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待他?

  举个例子。
  你是富二代,家里有一家大企业。某一天,你被老爸要求去当分公司的CEO。上任之后,开会,公司财务部、生产部、技术部、销售部几大主管同时参加。会上,你提出自己的发展计划,要年产轿车10万辆。财务部主管说,公司主要资金都用在房地产投资上了,没钱买设备。反对。(其实可以银行贷款,但是财务主管对你的计划表示怀疑,没提这茬。)
  生产部主管说,彩电订单才完成了一半,现在要上新项目没钱、没人、没信心,反对。(主要是生产主管担心你借着新开生产线的名义提拔自己人,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才反对。)技术部主管说,上新项目没问题,轿车图纸、工艺流程这些资料都要采购,您先给技术部拨款几百万当研发资金吧。(主要是技术部主管又看上一个小明星,需要公关资金。)
  销售部主管说,我们公司一直走的家电销售路线,突然改成汽车,销售宣传转型需要时间,也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建议等一等,先考察一下市场。(销售主管是真心为企业着想,因为销售额和他的年终奖挂钩。)
  面对这种局面,你怎么办???因为财务主管阳奉阴违,直接开除?他掌握着公司所有财务资料,包括公司内部很多不为人知的黑账本。你开除了他,不但影响公司目前的财务流动,还有可能因此引来官司,你敢么?
  因为生产主管独断专权,直接开除?他掌握着公司所有生产材料的采购渠道,生产工作人员的流动,包括非法途径的生产材料采购和人员往来。你开除了他,信不信不等晚上下班,警察叔叔就会请你去喝茶?
  因为技术主管以权谋私,直接开除?他掌握着公司全部技术资料和研发过程,甚至包括很多技术骨干的私密资料。你开除他,明天你的竞争对手就会知道你公司产品设计哪有缺陷,一星期之后全国人民可能就都知道了,公司牌子一砸,别说汽车了,自行车你都开不起。
  至于最后的销售主管,为公为私,说的话都在理。你开除了他,谁还敢陪你创业?信不信一个月后公司就剩大猫小猫两三只,有能力的都跳槽?
  你说说,就这么一个小公司,作为CEO都不可能随心所欲,想开除谁就开除谁。
  那么一个国家呢?皇帝不好当啊!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就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说这个问题。
  朝代:北魏
  人物 :皇帝,孝庄帝;权臣:尔朱荣。
  时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九月。
  地点:北魏都城明光殿东厢房。
  事件:孝庄帝手刃臣权尔朱荣。
  尔朱荣是北魏的一个普通将领,因为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劳。得到北魏朝廷的重用。他的实力和势力越来越大,连皇帝都感到危险了。皇帝害怕他会干出篡权的事情来,所以要找机会解决了这个飞扬跋扈的将军。
  当时,北魏有两个大将,皇帝都想杀了他们。如果杀了尔朱荣,那么,元天穆就会更强大,更不好解决。皇帝才没有马上杀了尔朱荣。忍让了一些时候。
  有消息灵通的人就对尔朱荣说,皇帝在想办法杀你,尔朱荣就在面见皇帝的时候说了。皇帝也说,外面的人也说你要把朕杀了,你也相信吗?
  尔朱荣一听皇帝这样说,也就不再怀疑孝庄帝了。而皇帝却上心了,知道宫里有叛徒,在给尔朱荣递话。孝庄帝知道,如果不马上动手,那事情一定要黄。反而被大臣所杀。
  尔朱荣每次见皇帝时,他只带几十个人,而且,都不带武器。皇帝一见尔朱荣这样,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多了。不想再杀尔朱荣了。
  城阳王元徽对皇帝说,就是尔朱荣不反,你也不能放过他,他将来也要反。到时间,皇帝你可能会后悔。
  孝庄帝又动心了。
  九月二十一这天,尔朱荣喝酒后身体不好,在家里睡了几天。皇帝杀尔朱荣的消息就泄露出去了。尔朱荣的兄弟,尔朱世隆劝哥哥早点跑,出了城就没有麻烦了。尔朱荣不听,他看不起皇帝这样的软弱无力的人。所以,不走。
  尔朱荣不出来,你就杀不了他。孝庄帝心头急。城阳王出主意说,陛下,你就说皇后生了皇子,那么大臣们一定会进宫来祝贺,尔朱荣也不得不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皇帝说,皇后才怀孕九个月,怎么就出生了呢?不行不行。城阳王说,妇人提前生产的多了去,何必在意这些。尔朱荣一定不会怀疑。陛下知道,大臣们敢问这个嘛?皇帝笑了笑,那倒也是。
  九月二十五日,孝庄皇帝在明光殿东厢房里埋伏了禁军。发出诏书,说皇后娘娘生了太子,要搞活动。城阳王带了书信,去尔朱荣府上报告了这个好消息。尔朱荣与元天穆在一起打牌。城阳王一到大堂上,就把尔朱荣的帽子摘下来,对尔朱荣说,恭喜你又要升官了。尔朱荣说,怎么回事?城阳王说,皇后生了太子,难道不加封大臣吗?你还不进宫道谢。
  这两人就相信了城阳王的话,一起到宫里来了。
  孝庄皇帝一听说尔朱荣和元天穆都来了,他吓得直冒汗,一个劲儿的也喝酒壮胆。他命令温子升写好讨伐檄文。列出尔朱荣h和元天穆的罪过。让他拿出去,等里面的事情解决后,发出去。
  尔朱荣看见温子升抱着文书走路平稳,也不觉得奇怪,问他说什么。温子升说是圣旨。尔朱荣也没有拿过来看。让他走了。
  尔朱荣和元天穆刚坐下,殿门外马上跑出一群手提钢刀的禁军,光禄少卿鲁安和李侃直奔两个大臣而来,举刀就砍。尔朱荣马上朝皇帝跑过来,企图挟持皇帝当人质。刚一挨到皇帝的身体,孝庄皇帝摸起身边的钢刀,对着尔朱荣胸口一刀捅去,直透尔朱荣的后背。尔朱荣喊一声,皇上……话没有说完,就倒了下去。元天穆也被乱刀砍死。跟随二人来的二十几个人,一个也没有跑掉。全死了。
  这就是北魏孝庄帝诛杀权臣的经过。
  皇帝不示弱,权臣强不起,也就骄傲放纵不起来。就不会上当受骗。更不会跳坑了。你当然就奈何不了他。
  历史上的权臣被诛杀,无不掉以轻心造成了结果。赵高那么厉害,死在秦王子婴手里,在阴沟里翻船,都是皇帝和国王明设下的计划,让人去钻。小心驶得万年船不是。
  图片与内容只有内在关系,不代表一定时期。
  老施来回答。
  倒也不是没有想一剑就杀了权臣的例子。
  比如,康熙杀鳌拜。
  这是成功了的,极少。
  更多的是不成功的。杀不成权臣,自己被反杀,嗝儿屁的,极多。
  比如:
  汉献帝刘协。在朝政已经彻底被曹操掌握,连身边的后妃都是曹操的女儿的情况下,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事败后,差点被杀。事实上,曹操也是汉献帝在乱世中唯一的生活来源。
  高贵乡公曹髦。率领宫人试图诛杀司马昭,结果被轻而易举的灭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仁兄。
  唐文宗李昂。唐朝后期,朝政逐渐被宦官把持。唐文宗李昂不甘心被宦官架空,于是联络了一些武将,打算以"观赏甘露"的名义把宦官首领骗来杀掉。没想到埋伏被对方识破。最终失败,被诛杀。"甘露寺之变"的故事。
  权臣们会对这些皇帝发出谜之疑问:
  陛下何故谋反?!
