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

  第七课:藏羚羊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藏羚羊的挂图(或《可可西里》中关于藏羚羊的录像片断。)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藏羚羊
  1 教师出示藏羚羊挂图(或录像片断),向学生介绍藏羚羊。
  藏羚羊,别名长角羊,羚羊,属牛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7~10万只。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野生动物。
  它一般体长135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2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藏羚羊。
  3 提示课题。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藏羚羊的知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藏羚羊身上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音,记住形。驱使车厢碾碎敷伤口气息奄奄蹭后腿噙着眼泪湿漉漉渗着血水
  (1)抽学生读勾画的字词,相机正音,注意"眶""渗"的读音。
  (2)找出难读的字,同桌相互分析识记字形,注意"敷""噙""漉"的字形。
  (3)学生课堂写生字词。
  2 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课文先写一只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的无助与悲哀,接着写科考队员耐心细致地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后来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回到老藏羚羊的身边。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思想
  感情过渡语: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 研读1~4段。
  (1)学生自由读1~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老羚羊动作、神态的词句,思考: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你悟出了什么?
  重点体会的词句:
  ①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奔到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体会老羚羊内心的急迫。)
  ②那只老羚羊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并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盯着他俩。(体会老羚羊的无助与哀求。)
  ③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老羚羊为救小羚羊冒死拦车,为人带路,让学生体会其对小羚羊的关心和对人类的信任。)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3)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
  2 学习第5~7段。
  (1)学生齐读5~7段。
  (2)学生勾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动作的词,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汇报交流救助小羚羊的动作词语。
  科考队员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找出一些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将受伤的小羚羊抱回车上。
  (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3 学习课文第8~10段。
  过渡语:同学们,科考队员在归程中,把痊愈的小羚羊放回原先的草坡上,小羚羊欢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8~10段。
  (1)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从以下词句体会:
  ①"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体会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牵挂。)
  ②"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体会团聚后的两只羚羊的欢悦和它们之间的亲昵之情。)
  ③找出写科考队员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科考队员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抓住"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等词语,体会科考队员被老羚羊的行为所打动,被羚羊间的爱所打动,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 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这件事的大意。
  2 回顾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3 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 引导学生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5 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感情。
  五、作业设计
  1 抄写生字新词,用"肃然起敬""小心翼翼"造句。
  2 写出读了本课后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藏羚羊的故事羚羊求救
  队员救助
  羚羊团聚和谐相处
  第八课:蝈蝈
  教学目标
  1 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 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 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 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 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品学网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 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 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 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 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 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 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积累与运用(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明确有"像""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
  2 积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
  3 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 能在口语交际中与同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5 能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选一件感受较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6 自主阅读短文,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 出示课本中四个句子,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都带有"像"或"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明确其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 想一想,比喻句有什么特征?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 师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 再自由读课本中的四个句子,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
  二、语海拾贝
  1 学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 再读,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第一排三个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 背诵这九个词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4 师生互动,再找出一些写"绿""红"或"蓝"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 读课本中本栏目的对话,想想自己明白了什么。秦学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 理解句子的含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注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3 分角色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
  4 作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口语交际
  1 谈话导入,打开思路。
  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自己儿时的一些"傻事""趣事",选一两件讲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2 同桌交流,互说"傻事"。教师巡视引导,要求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特别要把"傻劲"或"趣味"体现出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可以提问题,可以评价,可以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3 小组交流,评选优秀故事。以小组为单元互相交流讲述"傻事""趣事",并相互评价,各组推选一名最满意选手在组上交流。
