在后来的几年里呢,梁启超撰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救亡图变文章。在这个阶段呢,梁对康可谓死心塌地。让干啥就干啥。梁启超后来也说过:启超之学,实无一字不出于南海。康有为又叫康南海,因此这个南海就是说康有为。
  然后,维新变法就开始了。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维新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
  这是个转折点,之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在日本期间,梁启超如饥似渴地阅读日文书刊,思想发生了大转变,对康有为的学术观点越来越不能接受。
  康有为这个人,他提倡尊孔保教论,就是把孔子的学说提高到宗教的地位。在维新变法之前,梁启超对此不支持也不反对。在日本之后,就开始明确的反对。其次,对于康有为一向坚持的托古改制,梁启超也渐渐视为陈词滥调。对于康有为自视甚高的《大同书》,梁启超也不以为然。康有为为人固执,而梁启超则不一样,善于学习,容易接受新思想。从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的性格和治学精神来看,两人学术思想的分家是必然的。
  然后便是政治上的不同。在维新变法之前,康梁都想在保持君主政体不变的大前提下,着力宣扬变革。但到日本后,梁启超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认为自由是天下公理,而康有为却对此深恶痛绝。其次,两人在救国之路上是改革还是革命又发生了分歧,康有为倾向于建立共和制,而梁启超却向往革命。1917年,张勋复辟,康有为当上了伪弼德院副院长。梁启超对此大骂,两人彻底决裂。
  但是康梁两人始终是政见不同。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师生情却从未泯灭,始终以师礼事之。
  1923年,康有为漫游至天津,梁启超闻讯后三次致信康有为,师生两度会晤,打破了互不往来的僵局。
  1927年4月,康有为病逝,梁启超闻讯后立即电汇数百元为其师成殓。梁启超宣读了《公祭康南海先生文》。这篇悼文,情深意切,哀婉动人。
  这或许就验证了那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吧。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我向来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梁启超
  毫无疑问,梁启超是伟大的。
  20郎当岁的年纪卷入维新变革之漩涡,流亡至日本又挺身掐灭袁世凯最后一点火苗,旧中国若没他,难以想象。
  作为"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曾当众大赞恩师:先生的教诲是大海潮音,如当头喝棒。
  可他却在短短几年后,大骂康有为是 "国家之罪人"  ,走上了一条与老师完全相反的改革之路。
  40年师徒的恩怨沉浮,见证了这段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风云变幻。
  01
  与自称8岁过目不忘,11岁博古通今,却连考16次举人都没中的老师康有为不同。   梁启超"神童"的称号,算得上货真价实。   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1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还顺便娶走了主考官的妹妹。可谓才子佳人,少年裘马。   早在5岁时,其高于常人的眼界,便已初露端倪。   有一次,梁启超爬上竹梯贪玩。祖父梁延一看,吓得不行,惊慌大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   梁启超见祖父着急,不慌不忙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觉得不够,又赋对子一首:   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祖父听了仰天大笑,觉得乖孙非比寻常。   梁启超少年登第,这对梁家来说,确实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父亲期望儿子能学优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对他管教十分严格,而这时候的梁启超也如井底之蛙,整天都在潜心钻研八股文。   世界之大,他没机会见识。此时 中国另一头的康有为,正暗暗密谋着一件大事儿。   02