  权臣往往是权力集团的代表,代表的是背后错综复杂的势力。就算皇帝能成功杀掉权臣,却杀不掉权臣背后的权力集团,也就无法真正掌握权力,更抵挡不住权力集团的反扑。
  同理:古代权臣篡位,找个时间一剑杀了皇帝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慢慢地养着他,过了一两代才称帝?
  "权臣"不是"拳臣",朝堂也不是"拳击场"!皇帝只有一把剑,权臣身边可是剑戟林立,比如曹髦,剑是拔出来了,可惜根本砍不到司马师身上,反而被司马师的小马仔成济刺了透心凉。
  什么叫权臣?他军政大权一把抓,朝中的文武大臣,绝大多数跟他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链,他们唯权臣马首是瞻,把圣旨当马粪纸。少数的反对派,要么噤口中立,要么提心吊胆,甚至委曲求全。
  很多数情况下,权臣甚至掌握了皇帝的废立,乃至生死。皇帝抬眼四望,给他站岗执哨的侍卫、倒水洗脚的太监、传递文书的郎官,甚至陪他睡觉的嫔妃,十二时辰不间断地把他的一言一行,汇报给了权臣。只要权臣愿意,皇帝随时驾崩。
  那么,权臣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权臣是如何做空"皇家股"的
  每一个权臣的崛起之路不尽相同,但是做空"皇家股"的几个必要条件都是相同的。
  1.以忠臣的名义攫取权力
  大多数权臣都被骂作奸贼、逆臣,可事实上,他们的起点,却都是从忠臣开始,而且基本都是巴心巴肺的忠臣。正因为如此,他们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获得了皇权和绝大多数政治力量的支持,也正是权力的集中,开启了他的权臣之路。
  比如曹操,想当初为了反对董卓,卖空家财私募兵马,比那些用公款讨董的袁绍之流伟大一百倍。再比如王莽,他最初的理想就是当大汉王朝的"周公"。
  2.靠统一战线清洗异己
  权臣变身政治核心,并展开对异己分子的清洗,这个阶段是权臣蜕变的过程,也是皇权反击的最后机会。麻烦的是,这是个黑白难分的阶段,权臣身上的光环,往往让皇权选择支持权臣,助权臣迅速走向寡头状态。
  比如霍光,他在与上官桀、桑弘羊的斗争中,得到了汉昭帝的鼎力支持,从而轻松打翻了汉武帝精心架构的政治三角,变成了霍光一手遮天。等汉昭帝清醒过来才发现,朝堂人人都举起了"霍"字大旗。
  3.左手政权右手军权
  王朝的最大权力无非两个,一是朝政决策大权,一个是军事指挥大权,当这两个大权都落入权臣手里的时候,皇帝就是傀儡。
  经过政治清洗,坐在关键岗位上的都是权臣的心腹,没人会听皇帝的。你可能说,皇帝就不能撤换吗?当然可以,可是没用。
  换谁皇帝说了不一定算,就算换上皇帝心仪的人选,假如权臣不认可,基本上此人什么也做不了,甚至成为权臣的靶子。在这种状况下,估计皇帝提名换谁,谁都哆嗦不敢接任。
  又有人说,皇帝不是有兵符吗?调兵干掉权臣啊!其实没有军事决策机构(兵部、卫尉),和相关大佬们(尚书、太尉、大将军)的行文,圣旨是无效的,光靠兵符都进不了军营。通常情况下,权臣不光把持军事决策权,军队重要的将领都是他的人。
  还是以霍光为例,他本人是大司马大将军,二把手张安世是他的铁杆,霍光的子侄、女婿们都在南北军、羽林、胡骑任将军,汉昭帝、汉宣帝根本泼不进去水。
  到这时候,皇帝成了给权臣背书的橡皮图章!
