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明朝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如果亲王子嗣太多,封号不够怎么办?

  明朝的郡王,是其宗室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大明王朝宗室金字塔顶尖的亲王,开国之初是二十多位,到了明朝末年由于绝嗣、除封等原因,仍然不过是二十多位。但是由郡王衍生出来的将军、中尉则实在是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为明朝的灭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宗室郡王郡王资格
  郡王的称号,从西晋开始出现。如司马懿第三子司马伷封东莞郡王,第四子司马亮封扶风郡王。到了明代,事事喜欢定规则的太祖朱元璋,自然对宗室事务也要插手一番。对于郡王的资格,老朱做了规定: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次嫡子及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涂金银册、银印。—《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同时对于郡王来说,只有地位最高的那个儿子(嫡长子、嫡子、庶长子,排名分先后)才能袭封郡王,其他儿子都要降一级。并且这个降级是不可逆的,直到最后降为金字塔最底部的奉国中尉。
  郡王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高阳郡王朱高煦郡王封号
  身为郡王,自然要有相应的封号,不然怎么互相区分呢?实际上明代的郡王,其封号也是有玄机的。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洪武朝,由于宗室人数稀少,郡王是真正的郡王。
  比如燕王朱棣的次子高阳王朱高煦,全称是高阳郡王。高阳郡源于东汉,治所在今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非常适合作为燕王儿子的封国。周王朱橚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全称是汝南郡王。汝南郡源于西汉,治所虽有迁移,但一直位于河南,也非常适合作为周王儿子的封国。
  事实上洪武朝亲王诸子的郡王封号,都来自于古代的大郡。除了这两位之外,太子朱标的第三子朱允熥也是封的郡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晋王第四子朱济炫,他庆成王的封号来自于庆成宴。
  庆成王济炫,晋恭王子。其生也,太祖方御庆成宴,因以为封。—《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朱元璋画像(丑化像)
  而在朱棣靖难之后,显然认为老爹用古代大郡来做郡王封号是有后患的。郡名就那么多,用完了怎么办?因此在朱棣手上,各府郡王的封号都来自于封国所属省内的县名。比如陕西境内秦愍王第三子朱尚煜封保安王,保安县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志丹县。山西境内晋恭王第五子朱济焕封宁化王,宁化古城被誉为山西"卧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随着宗室的代代繁衍,对于藩王密集度较高的省份来说,本省的地名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比如山西一省,不但有晋王、代王和沈王这三大太祖系亲王,关键是三支宗室生育能力还挺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晋王一脉的郡王中,出现了安溪王、靖安王这样福建、江西的地名。代王一脉的郡王中,出现了砀山王这样的安徽地名。沈王一脉的郡王中,出现了吴江王这样的江苏(南直隶)地名。
  事实上从明孝宗朱佑樘,就已经在为限制宗室人数做出努力。从规定将军、中尉妻妾的人数,到规定非编制内妻妾所生子不能请封。进而严格限定兄弟子侄之间的爵位承袭,毕竟不这样做的话今后宗室郡王只怕是没有地名可用来做封号了。异姓郡王
  明朝对于有大功的臣子会给予追封郡王的殊誉,当然前提是你在世的时候已经是国公。整个明朝只有太祖朱元璋养子沐英,是以侯爵的身份死后追封郡王。魏国公徐达,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鄂国公常遇春,追封开平王,谥忠武。