  想成大"公知",包装是至关重要的,康有为深谙此道。   1888年,连续6次落榜的康有为见人就强调自己对科举兴趣不大,有另辟蹊径的打算。   结果转头又报名了北京的顺天乡试,只不过这次,他是有备而来。   几年前游历了被英国人霸占近40年的香港,觉得英国人"治国有法度"。22岁的康有为,心里有了点想法。   乡试时,他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五千字的《上清帝书》,向光绪皇帝上书。   书中言辞恳切,句句是肺腑之言: "强邻四逼于外,奸民蓄乱于内,一旦有变,其何以支?"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咱们还是因循守旧,不变法图强,外国列强必然会进一步深入国土,太平天国那样的起义就会再次发生。   就在他信誓旦旦地以为找到了救国之路时,光绪帝身边的顽固派大臣徐桐坐不住了,跑去光绪耳边吹风: "像康有为这样轻狂的人,如果给他考中,今后必然会将朝庭搞得乌烟瘴气的。"   这下,原本已经考中举人的康有为,不幸被小人抽去试卷,再次落榜。   可失败归失败,这次"上书"却轰动整个北京城,街头巷尾为这股"新鲜血液"议论纷纷。康有为小小地火了一把。   消息传到了梁启超的耳朵里,当时还在广州苦苦摸索救国出路的他,兴奋地整夜没合眼, "世间真有如此志同道合之人?"   他不敢信,赶紧托朋友安排自己和这位传说中的"变法第一人"见见面。   03
  后来,少年梁启超用 "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形容那天见面的心情。   当18岁的梁启超第一次见到33岁的康有为时,他感觉自己犹如被当头棒喝。   两人从早上8点一直聊到晚上7点,连口水都没喝。老派八股学说第一次与新学"打架",自然输得很惨。   康有为长篇大论连轴转了十多个小时,条理清晰,偶尔引入西方文化阐述,切合现实针砭时政,深入浅出,情到深处更是直指, "国家危亡,你故往的学识,不过是数百年无用旧学!"   对面的梁启超犹如 "冷水浇背,当头一棒"。先是茫然不知所措,"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继而翻出困局,悟彻诸天,境界一时豁然开朗。   等不及第二日了,梁启超马褂一掀,扑通一声跪地对康有为磕了三个响头。   举人拜秀才为师,这在历史上算头一回。   师生二人一拍即合,在广州长兴里成立了"万木草堂",短短几年时间,康有为先后出版两本大作,《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   这学贯中西的两本书,在当时称得上是思想界的一股泥石流了。   新学对传统儒家文化的震颤是颠覆性的,其论点之精确,思想之艰深,令坊间一度传言: 康才子抄袭。   虽说康有为没什么学历,但在宣扬新学这一开启民智的愿望上,倒是用了十分的心思。   04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遍北京城,眼看台湾岛就这么没了,民怨四起,举国悲愤。   这条约在康有为眼里,就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公共事件"。   他叫上学生梁启超,连夜起草了长达万字的《上今上皇帝书》,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 反对签订条约,宣扬变法维新, 一手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梁启超、康有为、光绪帝   可惜上书虽轰动,却没能送达光绪帝手中。只是这师徒二人,结结实实地在国之危难中火了一把。   22岁的青年梁启超以为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一腔爱国热忱无处安放,对着天空高喊: "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自甲午一役使也!"   自此,历时103天的维新变法开始了。   这政治舞台他登得早,也摔得惨。   戊戌六君子斩首示众   1898年9月19日,城门大关,六君子当街斩首示众,光绪帝被慈禧禁足,变法宣告失败。   一位青年冲进日本公使馆,他脸色苍白,悲壮非常,还未开口便已双膝跪地,上来就要笔谈。   这青年,便是从变法中逃生的梁启超。   "我可能三日内将要遭遇不测了,请您不忘旧交之情,帮我完成两件事。我的生命早就准备献给祖国,毫无可惜。"   日本外交官林权助一听就知事态紧急,连忙问什么事。梁启超神色凝重:   "一,救光绪皇帝;二,救我师傅康有为。"   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只是心中唯一放不下两个人。   许是在梁身上看到了日本志士的影子,林权助大为震撼,誓要助他逃亡日本, "梁启超这个年轻人,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奢侈的灵魂。"   师徒二人被先后护送到日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活。   05
  变法虽败,康有为的政治信仰却纹丝不动,手捧自称是光绪帝缝在衣服里的所谓"诏书",继续宣扬保皇主张。   他竟没察觉, 每天同自己"出生入死"的学生梁启超,早已悄悄"叛变"……   到日本后,自由的空气让梁启超感受到从未有来的愉悦,他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业报》两大报刊,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他自知改良派难以救中国,可新的出路是什么,他还没完全想清楚。   这民主思想如雨后春笋之力破土而出,一下子"炸"出了同在寻求救国之路的孙中山先生。   其实在这之前,梁启超对孙中山的革命起义已早有耳闻,但更多的,是不以为然。   "此人蓄志倾覆满洲政府,不过陈胜、吴广之流罢了。" 搞暴力革命的,他瞧不起。   没想到话刚说完就打了脸。