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丰臣秀吉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吗?

  丰臣秀吉显然认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从纸面上看,他似乎确实有这样的实力,原因有三:
  一、自信爆棚、准备充分。
  1592年前后的日本,正处于日本战国时代,这个年代就好比中国的春秋战国或是五代十国,各地大名割据,丰成秀吉从织田信长手下的足轻干起,最后平定天下,成为日本实际上的第一人,正是自信心爆棚之时。早在1587年6月九州之役结束后,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就将目光投向了岛外,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先派兵占领朝鲜;自己渡海至明朝,居留宁波;随后占领天竺;再派丰臣秀次占领明朝的首都北京。他计划在这一目标制定之后的第七年(1594年)奉正亲町天皇迁都北京。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丰臣秀吉在1590年一统日本后,开始按自己的方案进行操作。他在1591年致书朝鲜国王李昖,内容如下: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明显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梦想中还是在纸面上,秀吉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朝鲜,而是直指大明,征服全世界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当然当时的日本所知有限,亚洲全境在丰臣秀吉看来就等于是全世界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四处派遣使者到大明周边国家,要求他们称臣并帮助日本伐明,但并无人响应,琉球和暹罗等国国王反而通报大明,提醒明朝警惕丰臣秀吉的野心。
  虽然未获朝鲜答复,也没有得到周边国家支持,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丰臣秀吉的计划。丰成秀吉为此进行了充足的战备工作,他于1591年正月开始备战,到1592年三月,已召集三十余万兵力准备对朝鲜及大明作战。以往许多人印象中,日本古代战争似乎是村级的小规模械斗,实际上那只是误解,是实力不强的大名们之间的战争,而那些著名的大名,手下兵力往往达数万乃至上十万,日本战国史上,十万人以上的战争并不鲜见,而以秀吉掌日本全国之兵,动员三十余万兵力并不十分困难。
  除此以外,还配备了一万余人的水军和七百余艘船只作为海战及运输只用。
  二、对军事实力的自信。
  日本的战国时代,在其历史上是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到了日军侵朝时,织田家族当然已经凋零,不过德川家康、伊达政宗、加藤清正、立花宗茂、岛津义弘、上杉景胜、小早川隆景等人都是大名鼎鼎且久经战争考验,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并称为"战国三杰,并在最后取其而代之,建立了统治日本长达264年的江户幕府并在死后得以封神。奥州独眼龙伊达政宗领地的石高高达120万石。加藤清正是筑城名家,有鬼加藤之称。立花宗茂以勇武出名,被秀吉赞为"西国无双"。岛津义弘作战勇猛,被称赞为"雄武英略"。此外还有"沉默的武将"上杉景胜,从秀吉处获封‘羽柴’之姓的小早川隆景等都是深受其信任。
  这样的阵容,在纸面上堪称全明星,加上战国时期久经战阵的精兵,确实豪华。
  此外,在兵器甲胄方面,1592年的日本,火器在军队中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装备的火器是火绳枪,火绳枪在倭国被称为铁炮,由葡萄牙人传入日本,并在战国大战期间得到了普遍应用,装备火绳枪的日本步兵名为铁炮足轻,火枪队因此被称为铁炮队,著名大名织田信长手下军队就十分善用铁炮,比如在《信长公记》就有记载:信长公的随从有七百人左右,军容整齐,足轻站立在前,装备着五百条三间长的中柄朱枪,以及五百数量的铁炮和弓箭。七百人装备五百挺铁炮,已经是相当高的比例,作为继任者的丰臣秀吉当然同样很重视铁炮队。
  就明军方面来说,早在戚继光时代,他就曾指出:诸器之中,鸟铳第一,火箭次之。 鸟铳即是日军装备的铁炮。
  日军的铁炮与明军的火铳相比,性能要先进一些,射程远、精度高,但由于造价和击发速度问题,铁炮还是只作为一种辅助性武器出现在战场,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冷兵器。铁炮队通常作为主力配属的特种作战部队存在,需要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
  并非只有足轻装备铁炮,武士的铁炮装备率更高,即便那些热衷冷兵器单挑的日军武将通常也会随身携带一挺火炮备用,在侵朝日军中,善用铁炮的武将不在少数,比如来岛通明等,都是著名的善用铁炮的武将。
  虽然日军的铁炮其实并不能主导战场局势,而且在重型火器上远不及大明,但与之相比,更早发展出实战火器的明军在单兵火器上却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万历十五年期间,明朝军队的主要单兵火器有快枪、神机枪和三眼铳等,与日军的铁炮相比,性能已经落后许多。
  甲胄方面,经历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洗礼,即使是日军中的最低级士兵——足轻,也已经普遍装备了盔甲,通常是由其效忠的大名提供,被称为"御贷具足",意思是借来的盔甲,御贷具足提供身体重要部位最基础的防护。但即使是足轻也并不可小视,他们与高级武士的差距并没有身份看起来那么悬殊,太阁丰臣秀吉的父亲就是一名足轻,他也凭这个关系才逐步得到织田信长信任并最后位极人臣。
  足轻如此,武将的甲胄防护更加周密,一套武士的具足有多达19个部分组成。武士甲胄样式繁多,有桶川胴、二枚胴、五枚胴、雪下胴、鸠胸胴等诸多样式,日本武士甲胄的特点是色彩绚烂,多半会上彩漆并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徽,头盔前立也是各不相同,辨识度相当高。
  三、对对手的轻视
  从以往战绩来看,丰臣秀吉对明朝有轻视之心。自从忽必烈两次攻日失败到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入侵劫掠,容易给丰臣秀吉这样的印象:中国早已非大唐盛世,从元朝到明朝,连几个浪人武士都能在中国沿海横行无忌,别说自己手下身经百战的正规军。加上秀吉派到大明潜伏的探子回报,大明国内张居正早死,申时行退休,文臣群龙无首,武将里曾大败倭寇的戚继光已物故,继任者与其无法相比,下一代青黄不接,明军已多年不知兵,军队缺乏战斗经验。
  这些原因加在一起,造成了秀吉对形势的判断,最后也导致他的死亡以及丰臣家的被族灭,这都是由他发动的这场错误的战争引起,完全是咎由自取。
  至少在当时,丰臣秀吉是有充分信心认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的。
  丰臣秀吉的人生目标可不仅仅限于大明,而是计划先攻朝鲜,再灭大明,之后攻占印度,建立一个它所谓的"亚洲大帝国"!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野心,由古至今,就从来没变过。
  不过话说回来,丰田秀吉是哪里来的自信和勇气,认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呢?1、屌丝逆袭的经历,让丰臣秀吉对自己有充分信心
  丰臣秀吉的发迹过程,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屌丝逆袭史,十分的励志。
  丰臣秀吉出身于贫苦农家,他的父亲,曾是大名鼎鼎的织田信长的一个亲兵,但因作战负伤,就回到了乡下,不久便不治而亡。
  少年时期的丰臣秀吉,充分感受了人间冷暖,由于继父的虐待,丰臣秀吉逃离了家庭,成了一个流浪汉,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投奔到了织田信长的麾下,但是,只是一个仆役。
  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丰田秀吉很快从仆役中脱颖而出,受到了织田信长的赏识和重用,从低下的仆役升级为下级武士。
  在织田信长的一次战役中,丰臣秀吉表现突出,累积了战功,晋升为织田家的小队长,有了身份后,同时织田信长对这个不断上进的年轻人越发看重,就将好友的养女许配给了丰臣秀吉。
  从此,一名出身于贫苦农家的屌丝,正式的迈进日本等级森严的贵族行列,成为了一个普通人需要仰视的存在。
  幸运女神对丰臣秀吉的眷顾远不至此,在织田信长率兵征讨朝仓义景时,因为盟友的背叛,织田信长几乎被截杀,关键时刻,丰臣秀吉舍命断后,保护了织田信长的安全。
  在此之后,织田信长经过征战,领土势力接连扩大,已是心腹的丰臣秀吉,再次因为军功,封封为近江国长滨城的城主,此时的他,已经是日本战国群雄之一。
  屌丝逆袭成大名,丰臣秀吉如同坐火箭一般就达到了常人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的目标。
  公元1577年,丰臣秀吉奉织田信长之命,出任播磨国国主,在之后的几年中,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的安排下,四处征讨,将越来越多的领土,收纳到织田家的势力范围。
  公元1582年,一个改变丰臣秀吉一生的机会来临,织田信长遇刺身亡,丰臣秀吉利用清洲会议,获得了织田家的掌控权。
  但老牌势力对这个外来人十分不服气,织田信长生前势力意图将丰臣秀吉赶出织田家,面对这些,丰臣秀吉利用自己出色的战斗力和外交手段,逐一解决,更是与当时日本的另一股大势力德川家族,订立了不战和约,彻底掌控了织田家的所有势力。
  从1585年,丰臣秀吉就任日本关白后,开启了他统一日本的过程,最终,在逼迫北条家族开门投降后,丰臣秀吉基本统一了日本。
  一介贫民,一步步走到了日本"太阁"的位置,丰臣秀吉对于自身,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在日本战国时代,群雄四起中,笑到最后,依靠的是自身绝对的实力。
  因此,此刻充满自豪以及野心的丰臣秀吉,将目光转向了远处的大明,他相信,自己也会打败这个庞然大物,继而统一全世界。2、对自身国力的信心,认为日本当时的实力足矣
  在概念中,当时的丰臣秀吉几乎是拥有了攻占朝鲜,打败大明的实力。
  在定下目标后,丰臣秀吉开始着手准备,先是修书给朝鲜国王,直截了当的言明自己要攻打大明,让朝鲜安排军队策应,但朝鲜国王对此直接无视。丰臣秀吉并没有因此气馁,继续在国内做着战前准备。
  很快,丰臣秀吉就召集到了三十万大军,这种规模的兵力,即便是在当时的大明,也是不容小窥的一股势力,更何况,这只军队此刻是由信心爆棚的丰臣秀吉所率领。
  为何说丰臣秀吉对自己的国力有充足信心呢?要知道,在明初时期,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时,也只不过调动大军二十五万,也赶跑了北元。
  丰臣秀吉自认为不比常遇春等人差,况且自己还拥有战意正盛的大军三十万,加上自身的出色指挥,可不就是指哪打哪?