  4.捏住皇权的七寸
  假如皇帝不愿意当橡皮图章怎么办?那就危险了,他可能分分钟就被权臣干掉!因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和大多数服务人员,都是权臣的爪牙。
  比如霍光,他的两位女婿担任卫尉,分别掌控未央宫和长乐宫皇城护卫。他的两个侄子和两个女婿任中郎将,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此外,还有好几个天天围在皇帝身边的子侄、女婿,充当侍中、给事中,可以说给皇帝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全天候"护卫"。
  难怪汉宣帝看见霍光,就汗流浃背。这时候,权臣稍不如意,一杯特制饮料就送到皇帝面前。比如少帝刘辩和他的母亲何太后,比如元钦、宇文觉、司马衷等等。
  皇帝就没办法雄起一下吗?有,大概有四个办法。"皇家股"反弹的可行性探讨
  1.发动兵变干掉权臣
  东汉历史上就发生两起,皇帝通过兵变干掉权臣的例子。一起是汉和帝利用宦官,在给窦宪的班师庆功宴上突然发难,捕杀了窦宪的党羽,并最终逼窦宪自杀。另一起是汉桓帝即位后,也是利用宦官,捕杀了大将军梁冀。
  不过请注意,这种事件成功的概率很低,而且是有条件的。比如汉和帝、汉桓帝的成功,是基于窦氏和梁氏家族与外朝的矛盾,窦宪和梁冀并没有真正做到一手遮天。同时宦官势力作为东汉政治第三极,已经悄然崛起,他们是皇帝的忠实助手,所以皇权并不孤立。
  大多数情况下如曹髦,他刚一行动,消息立刻就传到司马师耳朵里,几十个侍从构成的"讨贼军",就跟小孩过家家差不多。
  更主要的是,即便干掉了权臣,皇帝依然不能解放,往往是前门驱虎后门迎狼,因为权臣也不是孤军奋战,通常有"备胎"。比如高澄被厨子暗杀后,他的弟弟高洋立刻接过权力;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无缝对接。
  2.拉拢盟友对抗权臣
  这一条基本上要和第一条联合使用,才能生效,从来不存在像题干所说,皇帝单枪匹马当荆轲的事。
  不过,这么做其实风险很大,最终一定会演变成新权臣取代老权臣,换汤不换药,皇帝还是小媳妇,婆婆换了一个而已。比如"接班"董卓的王允,再比如八王之乱中轮替的司马王爷们。
  3.坐等权臣自然死亡
  第一种成功的概率很低,第二种"革命成果"往往被窃取,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皇帝更愿意选择最安全的方法——熬死权臣,比如汉宣帝。
  虽然霍光死后,霍二代接管了他的政治遗产,但是"霍二们"显然不具备霍光的能力,更不具备霍光的威望,汉宣帝采用挖墙脚的战术,让"霍二们"在进退维谷中安乐死。
  当然,这是一种赌博行为,万一碰上能力出色的"霍二们",期待就会化为泡影。不过,无论哪一种对抗权臣的方法,极少出现曹髦这种个案,更不可能有机会面对面拔剑对峙。权臣为何总是不绝于史
  有史以来,权臣几乎伴随皇权始终,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也不应该把权臣与奸臣划等号,它的出现其实是帝制社会必然的产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皇帝和权臣所代表的利益不完全一致,权臣代表了部分士族集团的圈子利益,这个立场必然损害皇权利益。可是皇权作为政治架构的一极,又离不开士族集团的支持,双方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做不到消灭对方,好比指南针的两个极性,在排斥中共存。
  比如汉献帝与曹操,汉献帝虽然痛恨曹操,但客观讲,没有曹操这头虎,他恐怕会被其一群狼撕碎。包括刘备在内,一个个都高呼"兴复汉室",可假如他们替代曹操,也绝不会比曹操"仁慈"。
  但凡脑子清醒的皇帝,一定会认识到权臣所代表的势力,绝不是用黑白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的,他自己的利益已经与权臣之间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了,给对方一剑,有时候等于自宫!
  皇帝被权臣要挟了,就意味着皇帝已经被权臣早已有预谋的,或已经孤立了起来,甚至被软禁了起来,使皇帝的命令不通,时时都有生命危险,皇帝为了保全自已,也只自对权臣强颜欢笑,小心翼翼地迎合权臣。
  如果能一剑杀了了事,那就不是权臣,而是孤臣。
  权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势力、一张牢不可摧网。
  所以,对于权臣,你根本无法一剑杀了了事,而只能先掺沙子、再拔钉子,等破了权臣的势,然后才能一网打尽。
  而对于孤臣,就没这么费劲了,一剑杀了就行。因为孤臣就一个人,想怎么收拾都可以。
  说权臣之前,先说孤臣。因为孤臣比较简单,所以讲起来也容易。
  明朝的那些个大太监,几乎个个都是孤臣。这些人,都不用一剑杀死,皇帝一个眼色就够。
  比如九千岁的魏忠贤。
  自公元1620年飞黄腾达,到公元1627年畏罪自杀,魏忠贤风光无两七年之久。期间,干得脏事、坏事、恶事,数不胜数。在宫里逼死皇妃,在朝堂欺压大臣,在地方激起民变。
  能干出这么多坏事,那魏忠贤要有多大的权势?魏忠贤权势之大,足以秒杀明朝所有的大太监。
  明朝的中央权力架构,是皇帝、六部和地方督抚的格局。这些才是真正能说了算而且有实权的衙门。
  那内阁和司礼监呢?
  内阁大学士,如果不兼六部长官,或为耆老重臣,那就啥也不是,只能算皇帝的参政顾问。
  司礼监相当于大明帝国的皇帝办公室,首席太监就是办公室主任。所以,权力主要还是大明皇帝。
  内阁和司礼监,一个是皇帝的幕僚团、一个是皇帝的办公室,都算皇帝的机构。
  所以,皇帝之下的真正中央衙门,是六部、都察院和五军都督府等等,而不是内阁和司礼监。
  而在地方上的实权衙门,也就是封疆大吏,要算到总督、巡抚这一级。至于再往下,那就纯属地方事务,算不到大明的中央权力格局里。
  魏忠贤要攫取大明帝国的实权,就必须染指皇帝、六部和地方督抚。首先是宫里要有人,控制住皇帝的办公室;其次是朝中要有人,渗透进内阁、六部和都察院;再次是地方上要有人,笼络住总督巡抚。
  而在这七年的时间里,魏忠贤几乎全都做到了。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内竖自王体乾等外,又有李朝钦、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为左右拥护。
  外廷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僇,号"五彪"。
  又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而为呈秀辈门下者,又不可数计。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
  内廷,也就是皇帝办公室,魏忠贤有三十多人充当爪牙;外廷,实际就是六部朝堂和地方督抚,魏忠贤有五虎、五彪,不够的话,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大太监魏忠贤,不仅宠物满朝堂,而且儿孙遍天下。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明换了皇帝,魏忠贤也就只能悲剧。
  崇祯继位当皇帝的时候,虚岁才十七。但就是这么个小毛孩子,一出手就干掉了九千岁魏忠贤。
  如果说权臣是一股势力,那么魏忠贤几乎染指了全部大明的实权衙门,这股势力还不硬吗?