两位操着不同主张的改革派在第一次历史会面时,竟火花四溅,双双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梁启超服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称 "大为所动,几尽弃所学,由是乃高谈破坏"。   他们大谈中国国情,争论到兴奋处索性家也不回,同盖一条被子彻夜长谈。   孙中山有预感,他这是碰上了对的人,便在梁启超耳边提议: 小梁,我们一起干革命吧!   自由平等的旗帜占满梁启超的全部思想,一句话弄得他热血沸腾,随即修书一封,苦劝恩师康有为退休,成全自己和孙先生搞革命。   亲眼看着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公然叛变,还宣称要推翻帝制,这对一心保皇的康有为来说,堪称晴天霹雳。   忍住了掀桌子的冲动,他把梁启超叫到跟前,话里有话:"我比那孙文(孙中山),如何?"   梁启超是个老实人,只说老实话: "老师是老师,孙文是孙文,比不得的。"   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等人   这话到了一向自视甚高的康有为耳朵里,自然不中听。   他恼羞成怒: "孙文不过是区区一介江湖郎中,和我如何比得?" 想想还是气不过,他搬来戒尺,当场命梁启超下跪:   "我要你记住,光绪帝才是我们的真主子;我要你记住,我的命是皇上给的,你的命也是皇上给的!"   皇上对康有为的知遇之恩,成了他心上永远也跨不过的一道坎。   戒尺一下又一下狠狠落在手心, 老师要复辟,学生要共和。   彼时的梁启超并没有勇气与老师彻底决裂,他假借保皇的外衣走向共和,搭乘游轮暂离日本。   06
  没想到,梁启超和孙中山这段短暂的"蜜月期",终究以"误解"收了场。   1899年冬天,梁启超再赴檀香山与孙中山会面。这次,他是带着任务来的—— 筹款。   汉口起事需要资金,他左看右看,身边无人能助,只能找上自己的革命老大哥孙中山。   孙中山一听,有人愿意为革命站出来集资,甚是高兴。赶紧亲笔一封,把梁启超推荐给自己的兄长孙眉。   有了孙眉的帮助,梁启超自然能在檀香山受到当地侨商们的热烈欢迎。   他在现场组织成立保皇会,并宣言说: 名为保皇,实为革命。   孙眉一听,没觉得不对劲。觉得梁启超的宗旨与弟弟的一致啊,都是革命,咱必须得支持。   筹款获得了空前成功,不仅吸引了华侨加入保皇会,还先后获得了捐款整整10万元。   消息传到了孙中山耳朵里,他得知自己的革命朋友们突然"叛变"为保皇派,借此"大赚一笔"。而另一边自己紧随其后到檀香山筹款,却只筹到二千,气得吐血。   他大骂梁启超挂羊头卖狗肉,背信弃义,挖人墙角。 二人自此分道扬镳。   事实上,梁启超心里,比谁都更想革命。可革命便一定对吗?他没把握。   直至1903年春天,他仍旧坚持写信给孙中山,希望他稍加变通,共举勤王之旗。   他的执着,正是因为看不清政治方向。走在这条救国之路上的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都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大愿。   他梁启超是,他孙文亦是。   07
  革命之路命途多舛,孙中山手里这颗革命果实终究还是被袁世凯窃了去。   光绪和慈禧相继离世,眼看复辟之路遥不可及,康有为触目伤心,只能继续鼓吹尊孔复儒的一套学说,四处活动。   梁启超自然看不惯,时不时公开发表文章批判老师康有为。   以一句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 的民主理论,震慑海内外。   师徒二人剑拔弩张,而另一头的袁世凯在做了83天皇帝的美梦后,便在全国一片叫骂声中呜呼哀哉了。   他心中有了小算盘。   总统之位不好坐,袁世凯心里清楚,民主的大潮汹涌喷薄, 要想坐稳,只有辟帝制这一条路。   要想复辟,除了枪杆子为第一要物之外,笔杆子也至关重要。行动未行,舆论先行,这道理他还是懂的。   只是,笔杆子何处去寻? 放眼华夏,除了梁启超,无人能担此重任。   想当年梁启超和老师合办《万国公报》时,堪称一支笔强于十万兵,在短短一个月内,报纸销量由每期1000份火速增印至3000份。   人送外号—— 中国近代舆论界之骄子。   于是,袁世凯打定主意,想拟梁启超任 "复辟帝制理论小组组长" ,为其"制造"理论。   他打发长子袁克定前往梁府充当说客,身上所带银两叮当响。有人一打听,数字吓人,整整20万。   20万在当时什么概念?后来陈明远先生在《文化人与钱》中替算了一账:当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元,一块钱可买8斤猪肉,也就是说,这20万相当于今天的1000万。   一篇文章润笔上千万,天下士子,谁不动心? 梁启超是个"反面教材",他非但不动心,反而动了"恻隐之心"。   老袁这"甜头"硬生生朝他砸过来,他气不过,回家写了一篇文章,大骂复辟帝制。   他在书中愤然说道 :"如果复辟,就是叛国!" 并且马上和他的最得意的弟子、云南军阀蔡锷商量,"再造共和"。   "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得过他,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师徒二人约定: "今兹之役若败,则吾侪死之,决不亡命;幸而胜,则吾侪退隐,决不立朝。"   陷国家于危难者,他们誓不姑息。   这一骂,算是表了梁启超公开站队的决心。 一时风传天下,海内称快,却也难逃袁世凯的追捕。   但是为了躲避袁世凯的追杀,梁启超决定前往广西与蔡锷 会合 ,领导反袁战争,他日夜蛰伏在舱底用来贮存邮件的小房间。   房间旁边是邮船的锅炉,日夜运作不停,梁启超每天都挥汗如雨,呼吸困难。只有到了深夜,他才敢偷偷爬到舢板上,透一口气。   因为路途遥远,长此以往的封闭环境令他患上热病,险些客死他乡。   这场护国战争,终在次年3月宣告胜利,袁世凯一行人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路走得艰难,他总算有了短暂的胜利。   08