  事实上,丰臣秀吉至少在概念中,是具有攻打大明的实力的,经历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洗礼,日本的军队是真正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并非如很多人说的,日本战国时代的战斗只是村落械斗而已。
  但是,概念中始终是概念中,打战不是斗殴,容不得半点假设。3、对自身战斗力的自信和大明的轻视
  古时每个朝代的军队,在乱世时,往往战斗力爆棚,逮谁灭谁,但在国家稳定后,进入和平时代,军队就会逐渐松懈,战斗力也会随之下降。
  当时的明朝,就面临着这种情况,除部分部队战斗力还保持在正常水平外(如戚家军),大部分的大明官兵,已经沦为战五渣的存在。
  因此,东南的倭寇问题,就让明朝十分苦恼,与之战斗,有胜有败,终年不息,为此,大明还曾向日本下诏书,要求日本的大名约束自己的部下,以减少倭寇犯境。
  大明的反应,让丰臣秀吉敏锐的意识到,曾经逮谁灭谁的大明,似乎已经不堪一击了,再加上丰臣秀吉仅仅用两个月,就攻占了汉城、平壤,更让丰臣秀吉觉得,自己击败大明,一定没问题!
  另外,丰臣秀吉对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也是极具信心,手下猛将如云,包括"雄武英略"之称的岛津义弘、"沉默的武将"上杉景胜等,同时自己也是"战国三杰"之一,再加上德川家族,以及数十万能征善战的日本士兵,别说踏足大明,就会统一世界都没问题。
  还有就是,当时日本的军队,已经装配了威力强大的火枪(火铳),在丰臣秀吉的训练下,组成了一支特有的"铁炮队",并且,在多次与明军的小规模接触战中,丰臣秀吉发现,自己的火铳威力远远高于明军,这就给了他更大的信心。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最为最早发现火器在战场上运用的明军,此时还在原地踏步,明军所装备的,还只是快枪、神机枪和三眼铳等,较之日军,射程近,精度差,在朝鲜战场上,明军就因此吃过日军的大亏。
  大明如此"不堪一击",自身实力"如此强横",武器装备又先进不少,丰臣秀吉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认为自己一定以及确定能打下大明,尤其在攻占汉城,取得了前期的胜利后,丰臣秀吉连迁都北京都提上日程了。
  但打脸来的如此之快,万历皇帝接到朝鲜求援入朝抗倭后,以"勿遗子孙疆患"为令,力排众议,派遣大军入朝,经过大明将士浴血奋战,终于将丰臣秀吉打回了原型。
  此战,是丰臣秀吉由盛转衰的重要战役,战后,丰臣秀吉身死,原本可以成为日本第五大姓氏的家族,也灰飞烟灭,德川家康为报复丰臣秀吉,将其家族一万多名成员屠杀一净,其中,包括丰臣秀吉不满十岁的孙子。
  人总要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代价,曾叫嚣着征服大明的丰臣秀吉,彻底失败!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答:在16世纪末震惊东北亚的"万历朝鲜战争"里,叫后世多少读者深感不可思议的,就是战争发起者——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那疯狂的战略计划。
  丰臣秀吉的"战略计划"有多疯狂?别看战争主要在朝鲜半岛打,但"朝鲜"在丰臣秀吉眼里,只是一个小目标。号称"梦日而生"的他,满怀着"三步走"的"征服世界战略":第一步先灭掉朝鲜,第二步以朝鲜为跳板灭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则要把宁波当"自留地"。然后还有第三步:挥师南下,吞并印度大陆,让日本称霸世界。要看这计划,就算"灭掉大明",也只是丰臣秀吉"人生目标"里的一部分……
  而且对这疯狂计划,丰臣秀吉及其"团队",都是信得十分认真:比如他的养子丰臣秀次,原本都自称厌倦了战争,没想到丰臣秀吉一句"只要打下北京,你就是关白(宰相)",接着就让这"好儿子"兴奋得如打了鸡血,拍胸脯表示要冲锋陷阵。
  丰臣秀吉的其他"铁杆"们也是跟着兴奋:比如加藤清正,张口就给丰臣秀吉要二十座中国县城,龟井兹矩则是看上了浙江台州……仗还没打,这帮人就已经商量着分中国的土地了。
  那么问题来了,丰臣秀吉一伙人,这群刚刚统一日本的"战国精英",会想到如此不靠谱的计划,而且还信到如此虔诚?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观"问题,16世纪的日本,早已形成了"三国世界说",即全世界是由中国、日本、印度三个"中心国家"组成的。其他诸如朝鲜琉球吕松之流,都是围绕"中心国家"的小国。所以先灭中国再灭印度,就等于征服了世界。丰臣秀吉的"三步走",就是以这"世界观"为参考的。
  那么丰臣秀吉,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得到?其实,他的自信,就是来自当时刚刚完成统一的日本,那凶悍的军事实力。
  首先是造船业,在16世纪肆虐中国东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乱"里,那些勾结倭寇的沿海"中国衣冠之盗",也"慷慨"的把中国造船技术"奉送"给日本,从此倭寇的造船业突飞猛进,出现了模仿中国福船,且配备精良火器的"板屋船"与"安宅船",甚至丰臣秀吉发动"征服世界"战争前,日本水师又升级出了"铁甲船",舰队规模也扩充到了七百艘战舰,堪称空前强大。
  而更让丰臣秀吉们充满信心的,更有日军当时的杀手锏:鸟铳。
  16世纪初,葡萄牙船队造访日本,也把当时欧洲先进的火绳枪技术带了来。杀伤犀利的葡萄牙火绳枪,叫倭寇们看得眼珠子差点掉下来,然后就拼命跟风仿制,日本列岛很快掀起了仿制火绳枪的热潮,被称为"鸟铳"的日本火绳枪,以学者王兆春的话说"其性能已超过了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丰臣秀吉发动战争时,日军使用的火绳枪,通常长145毫米,口径19毫米,发射12钱重的弹丸。
  对于鸟铳的威力,16世纪时的明朝名将们,那也是深有体会。比如叫倭寇闻风丧胆的"戚老虎"戚继光将军,就十分推崇鸟铳的威力,认为这款来自日本的装备"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威力"十倍于快抢,五倍于弓矢"。丰臣秀吉的侵朝战争爆发后,即将迎战的明军还做了个"军事试验",试验结果是:日本鸟铳在八十步的射程,能击穿双层棉被,五十步的射程则能击穿四层棉被。明军的各类防御装备,几乎挡不住……
  而日本多年的"战国时代",也让日军的"鸟铳战术"炉火纯青,特别是野战时,手握犀利鸟铳的日军往往采用"三叠阵",冷兵器士兵与鸟铳兵轮番出击,形成犀利杀伤,效果"飙驰电击而前 ",攻击力十分强大。
  而比起这让丰臣秀吉极度自信的军事实力来,同样让他自信的是:被他看做"跳板"的朝鲜,简直是一堆案板上的弱肉。
  当丰臣秀吉做着"征服世界"美梦时,作为"老邻居"的朝鲜是个什么样子呢?此时的朝鲜,正是"李氏王朝"统治时期,乖乖做着大明朝的附属国,整个朝鲜王国,上下一片文恬武嬉,账面上的军队有二十三万人,却多是些废物兵。朝鲜朝堂上党争成风,"东人党""西人党"掐个不停。对身边这磨刀霍霍的日本,更是满脸茫然无知。这么个"弱鸡"的对手,自然也叫丰臣秀吉们的必胜信念,涨到了爆棚。
  就连丰臣秀吉的"老对手"德川家康,在"侵略朝鲜"这事儿上,都和丰臣秀吉高度一致:"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
  而当1592年,丰臣秀吉的二十万日军和七百艘战舰猛扑朝鲜时,朝鲜王国的表现,竟比日军想象的还要"弱":面对日本舰队,朝鲜尚庆元道左水使元均二话不说,打都不打就把麾下一百多艘战船凿沉在海里,直接废了朝鲜海军。朝鲜军队重兵把守的东莱城,一个时辰就被日军拿下。战争打了不到二十天,朝鲜王京汉城沦陷,战事持续没一个月,朝鲜"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几乎被日军一线平推。