  曹国公李文忠,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卫国公邓愈,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信国公汤和,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西平侯沐英,追封黔宁王,谥昭靖。
  黔国公沐晟,追封定远王,谥忠敬。
  成国公朱能,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成国公朱勇,追封平阴王,谥武愍。
  成国公朱希忠,追封定襄王,谥恭靖。
  追封荣国公张玉,追封河间王,谥忠武。
  英国公张辅,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英国公张懋,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保国公朱永,追封宣平王,谥武庄。
  到了崇祯帝殉国,弘光帝在南京登基之后,由于国破家亡,纲纪荡然,出现了大量异姓实力派在活着的时候就获封郡王乃至亲王。比如朱成功封延平王,孙可望封秦王,李定国封晋王,刘文秀封蜀王。
  中山武宁王徐达画像
  结语:通过本文一番小小的梳理,就已经可以发现明朝宗室制度的根本弱点。倘若明朝既没有灭亡,又不做改革,到最后就会尴尬地发现没有地名可以用来封宗室郡王了。换句话说,等到明朝在郡王封号选择上已经捉襟见肘之时,他距离灭亡就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历史总喜欢不断轮回,汉朝刘邦搞分封制,把自己老刘家的子侄封了个遍,清一色的实权王爷。结果导致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差点没把汉景帝给灭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没有吸取汉朝的教训,依旧把自己二十来个儿子全都分封为诸侯王。结果又造成了靖难之役。这回建文帝朱允炆就没那么幸运了,朱棣就这么把他给赶下了台。
  但是朱棣是因为反对削藩走上皇位的,即使他再想削藩,也不能削藩是不?不过他上台以后,也开始搞历史轮回。
  怎么个轮回法?汉武帝时期,流行地方官举报诸侯王的现象。但凡有人举报基本上一查一个准,这个诸侯王就算不杀头也要被削藩,这事儿可谓是屡试不爽,诸侯王们一个个战战兢兢。
  到了朱棣时期,这哥们也开始搞这一套。他让地方官各种监视这帮诸侯王,但凡有一丢丢越雷池的现象,朱棣也要把他给收拾了!所以说明朝这帮亲王、郡王,那小日子别提多难过了!
  一、明朝的王爵都是恩封,一出生就决定了!
  朱元璋曾经两次分封,一共分封了23个儿子为亲王,一个从孙为郡王。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帮人的儿子、孙子又该怎么册封呢?大家都是老朱家的人,封得不好得内讧。
  因此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仔仔细细地确立了明朝的分封制度。那么在《皇明祖训》中,是怎么规定册封郡王的呢?
  第一种情况: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
  这话什么意思?也就是说,皇太子的嫡长子,可以被立为皇太孙,也就是说将来会被封为皇帝。至于皇太子的其他儿子(不论嫡庶),只要年满10岁,就会被封为郡王。
  第二种情况: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为郡王。
  这种情况是谈论亲王的,朱元璋的儿子基本上都是亲王。亲王的嫡长子到了10岁,就可以被立为王世子,将来可以继承亲王爵位。其余次嫡子和庶子将来只能被封为郡王。
  如果亲王到了30岁,他的正妻还没能生下嫡子的话,那么他的那些庶子,也只能被封为郡王,别想着继承亲王爵位。这是为了保护亲王正妻的权益,毕竟能嫁给亲王的女人,都不是一般出身。
  第三种情况:待王与正妃年五十无嫡,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亲王次嫡子及庶子年至十岁,皆封郡王。
  这种情况是为了弥补刚才那种情况的漏洞。那就是如果亲王和正妃到了50岁还是生不出嫡子来咋整?这个时候亲王就可以把庶长子立为王世子,将来继承亲王爵位。至于其他的庶子,到了10岁以后,就可以被封为郡王。
  总体来看,郡王的来源有两种,第一种来自于皇太子的次嫡子和庶子,第二种来源于亲王的次嫡子和庶子。
  二、明朝只有亲王和郡王是可以世袭罔替的!