  4 班级交流,讲述"傻事"。各小组推荐的选手在全班交流讲述"傻事",同学们可以发言评论,也可以讲自己听完后的感想或启发,还可以讲其他"傻事""趣事"。
  五、习作百花园
  1 细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范围。写作范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可以是快乐、幸福、喜悦的事,也可以是烦恼、悔恨、忧伤的事,还应表达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习作要求:以记一件事为内容,题目自拟,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2 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广泛选择材料。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在我们个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不少难以忘记的事件,如淘气遭到父母的责罚、无知摘掉邻家盆花、偷偷抓来别人的小狗、瞒着父母用化妆品在自己脸上涂画……这些充满稚气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经历了这些事件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3 学生自己确定题目并写作。
  (1)教师巡视,发现选材、叙述有新意的,可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启发引导其他同学。
  (2)完成草稿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4 佳作赏析,再改习作。
  (1)出示学生中的佳作。(用投影仪。)
  (2)朗读习作。(作者自己读。)
  (3)同学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再次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自己的习作。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学生自由读短文《那倾斜的伞》。要求边读边勾画,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可以批注在旁边,优美的词句、疑难的词句,也可以作上记号。
  2 小组交流。
  (1)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词句令你最受感动?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3)有什么疑问,向同学提出来,互相交流解决。
  3 说说自己读了短文以后有什么收获。
  (1)说说文章内容给你什么启发。
  (2)说说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给你什么启发。
  4 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片断,抄写在摘抄本上。
  第九课:母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尖锐""凄惨"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品味有关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难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
  学生: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出示挂图或课件认识母鸡。)
  同学们回家都认真观察了母鸡的一些生活习x##b?把你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母鸡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2.再来读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三、 学习生字词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朗读。惊恐田坝疙瘩警戒颤颤巍巍预备啄食尖锐凄惨如怨如诉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四、 熟读课文,感悟母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批注:作者对母鸡前后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2.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的理由。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 细读课文,品评母鸡
  出示:"我一向讨厌母鸡。"深入品味文章。学习第1、2段。
  1.自读第1、2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
  2.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第1段:抓"嘎嘎""没完没了""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第2段:抓"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自大、爱炫耀。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2段。学习第4~7段。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2.读课文第4~7段,思考: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边读边用笔做上批注。
  3.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提炼品评。负责:出示句子: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读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不论……还是……总是"体会到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 。"歪着头""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体会母鸡的机警、负责。)
  (2)师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再读句子,说说用上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好处。
  慈爱:
  (1)自由读第4~7段。思考: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母鸡的慈爱?
  (2)交流感受。("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汇报。
  勇敢: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母鸡的勇敢?
  (2)交流:"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辛苦:交流:"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4~7段。学习第8、9段。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生自由读。
  2.师范读。
  3.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5.自由朗读第9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六、 拓展升华,感悟母爱
  1.说说对"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
  第十课: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学生: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看看各种不同的贝壳或贝壳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贝壳,揭示课题
  1 出示贝壳和珍珠。
  2 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一只贝》。(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交流,记忆字形。师重点指导:誉、腻
  5.全班交流,评价朗读。三、细读品味,升华感情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初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体会体会。
  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文第1段。
  4.再读出示的第1段文字,边读边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段。(播放海边音乐。)师相机指导理解:旋涡、啮掉
  5.它们即使生命结束,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难怪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人们的称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第2段?(生自由练习。)
  6.抽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3~10段。
  出示: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1.生自读句子。
  2.这只贝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读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生交流感受。
  4.再读第3段,说说这段文字中的哪个词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再读读,体会一下。
  5.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理解:默默、荣誉
  6.相机抓住"折磨"这个词语理解贝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7.生理解"折磨"的意思。
  8.再读课文,透过"折磨"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想想石子在贝的身体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9.生读课文,谈感受。
  10.你们都在认真地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11.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贝所受的折磨用表情、声音表现出来。老师引读: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生跟读中间部分)……教师:一年,两年,它的壳上——读,但他——
  12.再读课文,再体会体会,在"可怜"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13.思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四、学习写作方法,拓展迁移
  1.作者写贝,赞颂的仅仅就是一只贝吗?