  如果说权臣是一张网,那么魏忠贤宠物满朝堂、儿孙遍天下,这张网织得还不够大吗?
  既不硬也不大。
  因为魏忠贤的全部权势,都来自大明皇帝。
  所以,不是魏忠贤权势大,而是大明皇帝权势大。就明朝的权力格局而言,魏忠贤最多也就是大明皇帝的办公室主任。
  甚至,在司礼监,魏忠贤也就是个秉笔太监,不是掌印太监。提督太监最大,但一般不设。其下是掌印太监,再下才是秉笔太监,首席秉笔太监兼管东厂。
  而在名份上,魏忠贤在掌印太监之下,相当于皇帝办公室的常务副主任。但掌印太监王体乾太怂,"体乾避忠贤,独处其下,故忠贤一无所忌"。
  那么,王体乾这个办公室主任为啥这么怂,非要让着副主任?
  吃人家的嘴软。王体乾能当上掌印太监,是魏忠贤和客氏的运作结果。所以,没办法,只能怂。
  即便魏忠贤在司礼监说一不二,也没用。因为大明的权力设计就不允许任何一个衙门一家独大、也不允许任何一个大臣权势熏天。
  司礼监加内阁的权力配置,按理说已经是大明帝国的顶级权力阵容了。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牌面。
  但是,没用。
  因为六部才是实权衙门。六部可以不听内阁的,自然也不会听司礼监的。而六部长官还可以甩开内阁,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甚至,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们连首辅都敢弹劾,那就别提魏忠贤这些太监了。
  最后扳倒魏忠贤的,都不用御史出手上奏,而是国子监贡生钱嘉征的一道奏疏。
  魏忠贤的权势来源于皇帝。没有皇帝的支持,魏忠贤啥也不是。那魏忠贤的政治关系网呢?
  这张网以魏忠贤为核心。魏忠贤倒了,这张网还有什么用?问题是这张网再大,也大不过大明官僚系统这张网、大不过大明皇帝这张网。
  所以,崇祯收拾魏忠贤,就一道圣旨:着锦衣卫差的当官旗前去扭解,押赴彼处交割,其经过地方,着该抚按等官,多拨官兵,沿途护送,所有跟随群奸,即时擒拿具奏,毋得纵容遗患。
  锦衣卫派出得力旗官抓人、地方抚按派出官兵协助,对付魏忠贤,这就够了。
  至于内阁,大学士拟旨就行;至于六部,兵部传旨就行。崇祯拍死魏忠贤,跟拍死一只苍蝇一样简单。
  那么,魏忠贤风光无两这七年,究竟干啥了?他连一道护城河都没给自己修吗?
  修也没用。
  明太祖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制度,就不允许出现权臣,而只能出现孤臣。明朝无权臣。同理,清朝也没有,至少在中央层面没有,地方另说。
  因为清承明制,所以康熙皇帝说干掉鳌拜、就干掉鳌拜,嘉庆皇帝说干掉和珅、就干掉和珅。
  只要局势没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大清朝廷也不会出现权臣,而只能出现孤臣。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权臣呢?
  明朝的太监,有一个算一个,几乎全是孤臣。而唐朝太监就不一样了,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是权臣。
  唐朝的太监,不仅皇帝扳不倒,而且还能扳倒皇帝。要权势,唐朝太监是领兵的,而且领的是皇帝的御林军。要网络,唐朝太监隔在皇帝与大臣、皇帝与节度使之间,名副其实的关系洞。
  对于这些太监,肯定不能一剑杀了了事。
  因为刀剑都在太监手里。大唐皇帝对付太监的手段,往往是用一波太监对付另一波太监。直到朱温这个地方军阀彻底做大,然后杀光了太监,才结束了大唐的太监专权。
  太监当权臣而且当了上百年,也就出现在唐朝这个奇葩朝代。
  而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宗室大臣、信不过,阀阅大臣,也信不过,节度使、更信不过,大唐皇帝也只能选择相信太监了。安史之乱打乱了大唐帝国的政治秩序,而且直到大唐灭亡,都没能恢复过来。
  太监当权臣,不够显著。所以,还是大臣当权臣,更符合权臣的定义。
  曹操,应该是顶级权臣了,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汉献帝能不能一剑杀了曹操呢?
  实际上,汉献帝有过这样的机会。
  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按照汉朝制度,身为三公的曹操要带兵觐见皇帝,是要由虎贲侍卫持刀挟行的。简单说,就是你曹操带兵觐见没问题,但皇帝的御林军也要好好"保护"你,拿刀剑挟持着你才能见到皇帝。
  这时候,汉献帝一个颜色就能让曹操命丧当场。所以,曹操才会吓得"汗流浃背",以后也别想让他再见皇帝了,书信往来就好,
  那么,汉献帝为什么没有一剑杀了曹操呢?