  我们看清宫剧,总是会听到铁帽子王的称呼,其实压根就没有所谓的铁帽子王。这种说法就好像说你考上了有编制的工作,那你就是端上了铁饭碗一样。
  其实铁帽子王和铁饭碗是个级别的俗称,它们真正的称呼应该是世袭罔替王爵身份。这种身份在整个清朝,也就12个人获得。
  世袭罔替王爵是啥意思呢?清朝采取降级袭爵制度,也就是说亲王的儿子一般只能是郡王,郡王的儿子一般只能是贝勒。可是有了世袭罔替这个资格以后,亲王和郡王的儿子,在承袭爵位时,就一直都是亲王和郡王,不需要降级。
  在明朝,有世袭罔替权力的,可不仅仅只有12个人了。但凡是亲王和郡王,其实都有世袭罔替的资格。
  也就是说,在大明朝,但凡你得到了亲王爵位,那你的子孙后代里,肯定会有亲王。郡王也是一样,肯定会有一个子孙后代继承你的郡王爵位。
  哪些级别是要降级世袭的呢?郡王的子孙中,没有继承君王爵位的那帮人,会被授予一定的官职,这就没有爵位那么牛掰了。
  郡王的儿子们会被封为镇国将军,孙子则被封为辅国将军,曾孙被封为奉国将军,玄孙则被封为镇国中尉,五世孙被封为辅国中尉,六世孙以及此后的孩子们,全都是奉国中尉。
  这说明啥?这说明越往后的越不值钱。比如说奉国中尉,几乎是烂大街的职位,是个老朱家的孩子都能被封为奉国中尉,因此不需要争抢。
  三、亲王儿子太多,郡王封号不够用咋整?
  一般来说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朱元璋时代所封的23个亲王,清一色都是一字王。啥意思?就是地位最高的王爵,而郡王一般都是二字王。
  功臣们就算功劳再大,在明朝也不可能被封为亲王,所以说亲王其实就那么23个,在明朝一直没有改变过。
  可是郡王就不一样了啊!这23个亲王的儿子里,没有继承亲王爵位的人,都能被封为郡王。皇太子的其他儿子也能被封为郡王,每一代亲王所生的儿子,同样也可以被封为郡王,那郡王可就海了去了!
  这么一来给郡王找封号,就成了一个大难题,甚至可以搞一个课题专门研究一下。最早的郡王封号,都是以古代郡县的名字来命名的。
  天下那么大,有多少个郡县可以册封为他们的封号呢?所以说压根就封不完。到了后来实在是找不到的时候,也没关系,可以查字典,把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新的郡王封号了。
  中华汉字那可多了去了,你确定老朱家的郡王能够达到这个数量?不好意思,还真达不到,因为大明朝也就两百多年光阴,还没为这事儿发愁,就已经灭亡了。
  总结:老朱研究这套东西可谓是煞费苦心!
  朱元璋之所以要这么搞,其实就是为了保证,将来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只要各路诸侯王都还掌权,那谁来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说老朱只知道帮助朱允炆清除那些功臣,却从未想过要帮他清除掉那些藩王。因为将来即使藩王作乱,这天下还不是老朱家的嘛!
  参考资料:《皇明祖训》、《明史》
  是的,明朝的郡王爵位确实有点烂多。
  仅仅朱元璋建政伊始封的郡王就有三十六个之多,曰:襄陵王、临汾王、乐平王、开城王、西乡王、褒城王、通渭王。平利王、高陵王、汉阴王、广安王、彰化王、高平王、西德王、渭源王、陇西王。宁远王、长泰王、永福王、建宁王、长洲王、昆山王、长乐王、高淳王、休宁王、庆阳王、通安王、崇明王、长吉王、保德王、侯平王、咸阳王、商丘王、固原王、汶阳王。
  还有一个靖江王朱文正一系。
  没办法,朱元璋的儿子太多了,有二十六个之多,除了朱标太子之外,余下的二十五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再加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整整有二十六个亲王,也就是藩王。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分封制度,除了亲王嫡长子可以继承亲王(藩王)之位外,余下的儿子都要封郡王。
  幸好,朱元璋建政伊始,他的儿子们这时候还都年轻,庶出的儿子们不是太多,只有三十六个,所以封了三十六个郡王。
  然后,郡王的嫡长子也可以继承郡王之位,一句话,只要这三十六个郡王不绝子嗣,世世代代都是郡王。
  郡王庶子镇国将军,镇国将军所有儿子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儿子封封国将军,再往下是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总而言之,明朝要养着他们生生世世。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就不如刘邦做的好,中山靖王有名的会生儿子,传到刘备,刘备已经是个卖草鞋过日子的普通人了。但是,随着日月流逝,亲王们还是要继续生儿子啊,于是继续封郡王。但是,朱元璋死后,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后世的所有明朝皇帝也是有权继续封他的子孙做亲王和郡王的。(明兴宗朱标也封过。明惠宗朱允炆也封过)