  小结:文章借物喻人。
  2.说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
  3.把你想对这只贝说的话写下来。
  五、总结并提出希望
  1.生展示搜集的同类人的故事。
  2.希望你们也做一个像这只贝一样的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
  第十一课:狼群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俯首帖耳"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2 体会狼群的团结、勇敢。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狼的多媒体资料(文字)。
  学生:收集一些狼的有关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开篇,导入课文
  1.出示介绍狼的生活情况的多媒体资料。
  2.师:同学们,这就是狼的生活,把你看到的介绍一下吧。
  3.师:是啊!一只狼是孤独的,它苦苦挣扎在食物链的终端;一群狼是强大的,它们有资格笑傲"江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狼选择了群居生活,共同进退,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我们一样过着群居生活的狼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生字,注意:"撤"是翘舌音,"逻"的声母是l,不是n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了解词语的褒贬色彩。呼啸退避三舍默契俯首帖耳身先士卒
  5.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说说狼群给你留下的印象。
  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7.再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语句旁作批注。
  8.学生交流。
  三、熟读课文, 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狼群的生活习性?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四、精读感悟,交流体会
  1.自由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并读关键语句。
  a.(1)找出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边讨论边板书: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b.(1)找出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原因。(边讨论边板书:团结)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c.(1)找出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头狼的权利和义务。(边讨论边板书:抵抗敌害、调解纠纷、巡逻报警、踏路探险)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五、总结延伸
  面对如此勇敢、团结的狼群,它们的确有资格"笑傲江湖"!关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1.生交流汇报。
  2.同样是过群居生活,人类从狼的生活中受到些什么启发?
  同学们,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人类也像狼群一样勇敢、团结合作、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么,我们才有资格笑傲"江湖"!
  1.拿出你们的笔,写下你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独特感受。
  2.交流。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狼群》。
  愿狼群勇敢、团结的精神永伴我们左右。
  第十二课:美丽的眼睛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关爱之情。
  2 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走进海豚的心灵深处,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海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你们想听吗?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时,一些贪财的水手想在船上杀死他。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然后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谁知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了一群海豚的注意,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海岸上。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可是,近代关于海豚救人的报道也不胜枚举。《美丽的眼睛》一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根据课后第一题的要求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讨论。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说说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方法:
  1 小组合作,边读边议,根据课后题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派代表汇报。
  2 各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达成共识。
  (1)课文几次提到"美丽的眼睛"?
  (2)为什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所看过的最美丽的眼睛?
  (3)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 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策略,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学习。(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提供一些学习的策略供学生选择。
  如:①读一读,议一议。
  ②读一读,讲一讲。
  ③读一读,勾一勾等。)
  4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讲述有关人与动物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
  2 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成几句话,送给可爱的海豚。
  积累与运用(三)
  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成语,体会成语的意思及感情色彩的不同,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2.积累各种谚语,体会谚语的含义,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3.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乐于用普通话文明地讨论交流保护青蛙的方法,能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能抓住要点。
  5.认真观察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拘形式写下所见所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6.培养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有所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并在生活中运用。
  难点:了解阅读方法,鼓励个性化阅读。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收集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和谚语,查找有关青蛙的资料。
  教学时数
  3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读成语。同桌相互读。
  2.抽读。
  3.小组讨论两组成语的特点。(都是有关动物的成语。第一组:贬义;第二组:褒义。)
  4.再读,感悟它们感情色彩的不同。
  5.在实践中去运用、感悟。
  (1)分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动物的成语,并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
  (2)全班交流。
  6.全班齐读成语。
  二、语海拾贝,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谚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检查,要求读准确。
  3.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动物的谚语,组长做记录。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类似的俗语、谚语,并把这些句子记在"采蜜集"中。
  三、互动平台,学会方法
  1.学生自由读对话,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读了这段话后的收获。
  3.小组分角色朗读,找一找,勾一勾,议一议:有哪些读书方法。
  4.全班交流阅读方法。
  5.除了书上列举的阅读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阅读方法?
