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文学作品类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
  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题荟萃
  XX XX年高考题
  一、(0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 特点: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用意: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 关于"左公柳"的描写,主要在第三段,突出了一株老柳形象。第四段突出了"民勤人"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关于作者的用意要考虑本文的写作目的。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答: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
  答案 (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的粗犷坚韧。
  解析 (1)句中要考虑"长不大的孩子"与"会长大"两者的含义。(2)句中要抓住"玲珑剔透""摔打"等词考虑。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 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像的表现手法。
  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 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以及常见的衬托对比,象征与托物言志,联想与想像等,要结合第五段具体分析。
  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喊,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解析 文章第七段写戈壁石,写了我对戈壁石的喜爱,写出了它的美丽、昂贵,但一定要考虑到本文最终是为
  大西北唱的赞歌,这就需要考虑戈壁石与大西北的关系。
  二、(07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海南杂忆
  茅 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去无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像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儋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与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到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她说:"喂牲畜。可是,还有比它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1.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答:
  答案 天涯本义指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去无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风景优美,环境宜人,适合谈情说爱。
  解析 现实中的"天涯"与作者想像中的"天涯"相去甚远,因而产生了"这哪里是‘天涯’"的疑问。而"海角"却"出乎我的意外",岩石相偎倚,风景优美,适宜说情话。
  2.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答:
  答案 "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解析 "道旁石"结合其本义可分析出来,"补天手"则指两方面的人,一是应去"补天"却做了"道旁石"的人,二是真正的补天手。
  3.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
  答:
  答案 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解析 把题目要求分析明白,然后结合文章,知"此美产"是指"天南星",似乎赞美,却是反讽,即"含泪微笑"。
  4.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答:
  答案 ①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在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②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鸭脚粟喂牲畜,且还有比它好的饲料。
  解析 本文从第4段到第7段对比写了海南岛的古今变化,古时是险州,流放之人成了"道旁石";现在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从第8段到最后对比写了海南岛老百姓生活状况的古今变化。
  三、(07上海)阅读下文,完成1 7题。
  ⑴"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开放的过程拍摄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作《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⑵杭州还有什么?
  ⑶杭州有茶。沿着西湖走一圈,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⑷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花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⑸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而是从树丛里驰出;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敬意!
  ⑹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深红、嫩黄、湛蓝,开在公园的绿荫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竟是绿色的大伞。原来是在园中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⑺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一样。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忧伤的词句:"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想罢歌停舞,烟花露柳,都付栖莺",那绕湖垂柳,那烟花栖莺,也都令人神往!
  ⑻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的叶叶扁舟,讲述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西湖的自然风景配得上,西湖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⑼清诗人袁枚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⑽"重西湖",因为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西湖的人,不是你,不是我,而是杭州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四百余首!写西湖,没有人写得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他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⑾"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此时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的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湖山。"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⑿"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⒀"重西湖",还因为杭州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了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⒁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西湖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⒂杭州并存着历史和浪漫,兼具着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的幸福。杭州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⒃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1.写出高中课本中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
  答案 《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
  解析 题目要求要注意"鲁迅"和"小说"两个词,在此基础上再做题。高中阶段学过的鲁迅的小说有《阿q正传》等几篇。
  2.第(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 。
  答案 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解析 第(1)段的最后一句就是该题答案。只要读懂了全文,就会很容易做出该题。
  3.第(5)段中"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
  答案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的树多,生活环境美。
  解析 这句话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第(5)段写了杭州的树,而该句是总括性的一句话,非常形象地说出了树多的特点。在本段中还提到了车子和人们的生活,可见环境优美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4.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①
  ②
  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解析 对于文章简短语段的作用的分析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第(9)段引用了袁枚的一句诗,既点出了上文的岳飞、于谦等历史文化名人,又引出了下文对"重西湖"的叙述,可见起过渡作用,再从内容上分析得出第②点。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色",既赞叹了杭州山水,也抒发了故国情怀。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答案 bd
  解析 a项,在文章第(3)段中提杭州人喝茶是"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b项,在第(6)段中有"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可见打伞是因为需要而带来的习惯,而像"花"则确是西湖风光的点缀。c项,只是西湖价值的一个方面,属以偏赅全。d项,在第(11)段有很好的解释。e项,作者在第(15)段中总结道:"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可见作者写杭州并非仅仅是为了写杭州,还表现了对祖国的歌颂和热爱。f项,"记叙"的方式在文中没有出现。
  6.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
  (1)
  (2)
  (3)
  答案 (1)西湖风景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
  解析 文章对"重西湖"的叙述是全文的主体,体现在第(10) (15)段中,把这六段的意思逐一分析,综合归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7.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答:
  答案 而是一种责任,一种鞭策。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景观属于这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把杭州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杭州的文化底蕴传承,优美的山水得以延续。
  解析 可以从精神、思想以及社会的发展等方面来续写文字。
  四、(07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 信,"她"字和"他"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XX年版)
  【注】 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答:
  答案 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②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解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回忆刘半农的一篇文章,作者主要从十年前那个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提倡写白话文的勇敢的战士写起,然后写到近几年来思想发生变化,日益走向保守,以致"在外国钞古书,禁称‘蜜斯’"之类。解题时要注意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弄"字和"烂"字在句中的意义。