  如果对照地图,复盘历史的话,假如日本侵朝时,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王朝置若罔闻,那么毫无还手之力的朝鲜王国,沦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当日军侵朝的消息传来时,明朝朝堂上主流的声音,一度就是"不救朝鲜"。倘若朝鲜真如当时丰臣秀吉们计划的那样被"速战速决",那么接下来必然出现的情景,就是二十万日军水陆并进,越过鸭绿江直扑辽东半岛……
  倘若这一幕真的发生,日本能不能"拿下北京"俩说,但明朝的东北边境,必将经受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战。而这,也恰恰是丰臣秀吉"以朝鲜为跳板"的计划。
  看过这个对比,就知道1592年,一生槽点满满的万历皇帝,那"欲安中国,必守朝鲜"的判断,着实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历经两次"入朝作战"终于完胜的明军,意义不止是拱卫了边陲拯救了朝鲜,更打出了东亚海洋上三个世纪的和平。万历皇帝诏书里那一声"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正是明朝军队,无可争议的一场荣光。
  参考资料:马伯庸《帝国最后的荣耀》、拒绝暴力义辉公《日本人的"三国"观》、顾汉松《世界五千年》、张宏杰《日本统治世界的幻梦,是自大还是自卑?》、武晓燕《明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初期的几个问题》、王兆春《世界火器史》、梁晓天《倭寇战争全史》、鹰扬铳手《话说棉甲真的能防弹?》
  丰臣秀吉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了大明。
  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是根据山中长俊(丰臣秀吉亲信,当时的万户大名)的记载,九州之役结束后,丰臣秀吉曾将入侵明朝的构想具体化。
  ①:先派兵占领朝鲜。
  ②:他自己渡海至明朝,进驻宁波,随后占领东南亚和印度。
  ③:派养子丰臣秀次占领北京,委任他为中国的关白(相当于丞相),统治中原地区。
  ④待中原统治稳定后,将天皇一家人也移至北京,交由丰臣秀次监视 。天正20年(1592年)5月18日付関白豊臣秀次宛朱印状では高麗の留守に宮中を置き、3年後に天皇を北京に移し、その周辺に10カ国を進上し、秀次を大唐の関白に就け、北京周辺に100カ国を与えるとした。また秀吉自身は北京に入ったあと、天竺(インドの古称)や南蛮(ヨーロッパや西アジアまでを射程にいれていたともいう)の征服のために寧波に移るとした。
  证据二来自《明史》。
  据《明史·神宗本纪》及《明史·萧彦传》的记载:丰臣秀吉出兵的前一年,曾派人给朝鲜国王李昖带话,说自己要进攻明朝,希望朝鲜能借道。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秀吉致朝鲜国王书》
  在给朝鲜国王带话的同时,丰臣秀吉还遣使到当时的琉球、越南、老挝、菲律宾(当时是西班牙殖民地)、泰国以及印度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果阿(葡萄牙殖民地)等国家或地区,向当地统治者示威,要求他们对自己俯首称臣,帮助自己打明朝。
  不过各地的统治者收到通知后,都没有搭理丰臣秀吉。
  其中朝鲜国王和琉球国王尚宁,均拒绝了丰臣秀吉的要求,并通报给明朝,说明了丰臣秀吉的狼子野心。
  统治泰国的纳黎萱大帝接到丰臣秀吉傲慢的国书后,大怒,向明朝遣使,表示愿意派大象军团协助大明抗击日本。只是当时的缅甸东吁王朝入侵泰国,加上明朝两广总督萧彦反对。所以这事才没能落实。日本躏朝鲜。会暹罗入贡,其使请勤王,尚书石星因令发兵捣日本。彦言暹罗处极西,去日本万里,安能发越大海,请罢其议,星执不从。既而暹罗兵卒不出——《明史》(卷227)
  另外,朝鲜的《李朝实录》也能证实当年丰臣秀吉对周边国家发出过威胁警告。
  综合中日朝三国的记载可以看出,丰臣秀吉当年确实有灭掉大明的想法。而且,他不仅仅是想灭了大明,他还想一统东南亚,把势力范围扩大到印度。
  这人可谓是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至于说丰臣秀吉为什么这么狂妄,表面上看,确实匪夷所思。但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
  因为你想,但凡对中国国情有一定了解的正常人,也不可能想出自己跑去宁波坐镇,让养子统治北方中原的方案。除非这个人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缘格局,是一点也不了解。
  而且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是南京。次之,是杭州。宁波当时只是明朝与日本做贸易的口岸城市而已。要打印度,他至少也是坐镇两广。而他却设想坐镇宁波。这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也不知道广州是明朝与南洋的贸易口岸。对外面的世界只是一知半解。
  或许,他当时通过在中国的日本人和西方耶稣会,收集了一些中国的情报。但这些情报显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比如日本的资料里面就记载了耶稣会曾给丰臣秀吉提供了一份明军战斗力孱弱(也就是东南沿海倭寇最猖狂的时候)的报告。说几十个日本浪人就能横扫南直隶。这种情报也不能说没依据,但很显然,这并不准确。丰臣秀吉并不了解北方精锐明军的战斗力以及装备情况。这导致后来日本军吃了大亏。
  后来明朝出兵,与日军互有胜负,让丰臣秀吉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天真。尤其是第一次平壤之战后,丰臣秀吉明白,自己吞并明朝的妄想是不切实际的。于是,他在事实上放弃了进攻中国,转而与明朝谈判,妄想与明朝平分朝鲜。
  当时的朝鲜按照日本人的核算,总石高大约在800 1200万左右。平分朝鲜,丰臣秀吉也可以分到400 600万石的利益。这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他可以拿这些土地缓解日本内部的派系矛盾。
  然而,明朝并不想搭理丰臣秀吉。一直是以非常强硬的态度逼其退兵。
  后来丰臣秀吉的下限是一再调整,先是从保朝鲜到平分朝鲜,再到朝鲜不要了,只希望明朝开放堪合贸易。暗示明朝,只要大明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他就退兵。
  可问题在于,大明压根不想谈。直到丰臣秀吉病死,都不想和谈。当丰臣秀吉死后,大名们都忙着回去抢地盘,侵朝日本军也就老老实实的拆城,撤军回国了。
  丰臣秀吉的一生,一言以蔽之曰"屌丝逆袭"。
  在日本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日本社会的底层人士有着秀吉情结,日本企业界也对丰臣秀吉的成功历程多有研究,运用到企业经营里。如果不处在日本那种等级社会中,很难理解丰臣秀吉在日本社会里的象征意义。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三杰,出身寒微,原本只是尾张国的一个足轻(日本战国军队里最低级的兵种)。他是尾张国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农,连一副铠甲都凑不齐,因此连个低级的武士都混不上,按照中国俗语说的,只能算是一个"帮闲"的。
  由于战国时代的日本战争频繁,而大名们的土地有限,人口更是不多,因此各地大名就纷纷执行了"兵民合一"的兵役制度。有这些散落在乡间的武士们带领,在领主们要作战时,就带着一帮农民,抬着武器出战。这样的一帮乌合之众,往往看着阵势颇为吓人,却往往几十个骑兵就能将上万农民兵给冲散——这在日本被当成一些"赛张飞"等猛将的传奇战绩,不过从这些士兵们的组成来看,取得这样的战绩实在难以称得上是奇迹。丰臣秀吉很不幸,他的身份就是这些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甚至在年轻的时候都没有资格冠姓,在结婚后才有了第一个姓"木下",叫做木下滕吉郎。
  (丰臣秀吉的正妻宁宁)
  即使如此,作为底层士兵的丰臣秀吉经常被人叫做猴子。