  6.再读对话,把这些阅读方法记下来。
  四、口语交际,自主表达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谈蛙"。(配乐朗读辛弃疾的《西江月》)
  教师: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对青蛙的了解。
  2. 小组内交流资料,互相补充,并选一名成员上台演说。
  教师:青蛙对人类那么重要,可近几年来青蛙的数量却显著地减少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小组交流讨论:怎样保护青蛙?请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方案。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有条有理,态度大方。其他同学专心倾听,认真思考。
  3.小组间评比,相机指导。大家评议。语言要文明谦逊,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设计方案,抓住要点把意思表达清楚。
  4.总结方案,深化话题。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为保护青蛙出一分力,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更加舒适,更加美好!
  五、自主阅读,培养能力
  教师: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知道了青蛙是庄稼的朋友,是捕虫的能手,今天我们再走近青蛙,去了解一下青蛙。
  1. 学生自由朗读,了解内容。
  出示自读要求:
  (1)想想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
  (2)找出写有关青蛙知识的语段读一读。
  (3)分组讨论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青蛙的种类、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是两栖动物、青蛙的生理结构)
  2.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习。
  3.交流汇报。
  六、习作百花园
  出示图画。
  1. 仔细看。认真看图: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2. 尽情想。看着图画,发挥自己的想象,构思自己打算写的故事情节。
  3. 大胆说。
  (1)小组讨论写作方法,把握图画的重点部分。
  (2)小组互相交流故事,注意倾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
  (3)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说一说自己的故事内容。
  (4)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4. 认真写。
  (1)自拟一个新颖的题目。
  (2)把你想写的精彩故事写下来。
  (3)师巡视,个别指导。
  5. 耐心改。
  (1)自读自改。
  (2)同桌互读互改。
  (3)全班重点评议修改不同水平学生的文章。
  6. 品味读。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肯定、表扬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第十三课: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3. 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闰土)形象,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
  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故事或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 展示"看瓜刺猹"图,教师朗读,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
  2.学生谈初识闰土的印象,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闰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笔做上记号。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如写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与作者初次相识的闰土,和我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看跳鱼儿、捡贝壳的闰土,和我分别的闰土。相机板书记忆、相识、相处、分别)
  2.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梳理出课文结构,其间注意生字的读音和长、难句的指导。
  (1)你觉得你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
  (2)这四个部分当中哪个部分写得最详细?(相处这部分。)
  三、顺学而导,了解闰土
  1. 找出文中带有"啊"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有哪些稀奇事。
  2.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1)指名轮读闰土的话,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话中包含着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四件事。
  ①找出闰土和我的对话,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品读其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事。
  ②这些有意思的事,你们经历过吗,听过吗?像这样没经历过的事是什么事?(板书:稀奇事)
  ③如果是你,你最想干哪件事?为什么?