  当然,曹操也有兵,杀了曹操,曹操的兵肯定不干。但,更主要的问题是杀了曹操没法收场。
  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怎么挟?曹操天天在朝堂上拿剑威逼皇帝下圣旨吗?这是土匪手段,权臣不会这么玩。权臣玩的是:政令不出金銮殿,而出丞相府。
  天子任命的官员,统统靠边站;曹操的幕僚团,才是大汉的真正主宰。
  所以,杀了曹操,汉献帝也拿不到权力。因为他控制不住曹操的幕僚团。这伙人只认曹操,不认天子。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语出自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的原话。意思是:假使国家没我曹操曹孟德,还不知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
  即便让汉献帝控制了曹操的幕僚团,也就是丞相府,也没用。因为他控制不住当时的大汉天下。
  杀死董卓之后,王允辅政,然后却是李傕郭汜起刀兵。大汉天子和大汉朝廷连个关中都控制不住,最后只能狼狈东逃。如果不是曹操这个权臣出手接应,皇帝和朝廷可能就饿死了。
  有这个逻辑在,汉献帝就不能一剑杀了曹操了事。
  一剑杀了曹操,曹操的死党要报复。汉献帝是天子,也没用。断人财路,杀人父母。曹操就是这些人的父母。
  即便曹操的死党不报复或报复不成,那也不行。因为天下诸侯会再起干戈,到时候,汉献帝连许昌这个地方都呆不住。
  曹操的权势,才是不可替代的;而曹操的关系网,才是牢不可催的。所以,曹操才是权臣。
  但是,皇帝冲冠一怒,非要杀了权臣呢?北魏孝庄帝手刃权臣尔朱荣,就是真实写照。
  六镇起义、河北起义、关中大起义,北魏江山风雨飘摇。但是,山西北秀容的契胡人领袖尔朱荣竟力挽狂澜了。这家伙不仅镇压了六镇起义,而且东定河北、西平关中,崛起为北魏第一权臣。
  在当时,尔朱荣的权势可以说如日中天。
  董卓残暴,却残暴不过尔朱荣。河阴问罪,尔朱荣几乎屠杀了整个北魏朝堂和皇室宗亲。
  曹操奸雄,却奸雄不过尔朱荣。战场杀伐,尔朱荣几乎从无败绩,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且一直完胜。
  风雨飘摇的北魏江山,硬是被尔朱荣给扶稳了。但是,尔朱荣太残暴。北魏的宗室大臣被他杀了个遍,里面还有孝庄帝的兄弟。
  所以,北魏孝庄帝与尔朱荣之间的关系,也就势同水火了。
  然后,趁着尔朱荣觐见之机,孝庄帝就把尔朱荣一剑杀了。但是,之后呢?
  契胡战士立即不干了,堵着城门、嚎啕痛哭。哭完了,就要攻城、抓皇帝。同时,山西、徐州以及关中的尔朱系将军们,立即挥师洛阳。
  孝庄帝元子攸被俘后,先被关押在永宁寺,后被押送到山西,最后被尔朱兆勒死在晋阳五级佛寺。
  这就是一剑杀了权臣的结果。
  但是,结果不会死个皇帝那么简单。因为最惨的是北魏首都洛阳和北魏天下。
  洛阳城先被尔朱荣攻破一次,再被南朝陈庆之攻破一次,后被尔朱兆再攻破一次。每次被攻破,都是一场浩劫。
  大厦将倾的北魏江山再一次陷入战火。高欢、尔朱兆、宇文泰这些人,已经不考虑什么问鼎中原了,而是死磕到底。
  一剑杀了权臣的结果,很严重。
  所以,历史上很少有扳倒权臣的例子。
  但凡成了权臣,几乎就一直权臣到死了。如果能扳倒,那就一剑杀了就行。但是,一剑杀了就行的,都是孤臣,不是权臣。
  因此,往往只能等到权臣的物理生命结束,然后才可能有所作为。或是掺沙子、或是拔钉子、或是取而代之,权臣死了才行。
  汉朝的霍光,算是权臣。但霍光活着的时候,谁也撼动不了。等霍光死了,势也废了、网也废了。这时候,皇帝才会有出手的时机,再搞政治清算。
  比如东晋的当轴士族,也是权臣。王敦活着的时候,皇帝没辙;桓温活着的时候,皇帝还没辙。只有等他们死了,司马皇室才能硬起来。
  那么,权臣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呢?
  权臣的第一逻辑:政治秩序先被破坏,权臣才会出现。
  自始皇帝以来,政治秩序的核心,就是官僚秩序。官僚秩序不乱,权臣就不会出现。甚至,嚣张不可一世的孤臣,也不会出现。因此,宋朝虽然各种宽松软,但官僚秩序足够精密,所以出不来权臣。明朝不仅严紧硬而且官僚秩序更精密,所以到死也出不来权臣。同理,清朝也是如此。
  权臣的第二逻辑:政治秩序要被维护,只能依靠权臣。
  曹操和尔朱荣,就是例子。没有曹操,东汉可能早就亡了。没有尔朱荣,北魏也可能早就废了。破坏了的政治秩序,只要还能维持,那就要好好修补。这时候,谁能修补好,谁就是权臣。两晋也是如此。官僚秩序在西晋就弱,在东晋更弱。这时候,只能靠当轴士族来修补。
  权臣的第三逻辑:权臣之所以不能一剑杀死了事,是因为权臣是最坏选项中的最好选项。
  汉武帝之后,不用霍光,还能用谁?东晋避乱江南,不用当轴士族,还能用谁?比之刘表这些个宗亲,汉献帝更倾向于用曹操。秩序乱了,靠谁来维护?这些个权臣就是一堆最坏选项中的最好选项。同理,唐朝为什么用太监,也就清楚了。宰相里面出过李林甫,节度使里面出过安禄山,你让大唐皇帝还能相信谁?
  权臣不死国家不兴。
  但实际上,正是因为国家将死,才有权臣。所以,一剑杀了权臣,等于同归于尽。更糟糕的事情,马上就到。而凡是一剑杀了就行的,统统不是什么权臣,而是孤臣。
  古代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从秦始皇开始,皇帝自称"朕"。"朕的意志"不可违,违者轻的贬职,重的斩首,再重的要"株连九族"。在封建社会,皇帝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臣子只能顺服,不可违逆。有的皇帝大度开明,有纳柬逆耳之言,如唐太宗,且魏征有直柬之胆。如寇准、包公等都有逆上之举,且也能受到皇帝的宽容。从历史上看,有不少皇帝受制于臣僚之挟,想制裁臣子也要瞻前顾后、见机行事。"朕的意志"受到严重制约,实权旁落。秦二世时,赵高想谋权篡位,导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凡指鹿为鹿者,均被赵高事后谋害。秦二世胡亥又奈何之?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有多少仁人义士想杀之而后快,皇帝也想除之,因受制于曹操的权威,又奈其何呢?皇帝变成傀儡,无权可用,无兵可使,只能任人摆布,受制于人。从各个朝代看,凡有野心谋逆者,都是先抓"权",尤其是先抓住军权,以军操政,培植提拔党羽,打击削弱皇室权势,控制朝政,权倾朝野,发号施令,架空皇帝。奸臣"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术法,号令群臣,推行己政,先"垂帘",待时机成熟便取而代之。三国之魏国曹魏政权被司马家取代,清朝末期慈禧太后不但"垂帘"而且"听政",皇帝乃傀儡也。至高无上的在位者又奈其何呢!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位和权不是统一的。有位者不一定有权,有权者不在其位而可以谋其政,可以篡其位,这是封建时代的一大特点。社会主义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领导权掌握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手里,人民当家做主,全国人民正在为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努力奋战!