  如此类推,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一直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人人都封过自己子孙做亲王和郡王。到最后,有人统计过,终明朝世一共封了87名亲王和924名郡王,果然厉害。如下:
  87亲王有:
  明太祖封二十五王(一王后为帝系,七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明兴宗封四王(一王为追封,三王被废),明惠宗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废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绝嗣四王,废一王),明宣宗封一王(后即位为明代宗),明英宗封七王(废一王、绝嗣三王),明宪宗封九王(绝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思宗,追封五王),明思宗封六王(追封四王)
  924郡王有:
  秦王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晋王封28郡王,燕王封1郡王(后升为亲王),周王封75郡王,楚王封20郡王(南明封1王),齐王封3郡王(后均废为庶人),鲁王封23郡王,蜀王封21郡王,代王封29郡王,肃王封10郡王,辽王封24郡王,庆王封20郡王,宁王封11郡王,岷王封27郡王,谷王封1郡王(后废为庶人),韩王封36郡王,沈王封28郡王,唐王封19郡王,伊王封8郡王,汉王封8郡王(后均废为庶人),赵王封17郡王,郑王封15郡王,襄王封13郡王,荆王封14郡王,淮王封17郡王,德王封19郡王,崇王封7郡王,吉王封7郡王,淮王封17郡王,徽王封24郡王,益王封40郡王,衡王封14郡王,荣王封8郡王,潞王封1郡王,福王封2郡王,桂王封2郡王。潭、湘、安、郢、梁、秀、兴、岐、雍、寿、汝、泾、景、瑞、惠等王府仅传一世,未分封郡王。
  疯狂吧?连亲王加郡王大明朝要养1011个王爷。至于题主担心的封号不够怎么办?
  事实摆在那里,封号并没有不够。
  拿河南的周定王朱橚来说吧,周王府终明朝276年一共封了75位郡王,不可谓不多了。
  但是怕什么呢,河南可不是仅仅有75个县。在明朝时期,河南下辖8府12州96个县,足够分封了,一个县一个,有的剩呢!还可以封那些皇女之流的。
  周定王封在开封,他的子孙遍布河南大地,河南人民真够累的。
  要搞清楚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明朝的爵位制度。明朝的爵位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朱元璋登基后,规定宗室的爵位排序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功臣封爵为公,侯,伯三等,且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能世袭,一种是可以世袭,以军功大小而定。
  郡王这种爵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就是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那么明代的郡王是按什么分封的呢?
  明朝是出了亲王世子以外的其他亲王的儿子都封为郡王,并且世袭罔替。郡王的封号一般为两个字,以古郡县名为主,比如,汝南王等。但从嘉靖时期开始,由于俸禄紧张,不允许旁支的亲王儿子封郡王,而是根据原有的封号,降等袭封。郡王的嫡长子承袭王位,其他的儿子封镇国将军。
  嫡长子的嫡长子称为长孙,嫡长子和镇国将军,长孙和辅国将军在子孙爵位的封号没有区别。郡王的俸禄为每年2000石,嫡长子承袭爵位后一律减半为1000石。如果初封为1000石或500石,那么承袭时俸禄就不减半。
  自从西汉建立、设立王爵以来,"王爷"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爵位的"天花板",历朝历代都是仅次于皇帝的存在。同样,也是在汉朝,刘邦将异姓诸王一一击杀之后,与众大臣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从此之后王爵就成了皇家宗室的专属爵位。
  到了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皇权,于是大封宗室子弟为王,一口气封了27个王,由于封得太多,所以封国大多只有一郡之地,所以又称郡王。