  (2)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生读,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 "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采用"情境渲染、联系实际、引入背景资料、对应比照"等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入情入境朗读。
  ① 引出自己最想做哪件事。(如"看瓜刺猹")
  ② 在书上画一画,边读边想,也可以写上一些批注(通过举例理解品读,体会其中的稀奇、有意思。)
  ③ 如果你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会看到些什么?(周围环境、闰土动作神情、猹的反应等)学生体会读,教师适时导读。
  ④ 闰土和我,这两个好朋友看瓜刺猹又谈了些什么?(体会闰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说,我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的场面。)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3.问:在闰土和"我"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很少,只有一些感受,你能根据"我"的想法想象出"我"当时说了什么吗?写出"我"的感受。
  4.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四、多元解析,记住闰土
  1.师小结,引导学生比较"我"与闰土的异同。
  (1)我听了闰土这些话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一起看看第15段,看看你读懂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
  (2)借助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等)体会"四角的天空"的深刻内涵。
  ①交流学生的理解。(文中的"我"确实是饱读诗书,而且深深感受诗之精华,而生活中是单调的,狭窄的,没有闰土的丰富,我想作者是想衬托闰土的见多识广。)相机板书。(无穷无尽)
  ②面对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面对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读第15段)
  2.引导生回扣第1段并背诵。教师引:闰土这位新朋友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位与众不同的朋友和他讲的那些稀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生读第1段)
  3.试背第1段。
  教师小结:了不起,就让这位不凡的朋友,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五、小结全课,升华认识
  附:板书设计:少年闰土回忆
  相识
  相处
  分别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第十四课:弹琴姑娘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和第6段。
  3. 读懂课文,感受弹琴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
  4. 学习课文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弹琴姑娘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的文章《弹琴姑娘》。从课题你了解到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生:弹琴姑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阅读,听写词语。(淅沥淅沥——可以表示哪些声音?锲而不舍——什么意思?钦佩可以用什么词代替?猜猜这里谁钦佩谁?俊秀——形容谁的?)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想一想,课文围绕弹琴姑娘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强调学生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
  3.学生汇报,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教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走进那条长长的胡同里,去认识那位让儿童文学家也钦佩的弹琴姑娘。
  三、聆听琴声,敬意产生
  教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儿童文学家的心,让他对一个小女孩如此钦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1. 生默读勾画,师巡视。教师:同学们,现在咱们交流。哪些词语和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作者的心?
  2. 学生汇报。学生:读"不论清晨、夜晚……老是听到……"(这段话是弹琴姑娘持之以恒地练习给作者留下印象。)
  教师: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哪些场景让作者印象更加深刻?先不要说,再读读。
  3. 生自由读弹琴姑娘四季弹琴的部分。
  4. 汇报我四季听琴的感受。
  ① 生汇报,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师相机引导"只要……就……洒在……洒在……也洒到……"读出这琴声让春雨有了活力,我相信作者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② 汇报夏日听琴的感受。(是啊,闷热的夏日里,窗口动听的琴声仍不断,难怪作者会边走边想边钦佩这弹琴人。)
  ③ 是谁又让天高气爽的秋日更加静谧恬静呢?生汇报。琴声声声入耳,我是赞叹不绝。
  ④ 汇报冬日琴声迎接风雪夜归人的感受。(琴声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让作者有怎样的想法?)
  ⑤ 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教师:同学们,作者是一位儿童文学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这一年四季听琴感受中情感变化也不同。他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情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总结:这一部分通过"我"听琴声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间接描写小姑娘的品质。小组交流读书感受,并汇报。可串读创设情景,生说感受。说说锲而不舍可以用什么词代替?赞赞这弹琴人。
  师相机板书(猜想-钦佩-赞美-想见)
  ⑥作者四季听琴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⑦读课后2题的句子,体会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美妙感受。
  四、 谋面解惑,虔诚祝福
  教师:作者达成心愿见到了让她赞叹不已的那位弹琴人了吗?课文哪些语句直接描写了弹琴的小姑娘?