  那这个尾张国有多大呢?不幸的很,尾张国也很小,是在濑户内海边缘上的地方藩主,面积大约占本州岛1/50。当时的日本,势力比尾张国强大的,没过一百,也有五十。
  可是幸运的是,这个尾张国的领主,是日本鼎鼎大名的织田信长。
  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从镰仓幕府以来,逐级封建制度成为日本的立国之本。将军在京都附近有京畿之地作为直辖,而那些偏远地区就都交给将军的子侄外臣,分封出去把守。有一个专有的官职来称呼这种封建关系,叫做"守护"。一个守护管辖的土地有多大呢?以日本最后一个封建武士政权——德川幕府来比对。当时的德川政府占据了京畿附近本州岛的1/4的土地作为直辖,大约是关东平原和濑户内海地区,其他的日本领土就分封给了270多个大名。如此算下来,平均每个大名治下的土地,不足1000平方公里,也就相当于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中等县的大小,人口大多在5-50万不等。这些大名们到了地方,也要分封他们的武士去管理乡村。
  (尾张国就是浅蓝色的织田信长)
  日本的这种封建制度,像极了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唯一不同的是日本的将军在名义是只是天皇的官吏,是不能够世袭的,至尊的权力掌握在天皇手里。但在实际上,至强的实力却掌握在将军手中。将军和武士阶层的结合,垄断了日本政权。他们世袭罔替,成为了日本的贵族。这种封建制度执行的太久,以至于影响到现在,日本依然是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一个普通的贫民百姓,要想能在日本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约在明王朝的"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同时,日本也发生了"应仁之乱",出现了南北朝,起因是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使得日本大名纷纷站队。打了几十年后,谁也没有灭掉谁,却把日本延续了500年的封建制度给搅扰混乱起来了。
  战争是打破旧制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凭借着战争胜负和军功,原有的世禄体系不得不稍作让步,留给底层百姓一个依靠军功上升的通道。日本的一些"守护大名"子孙不肖,在纷乱的世道中,不能守住祖宗的家业,一些地方豪强趁势崛起。在短时间内,这些地方豪强要么杀死了原来了"守护",要么驱逐了他们,然后自领一国之政。
  礼崩乐坏,即使大名们的"家法"也难以遏制这样的趋势,室町幕府也就坡下驴,承认这些个既成事实。由于这些新崛起的豪强没有贵族的血统,因此他们被称为"守护代",意思是"代理守护"。
  如果以中国东周时期的政治经验来看,这种情形如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权臣凌主的现象,昭示着原有的社会秩序即将全面崩毁,一个更大的乱世呼之欲出。然而,不管怎么乱,世道最终还是会安静下来,形成一个新的平衡。这个新形成的平衡的基础,必然是武力作为后盾,文治作为内核。
  (织田信长上洛时版图)
  然而,在1530年代,这样的局势并不明朗,战国天下纷纷攘攘,越来越多的贵族世家在战乱中一战灭国。由于这些世家们世代联姻,彼此打断骨头连着筋,因此也有很多世家在失国之后,托庇于其他大名。这样的情形,在织田信长崛起成为最强的大名后,发生了改变。因为织田信长攻灭了其他大名后通常会为了杜绝这些世家的政治影响力东山再起而发布斩草除根的命令,让他手下家臣去执行。
  织田家族是尾张国的守护代,原本是当地的豪强。这个尾张国,实在太小,是一个临近海边的小国,在他的北边是一个比尾张国大2倍的美浓国。当时的日本也流行一句谶言"得美浓者得天下"。因此,织田信长在20多岁继承家主后就将他的侵略目标瞄准了美浓国,先是政治联姻,然后趁着美浓领主去世,起兵攻打,一番苦战之后,才得偿所愿。织田信长得到了美浓国,喜不自胜,立刻把大本营从尾张国迁移到了美浓国,修了一个新城"岐阜",刻了一块印章"天下布武"。
  (织田信长信奉日本传统的物哀文化)
  岐阜,是借指周文王迁都岐山最终攻灭殷商而有天下;天下布武,则是要以武力争夺天下,建立武人政权。织田信长的野心勃勃,显露无疑。
  在一场与朝仓军的战斗中,织田信长几乎要被朝仓军反杀。在紧要关头,织田信长遍询诸将,有谁可为殿后?没有一个人敢留下来殿后。因为只有500人的殿后士兵,却要面对盛怒而来的3万朝仓士兵。这几乎是有死无生的战斗,因此没有人愿意去。
  织田信长的盟友松平家康站出来说,既然没有人愿意留下来,就让他来舍生取义吧。这个松平家康就是后来的德川家康。
  织田信长很是愠怒,因为松平家康与织田信长是平等的盟友关系,这等于是在盟友面前出糗了。这时,木下藤吉郎站出来,表示愿意为主公分忧,承担这样的任务。这场战斗结束后,木下藤吉郎没有死,由此被织田信长看重,逐渐成为领军作战的重要将领。后来,织田信长给他取了"羽柴"的姓,他又开始叫做"羽柴秀吉"。
  (姓木下时的丰臣秀吉)
  此后,织田信长南征北战,纵横捭阖,势力越来越大,连在京都坐镇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昭都要借助他的势力来维持统治。此时的织田信长的政治理想有点像曹操在邺城建立的"霸府"政治,织田信长平时的作为也颇为霸道,这也为织田信长的悲剧落幕——本能寺兵变埋下了伏笔。
  羽柴秀吉在织田信长被害于本能寺后,带兵回援,用了三年时间逐渐压服了各地不服从的织田家臣,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大本营——伏见城。当时的基督教传教士看到了羽柴秀吉的城市后,大为感叹,说在欧洲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宏大规模的城市。这个伏见城又被称为"伏见桃山城",织田信长的大本营被称为"安土城",因此,日本历史上的织丰时代又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
  羽柴秀吉在1585年当上主公,其后一年,他要求天皇赐给"丰臣"的姓,此后才被称作"丰臣秀吉"。他基本延续了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政策,经过6年奋战,终于在1591年基本统一了日本。丰臣秀吉从22岁追随织田信长转战日本,经过30多年奋战,到54岁这年,终于功成名就,成了日本最有权势的人。"丰臣氏"也由此成为继"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四大姓氏之后的第五大姓氏。
  丰臣秀吉志得意满,他以自己的施政理想治理日本。
  首先,他下达了"刀狩令",禁止百姓拥有长短刀、长枪、火枪等武器。虽然在这之前,也有其他的武将实施刀狩令,但不像丰臣秀吉的刀狩令那么彻底,而且是属于全国性的。日本当时执行的"兵民合一"的制度,很多农民都有武器。由于农民掌握有武力,所以在当时的日本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宗教同样建立了国家——一向宗建立的一向一揆。"一揆"在日语里是"起义"的意思。由于农民们不堪大名的盘剥,因此在佛教一向宗的组织下,举行了暴动,驱逐了原来的大名,由国人代表和寺院主持领政。一向宗在关东平原一度势力强大,织田信长在有生之年,与一向宗长期敌对。一向宗的强大武力,让丰臣秀吉感到如芒在背,因此收缴民间武器,让日本农民从此失去反抗暴政的力量,用以维护日本封建领主的统治。可见,虽然丰臣秀吉出身贫民,但是他已经称为了日本封建领土阶级的利益代言人了,这与朱元璋称帝后惩治贪官污吏的狠劲儿不一样。
  (日本武士当年也是农民)
  其次,他还进行了太阁检地,对全国土地及物产进行了量化管理,使得政府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更强。太阁是丰臣秀吉给自己选定的官名。经过丰臣秀吉的严格检地之后,每块田地的收获都统计得很清楚,农民具有耕作权,同时必须担负缴纳年贡的义务,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剥削阶级(豪农)从此消失。这在中国汉代就已经完成的"编民齐户"的工作,在日本直到1583年才算开始。