  几干年来中国是皇权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普天下莫非王土,天下的臣民都是皇帝治下的奴隶,所以要夺取统治权杀掉一个皇帝非常容易,但要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皇帝的旗号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唐大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兄弟之间刀剑相见,但仍然要打着太上皇李渊的旗号才能得取民心。顺治皇帝福临虽然大权在皇叔多尔衮手中,但多尔袞不敢轻易废掉福临自己称帝,因为他懂得自古以来至高无上皇权是不能轻易撼动,要撼动皇权除非用流血斗争来改朝换代这个道理三国的曹大烝相处理更具有说服力,他虽然拥有强大武装集团及雄才大略,但他不敢轻易杀掉汉献帝也只能挾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问题真的很简单。所谓权臣,就是手握实权、掌握朝廷上下局势的大臣,就是说当权臣有两大要件:一是有足够的势力,使得皇帝和王公大臣不能轻易剪除他;二是权臣在施政和收买人心方面还需要皇帝在前台做一个幌子,保持政权的正统性。什么时候这两大要件失去了,这种政治格局就会马上发生巨大变化。
  本问题是站在皇帝角度考虑,认为皇帝与权臣的主要矛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将对方首脑迅速"斩首"就能解决问题、万事大吉。当权臣没有深厚的根基时,这不是不可能的事。举个最著名的例子,秦朝的赵高,在秦始皇去世时发动沙丘政变,与宰相李斯伪造诏书,逼迫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此人在朝廷上"指鹿为马",杀害所有不按他意图行事的大臣,后来又逼迫秦二世自杀, 另立子婴为秦王。以赵高的行为来看,已经拥有自由废立皇帝的权力,杀害了所有表面上不听话的大臣,绝对是大权臣,但此人是刑余之人,没有命根子,做不得皇上,必须在前台要有一个傀儡皇帝支撑。赵高在历史上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和精通法律的专才,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这样的人往往自视甚高,不大看得起大臣和幕僚,因此并没有培植出自己的中坚实力,手下一味是阿谀奉承之辈,本质上就很虚弱。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赵高的种种罪行。他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覆辙,便与身边宦官韩谈商定了斩除赵高的计划。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王位,等到期限到了,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这是"快刀斩权臣"的正面例子。
  赵高指鹿为马
  但实际上,皇帝与权臣在大多数情况下代表的是不同利益集团,是皇权与部分大臣势力、豪门望族或世家利益集团的较量。在这种情形下,权臣只是利益集团的组织者和利益分配者,杀掉权臣根本解决不了利益冲突问题,相反会激化矛盾,两败俱伤。我看别人回答,举了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杀掉权臣尔朱荣的例子,但只说了一半,最后结局是两大利益集团两败俱伤。尔朱荣早年袭承父位担任契胡部第一领民酋长,是很有地位的部落贵族。后招兵买马,力量发展壮大,北魏统治者笼络他镇压农民起义。武泰元年(528年),尔朱荣乘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毒死之机,借口为孝明帝报仇,自晋阳率军南下,迎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自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尚书令、太原王,专断朝政。借口丞相高阳王元雍谋反,围杀王公、百官两千余人。虽居外藩,却在朝廷大量安置亲信党羽,占据要职,窥伺动静,遥控朝政。尔朱荣是一代战神,基本平定北方之后,和孝庄帝矛盾日益尖锐。北魏朝政均由尔朱荣在晋阳控制,北魏孝庄帝左右大臣、内侍,全是尔朱荣安插的眼线。尔朱荣的女儿本是孝明帝侧妃,但尔朱荣却强迫孝庄帝立她为后。尔朱皇后经常和皇帝耍性子,常说:"我在天子面前放肆一些有什么关系?他本来就是我爹所立,我爹把帝位让给他已经很不错了。"经常怏怏不乐的孝庄帝密谋杀掉尔朱荣,事情败露但尔朱荣认为皇帝黯弱,毫不在乎。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孝庄帝埋伏兵士在明光殿东序,然后遣使飞报尔朱荣。声称尔朱皇后刚刚生下太子,皇宫内文武百官络绎不绝地到府上道贺,祝贺尔朱荣荣升为外公。尔朱荣并不起疑,遂进宫入殿。见到孝庄帝,尔朱荣未等开口道喜,忽然见孝庄帝手下两个人手里提刀从殿东门跑进,他马上惊起,直奔御座想挟持孝庄帝抵抗。孝庄帝膝上早已横备一刀,见尔朱荣冲上,直刺入腹,一代枭雄应声毙命。众人举刀乱砍,亲信元天穆也死在乱刀之下。跟随尔朱荣入宫的十四岁儿子尔朱菩提以及从人三十多个全被伏兵所杀。你以为皇帝自此得到皇权了吗?故事的后半段是:结果尔朱荣的残余势力与孝庄帝元子攸的支持者贺拔胜作殊死战斗,几个回合下来,最后还是尔朱荣的堂弟尔朱兆逮住了孝庄帝元子攸,把他关押在永宁寺里。寒冬腊月里,天子元子攸央求一块头巾取暖也被断然拒绝,元子攸只能搂着冰冷的铁链哆哆嗦嗦地度过了胆战心惊的几日。尔朱兆把天子元子攸送到晋阳不久,前方接连吃了纥豆陵步蕃的败仗。在恼羞成怒之下,尔朱兆于十二月甲子(二十三)日(531年1月26日),索性把元子攸勒死在晋阳的三级佛寺,距他杀尔朱荣仅三个月。元子攸死时年仅二十四岁,在位三年。故事的结局还是两败俱伤,尔朱家族自此再没有起来,北魏后来的皇帝被新的权臣高欢和宇文泰把持,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一个曾经统一北方强大的北方汉化民族建立的帝国就此覆亡。
  尔朱荣家族逐鹿