  要不是康有为在《上海周报》中又一次大肆主张清帝复辟的言论,初尝民主胜利果实的梁启超,险些忘了这场"拉锯战"还有余党残存。   梁启超忍无可忍,他在心中打定主意, 誓与恩师彻底决裂。   他紧跟康有为的复辟一书,发表《辟复辟论》,将矛头直指康有为,大骂其是"党袁论"、"附逆论",字字逼人。   听闻康有为全力支持张勋复辟,梁启超便立即随段祺瑞参加武力讨伐。并以个人名义发表反对通电,斥责老师是 "大言不惭的一介书生,不知百姓疾苦!"   据说通电发出之前,好友担心师徒情谊就此破裂,梁启超却显得坚定: "师弟自师弟,政治主张则不妨各异,吾不能与吾师共为国家罪人也!"   后来张勋复辟失败,康有为怒火无处发泄,咒骂其"梁贼启超",更写诗明志:   "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   从此,康梁反目。   09
  康有为七十大寿那次,康门弟子齐集上海祝寿,唯独梁启超迟迟没有出现。   他托人送来寿联和寿文,文中思忆早年间师徒二人在万木草堂的点点滴滴,尤为感谢先生的教诲之恩。   只是,祝寿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尽,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梁启超闻讯悲恸,连夜进京,联合康门弟子在京设灵公祭,含泪宣读悼文。   结缘一世师生,他了无遗憾了。   历史中,梁启超因其政治立场多次变换,人送外号"骑墙派"。   对此,梁启超并不遮掩,他坦然道: "我向来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历史政局浩浩荡荡,而作为一位迷茫的悟道者,梁启超在政治上的反复横跳,正是一位站在国之巨变中心的革命者,探寻革命出路的唯一途径。   这位"先行者",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自救与重生: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参考资料:   许知远《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国馆:他20岁改变中国,30岁逃亡海外,40岁逼死袁世凯,终成清朝掘墓人

为什么清朝后妃相貌普遍丑陋?这其实与清朝后宫的选秀制度有关在清朝有严格要求的血统出生规章制度,上至高官,下到丫鬟,绝大多数全是满族人。顺治帝阶段施行了禁汉人令,仅有极个别的汉人可以根据科举考试制度参加政冶,别的汉人只有被阻隔在外面。后宫的小国流亡贵族子孙的逆袭田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从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为分界线,分别称为姜齐和田齐,这是因为统治齐国的前后两个国君家族分别为姜姓吕氏和妫姓田(陈)氏,虽然国君姓氏更换了,但国号没有改变,清朝落魄贵族在街边买烧饼,咬了第一口才知道,仆人骗了他20年公元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攻破了山海关进入北京,从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诞生了,也开启了两百多年的统治生涯。清朝本身是以骑射称雄,八旗铁骑在这之前称雄于世,然而在进入他曾参加黄麻起义,为革命作出无数贡献,女儿享受师级待遇在1927年为了能够保证革命继续发展下去,我党进行了多次起义。这些起义不仅为我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革命战士,这些革命战士在未来的革命进程,乃至新中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究竟是何意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劝说项梁立楚王室后裔为为王时说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了千古名言,但对于楚虽三户的理解,自古至今没契丹人大迁移金大定17年(1177年)正月戊申初七,金世宗诏西北路招讨司契丹民户其尝叛乱者已行措置,其不与叛乱及放良奴可徙乌古里石垒部,令及春耕作。这是给当时驻牧在西北路招讨司属下的契丹人的公抗战老兵平安归队抗战老兵,是日冦侵华时,一批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些正在就读,年纪小的只有十来三岁,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祖国不受欺凌,丢弃他们的亲人和美好的前途,奋不顾身,自愿投身参军抗日,他们不怕流血她出身名门,曾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丈夫是外交部部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外交界有五朵金花的说法,五朵金花不仅业务水平高,而且形象气质俱佳,是我国外交部涌现出来的杰出女性。