  1.生勾画出描写姑娘的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眼前的小姑娘给你怎样的印象。
  2.课文直接写小姑娘的地方不多,都是通过琴声或作者的感受描写的,写得简略。作者有几次见到小姑娘?两次见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五、深化感情,联系生活
  1 质疑理解"虔诚"一词。
  2 小组探究"我"为什么"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用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3 指导朗读"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情景读)
  (1)春天的日子多雨……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2)夏天的黄昏……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3)秋天天高气爽……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4)冬天的寒夜……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4 总结: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收获。
  5 试着背一背第2段和第6段。
  附:板书设计 弹琴姑娘春天好奇夏天叮咚叮咚叮叮咚咚钦佩秋天赞美冬天祝福

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出示字词卡片,读准字音。2回忆课文只要讲了什么?二读文感悟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2)重点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旅行四小班体育游戏拍拍手的教案小班体育游戏教案小手拍拍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拍皮球,知道拍球时手臂要上下动起来。2在拍球的过程中,感受手的力量和球的关系,锻炼手眼协调能力。2能够自己找空地方拍皮球,不与同伴发生争抢幼儿园大班小货郎教案活动目标1。欣赏歌曲,感受民歌欢快上扬的风格。2。尝试用唱念来表现歌曲,在图卡的帮助下,有节奏的唱念部分歌词,表现小货郎送货时的样子。3。在活动中大胆表现,做个神气自信的小货郎。活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画家活动目标1,感知认识红,蓝三种颜色,学习按颜色分类。2认识颜色标记,能按照颜色标记的提示,选择相应颜色的实物或给实物涂色。3,乐意参加数学活动,能自己动脑完成操作活动。活动准备教具如今家乡山连山音乐教学反思如今家乡山连山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首歌曲。这是一首五声羽调式的一部曲式结构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比拟的形象手法来歌颂农村经济改革后的新气象,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根据歌曲内容,7的形成和数数教案活动目标1体验在玩中学的快乐。2能正确点数7以内的物体,提高点数能力。3学习7的形成,认读数字7。活动重点知道7的形成,正确点数7以内的物体。活动难点理解7的实际意义。活动准备白雪认识八大行星教案活动目标1。知道八大行星的名称,并了解我们是住在哪个行星上。2。懂得辨识八大行星,并说出它的典型特征。3。懂得为八大行星正确排序。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知道我们是在行星上生存,知道太幼儿园中班云彩和风儿教案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对散文诗的学习能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2幼儿能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通过欣赏激发对大自然的爱。3孩子能说完整的话,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关于打针不哭病好啦的小班教案活动目标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难过或疼痛时不哭。活动准备搜集或自编儿歌,诗歌。活动过程情景表演诗歌的内容。教师示范性朗诵诗歌。教师带幼儿学习朗诵34遍。谈话1小朋友为什么要打针?2小珍惜学习的机会教案珍惜学习的机会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的意识和决心。2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3引导学生认同自觉履行受音乐教学的内容美美的教学内容带给学生极大的快乐,音乐教学内容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学生美感的歌曲和乐曲。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等。一首好的歌曲应能
凡尔赛宫教学反思下面是关于凡尔赛宫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反思一凡尔赛宫教学反思经过了一个星期的磨砺,再翻开这几次备课的教学设计,感慨颇多。从一周前开始第一次备课,把教学目标放在了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精选下面是关于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一选择并确定挖掘拓展积累与运用的词语。北京亮起来了围绕ldquo灯的海洋,光的世界rdquo这一句,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荷叶圆圆教学反思下面是关于荷叶圆圆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它是夏天里清凉的小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都喜欢它helliphellip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以下是关于四年级的语文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一)今天,我终于上完了我的参赛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紧张兴奋之余写下如下文触摸春天教学反思下面是四年级的语文课文触摸春天教学反思,欢迎阅读!海伦middot凯勒曾说ldquo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rdquo触摸将相和教学反思以下是关于五年级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参考!一关于本节课(一)亮点将相和一文是由ldquo完璧归赵rdquoldquo渑池之会rdquoldquo负荆请罪rdquo三个故好学的爸爸的教学反思下面是关于好学的爸爸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好学的爸爸是一篇第一人称写人的文章,讲的是爸爸勤奋好学学习电脑,并成了电脑高手。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陈毅探母教学反思下面是课文陈毅探母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反思一陈毅探母教学反思在精讲第一自然段时,我在范读时故意漏掉ldquo赶rdquo字,学生立刻产生了质疑,然后我在顺势提问为什么ldquo梦想的力量教学反思下面是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梦想的力量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想的力量教学反思一ldquo梦想法则rdquo告诉我们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许多不切实际的梦想其实都是雷雨教学反思以下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雷雨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参考!雷雨教学反思(一)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看图学文。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下面谈谈自己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以下是关于u母亲的恩情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参考!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一)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