  再次,丰臣秀吉改革了兵制,将兵民不分的兵役制度改革为常备军制,同时把武士阶层全都聚集起来,都居住在桃山城,使他们脱离土地。这种改革,在日本史上被称为兵农分离。这也只有在丰臣秀吉手中才能实现,因为此时丰臣秀吉的一元化统治达到极致,对其属下将领拥有转移封地的绝对权力,从而使相当多武士与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剥离开来。丰臣秀吉进而在入住桃山城以后,要求大量武士离开封地,统一居住在桃山城下町中。从此以后,武士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终于变成了职业军人或者封建官僚。
  (丰臣秀吉让武士都住进伏见城)
  最后,丰臣秀吉还颇有商业头脑,当多数的大名领主还不懂得重视商业与礼遇商人的时候,丰臣秀吉便懂得"算盘优于武器"的道理,丰臣秀吉已经看出以一把枪便能闯天关的时代将不复存在。他在领地内,不断录用一些善于理财的家臣,相对于靠枪闯天下的武功派,这些人则被视为是吏僚派、或是奉行派,在丰臣秀吉的领导团队中自然也会进而带动充满近江商人性格的决策。
  丰臣秀吉的这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不管是削弱民间武力、增强中央财力,都使日本的封建专制制度更为稳固。但是作为一个以盛大的军功为背书的改革家,丰臣秀吉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后之事预做谋划。如同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对太子进行"荆棘之教",丰臣秀吉也在尽力削弱臣下的反抗实力——把武士聚集到城中居住,按月领取俸禄即丰臣秀吉最大尺度的改革,也最容易造成内乱。
  在使武士成为职业军人以后,虽然解除了广大农民的兵役负担,把他们牢固束缚在土地上,只要为领主生产耕种、服劳役,但是大批在乡武士不甘于只以耕种为生,他们以其世代跟随领主出征的功勋为名,强要挤进武士阶层中去,武士数目既多,却又无仗可打,没有更多的俸禄可给,没有新的知行地可分,很多统一政权下的大名藩主为此捉襟见肘,濒临破产边缘。
  (数量众多的武士让政府颇为头疼)
  丰臣秀吉的改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放任武士回乡,等于又陷入了此前战国时代频繁出现的"下克上"的局面,作为最大领主的丰臣家,必然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因此,丰臣秀吉必须要给这些武士提供一条出路。此时的朝鲜,尽管经济与日本不相上下,军事实力却孱弱许多,是最佳的抢劫对象。因此,如果说丰臣秀吉利令智昏,在晚年发动的朝鲜战争是错误的决策,也有失偏颇。这样一个从底层穷苦百姓爬上来的日本第一人,向来以善于吸收众人的智慧著称,不但是盟友的,连敌人的智慧他也吸收,而且他还有很多商人盟友,他怎么可能会做亏本的生意呢?丰臣秀吉的盘算有以下几点:
  一,散落各地的武士对新政的不满会形成地方上的乱源,有必要进行一次战争,逐渐消耗掉这些武士。对于逐渐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而言,这些拥有武力的武士阶层已经成了治理日本的障碍了。因此,让这些武士在发挥人生最后一点光和热,为日本再去获取国外的利益,因此丰臣秀吉发动了文禄庆长之役,在中国史书中称作万历朝鲜战争。
  (明军出兵朝鲜)
  二,征服朝鲜是丰臣秀吉建立更为稳固的统治急需建立的盛大军功。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统一日本的事业,但是并没有遵循他的路线,而是改变策略,先与敌手德川家康和解,并与朝廷接近,以朝廷的名义征讨"逆贼"。丰臣秀吉更倾向于结盟,利用新结盟的大名来冲淡织田家旧臣的影响力。因此,虽然丰臣秀吉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却仍有很多大名掌握有很强的实力,丰臣秀吉的中央集权程度很低,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军阀联盟共治体,他需要用更强有力的军功来证明自己有能力掌控日本朝局。
  最让丰臣秀吉放心不下的是德川家康,这个跟丰臣秀吉的旧主织田信长称兄道弟的大名(德川家康在19岁时与28岁的织田信长建立的清州之盟是德川家康一辈子的政治资源),在织丰政权内部的政治地位、军事实力、号召力和影响力都非同寻常。因此,丰臣秀吉即使成为了日本最有权势的人,也不敢对德川家康下手,反而把妹妹嫁给了他,并派了母亲过去做人质,换取了德川家康的臣服。
  (德川家康在日本很不讨喜)
  丰臣秀吉需要一场更大的胜利,来掩盖住德川家康在织田信长时代的元从之功。但是,丰臣秀吉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将自己更多的嫡系部队投入到了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丰臣秀吉借助战争整顿内部统治秩序的表现之一是在大战发生之前,把立下功劳的德川家康移封到荒凉的关八州,并在周边立了众多的嫡系大名来监视。虽然德川家康以新迁领地,内政事繁为由,拒绝出兵朝鲜,但这对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是一个能够接受的结局。丰臣秀吉实现了削弱德川家的目的,而德川家康不去朝鲜,那么征服朝鲜的功劳就会是丰臣秀吉的了。对德川家康而言,免于远征朝鲜,则是保存了实力,以待将来翻盘。
  其三,借助侵朝战争,可以让这些表面臣服于他,但实则保存了实力的大名投入到对外战争中去,维持联盟统治的政体的同时,还可以一方面削弱非嫡系大名的实力,减少对自身的威胁。丰臣秀吉从大名中最有势力者中联盟组成"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帮助管理国家事务,就是与这些大名们所作出的妥协。
  (文禄庆长之役)
  丰臣秀吉发动战争,自己都把不少嫡系都派去了,其他大名没有理由不派兵助战。虽然计算失误,丰臣秀吉在朝鲜战场损失惨重,但实力还是保留不少,但其他的大名已经完全构不成对他的威胁。可如前所述,丰臣秀吉算千算万,却唯独漏掉了德川家康——可能是德川家康执行的"韬光养晦"的政策骗过了丰臣家的吧。毕竟是三代联姻的关系,而且丰臣秀吉也确实没有想到德川家康竟然能活那么久,在丰臣秀吉去世后,还活了18年。
  其四,丰臣秀吉出身寒微,一生都在拼命地证明自己,在完成日本的统一,并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经济之后,他对自己建立不世功业的自信心膨胀。当时的日本百战之余,不管是军事技术和战列战阵,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是在火枪方面,日本已经走在明帝国的前面。明军能够在野战中多次获取胜利,多赖火炮之威。这给了丰臣秀吉极大的侵略信心,尤其是朝鲜人的孱弱,让日本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到了平壤城,也再一次验证了丰臣秀吉对日本士兵战斗力的判断。
  在战争爆发前的1590年11月,朝鲜使节黄允吉曾出使日本,向丰臣秀吉递交了国书。丰臣秀吉在复函中告知朝鲜方面:
  1、统一天下和异域是上天赋予丰臣秀吉的使命;
  2、要求朝鲜与日本共同征伐明朝并担任"征明向导";
  3、要求朝鲜服属、入贡。
  由此可见,丰臣秀吉并非狂妄,任何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向上攀爬到了如此高的地位,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以至于自负的心态。1591年6月,接受明皇帝册封、奉大明为宗主国的朝鲜正式拒绝了日本"假道入明",即向朝鲜借道入侵中国的要求。于是,日本开始加速备战进程,于1592年至1598年两次发动侵朝战争。
  (碧蹄馆战斗是双方战斗意志的体现)