  当然,也有皇帝与权臣比较"融洽"相处的例子。先说皇帝扳回一局的故事。霍光,他哥哥就是有名的战神霍去病,霍去病为自己的家族势力打下了良好基础。霍光父亲名叫霍仲孺,公元前141年前后,以县中小吏身份被派到平阳侯家服役,霍仲孺和平阳侯府中侍女卫媪之女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霍仲孺在平阳侯家任务完毕返回家中,另娶妻子生下霍光,和卫少儿不再来往。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拜骠骑将军,派人请来霍仲孺与之父子相见,并将异母弟弟霍光一起带到长安照顾。霍光当时年仅十多岁,在霍去病帮助下,先任郎官,随后迁任各曹官、侍中等。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去世。霍光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位,侍奉汉武帝左右,前后出入宫禁二十多年,未曾犯一次错误。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信任,最后成为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在汉昭帝时期,霍光得到汉昭帝全面信任,得以独揽大权,他采取休养生息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励农业,使得汉朝国力得到一定恢复。对外缓和同匈奴的关系,恢复和亲政策。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没有儿子。霍光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后就以淫乱无道的理由报请上官太后废除了他。霍光同群臣商议后决定从民间迎接汉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这就是汉宣帝。霍光效法殷商伊尹,行废立天子之事,从此后人合称为"伊霍"。汉宣帝即位初,霍光表示归政于帝。汉宣帝没有接受,朝廷事务的决策仍先经过霍光过问再禀报皇帝。汉宣帝对霍光表面上很信任,但内心十分忌惮,与之同车时"若有芒刺在背"。汉宣帝没有依照群臣提议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皇后,而是立自己的原配妻子许平君为皇后。霍光没有反对,但以许皇后父亲许广汉受过宫刑的缘故,反对封后父为列侯。霍光继室对女儿没有成为皇后不满,趁许皇后生产机会买通医生淳于衍,毒死许皇后。许皇后死后,汉宣帝追究医生责任,淳于衍下狱受审,向霍光坦白了此事。霍光惊骇之余,想要追究妻子责任,最终碍于夫妻情分替她掩盖过去。霍成君最终被立为皇后。地节二年(前68年)春,霍光病重逝世,临终上书请分自己的封邑三千户给其侄孙霍山,以继承其兄长霍去病香火。霍光死后,汉宣帝与上官太后一同到场治丧,将之与萧何相比,以皇帝级别葬仪葬于茂陵。有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葬具,以缊辌车,黄屋送葬,谥号"宣成"。霍光遗孀显犹嫌不够气派,将霍光生前自己安排的坟墓规格扩大。但是汉宣帝还是想法剪除了霍家势力。地节四年(前66年)七月,霍家谋反事情败露(有可能就是皇帝授意下的栽赃),霍禹被腰斩,霍云、霍山自杀,霍家一族遭到满门抄斩。霍光妻子显及儿子,侄子,女婿等家人除女婿金赏(汉武帝托孤重臣金日磾次子)因告发谋反一事被赦免外,其余全部被杀或者自杀,女儿霍成君也被废处昭台宫,十二年后自杀,长安城中有数千家人家被牵连族灭。霍家族灭以后,霍光之墓未被株连,依旧陪葬茂陵。 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接受南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列霍光为第一。因其死后家族谋反,满门抄斩,故不名霍光全名,只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此后,霍光一直为汉朝皇帝尊奉祭祀,汉成帝年间,增加守墓人一百户。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以千户封霍光堂弟的曾孙霍阳为博陆侯,奉祀霍光。霍光作为权臣在生前没有被清算,根本原因在于他始终忠于皇帝,没有不臣之心,皇帝可以利用他安邦定国,但是他功高盖主、锋芒毕露,最终不能守护后世家人的安全。霍光的例子算是因为皇帝能够长期隐忍、始终保有一定势力并最终战胜了权臣家族,拿回了炙手可热的皇权。
  霍光辅政
  再说一个皇帝吃瘪的权臣例子曹操。大家太熟悉,简略讲点,曹操把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汉献帝迎到许都,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本是董卓所立,周围的皇室大臣大部分被杀戮殆尽,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势力,最后只剩下董承还掌握一点兵权,汉献帝就这点实力还蠢蠢欲动,搞了一个衣带诏,联络了马腾、刘备等几个外臣就想拿下曹操,结果一败涂地。曹操干脆把两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把他结结实实看管起来。曹操活着的时候不管手下还是孙权劝进,始终不做皇帝,直到他死以后,汉献帝没奈何把帝位传给大舅哥曹丕,曹丕也没有斩尽杀绝,让汉献帝终老而去。这算是一个皇帝与权臣双方都很和谐的结局。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中国历史上,包括农民起义有名有姓的皇帝大约五六百位,但真正权倾朝野的权臣其实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分裂时期的小国身上。很多权臣都是经营数年甚至几代才拥有对朝廷权力的绝对控制,大家不妨研究一下历代霸府的历史。用归纳法我们知道皇帝与权臣基本上就是上面那四种类型,谁占上风要看谁的真正实力强。对于历史进程来讲,皇帝有实权和权臣有实权都可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改变不了基本的历史走向,因为历史发展自然有其内在逻辑性和规律性。
  如果非要总结皇帝与权臣的关系,那就是: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不一定哪一方一定占据上风的,要看他们背后的实力到底有多大。所以,本问题在封建王朝时期,无解。
  权臣也有党羽,有能力要挟皇上的决不是等闲之辈!稍处理不当,必危极自身。要想做一个聪明的皇帝,团结安扶大多数,尤其是那些势力大且握有重权的大臣,定要褒奖有嘉揽入舍下而为己用!该给好处的要给,该让他说话的,要让他说!敬畏三分才可相安无事,于国于民都有益处。头脑简单,粗暴行事,臣子作乱大有人在。