  这个时候,亲王和郡王几乎是没有区别的。比如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郡王、琅邪郡王、扶风郡王,但都是大国,论地位不再司马炎弟弟、齐王司马攸之下。
  但是按照习惯,亲王通常以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为名,所以大多是一个字,而郡王则往往是以所在的郡为名,所以大多是两个字。这个习惯,此后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唐代时,规定亲王只授给皇帝的兄弟和儿子,其他人则授予郡王,于是就王爵就正式分成了亲王、郡王两个登基,亲王要高郡王一个等级。
  有人说,你这说的不对,很多皇帝的叔叔、伯伯也都封亲王了,其实我想说,他们之所以能封亲王,是因为他们是前任皇帝的兄弟……
  虽然有了亲王和郡王之分,但都属于王爵,仍旧遵循当年刘邦定下的规矩,除极特殊情况外,不会授予皇亲宗室之外的人,亲王固然如此,郡王也是一样,只不过和亲王相比,与皇帝的血缘关系稍远一些,比如皇帝的侄子、叔叔等。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结合以前历朝历代封王的经验,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封王体制。除了太子朱标和早夭的一个儿子外,朱元璋将自己其余的24个儿子全部封为亲王,成年之后即到各封国"就藩",镇守一方,拱卫京师。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封了一个郡王,即靖江王朱守谦,他虽然不是朱元璋的儿子,但跟朱元璋的关系也非同小可。朱守谦的父亲是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而且还曾经被朱元璋任为义子,同时也是朱元璋建国的开国功臣之一,有这层关系,朱守谦才得以被封为郡王。虽然是郡王,但朱元璋特意规定,在军政权力、官属规制、护卫甲兵、采禄赏赐、册宝仪仗等方面均与诸子一视同仁。
  除了这25位"姓朱"的王爷之外,朱元璋有没有封异姓王呢?答案是有,你可能觉得我在胡扯,其实还真没有,比如徐达被封为中山王,汤和被封为东瓯王,常遇春被封为开平王,李文忠被封为岐阳王,沐英被封为黔宁王,以上所说都是郡王,不过可惜的是,都是死后追封的。
  也就是说,明朝建国之后所封的25个王爵都是朱家的嫡系,24个亲王是朱元璋的儿子,1个郡王是朱元璋的侄孙。
  亲王的爵号一般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国名,一般来说国力越强的,排名越靠前,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燕王朱棣。但如果碰到不够用的情况,有时候也会用地名,比如秦王朱樉。
  而郡王的爵号,则一般来自于地名,那就五花八门了,通常是两个字。
  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不像清朝那么复杂,非常简单,亲王死后,由世子(一般情况下是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其他儿子一律降级封为郡王。如果郡王死后,那么同样也只能有一个儿子继承爵位,其他儿子再降一级,封为镇国将军。一般情况下,郡王的封地都在老亲王的封国之内。所以,郡王的爵号往往来自于封地的地名。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些地名并不是明朝时候的地名,而是古郡名。那么古郡名够不够用呢?秦始皇扫灭六国之后,将天下分为36郡,到西汉七国之乱时增加到54个郡,汉武帝时为了削藩扩充为100多个郡,到了西晋统一后已经增加到了170多个郡了。朱元璋的孙子总共才一百多个,除去早夭的,被杀的……应该足够用了。
  可是,我们也不妨替老朱家多考虑一下,万一儿子们都特别能生,每个亲王都像朱元璋那样生二十多个儿子甚至更多,又或者子孙们都长寿,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地名不够用了,那怎么办呢?其实办法还是很多的。
  朱棣时代,就开始使用比郡低一级的县名,作为郡王的爵号了。比如,朱元璋次子朱樉是秦王,他的第三子朱尚煜被封为保安王,保安就是县名。第三子晋王朱棡死后,其第五子朱济焕封宁化王,宁化也是县名。
  那如果本地的县名也不够用了呢?也好办,你这一支的地名不够用了,但别的宗支可能还有剩余啊,你完全可以借用一下他们的地名嘛。比如晋王一脉本在山西,但他们这一支的郡王中,出现了安溪王、靖安王这样福建、江西的地名,就是"借"来的爵号。
  如果你不好意思借,那也有办法。比如选一些好听的字作为爵号,比如"瑞王""贤王""康王""义王"等等,也都是可以的嘛,这些爵号前朝都是使用过的,没有问题。这个做法在清朝得以发扬光大,比如康亲王、恭亲王、睿亲王、怡亲王等等。