  从以上的各种内外因,即使侵明不成,丰臣秀吉也不会一无所得。他能够将短暂的军阀联合通过战争维持下去,并且将这种汇报关系形成事实上的上下级臣属关系;同时,大量的闲散武士的丧生,也让日本断绝了再次武装叛乱的根源。从丰臣秀吉家的统治来说,众多大名们实力大损,已经不能够威胁到丰臣家的统治了。
  除此之外,日本也不是贸然发动侵朝战争的,他们做过情报调查,认为朝鲜武备不修,明帝国内患严重,在东南、东北、西北、西南都面临着平叛的压力。因此,他可能会认为明帝国即使有心援助朝鲜,也无力在朝鲜有所作为。
  有此内外部的情报、信息,丰臣秀吉在发动侵朝战争前,是真的相信自己拥有天命统一寰宇的,这也是日本的"大陆政策"的起源。万历皇帝接到朝鲜人急请天兵入朝抗倭,万历皇帝以"勿遗子孙(边)疆患",力排众议,派遣大军入朝,与日军鏖战经年,终于将日本的"战国精英"打回了原型。
  (丰臣秀吉死后的日本封建领主)
  文禄庆长之役成为对丰臣秀吉一生功业的致命打击,使得他一生功业化为乌有,身死而族衰。丰臣本可以成为日本五大姓氏之一,却二代而终,至今在全国不过40人姓"丰臣",与其他大姓不能同日而语。而这40人也没有与他有多少血缘关系,他的这一支人,最终彻底没落——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悲剧英雄。他的嫡系在大阪城被德川家康一次收割了14000个首级,连年仅8岁的孙子国松丸都没放过。
  丰臣秀吉死后曾被赐予丰国大明神,但家康灭了丰臣家后收回了大明神封号还不算,还派人爬上京都的东山阿弥陀峰,摧毁了丰臣墓碑。
  大明算什么?丰臣秀吉当时的理想是征服中国,占领印度,称霸亚洲,建立亚洲大帝国。
  我们现在可能觉得丰臣秀吉的这种想法有些荒唐。但是在丰臣秀吉看来,这样的目标未必不能达到。甚至可以说,一定能够达到。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丰臣秀吉从一个最底层的浪人开始,一路打拼,到最后实现统一全日本,身任最高统帅(关白),这让他有足够的自信。
  (丰臣秀吉剧照)
  从个人经历来看,丰臣秀吉小时候受后父虐待,被撵出大门,后来去给人家担任提鞋的仆人,此后到织田信长家混饭吃,后来成为织田信长东征西讨的一员大将。最后当织田信长被部下谋害后,他利用自己出众的作战能力,和出色的外交手段,取代了织田家族,臣服了德川家族、柴田家族等一众大军阀,最后又征服了四国,统一了日本,成为关白,这简直就是人生奇迹。有这种人生奇迹的人,在他的心中,肯定是觉得天下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因此,征服中国称霸亚洲,那也是能够实现的。
  从日本历史来看。日本战国时代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历史,其中各大家族之间杀伐吞并,有多少大名(各大家族之首,相当于中国的诸侯王)雄心勃勃想要统一,最后又败下阵来,不得不切腹自杀。谁也没有实现统一的目标,而丰臣秀吉实现了。他改变了日本的历史,他就如同中国的秦始皇。既然丰臣秀吉觉得他可以改变日本的历史,他当然觉得可以改变朝鲜的、明朝的,乃至亚洲的历史。
  第二,从中日交战史来看,丰臣秀吉也有足够的自信。
  虽说中日第一次在唐朝初年的交战,日本失败了。但是此后有两次交战,让丰臣秀吉认为,打败明朝并非不可能。
  (万历援朝战争图片)
  一是元朝忽必烈曾两次进攻日本,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要知道,能够打败世界的成吉思汗家族,竟然都打不赢日本,日本在世界上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二是明朝曾在沿海和日本进行过多年的小规模战争。虽然在以戚继光为首的明朝将领的带领下,战胜了日本。但参与作战的日本人,不过是一些日本浪人,日本商人,差不多相当于海盗,而且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就算这样,也让明朝很伤头皮。丰臣秀吉认为,如果日本举全国之力来和明朝决战,明朝还会是对手吗?
  第三,明朝和朝鲜多年不打仗,朝政腐败,不是久经沙场的日本军队的对手。
  当时朝鲜的国王李昖政权,重文轻武,战备松弛,将士多年不知兵,完全缺乏打仗的历练。这一点,丰臣秀吉是看得很清楚的。
  明朝的情况,和日本差不多,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朝中文官集团忙于勾心斗角,边境上建州女真蠢蠢欲动,但是还未发生战争。可以说,一切都处在风雷震动之际。丰臣秀吉认为,只要他振臂一呼,明朝江山很快就会土崩瓦解。
  第四,日本最低的目标,至少是可以拿下朝鲜,并以朝鲜为跳板,谋夺明朝。
  就算一时半会儿打不败明朝,一战而获得朝鲜,是一定的。只要日本获得了朝鲜,再把朝鲜这块根据地巩固下来,然后以此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容易的。所以我们看见,当丰臣秀吉带着20万兵力,一个月之类占领朝鲜大部分城市以后,他都迫不及待地想迁都到朝鲜了。他想以朝鲜为根据地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明朝与日本大战图片)
  但是,丰臣秀吉实在是小看了明朝版图究竟有多大,其经济实力究竟有多雄厚,其军事实力究竟有多强大。丰臣秀吉对这些,基本上没什么概念。以至于明朝只是出动了7万兵力,自带粮食,都打赢了这场战,并且丰臣秀吉的江山,也像秦始皇的江山一样,二世而亡,日本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德川幕府时代。
  (参考资料:《大明帝国抗日史》)
  按照丰臣秀吉的一系列表现来看,他当时是真的觉得,自己宇宙无敌,可以灭掉大明以及打遍东亚无敌手的。
  日本战国时期,各地大名混战,虽然大名地盘不大,交战规模相对来说也是较小,但是想要完成基本的统一,也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从天正十三年(公元1585年)开始,丰臣秀吉开始了他基本统一日本的过程。
  同年,丰臣秀吉攻打四国的长宗我部氏,随后又平定了杂贺众,紧接着又消灭了佐佐成政,至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年),已经成为了关白且正式改称丰臣秀吉的他发兵九州的岛津氏。此后,直到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消灭后北条氏后,丰臣秀吉以联姻手段暂时稳住了德川家康 使得当时的整个日本,基本上达到了统一的状态。
  丰臣秀吉在日本的功绩也是在此时达到了极点,所以,他的狂妄自大,也是出现了,在他看来,日本的战国时代,历练了很多能征善战的士兵,以此纵横天下,战无不胜,故而,他将自己的目光瞄向了大明。
  大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五月,丰臣秀吉便是因为国内地盘太小不够分封,为了缓解日本各大名的矛盾,决定向外扩展,于是,一个月后,他便是派遣宗义智前往朝鲜,宗义智的任务很简单,一方面刺探一下朝鲜的虚实,另一方面向朝鲜试探一下,宗义智递上了丰臣秀吉给当时朝鲜国王宣祖李昖的国书,国书中写道: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我日本国各地,长久处于纷乱,法度不行,纲纪错乱,妨碍统一,这样的局面我丰臣秀吉相当的愤慨,于是我不辞辛劳,亲自披坚执锐,一顿东征西讨,扫平了六十多个诸侯。"
  "嗨,我丰臣秀吉就是个粗鄙的人,可是,当我母亲怀我的时候,却是梦到太阳入怀,占卜的人说这是大吉之兆,日光照耀之处,谁都干不过我!所以我百战百胜,现如今我日本国内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帝都的繁盛程度,前无古人,人这一辈子啊,谁能活一百岁?怎么能不趁着有限的时光干点大事而郁郁无所作为呢?"
  "所以,我决定了,明年我想从你们朝鲜借个道,去收拾那边的大明,让大明的四百州全部都服从我的教化,将我的王政施行万年,这是我丰臣秀吉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了!老哥,等我发兵那天,你就与我军营相会,给我做个先导吧!"