中国十大元帅来自哪些省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元帅军衔及授予勋章世人皆知唐太宗,可知唐高祖的辛酸往事自公元220年起,大汉王朝在三国逐鹿的尔虞我诈中轰然倒塌之后,神州大地已然不复秦汉大一统的帝国雄风,30余个大小政权交替兴灭,绵绵不断的分裂割据和分裂战争,令这片古老的土地支离破碎大漠饭店之暮投陕甘厅杨敦,字厚之,河南陈州人也。敦世代以农为业,勤劳朴实,至其父杨信,家资累积20亩矣。敦天生旅力,好武术,优善弓矢,飞刀,无师自通,天资聪慧,箭技百步穿杨,飞刀术例无虚发。乡百里内无岳飞遭遇前妻背叛,2段婚姻留下7个儿女,他遇害后家人去了哪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豪壮的诗词就是出自于南宋名将岳飞之笔,从诗词之中可以看出岳飞对金人的憎恨,也不怪岳飞如此气愤,靖康之耻金人把北宋的老巢一锅端,不但掠走了京城的财1946年,吉林女监一囚犯惨死,监狱众人唏嘘不已,囚犯她曾是皇后文趣谈古今史编辑趣谈古今史快来人啊,这个人没有气了好像!惊恐的声音传递在牢房的每一个角落。虽说是在牢房,但是毕竟是解放前,那事的牢房管理并不像是现在这样,大牢里面的艰苦环境经常会导废掉太子孙和,赐死孙霸,孙权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孙权,下邳人,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元勋。接下来,史料汇编将带来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孙权是三国吴国的第一位皇帝。他早年英明,继承父兄之业,曾与刘备会师。在赤壁之战中,他打败了强大的东汉皇后邓娞东汉时期,十六岁邓娞因为才貌出众被选入后宫做了汉和帝的贵人。五岁读书,腹满经论书卷浸润的气场再加上天然无需雕饰的美丽,邓娞无疑在后宫泱泱上千佳丽中鹤立鸡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还有20多个儿子,为何偏偏传位孙子朱允炆?众所周知,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还有20多个儿子,其中也不乏有才干,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比如老四朱棣。可朱元璋却直接跳过了儿子辈,将皇位传给了孙子辈的朱允炆。那么朱元璋为何要这样做呢她为汉献帝献上两位皇后,克死三任丈夫,最后一任为大将军卫青看汉武帝后宫秘史的时候,看着看着就发现,咦这个汉武帝怎么跑姐姐家转了一趟就带走了个歌女,歌女还成了皇后咦这个汉武帝怎么又去了姐姐家转了一圈带走了个舞女,这个舞女也被追封为了皇后。汉决定清朝兴盛的女人?孝庄文皇后大清最厉害的女人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孝庄是清代著名贤人之后,他一生辅佐三在古代当个太子是种什么体验?康熙顺利继位的都是人精提起太子这个职业,相信大家都非常感兴趣,毕竟距离皇位只差一步,只需静静地把老皇帝熬死就行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古代,太子的死亡率是远高于皇帝的职业。据不完全统计,在皇帝们立
雍正好不容易坐上了皇位,为何仅仅在位十三年?康熙乾隆早早的就登基为帝了,而雍正45岁才登基,虽然仅在位13年,但是年纪并不小了,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时已经58岁了。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58岁已经算是高龄了,历史上英年你觉得二战中死于原子弹的日本平民是否无辜?原子弹下无怨魂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当时日本奉行的是全民皆兵,妇幼赏武的精神,美国人预测,如果要想彻底征服日本,就要进入日本岛进行作战。进入日本本土的话,保守估计也要再死亡十几万大凉山的美国白人奴隶这是我自己翻译的外网的文章。以前贴在知乎上,现在转发在此。本文讲了二战时一个美军飞行员,掉在凉山彝族地区,然后被当地彝族人抓起来做奴隶的故事,有点意思。凉山一直以来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毛泽东为什么一直劝儿媳改嫁,改嫁生四子,用长子名字纪念毛岸英当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时,毛泽东很高兴,并亲自跑到机场去接自己的儿子,但父子两人在一起只吃了两天的饭,毛泽东便要毛岸英和同志们一起到食堂吃饭。1948年,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一起迁到了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十大将十大元帅1朱德(元帅)18861976云南讲武堂毕业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享年90岁2彭德怀(元日本大佐相当于我军哪个军衔?可以指挥多少人?看完涨知识了只要谈及中国近代史,日本必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个曾经中华文明亦步亦趋的跟班小弟,却在近代对中国实行侵略,对中国国土肆意践踏对中国人民残暴屠杀,对我们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现如英国元帅和开国上将比枪法,事后他不要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1959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问苏联,在与苏联人的交谈中,他得知了一个很重要的讯息,也许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在东方古国中国。对于中国,蒙哥马利早已仰慕已久,他当即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希望访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俗话说,细节决定命运,霍去病就是这么一个细心的人。有人说过,霍去病其实是运气好,年少够莽,把舅舅卫青已经打残的匈奴再一顿恐吓,让匈奴不战自溃,最后一路追到狼居胥山。那么有没有事实可福帅聂荣臻战绩平平,为何被授予元帅,毛泽东夸他老实厚道聂荣臻相比于彭德怀和徐向前,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战绩,大部分战功上都是在林彪的基础上取胜的。建国后聂荣臻被授予元帅军衔,位列十大元帅第九位,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位开国元勋的故事。聂荣臻为袁隆平老先生于5。22日去世,他晚年还有哪两个梦没有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1930年9月7朱元璋对着一个喂猪的女子傻笑,马皇后就把她接进宫,为什么朱元璋不要?话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有一天闲来无事,他打扮成一个商人模样,带着一个侍卫出宫考察民情去了。原来朱元璋小时候是苦出身,当过和尚要过饭,知道底层老百姓生活不容易,所以经常微服私访,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