  如果还不行,那也可以破一破例,用一些山川、河流的名字来做爵号,我觉得也是很好听的,比如说"衡山郡王","长江王"。虽然通常来说是不允许的,但没办法了也可以用一下嘛。
  最后,如果可以封郡王的人数无限增多,无论如何都不够用了,我们还可以放"大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比如提高封郡王的门槛。事实上,郡王的爵号虽然够用,但低级宗室爵位的爵号的确有不够用的去世,于是明孝宗朱佑樘就曾下旨,要求限制他们纳妾的人数,并且"滥妾"所生的儿子不能请封,从而减少封爵的人数。
  综上所述,朱元璋的子孙虽然在明朝后期达到了百万之多,但其中可以封郡王的不会太多,据我估计也就一百多人,本地地名是完全够用的。如果真的出现不够用的情况,也有很多解决办法,并不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明朝的爵位继承虽然执行的是降级继承,但是当降到最低的奉国都尉时,就必须要再降了,也就是说奉国都尉的儿子们,全都是奉国都尉。奉国中尉的俸禄为每年200石,比正五品官员的俸禄还要高,而大家熟悉的六部郎中、翰林院学士、大理寺丞就是正五品。所以,到了明朝后期,甚至出现"举国一岁之入,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成为压垮大明王朝的一个大砖头!
  有明以来,最是无情是明帝王,从朱元璋到崇祯,杀功臣,杀大臣绝不手软。但对宗室则爱护有加,百般优待。各地亲王宗室,不是朝庭给他们丰厚利碌养起来那么简单,大都是依仗权势为害方,兼并土地,干予地方司法,残害百姓,无恶不做,朝庭则对这些宗室睁只眼,闭只眼,极力坦护,成为名副其实的追越法律之上的特权阶层。到明中后其,明大半财政收入用于养宗室,全国大半良田被宗室所占有,而且这些田地不收税,导致明财政收入不断递减,不得不向百姓加税,导致民变四起,农民没有活路,被逼造反,最后形成民来大起义。当时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义军,所到之处,尽杀宗室,也是有原因的。

秦始皇征服百越,原来岭南的百越人,跑哪里去了?征服百越的秦军将士后代是客家人,连赵佗被称为客家先祖。秦始皇先派的屠睢为秦将征服百越土白话粤语人,粤语原称越语是广府几十种土白话方言统称,讲白话的百越土著人开始和南下秦军将士交战,秦朝应该算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我们要称为汉族而不是秦族呢?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这短短的十四年,开启了封建王朝的开端。废分封,设郡县假如韩信起兵自立,他的十万大军能否打败刘邦自立封王?人生有几何?读史有经验。今天小齐哥不谈收藏,跟大家聊聊历史。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我也可以断言,韩信只能带兵打仗,绝对做不了,一朝天子。先看一下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得知刘邦趁项家军与秦她自称陈乔年丢失多年的女儿,虽无证据,却得到陈独秀后人的认可老覃之前写了陈乔年的被害经过为何会被转嫁给陈延年?兄弟同心,共同进退一文,文中讲到,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虽然是一母同胞,但性情和长相都存在着巨大差别。在性情方面,哥哥陈延年严肃木讷,秦始皇一统中原后,给中国取了个既尊贵又霸气的国名,被沿用至今引言我们现在都称自己为中华儿女,我们的国家名字也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中华是谁给我们的名称呢?这个名称古老又霸气,仿佛她就是为我们而生的一般,但是中华其实是有渊源的毛主席在延安遇刺,蒋泽民冒死挡下致命一击,晚年享正军级待遇1941年9月,一辆救护车停在延安大边沟青年食堂门口,车门打开,下来的的正是毛主席。人们听说毛主席要来青年食堂后,都想来一睹主席的风采,食堂东厅的小坪上早就站满了人。人群中一名男子古人避暑方法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夜间蛙声传十里,昼里蝉鸣入云霄。夏日烈烈,如火烧。古人在这般炎热的季节里,是如何避暑消夏的呢?姚兆涵荷净纳凉图轴凿冰冲冲,从何来诗经七月中记录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古人曾经的东北二把手,却秘密送儿子参加红军,后来儿子成为我军名将有着东北二把手之称的张作相一直被人们以张作霖的得力助手所熟知。他一辈子尽心尽力地辅佐张家父子,但是他却让自己的儿子偷偷参加红军,后来成为红军的高级干部。一忠厚仁义,备受张作霖器重张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长白的主要战绩八巧摆迷魂阵上一面水四门沟战斗四师攻打了抚松小汤河后,日伪军便纠集通化临江及朝鲜中江镇五千重兵,进行围剿阻截尾追。