  2.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答:
  答案 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解析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刘半农的评价是公允的,作者首先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然后以"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为喻,对比说明自己对刘半农的认识,虽然浅,却是浅得清澈、坦诚,相比那些阴暗深沉,让人琢磨不透的人来讲,这浅还是前进中的浅,是可以原谅的。
  3.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答:
  答案 ①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②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③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④"五四"退潮以后,刘半农思想发生变化,这是两人疏远的最根本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结合文章第八、九两段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概括。
  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答:
  答案 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解析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在文章中最后一段,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在最后一段中也表达得相对明确了,而且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对前面所写的"十年前的半农"与"近几年"的半农都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希望。并且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与评价刘半农的。解答时应联系全文内容,重点分析最后一段的深层次含义。
  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答:
  解析 本题要在充分理解并读懂全文的基础上选取某个角度进行分析与概括,并且要达到鉴赏的要求。解答时要正确理解《忆刘半农君》的主旨与内容,抓住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结构特征等等。在答题时要能抓住要害,一语破的,并且要注意中心突出,层次清楚,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
  答案 (1)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
  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 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潮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
  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和衬托等。
  ①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
  ②衬托。如以"剪下辫子"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 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
  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构成对比。
  (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
  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都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而自然。
  ③前后呼应。本文末段与开头相呼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为有益",等等。
  五、(07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 4题。
  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①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 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 1988)。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答案 de
  解析 d项 "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错;e项"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错。
  2.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答:
  答案 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解析 这一句话在文章第一段,起总领全文的作用,那么"理想"就隐含在后文中。细读原文,不难发现答案在倒数第四段中,只要对"理想""梦想"的内容稍加整理归纳即可。
  3.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答:
  答案 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意思对即可)。
  解析 结合全文分析,沈从文写的众多的人和事都与沅水有关,带有很深的情感。
  4.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答:
  答案 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意思对即可)
  解析 结合全文,特别是倒数第二段"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爷爷最后的目光""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不难得出答案。二十岁前的那段生活、故乡的山水都使爷爷终生难忘。
  六、(07福建)阅读下文,完成1 3题。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惟一可以依靠的肩膀,惟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答案 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爱深深的感激。(意思对即可)
  解析 用了比喻的修辞,使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联系上下文及文章主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答: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2)抒写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那么"能留住人的""能带走人的"是什么?联系全文主旨便知是"故乡",是"母亲的爱"。(2)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对无法报答母爱的遗憾。
  3.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
  答案 " 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串全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解析 联系全文来看,"落叶"应既指"我",也指"母亲"。"落叶"像一根红线将全文的材料组织在一起。
  七、(07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
  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 ,像是咽下了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再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1.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答:
  答案 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解析 第一段主要交代了小河,突出了它清澈,优美。第二段主要描绘了落日,"她"在落日映照下的倩影,突出了一种美好。
  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答:
  答案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解析 通读全文发现作者在表现女主人公方面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如女孩对"我"的评价"你是个鳖熊",并对"我"一直保持冷淡态度,直到篇末女孩才一语表露心迹。
  3.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答:
  答案 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 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
  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问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
  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的语言特色,要将人物语言从文中找出,分析体会。
  4.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答:
  答案 ①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灵性。
  ②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解析 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要抓住相关的肖像、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特点;归纳文章主旨则要从整体考虑,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八、(07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拨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答:
  答案 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解析 原文第三自然段在画线句子后,描写了几幅画面,"晚风中的炊烟……","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由此,可以概括出画面。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答:
  答案 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解析 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中,写到"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说明风对树的生长的作用;从"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说明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好的环境。从第四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父亲对风有所感悟。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答:
  解析 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乡村纯朴的风俗人情,第三自然段写了自然生态环境下乡村的优美,第四自然段写了对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最后一自然段阐明自然永恒、生命生生不息的道理。
  答案 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乡村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
  答案 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解析 先从第二、五自然段中找到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九、(07重庆)阅读下文,完成第1 4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XX年2月14日
  1."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
  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答:
  答案 (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解析 结合上下文可以发现,"我"和"游人"是去告别"原始长江三峡这一景点"的,而"移民"告别的则是祖辈生活的土地。
  2.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答: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答案 (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解析 (1)从所写材料来看,是人和长江三峡的关系,即人告别长江三峡,作者、游人和百万三峡移民告别"三峡"。作者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2)语句的作用应从结构上去回答。
  3.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答:
  答案 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解析 细读全文,不难发现在第一、二段作者的情感是"怜惜、怅然和失落"。第二段结束"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第三段看到百万移民告别情景时为之"动容","顿生敬意"。第四段是对移民的肯定和赞扬,"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4.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不矛盾。
  (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
  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
  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解析 结合三、四段内容应较容易答出。
  十、(07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泰山之思
  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的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之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汉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巨大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绪,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憧憧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 545米,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维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本文略有删改)
  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
  (1)"";(2)""。
  答案 (1)自大(或:自夸、自狂、轻狂、狭隘) (2)卑怯(或:自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可以根据第七段"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洋洋自夸"和"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等信息作答。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答:
  答案 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关于泰山文化历史的描写在第一、二、七段,筛选各段主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答:
  答案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句法和词法两个角度考虑,先说技巧,再说作用。
  4.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答:
  答案 ①照应全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意的能力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应从全文结构安排、语句艺术手法和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考虑。
  十一、(07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泰山很大
  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 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 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 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
  答:
  答案 从不同文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泰山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解析 全文围绕"泰山很大"这个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描述。一是不同文人面对泰山作出了不同的反映,进行了不同的描写,显示了泰山境界的博大。二是帝王"泰山封禅",显示了泰山政治内涵的博大。三是作者面对泰山"偏激情绪有所平息""心态比较透亮""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结合文章第一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进行分析,并加以归纳概括。
  2."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待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解析 注意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位置,它既是对不同文人写泰山的归结,又为作者自己写不了泰山作了说明交待。
  3.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答:
  答案 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与平常。
  解析 面对泰山,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表现:杜甫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李白写泰山显得底气不足;秦皇、汉武封禅泰山,虚弱的一面暴露出来;作者心态比较透亮,偏激情绪有所平息,安于微小与平常。找准文中人物的不同表现并且加以归纳概括不难得到答案。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
  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d.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
  e.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

小学语文纸船和风筝的教案教学要求1认识坏扎等个字,会写坏松等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好朋友之间应该友好相处。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西湖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大班社会领域教案房子高好还是矮好活动目标1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也有弊。2通过讨论,懂得遇事要善于观察,会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地思考并发现事物的长处和短处。3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爱动脑的习惯。4教育幼儿养成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天的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春天,从小树立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观念。3培养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1认三个儿子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联系歌曲,导入课文1提要求边听边想一想歌曲里讲了什么?2播放注意交通安全主题班会教案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使队员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珍爱生命。活动准备1准备有关交通安全教育的录像课件等。2排练小消防安全主题班会的教案设计班会目的1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通过主题班会掌握防火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2教给学生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学会冷静地处理各种火灾紧急情况。班会过程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火,是一种校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校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希望对大校园安全主题班会的教案活动过程一导入(主持人)同学们,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安全陪受家人和老师关注。为了我们安全,今天我们就开一个校园安全主题班会。二关于校园安全1当我们迈着轻快的校园安全主题班会的精选教案校园安全主题班会的精选教案活动目的结合学校安全文明教育的主题,让学生学习校园安全知识,认识安全警示牌,防患于未然。活动对象全体同学活动准备安全知识,关于安全方面的事例,警示牌。活动一夜的工作的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教学重难点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中,体会总理的劳苦和简朴,
丰收的果园教学反思范文我在上这节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图说说整体看到什么?学生就比较简洁的回答,然后在后面的教师再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跟着教师步骤走,并适时地在算一算这个部分分放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提出问题,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范文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充线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范文线的认识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我从生活中的事物毛线引出线,让学生感知各种直线射线与线段的特征,使知识更加直观形象。1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产生的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听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一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实现正迁移。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诗经两首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教学难点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优秀主题班会教案我想飞得更高一班会目的1使学生认识到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美好理想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要以正确态度面对人生。为将来飞得更高打下坚实的基础。2使同学们敢于面对自我的不足,并主动寻求帮助,到达理八年级优秀主题班会我想飞得更高教案班会目标1明确目标是成功的保证,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心存高远,立志超越,从思想上战胜自己。2人人奋勇,奋起直追,满怀信心迎接期中目标检测。班会重点从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为期中目关于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2诗经的内容理解。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比较。媒体设计图片音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性和说服力。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一诗经氓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