其实,除了五朵金花之外,我国的外交部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女性他是我党早期领导,知道人很少,牺牲时仅29岁,弟弟曾任国家主席引言自从1840年以来,外国人用更先进的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中,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饱受欺凌。为了反抗侵略,无数革命志士勇敢地站出来,宁愿牺牲自己的生抗美援朝老兵与敌机殊死搏斗荣立一等功,事后却说自己只是命大1951年的一个月夜,美军飞机利用空中优势,对着一队正在行进中的志愿军部队发起了狂轰滥炸。志愿军战士们只能就地卧倒,被动防空。面对着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他们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东汉最诡异的一场政变何进喋血宫门背后各方的角逐如果按照一般理解,也就是何进为了诛宦官而召董卓进京确实很难理解,但不妨反过来想想,也就是诛宦官只是个借口,何进本来的目的就是召唤外军,这事就有些值得琢磨了。汉灵帝死于中平六年(18
刘邦明明是丰县人,为何偏说沛县是自己家乡,不认丰县的穷老乡?高帝十二年,刘邦亲自带兵东伐英布,回师时路过自己的家乡沛县,他大摆宴席,与父老乡亲们饮酒高歌,笑谈各自的丑事,感慨曾经的过往。感慨伤怀之余,刘邦饮酒作乐,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大司马迁为什么要在史记殷本纪第三开头记录吃鸟蛋怀孕这件事?司马迁记述的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大名鼎鼎的,叫做玄鸟生商。史记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朝的始祖名叫契,契的母亲叫做简狄。简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汉初三杰和西楚霸王在干嘛?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开始着手灭六国。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9年时间,做成这么一件大事,实在是令人惊叹。不过更让人惊叹的还在后面,刘邦集团,从起兵到一1964年,毛泽东得知溥仪月薪180元,便拿稿费补贴他他是皇帝嘛溥仪是清朝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皇帝,他在退位以后并没有离开政治舞台,而是利用历史影响与中国旧军阀和怀有各种政治企图的帝国主义相勾结,借以恢复从他手上失去的清朝政权,最终沦为能让杨广如此着迷的萧皇后,究竟有多美?专家复原其真实样貌萧皇后究竟有多迷人?扬州挖出一座罕见的古墓,还原了萧美人的真实样貌,专家考察中感叹其真实样貌让人大跌眼镜。人们都说江南出美人,而且从古到今,出生于江南地区的美人有很多,相信很多人都明清的八府巡按有多大,相当于如今啥官职?专家让百官害怕引言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入京爱听戏的人会在传统戏剧中听过这样一个官名八府巡按,胭脂宝褶中就有一位书生,名叫白简,赶考途中,恰逢上元佳节,刘备携民渡江,老百姓为什么跟着刘备跑?曹军会杀他们吗?曹军南下荆州,刘备开始战略性转移,百姓自愿跟随刘军渡江。而曹军追上刘军后,看到这些百姓,是不会射杀他们的。原因如下其一,照葫芦画瓢。在曹操和袁绍打响官渡之战之前,曹操还进行了对徐州整个三国武力榜中,黄忠排在个什么位置?在三国演义里并没有明确的武将排行榜,只能根据他们的表现来大致确定他们属于什么水平。不过这样势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个人来看,黄忠在演义中大约和许褚典韦相当,可以排到第九。衡量黄朝鲜起源于商朝,日本起源于秦朝,那越南呢?曾是我国的一部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虽然我们如今说华夏上下五千年,其实如果不是受考古所限制的话,华夏文明的起源应该还可以往前追溯很多年。华夏不仅起源非常早,而且包容性影响力还非常强,受华夏文化影响最1929年邓小平被免去委员会秘书长职务,前往广西执行一项特殊任务邓小平在广西视察1992年,一个名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神秘人,先后两次通过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向广西革命老区的失学孩子捐了5000元钱,这笔钱最后转入了百色地区平果县凤梧乡仕仁三大战役期间,毛主席朱德周恩来为何都向李涛征求意见?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以及平津战役,中共方面以毛主席朱德周恩来三人为主要决策者。但在三大战役的战斗期间,三位决策者如果遇到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