四师长周树东率200余名战士,又转战于抚蒙临三县之间,出没于林海雪原,狡猾的敌他公然顶撞蒋介石,打败林彪10几万大军,1955年被授封为开国上将1955年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建国后的首次授衔仪式,嘉奖战争中的有功之臣,当授衔到上将军衔时,有这样一位将领映入人们眼帘。他曾是国民党高官,敢公开叫板蒋介石,也曾以2万大军打败了以战神刘备真的借刀杀人杀了为自己打拼一生的兄弟吗?不读三国,不识英雄!大家好,这里是我仔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他聪明过人,应该有当皇帝的潜质,可是他最后还是没有自创门口,称王称帝,为刘备打拼了一生。关羽兵败荆州身首异处,是刘备集团最惨重
解放战争时陈赓提意见,毛主席一拍桌子你想把我交给蒋介石吗?1947年6月的一天,正值解放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陈赓接到中共中央的命令,从山西南部回到陕北。党中央这次召他回来,是有重要的任务传达。没想到的是,在几天后的一次饭局上,一向个性华夏文明之南北朝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304年之后,长征日历1月1日2022年1月1日农历冬月廿九(1365)长征,是一部史诗,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勇的红军谱写,流传并影响整个世界。长征,是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矗立在中国牺牲在雪山草地的红军张赤雄1935。7团团政委川西波罗子牺牲邓文玉湖北21935。8曾任红8军团23师68团团长在四川西北部草地牺牲刘瑞龙1935。8曾任红一军团二师二团团长在四川西北部草地牺牲杨挂林彭德怀去世前留下遗言,遗产给景希珍3000,他们到底啥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彭老总身边,人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皮肤黝黑,身材魁梧,一脸的憨厚。那会,彭老总走到哪儿,年轻人就跟到哪儿,已经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每次遇到突发情况时,常令名节不堕地来源党建网明朝名臣于谦在静夜思中写道豪华一去难再得,壮气销沉土一丘。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大意是,富贵失去了固然难以再得到,但如果人的壮志消失了,虽生犹死。只要能保持名节雷锋受伤为啥没抢救活?1940年12月18日,湖南长沙雷锋镇简家塘一户贫苦的农户人家里,诞生了一位感动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先锋人物,他的名字叫雷锋。雷锋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蔡威为何称他手中有雄兵百万蔡威,1907年4月生,福建宁德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上半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上海参加了党中央举办的特科无线电训练班,是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与技术侦察工作的创大秦帝国之仲父吕不韦吕不韦不愧是千古第一商人,投资堂堂一个大国的君王,当上秦始皇的仲父,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人,那么吕不韦就是对秦始皇对韶关红围从这里发出的红色电波指挥广东抗日战争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为更好地适应抗日形势,中共广东省委机关从广州迁到韶关。约4年的时间里,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先在韶关市区驻地办公,1939年12月辗转迁到南雄,不久再迁往江西清朝北京九门提督和步军统领权利谁大,谁管的兵马精锐?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或者步军统领,所以说作者提问的这两个官职其实是一个职务,不同称谓而已。既然说到这了,顺便介绍一下吧!九门提督也就是在清宫戏中常常出现的步军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