  这封国书丰臣秀吉在大夸特夸自己的同时,更是威胁了朝鲜一次,可是,当时朝鲜看到国书以后,压根就没当回事儿,在他们看来,这不就一二百五吗?理他干什么呢?
  但是话虽如此,朝鲜还是消停的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大明,可是大明也是没有过多的重视,因为那边宁夏的哱拜哱承恩父子有点不老实,所以大明的注意力自然转移到了西北九边。
  而在受到朝鲜的拒绝后,丰臣秀吉也没闲着,紧接着便是开始了全国总动员,经过大半年的准备,至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三月,丰臣秀吉调动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三十万陆千二百五十人!
  而后更是直接派遣十五万八千七百人分为九个军开始对朝鲜发动进攻,事实证明,朝鲜连战五渣都算不上,四月十三日,日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壹万捌仟柒佰人从釜山登陆,仅仅十九天后,朝鲜都城王京陷落,又三十三天后,平壤陷落,朝鲜全国八道丢失,国王李昖狼狈逃窜到义州,说啥也要来到大明的怀抱,大明要是不管自己,自己就不走了!
  而此时,丰臣秀吉侵朝战争开始还不到三个月,便是取得了这样的战绩,使得丰臣秀吉再一次自信心爆棚,因为他连下一步规划都是试想好了。
  丰臣秀吉想让宇喜多秀家来担任日本关白,自己的养子在北京周围担任中国的关白,而他自己则常驻宁波,然后继续发动对东亚各国的战斗。
  再加之入朝第一波明军祖承训部作战不力,使得丰臣秀吉再一次将明朝的实力与决心看扁,他对于大明的认知,来源于倭寇扰乱的嘉靖朝以及日本曾与明朝贸易的一些消息,例如,丰臣秀吉但凡真的了解明朝,也不会说自己要占据宁波。
  就这样,直到大明出兵后,丰臣秀吉才认识到了自己大错特错了,直到六年后他一命呜呼的时候,也许他还是妄想着自己能够拿下大明,不过,他不可能,任何日本人,也绝对不可能。
  总之,这个从底层崛起的一代日本枭雄,错误的估计了大明的实力,过高的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将他的白日梦诉诸在了史料之上,可以说他是一个英雄,也可以说他的狼子野心,只不过是一个笑料而已。
  个人以为:丰臣秀吉之所以发动侵朝战争 ,叫嚣以朝鲜为跳板,灭掉明国固然是其狂妄的性格因素使然,但并不能就此认定他一定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这其中还有其他原因的作用。
  古代日本虽然有上千年学习中国的历史,但其实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并不完全一样:中国古代是皇权独尊,一个人无论出身高贵与否,如果受宠于皇权就有可能像韦小宝那样平步青云,事实上中国的科举制本身就是中国皇帝提拔寒门士子打击贵族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方式之一,所以在中国虽然存在贫富分化现象,但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日本在这方面和中国截然相反——古代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不存在像中国的科举制这这种供寒门子弟晋升的渠道,当时的日本说白了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偏偏丰臣秀吉是一个例外——以一介布衣平民跃升众多的诸侯贵族之上,他几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考虑到日本森严的等级制他的成功上位其实比朱元璋还难。
  正因为如此,丰臣秀吉在早年打天下的过程中内心其实一直潜藏着深深的自卑感,当他成功上位后这种自卑感依然存在,只不过更多的是以一种盲目自大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正是在这种自卑感驱使下丰臣秀吉认定自己必须做出一番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才能真正压服那些表面上归顺自己其实内心对自己鄙视不已的诸侯贵族们,况且丰臣秀吉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而不是像诸侯贵族一样继承自祖先,这固然说明其能力过人,当秀吉故去后没有贵族血统的丰臣家族又凭什么继承秀吉打下的江山呢?恐怕要在日本这样等级森严的国家立足都难。在秀吉看来:虽然自己以一介布衣平民统一日本执掌大权已是一番伟业,但毕竟之前也有人做过,算不得旷古烁今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凭自己统一日本的功业足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压服诸侯贵族,但自己死后他们不会听命于丰臣家族。
  丰臣秀吉身处的日本战国时代正赶上世界范围内的大航海时代,秀吉自己独立打天下之前的旧主公织田信长和西洋传教士多有来往,也许就是这时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来还有着广袤的世界,于是一个充满野心的计划在他的心中渐渐酝酿:征服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入侵中国,然后南下征服南洋、印度,这个计划奠定了日本之后两百余年侵略东亚大陆的整体基调。在秀吉看来:凭借如此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别说压服诸侯贵族,就算是改变日本等级森严的贵族分封体制,构建以丰臣家族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也未尝不可。
  当然秀吉能以一介布衣平民的身份统一日本必有其过人之处,在发动战争前他也并非没衡量过双方的实力对比,不过此时秀吉对自己统一日本的功业沾沾自喜已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于是他把自身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无限放大,而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劣势和对方的优势。在他眼中看来:日本无论疆域、人口都比朝鲜大上几乎一倍,况且朝鲜承平两百余年,一向是个文弱国家,而日本刚从战国乱世走出,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当然一旦开战,明朝有可能会支援朝鲜,这点丰臣秀吉也估计到了,但在他看来:明朝只是外强中干——为应对北方的蒙古、女真部落和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已经疲于奔命,此时宁夏和贵州播州的土司势力也正密谋反叛,缅甸也屡屡骚扰云南边境,这些问题确实都客观存在,但在丰臣秀吉眼中都被无限放大,因此他认为:明朝无力干预朝鲜战事。
  最后丰臣秀吉其实是做了几手准备的:如果能顺利征服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征服明朝最好不过;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与明朝议和瓜分朝鲜也不是不行;如果连朝鲜都拿不下也没事,毕竟丰臣秀吉只是通过对诸侯贵族的强势压服从形式上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各路诸侯贵族都有自家的军队,如今正好调他们去朝鲜战场当炮灰,打赢了就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征服朝鲜、明朝;打败了就趁机削弱国内诸侯贵族的势力,巩固丰臣家族的统治。这样看来对丰臣家族而言怎么着都不亏,可惜丰臣秀吉看似完美无缺的计划千算万算漏掉了德川家康,最后正是这位被漏算的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死后篡夺了丰臣家的江山。
  丰臣秀吉是真的以为可以灭掉大明,而且没疯。
  倭寇从元末就开始有了,明朝比较腐败,打击倭寇打的很艰难,当时沿海居民和军队都害怕倭寇,有了恐惧心理。
  1561年戚继光基本消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但直到1624年丰臣秀吉发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盗行为禁止),倭寇才基本消失。
  后来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打算海外扩张。因为当时倭寇就足够让明朝疲于应付,而且丰臣秀吉还问过一个到日本的中国人,这个中国人在中国不得意,把明朝那是一顿损,说明朝军民见到倭寇就望风而逃,不堪一击,而且政治腐败。丰臣秀吉一听,非常高兴,打心里蔑视明朝。
  于是丰臣秀吉要求朝鲜让出道路来,并一起去攻打明朝,然后就有了万历朝鲜战争。战争期间,因为某个小人物在明朝和日本之间的忽悠,明朝还和日本进行了谈判,但这个小人物对明朝说一套,对日本说一套。丰臣秀吉提出的和谈条件是:
  1. 迎大明公主为日本天皇后;
  2. 发展勘合贸易;
  3. 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4. 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
  5. 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
  6. 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
  7. 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从这个和条件就可以看出,丰臣秀吉是以一个战胜者的姿态来和谈的,赢取明朝公主,割占朝鲜一半领土。所以丰臣秀吉开战时是真的以为可以灭掉明朝的。
  丰臣秀吉认为自己能灭掉大明。他预备攻下大明后,坐镇宁波,攻打印度。就是"尽量把大明纳入版图之内",然后"尊圣意,占领天竺印度"。当时日本人相信"三国世界说",觉得世界只有中国印度日本三个大国,其他国家都是这三国的附属国。所以丰臣秀吉的目的是一统"三国",征服世界。由于没有大明地图,在丰臣秀吉的认知中,大明疆土很小,比日本大不了多少。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时代,日本经济发展很迅速。他开掘了佐渡的金山,独占矿业的利益,同时大力发展堺及博多湾的对外贸易,从中获得大笔税金。他又在交通枢纽建立城市,发展国内贸易,又在大阪城修建仓库大量储存金银,对一切开支进行严格管控。他进行了"太阁检地"运动,把岛内的土地、人口统计清楚,取缔了领主对农民的层层剥削,以法律形式保障小农的永久耕作权,以此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对待工商业方面他推行乐市乐座制度——废除行会、开放市场。当时世界正处在大航海时代,丰臣秀吉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改革,让他有稳定的白银储量,可以支持小范围的战争。
  当时的日本,军工业发达。日本改进了从荷兰引进的火绳枪,改装成日本鸟铳,实现了鸟铳的批量生产,建立了火枪部队,形成了配套的战术。明朝赵士祯评价:"飙弛电击而前,从容振旅而退。"火枪队不光战术先进,执行力也十分到位,战术素养极高。丰臣秀吉手下的海军规模也不小,他有七百艘战舰和两千多条辅助预备战船,一线军队十五万人,还有十三万人的预备队。日本朝野号称:"以我军之战力,对付明朝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
  日本鸟铳
  丰臣秀吉觉得大明不堪一击。当时朝鲜八道武备废弛,国王李昖重文轻武,朝廷内斗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馀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丰臣秀吉觉得朝鲜是个很好的跳板,大明也是外强中干。打朝鲜,大明未必会救。占领完朝鲜,再以战养战攻打大明,而大明应对蒙古、女真部落和倭寇势力已经疲于奔命,将会不堪一击。
  "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丰臣秀吉觉得日本经济、军事都远胜大明,占领大明也可以给手下更多封地,于是派出使者去朝鲜,要求借道攻打大明。朝鲜拒绝借道后不久,他就开始了对朝战争。
  《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云》:"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
  日本进攻朝鲜图
  1592年3月,丰臣秀吉调动9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至朝鲜,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战争,史称"壬辰倭乱"。5月18日,丰臣秀吉发布了迁都北京准备令。而等待他的,将是兵败抑郁病亡……
  1599年闰四月丙戌,万历以平倭诏告天下: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平倭诏》:"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

奇芭的征兵广告民国二十二年,军阅割据四川,各自扩充部队,争存地盘,因此遍地皆兵,无时不战当时师长司令官之多,有如牛毛。这些号称师长司令官的,手下之兵,有几连者,有数十人者,更有一兵一枪俱无者。李黄埔一期走出的国共名将1924年5月,黄埔军校正式招生,由于此时中国多数地方均处于军阀统治之下,国共双方采取了秘密招生的方式,但仍有大批有志青年纷纷报考。在1200名考生中,正式录取了350名学生,另外怎样做才能让你不被他人威胁控制?5条策略送给你这几年出了很多吸引人眼球的大事件,比如2018年某冰的阴阳合同2020年的某爽的代孕事件2021年某凡涉嫌强奸的事件等等,都是他们的对手拿到了一击致命的证据,才让这些人人仰马翻。这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党的早期组织都是谁主导建立的?党员都有谁?(一)哪些地方率先建立了党组织?哪些人成为第一批党员?1920年2月,李大钊用一辆骡车悄悄将陈独秀从北京送往天津准备坐船南逃。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两人在骡车里正式将建立一个为曾经流行不爱红装爱武装大凡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那一辈人,对当时内地社会风气应该都还记忆犹深。比如,年轻女性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爱红装爱武装。大意是女子们都不喜好整天画眉毛涂口红梳妆打扮,不会热衷穿得红红1950年,宁夏王马鸿逵携7吨黄金赴美,晚年结局如何?民国时期,国民党西北军高级将领马鸿逵有一个宁夏土皇帝的绰号,掌管宁夏军政大权17年,在他掌权期间,疯狂搜刮民脂民膏,敛财无数,犯下了许多罄竹难书的罪行。国民党战败后,马鸿逵携7吨黄盗不走的流沙墓,盗墓贼下去有去无回,结果究竟如何在我们讲解了这么多英雄豪杰的墓,这座墓是最奇怪的,因为它被称为是盗不走墓。在春秋战国时期摸金校尉的老祖宗伍子胥就被盗过,只不过死了好多人,还都成为了墓主人的陪葬品,却依旧没被盗出来刘亚楼临终前,和妻子翟云英说一愿望,翟云英我从不后悔嫁给他前言刘亚楼在1965年病重时,自知不久于人世的他,和自己心爱的妻子翟云英说了一个自己的愿望。图刘亚楼和翟云英合影但是翟云英眼泪婆娑,并没有答应,刘亚楼当时说了什么愿望?为何妻子翟云临终前,刘备还不忘告诫说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引言常山有虎将,名曰赵子龙。智勇可与关张匹敌,其只身救主七十战四将的事迹让人敬佩。正义与英勇共存,柔情与忠义共在,如若生在现代,也是妥妥的一个男神级存在,可就是这样一位将军,为何能成吉思汗只会射大雕吗?成吉思汗,蒙古族,蒙古统一的关键人物,他的传奇故事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毛主席在他的诗词里说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难道成吉思汗只会弯弓射大雕吗?我想成就成吉思汗的首先是他箭1974年四届人大即将召开,毛主席询问周总理傅崇碧到哪里去了?1974年,四届人大将要召开之前,为确保大会能够顺利进行,周总理整理好资料,来到长沙,向毛主席汇报相关工作。周总理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他汇报时,毛主席一直安静地坐在案桌前,用一种
毛主席称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回了句什么话?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也正是仰仗这样强大的民族,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居乐业,才能不断进步学习。对于后辈的我们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在人的一生中三国中刘备开始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什么建蜀后就听不进去了?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自此之后,很多君主为了寻访招揽人才,都以此为楷模。而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而感动,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李善长被杀时已近八十岁,朱元璋却将其斩草除根,怎么就不放过他喜欢历史的人,一定对明朝不陌生,这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朝代之中,算是比较精彩的一个,至今为止发生在明朝的很多故事都让人回味无穷。提到明朝,有个人物是不得不提的,朱元璋,此人即使到穿越时空古罗马对战大秦帝国,谁会赢?玩的就是历史古代军队指挥体系,古罗马VS大秦,你们认为谁更强?一般对古罗马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罗马军团是棋格化的指挥体系的,其士兵的职业化程度也是相当高,这样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认巴基耶夫中亚第一个逃亡的总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不管放在何时,都不会过时。人民才是组成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从来不分离,不过,如果哪个领导人家国不分,任人唯亲,那他的失败,将是可以预见的。哪怕是陈赓第四纵队究竟多厉害?下辖兵力达5个旅,旅长后来都成了军长1946年9月24日清晨,陈赓大将领导的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全歼天下第一旅,生擒国民党中将旅长黄正诚的消息传遍全军。第四纵队再一次用实力捍卫了最强纵队的军队地位。其实第四纵队的赫赫战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放火箭?鲁肃多亏没放,诸葛还藏了一计东汉末年因为朝廷威信力下降,天下各个州郡的诸侯们纷纷拥兵自重。曹操以挟天子令诸侯的理念迎接汉献帝到许昌建都,凭借战略上的优势挑动诸侯们的矛盾,让其相互征伐,曹操本人则坐收渔翁之利,1904年的山东烟台,117年前的港城影像烟台,别称港城,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862年,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先后有十七个国家在烟台设立领事或代理领事。本组图片拍摄时间为1904年,正值风雨飘为何秦始皇穿黑龙袍,而后世皇帝大多穿黄龙袍,真的是不敢吗?都说穿衣配色是一门学问,当然,今人在穿衣颜色的搭配上,那是出于美学的考虑。而古代帝王在穿衣颜色的选择上,细心的人会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古代帝王们的穿衣颜色其实也是不同的。难道他们也一组老照片,真想穿越回去看看1979年,新中国第一位可乐饮用者在长城上。1971年4月13日,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友谊比赛,开启乒乓外交。1980年,北京的五个时尚女性。王文澜摄。1985二战老照片美军激战菲律宾战况空前惨烈1945年4月12日,美军第25师的士兵沿着菲律宾吕宋岛北部的BaletePass峡谷边缘发动攻势。他们经过一具死去的日本士兵的尸体,这么日本士兵倒在一棵树下。1945年2月,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